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陌路:來自中國境內最後一位澳洲通訊記者的內幕報導

中國陌路:來自中國境內最後一位澳洲通訊記者的內幕報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麥可.史密斯
图书标签:
  • 中国
  • 澳大利亚
  • 记者
  • 内幕
  • 政治
  • 社会
  • 文化
  • 时事
  • 调查报道
  • 异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澳建交五十週年,雙方關係降至最冰點
當習近平統治下的新中國將澳洲記者全面清零,下一個要清除的是什麼?
 
  二〇二〇年九月三日,中國公安深夜突襲史密斯在上海的住處,官僚化地朗誦完公文後請他在中文紙本上畫押簽名,恐懼爬上史密斯的背脊,因為幾天前才接到澳洲大使館建議他回國的訊息。公安稱他是國安調查的利益關係人,禁止他出境中國,並要求他配合調查。此舉揭開了中澳關係幾近破裂的序幕,透過澳洲政府激烈地交涉,他在接受了包含成蕾案到香港國安法的審問後,當晚成為撤離中國的最後一個澳洲記者。
 
  「中國政府不管處理什麼事都慢半拍,唯獨在竄改和掩蓋歷史這事上效率驚人。」
 
  死裡逃生的史密斯在遠離風暴中心後回顧駐華任期內的見聞,描繪出中國人民急速提升生活品質後付出的代價,並且一再見識到中國傾國家之力打造的「劇本」,以及習近平專制主義下逐漸收緊的內政管制與言論控制讓中國人民因為恐懼而噤聲。
 
  ▌親訪馬雲,見證他從阿里巴巴高峰急流勇退到馬雲神話的破滅
  馬雲和作者談及科技的功用在於創造社會價值和工作機會,同時也透過基金回饋教育與社會。然而想要革新,卻擔心樹大招風。
 
  ▌參觀「新疆再教育營」,與被關押的維爾族「學員」進行對話
  學員都是「自願來受訓」,從下飛機開始就像是旅遊包套行程,所見所言幾乎都經過安排。
 
  ▌輿論操弄與掩蓋訊息,將新冠疫情導致的內政危機包裝成外國陰謀
  藉由媒體重新包裝民怨,將武漢政府處理疫情不當轉化成鋪天蓋地讚揚一黨專政得以及時應變,洗腦民眾:新冠病毒真的源自中國嗎?
 
  「現在和中國政府交涉已經沒有前例可循了。」
 
  史密斯更以第一人稱視角見證了香港回歸、反送中示威、實施國安法、海峽兩岸關係角力、中朝政治關係與經濟利益的糾葛、中美科技冷戰與對澳貿易制裁等事件,詳細呈現了習近近三年收攏權力後日益強硬的態度,其揮著經濟大旗與西方進行激烈的意識形態鬥爭,挾持在中國境內的他國公民以此轉化為國際的政治壓力來剷除異己。
 
  當習近平統治下的新中國形成了世界舞台的大風暴,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各國都不得不面對一個重要的問題:面對新中國的銳實力,下一步究竟該怎麼走?
 
  重要事件
  二〇二〇年九月三日,中國公安深夜突襲史密斯在上海的住處,無故禁止他出境中國,並要求他配合國安調查。中澳關係幾近破裂,透過澳洲政府激烈地交涉,他在接受了包含成蕾案到香港國安法的審問後,當晚成為撤離中國的最後一個澳洲記者。
 
專業推薦
 
  ■王立|《阿共打來怎麼辦》作者、「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王丹|「對話中國」智庫所長
  我一向推崇常駐中國的西方記者對當今中國的觀察和分析,因為他們有不同的視角和對比的座標。本書就是一個例證。希望讀者可以在本書中,看到一個正在真實地威脅著全世界自由民主體系的中國的真面目。
 
  ■矢板明夫|《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日本資深媒體人
  習近平統治下的中國正在上演著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鬧劇。作者通過講述一個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為您揭開舞台背後的秘密、幫助您暸解中國。
 
