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賣中國:中國官場貪腐分析報告(全新修訂版)

出賣中國:中國官場貪腐分析報告(全新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裴敏欣
图书标签:
  • 中国政治
  • 腐败
  • 官场
  • 调查报告
  • 政治分析
  • 社会问题
  • 中国经济
  • 时事政治
  • 内幕
  • 改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鋪天蓋地的貪汙腐敗,已經吞噬中國。
官位、土地、證照、國企、特許權利……
只要有關係,什麼都能賣,什麼都不奇怪。

  ★中共貪腐問題權威性分析報告,以真實案例為基礎,科學化分析中國官場的貪汙腐敗,揭露習近平打貪為何必然失敗的深層原因。

  2021年開春,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晚間黃金時段推出連續五集的電視專題《零容忍》,大力宣傳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推動廉政、打擊貪腐的決心與成績。然而,誠如裴敏欣在《出賣中國》中指出的,錯誤的體制、錯誤的方法、錯誤的動機,不但不可能解決中國官場的貪腐問題,只會動搖中共的統治基礎。

  中國內部貪腐問題之嚴重,因為2012年爆發的薄熙來事件引發世人的關注。隨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中央辦公廳主任令計畫、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徐才厚等人接連被判刑,這固然展現了習近平打貪的決心,另一方面也讓人好奇:中國的貪腐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美國知名中國研究專家裴敏欣在《出賣中國》中,利用中國媒體與司法部門已經公開的260個貪腐案件進行深度的分析比較,挖掘這些貪腐案件牽連的廣度、深度、運作模式、制度與歷史起源,以及對中國國家與共產黨當局造成的危害。裴敏欣指出,大規模貪腐的源頭是1990年代中共不完全的產權改革與中央權力下放的結果。中共菁英刻意製造法律上財產權的模糊空間以上下其手、中飽私囊。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以權換錢成為加官進爵的不二法門。各單位「一把手」與企業家、黑道勾結,非法出賣國有企業、礦產、土地、官位,成為普遍性、長期性現象。這不僅侵害本該屬於中國老百姓的權益、在地方出現「黑道治國」之惡習,也在黨內造成上下交相賊、劣幣驅逐良幣的「塌方式腐敗」。中國統治結構腐敗之深,已經到了如蛆附骨的程度。

  ★缺乏民主機制,打貪難以落實。即使發生革命,貪腐集團仍能掌握中國。

  《出賣中國》語重心長地指出,由於貪腐已經成為中共內部生態的一環,不僅大刀闊斧的打貪難以展開,源自於政治動機的打貪反而只會製造統治菁英之間的矛盾,危害獨裁政權的凝聚力。

  與東歐、俄羅斯等其他後共產主義國家相比可發現,能有效解決貪腐問題的是民主機制,然而中共不可能主動改變它所依附的政治與經濟體制,因為這正是中共壟斷權力的基礎。就算因為內部分裂、經濟動盪、群眾起義,或對外戰爭失利而導致中共的突然瓦解,中國也難以立即迎來民主,因為巨大的貧富差距、黑道治國、囊括大量經濟資源的權貴等等貪腐遺毒,仍會在脆弱的新民主體制中享有極大的政治實力。

  本書以嚴謹的學術方法分析中共的貪腐現象以及其與威權主義、經濟發展、民主轉型之間的關係,並對中國未來做出清醒而沉痛的預測。對任何關心中國與中國對台灣之影響的讀者,本書都不容錯過。

  ※2016《經濟學人》最佳政治類圖書※
  ※2016《金融時報》最佳經濟類圖書※

專文推薦

  胡采蘋(財經網美、前北京《財經》雜誌記者)

掛名推薦

  矢板明夫(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濁水(前立法委員)、黃亞生(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教授)

推薦語

  馬丁‧沃夫(Martin Wolf,《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
  習近平宣稱他要消滅中國政治經濟體制中的貪腐。然而,全球最博學多智的裴敏欣教授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貪腐就是中國的體制。市場的自由化、缺乏明確的財產權,導致懂得拉關係、走門道的人劫掠國有資產,聚斂鉅額財富。

