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得公道,打個顛倒:中國民族問題與民主轉型

要得公道,打個顛倒:中國民族問題與民主轉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平
图书标签:
  • 民族问题
  • 中国政治
  • 民主转型
  • 社会公正
  • 历史反思
  • 政治学
  • 社会学
  • 转型政治
  • 中国社会
  • 少数民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中國存在著嚴重的民族問題。

  老話說:「要得公道,打個顛倒。」我們漢人應該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從而達到對民族問題的正確理解,並在此基礎上找到正確處理民族問題的路徑與方向。

  在中國,所謂「民族區域自治」本來就只是徒有其名。近年來,中共當局更在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指導下,以推進中華民族一體化和國家認同的名義,採取了一系列殘暴野蠻的手段,強行去除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與民族認同,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也激起了少數民族的頑強反抗乃至追求獨立的強烈願望。

  但是,面對中共專治高壓,藏獨和疆獨又絕無實現的可能。因此,統獨之爭這道難題,到頭來很可能是出給未來的民主政府的。恰恰是在中國結束一黨專制、開始民主轉型之後,獨立問題即分離問題,才更可能面臨現實而嚴峻的探討。

  現在我們就必須認真考慮,在中國開始民主轉型後,包括藏獨、疆獨等分離主義運動將會如何發展?它們和民主轉型之間會形成怎樣的互動關係?唯有現在進行深入的交流與探討,尋找現實可能性的雙贏方案,才能確保實現和平的民主轉型。

本書特色

  1.中共當局在西藏、新疆和內蒙古等地區採用十分野蠻的手段,面對民主轉型與國際情勢,中國該如何找出深具現實可能性的雙贏方案?
  2.面對最棘手的民族問題與民主轉型,讓作者胡平告訴你最犀利的見解!
  3.2021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暨金蝶獎得主蘇曉康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黎安友連袂強力推薦,面對政治問題,一起「要得公道,打個顛倒!」
 
《迷雾中的灯塔:后冷战时代的全球治理与区域冲突》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冷战结束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演变,重点探讨了在新权力结构下,国际体系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区域冲突、治理困境以及新兴大国的崛起挑战。全书围绕“秩序的重塑与张力”这一核心命题展开,通过对关键案例的细致考察和理论框架的审慎构建,旨在揭示当代世界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未来走向。 第一部分:全球秩序的重构与意识形态的断裂 冷战的结束并未带来预期的“历史终结论”,反而催生了新的不确定性和权力真空。本部分首先回顾了1990年代初期,美国主导的单极时刻及其面临的内在矛盾。我们考察了“人道主义干预”理论的兴起及其在巴尔干和非洲的实践效果,指出早期全球治理的理想主义色彩与现实政治操作之间的张力。 重点分析了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的断裂。苏联解体后,自由民主的普世性叙事遭遇了来自威权模式复兴的强力挑战。本书细致梳理了“民主赤字”现象的地理分布,探讨了技术官僚治理模式的兴起,以及这种模式如何在全球南方国家中被不同的政治力量所采纳和改造。我们引入了“有限主权”的概念,讨论了在全球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国家边界的意义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侵蚀的。 第二部分:新兴大国的崛起与权力转移的动态平衡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权力结构从单极向多极过渡过程中的关键动力。我们摒弃了简单的“衰落/崛起”二元对立叙事,转而关注权力转移过程中的互动性、适应性与制度摩擦。 首先,对新兴大国(特别是金砖国家群体)的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对现有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研究关注这些国家如何利用全球化红利,同时又在全球金融监管、贸易规则制定方面提出新的诉求。我们特别关注了它们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策略选择,及其对世界贸易组织等既有机构的冲击。 其次,深入探讨了新兴大国在安全和军事领域的现代化进程。这不仅涉及军备竞赛,更关乎其对国际规范(如不干涉内政原则、海洋法等)的解释权争夺。通过对南海争端、东欧边界危机等热点地区的案例分析,本书揭示了权力转移阶段中,各国在“安全困境”与“合作意愿”之间进行的艰难权衡。 第三部分:区域冲突的新特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 冷战时期的阵营对抗模式被复杂的内部冲突和跨国性威胁所取代。本部分聚焦于后冷战时代区域冲突的“内生化”与“外溢化”特征。 我们详细考察了“失败国家”的形成机制及其对邻国的溢出效应,特别是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难民危机的连锁反应。通过对萨赫勒地区、中东部分地区的深度田野调查与资料分析,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暴力循环”的分析框架,强调了发展赤字、治理真空与意识形态极端化之间的恶性互动。 此外,非传统安全威胁占据了重要篇幅。本书系统分析了气候变化、流行病(如2009年以来数次全球卫生危机)以及网络空间安全对国家主权和国际合作提出的挑战。我们探讨了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反应滞后性,以及在网络空间中,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战略博弈。 第四部分:全球治理的碎片化与多边主义的困境 全球治理体系在面对上述挑战时表现出的适应性不足是本书关注的另一核心议题。本部分分析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多边机构在权力结构变化下面临的合法性危机和效率瓶颈。 我们重点探讨了“俱乐部式治理”的抬头。随着大国竞争的加剧,双边或小多边机制(如G7、G20、以及区域性安全与经济集团)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这往往导致全球性规则制定的碎片化和排他性。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多边主义的倒退”现象,并尝试区分这是短期权力斗争的产物,还是全球化时代对效率优先的必然妥协。 结论: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新的稳定锚点 全书最后部分总结了后冷战时代国际体系的内在矛盾:经济相互依赖日益深化,而政治互信却在持续降低;技术连接性空前加强,但文化和价值冲突却日趋尖锐。本书认为,未来的全球稳定不再依赖于单一霸权的维系,而是取决于大国之间能否就基本“游戏规则”达成新的、更具包容性的共识。寻找新的稳定锚点,需要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正视权力转移的现实,并重建对合作价值的审慎信心。 本书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国际关系理论、比较政治学和区域研究的交叉视角,旨在为理解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提供一个扎实、细致的分析工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胡平


