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當代中國外交

速讀當代中國外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非
图书标签:
  • 中国外交
  • 速读
  • 当代中国
  • 国际关系
  • 政治
  • 外交政策
  • 中国政治
  • 时事政治
  • 战略
  • 外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寫給中學生的極簡當代中國外交史。

  歷史時序清晰,梳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外交發展各階段重點。
  劃線重點,輕鬆解構當代中國外交的發展脈絡,易讀易記。
  貼近學生溫習方式,提供速讀筆記,以點連線,加深記憶。
 
《寰宇風雲:近代世界格局與國家興衰的奧秘》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了自文藝復興以降,特別是近兩百年來,全球政治、經濟、軍事格局如何經歷劇烈的板塊移動與重塑。它不僅是一部宏大的歷史敘事,更是一部關於權力轉移、意識形態碰撞以及全球秩序構建與瓦解的深度研究。作者以嚴謹的史料和冷靜的分析,將讀者帶入一場跨越數個世紀的知識探險,探討那些決定國家命運與文明走向的關鍵轉折點。 第一部:舊秩序的崩塌與新時代的曙光(約1550-1870年) 本部分聚焦於西方列強如何通過技術革命和殖民擴張,逐步建立起以歐洲為中心的全球體系。 第一章:海洋權力的興起與早期全球化 探討地理大發現如何徹底改變了世界貿易路線圖,以及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早期海洋帝國的興衰。重點分析了商業資本主義的萌芽,及其對傳統農業社會結構的衝擊。從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談起,解析主權國家體系的確立,及其在歐洲大陸的早期運行邏輯。 第二章:啟蒙理性與革命的浪潮 深入解析啟蒙思想如何為後來的政治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礎。詳細闡述了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深遠影響,不僅在於推翻舊制度,更在於推廣了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等現代政治理念。探討拿破崙戰爭如何將這些理念播撒至歐洲各地,並催生了歐洲大陸力量平衡的初步嘗試。 第三章:工業革命的雙刃劍 本章側重於工業革命對全球力量對比的決定性影響。蒸汽機、鋼鐵、鐵路如何重塑了生產力,並為西方國家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動員和海外擴張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也細膩描繪了國內社會結構因城市化和工廠制度帶來的劇烈撕裂與階級矛盾,為理解後來的社會主義思潮提供了背景。 第二章部分:帝國主義的黃金時代與亞洲的衝擊 本節轉向非西方世界的視角。詳細描述了歐洲列強如何運用其技術優勢,瓜分非洲和亞洲的資源與市場。重點分析了清朝的衰落、日本的明治維新,以及印度人民的反抗。探討非西方國家在面對西方衝擊時,所採取的不同應對策略——是全盤西化、有選擇的改革,還是頑固抵抗——及其對國家長期發展路徑的鎖定效應。 第二部:兩次世界大戰與舊秩序的終結(約1871-1945年) 本部分是關於現代史上最黑暗,也是最具決定性的時期,探討失衡的權力、意識形態的極化如何引發了空前的全球性災難。 第四章:從俾斯麥體系到全面戰爭的醞釀 分析了德國統一後,歐洲大陸複雜的同盟體系。探討了軍備競賽、帝國主義的經濟競爭、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以及「軍國主義化」如何共同編織了一張難以擺脫的戰爭之網。詳述了薩拉熱窩事件如何點燃了這根火藥桶,以及歐洲列強在應對危機時的集體誤判。 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形態與遺產 剖析了塹壕戰的殘酷性如何徹底顛覆了人們對現代戰爭的預期。深入研究了協約國與同盟國的總體戰動員能力。探討了凡爾賽體系如何播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以及戰後地緣政治格局的先天不穩定性。 第六章:極權主義的崛起與全球意識形態的對抗 本章分析了蘇聯的建立、法西斯主義在義大利和德國的得勢,以及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重點比較了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與西方自由民主體制在核心價值觀上的根本差異,以及這些意識形態如何驅動了全球範圍內的代理人衝突和全面戰爭的爆發。 