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中國(第二版)

這裏是中國(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星球研究所
图书标签:
  • 中国地理
  • 中国文化
  • 地理
  • 旅行
  • 文化
  • 社会
  • 历史
  • 风土人情
  • 纪实文学
  • 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9年度中國好書+2019年中華優秀科普圖書
 
  3年打造+53幅地圖+365處風光=現象級國民地理書。科普你不知道的中國,感受每一寸土地的氣質和溫度。以廣闊的地理視角和宏大的時間尺度,解讀自然與人文的中國,在創作人員精心營造的時空線索中,感悟天地人之偉大;讓讀者足不出戶,便可一起探索雪山、江河、城市,感悟中國自西向東的三級階梯,由荒野文明漸入煙火人家的變化。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瞭解中國的過去、現在,以及充滿希望的未來。
 
好評推薦
 
  從青藏高原到東海之濱,猶如天築階梯,展現出多彩的自然景 觀和風土人情。《這裏是中國》用一幅幅吸引眼球的照片和妙趣橫生的語言,把中國的美好風光同當地的人文歷史有機地融 合在一起,給人以賞心悅目的享受和豐富知識的薰陶,讓人既覺得身臨其境,又心馳神往,實有一書在手,通曉天下之感,這是一部別具風格的人文地理和百科全書。——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嘉麒
 
  這不僅僅是一本圖文並茂的科普圖書,它更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從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去看待自然規律和人類文明及二者的交融。它讓讀者輕鬆愉悅地漫步在“中華美術畫廊”,領悟中華文化的真諦,遐想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妙,令人愛不釋手。——中國科學院院士 崔鵬
 
  這本書中的遙感圖像、攝影作品等都美得讓人震撼,更值得點贊的是《這裏是中國》高屋建瓴,將歷史和地理糅合在一起,利用多種技術手法,從多個視角完美地呈現了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在時間長河中的起源和變遷、生命和文明的孕育及成長。讀罷掩卷長思:我們的文明如何與自然協調,它將走向何方?——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賈海峰
 
  這本書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地理座標。站在中國,讀者的視野被引向更為廣闊的空間;站在中國,讀者的思緒被拉回到自己的家鄉。由此建立時空思維,感悟天地人之偉大!——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 周尚意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這裏是中國(第二版)》: --- 《星河回响:宇宙文明的兴衰与未来》 作者: [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ISBN: 978-X-XXXXXX-XX-X --- 内容简介 《星河回响》并非一部传统的硬科幻小说,亦非纯粹的哲学思辨集,它是一部跨越时空尺度的宏大叙事,深入探讨了宇宙文明从诞生、演化到最终命运的复杂图景。本书以严谨的逻辑推演和丰富的想象力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宇宙图景,旨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浩瀚无垠的星空中,智慧生命究竟能走多远? 本书分为四大卷,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文明演进模型。 第一卷:原初的火花——文明的萌芽与技术奇点 本卷聚焦于生命诞生的概率和初期文明的挣扎。作者从物理学和信息论的基石出发,探讨了在极端环境下生命体诞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我们审视了几个截然不同的文明起源案例: 1. “硅基共振体”: 一种基于量子纠缠网络的生命形式,它们如何克服能量瓶颈,从行星尺度跃升至恒星际尺度。 2. “生物炼金术士”: 在极端高压、低温的类木行星卫星上,如何通过基因重组和环境适应,发展出超越碳基限制的生命形态。 重点阐述了“技术奇点”的多个版本,并推导出文明在跨越信息爆炸期后,必然面临的“认知鸿沟”——即个体意识与集体智能之间的张力。作者详细分析了早期文明在处理核聚变、反物质能源及初级曲速理论时所遭遇的伦理困境与物理限制。 第二卷:星际的拓扑——尺度、战争与统一 一旦文明掌握了超光速旅行能力,其面临的问题便从内部发展转变为外部互动。第二卷将视角投向了广袤的银河系,描绘了一系列不同文明在星际扩张过程中的冲突与合作。 本书引入了“拓扑隔离理论”,解释了为何即使科技发达,文明之间仍难以实现真正的理解和融合。我们探讨了: 资源争夺的终极形态: 从行星表面的矿产,到恒星的有效输出功率(戴森球的构建与维护),再到对暗物质或零点能的捕获,资源需求如何驱动文明形态的转变。 代理战争与信息封锁: 描绘了数个超级文明之间,不再直接进行物质层面的毁灭性战争,转而通过操纵信息流、植入认知病毒或改变基础物理定律的微小参数来进行间接的、无声的对抗。 “大统一帝国”的必然性与脆弱性: 当一个文明的疆域覆盖数千光年时,管理成本、文化惰性与局部异见的爆发,如何使得任何形式的中央集权都注定走向解体。作者通过对“瓦兰特矩阵”的解构,揭示了帝国衰亡的结构性缺陷。 第三卷:超越时空——维度跃迁与存在形态的转变 这是全书最具思辨性的部分。当物质文明的极限被触及时,智慧的追求自然转向了对更高维度和时间本质的探索。本卷提出了“存在熵减模型”,认为高级文明的最终目标并非永生,而是实现对时空规则的完全掌控。 深入分析了以下概念: 1. 时间拓扑学: 文明如何学会观察、记录甚至轻微干预过去和未来,以及这种能力对“自由意志”概念的颠覆。 2. “全知节点”的悖论: 一个试图掌握宇宙所有信息的文明,最终是否会因为信息过载或发现终极真理的虚无性而自我瓦解? 3. 非物质化路径: 部分文明选择放弃物理载体,将意识上传至一个超维度的计算结构中。本书详细模拟了这种“意识上传”过程可能面临的计算瓶颈、数据丢失风险以及上传后意识形态的异化。 第四卷:终焉的回响——宇宙的最终命运与信息遗产 终卷将目光投向了宇宙学尺度的终点:热寂、大撕裂或新的大坍缩。高级文明在预见到自身物理形态终结的必然性时,采取了哪些终极策略? “信息方舟”的构建: 如何将一个文明的全部历史、艺术、科学成就编码成最基本、最稳定的物理结构(如引力波模式或黑洞信息熵),并使其能够抵抗宇宙尺度的时间衰减。 “播种者文明”的遗嘱: 一些文明选择不寻求永恒,而是将自己优化的生命算法和对宇宙的理解,作为“种子”播撒到新生宇宙的奇点中,试图影响下一轮宇宙的初始条件。 永恒的观测者: 最终,本书提出一个令人不安的可能性:宇宙的终极形态,可能只是一个没有观察者的、自我循环的数学结构,而所有智慧的活动,都只是在结构坍缩前产生的短暂、美丽的“回响”。 核心价值: 《星河回响》不仅提供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宇宙景观,更重要的是,它迫使读者反思我们当前文明阶段的局限性。它将天体物理学、信息科学、哲学伦理和演化生物学熔于一炉,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智慧与存在的宏伟蓝图,探讨了文明在面对无限尺度时,其价值和意义的真正所在。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星球研究所
 