  1947年生於北京,七歲隨母親到四川成都。1966年高中畢業,適逢文革,參加文革兩年半,曾自辦小報轉載遇羅克文章;1978年秋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班,主修西方哲學史,獲哲學碩士學位。1979年投入西單民主墻運動,於民間刊物《沃土》上發表長文《論言論自由》。

  1980年參加地方人大代表選舉,當選為北京大學海澱區人大代表。畢業後兩年未分配工作,1983年分到北京出版社,1985年轉至北京市社會科學院,1987年1月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1988-1991年當選中國民主團結聯盟主席,先後在《中國之春》和《北京之春》雜誌主持筆政。

  現任《北京之春》榮譽主編、中國人權執行理事、獨立中文筆會榮譽理事、智庫「對話中國」學術委員會召集人。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要得公道,打個顛倒
論統獨問題
談談民族自治問題
略談中國的民族問題
從「七擒孟獲」談起
美國也有少數民族自治區
什麼是自治區?為什麼要民族自治?
中共要調整民族政策嗎?
澄清一種對民族區域自治的誤解
談談東馬的移民自主權
從《人民日報》為何關注清史研究談起
 
第二部分

(一)西藏
西藏問題之我見
奇怪的示威抗議
中藏會談說明了什麼?
中共為何又推出惠藏政策?
我們應當如何看待西藏問題
藏人自焚事件
1、當有人自焚的時候……
2、密切關注藏人自焚事件
3、駁中共官方及其御用學者在藏人自焚問題上的荒謬論調
4、我們應當如何看待自焚
中共當局無權插手達賴喇嘛轉世
解讀靳薇教授講話
簡評中共當局《西藏發展道路的歷史選擇》白皮書
西藏問題答客問
鄭重推薦《1959:拉薩!》
達賴喇嘛退休不是垂簾聽政
十世班禪喇嘛對漢人的特殊意義
達蘭薩拉觀訪小記
流亡藏人社區的民主建設
為什麼中間道路?為什麼非暴力?
再為「中間道路」辯護
 
(二)新疆
解析新疆7.5事件
關注海萊特,揭露大陰謀
中國特色的恐怖主義
1、史上最奇怪的恐怖襲擊
2、對12.28新疆皮山事件的嚴正聲明
3、6.29和田劫機真相探究
4、6.29劫機案謊言穿幫
5、新疆巴楚4.23事件絕非恐怖攻擊事件
6、又見汽車撞向天安門
7、10.28天安門撞車事件是突厥斯坦伊斯蘭黨策劃的嗎?
8、呼籲國際社會給中共的「反恐」加上引號
9、從昆明慘案談中國的恐怖主義
10、張春賢為「嚴打」辯護說明了什麼?
11、從昆明火車站恐怖襲擊事件談起
12、從昆明事件談美國911
13、從烏魯木齊火車站事件談起
14、烏市爆炸案真相未明,官媒報導疑竇叢生
15、「越反越恐」說明了什麼?
16、6.21新疆葉城事件絕非恐怖襲擊
17、評「新疆重獎圍捕暴徒群眾」
18、7.28新疆莎車事件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19、中國特色恐怖主義的六大特色
從禁止留鬍鬚與穿罩袍談起
為什麼要叫維吾爾學生唱「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努爾白克力為何也被清洗?
「新疆棉」風波到底是怎麼回事?
(三)內蒙古
不要讓我們的歷史在我們手中消失──推薦《內蒙文革風雷——一位造反派領袖的口述史》內蒙風雷
評內蒙抗議風潮
一石激起千重浪──紅二代公開信反對當局在內蒙強推漢語教學
 