第七章:第二次世界大戰:技術、策略與道德的審判 研究了閃電戰、大西洋海戰、太平洋戰場的轉變,以及蘇德戰場的決定性作用。探討了科技在戰爭中的決定性地位,從雷達到原子能的應用。結尾部分嚴肅地處理了戰爭的道德後果,特別是納粹大屠殺和東亞戰事的暴行,為戰後國際秩序的建立設定了深刻的倫理門檻。 第三部:冷戰格局的形成與兩極世界的邏輯(約1945-1991年) 本部分聚焦於戰後世界如何被劃分為兩大陣營,以及美蘇之間的長期對抗如何塑造了全球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生態。 第八章:雅爾塔體系的確立與鐵幕的降臨 解析了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如何劃分了戰後的世界勢力範圍。詳述了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如何構建了西方陣營的經濟基礎,以及蘇聯在東歐建立緩衝區的戰略考量。重點分析了柏林危機、朝鮮戰爭等早期熱點事件如何將冷戰從政治對抗轉化為軍事威懾。 第九章:核威懾與全球代理人戰爭 深入分析了核武器的出現如何根本性地改變了超級大國之間的關係,創造了「相互保證毀滅」(MAD)的恐怖平衡。探討了美蘇在第三世界國家(如越南、阿富汗、古巴)進行的代理人戰爭,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作為對兩極結構的一種平衡嘗試。 第十章:經濟模式的競爭與蘇聯體制的內在矛盾 比較了美式資本主義的擴張與蘇聯計劃經濟的運作方式。分析了經濟效率、技術創新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在長期競爭中的差異。詳細探討了蘇聯體制在勃列日涅夫時期出現的僵化、腐敗問題,以及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初衷與最終失控的過程。 第十一章:冷戰的終結與東歐的變局 分析了波蘭團結工會的運動、東歐各國的和平演變,以及柏林圍牆的倒塌。重點探討了蘇聯自身經濟的衰竭和民族主義的復甦如何導致了其和平解體,標誌著持續四十多年的兩極對抗的結束。 第四部:後冷戰時代的單極幻象與多極化趨勢(約1991年至今) 本部分審視了冷戰結束後,世界秩序的演變、新威脅的浮現,以及國際關係進入的複雜過渡期。 第十二章:美國的「單極時刻」及其局限 探討了冷戰結束後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所展現的軍事和文化主導力。分析了海灣戰爭、科索沃干預等事件中美國所採取的「例外主義」姿態。同時,也批判性地分析了單極霸權在面臨非國家行為體威脅(如國際恐怖主義)時所暴露出的結構性脆弱性。 第十三章:全球化的深化與新的經濟權力中心 深入研究了信息技術革命如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以及跨國公司、國際金融機構(IMF、WTO)在重塑國家經濟主權中的角色。重點分析了亞洲經濟體的崛起,特別是中國在融入全球體系後所展現出的驚人增長速度,及其對既有國際經濟規則的挑戰。 第十四章:混合威脅與安全範式的轉變 本章探討了後冷戰時代安全威脅的多元化。除了傳統的國家間衝突外,重點關注了跨國恐怖主義(如「9·11」事件)、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網絡空間對抗等非傳統安全議題如何成為國際議程的中心。分析了西方國家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面臨的「穩定化困境」。 第十五章:重返多極化:新的地緣政治角力 本部分總結性地分析了當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趨勢:美國的相對衰落、區域強權的興起,以及大國之間戰略競爭的再起。探討了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思潮的復甦如何侵蝕了冷戰後建立的全球化共識。本書結尾處,將回顧歷史經驗,對未來國際體系可能採取的不同路徑進行審慎的預測與展望。 本書特色: 宏觀視野,微觀聚焦: 將哲學思辨、意識形態分析與具體條約、戰役細節有機結合。 超越單一視角: 努力平衡西方中心論,納入對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國家自主行動的關注。 結構嚴謹,邏輯清晰: 以時間線索為骨架,以關鍵概念(權力、意識形態、技術)為血肉,構建連貫的歷史解釋體系。 《寰宇風雲》不僅是歷史愛好者的案頭必讀,更是決策者和所有關心世界未來走向的讀者,理解今日格局的深刻基礎。它揭示了一個核心真理:歷史並非線性的進步,而是週期性的權力競爭與秩序重組的無盡迴響。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余非


