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焚燒的雪域:中共統治下的藏民族

西藏,焚燒的雪域:中共統治下的藏民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茨仁夏加
图书标签:
  • 西藏
  • 焚烧的雪域
  • 中共统治
  • 藏民族
  • 历史
  • 政治
  • 文化
  • 人权
  • 冲突
  • 少数民族
  • 西藏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西藏正式成為「中國不可分割之一部分」,始於1951年的《十七條協議》。
二十世紀上半葉,西藏政府一直擁有充分的內政與外交自由。

中國共產黨人相信現代中國的領土疆界止於喜馬拉雅山腳下;
受到中國民族主義的號召,他們決心不計一切代價取得勝利。

  1959年初,康巴地區對中共的反抗運動已經蔓延至整個西藏。面對北京的壓力,西藏噶廈政府戒慎恐懼、步步為營,卻無力處理眼下發生的危機。3月10日是二十五歲的達賴喇嘛預定前往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觀看文工團表演的日子,然而「謠言像冰雹一樣落下來了」,拉薩民眾確信他將被中共挾持至北京。該日清晨,成千上萬的群眾為了保護他,包圍夏宮羅布林卡,最後演變為大規模起義,要求中國共產黨離開西藏。一周後,達賴喇嘛與官員倉皇逃離夏宮,開啟了他在印度六十餘年的流亡生涯。

  這場起義不但引起解放軍對拉薩的血洗鎮壓,也讓西藏人民的精神領袖從此遠離故土,無神論的共產主義者卻依然橫行於聖域。中共在八年前簽定的《十七條協議》中承諾:「和平解放」西藏後,「現行政治制度,中央不予變更」,「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然而,中共一旦進入西藏,就開始破壞協議內容,先是成立並行的政府機構,再來強制推行「民主改革」,其目標仍然是將西藏整合為中國行政架構的一部分。中共不但不能與西藏統治精英達成共識,其作為也受到眾多普通民眾的敵視。

  歷史學家茨仁夏加身為流亡藏人,卻堅持以不偏不倚的態度完成這部西藏現代史的里程碑著作。他廣泛收羅浩繁的第一手史料,將其化為簡明清晰的敘事。本書先詳盡地刻畫中共入侵西藏的始末,呈現出西藏政府在冷戰與去殖民化運動中,雖試圖爭取國際盟友支持,但最終孤立無援的處境。其次敘述了達賴喇嘛出走印度之後中印藏三邊關係的發展,以及中國共產黨在西藏所推行的各項政治運動。最後則介紹了1980年代後西藏問題的發展,包括中共和達蘭薩拉流亡政府之間的交涉。

推薦人

  李江琳(作家、歷史學家,專研中共黨史與當代西藏史)

各界好評

  茨仁夏加教授的《西藏,焚燒的雪域》是按照當代史學規範,對當代西藏史全面搜集資料,冷靜分析研究,平衡地敘述評論的一部著作,在西藏歷史學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藏人要傳承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認同,有藏人自己的自我意識,為此,藏人的後代要瞭解和記住,這條坎坷的道路是怎樣走過來的。茨仁夏加教授的這部著作,是瞭解現代西藏歷史的必讀書。──李江琳(作家、歷史學家,專研中共黨史與當代西藏史)

  從任何標準來看,《西藏,焚燒的雪域》都是戈爾斯坦《西藏現代史:喇嘛王國的覆滅(一九一三至一九五一)》夠格的續篇……對於中共掌控下的西藏,《西藏,焚燒的雪域》是一部我們目前所擁有的最公正、也最具見識的歷史敘事。—Dawa Norbu,印度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中亞研究教授

  作者的主要長處在於,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仔細分析幾個外國政府對西藏問題互為衝突的回應……確實,他提供的證據顯示,西藏人民的志業或許終將勝利,因為正義與寬容永遠會比憎厭與壓迫走得更遠。—Kevin Garratt,澳洲執業律師、獨立學者,曾多年於達蘭薩拉「西藏作品與檔案圖書館」從事研究