  裴敏欣也指出,中國的強人很容易就利用貪汙作為打擊政敵的藉口。然而,打貪之所以這麼有效正是因為它符合民意。以中國官方公佈的資訊為證據,裴敏欣證明「勾結式腐敗」是無所不在的。它腐蝕了經濟、損傷了行政體系,還淘空了中共的合法性。

  《經濟學人》:
  《出賣中國》是重量級的震撼彈,在理性、節制的語氣中,呈現出中國腐敗問題的嚴重性。憑藉著大量的證據,作者說明貪腐不是高速經濟成長不幸的副作用而已,而是中共刻意選擇的政策的後果。裴敏欣像醫生一般,精準剖析貪腐在中國中央、省市、城鎮每個層級的運作,腐蝕了黨國體系的每一個環節,顛覆了這個政權的合法性。任何人想要瞭解今天的中國,或想在任何方面、任何層級與中國打交道,都必讀此書。

  黃亞生(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副院長):
  關於中國蓬勃的資本主義經濟的討論儘管很多,但《出賣中國》精闢的提醒大家注意中國式資本主義的「品質」如何。過去從來沒有一本書能如此深刻、全面地討論中國的腐敗問題的演變,而且它來的正是時候。
 
  梅兆贊(Jonathan Mirsky,《紐約時報》記者、中國問題專家):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已經被無所不在、病入膏肓的腐敗給吞噬了,《出賣中國》對此現象提供了空前而細膩的分析。透過耙梳已經公開的260筆收受賄賂的司法案例,裴敏欣歸納出中國貪腐背後的網絡。貪官汙吏坐擁多位情婦、窮奢極欲的生活,以及盤根錯節的家族關係躍然紙上,讓人不禁拍案。在突破性的分析當中,裴敏欣揭露了後天安門時代中國「勾結式貪汙」的嚴重性。不得不令人信服,也不得不令人嘆息。

  傅士卓(Joseph Fewsmith,波士頓大學政治系教授):
  裴敏欣對中共勾結式貪腐的分析說明了中國黨國體制的掠奪本質而且正在衰敗當中。這本書是首屈一指的中國研究專家的傑出作品。