  星球研究所成立於2016年,是一家專業的地理科普傳播機構,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解構世界萬物,用地理的視角來認知世界和人類自己,現 已產出多篇現象級爆文。2018年,星球研究所被人民日報社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評為「中國十大科普自媒體」。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CSTP)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下屬機構,成立於 1990年3月,由全國從事青藏高原科學研究的科技人員和其他工作者組成,是我國發展青藏高原科學研究事業的重要力量。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成立以來,積極開展青藏科考的科研交流、搭建科研平台和科普宣傳,為青藏高原地區的科學技術發展和經濟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中國需要好的地理科普  vii
序 可以實現的理想  x
中國從哪裏來?  xiv

第一級階梯
1 ⁄ 1 可可西里:中國最偉大的荒野 30
2 ⁄ 1 阿里:荒野文明  58
3 ⁄ 1 橫斷山:中國極致風光最密集的山脈 86
4 ⁄ 1 九寨溝:毀滅與創造 114
5 ⁄ 1 四姑娘山:冰與岩之歌  134 

第二級階梯
1 ⁄ 2 伊犁:遙遠西部的一個角落 170
2 ⁄ 2 羅布泊:樓蘭生死五千年 190
3 ⁄ 2 甘肅:愈多元愈美麗 214
4 ⁄ 2 西安:鮮衣怒馬一千年 246
5 ⁄ 2 成都:煙火人間三千年 274
6 ⁄ 2 梵淨山:紅塵孤島 310

第三級階梯
1 ⁄ 3 河南:造山、造水、造中華 332
2 ⁄ 3 浙江:無敵生產力 358
3 ⁄ 3 福建:開拓者傳奇 390
4 ⁄ 3 青島:一部城市美學史 416
5 ⁄ 3 江南:江河湖海的盛宴 444 
什麼是中國  474
參考文獻  522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0448829
  • 規格:精裝 / 546頁 / 20 x 27.5 x 7.6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可以實現的理想
 
  我有一個夢想,我希望:
  有一天,要將中國的雪山看遍。
  有一天,要將中國的江河看遍。
  有一天,要將中國的城市看遍。
  …… 
 
  不僅僅是看遍,我更希望能認知它們,同時能將這種認知轉化為文字,讓更多人喜愛它們。當我將這個夢想與別人分享時,許多人告訴我,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中國太大了。
 
  是的,中國很大。但是,再龐大、再複雜的事物不也是由無數個細小的單元組成的嗎?大中國不也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單元嗎?
 
