邊際危城:資本、帝國與抵抗視野下的香港

邊際危城:資本、帝國與抵抗視野下的香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孔誥烽
图书标签:
  • 香港
  • 政治
  • 社会
  • 资本主义
  • 帝国主义
  • 抵抗
  • 城市研究
  • 边缘化
  • 后殖民
  • 政治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數十年來,香港在大國的權力競逐之間始終保有著一種岌岌可危的自由。本書提供了一個及時且深入的敘述,說明香港如何從一個偏遠的漁村一路發展到九七之後的現狀。作者針對大量的經濟數據、政治事件、行為者與理念予以精細地分析,讓讀者得以了解香港在2019年爆發大規模抗爭的經濟、政治與社會成因,在此同時,又要明白這些抗爭必須放在全球金融體系與美中對抗的地緣政治脈絡中予以看待。在討論到香港未來,作者認為2019-2020年的抵抗與壓迫不會是香港的終結,而是一個與全球震盪進行長期對抗的開始。
 
各界推薦
 
  孔誥烽不但是本土香港人,也是傑出的社會學家,他對香港的演化做出鞭辟入裡的分析,解釋這座城市如何從擔任中國商業門戶、政治中立的狀態,逐漸轉變成一個扺抗大陸控制的政治共同體。數十年來,香港都是「超級特別自由貿易區」、「文化超市」,於是發展出它特殊的生活方式。中國當局開始把這種情況看成一項危險,因為許多香港人——包括中共的某些黨員——支持1989年六四在北京的民主示威。1990年代起,具有大陸背景的金融界精英加強他們對香港經濟的掌握,與本土政治精英合力,確保北京的政策得到遵守。孔誥烽追蹤兩套平行的演化路線,一方面,北京堅決要令香港人接受同化、併入中國,另一方面,香港本地則產生了獨自的光榮認同。兩股力量彼此衝撞,在2010年代掀起一系列大規模示威,最後,北京在2020年拿出嚴峻的國家安全法。孔誥烽力陳,為了香港的將來所做的鬥爭尚未完結。可是,對於香港如何淪落到現狀,他的分析實在太有說服力,讓讀者難以抱持希望。——黎安友(Andrew J. Nathan),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東亞研究所主任,《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這是一本有力道的作品,充滿了明確的事實分析,又因作者對本地人、本地社會有深刻而親密的理解,使得這些分析活靈活現。孔誥烽以高明的敘事,將香港的歷史故事放進不同視角,包括全球視角、地區視角、民族視角以及比較研究的視角。此刻有黑暗與絕望迫在眼前,本書乃是必讀的作品,它讓我們能夠明白過去的情況,打造一個美麗的新未來。——李靜君,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系教授,香港學會(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創會主席
 