  魏昂德(Andrew Walder,史丹佛大學社會系教授):
  裴敏欣條理分明地剖析中國「貪婪的權貴資本主義」如何隨著經濟發展而變得尾大不掉,讀之者不無膽戰心驚。對中國政治體制究竟還能維持多久,以及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極限,本書做出重要的貢獻。
《光影迷踪:战后巴黎的艺术、商业与社会变迁》 引言:迷雾中的重生 1945年,硝烟散尽,巴黎这座被纳粹铁蹄践踏过的“光之城”,开始了一场缓慢而深刻的自我救赎与重塑。这座城市,如同经历了一场漫长冬眠后苏醒的巨人,既要修复战争留下的物理创伤,更要在精神层面重建其作为世界文化之都的地位。本书将聚焦于战后初期至1960年代中叶这一关键时期,深入剖析巴黎如何在艺术、商业和日常社会生活的交织中,完成一次凤凰涅槃式的转型。我们不再审视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塞纳河畔、咖啡馆的烟雾缭绕中,孕育出新美学、催生新消费模式、并重新定义“法国生活艺术”(Art de Vivre)的细微脉络。 第一章:艺术的“反叛”与“新秩序” 战后的巴黎艺术界如同被压抑已久的火山,喷发出多元且充满张力的思潮。抽象表现主义在纽约的崛起,对巴黎传统艺术霸权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巴黎并未就此沉沦,而是迅速捕捉到新的精神需求。 1.1 存在主义的咖啡馆回响: 从圣日耳曼德佩区的花神咖啡馆(Café de Flore)和双叟咖啡馆(Les Deux Magots)出发,萨特、波伏娃等思想家构建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一种严肃的形而上学探讨,更成为一种独特的、反抗僵化体制的时尚和生活态度。我们将考察这一哲学如何渗透到文学、戏剧,甚至时装设计中,成为一种“抵抗的姿态”的文化符号。 1.2 沙龙的消亡与画廊的崛起: 传统的官方沙龙影响力衰退,取而代之的是以杜兰-鲁埃尔(Durand-Ruel)为代表的私人画廊体系,以及新兴的现代艺术画廊。这些画廊成为艺术品流通和前卫思潮传播的核心枢纽。本章将详述战后重要的艺术运动,如“无定形艺术”(Art Informel)的兴起,以及它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在精神内核上的异同,探讨法国艺术家如何试图在全球艺术版图中重夺话语权。 1.3 电影的“新浪潮”:从评论到创作的革命 《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的影评人,如特吕弗、戈达尔等人,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传统电影制作的僵化。他们推崇作者论(Auteur Theory),倡导用个人化的、纪录片式的、低成本的拍摄手法,捕捉战后法国青年的迷茫与活力。我们将分析《四百击》、《精疲力尽》等作品,如何以其粗粝的质感和非线性的叙事,颠覆了好莱坞式的完美叙事结构,将巴黎的街道本身变成了主角。 第二章:战后重建与消费主义的萌芽 战争摧毁了基础设施,但也带来了重建的机遇。法国政府积极推行经济计划,试图快速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这直接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大众消费文化的雏形。 2.1 百货公司的“魔术”: 老佛爷百货(Galeries Lafayette)和春天百货(Printemps)在战后迅速恢复并扩张,但其经营理念开始转向更具吸引力的“体验式消费”。本章将深入分析百货公司如何运用橱窗艺术、新品发布会和信贷分期等手段,将商品转化为“梦想的载体”。这是战后物质匮乏与对美好生活向往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 2.2 现代主义建筑的介入: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城市规划理论在战后得到了部分实践。我们将探讨在郊区和工人阶级聚居区的住房项目中,现代主义建筑如何试图以功能主义和效率来解决人口问题,以及这种“理性化”设计在法国社会中引发的争议与接纳过程。 2.3 “塑料革命”与日常生活的美学: 新材料,特别是塑料和合成纤维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家居用品和时尚产业。我们不再仅仅讨论高级定制时装(Haute Couture),而是关注面向中产阶级的成衣(Prêt-à-Porter)的早期探索。那些色彩鲜亮、易于打理的家居用品,象征着战后人们对“轻松生活”的追求,与传统沉重的法式家具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章:巴黎的“味道”:饮食文化与身份重塑 “法国菜”(Cuisine Française)是民族身份的核心。战后,法国饮食文化面临着如何在坚守传统与适应现代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的挑战。 3.1 从“大餐”到“小酒馆”: 高级餐饮业在战后初期遭受重创,但巴黎的小酒馆(Bistrot)和咖啡馆反而因其亲民和社交功能而蓬勃发展。我们将考察“新小酒馆”(Nouveau Bistrot)的出现,它们在保留经典风味的同时,开始尝试更简洁、更注重食材本味的烹饪方式,这为日后法国“新美食运动”(Nouvelle Cuisine)的酝酿埋下了伏笔。 3.2 葡萄酒的“地缘政治”: 葡萄酒在身份认同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本章分析了战后对波尔多和勃艮第等传统产区标准的严格界定(AOC体系的巩固),这既是对质量的保护,也是一种文化上的排外性表达,试图在国际贸易中维护法国农产品的独特地位。 3.3 咖啡馆的“非正式工作空间”: 咖啡馆不仅是社交场所,更是战后知识分子、作家和商业人士进行非正式会面、签订合同和交流信息的重要“第三空间”。通过对不同时段咖啡馆座次分配和菜单价格的考察,可以窥见不同阶层在战后巴黎的流动性与权力结构。 结论: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 战后巴黎的转型并非一帆风顺。它充满了对黄金时代昔日辉煌的怀旧,对美国文化入侵的警惕,以及对自身在世界格局中定位的焦虑。然而,正是这种张力——存在主义的深沉思考与新兴消费主义的轻快浮华之间的碰撞——赋予了这一时期的巴黎无与伦比的活力。本书旨在通过对艺术、商业和日常生活的细致解剖,描绘出这个伟大都市如何在废墟之上,重新定义了“现代性”的内涵,并为我们理解当代西方文化的发展路径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裴敏欣


  美籍華人政治學者、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關注中國轉型改革、民主化與貪腐問題。目前擔任美國加州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政府學教授、凱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Keck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Studies)主任。裴敏欣長期以來一直在《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今日中國》(China Today)、《外交官》(The Diplomat)、《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等期刊發表學術文章,也常為CNN、《紐約時報》等媒體報刊撰寫評論。