  ■林昶佐|立法委員
以第一線觀察中國的視角,從經濟、社會、新疆、香港、防疫等不同面向,描述出中國近年肆無忌憚推向更高壓極權的過程,獨裁政府的壓迫感從書中一頁頁襲來。  
      
各界推薦  
 
  ■麥可.史密斯詳述了他在中國擔任記者的經歷,讀起來引人入勝,讓我了解外國記者在中國這個極其複雜、令人困惑又變化迅速國家的生活境遇。對於想更認識這一巨大鄰國,但又不想讀學術著作的人而言,讓麥克.史密斯帶你進入他如萬花筒的發現之旅是最佳的選擇。——《無聲的入侵:中國因素在澳洲》作者 克萊夫.漢密爾頓(Clive Hamilton)
 
  ■史密斯描述了他在中國三年的動盪歲月,這是一本極具說服力且有趣生動的作品。他有一雙雷射般的雙眼,透過與重大歷史事件目擊者的廣泛交談,從中發現趣聞軼事;更重要的是,他揭露了中澳兩國雙邊關係中的扭曲之處。——前澳洲駐華大使 芮捷銳(Geoff Raby)
 
  ■這是一本關於中國與史密斯在中國經歷的作品,內容生動、精彩,揭露了許多內幕,其中充滿了令人興奮又緊張的過程以及最後在恐懼之下的大逃脫。——澳洲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員 馬利德(Richard McGregor)
 