  本書不帶怨惱地呈現了,印度在英美的期許下,仍然無法成功履行捍衛西藏利益的角色。一九五○年代初的韓戰讓世人從西藏被併吞一事中轉開視線。—《今日印度》

  徹底且公正的,茨仁夏加闡明了一個其複雜現實經常為人忽略的國家,這個狀況甚至在那些西方最為關心西藏事務的倡議者間也同樣如此。—《出版者周刊》

  《西藏,焚燒的雪域》極有可能在一兩個世代內成為西藏現代史的權威定本……作者在剖析關鍵事件時尤為出色,像是導致達賴喇嘛出走的那場令人困惑的起義。他也有能力將西藏文革的混亂梳理為由兩支左翼黨派鬥爭構成的清晰線索,在令人讚嘆的細節中解釋這場事件,並展現對中國政治的敏銳洞察。同樣的技能也出現在他對達賴喇嘛與北京在一九八○年代秘密談判的詳盡敘述之中。—《紐約時報書評》

  *本書初版為《龍在雪域:一九四七年後的西藏》
  *新版內容經過重新編修,並收錄新推薦序,增加年表與藏文以外專有名詞對照表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描述西藏历史、文化和现状的图书简介,侧重于展现其丰富的内涵和复杂性,但不涉及您提及的具体书名或其明确主题: --- 雪域高原的史诗:一部关于西藏文明、信仰与变迁的深度考察 卷首语:在世界屋脊上呼吸的文明 西藏,这片被皑皑雪山环绕、拥有独特地理环境的广袤高原,不仅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更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个独树一帜的存在。它孕育了深邃的佛教哲学、精妙的艺术形式和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本书旨在穿透高原的云雾,深入探索西藏文明的源头、核心精神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流转与演变。我们试图构建一幅立体的、多维度的西藏图景,而非单一视角的碎片化描述。 第一部:地理与精神的交汇——藏传佛教的根基 西藏的历史无法与藏传佛教分离开来。本部分将追溯佛教传入西藏的“前弘期”和“后弘期”,详细解析印度佛教(尤其是那烂陀寺学派)如何与本土的苯教文化进行深刻的互动、融合与重塑,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体系。 一、佛法东渐与本土精神的奠基: 详细考察松赞干布时期对佛教的引入,以及赤松德赞时期对佛法在西藏的系统性建立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我们将重点分析莲花生大师的传奇故事及其对藏传佛教密宗(尤其是宁玛派)的深远影响。 二、格鲁派的兴起与寺院制度的完善: 聚焦宗喀巴大师的思想革新,探讨格鲁派(黄帽派)如何通过强调戒律的严谨性、理论的系统性,逐渐成为西藏政教合一体系中的核心力量。深入剖析色拉、哲蚌、甘丹三大寺院的组织结构、学修体系及其在藏地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力。 三、信仰的日常实践: 不仅关注宏大的教义,更侧重于西藏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如何被信仰所渗透。从转经筒的每一次转动,到玛尼石的精心雕刻,再到对活佛转世制度的认同,我们力求展现信仰如何构筑起藏族人的宇宙观、伦理观与社会秩序。 第二部:雪域的社会结构与世俗权力 西藏的历史舞台上,宗教权威与世俗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核心动力。本部分将梳理西藏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权力分配与社会形态。 一、从政教合一的雏形到形成: 分析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册封制度,特别是“萨迦法王”在西藏地方事务中的独特地位。