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老後:93歲精神科醫師×55歲精神科醫師教你放下不安,優雅面對熟年生活(日日靜好2)

微笑老後:93歲精神科醫師×55歲精神科醫師教你放下不安,優雅面對熟年生活(日日靜好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村恒子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精神科
  • 老年生活
  • 情绪管理
  • 自我成长
  • 幸福感
  • 人生智慧
  • 日日靜好
  • 放下焦虑
  • 熟年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好評!《日日靜好》系列著作日本熱賣超過30萬冊!
93歲精神科醫師×55歲精神科醫師
長期接觸社會各界人士,見識過各式各樣的人生
針對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老後」熱門議題對談,提供32篇智慧雋言
★★洪仲清、張曼娟、劉秀枝醫師、林之珮心理師 誠摯推薦★★
 
  本書作者93歲中村恒子為日本行醫超過70年的專業精神科醫師,在二戰的混亂時代成為精神科醫師,一邊養育兩個孩子,一邊擔任受雇醫師的工作,直到2019年90歲卒壽才正式退休,在「人生100年時代」奉行「生涯現役」主義。55歲奧田弘美曾任內科醫師,2000年邂逅中村恒子醫師之後,轉任精神科醫師,目前除了從事精神科的診療之外,也在東京都二十多家企業擔任企業健康管理顧問。
 
  奧田醫師希望向更多人分享中村醫師的處世哲學,所以把她的口述整理成《日日靜好》一書出版,沒想到竟然在日本獲得極大回響,暢銷突破18萬冊。讀者來信多到令人吃驚,兩人從中發現中高齡族群對「老後生活」的不安與煩惱,於是基於專業與個人經驗進行一場真心交談,在本書與讀者分享看法。
 
  年歲增長是不可逆的生命自然歷程,變老不是壞事,雖然不再青春四溢,但也得到豐盛的人生收穫,生命多了歷練與厚度。進入「人生100年時代」的後半場,面對人生的種種不安與憂鬱,要用什麼樣的心境和智慧去看開釋懷,老化、孤獨、人際關係、退休生活、接班繼承、終活⋯⋯等熟齡族以上最擔心的事,在本書都可以得到溫柔指引。
 
  微笑老後的處世智慧
  • 衰老是生命的自然歷程,極力抗拒變老,只會變得不快樂
  • 為何莫名不安?來自與他人無謂的比較
  • 從主角退居配角,接受新的角色,就會變成很棒的長者
  • 一直想要改變別人只會帶來痛苦,一旦放下萬事解決
  • 朋友愈多愈好?這是偏見。交友愈廣闊,煩惱愈多
  • 當自我厭惡來襲時,告訴自己「算了吧!」,趕緊睡覺去
  • 上了年紀疲於應付人際關係?找到對的人、用對的方式相處
  • 陷入憂慮未來、懊悔過去的時候,利用冥想把心拉回現在
  • 享受孤獨並不難,只要認真面對生活的每一刻
  • 人生的「正確答案」,結束才知道。只能拚命做好眼前的事
  • 「如果五年後會死,你還有什麼事想完成?」過好每個當下
  • 為了迎接油盡燈枯的最後一刻,及早做好「預立醫療自主計畫」
  • 「孤獨死」其實沒什麼,就算一堆人送終,也不會陪你到另一個世界
  • 「不為兒孫買美田」,與其留財產給孩子,不如傳承智慧
 
誠摯推薦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張曼娟 作家 
 
  「《微笑老後》這本書談論老後與生死的嚴肅議題,但透過兩位不同世代(93歲vs. 55歲)的日本女性精神科醫師的對談,顯得非常輕鬆有趣。光看目錄標題就非常吸引人,例如:『欲望變少,愈能輕鬆度日』,『「孤獨死」其實沒什麼,就算一堆人送終,也不會陪你到另一個世界』。
  我特別喜歡書中幽默的點子,例如:隨著老化,用在人際關係的力氣,也要調整成『節能模式』,才不會很累。我也很喜歡書中一再強調,趁著身體還能活動自如時,想做的事趕緊做,不要總是想著以後再做。其他許多精彩之處,只有自己讀了,才能體會。」——劉秀枝,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兼任臨床教授
 