  在香港的許多自由似乎已經消失的此時,孔誥烽運用歷史知識、並對資本進行巧妙的分析,說明香港對自由價值觀的渴慕絕對尚未死心,而一段嶄新的、更加擁有希望的時期還是有可能開展。——芮納.米德(Rana Mitter),英國牛津大學近代中國歷史與政治學教授,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家、來自香港的孔誥烽透過詳盡扎實的研究,審視了2019年在香港反中國統治的起義之「歷史根源」。孔誥烽追溯香港的發展,自十二世紀蜑家漁民定居一直到今天;他主張,香港從來就不是政治中立的。他寫道,1997年主權從英國手上移交之後實施的「一國兩制」政策,乃是「1950年代北京將西藏納入版圖之策略的再現」,他也闡明了大陸移民湧入香港和西藏是如何引發抗爭活動及相應的鎮壓。此外,孔誥烽也探究了香港對中國的價值,香港既是經濟的火車頭,也是中國與西方的「接觸區」;他記錄了香港盼望改革的中下階層以及保守的商業精英兩者之間的隔閡;他還檢視了2019年起義之前所發生的政治運動,包括1990年代末的爭取普選運動及勞工權益運動,以及2014年的佔領中環。雖然孔誥烽對政治經濟方面的深入探討可能對一般讀者來說過於艱澀,但他描繪的脈絡富有價值,讓我們能了解現今香港的情況。對於這一項地緣政治的重大議題,本書提供了透澈的見解。——《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邊緣的喧囂:當代城市空間、身份認同與社會變遷的透視 本書聚焦於當代全球化進程中,特定城市群體所面臨的深刻結構性轉變,旨在提供一套多維度的分析框架,用以解讀城市空間的重塑、身份認同的流動性及其在社會變遷中的能動性。我們將目光投向那些處於核心與邊緣交界地帶的都會區域,探討這些區域如何成為全球資本、政治權力與在地文化激烈碰撞的場域。 第一部分:全球化下的空間重構與城市景觀的異化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在全球範圍內對城市物理結構和社會紋理帶來的衝擊。我們首先探討了「金融化」如何滲透到城市規劃與房地產市場,導致了城市景觀的快速同質化與「空間奇觀」的製造。這不僅體現在摩天大樓的拔地而起,更深層地,反映在公共空間的私有化趨勢,以及傳統社區肌理的瓦解。 研究將城市視為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分析資本流動如何重塑了勞動力的分佈與階層的空間隔離。通過對城市中產階級化(Gentrification)現象的案例研究,我們揭示了看似無害的城市更新項目背後,隱藏著將特定群體邊緣化,並優化城市以服務於全球精英的潛在機制。城市的「效率」與「宜居性」不再是普世價值,而是被資本邏輯所定義的特定用途。 進一步,我們關注基礎設施的全球連結性與在地記憶的斷裂。高速公路、高鐵網絡和數字通訊的擴張,雖然在技術上縮短了距離,卻可能在心理層面加劇了在地居民對自身環境的疏離感。本書主張,理解當代城市,必須超越對其物質結構的描述,而要深入考察其背後的「空間政治學」——誰有權力定義空間的意義,誰的活動被允許存在於何處。 第二部分:流動性時代的身份建構與文化張力 在全球化加速人員、信息和符號流動的背景下,身份認同不再是穩定、內生的實體,而是一個不斷協商、充滿張力的過程。本部分著重探討了在快速變動的城市環境中,個體與群體如何建構、維護或重塑其歸屬感。 我們檢視了「流散」(Diaspora)群體在都會空間中的多重依附性。這些群體既是全球網絡的節點,同時也承載著在地化的文化實踐。身份的編織,往往在傳統的文化慣性與不斷湧入的新思想、新生活方式之間產生摩擦與張力。這種張力,有時表現為對傳統的堅守,有時則體現為對邊緣身份的積極重塑與宣言。 此外,本書特別關注城市中新興的「次文化群體」的形成與表達。這些群體往往利用被忽視的城市角落,或是數字空間,來創造出與主流敘事相悖的空間和符號體系。我們分析了藝術、音樂、網絡社群等文化載體,如何在抵抗主流意識形態的同時,為身份認同提供了臨時的庇護所和表達的場域。身份的政治,在當代城市中,越來越多地表現為對符號權力的爭奪。 第三部分:社會變遷下的主體能動性與抵抗的微觀實踐 面對結構性的壓力,社會行動者並非完全被動的客體。本部分將焦點轉向個體與群體的能動性,探討在看似壓倒性的宏觀力量面前,微觀層面的「抵抗」如何持續發生,並可能孕育出新的社會形式。 我們區分了不同層次的抵抗:從公開的、制度化的抗議運動,到隱蔽的、日常化的「去服從」(non-compliance)行為。這些日常抵抗可能表現為對既有消費模式的拒絕、對公共資源的非官方使用,或是對既定時間表的無視。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累積起來,構成了對城市管理邏輯的持續性挑戰。 本書還分析了「互助網絡」和「共享經濟的替代模式」在城市危機中的作用。當國家和市場的福利機制顯得捉襟見肘時,在地社群自發建立的非正式支持系統,成為維繫社會韌性的關鍵。這些實踐強調的是關係性、相互依賴,而非效率和單向度的交易。 最後,我們探討了「記憶政治」在抵抗中的作用。如何維護和傳播那些被主流歷史敘事所抹去的空間記憶和社會經驗,成為建構未來願景的重要前提。本書認為,真正的社會變革,往往不是自上而下的宏大敘事,而是從邊緣空間中不斷湧現出的、對更公正、更具包容性城市生活的具體願景與實踐。 總體而言,本書試圖在宏大的結構分析與細緻的微觀觀察之間架起橋樑,描繪出當代城市作為一個充滿矛盾、持續生成、且蘊含無限可能性的社會劇場。它要求讀者跳脫出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以更具批判性和同理心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所居住和體驗的都市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孔誥烽(Ho-fung Hung)
 
  美國社會學者。早年就讀聖若瑟英文中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及高等國際研究學院偉森費特政治經濟學教授,主要研究範疇是政治經濟學、民族主義和社會理論。
 
