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法律的社會控制

透過法律的社會控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斯科.龐德
图书标签:
  • 法律社会学
  • 社会控制
  • 法律与社会
  • 犯罪学
  • 规范
  • 权力
  • 制度
  • 社会秩序
  • 法理学
  • 行为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國社會學法學必讀著作

  本書是作者在擔任哈佛法學院院長期間所作的一篇專題講座的講義,在1942年發表,全書共分四章:文明和社會控制、什麼是法律、法律的任務、價值問題。龐德在該書中指出,為保障文明的正常發展,必須借助外部的社會控制,使人類的合作性社會本能對擴張性自我主張加以限制。龐德認為,由於人具有擴張性自我主張的傾向,因而,世界上充滿了各種利益的衝突。法律的社會控制職能,就是要調整各種相互衝突的利益,從而實現社會正義。

  通過講述文明、社會控制和法律三者之間的關係,強調法律已成為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邏輯嚴密、層層推進,從各章的論述中瞭解到現代西方社會學法學的基本觀點和框架。集中闡釋龐德社會學法學的精髓——社會控制理論與利益學說,為博大的法學思想提供了簡明的範本。
 
犯罪与社会秩序:法律的构建、运作与现代挑战 本书探讨了法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多重角色,从其起源的社会建构性出发,深入剖析了法律如何作为一种关键的社会控制机制,塑造和维系着复杂的社会秩序。它并非仅仅聚焦于法律条文的冰冷集合,而是将其置于动态的社会、政治和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力求展现法律实践的复杂性、矛盾性及其对个体与群体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法律的起源与社会根基 第一章:从习俗到成文法:法律的演化路径 本章追溯了法律制度的初始形态,考察了原始社会中非正式的规范、习惯和道德约束如何逐步演变为结构化的法律体系。重点分析了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权力关系在法律成型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比较不同文明的早期立法实践,揭示了法律的本质——它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下,支配性群体利益和主流价值观的制度化体现。我们探讨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再到宪政法制这一漫长演变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例如国家主权的建立、罗马法的冲击以及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差异化发展。理解法律的“前历史”,是认识其当代功能的基础。 第二章:法律的社会建构论视角 法律并非自然天成的真理,而是社会互动和意义协商的产物。本章将应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深入分析社会团体、政治运动和精英阶层如何通过话语权和制度动员,将某些行为和观念“法律化”。讨论了道德恐慌(Moral Panic)在推动特定法律出台中的作用,以及法律语言如何构建和固化了关于“正常”与“越轨”的社会认知框架。法律不仅反映社会,更积极地塑造社会现实。 第三章:国家、权力与法律的合法性基础 法律体系的有效性,根植于国家暴力垄断和其所宣称的合法性。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主权国家如何利用法律机器来确立和巩固其统治地位。我们剖析了社会契约论在法律正当性论述中的作用,并将其与现实中法律的强制性特征进行对比。合法性并非永恒不变,它需要持续的社会认可和制度实践来维护。当法律被普遍认为不公或服务于特定小撮利益时,其合法性基础便开始动摇。 第二部分: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机制 第四章:正式控制体系的运作机制 本章集中分析了司法、警察和监狱系统构成的正式社会控制网络。它超越了对法律条文的简单解释,转而关注制度的内部逻辑和运作实践。研究了警务实践中的权力行使边界、审判过程中的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张力,以及惩罚性司法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我们探讨了刑事司法系统如何倾向于不成比例地针对边缘化群体,并对这些控制手段的效率与伦理困境进行了深入反思。 第五章:规训、全景敞视与现代治理技术 引入福柯等思想家的理论工具,本章考察了法律控制的“微观物理学”。它不再局限于惩罚性的机构,而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技术、档案、评估和标准化的程序,对个体行为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规训。讨论了现代治理模式如何转向风险管理和预防性控制,这种预设性的控制比事后的惩罚更具普遍性和隐蔽性。 第六章:非正式控制与法律的“补充” 社会控制并非仅依赖于法庭和警察。本章关注了家庭、学校、工作场所、媒体和宗教团体等非正式机构在维护社会规范中的关键作用。法律往往通过授权或认可这些非正式机构,将社会压力转化为法律责任的潜在威胁。分析了“自我规训”如何内化了法律要求,使得外部控制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构建出更加稳定和低成本的社会秩序。 第三部分:法律的矛盾性与现代挑战 第七章:法律的解放潜力与局限性 尽管法律常被视为控制工具,但它也承载着社会变革的希望。本章考察了民权运动、女权运动以及环境运动等如何成功地运用法律工具,挑战既有的不平等结构,并推动了具有进步意义的立法。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法律改革的成果往往是脆弱的,可能被权力结构的反扑所削弱,或者因执行不力而沦为“纸面上的正义”。 第八章:全球化、跨国流动与法律主权的稀释 在全球资本流动、信息传播和人口迁移加速的背景下,传统基于单一民族国家的法律管辖权面临严峻挑战。本章探讨了国际法、跨国公司规制、网络空间治理等新型法律领域的发展,以及国家法律如何努力应对跨越边界的犯罪、环境污染和人权问题。这种“去地域化”的趋势对传统的法律秩序构成了解构性的力量。 第九章:技术进步、数据权力与未来控制形态 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生物识别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介入司法和公共安全领域。本章前瞻性地分析了这些新技术如何可能重塑社会控制的形态——从预测性警务到算法偏见。探讨了数据驱动的治理模式下,个人隐私、自由裁量权与效率、安全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呼吁对新兴技术应用的伦理和法律边界进行审慎的界定。 结语:再思法律的边界与韧性 本书最终将回归到对法律本体论的追问:在日益碎片化、技术化和全球化的世界中,法律如何才能保持其作为一种有效且公正的社会秩序维护工具的韧性?我们必须警惕将社会问题简单地“法律化”的倾向,而是要持续地批判性地审视法律实践的每一个环节,确保其始终服务于更广泛的社会福祉,而非仅仅是巩固既有的权力结构。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批判性的分析框架,以理解和参与到关乎我们社会未来的法律对话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斯科.龐德(Roscoe Pound,1870年10月27日—1964年6月30日)