  著有《從改革到革命:共產主義在中國與蘇聯的末日》(From Reform to Revolution)、《中國受困的轉型:發展式專制政府的限制》(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編有《中南海的選擇》。

譯者簡介

梁文傑


  現任台北市議員,曾擔任過民進黨中央中國事務部副主任、政策會副執行長、《新社會政策》雙月刊總編輯。譯著有《天下大亂:川普政府的中國政策,其形成、矛盾與內幕》、《黑手:揭穿中國共產黨如何改造世界》、《意外的和平:雷根、戈巴契夫等「四巨頭」,如何攜手結束半世紀的冷戰對峙?》、《索樂文報告:中國談判行為大剖析》與《奧運的詛咒》等書。

  私底下的梁文傑熱愛香港漫畫、乒乓球,關心體壇賽事。
 

图书目录

導  讀:胡采蘋╱人民的名義「超展開版」──電視劇沒告訴你的,都在這了
譯  序:梁文傑╱從雍正到習近平
2022版作者新序:從集體分贓到壟斷型腐敗──習近平打貪為何失敗?
2017版作者序言:經濟發展為何不能為中國帶來長治久安?

導言
i.    後天安門時代的權貴資本主義和菁英勾結
ii.    研究方法上的挑戰
iii.    共產與民主國家的權貴資本主義
1.    權貴資本主義的起源
i.    勾結與腐敗
ii.    腐敗的機會和動機
iii.    行政權力的下放
iv.    勾結的型態和機制
v.    使勾結得以成功的因素
2.    權貴資本主義的土壤
i.    土地權利的演變
ii.    採礦權的演變
iii.    國企所有權的演變
iv.    行政權的下放
3.    買官賣官:政治權力的非法市場
i.    主要發現
ii.    買官賣官的政治經濟學
4.    官商勾結:權貴主義的行徑
i.    主要發現
ii.    勾結模式
iii.    權貴網絡的暴利
iv.    權貴網絡的破獲
v.    權貴主義和政府效能
5.    竊取國有資產:國有企業中的腐敗勾結
i.    主要發現
ii.    國有企業中的典型貪腐
iii.    內部人勾結的私有化
iv.    勾結的機制
v.    勾結腐敗的原因
6.    與黑道共枕:執法人員與黑社會的勾結
i.    執法機關的腐敗與黑道滲透
ii.    與黑道勾結的社會與經濟因素
iii.    犯罪持續期間與刑期
iv.    影評評估
7.    腐敗的擴散:衰敗中的黨國體制
i.    法院中的勾結腐敗
ii.    地方黑道治國
結論
i.    勾結與政權衰敗
ii.    政治及經濟影響

附錄
i.    五十個買官賣官之案例
ii.    五十個官商勾結之案例
iii.    五十個國營企業貪腐之案例
iv.    五十個法律執行官員與犯罪組織貪腐之案例
v.    三十個涉及多名法官貪腐之案例
vi.    三十個涉及監管機關多重官員貪腐之案例
註釋
謝詞
兩岸用語對照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29012
  • 叢書系列:八旗中國觀察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5 x 21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共產黨的生存戰略的主要支柱之一是一黨統治下的經濟發展。在政治學裡,這一模式通常被稱為「威權發展主義」或「發展式威權政權。」這一模式在東亞的韓國、臺灣,和新加坡的高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發展式威權政權」在東亞的成功對後毛澤東時代的中共領導層有深刻的影響。在1989的天安門事件後,以鄧小平為領導的中共政權開始全力以赴地實施這一模式。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我們不可否認中國的經濟獲得了世界歷史上罕見的超高速發展。由於中國的經濟起飛是在一個發展式威權政權統治下發生的,這一事實不可避免地引發了一場所謂「中國模式」的辯論。這場辯論的核心爭論是威權政權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推崇「中國模式」的人認為,中國的經濟起飛驗證了威權體制的優越性。如果沒有一個以發展為核心目標的一黨專制政權,中國的經濟起飛是無法想像的。持反對意見的人則認為這種觀點十分片面。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政府的行為和政策只是其中之一。所以不能簡單地把中國過去二十多年的經濟成果歸功於中國的一黨專制。

