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鏈戰略:中國在印度洋的擴張野心

珍珠鏈戰略:中國在印度洋的擴張野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柏提爾.林納
图书标签:
  • 中国
  • 印度洋
  • 地缘政治
  • 海军
  • 战略
  • 珍珠链
  • 扩张
  • 军事
  • 地区安全
  • 海洋战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國提出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對印度洋上的珍珠小國來說,究竟是福還是禍?

全面剖析中國在印度洋戰略布局、野心擴張的專著,
端看新興強權中國如何攪亂印度洋的一池春水,
珍珠小國如何身陷債務陷阱,歐美各國又如何展開印太戰略,力抗中國!

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我國駐印度代表處政務公使陳牧民 專文導讀


在本書中,作者詳細研究了印度洋上每顆「戰略珍珠」的政治與經濟發展情況,中國如何布局,以及印度、美國、澳洲等國的回應策略。對於台灣讀者來說,這些陌生小國和島嶼或許實在太陌生,但透過本書,我們可以一窺二十一世紀各強權在印度洋上的一場大規模戰略競賽現況。──陳牧民

【本書內容】
繼《中國的印度戰爭》探討半世紀以來中印在喜馬拉雅山脈沿線的交鋒後,國際知名記者柏提爾.林納這回要探討中國崛起後的新野心戰場──印度洋。

自鄭和下西洋之後的六百年,中國始終都未對印度洋採取官方政策,但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倡導推行「一帶一路」後,這才攪亂印度洋的一池春水。所謂「一帶」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而「一路」就是本書關注的「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攤開東亞到歐非的地圖,下方藍色水域的印度洋看似一片遼闊,除了印尼與澳洲外,幾乎沒有大國。但反過來看,這片開放的水域就是歐亞之間關鍵的往來渠道。正因如此,此地不但有傳統上掌握歐亞運輸中介的印度,還有二戰後就開始在印度洋部署軍事基地的美、英、法、澳,以及積極向外擴張,想保障中東石油運輸,取得非洲稀有礦產資源的中國。

有鑑於此,早在二○○四年美國一份國防研究報告就指出,中國正在跟印度洋諸多國家建立戰略關係,設置軍事基地,這一連串的據點有如「海上的珍珠」,包含掌控紅海進出的吉布地、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斯里蘭卡南方的深水港漢班托特、孟加拉南方的吉大港與緬甸的皎漂港,以及印度洋上的摩里西斯、塞席爾與馬爾地夫等一串中介小島,外交軍事觀察家稱之為:「珍珠鏈戰略」。

本世紀中國將持續加強控制印度洋的力道,本地舊有的強權勢力也不會輕易低頭,此外被夾在中間的珍珠小國、珍珠小島也可能面臨夾縫求生或債務陷阱等困境。這場世紀海洋賽局誰勝誰負,世人都在引頸期盼。

【柏提爾.林納其他作品】

中國的印度戰爭:世界屋脊上的衝突,亞洲兩大區域強權的角力
一九六二年,中國與印度爆發邊境戰爭;二○一七年,中、印再度引發邊界對峙,緊張局勢看似一觸即發。中國與印度這兩大亞洲新興強權,如何在五十年來解決不了的邊界爭議上,體現兩國的歷史與地緣政治角力脈絡。

直擊緬甸內戰現場:一部穿越印度、緬北到中國的2275公里採訪實錄
一部了解緬甸內戰實況的政治經典報導,《中國的印度戰爭》柏提爾.林納,記者生涯代表作。一塊被世人遺忘四十年的翡翠大地、一趟穿越密林與深谷兩千兩百七十五公里的長征之旅。三十萬文字與近一百張照片,記錄緬甸人民歷經內戰的磨難。