探讨这一制度为后世达赖喇嘛体系的建立所铺设的政治基础。 二、甘丹颇章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详细阐述五世达赖喇嘛在第司·桑结嘉措的辅佐下,如何借助蒙古和清朝的外部力量,最终建立起一个以拉萨为中心、覆盖全藏的政教合一的统治体系。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其行政机构的运作、税收体系以及对地方贵族的管理模式。 三、传统贵族与农奴制度的复杂性: 对西藏的传统社会结构进行细致的田野式描述。分析世俗贵族、寺院和政府(色拉、哲蚌、甘丹三大寺)在土地和人口控制上的权力格局。同时,审视这一制度体系下,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社会流动性以及其内在的张力。 第三部:西藏艺术与物质文化的辉煌遗产 西藏的文化艺术是其地理环境和宗教信仰相互作用的结晶。它们不仅是装饰,更是承载历史记忆和宗教哲学的“活化石”。 一、唐卡艺术的视觉史诗: 深入剖析唐卡(Thangka)的绘制技艺、材料构成和严格的比例规范。我们将分类解读不同画派(如勉萨派、钦则派)的风格差异,并解析唐卡上所蕴含的复杂曼陀罗、本尊像和历史叙事。 二、建筑的宗教象征: 以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标志性建筑群为核心案例,探讨藏式建筑的结构美学——如何将坚固的夯土墙体与精美的木雕、彩绘相结合。分析这些建筑如何体现了藏传佛教的宇宙观和权力结构。 三、文学、音乐与口述传统: 考察西藏文学的独特体裁,包括史诗、谚语和民间故事。重点介绍《格萨尔王传》这部宏伟的史诗,分析其在不同地区口头流传的变异性,以及它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意义。 第四部:近代变革与西藏的现代性探索 进入近代,西藏作为独立于世界主流历史进程之外的实体,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冲击和内部张力。本部分将侧重于这一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转折及其对社会带来的结构性影响。 一、对外关系与地缘政治的角力: 追溯清朝后期、民国时期乃至20世纪中叶,西藏在英、俄、中等大国博弈中所处的微妙地位。分析西藏地方政府在维护自身独立性和寻求国际承认过程中的努力与困境。 二、社会内部的现代化尝试与阻力: 探讨二十世纪上半叶,西藏在教育、军事和对外贸易领域试图引入现代化的努力。分析这些改革在保守势力和既有权力结构下面临的巨大阻力,以及这些尝试如何揭示了传统社会对快速变革的内在反应。 三、文化传承的当代挑战: 简要梳理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文化在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面临的保护与发展的议题。关注传统艺术、语言和习俗在当代社会结构中的适应与存续状态,以及新一代藏族知识分子对自身身份和未来的思考。 --- 结语:穿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超越简化的标签和标签化的理解,以历史的厚度、人类学的细致和人文关怀的视野,重新审视西藏。它是一部关于信仰的韧性、关于高原生存的智慧、关于一个古老文明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努力讲述自身故事的深度记录。阅读本书,便是进行一场穿越千年历史的对话,感受雪域高原上那永不磨灭的生命力与精神光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茨仁夏加(Tsering Shakya)