  「關於孤獨、老去和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也最不願觸及的話題。本書用輕鬆恬淡的對話語境,帶我體會原來年老的生活有許多寶,就連要怎麼離去,不知不覺也跟著想好了。」——林之珮,方煦心理諮商所所長
书名:人生下半场,活出优雅与从容 作者: [此处留空,或代入符合主题的其他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代入符合主题的其他出版社名] ISBN: [此处留空,或代入符合主题的其他ISBN]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关注具体的年龄阶段划分,而是深刻探讨个体在生命旅程中,如何主动构建一个更加充实、平和且富有意义的“下半场”。它聚焦于内在的转变、心境的调适,以及如何将过往的经验转化为滋养未来的智慧,从而超越对“变老”的刻板印象和潜在的焦虑。 我们并非要提供一套僵硬的“老年生活指南”,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人生的后半段,往往意味着角色的转换、身份的重塑,以及对时间流逝的全新感知。许多人在此阶段会面临职业生涯的告一段落、家庭责任的减轻,或是身体机能的变化。然而,这些变化不应被视为限制,而应被视为释放——释放出被日常琐事捆绑的精力,去追求那些长期被搁置的兴趣、去加深与重要之人的联结,或是仅仅是享受“当下”的宁静。 第一部分:心境的重构——从“失去”到“获得”的视角转换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普遍存在于成熟年龄段的心理状态。我们首先探讨“时间感”的异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日子似乎过得越来越快,这种加速感常常引发一种“时间不够用”的恐慌。本书提供了一套务实的“慢下来”的训练,教导读者如何通过正念练习和深度参与来拉伸和充盈每一天,让时间不再是匆匆流逝的沙漏,而是可以细细品味的甘泉。 接下来,我们着重讨论“身份认同的解构与重建”。社会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隐性的期待。当“职业人士”、“主要抚养者”等标签逐渐褪去时,许多人会感到迷失。我们鼓励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盘点”,识别出那些真正驱动自己、不因外在角色而改变的内在价值。这包括发掘被忽略的天赋、重拾童年梦想,并将“退休”理解为“重新定位”而非“终结”。 书中详细阐述了“放下比较”的艺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和同辈压力使得人们难以安于现状。本书强调,真正的成熟是认识到每个人的时间线都是独一无二的,成功不再以世俗标准衡量,而在于是否忠于自我地度过每一天。我们引入了“内在参照系”的概念,帮助读者建立一套强大的内心准则,隔绝外界的噪音。 第二部分:生活的设计——构建有意义的日常 真正的优雅,源于有意识地设计自己的每一天。本书提供了实用的工具和哲学思考,以应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挑战。 关于人际关系: 随着圈子的自然收缩,维持高质量的关系变得至关重要。本书倡导“精简社交,深化连接”。它提供了与成年子女、配偶或伴侣进行更深层次沟通的技巧,强调如何建立“相互尊重、互不干涉”的新型家庭模式。对于友谊,我们探讨了如何培养“跨代友谊”,拓宽视野,并如何在必要时优雅地退出不再滋养的关系。 关于健康与活力: 健康管理不再是痛苦的义务,而是对自我生命的热爱与投资。本书避开了晦涩的医学术语,侧重于如何将身心运动融于生活肌理之中。例如,如何把日常的散步变成一种观察自然、进行深度思考的“移动冥想”;如何将烹饪视为一种充满创造力的表达,而非简单的营养摄取。我们关注的是如何维持身体的“可用性”和“好奇心”,而非单纯追求“不生病”。 关于学习与好奇心: 智力上的活力是保持年轻态的关键。本书鼓励读者拥抱“终身学徒”的心态。书中列举了多种低门槛、高回报的学习途径,例如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基础、研究一个完全陌生的历史时期,或是掌握一项手工艺技术。重点不在于达到精通,而在于保持大脑的神经可塑性,享受“从零开始”的新鲜感。 第三部分:超越焦虑——接纳不确定性与创造遗产 成熟的阶段,伴随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更清晰认知。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平静地面对“未知”的哲学立场。 我们深入探讨了“未竟之事”的释怀。许多人带着遗憾进入人生的后半段。本书不鼓励无谓的“弥补”,而是引导读者识别哪些遗憾是真正可以通过现有资源去调整的,哪些是必须接受和放下的人类局限。通过书写、对话或象征性的仪式,实现内心的和解。 创造精神遗产是本书的重点之一。遗产并不仅仅指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你希望留给世界和后代什么样的“精神印记”。这可能是一套应对逆境的价值观、一个独特的生活哲学,或是一个精心保存的家庭故事。本书提供了一套“口述历史”的引导框架,帮助读者系统地整理和传承自己的智慧,从而赋予当下行动更深远的意义。 最后,本书强调“享受不完美”的美学。优雅并非无懈可击,而是接纳生活中的纹路和瑕疵。就像一件有年头的木器,那些磨损和痕迹,恰恰是它独特价值的证明。学会欣赏生命中那些微小、转瞬即逝的美好,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雨后泥土的气息,这才是通往真正平静与从容的终极秘诀。 本书献给所有珍视生命深度,渴望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活出丰盛、自主与和谐的读者。它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以全新的眼光,去迎接那充满可能性的“明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中村恒子
 