 
龙吟深海:解析太平洋岛国安全困境与大国博弈下的区域秩序重塑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亚太地区,特别是广袤的太平洋岛国群落所面临的复杂地缘政治环境、日益加剧的安全挑战以及正在经历的深刻的区域秩序重塑。这不是一部聚焦于特定国家战略的著作,而是以区域视角为切入点,全面梳理了环太平洋地缘政治的脉络,重点探讨了在“大国竞争”这一核心驱动力下,各方力量如何在这一关键战略区域进行互动、角力与影响力的投射。 第一部分:太平洋岛国——地缘战略的“沉默的哨站” 本部分首先构建了太平洋岛国群落(涵盖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的地缘地理学基础。这些岛国不仅是海洋航道的天然屏障和战略支点,更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文化生态。然而,它们在历史上长期被边缘化,形成了显著的“结构性脆弱性”。 历史回响与殖民遗产: 追溯二战后至今,西方列强和地区大国对这些岛国的干预模式。重点分析了冷战思维如何固化了岛国在军事战略版图中的角色,以及去殖民化进程中留下的政治体制不稳定性与经济依赖性。 气候变化与生存危机: 将气候变化提升到国家安全层面进行讨论。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对岛国的生存构成直接威胁,这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引发人口迁徙、资源稀缺乃至安全真空的重要诱因。这种脆弱性如何被外部势力利用,成为实施“软性渗透”的突破口,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 经济结构单一性与债务陷阱: 考察岛国经济对旅游业、自然资源出口或外部援助的高度依赖性。深入分析了近年来出现的非传统金融流动对主权债务结构的影响,以及这种经济上的脆弱性如何转化为政治上的易受操纵性。 第二部分:大国竞争的“新前沿”:多维度的权力投射 太平洋岛国已从地缘政治的“后院”转变为大国竞争的新焦点。本部分聚焦于当前主要的外部行为体,详尽解析其在该区域的战略目标、工具箱和相互竞争的逻辑。 传统盟友的再平衡战略: 分析美国及其传统安全伙伴(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在面对新兴挑战时所采取的“印太战略”在太平洋岛国层面的具体实施。重点考察了其在安全合作、基础设施投资(如“蓝色点网络”等)以及对岛国主权的尊重与内部治理干预之间的微妙平衡。 新兴经济体的区域参与模式: 探讨非传统大国如何利用经济援助、基础设施建设、低息贷款等工具,快速提升在该区域的影响力。分析其策略的特点——强调“不附加政治条件”的表象下,对关键港口、电信网络和自然资源开采权的布局意图。 军事化与安全化风险: 评估区域内日益增长的军事存在和安全合作升级所带来的风险。包括对潜在的“双重用途”基础设施的警惕,以及区域安全架构从传统的以威慑为主,转向以“影响力竞争”为主导的转变过程。探讨区域国家如何在“选边站队”的压力下,努力维持其外交自主性。 第三部分:区域治理的碎片化与自主性的探寻 面对外部大国的强势介入,太平洋岛国自身如何构建其集体防御与发展叙事,是本区域未来走向的关键。 多边主义的困境与机遇: 审视太平洋岛国论坛(PIF)、美拉尼西亚先锋集团(MSG)等区域组织在协调成员国利益、统一对外立场方面的挑战。分析在外部资金和战略压力下,区域共识的形成难度。探讨这些组织如何努力在保持主权独立与寻求外部发展援助之间寻求平衡。 “太平洋共同体”概念的构建: 深入探讨岛国精英如何试图摆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构建基于海洋权利、共同文化认同和可持续发展的“太平洋共同体”愿景。这包括对专属经济区(EEZ)权利的强调,以及在国际法框架下争取自身利益的努力。 信息战与认知安全: 关注虚假信息、社交媒体操纵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对岛国社会凝聚力和政治稳定的影响。分析外部势力如何利用信息战来分化区域合作,加剧内部矛盾,以及岛国政府在提升媒体素养和抵御外部认知干预方面的不足与尝试。 结论:通往何方的太平洋航道? 本书最后总结道,太平洋岛国群落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外部大国竞争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资源投入,但也带来了主权被侵蚀、内部分歧加剧的风险。区域的最终走向,将取决于岛国自身能否有效利用外部竞争,将其转化为提升自身韧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契机,而非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本书旨在为理解这一复杂动态提供一个全面、细致且不带预设立场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柏提爾.林納Bertil Lintner
瑞典記者、作家與緬甸問題專家,專研亞洲局勢近四十年。曾任《遠東經濟評論》緬甸特派員,目前為《瑞典日報》及丹麥Politiken雜誌亞洲特派員。他是緬甸、印度東北區、中國及北韓關係的專家,大量作品刊登於三十多國媒體。
林納是第一位披露緬甸與北韓策略合作關係的記者。二○○四年林納關於北韓的傑出報導,獲得亞洲出版人協會獎。他在緬甸、印度東北、寮國及中國雲南區域耕耘近四十年,以深入蹲點報導,爬梳區域安全、政治叛亂、族群衝突與組織犯罪之間盤根錯節的脈絡。報導與分析作品常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及《亞洲時報》網路版。
林納的在台出版品有《中國的印度戰爭》、《直擊緬甸內戰現場》等書。