  香港出生。香港中文大學畢業,主修中國語言及文學,副修中國音樂(演奏:古箏),1988年於同校取得碩士學位。1992年於英國取得出版碩士學位。長期擔任編輯工作,曾主編高錕唯一一本中文自傳《潮平岸闊──高錕自述》;業餘從事文藝寫作。2003年轉為全職作家。

  短篇小說集有《天不再空》(2008年,台灣版)。著作包括得獎作品《514童黨殺人事件--給閱讀報告另一種選擇》(社會事件的文化分析;在香港獲得「1999-2000年好書龍虎榜」十大好書獎)。近作有《東江水一通》(2018年)及《文學細心讀》(2018年)。

  2014年前專注中學生讀物寫作,共出版中學讀物二十多種。此外,也獲邀在香港教育學院、澳門圖書館、中國大陸(江西)教育部門,以及在無數香港中學主持講座和工作坊。

  由2013年起,應邀出任美國三藩市《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節目主播。2019年出任廣東省婦女聯合會港澳台特邀代表。2020 年開始為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图书目录

前言
中國外交發展階段重點歸納/ 004

第一章獨立自主
1.1 1949 年毛澤東提出三大外交方針 / 012
1.2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 015
1.3 1955 年在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 / 018
1.4 夾在美蘇爭霸之間的發展中國家 / 021
1.5 1950 年代末反帝反修與兩個中間地帶 / 024
1.6 與美國鬥智鬥力—炮擊金門 / 027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聯合國 / 030

第二章反帝反修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聯合國—1971 年前的情況 / 036
2.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恢復合法席位 / 040
2.3 冷戰中的「危」與「機」 / 048
2.4 美國軍售台灣問題 / 054
2.5 中蘇邊境軍事衝突下的中美蘇外交關係 / 056
2.6 中國外交的奠基人周恩來 / 059

第三章對外開放
Chapter 3
3.1 中蘇關係—用務實態度令雙方外交關係正常化 / 064
3.2 柬埔寨事件—成為中國和東盟總體關係良好的基石 / 070
3.3 兩次伊拉克危機與中國的「上海合作組織」 / 076
3.4 中韓建交—運動、經濟與外交上的互動 / 082
3.5 1980 年代至1990 年代初的中美關係—
出於國家利益的「邊打邊談」 / 086

第四章港澳回歸
4.1 香港回歸 / 092
4.2 澳門回歸 / 099

第五章韜光養晦和平發展
5.1 全球化、多邊關係背景下的中國外交 / 104
5.2 中非關係 / 107
5.3 中歐關係 / 110
5.4 中美關係—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北約轟炸事件 / 113
5.5 中日關係 / 116
5.6 中國對朝鮮半島核問題的貢獻—六方會談 / 129

第六章和平崛起
6.1 習近平的外交新思路、新作風 / 134
6.2 習近平上任一年半的外訪足跡 / 144
6.3 習近平時代開啟的夫人外交 / 147
6.4 軍事與國防 / 149

第七章「一帶一路」
7.1 「一帶一路」合作倡議 / 154
7.2 中俄的民族復興夢 / 156
7.3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 160
7.4 東北亞格局微妙—中、日、韓、朝的關係出現變化 / 166
7.5 中歐關係 / 178
7.6 中拉關係 / 181
7.7 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 / 186
7.8 在雁棲湖舉行的APEC 峰會 / 190

第八章展望篇
8.1 由美國掀起的貿易戰 / 196
8.2 中國維和部隊—2020 年是參與維和行動三十周年 / 200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8759248
  • 叢書系列:歷史快速讀
  • 規格:平裝 / 204頁 / 15 x 21 x 1.0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中國外交部第一次召開新聞發佈會


  當你今天在電視上看見外交部發言人站在正規亮麗的講台上發言時,也許沒有想到,原來中國的新聞發佈會制度始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只有三十多年歷史。以下是中國外交部第一次召開新聞發佈會時的部分細節。

  那時,外交部沒有正式的新聞發佈會制度。我(錢其琛)仍在新聞司司長的任上,正考慮設立新聞發言人……

  外交部的第一次新聞發佈會是一次沒有座位的新聞發佈會。……地點在當時外交部主樓門廳處。當時有專門進行新聞發佈的場地,七八十位中外記者受邀出席,大家就站在我周圍。當時的翻譯是現任外長李肇星。

  ……聲明唸完後,沒有提問,也不回答問題。第一次新聞發佈會就結束了。

  ……這是我以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的身份,主持的第一次新聞發佈會,也是最後一次。外交部的新聞發佈會從此成了慣例,每週舉行。不過,不再是站着舉行了,而是移到了國際俱樂部,記者可以坐下來了。後來,外交部建了新樓,有了專門的新聞發佈廳。

  —錢其琛:《外交十記》,頁4-6

  從「一場沒有座位的新聞發佈會」(1982)見微知著。上述那場發佈會是一個時間座標,見證了當代中國的某些發展。今天回顧這樸實、簡陋的起點,便體會國家在過去幾十年間發生了多麼大的變化。原來只要國家沒有動亂,並成功攔阻外部力量干擾內政,集中精力做實事,各方面的變化可以很大很快。
 