第三部分
從阿馬利克的《蘇聯能存在到1984年嗎》談起
中國的民族問題與中國的民主問題──推薦《民主轉型與鞏固的問題》
兼顧理想與現實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07504
  • 叢書系列:對話中國文庫
  • 規格:平裝 / 388頁 / 15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當今中國,民族問題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

  儘管中國憲法明文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然而在實際上,所謂民族區域自治只是徒有其名。近些年來,中共當局更是在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指導下,以推進中華民族一體化和國家認同的名義,強行去除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與民族認同。

  在中共當局看來,少數民族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就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特殊的民族意識與民族認同;如果去除掉他們的民族意識與民族認同,少數民族問題自然就不成為問題了。換言之,如果少數民族都被同化了,都不知道或不覺得自己是少數民族了,少數民族都不存在了,少數民族問題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不錯,歷史上很多民族的被同化,就是靠強制手段才成功的。但問題是,要使強制性同化政策獲得成功,必然要採取野蠻的手段,而且還要經歷很長的時間。在當代世界,我們還能夠允許那些野蠻的做法嗎?中共政權還能維持那麼長的時間嗎?

  一方面,中國政府在西藏、新疆和內蒙古等地區採用十分野蠻的手段,強力推行同化措施,給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另一方面,中國政府的野蠻暴行激起了少數民族的頑強反抗,尤其是藏人和維吾爾人的民族意識日益高漲,要求獨立的呼聲早已浮出水面。

  既然在現階段,藏獨、疆獨都意味著擺脫中共專制,因此就都是值得同情、值得肯定的。但問題是,面對中共專制高壓,藏獨和疆獨又絕無實現的可能。如此說來,統獨之爭這道難題到頭來很可能是出給未來的民主政府的。恰恰是在中國結束一黨專制、開始民主轉型之後,獨立問題即分離問題才更可能成為一個十分現實的嚴峻問題。

  可以想像,一旦中國實行民主轉型,飽受打壓的少數民族的民族主義很可能強烈反彈,分離主義的理念獲得了廣泛傳播的機會,分離主義運動就很可能發展到相當的規模。一旦中國步入民主,國人得以參政問政,他們的大一統觀念很可能會淡化。民主後的中國,地方上要求更大的自主權的呼聲很可能會高漲,甚至於有的漢區也會要求獨立。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至少是在民主轉型的初期,仍然會有很多人持有強烈的大一統觀念,不肯容忍其他地區的獨立。如果在這時就有某地區或某民族宣佈獨立,那就會使得新生的民主政府陷入左右為難:如果他們武力鎮壓,那就背離了推動民主轉型的初心,勢必會失去一大批民眾的支持;如果他們承認這裡或那裡的獨立,又可能被本來已經失勢的專制力量找到藉口,使他們打著反對分裂、維護統一的旗號捲土重來,復辟專制統治,把中國再次帶入黑暗。

  由此引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現在我們就必須認真考慮,在中國開始民主轉型後,包括藏獨、疆獨等分離主義運動將會如何發展,它們和民主轉型之間會形成怎樣的互動關係。我們之所以必須在今天就對這一問題加以認真的考慮,那不僅僅是因為未雨綢繆勝過臨陣磨槍,而且也是因為一旦變局發生,激情就會高漲,理性的溝通將變得更難進行,現在不溝通不討論,事到臨頭就來不及了。

  再說,有些人正是看到了別的一些國家在民主轉型期間,由於未能處理好分離主義問題而導致流血衝突、分裂以至內戰,故而對民主轉型本身產生疑慮;專制者也正在利用這種疑慮作為抵制民主轉型的藉口;所以,我們必須在現在就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的交流與探討,尋找出一種解決此一問題深具現實可能性的雙贏方案。

  通常,人們在談到目前的各種獨立運動或分離主義運動時,常常把藏獨、疆獨和台獨、港獨相提並論,實際上這中間還是有重大區別的。藏獨和疆獨是民族獨立,台獨和港獨不是民族獨立。