相關著作:《直擊緬甸內戰現場:一部穿越印度、緬北到中國的2275公里採訪實錄》《中國的印度戰爭:世界屋脊上的衝突,亞洲兩大區域強權的角力》

譯者簡介

林玉菁
紐約市立大學政治學博士班,劍橋大學印度研究碩士,政大新聞系。曾任職IFRC國際紅十字與紅星月會聯合會美洲辦公室,雲門基金會,北藝大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及國內外NGO組織。現為專職口譯、筆譯。譯有《艾爾多安的崛起》、《中國的印度戰爭》、《直擊緬甸內戰現場》、《業的盡頭》、《榮耀之城伊斯坦堡》等書。

图书目录

導讀(陳牧民)
前言
第一章 新卡薩布蘭加
第二章 緬甸廊道
第三章 印度島嶼
第四章 模里西斯
第五章 法國人
第六章 塞席爾群島
第七章 馬爾地夫
第八章 澳洲的海外小點
第九章 不安定的未來
注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67674
  • 叢書系列:Visum
  • 規格:平裝 / 368頁 / 21 x 15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珍珠鏈戰略:中國在印度洋的擴張野心》導讀 陳牧民

二○一二年初我第一次造訪印度洋島國島國斯里蘭卡的時候,這個國家才剛剛結束近三十年的內戰,但整個國家卻出奇的和平靜謐。首都可倫坡市區西邊面對印度洋的加勒菲斯(Galle Face)海岸有寬闊的行人步道,一直向北連到可倫坡要塞和燈塔等充滿英國、荷蘭殖民風格的建築群。每天傍晚時分,當地民眾和觀光客相偕到這裡散步、看夕陽,享受海風,成為這個城市最美的景象之一。兩年後的二○一四年九月,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到訪斯里蘭卡,與當時總統拉賈帕克薩(Mahinda Rajapaksa)簽訂一項合作協議,由中國提供貸款並承建可倫坡港口城(Colombo Port City)。這是一項金額高達十四億美元的建設計劃,預計在可倫坡海岸邊以填海造陸的方式增加兩百六十九公頃土地,並蓋出大型會展中心、辦公大廈、購物商場、甚至海洋公園,且全由中國政府提供貸款並承建。完工後中方不僅可獲得這些設施的特許經營權,還將擁有三分之一的土地產權。幾個月後,原本美麗的海灘被醜陋的消波塊與圍籬所取代,各式工程車與挖土機進駐施工,同時也從中國引進大批建築工人。二○二○年初新冠(Covid-19)疫情爆發前,當我最後一次造訪可倫坡的時候,整個加勒菲斯海岸大道已經面目全非,市區各地可看到更多中國公司承建的工程,甚至出現許多只有中文招牌、販賣中國食品雜貨的小商店,當然老闆和顧客都是中國人。

發生在斯里蘭卡的變化其實是過去十餘年來印度洋地區政經趨勢的一個縮影:中國不僅傾全力進入此地進行各項投資建設,而且企圖成為最後且最大的贏家。過去印度洋幾乎不曾出現在中國的戰略視野裡,十餘年前在中國大陸進行研究時,北京的南亞研究智庫學者很明確地告訴我說,中國對印度洋國家的興趣不大。但領導人顯然有不同看法:中國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仰賴穩定的能源供應,且其進口的石油有百分之七十多來自中東與非洲地區,因此其能源安全除取決於進口來源地的政治經濟狀況外,更重要的是確保海上運輸通道的安全。過去中國領導人胡錦濤曾提出「麻六甲困境」的說法,認為未來如果中國與美國發生衝突,美國可能利用控制麻六甲海峽的優勢箝制中國的海外能源運輸線,因此維持能源運輸管道安全是維持經濟發展的首要之策。印度洋航道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貫通亞洲、非洲、歐洲和大洋洲之間的交通要道,區域內有蘇伊士運河、荷姆茲海峽、巽他海峽和麻六甲海峽等重要海上通道,區域內許多國家盛產石油,許多亞洲國家的戰略物質都要經過此區域供應或海路轉出,印度洋不僅是亞太國家仰賴的重要運輸通道,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生命線。