  生於1929年,精神科醫師。1945年6月,二戰結束前兩個月,為了成為醫師,隻身一人從廣島縣尾道市前往大阪。在混亂的時代裡,成為精神科醫師,一邊養育兩個孩子,一邊擔任受雇醫師的工作。直到2019年(90歲)為止,一直工作負責外來病患及住院病患的診療。與奧田弘美合著的《日日靜好》在日本暢銷突破18萬冊。目前已經退休,安享人生最後階段。
 
奧田弘美
 
  生於1967年,精神科醫師,企業健康管理顧問,日本正念發展協會代表理事。曾任內科醫師,2000年邂逅中村恒子醫師之後,轉任精神科醫師。目前除了從事精神科的診療之外,也在東京都二十多家企業擔任企業健康管理顧問,負責維護企業職員的身心健康。著有《消除「上班倦怠」、化解壓力愉快工作的處方箋》、《一分鐘讓你正念思考》等書。
 
  www.hiromiokuda.net
 
譯者簡介
 
賴詩韻
 
  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研究所畢業。任豐原高中、靜宜大學兼任講師,從事日語教學及翻譯多年,現為自由譯者。譯有《斷念の練習》、《吃了虧/吃得開的說話方式》、《一瞬間的貼心》、《拿得起放不下的有趣日本史》、《避免工作無效圖鑑》、《Amazon故事公關行銷學》、《日日靜好》、《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

图书目录

作者序1 放下不安,迎接人生新階段,成為優雅的「大人」  中村恒子
作者序2 「高年級」生活,你想要怎麼過?  奧田弘美
第1章 老了能認老,人生就幸福
01 在追求青春永駐的時代,細數變老的好處
02 衰老是生命的自然歷程,極力抗拒變老,只會變得不快樂
03 從主角退居配角,接受新的角色,就會變成很棒的長者
04 工作和親子關係,六十歲開始會有全新的看法
05 精力體力日益下滑不是壞事,欲望變少,愈能輕鬆度日
專欄1 長生不老的故事

第2章 人際關係要懂得放下
06 一直想要改變別人只會帶來痛苦,一旦放下萬事解決
07 面對工作不要過度期待,遇到不合時好好溝通很重要
08 世事大都是「結局好,一切就好」,找到精神寄託熬過去就好
09 朋友愈多愈好?這是偏見。交友愈廣闊,煩惱愈多
10 與眾人打成一片是一種才能,不是每個人都合得來,不用在意
11 人生而孤獨,獨處的時間讓自己更充實
12 被一、兩個人討厭,有什麼好在意的?
13 上了年紀疲於應付人際關係?找到對的人、用對的方式相處
14 純粹只有印刷字的賀年卡是無意義的交際,慢慢清除不必要的社交關係

第3章 不讓「過去」和「未來」占滿思緒
15 為何莫名不安?來自與他人無謂的比較
16 人的天性愈到夜晚愈不安,刻意保持忙碌,就沒有閒工夫胡思亂想
17 陷入憂慮未來、懊悔過去的時候,利用冥想把心拉回現在
18 睡眠、均衡飲食和夜晚的放鬆時間,都是心靈的養分
19 當自我厭惡來襲時,告訴自己「算了吧!」,趕緊睡覺去
20 每個人都長得不一樣,別人的人生與自己的人生本來就不一樣
21 人生的「正確答案」,結束才知道。只能拚命做好眼前的事
22 不照顧身體,身體就不聽使喚,心也是一樣,不好好對待就會罷工
專欄2 維護身心健康,需要良好的睡眠和飲食
專欄3 在家練習內觀冥想