  1959年生於拉薩。父親是一所私立藏語學校的校長,不幸在他小時候過世。文化大革命橫掃西藏後,他的家庭四分五裂,大哥大姐堅定支持左傾路線,二哥卻因為反對文革而下監服刑。1967年,母親帶著么兒夏加與二姐離開西藏,前往尼泊爾。夏加接著在北印度的小鎮慕蘇里上學。1973年他贏得獎學金前往英國讀書,之後以優異的成績得到倫敦亞非學院的社會人類學與南亞史學士學位,2004年再於同校取得藏學博士學位。目前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的國家級講座教授。

  除本書外,合著有《雪山下的火焰》(前衛出版社),編有Song of the Snow Lion: New Writings from Tibet、Seeing Lhasa: British Depictions of the Tibetan Capital: 1936-1947等書。

譯者簡介

謝惟敏


  台灣花蓮人。台大歷史學士,多倫多大學歷史碩士。現旅英從事翻譯工作。另譯有《遮蔽的圖伯特》。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站在現代世界的門檻上李江琳
前言
第一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
第二章 中共入侵
第三章 西藏向聯合國請願
第四章 恓惶的共存
第五章 嫌隙
第六章 起義
第七章 達賴喇嘛遠走印度
第八章 國際的反應與西藏在聯合國
第九章 改革與鎮壓
第十章 喜馬拉雅之戰
第十一章 西藏向社會主義過渡
第十二章 文化大革命
第十三章 來日再革命?
第十四章 通往新西藏的路
第十五章 跋語
附錄一 《十七條協議全文》
附錄二 藏文專有名詞對照表
附錄三 非藏文專有名詞對照表
附錄四 西藏大事年表(一九四七年以後)
注釋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64620
  • 叢書系列:左岸歷史
  • 規格:平裝 / 608頁 / 17 x 23 x 3.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站在現代世界的門檻上
◎李江琳(作家、歷史學家,專研中共黨史與當代西藏史)

  茨仁夏加教授的《西藏,焚燒的雪域》是按照當代史學規範,對當代西藏史全面搜集資料,冷靜分析研究,平衡地敘述評論的一部著作,在西藏歷史學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人們常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又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任人打扮。當代歷史學界卻不這樣認為。確實,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它說明當代人的所有思想觀點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歷史認知的影響,所以強權都要極力壟斷歷史敘述的話語權,而當代史學則把擺脫強權束縛視為自身作為一門人文學科之根本。為此當代史學界形成了自身的規範,對歷史學家的研究和著作提出了一些標準和要求,主要是資料的可靠性和分析的客觀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茨仁夏加教授拿出了一部優秀的史學作品。

  茨仁夏加教授這部著作講述的歷史從一九四七年開始。選擇這個起始點,因為那是印度獨立的年份。兩年後中共贏得內戰,奪取政權。印度和中國,歷史上就是西藏一南一北兩大強鄰。在此之前,英帝國和沙俄帝國曾經和這兩大強鄰一起在這一帶展開「大博弈」,爭奪對這一帶地區的影響力。西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自然地理條件來維持傳統,得以在很長的時間裡拒世界風雲於高原之外。直到十九世紀末,西藏仍然延續著自己獨特的制度和文化。然而,從一九四七年開始,南北兩大強鄰相繼發生巨大變革,位於其間的西藏再也不能無視外部世界的變化,被迫面對現代世界的風雲變幻。茨仁夏加教授的講述,就從西藏站到了現代世界的門檻上開始。

  此後半個世紀的歷史,對藏人來說,是極其慘烈和痛苦的經歷。在涉及印度、中共、國民黨政府、美國等各方的一系列事件中,被迫應對世事巨變的西藏政府極端缺乏國際政治經驗,缺乏現代政治、經濟、外交和內政人才。藏民族歷經艱難,受盡困苦,處於死地求生的境地。把這半個世紀的浩瀚史料收集起來,加以分析,合理地編排,清晰客觀地敘述,需要史學家的精深造詣。我讀茨仁夏加教授對這段歷史的客觀陳述,常常會想到,從這半個世紀藏民族的遭遇中可以得到什麼樣的經驗教訓?雖然歷史不能假設,後來人卻永遠需要從歷史中學習和提高。我覺得,歷史的教訓可以分兩大部分。

  對外,要瞭解你的對手,看清你的對手,永遠不要上中共統戰策略的當。這半個世紀裡,藏人深受中共統戰之苦。中共是建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基礎上的政治集團,它有明確的政治綱領,那就是通過階級鬥爭來改造社會,為此無論造成多少殺戮和苦難都是理所當然的,使用任何手段和策略也都是應該的。共產黨的理論認為,道德是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築,不同階級各有各的道德,世上不存在人類共同的超階級道德倫理。根據這一理論,搞階級鬥爭就談不上講道德,不僅可以欺騙,而且作為一種策略,欺騙對手是應該的,因此,中共的統戰政策實質上就是最大的系統性欺騙。統戰的要義是策略的階段性,分化敵人,在一定階段內聯合次要敵人來打擊主要敵人。打敗了主要敵人以後,在次要敵人中選擇新的主要敵人而打擊之,最終目標是消滅所有的敵人。統戰手段其實並不複雜,無非花言巧語加名利誘惑。在中共的理論中,他們並不諱言這種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分別消滅所有敵人的謀畫。藉助龐大的統戰系統,中共把每個「統戰對象」研究得十分透徹,找到了每個人的弱點,軟硬兼施,精準攻擊人性中最薄弱的地方。