  其中,台獨又和藏獨、疆獨及港獨有一個重大區別,那就是,臺灣從來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之內。臺灣和大陸本來就是分立分治的。臺灣的問題不是要不要獨立的問題,而是要不要和大陸統一的問題。

  我對臺灣問題和兩岸關係問題寫過不少文字,對香港問題和港獨問題也發表過一些意見。不過在這本書裡,我探討的是少數民族的獨立問題,即藏獨和疆獨的問題,不是台獨和港獨的問題。這是需要說明的。

2021年8月19日於美國紐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光是书名就够引人深思的了。「要得公道,打個顛倒」——這句話像極了咱們台灣人面对复杂议题时的无奈与讽刺。我拿到书时,第一感觉就是,作者一定对中国大陆的民族政策有相当深入的观察和批判。虽然我还没翻开内页,但光是从这个标题切入的角度,就能嗅到一股强烈的“求真”气息。很多时候,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真假难辨,但真正有价值的论述,往往敢于直面那些被刻意模糊化的地带。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不同于主流叙事的视角,尤其是在谈论“民族问题”与“民主转型”这两个宏大叙事时,它能如何将理论框架落地到具体的人、具体的地域,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口号上。毕竟,什么叫公道?在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公道恐怕有天壤之别。这本书若能把这种错位、这种“颠倒”的现实,剖析得淋漓尽致,那它就绝对是值得一读的重量级作品了。

评分

说实话,我对“民主转型”这个概念本身就持保留态度。不是说我不向往民主,而是“转型”的过程往往充满了血腥和妥协,很少是教科书上描绘的那般平顺。这本书如果能把“要得公道”的诉求,放在一个长期且动态的视角下考察,而不是一次性的“革命”或“改革”的期待,我会更加欣赏。我希望看到的是对“何谓公道”的深度哲学思辨,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多数决,而是一种对少数群体尊严和文化存续权的保障。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很可观,想必涵盖了不少案例和史料。如果它能成功地将微观的民族经验,提升到宏观的政治理论高度,同时又保持对底层人民挣扎的关怀,那么它就不仅是一本探讨中国大陆内部问题的书,更可能成为一本关于“如何和平共处”的普世性参考。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对“民主转型”这个议题抱持着一种审慎的乐观态度,但要将这种转型和“民族问题”挂钩,尤其是在探讨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国家体系时,难度系数瞬间飙升。我好奇的是,作者在处理这些敏感议题时,如何平衡学术的严谨性与现实的复杂性?毕竟,谈论族群关系,最怕的就是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或是过度浪漫化某个群体的困境。一本好的书,应该能呈现出光谱般的灰色地带,揭示出权力结构下,个体意识是如何被规训、被塑造的。如果这本书只是简单地罗列了民族冲突的案例,而缺乏对深层文化、经济差异的系统性分析,那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搭建起一套可供参考的分析模型,让我们理解,在追求“公道”的道路上,究竟有哪些制度性的障碍,以及这些障碍是如何通过历史的惯性,一代代延续下来的。

评分

最近几年,国际间对中国大陆内部治理的讨论越来越多,但很多论述常常是站在外部视角进行评判,难免失之偏颇。我更倾向于阅读那些能够提供内部脉络的分析,即使这些分析本身带有强烈的批判性。这本书既然聚焦于“民族问题与民主转型”,那么它必然要触及到权力核心对于异质性的管理模式。我比较关注的是,作者是否探讨了在转型压力下,既存的民族政策是如何自我调适,甚至是加速矛盾激化的。例如,在信息流动受限的环境下,不同族群的认知差异是如何被放大或固化的?或者说,在追求所谓的“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有哪些必要的、却又被忽视的个体权利被牺牲了?如果这本书能揭示出这些结构性的矛盾点,让读者理解“公道”的实现为何如此困难,那它的贡献就不只是学术层面,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

读台湾出版的政治社会学书籍,总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因为我们和对岸的社会结构和历史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有着巨大的差异。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打個顛倒”这个词,非常接地气,很有台湾本土的“草根智慧”味道。我猜想,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不只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与读者进行一种深度的对话,一种带着强烈批判性的反思。我个人对于那些试图将复杂政治现象“简化”的处理方式感到非常不耐烦。民族问题往往是历史积怨、资源分配不均以及文化认同危机交织的结果,它不是一个单一变量就能解释清楚的。如果这本书能细腻地展现出,当官方叙事与民间真实感受产生巨大落差时,那种“颠倒”的荒谬感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酵的,那对我来说,就是极大的阅读收获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