  地理就是一個很好的角度。
  從陸地地貌類型上講,它可以劃分為33%的山地、26%的高原、19%的盆地、10%的丘陵和12%的平原。
  從行政區劃上講,它可以劃分為34個省級行政區、334個地級行政區、2,851個縣級行政區、39,888個鄉鎮級行政區。1
 
  從土地利用類型上講,它可以劃分為38億畝林地、33億畝草地、20億畝耕地、4.7億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0.55億畝交通運輸用地等。其中,0.55億畝交通運輸用地又可以劃分為13萬千米的鐵路、484萬千米的公路、100萬座橋樑…… 2 
 
  我的腳步未必能觸及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但可以劃分的地理單元,讓我找到了另一種閱盡中國的方方面面的希望。我只需要像螞蟻搬家一樣,一個地理單元接一個地理單元地進行分析解構,一篇文章接著一篇文章地創作。當然,即便如此,這也不是我一個人有限的一生能完成的事。於是,就有了一群極致世界的探索者來共同完成這個夢想。
 
  從此,夢想變成了理想。
 
  在理想的驅動下,我們不再追求一時應景的「快文」,而是創作有體系、有沉澱、有價值的好作品,即便歷經歲月,仍然不失光彩。我們夜以繼日地探索,日以繼夜地創作,將我們對中國的認知傳遞給更多的人群,也傳遞探索的力量。
 
  最終,這些努力將彙集成為一本關於中國地理的百科全書。這真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
 
  現在,歷時三年,我們終於可以將這本百科全書的初步成果呈現給大家—《這裏是中國》。它集結了星球研究所目前中國主題文章的精華。
 
  從章節排列上,我們採取了「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劃分方式。不僅因為這是中國地勢的大格局,更因為,今天中國的地理環境從第一級階梯到第三級階梯,整體呈現出一種從荒原到人間的變化。我們也希望借此能帶領讀者體會中國人與中國這片土地的相互作用。
 
  在視覺上,為了追求最佳的閱讀體驗,我們的地圖師和設計師為此付出超過了1,000小時,為每一篇文章重新製作地圖。攝影作品從初選,到優化,再到定稿,也是反覆打磨。在這個過程中,攝影師們不厭其煩地配合我們挑選作品,甚至專程重新拍攝圖片,最終才得以將191位攝影師的365幅作品奉獻給各位讀者。
 
  但是也不得不說,作為我們「閱盡中國」的第一步,這本書還只是個開始,它無法涵蓋中國所有山川、地區。它更像一個浩瀚工程的概述,一份對未來要展開的工作的期許。作為我們出版的第一本書,它也一定會有不少缺陷,在此我們只能誠懇接受讀者的批評指正。在後續的版本中,我們會不斷優化改進。
 
  最後,希望有一天,我們能閱盡中國的方方面面,實現不可能實現的理想。這裏的我們,也包括你。
 
星球研究所所長  耿華軍
2019年7月15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閱讀時,我的戒心是很重的,深怕這又是一本為了迎合特定市場而寫的「和事佬」式的作品。但隨著閱讀深入,我發現作者的誠懇度遠超預期。他並沒有迴避敏感話題,只是選擇了繞道而行,從社會結構、消費心理學這些比較「中性」的切入點,來剖析兩岸在思維上的異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鄉愁」的論述,在台灣,鄉愁往往指向過去的美好或逝去的日子的溫暖,但在書中描寫的大陸語境下,鄉愁似乎更多地與「未來的可能性」和「快速變遷的故土」連結在一起,這兩者的情緒基調是截然不同的。這種對同一概念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長出的不同形態的描寫,極富啟發性。這本書就像一張詳盡的文化地圖,標註了我們彼此間的「認知雷區」和「潛在的交匯點」。它不是要說服你接受什麼,而是提供足夠的資訊量,讓你能夠有更豐富的素材,去應對未來任何關於兩岸關係的討論。總而言之,它成功地在保持一定學術深度的同時,又維持了極高的可讀性,這在同類主題的書籍中,實屬難得。