用户评价

评分

近幾年來,全球供應鏈的重組成為顯學,而這背後往往潛藏著外交與戰略的考量。對於我們在台灣,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經濟體來說,中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角色轉變至關重要。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探討中國如何利用其在關鍵礦物、半導體供應鏈等領域的壟斷優勢,來進行「經濟脅迫」(Economic Coercion)。這種非傳統的安全威脅,對一個小而開放的經濟體如台灣,是比傳統軍事威脅更為日常且難以防範的挑戰。這涉及到的是國際規則的制定權,以及未來全球技術標準的走向。如果能對比中國與歐美在制定這些規則上的差異與衝突點,並分析中國如何試圖透過雙邊協議繞過多邊機制來鞏固自身利益,那麼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將大大提升。畢竟,外交不再是象牙塔裡的談判,而是深刻影響著工廠訂單、物價波動的現實力量。

评分

這本《速讀當代中國外交》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到一陣熱切的衝動,彷彿能瞬間掌握當前國際局勢的關鍵脈絡。我最近比較關注的是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動態變化,特別是隨著地緣政治角力的日益白熱化,台灣在國際社會中如何找到自己的立足點,以及「維持現狀」的空間是不是正在被急速壓縮。市面上探討中國外交政策的書籍很多,但多半偏向學術理論或冗長的政策分析,讀起來實在是有些吃力,尤其對於想快速掌握主要論點、了解北京決策思維的非專業讀者來說,門檻偏高。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的是一種「導航地圖」,而不是密密麻麻的歷史文獻。我特別期待它能清晰梳理出習近平時代中國外交哲學的轉向,例如「戰狼外交」背後的戰略意圖,以及這套哲學在不同區域(如東南亞、歐洲)的實踐效果有何差異。畢竟,理解對手的戰略框架,是我們在瞬息萬變的國際棋局中保持清醒的基礎。如果這本書能用一種比較貼近生活、非官方語彙的方式來解構那些充滿官僚氣息的聲明與文件,那絕對是極具價值的。

评分

老實說,對於許多關心兩岸關係的台灣人來說,我們閱讀有關中國外交的材料,總會帶有一種複雜的心態,既想了解其真實意圖,又擔心被過度簡化的敘事所誤導。我特別關注的是,中國大陸在處理其周邊爭議時的「底線」究竟劃在哪裡。例如,南海的主權爭議,或者在中印邊界的軍事部署,這些舉措在中國的國家敘事中是如何被合理化的?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相對客觀的視角,讓我們能從北京的內部視角去理解這些「國家利益」的界定,而不是完全套用西方媒體的框架,那將是非常難得的。畢竟,外交決策往往是內部權力鬥爭與外部環境壓力交互作用的結果。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足夠的細節,去描繪出決策圈內部的動態,比如不同派系對外戰略的影響力變化。僅僅停留在「中國威脅論」的層面,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實際影響判斷幫助不大;真正需要的是對其戰略彈性和不可預測性的深度理解。

评分

最近台灣社會對於「中國崛起」帶來的衝擊感,已經從早期的焦慮逐漸轉化為一種更為務實的風險評估。我個人對於中國在國際組織中擴張影響力的做法特別有感觸,這已經不只是意識形態的競爭,更是一種制度性的排擠。這本書如果能聚焦於中國如何運用其經濟實力作為外交籌碼,例如「一帶一路」倡議背後隱藏的政治條件,以及中國在「全球南方」國家中的說服策略,我會覺得很有幫助。很多分析只停留在經濟層面,卻忽略了中國如何將基礎設施投資包裝成一種「互惠互利」的夥伴關係範式,以對抗以美國為首的既有國際秩序。對於台灣而言,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北京在國際上推銷的這套發展模式,對我們在國際上爭取空間的努力構成了怎樣的結構性挑戰。我希望這本書不是單純的批評,而是能深入剖析這種「中國方案」的內在邏輯,讓我們能更精準地研判,面對這樣的挑戰,台灣應當採取怎樣的「軟實力」抗衡策略,或者說,如何強化我們自身的國際連結韌性。

评分

從歷史脈絡來看,中國的外交政策總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大敘事下進行調整。我個人對於如何解構這種「歷史正當性」的修辭非常感興趣。許多分析都指出,當代中國外交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對過去百年屈辱史的反思之上。這本書,如果能清晰地勾勒出從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到現在「奮發有為」的風格轉變背後的指導思想有何繼承與斷裂,會很有啟發性。這種風格上的巨大轉變,不僅影響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觀感,更直接決定了台灣在國際上活動的空間。我希望看到的不是枯燥的文本比對,而是能感受到那種「時代氣氛」的變化——從過去小心翼翼的融入國際體系,到現在主動要求國際體系遷就其核心利益的轉折點在哪裡?理解了這種內在的「時間感」和「歷史包袱」,或許就能更冷靜地面對未來幾十年兩岸乃至亞太地區的複雜局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