中國是從什麼什麼時候開始關注印度洋?許多人都會把二○○四年美國出版的一份報告作為起點。當年博斯.艾倫諮詢團隊(Team of Booz Allen Consultants)受美國防部淨評估辦公室委託的研究報告︿亞洲的能源未來﹀(Energy Futures in Asia)指出,中國正在與從中東到南海航道沿線各國建立戰略關係,此布局就像一顆顆「珍珠」,並在印度洋版圖上勾勒出一條弧線優美的「珍珠鏈」;該報告亦列出中國正在布局的「珍珠」包括巴基斯坦瓜達爾(Gwadar)、斯里蘭卡漢班托特(Hambantota)、孟加拉吉大港(Chittagong)、緬甸實兌(Sittwe)與科科斯島(Cocos Island)、柬埔寨西哈努維爾港(Sihanoukville)、還計劃投資泰國克拉地峽(Kra Isthmus)開鑿,以及強化南海各島的軍事防衛能力。「珍珠鏈」戰略係透過國家政治力、經濟力及軍事力,沿著海上通路,以租借或共同開發等方式,建立一系列據點,並在這些據點上設置情報監聽站及艦艇靠泊(後勤補給)基地,以實踐其國家戰略目標。對於以新世界強權自居的中國而言,是必要也是迫切的作為。次年(二○○五)美國《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向外界披露了這個報告的內容,珍珠鏈戰略一詞才為外界所知。中共官方的反應想當然爾,不外乎是批評西方反華勢力炮製中國威脅論,刻意抹黑中國。而以當時中國的實力,是否真的有能力進入印度洋也的確讓人懷疑。不過後來的一些發展證實美國的擔憂並非完全空穴來風。

東非索馬利亞長年內戰導致海盜猖獗,聯合國安理會在二○○八年六月及十月先後兩次通過決議案,授權外國軍隊經索馬利亞政府同意可進入該國領海打擊海盜及海上武裝搶劫行為,並呼籲關心海上活動安全的國家積極參與打擊海盜的行動。當年十二月中國政府決定派出三艘軍艦組成的艦隊前往亞丁灣海域進行四個月的「護航」任務,自此之後派遣艦隊進入印度洋護航並進行演訓便成為海軍的定期任務。即使現在亞丁灣早已經沒有海盜,但任務仍在持續進行:迄今中國共派出三十九批次護航艦隊,且於二○一七年正式於非洲東岸的小國吉布地設置一座軍事基地,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吉布地保障基地」。除了吉布地之外,中國更早在二○一五年就正式取得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四十年經營權,並在二○一七年取得斯里蘭卡漢班托特港九十九年租借權。十年前被中國官方叱為「無稽之談」的珍珠鏈報告,沒想到真的一一實現!

習近平上台之後,中國對經營印度洋的興趣益發明顯。二○一三年九月,習近平在哈薩克訪問時首次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一個月後他轉往印尼訪問,並在國會演說中提出共同建設「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此後中共官方開始大力鼓吹「一帶一路」,並將其提升為中國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此後習陸續出訪印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二○一四年)、巴基斯坦(二○一五年)、孟加拉(二○一六年)、模里西斯(二○一八年)、緬甸(二○二○年),並與這些國家簽訂巨額的貸款合同。除了承建港口、電廠、道路等基礎建設之外,還將各類中國國營企業引入這些國家。這種合作模式不僅僅讓中國在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上占有絕對主導的地位,甚至還能控制重要的港口及城市運作。

本書《珍珠鏈戰略:中國在印度洋的擴張野心》正是這個趨勢的第一手觀察。作者柏提爾.林納(Bertil Lintner) 是瑞典籍記者,過去長期為《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等媒體撰文,其關注的議題主要是東南亞,特別是緬甸局勢,但在過去幾年來他的研究主題逐漸轉移到印度與中國的戰略競爭上,並且陸續出版了《東方大博奕》(Great Game East, 2015),《中國的印度戰爭》(China’s India War, 2018,已由馬可孛羅文化翻譯出版)等書。當然喜馬拉雅山上的中印邊界仍然是這場競賽的主要戰場,但隨著中國逐漸向印度洋擴張,林納的關注對象也轉移至此。在本書中,他詳細研究了印度洋上每顆「戰略珍珠」的政治與經濟發展情況,中國如何布局,以及印度、美國、澳洲等國的回應策略。對於台灣讀者來說,這些陌生小國和島嶼或許實在太陌生,但透過本書,我們可以一窺二十一世紀各強權在印度洋上的一場大規模戰略競賽現況。