  這場辯論忽視的問題之一是威權體制下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成本和政治後果。由於威權體制的排他性和缺乏有效的問責機制,精英共謀勾結和濫用權力是這類體制的核心特徵與通病。這類政權統治的國家如取得經濟高速發展,它們的社會一般來說將會承受巨大的社會成本,如環境汙染、貧富不均,和官員嚴重腐敗。這種社會成本不僅侵蝕了經濟發展的品質,而且會使經濟發展本身缺乏持續性。

  在中國取得經濟飛躍發展以前,一個普遍被接受的觀點是只要經濟水準提高了,其他問題就好解決。但是中國的現實並不如此。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中國的現實,現在中國要比1980年代富好幾十倍,有些問題 (如溫飽、交通、能源與住房等)的確有極大改進。但是有其他問題 (社會安全體系、社會公正、公民權利、食品安全、醫療保健系統與教育等)變得更為複雜,甚至無解。這是因為經濟發展只能解決一些純粹由於資源極度缺乏而造成的問題,但是不能解決由於資源配置不均和政府權力缺乏監督所引發的矛盾。在威權體制的統治下,後一類問題往往在經濟發展取得一定成果之後變的更加複雜和難解。

  我們可以把這個現象稱為「威權發展悖論」, 即威權體制現代化不僅無法為統治精英贏得長久的合法性,反而會導致國家社會矛盾的激化。造成這一悖論的關鍵因素是權貴資本主義。

  威權體制下的經濟發展容易導致權貴資本主義的根本原因是統治精英控制了巨大的經濟資源和有對產權的絕對定義和支配權。由於威權體制的政治統治精英的特權,他們不可避免地會利用這些權力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自肥」。但是由於政治精英缺乏商業才能,他們不得不和民間的經濟精英共謀勾結,進行「權錢交易」。這一過程對這兩組精英都是一個「雙贏」的機會。統治菁英可以兌現自己掌握的「權」,尤其是對國有資產的支配權。少數能夠和統治精英建立密切的私人關係的經濟精英可以通過賄賂,以少量的錢來獲得低價的高品質國有資產,從而獲得暴利,成為巨富。

  本書試圖探討中國權貴資本主義的起源和中國的腐敗市場的內在運作機制。關於中國腐敗的研究很多,但是大部分研究沒有從理論上來探討形成中國特色的權貴資本主義的深層原因和機制。在此書中,我的基本理論貢獻是確定了1990年代以來國有資產的不完全產權改革和精英共謀勾結之間的聯繫。中國的權貴資本主義的歷史和制度淵源是「後天安門時代」政治精英和少數經濟精英通過所謂的「產權改革」對國有資產的掠奪。另外,通過分析260例共謀型的腐敗案件,我從微觀層面描述了中國的腐敗市場的基本運作規則和機制。本書的實證貢獻披露了中國官商勾結,官員共謀,警匪一家,和司法執法腐敗的黑暗面。

  《出賣中國》的中文版能見世,是作者的極大榮譽。我希望本書能起到抛磚引玉的效用,吸引其他學者和有識之士一起參與對中國的發展模式的探討和辯論。

裴敏欣
2017年6月11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這類探討極權體制下人性異化與制度性腐敗的書籍,總有一種難以抗拒的魔力,它像一場徹骨的寒流,讓人不得不正視現實的嚴酷。我好奇這回修訂版在「分析報告」這塊做得如何,是依然維持那種學者式的冷靜梳理,還是加入了更多田野調查的生動案例?要知道,光是數據和條文的堆砌,很難真正抓住「貪腐」這頭猛獸的脈搏。我更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精準地定位權力網絡的核心節點,是圍繞在特定幾大家族,還是一個更去中心化、更難以被一網打盡的新興利益集團?台灣的媒體環境相對開放,我們時常能接觸到一些零星的資訊,但往往是碎片化的。一本像這樣統整性的深度分析,才能為我們建構起一個完整的認知框架。它必須具備足夠的穿透力,去揭示那些看似「合規」的外衣下,實則隱藏的權力尋租的真實邏輯。這種對制度性缺陷的深度挖掘,遠比單純指責幾個「大老虎」落馬來得更有價值,它讓我們看到,問題的根源往往深植於結構之中,難以撼動。