  美國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法學家之一,20世紀西方法學界的權威人物之一。曾於1916年至1936年長期擔任哈佛大學法學院的院長。龐德學說的思想淵源主要包括詹姆斯(W.James)的實用主義哲學和霍姆斯(Oiiver W. Holmes)的實用主義法律思想。他的法學思想對當代法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社會學法學」運動的奠基人。

譯者簡介

沈宗靈 (1923年-2012年2月20日)


  北京大學教授。曾任北大法律系法學理論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比較法—法律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會法理學研家會總幹事,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總幹事,國際法律哲學與社會哲學學會中國分會第一任主席。主要從事法理學和比較法學研究。

图书目录

導讀/ 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系特約講座教授 王寶輝

第一章 文明和社會控制
第二章 什麼是法律?
第三章 法律的任務
第四章 價值問題
索引

羅斯科·龐德年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73392
  • 叢書系列:經典名著文庫
  • 規格:平裝 / 164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它提供了極為紮實的「理論骨架」。在台灣當前的社會氛圍下,大家對於公共議題的討論常常流於情緒化或口號式的爭辯,很少有人能深入到結構層面去探討問題的根源。這本書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冷靜、抽離的視角。它的論證邏輯是建立在非常堅實的學理基礎之上,引用的各家學說相互辯證,形成了一張綿密的理論網。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邊界模糊地帶時的審慎態度,並沒有急於給出簡單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細膩地勾勒出不同社會控制方式之間的灰色地帶。書中對不同法律體系如何處理類似的社會問題時所展現出的差異性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這讓我不禁思考,我們在追求某種「理想狀態」的法律規範時,是否忽略了這些規範在實際運作中所產生的無可避免的「副作用」?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醒我們,任何看似客觀公正的法律條文,其背後都潛藏著複雜的社會意圖與權力動態,需要我們用更批判的眼光去檢視。