不過正如本書英文標題所述,對中國而言,這也是一條最昂貴的珍珠鏈(the Costliest Pearl),中國貸款所產生的債務陷阱的確讓許多國家開始產生戒心,包括本書中作者提到緬甸政府取消由中國承建密松水壩及發電廠計畫,最終也未同意讓中國取得皎漂港的經營權,二○二○年突如其來的一場全球疫情更讓中國在許多國家的建設計畫停擺。過去幾年曾接待大量中國觀光客與投資客的島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國一夕之間回到沒有中國人的平靜年代。同時印度也逐漸加大對這些國家的支持力度,並且開始與美國、澳洲、日本進行各項軍事合作。拜登政府不僅沒有推翻前任川普總統所提出的印太戰略,反而進一步與澳洲、英國建立新的軍事聯盟A U K U S(澳英美聯盟)。再加上之前美日印澳四國所建立的四邊安全對話(Q U A D),未來印度洋的戰略競爭勢必變得更白熱化。最後這場世紀海洋賽局究竟誰是贏家,目前還言之過早,也值得我們繼續觀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臺灣的讀者在看涉及中國大陸的國際戰略書籍時,多少都會帶有一種「自我審視」的濾鏡。我們總想知道,在這些大國的棋局中,臺灣究竟處在什麼樣的位置,我們的戰略縱深在哪裡。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在分析中國的海洋戰略時,能否間接或直接地提及對臺灣海峽及其周邊海域的影響。即便書名聚焦在印度洋,但海洋力量的投射必然是相互連通的。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將中國在印度洋的資源投入與其在西太平洋的戰略部署做個對照,讓讀者能理解這兩者之間的資源分配與戰略取捨關係,那對我們理解自身處境將有極大的幫助。這不單純是看熱鬧,而是要從中尋找可以借鑑或警惕的教訓,畢竟,海洋的規律,在全球都是相通的。

评分

坦白說,最近關於中國崛起的討論已經多到讓人有點疲乏,但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特別是聚焦在印度洋這個過去相對較少被深入討論的劇場,那絕對是值得一看。我比較在乎的是,作者在呈現中國的戰略意圖時,是否有足夠的批判性思維,還是說會不小心落入那種單純的「威脅論」窠臼。一個好的地緣政治分析,應該是能看到各方利益的交織與拉扯,而不只是單方面的指控。如果內容能像偵探小說一樣,層層剝開那些外交辭令底下的真實動機,並探討其他區域國家,像是印度、澳洲,甚至是東南亞國家,是如何應對這種態勢的,那本書的深度就非同小可了。我希望讀完之後,腦中能建立起一幅更為立體、更具層次感的印度洋權力地圖,而不是只有「中國」和「其他」兩種簡單的標籤。

评分

從書名散發出來的氣場來看,我猜測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應該會相當嚴謹且學術性較強,也許會大量引用官方文件和智庫報告。這對我來說是把雙面刃。一方面,這意味著內容的紮實度應該有一定水準,不是坊間那些譁眾取寵的評論;但另一方面,如果行文過於枯燥,那些艱澀的國際法條文和經濟數據堆砌起來,很容易讓人讀到睡著。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能將學術深度與生動敘事巧妙融合的文本,就像是優秀的戰地記者筆下的紀實文學,能讓人感受到那股緊繃的氣氛。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戰略」的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的港口建設、能源管線佈局等實際行動,並且描繪出背後決策者的心態轉折,那就太棒了。希望作者的文字功力足以駕馭這樣龐大且敏感的題材。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實在太引人注目了,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給人一種既神秘又充滿重量感的感覺。光是看到書名,我就忍不住開始想像書裡頭會探討哪些深層的國際關係和地緣政治的角力。畢竟,印度洋這個戰略要地,牽動著全球貿易的命脈,而中國的每一個動作,在這個區域都像投入水面的巨石,激起的漣漪足以影響到臺灣的安全和未來發展。我特別期待作者能如何剖析這些複雜的棋局,書中是不是真的能將那些檯面下的角力,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畢竟這些議題對我們島嶼上的居民來說,可不是遙遠的國際新聞,而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嚴肅課題。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停留在宏觀的理論分析,而是能深入到具體的案例,讓我們看到那些「珍珠鏈」上的實際操作,以及它對區域平衡可能產生的實質衝擊。

评分

最近國際局勢變化得太快了,一眨眼功夫,原本穩固的聯盟可能就出現裂痕,新的合作關係又悄然成形。所以,衡量一本政治評論的好壞,很大程度上要看它對「變化」的捕捉能力。這本關於印度洋擴張的書,如果內容是基於幾年前的資料,那價值就會大打折扣。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對當前局勢,例如紅海危機的最新動態,有沒有進行及時的解讀和納入分析框架。更重要的是,它必須能回答一個核心問題:中國的這些布局,最終目的是什麼?是為了確保能源和貿易通道的安全,還是為了建立一個足以挑戰既有海洋秩序的全新規則?這種對「終極目標」的探問,往往是區分平庸之作與經典之作的關鍵所在。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關於未來十年可能走向的預測模型,那就更具參考價值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