  對內,藏人要瞭解自己,看清自己,要致力於團結。回頭看歷史,當藏民族面對現代政治疾風暴雨的時候,也是藏民族十分困難的時候,但是由於長期自我封閉於世界風雲之外,藏人缺少政治經驗。在很多至關緊要的歷史關頭,藏人往往受歷史延續下來的內部矛盾影響,無法達成一致而形成統一的力量。茨仁夏加教授多次說到,面臨危局,藏人內部「離心離德」。在真正的千年未有之變局面前,內部的分歧,缺乏共識和大局觀念,非常不利於處於弱勢的民族。藏人必須看到,人性中最容易出現的弱點是面對複雜困難局面的時候,一廂情願地傾向於自己希望看到的東西,而那些一廂情願的良好願望所看到的往往只是幻象。

  所幸的是,達賴喇嘛尊者從年輕時就認識到,藏民族必須走出前現代,跨過這道門檻,走向現代化。達賴喇嘛尊者主張藏民族要改革舊的政治體制,他是藏民族的改革派。他又是一個願意學習,善於學習的人。在走向流亡之後,藏人出於對嘉瓦仁波切的崇敬和服膺,擁抱現代化,成為二十世紀世界政治流亡群體中最為團結、和平、善良、組織良好的流亡社區,廣受世界的尊重。

  同時也要看到,在西藏境內,經過中共六十多年的政治宣傳和教育,沒有經歷過苦難歷史的一些年輕人,被中共革命理論的烏托邦幻象所吸引,中共則利用這些人作為統戰力量來達到他們管治西藏的目的。中共在西藏壓制藏人語言文化,在限制宗教的同時推出「藏傳佛教中國化」,提倡跨民族通婚,以文化交流為名來促進民族同化。漢化藏人是中共永久占領和改造西藏的唯一途徑。而為了防止境內外藏人民眾瞭解達賴喇嘛尊者的思想和對未來西藏的願景,中共千方百計割斷境內外藏人之間的連繫,以便對境內藏人實行思想封鎖。

  藏人在這被占領被統治的困難時期,既要汲取歷史教訓,走向現代化,又要保持藏文化,做到「亡國不滅種」,這需要藏民族的每一個成員有明確而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民族認同。達賴喇嘛尊者流亡六十年,他一步一步地帶領藏人走進現代化。他用幾十年時間使流亡藏人社會實現了政治民主化,結束了僧侶和貴族統治的傳統。他實現了流亡藏人的教育現代化,流亡藏人開始了人才輩出的時代。他把科學對話帶進了佛教僧院,在藏傳佛教寺院裡建立了現代科學教育和考試的制度。他強調藏民族的長遠生存依賴於科學教育,依賴於現代化。同時,他強調藏人要繼續弘揚佛法,繼承佛教傳統,興盛藏語言文字和文學藝術。