譯者簡介
 
程向剛
 
  華裔學人,現居美國馬里蘭州。

图书目录

本書用圖
本書用表
中文版序言
 
第一章  導論
●激進起義背後令人疑惑的廣泛社會支持
●拒絕接受死亡的城市
●全球資本主義下的城市與國家
●方法與大綱:資本、帝國與抗爭
 
第二章  在帝國的邊緣,1197-1997
●漁民與帝國
●從滿族到英殖統治的土地衝突
●城市工業階級的形成
●長時段中的香港
 
第一部資本
第三章  中國離岸金融中心的形成
●從毛時代閉關到中國繁榮時期的香港門戶
●1997年後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國際基礎
●中國大陸資本的崛起
●人民幣國際化的樞紐
 
第四章  商業壟斷精英的大陸化
●中共與本地商業精英的管治聯盟
●大陸資本取代本地資本
●大陸商業精英的政治起飛
●美中對峙下的香港
 
第二部帝國
第五章  香港之前的「一國兩制」
●從清帝國到民族國家年代的中國邊疆問題
●1950年代的西藏:從自治到浴血
●毛時代的台灣和香港問題
 
第六章  從自治到強行同化
●組織支持主權移交的統一戰線
●種族式民族主義和國家安全
●帝國視角下的香港
●中共直接管治香港的過程
 
第三部抗爭
第七章  香港民主運動中的階級政治
●香港民主運動的起源
●中產階級民主派運動
●新的社會運動及其激進化
 
第八章  作為本土政治意識的香港
●社會和民主運動中的本土意識潛流
●《香港城邦論》
●本土派的崛起
●佔領中環
●勇武派、獨立派和香港自決
 
第九章  結語——終局還是新開始?
●2047年的提早降臨
●岌岌可危的金融中心地位
●全球比較視野中的香港前途
 
註釋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09574
  • 叢書系列:左岸政治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中文版序言
 
沉著地為明天做好準備
 
  2019年六月初,我剛好在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教授一個有關中國與香港威權韌性和民主運動的研究所密集課程,中間也到香港作了兩個有關香港金融與美中關係的講座。那時有關逃犯條例的爭議正在白熱化。台灣課程的學生,和香港的聽衆——包括學生、學者和各國駐港領館人員,都問我對於各界正在動員的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的看法。我那時回應,反逃犯條例,可能會有大規模「和理非」遊行,但遊行過後,修訂可能仍會通過,很快大家就習慣淡忘。當時跟很多香港的朋友討論,也有類似的看法。
 
  後來爆發了六月九日的百萬人大遊行和612立法會外的衝突,運動的升級出乎大家的意料,其餘的已是歷史。在2020年人大通過國安法和隨後的大鎮壓之後,再加上從武漢輻射全球的大瘟疫,香港已經變成大家不再認得、人們爭相出逃的危城。2019年六月初暴風雨前夕的寧靜安逸,好像已經是一個世紀前的事情。
 
  ■長時段歷史中的香港
 
  由2019年夏天劍橋大學出版社聯絡我,問我是否有興趣寫一本有關主權移交後香港的專書,到英文版在香港主權移交25週年前夕的2022年春天正式出版,香港的陷落與我的書寫同步。這是一本很難寫的書。
 
  寫這一本書是我多年的心願,從我在香港中文大學唸本科,到留學美國再回中大任教的十年,再從2005年離開香港回美國到現在,我一直都關注和收集有關香港政治經濟發展的資料,時而在公共知識的領域發表評論,時而發表特定題材的論文。但一直以來,香港並非我的主要學術研究與寫作範圍。從研究18世紀清帝國的抗議活動、中國近三十年崛起對全球政治經濟體系的衝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勞工力量與通膨的關係、全球美元霸權的根基與發展效應,到美中關係惡化的企業根源,我都一直保持著與研究對象之間的批判距離。香港是我出生與成長的故鄉,對之愛恨交纏。與香港維持這樣一個批判距離,份外困難。
 
  在2020和2021年,當香港的自由和自主在加速瓦解時,我壓抑住情感,從長時段與全球比較的角度,冷靜地審視香港自12世紀始的歷史和現狀。寫到結尾時,雖然各界有關香港的評論已經變得越來越悲觀,但我卻在歷史的嚮導下,找到樂觀的理由。
 
  ■告別浮躁
 
  一直以來,香港作為一個金融城市,買賣投機股票,一個下午便轉手幾次。炒賣房產,很多時候一個物業還未完成交易便被轉手套利。在連手錶廣告也強調「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的速食氛圍下,很多香港人思考問題的時間參照都不會太長,浮躁短視。但世界各國爭取自由的事業,都是漫長的起伏,缺少一點耐性也不行。1956年布達佩斯反蘇起義和1968年布拉格之春被鎮壓後,到了1989年,施害者才需要面對轉型正義。1947年二二八之後四十年,台灣才開始走出恐怖與壓制。有些地方的不義,不用等太久便能矯正,但我們哪能心存僥倖?
 