评分

這本書的「第二版」字樣,讓我特別留意了它在結構上的調整,看來作者也意識到,快速變化的社會需要及時更新視角。從我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對於「差異性」的細膩捕捉,而非試圖去尋找虛無的「共同性」。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對岸形象,往往被簡化成「強大」或「威脅」,這種二元對立的敘事太久了,讓人疲乏。而這本作者卻願意花篇幅去探討那些「瑣碎的、不重要的」事物,比如不同城市對咖啡因的依賴度、對「網紅」現象的集體狂熱,以及他們在面對全球化浪潮時,內心深處的焦慮感。這些細節,才是構成一個龐大社會真正有血有肉的部分。坦白說,有些章節的論述,我會忍不住在心裡進行反駁或補充,這反而是好事,說明它成功地激發了我的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畢竟,身為台灣人,我們對自我身份的界定本來就充滿了辯證性,任何試圖給我們一個「標準答案」的文本,都會被本能地排斥。這本書的優勢在於,它更像是一個啟發性的田野調查報告,引導讀者自己去填補那些留白的、留給我們想像的空間。

评分

這本書啊,拿到手的時候還真有點意外,畢竟現在市面上講兩岸關係的書,老是繞來繞去的,不是政治味太濃,就是純粹的「喊話」。但這本《這裏是中國(第二版)》,光看名字就覺得有點意思,特別是那個「第二版」,表示它可能經歷過修正或更新,這點蠻加分的。我不是那種整天關心宏大敘事的讀者,我比較在意的是生活層面、文化碰撞的那些小細節。翻開內文,作者的筆觸蠻細膩的,他並沒有直接拋出「統一」或「獨立」這種大帽子,而是從一些非常具體的場景切入,像是兩岸民眾的消費習慣差異、網路用語的演變,甚至是對同一部電影的不同解讀角度。舉個例子,書裡提到在大陸很流行的某些短影音文化,在台灣其實很難被理解,這種「文化翻譯」的過程,其實比討論GDP數據來得貼近人心。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描述兩岸年輕人價值觀差異時的那種觀察力,沒有過多的批判,只是客觀地陳述事實,讓讀者自己去感受那份疏離感或連結感。對於我們這些在資訊爆炸時代長大的人來說,這種不帶預設立場的梳理,反而更容易讓我們停下來思考。畢竟,我們接收到的資訊太多樣了,需要一本能夠幫助我們「梳理」而非「灌輸」的書。整體來說,它像一面鏡子,照出我們之間那些微妙的、難以言喻的鴻溝,也隱約透出一些共同點的可能。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種標題的書通常抱持著高度懷疑的態度,因為「中國」這個詞本身在台灣就帶有無數層次的意涵,想在一本書裡把它講清楚,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本《這裏是中國(第二版)》,我本來是想說,又是哪位「局外人」來指點江山,但讀了幾頁之後,發現作者的切入點相當精準,很有老練的社會觀察家的風範。它不像某些論述那樣,一開頭就跟你談歷史的脈絡或意識形態的糾葛,而是從「人」的角度出發。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段關於「禮儀」的討論。在台灣,我們對某些社交場合的潛規則很敏感,但書裡描述的大陸某些地區的應酬文化,那種直球對決的風格,讀起來簡直像在看一場完全不同劇本的戲碼。作者沒有直接評價哪種好哪種不好,而是解釋了背後的社會邏輯——為何會形成這樣的互動模式。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了一個「翻譯器」,讓我們能用一種相對中性的視角,去理解對岸社會運作的底層代碼。對於我們習慣了比較小確幸、人情味濃厚的社會氛圍的讀者來說,這種對「效率」和「規模」的極致追求,的確需要花點心思消化。我會推薦給那些對現代大陸社會的運作機杼感到好奇,但又不想被政治口號淹沒的同溫層朋友,這本書至少提供了一個相對紮實的觀察基礎。

评分

對於習慣了嚴謹學術論述的讀者來說,這本《這裏是中國(第二版)》的風格可能會顯得有些鬆散,但我覺得這正是它的「台灣味」——它更像是一篇長篇的深度專欄,充滿了個人化的觀察和生活化的語彙。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文化衝突時,所展現出來的克制感。當他在描寫某些社會現象,比如集體主義思維如何影響個體決策時,他的措辭非常謹慎,不會輕易下定論,而是用「似乎」、「可能」這類詞彙來包裝,這讓讀者感到被尊重。我認為,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們重新審視自身社會的過程。當我們看到對岸在某些領域的飛速發展(例如數位支付的普及),我們難免會反思:我們是不是因為太安逸,反而錯失了一些轉型的契機?這種「借鏡」的效果,比任何直接的比較都來得有力。雖然書名聽起來很宏大,但內核卻是非常「微觀」的,專注於日常生活的紋理。它沒有試圖去建立一個單一的、完美的「中國」形象,而是呈現了一系列充滿矛盾、正在劇烈變動中的社會切片。對於想了解當前大陸社會脈動,但又不想陷在政治泥沼裡的讀者,這本書提供了一條相對清爽的路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