评分

這本關於中國官場弊病的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倒抽一口氣,「出賣中國」幾個字,道盡了多少沉重的無力感。我從不諱言,身為生活在自由社會的台灣人,我們對對岸的政治生態始終抱持著一份複雜的情感,既好奇又帶著一份難以言喻的警惕。這本書的全新修訂版,想必更與時俱進地探討了近幾年來權力鬥爭與經濟利益交織下的新樣態。我猜測,作者在梳理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時,一定下了極大的功夫去挖掘那些檯面下的交易與腐敗的層次。畢竟,在一個資訊高度受限的體制內,要拼湊出一個近乎全貌的貪腐結構圖,其難度不亞於在迷霧中找路。我特別期待它能如何細膩地勾勒出那些「技術性」的洗錢手法,或者在大型基礎建設項目中,利益是如何一層層地被分配,最終如何侵蝕到人民最基本的權益。這種深入骨髓的剖析,對於我們理解兩岸的治理差異,絕對是極為重要的參考座標,它不是在批判,而是在提供一份冰冷的、基於事實的分析報告,讓我們得以用更清晰的視角,去審視權力邊界模糊時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

评分

每次讀到關於對岸政治經濟生態的書籍,總會有一種奇特的疏離感和親近感的拉扯。我們共享著文化背景,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這本《出賣中國:中國官場貪腐分析報告(全新修訂版)》,其標題的張力已經說明了一切——當國家利益被少數人置於私利之上時,這無疑是對整個社會契約的背叛。我希望這本修訂版能更細緻地闡述,在全球化資本流動的背景下,中國的官僚體系是如何巧妙地將政治權力轉化為無法被輕易追蹤的金融資產。這需要的不僅是法律知識,更需要對國際金融運作的深刻理解。我尤其關注,當代腐敗的形式是否已經從過去那種直接的「權錢交易」,演變成一種更為隱晦的、嵌入到科技發展、綠色能源等「國家戰略」中的利益輸送?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模式,才是最難被揭穿的。如果本書能夠提供一套有效的分析模型,來識別和拆解這些新型的利益鏈條,那它的參考價值就遠遠超出了單純的政治評論範疇,而是提升到了嚴謹的社會科學研究層次。

评分

這本書名本身就極具戲劇性,讓人聯想到歷史上那些因為內部腐敗而由盛轉衰的帝國。對於我們這些關心區域穩定的台灣讀者而言,理解對岸政治體制的內在張力,是決定我們未來戰略佈局的關鍵。我猜測,修訂版一定對近期的監管風暴、數據安全法規的收緊等現象進行了新的解讀。這些看似是經濟治理的舉措,實則可能隱藏著對舊有利益集團的清洗與新勢力的安插。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個細緻的「利益地圖」,標明在不同領域,權力與資本是如何相互滲透、相互定義的。當官員的職位不再僅僅是權力的象徵,而是成為一個可以被量化、可以被交易的「資產包」時,整個社會的運作邏輯就會徹底扭曲。這種對系統性崩壞機制的描摹,需要極強的洞察力,才能將那些散落的蛛絲馬跡,編織成一張網,讓讀者能清楚看見,當「忠誠」成為比「能力」更重要的標準時,這個體制將會付出何種難以估量的代價。

评分

讀這類專題報告,最怕的就是流於空泛的道德譴責,畢竟,對岸的讀者群體和我們並不相同,他們需要的是能夠在體制內被理解和消化的論述語言。因此,我期盼這本「全新修訂版」在論證手法上能更為精妙,或許能從比較政治學的角度,對比過去幾十年來,不同領導層級對反腐的策略性運用與其背後的政治目的。例如,有些反腐行動,目的可能不在於徹底剷除貪腐,而在於清除異己、鞏固權力核心。這種對「反腐」本身的反思與解構,才是真正高明的分析。我們身為外部觀察者,很容易被表面的「打擊貪官」的戲碼所迷惑。一本真正優秀的報告,應當穿透這些表象,直指權力運作的底層邏輯。它需要極高的資訊篩選能力,從海量的官方宣傳和有限的外部爆料中,提煉出最核心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這不僅是對中國社會的觀察,也是對所有大型官僚體系的警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