  而當台灣、匈牙利、捷克等地天亮之後回頭,我們都發現在那些高壓年代,總有內斂沉著的人們,在各種不被察覺的角落追求自由。不論是隱蔽的讀書會、偷聽自由世界的電台廣播、抑或是地下搖滾,都讓大家能在思想和意志上準備轉變機遇來臨的一天。
 
  中共進入習近平體制之後,權力高度集中於最高領袖一人。集體領導與培養接班的黨內機制消失。習的長壽固然會鞏固一切政策的持續性,但也增加了一旦最高領導死亡將會帶來的不確定性。歷史上的終身領袖個人獨裁體制,都會在獨裁者壽終正寢時出現危機。危機最後會帶來更大的自由,還是更大的壓制,難以事先預測。但為改變的機遇忽然來臨時作好準備,卻是必須。
 
  經歷過自由浪潮的年輕人,忽然要潛藏低調甚至身陷囹圄,是痛苦和壓抑的。但肯定的是,時間在他們一邊,他們都能活得比獨裁者長,只要不自殘自棄,保持健康,終會迎來轉機出現的一天。
 
  很多人說「唔好死」、要同獨裁者「鬥長命」。這不是被動地不作為。在這或長或短的等待之中,保持清醒頭腦、磨練觸覺增長知識、鞏固主體意識,不消沉不投降,十分重要。在香港內外的朋友,現在要追求的,恐怕不是消耗最後一分精力的冒險硬碰,或只能帶來一刻滿足的鎂光燈,而是電影《十年:本地蛋》那個不幸言中的荒誕極權社會裡,隱蔽地發亮的地下圖書館。保持身心安康,確保清算施害者的一天到臨時自己仍能精力旺盛,乃是我們的集體責任。
 
  ■中國的新疆化與香港的不確定
 
  北京近年重手打壓私企,不惜讓本來已經減速的經濟進入更大險境。但就算在國安法訂立之後,北京仍未能下定決心為堵死香港的「國安漏洞」而犧牲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例如在2021年初,北京輿論,都將中國反外國制裁法延伸到香港,說成是定局。該法一旦在香港實施,香港的跨國公司便要在遵守美國等地法律制裁港中官員,和遵守中國法律無視西方制裁之間,做出不可能的選擇。最後中國政府在香港金融界的遊說下,於去年夏天宣布暫時擱置將該法伸延到香港,繼續研究。
 
  在2022年初,中共喉舌強調香港在應對疫情時,一定要實施中國大陸式的強硬清零。一時全民強檢、封城好像不可避免。一些中共官員學者,甚至將香港是否進行大陸式封城,說成是香港官員是否願意走中國道路,是否仍懷戀西方殖民主義的指標。但最後上海進入長達兩個月的極端封閉管理,香港的封城卻不了了之。特區政府還在商界壓力下,縮短旅客從外地到港強制隔離的時間。2019年有論者認為習近平將把香港新疆化。但當外媒說上海在封城時已經「被新疆」時,北京連在香港強推封城的決心也沒有。
 
  國安法之下,香港失去的自由,比所有人原先想像的都多。但香港相對於其他被中國強行同化的邊區(如1959年後的西藏),甚至中國大陸,都因為北京還沒下決心完全摧毀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仍充滿變數。
 
  哲學家史賓諾莎曾告誡:不要哭、不要笑,但要理解。經歷了過去兩、三年集體創痛的香港人,都難以避免百感交集情緒波動。但轉機遲早會來,問題只是快還是慢。要為遲早都會來的轉變契機作好準備,前瞻未來的可能狀況,理解、回顧、和反思香港為何會走到現在的處境,必不可少。對於台灣朋友來說,要更警覺和聰敏地應對中國因素,從香港的過去吸取教訓也是必不可少。如果我這本書可以為大家的這些努力作出一點貢獻,我便心滿意足。
 