  長遠而言,藏文明不滅,就是藏民族的勝利。說到底,藏人的未來,取決於藏人自己。中共關於社會發展必然規律的說法,已經被證明是荒謬虛幻的,是站不住腳的。中共宣傳的藏人只有走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現代化,根本就是謊言。藏人有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自己的現代化道路的權力和能力。藏人要傳承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認同,有藏人自己的自我意識,為此,藏人的後代要瞭解和記住,這條坎坷的道路是怎樣走過來的。茨仁夏加教授的這部著作,是瞭解現代西藏歷史的必讀書。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那種蒼茫的藍與近乎燒焦的紅,就已經在敘事了。我拿起它的時候,心裡頭就有一種沉甸甸的預感,知道這不是什麼輕鬆的讀物,它直指人心最柔軟也最疼痛的地方。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歷史轉折點時那種近乎人類學家的冷靜,但他筆鋒一轉,描寫到普通藏民在信仰與生存之間掙扎的日常,那種情感的張力,簡直讓人無法呼吸。台灣社會對於「邊緣群體」的討論其實不少,但大多時候,討論往往被簡化成某種標籤化的政治立場。然而,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將宏大的政治敘事拆解成一個個微觀的、充滿血肉的個人故事。透過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我們彷彿能透過一個狹小的窗口,窺見一個巨大文明體在體制壓力下如何變形、如何抵抗,又如何在沉默中堅守。它讓我重新思考「抵抗」這個詞的定義,有時候,只是安靜地活著,就是在對抗時代最強大的洪流。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我覺得非常講究節奏感。它不是按照時間線索線性推進的,而是像一首結構複雜的交響樂,在不同的時間層面之間來回穿梭,有時是戰前的寧靜,有時是劇變時的混亂,有時則是如今的沉寂。這種非線性的敘述,反而更貼近記憶的本質——記憶往往是碎片化、充滿情感烙印的。特別是關於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形態衝突的部分,作者的筆觸顯得尤為沉重。他沒有採取煽動性的語言,而是透過細節描繪,展現了那種「不得不變」的無奈。這讓我聯想到台灣社會在面對全球化與本土認同拉扯時的縮影,雖然處境截然不同,但那種在巨大歷史洪流中試圖抓住自己文化根脈的焦慮感,卻有著奇妙的共鳴。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參照系,讓我們得以跳脫自身框架,更宏觀地理解身份認同的脆弱性。

评分

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經歷一場漫長的、看不見盡頭的追尋。我必須承認,有些段落讀來令人心悸,那種對歷史真相的揭露,有種刺骨的寒意。身為一個在相對自由環境中長大的人,我們很容易將「自由」視為理所當然的背景音,但這本書卻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切開了那個「理所當然」的表皮,讓我們直視底層結構是如何運作,又是如何將個體的意願磨蝕殆盡的。作者的文筆非常細膩,他似乎不急於下定論,而是耐心地鋪陳證據、引述口述歷史,讓讀者自己去拼湊那個殘酷的圖像。這種敘事手法非常高明,它避開了傳統批判文學的說教感,轉而訴諸讀者的道德直覺。每翻過一頁,我都會停下來,望著窗外,試圖將書中的場景與眼前的便利生活做對比,那種文化上的遙遠感和現實中的衝擊感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複雜的、難以言喻的悲憫。

评分

總體而言,這是一部需要耐心,但也絕對值得投入時間去細讀的作品。它提出的問題,遠比它提供的答案要多得多。它迫使讀者跳出習以為常的資訊繭房,去面對一個長期被主流媒體邊緣化的群體所承受的歷史重量。我不會說這是一本「令人愉快」的書,但它絕對是一本「必要」的書。它像一面冰冷但清晰的鏡子,映照出權力如何雕刻一個族群的命運,以及在極端的環境下,精神力量如何成為最後的堡壘。對於關心東亞歷史脈絡,或者對人權議題抱持嚴肅態度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極為深刻且多維度的視角,它不只是關於一個地方的故事,更是關於所有面臨巨大體制壓迫的生命群體的共同寓言。

评分

我對作者收集資料的嚴謹程度感到由衷的佩服。這顯然是一項耗費了數年心血的龐大工程,光是從那些引用的文獻和田野調查中,就能感受到那種跨越語言和政治壁壘的堅持。但真正打動我的,是那些「非官方」的聲音。書中穿插著許多受訪者的片段,他們談論的不是國家大事,而是家裡的酥油茶、牲畜的轉移,甚至是某個聖地的名字在新的地圖上被如何取代。正是這些微小的、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構成了抵抗最有力的證據。它提醒我們,歷史不只是帝王將相的筆記,更是無數普通人柴米油鹽中的汗水與淚水。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參與了一場漫長的守夜,對書中描寫的那些堅韌生命,油然而生一種深切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