评分

閱讀這本關於社會控制的著作時,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於「合法性」這一概念的解構。在我們的日常認知中,「法律」往往等同於「正當性」或「合法性」,但這本書卻引導讀者去思考,這種合法性是如何被建構、被維護,乃至於被不斷地「再確認」的。作者並沒有將法律視為一個靜態的、既定的框架,而是將其描繪成一個動態的、不斷在與社會張力搏鬥的有機體。書中的某些章節,探討了社會如何透過微觀的、非正式的機制來強化法律的權威,這種觀察角度相當新穎,讓我對「法律社會學」這一分支有了更具體的認識。它讓我意識到,法律的效力,有時候並不是來自於國家機器的冰冷執行,而是來自於社會成員對於這套機制的「共同信任」和「默許服從」。這本書提供了一種極為深刻的洞察力,讓我們在評論任何一條新法案或社會運動時,不再只看檯面上的爭議,而是能穿透表象,去探究那些支撐著整個法律結構的無形力量。這無疑是一部能提升讀者思維層次的重量級作品。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或許對初學者來說會有點門檻。它不是那種用大量鮮活、貼近生活的案例來「引誘」你閱讀的書籍。相反地,它更像是一篇篇嚴謹的學術論文被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宏大的體系。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文字相當「節制」,沒有過多的形容詞或煽情語句,一切都服務於觀點的精準傳達。這種風格的優點是,它能讓讀者專注於思想本身,避免被不必要的修辭干擾;缺點則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和背景知識,可能會覺得讀起來略為枯燥。但若你能堅持下去,你會發現作者的「節制」恰恰是一種高階的控制——控制住自己的表達慾,只呈現最有力的論證鏈條。特別是關於法律的「預防性」功能與「後果性」懲罰之間的權衡分析,那一段的推導過程極為精妙,充分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思辨能力。這本書更適合在深夜,沏一壺好茶,在安靜的書房裡,進行一場心靈的深度對話。

评分

說真的,剛開始翻閱這本書時,我有點被它的「硬度」給嚇到。它不是那種可以讓你邊聽音樂邊隨意瀏覽的輕鬆讀物,你需要全神貫注,甚至需要準備筆記本和螢光筆,因為它拋出的觀念,一個接著一個,層層推進,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作者的寫作風格極為精確,像是外科手術刀一樣,精準地切割社會現象,直指核心的權力關係。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只是停留在描述「法律是什麼」,而是深入挖掘「法律如何作用」這個深層問題。那種對法律概念的解構與重組,簡直像是在玩一場高難度的智力遊戲。例如,書中探討的「法秩序的自我維持機制」,那段論述的複雜度和嚴謹性,讓我覺得自己彷彿回到了大學時代在準備某個極為艱澀的期末考。然而,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思路,你會發現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非常過癮。它強迫你跳脫日常生活中對法律的直覺性認知,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規則背後,隱藏著多少精密的算計與制衡。這是一本需要「消化」而非「閱讀」的書,非常適合那些已經具備一定社會科學基礎,想要挑戰更高層次思維的讀者。

评分

這本《透過法律的社會控制》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到一股嚴肅又深沉的氣息,彷彿一頭紮進了法學的叢林裡。我拿到的這本書,從封面設計到內頁排版,都散發出一種學術性的質感,紙張厚實,字體選用相當古典,讀起來頗有「啃大部頭」的莊重感。雖然我個人對法律領域並非科班出身,但對於社會現象背後的結構性力量一直很有興趣。這本書顯然不是那種輕鬆茶餘飯後的讀物,它更像是給予一個深入探討社會秩序如何被建構的工具書。裡面的論述結構縝密,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概念梳理上的功力。例如,對於「規範的內化」與「外顯的強制力」之間的張力分析,寫得極為細膩。我猜想,作者必定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文獻回顧與案例的篩選上,才能織就出如此複雜卻又邏輯清晰的理論網。特別是當談及某些歷史階段,法律如何從一種「工具」逐漸演變為「結構本身」的轉變過程,那種脈絡的梳理,讓人不得不停下來,細細咀嚼每一個轉折點,思考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環境,究竟有多少成分是被這種「看不見的法律之手」所形塑的。對於想從根本上理解現代社會運作機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了一個紮實的理論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