孔誥烽
2022年6月4日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名給我的感覺,就像在翻閱一本關於末日預言的古老手稿,但它的「末日」並非天災,而是人為的系統性崩塌。我猜測,這是一本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知識背景才能完全消化的作品,它不會輕易提供答案,而是提出更深刻的問題。對於一個對社會結構與權力關係抱持高度好奇心的讀者來說,這類型的書籍是極為珍貴的。我特別期待作者在「邊際」這個概念上能有獨到的闡釋。它是否指向那些被經濟發展排擠出去的群體?或是那些在文化認同上找不到立足點的下一代?總之,這本書的厚重感,讓我感受到作者試圖為香港這塊複雜的土地,提供一套嚴謹而富有洞察力的解讀框架。我準備好迎接一場思想上的洗禮了。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頭皮發麻,什麼「邊際危城」、「資本」、「帝國」——光是看到這些關鍵詞,我就立刻聯想到過去幾年香港社會的風起雲湧。雖然我還沒翻開書頁,但我已經可以預期,這絕對不是什麼輕鬆的讀物,它必然是一場深入骨髓的社會學與歷史的探討。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兩岸三地情勢的台灣讀者,香港對我們來說,從來不只是南邊的一個城市,它某種程度上是某種可能性與某種警示的載體。我猜測作者一定是下了極大的苦功,試圖從宏大的理論框架,去捕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的權力運作痕跡。畢竟,當「資本」成為無形的統治者,當「帝國」的陰影籠罩不散,所謂的「抵抗」該如何定義?是街頭的吶喊,還是體制內的微小挪移?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這些抽象的哲學概念,具體地呈現在香港這個獨特的場域裡,那種邊緣感、那種隨時可能崩塌的臨界狀態,光是想像就讓人情緒激盪。

评分

從書名散發出的那股嚴肅氣息來看,這本書的論述基調想必是相當沉重的,大概率會帶著一股批判的力道,直指當代全球化體系下,地方主體性如何被結構性地削弱與異化。我個人對於那種試圖爬梳出歷史脈絡,解釋「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著作特別著迷。香港的特殊性在於,它既承載了殖民遺緒,又在回歸後快速融入了後現代資本主義的尖端實驗場。我想,作者或許會花費大量篇幅去分析,金融資本主義如何滲透到城市空間、教育體制乃至於文化認同的每一個角落,將生活本身也變成了一種可以被量化、被交易的「資產」。這類型的分析,對於我們在台灣面對自身的全球化衝擊時,無疑提供了極佳的參照系。我尤其好奇的是,在「抵抗視野」這個部分,作者會提出什麼樣超越既有二元對立的思考,畢竟單純的讚頌或譴責,往往流於表面。

评分

坦白說,當我看到「帝國」這個詞彙時,我腦中浮現的不是過去的殖民者,而是當下那種無所不在、難以名狀的霸權結構。這本書似乎試圖將香港這個特定的案例,抽離出來作為一個模型,來解釋全球權力運作的某種新模式。我預感內容會大量引用後殖民理論和地緣政治學的觀點,但真正考驗作者功力的,是如何避免讓論述淪為空泛的術語堆砌。如果能找到一個極具體的、或許是地方經濟政策或某個文化事件作為切入點,然後層層剝開,揭示其背後深層的權力邏輯,那就太棒了。我希望讀完後,能對「抵抗」這個詞彙有更辯證的理解,理解它可能不是轟轟烈烈的革命,而是一種知識分子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聲的艱難實踐,一種對於「正常性」的持續質疑。

评分

這本書的取向,聽起來像極了那種紮根於批判理論,同時又對文學、電影、都市紋理有著敏銳觀察的知識分子作品。我總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地方的「危城」狀態,不能只看經濟數據,還得看人民的集體潛意識在變。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繪那種長期處於不確定性中的「心靈風景」。香港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快」,一切都以驚人的速度被更新、被淘汰,而這種速度本身,是否就是一種隱性的控制手段?如果「邊際」指的是地理的邊緣,那更可能是一種存在論的邊緣,是隨時可能被主流價值體系所拋棄的群體。如果作者能細膩地捕捉到那些微小的、不易察覺的社會裂痕,那些在水泥叢林中掙扎求生的個體經驗,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會大大提升,它就不僅是學術論辯,更能成為一種深具情感共鳴的時代見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