  ■一本中國線記者對了解中國的重要貢獻,一本必讀的作品。——《北京當局》(The Beijing Bureau)作者 梅麗莎.羅伯特(Melissa Roberts)、崔佛.瓦特森(Trevor Watson)          
探寻未知,洞悉脉动:一本关于中国当代社会的深度观察录 本书并非直接聚焦于特定的外交关系或新闻报道,而是一部旨在描摹当代中国社会复杂肌理、探究其内在张力与外部影响的综合性非虚构作品。它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细致入微,尝试捕捉那些在宏大叙事中时常被忽略的社会微观现象与个体生命经验。 第一部分:城市化进程中的“失语者”与“新住民” 本卷深入探讨了中国过去数十年间,由大规模城市化所催生的社会结构性变迁。我们不局限于探讨经济数据或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快速转型中身份定位发生根本性转变的群体。 1.1 乡土的消逝与记忆的重塑: 详细描绘了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他们是推动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却也面临着“城市边缘人”的困境。书中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个案访谈,揭示了他们如何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艰难地维系着与故土的文化、情感联系。我们考察了“留守儿童”现象背后的家庭伦理重构,以及乡村文化符号在城市空间中的符号化生存状态。这部分内容旨在展现乡土文化如何在现代性的洪流中,以一种近乎碎片化的方式,被重新编辑和继承。 1.2 城中村的微观生态学: 选取中国多个特大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城中村”作为研究样本。这些区域是城市快速扩张的残余地带,也是不同社会阶层、地域文化交汇碰撞的熔炉。书中细致描绘了这里的居住条件、非正规经济活动、社群治理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社会规范。通过对这些“灰色地带”的深入考察,读者可以理解到城市治理的复杂性与社会活力在非规范空间中的爆发力。 1.3 “新移民”的融入与隔离: 关注那些因工作、教育或家庭原因迁入一线城市的新中产阶层或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拥有较高的社会资本,却在面对日益昂贵的住房、激烈的教育竞争以及无形的职业天花板时,展现出一种与经济地位不完全匹配的焦虑感。本书探讨了他们如何构建自己的社会网络,以及在“内卷化”的社会氛围中,对“成功”的定义是否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向。 第二部分:数字时代的文化景观与社会心理 本部分侧重于分析信息技术革命如何重塑了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社交习惯乃至政治参与的形态。 2.1 算法的景观与注意力经济: 分析了以短视频、直播和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数字平台,如何重塑了公众的认知结构和时间分配。我们探讨了“流量”作为新的社会价值衡量标准,如何影响着内容生产和个体表达的倾向性。书中包含对内容创作者的深度访谈,揭示他们在平台规则下的创作策略与精神状态。 2.2 情绪的集体表达与“网络在场”: 考察了网络舆论场域的形成机制。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传播,本书着重分析了在特定社会事件发生时,集体情绪是如何在网络空间中迅速聚合、发酵,并产生现实世界的回响。我们不探讨具体的时事热点,而是分析支撑这种集体情绪爆发的社会心理基础,如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诉求、对体制的信任波动,以及“取消文化”在本土语境下的表现。 2.3 亚文化的碎片化生存: 记录并分析了在主流文化之外蓬勃发展的各种小众亚文化群体,如独立音乐场景、特定主题的游戏社群、手工艺复兴运动等。这些亚文化往往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松动时期的“避难所”或“试验田”。本书试图理解,这些看似边缘的文化实践,如何成为个体抵抗同质化、寻求精神庇护的重要途径。 第三部分:经济转型期的底层逻辑与韧性 本卷将镜头聚焦于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深层影响,考察了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个体如何寻找生存的立足点。 3.1 实体经济的微光与阴影: 考察了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在面临技术升级和全球供应链重组时的挣扎与适应。通过深入工厂、小作坊和传统商业街区,本书描绘了那些仍在努力维持运营的“老派”经营者。他们如何应对成本上升、劳动力结构变化以及新兴商业模式的冲击,体现了中国经济的深层“韧性”所在——即在看似僵硬的体系下,依然存在着无数灵活变通的求生策略。 3.2 消费主义的本地化: 分析了在中国特有的社会信任结构下,消费行为如何超越单纯的物质满足,成为一种社会身份的构建工具。从“国潮”的兴起到“平价替代品”的流行,本书探究了消费者在追求品牌象征意义与现实经济压力之间的微妙平衡。 3.3 制度的“灰色地带”与民间智慧: 探讨了在面对复杂的、有时略显迟缓的官方治理体系时,民间社会发展出的一套非正式的、基于人情与互助的“微观治理”模式。这包括在住房、医疗、教育等关键领域,个体和社群如何通过建立自己的非正式契约来填补制度的空白或不足。这部分内容旨在展现中国社会治理的立体性,而非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视角。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充满细节的中国社会切片,它拒绝简单的标签化判断,力求呈现一个复杂、充满矛盾,却又在持续动态中寻求平衡的当代中国图景。读者将从中获得对这个快速变迁的庞大国度更具温度和深度的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麥可.史密斯(Michael Smith)
 
  紀實中國新聞逾二十年,現為《澳洲金融評論報》(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的中國線記者。為二〇二〇年九月最後一批被迫撤離中國的澳洲記者,此前生活在中國並進行第一手報導。目前與伴侶住在雪梨,然而他們的狗休一仍舊在中國等待著團圓。
 
譯者簡介
 
顏涵銳
 
  師大翻譯所博士。譯有《人性中的良善天使》、《隱形戰》、《全光譜思考力》。
  giccs.henry@g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部:撤出中國
1.夜半敲門聲
2.尋求庇護
 
第二部:中國崛起
3.香港回歸
4.國家主席終身制
5.經濟狂飆還是泡沫化?
6.足球外交
7.與北韓近距離接觸
8.嬰兒、男孩、剩女
 
第三部:中國崛起
9.黑天鵝、灰犀牛
10.拜會馬雲
11.從赤貧到巨富
12.中國的少數族群
13.反送中示威
14.圍城
 
第四部:新中國
15.海峽對岸
16.疫情大爆發
17.危機處理
18.顛倒黑白
19.錯過新冠疫情的人
20.警察國家
21.貿易戰爭
 
第五部:逃出生天
22.飛向自由
結語
 
感謝詞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92286
  • 叢書系列:亞當斯密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