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十多年前,有機會閱覽由1930至1940年代後期的多份報章,並將有用的大部分影印,著手編寫有關該段時期,亦包括三年零八個月的拙著。
為充實內容,亦努力搜尋相關的相片、明信片、文獻、鈔票、郵票,以及針紙及住民證等,當中以能夠顯示當時真實社會景象的照片及明信片,最為難求,出高價亦買不到。
後來承蒙香港歷史博物館借出多張相片,好友張順光先生和陳照明先生借出若干張珍罕明信片,拙著《香江冷月:香港的日治時代》才得以完成。
張順光先生及陳照明先生兩位珍藏之罕有明信片之多,無出其右,現將大量香港淪陷及前後時期之珍罕明信片,出版大作《明信片中的日佔香港影像》,使廣大讀者群得以瞭解更多當時的真相,實屬難得。謹祝這本大作洛陽紙貴,一紙風行。
鄭寶鴻謹識
2021年11月5日
序二
以前的人往外地公幹或旅遊,總會寄張明信片回家給親友。一張小小的明信片,盛載了寄信人對親友深深的惦念,收件者亦感受到那份厚厚的情意。而過了若干年後,明信片更成為見證歷史的珍貴史料。
香港素有東方之珠的美譽,自從十九世紀晚期,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絡繹於途。香港印製的風景明信片大受訪港旅客歡迎,保存下來的,如今都價值不菲了。而其中,又以日佔三年零八個月時期的明信片特別罕有,也格外珍貴,因為它記錄了日佔時期香港的時、地和人,而這正是百多年香港歷史中資料相對匱乏的時期。
本書的出版正填補了這個空白。書中的明信片來自兩位本地資深的收藏家張順光先生和陳照明先生,這些合共一百二十多幀明信片涵蓋了香港從戰爭前夕到戰後重生的整個時期,通過這些明信片和精簡的解說,我們可以認識到這段老一輩香港人不堪回首,而年輕人感到陌生的歷史片段的點點滴滴。比方香港動植物公園當時易名為大正公園,日佔政府曾擬將公園改建為「香港神社」,以宣示主權;半島酒店被徵用為憲兵司令部,後來改名為「東亞大酒店」;滙豐總行大廈被徵用作「香港佔領地總督部」,皇后像廣場改放一塊《佔領香港告諭》刻石,昭告各方日軍正統治香港的事實。
必須指出的是,當時日本發行的明信片帶有政治宣傳作用,部分更是由軍方發行,旨在粉飾太平,未必能全面客觀反映日佔時期真象,雖然如此,但它們仍具一定的參考作用。2021年剛好是香港保衛戰及香港淪陷八十年,本書在此時面世,是最好的時機。謹此向廣大愛好香港歷史的讀者推薦。
丁新豹
辛丑立冬日
序三
八十年前的12月8日,日軍進攻香港,延伸了全面侵華的戰線,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十八天後,香港駐軍最終以投降結束戰鬥,香港旋即進入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時期。
今日重看日佔香港,這段遠去的歷史並沒有因為年代湮遠而變得模糊,反在不斷的重構與探索中愈見清晰。就歷史的事實而言,日佔時期是香港近代歷史最黑暗的日子,日佔政府以軍法統治香港,掠奪產業、驅逐住民、濫施酷刑等。在日佔結束後一段漫長歲月之中,這段歷史一直被掩埋,無論是英治政府或是日佔親歷者,都無意重新檢視這道曾經淌血的傷痕。不過,民間未有停止回顧這段歷史。事實上,日佔時期的香港是中國抗日戰爭以至太平洋戰爭的一個重要部分,也因此留下不少珍貴的口述歷史和紀錄視頻。例如不少參與戰鬥的老兵和遺屬都參與重構香港抗戰中十八日戰爭歷史的工作,發表了不少內容翔實的研究成果。
過去二十年,香港不少學者陸續為簡單而統一的淪陷印象增添細節,以不同角度探索日佔香港鮮為人知的歷史面貌。於是,讀者有機會一窺日本軍政鐵幕下香港小民的生活,日佔政府人員及家眷的娛樂消閒也引起了讀者的興趣,甚至淪陷時期的恐怖統治和憲兵暴行,也通過整理軍事法庭的檔案,公諸於世。
本書的編纂採用了沿用多年的治史手法,以明信片證史,結果提供了一個少有由佔領者角度回顧日佔香港歷史的做法。明信片作為旅者所買的紀念品,在取材上不享有紀實攝影無所不包的特權,日佔政府亦為當時香港明信片的取景作出嚴格的審查,結果呈現出本書內容所展示的美好風景,與讀者印象中的日佔香港大相逕庭。
儘管如此,本書展示歷史大關節的景象,不失為日佔香港歷史論述中不可多得的著述。
劉智鵬
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