第4章 正面看待「死亡」的方法
23「如果五年後會死,你還有什麼事想完成?」過好每個當下
24 想做的事現在就做,才可以用安詳的笑容,迎接人生的最後一刻
25 老年生活有嗜好就很愉快?還得考慮行動不便的生活吧!
26 享受孤獨並不難,只要認真面對生活的每一刻
專欄4 恒子醫師的養生祕訣就是「不講究」

第5章 在人生的終點站笑著下車
27 高齡者遲早都得面臨延命治療。何謂「延命治療」?要有明確認知
28 為了迎接油盡燈枯的最後一刻,及早做好「預立醫療自主計畫」
29 「孤獨死」其實沒什麼,就算一堆人送終,也不會陪你到另一個世界
30 喪禮和墳墓的事,留給生者去處理。死後的事,不用你操心
31 「不為兒孫買美田」,與其留財產給孩子,不如傳承智慧
32 走過九十三年人生的恒子醫師,最後想告訴大家「人生的分寸」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96928
  • 叢書系列:生活哲學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1
 
放下不安,迎接人生新階段,成為優雅的「大人」
中村恒子
 
  我現在九十三歲,是貨真價實的超高齡者(笑)。
  二次大戰即將結束之際,我開始擔任精神科醫師,不知不覺已經七十餘年了。
  詳細的故事我寫在《日日靜好》一書中,真是一下子就走過九十三年的歲月。
 
  二次大戰末期,我是一名就讀女子高中的學生,被動員協助軍需工廠。剛畢業,為了就讀大阪女子高等醫學專門學校,我隻身一人從廣島前往大阪,從此開啟波瀾壯闊的醫師生涯。
 
  戰敗後,日本國內一片混亂,我好不容易結束實習醫師的生涯,幾經波折,終於進入奈良醫科大學的精神科,成為一名精神科醫師。之後,我與大兩歲的耳鼻喉科醫師結婚,生下兩個孩子。
 
  不過,我的生活從此變得很辛苦,因為丈夫簡直嗜酒如命。
 
  我先生工作確實很認真,但是每天下班後,就一家喝過一家,經常醉醺醺地發酒瘋,而且還不顧家計,到處請客。為了維持家計,我只得繼續工作。我一邊養育兩個兒子,同時負責診療大量病患,除了看門診,還得值班住院醫師,每天都忙得焦頭爛額。
 
  直到孩子終於長大獨立,我也當上阿媽之後,一直有動脈硬化問題的丈夫,發生了好幾次腦中風。我打算辭掉工作專心照顧丈夫,他卻因為胸主動脈瘤破裂突然過世。
 
  之後,由於待在家裡沒事做,在熟識醫院的邀請下,七十六歲的我,又回到一週六天到醫院工作的生活。後來,我終於在三年前正式退休。
 
  一路走來,我都盡力做好當下應該做的事,淡然處之,不知不覺就迎來九十歲的「卒壽」。大多數的中高齡族群,應該都對漫長的老年生活感到不安吧!門診時,許多高齡患者找我諮詢,我也以走過人生種種的過來人經驗給他們建議。
 
  「全身都痛,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
  「跟丈夫、孩子和孩子的另一半處不好。」
  「找不到未來二、三十年的人生目標。」
  「沒有可以好好說話的對象,生活很孤獨、痛苦。」
 
  「人生一百年時代」聽起來很棒,但是到了人生後半場的中老年生活,將會面臨不同於年輕在職時期的煩惱和身心變化。一問之下,幫我整理撰寫前著的奧田弘美醫師,也即將邁入五十五歲,她也每天實際感受到身心變化,開始認真思考老後生活。
 
  因此,我們兩位不同世代的精神科醫師搭檔,要針對「如何放下老後的身心不安,優雅老去」,分享我們的看法。
  請喝杯茶,輕鬆地閱讀這本書吧!
 
作者序2 
 
「高年級」生活,你想要怎麼過?
奧田弘美
 
  我今年五十五歲,擔任精神科醫師和企業健康管理顧問。我與中村恒子醫師相識長達二十年。
 
  恒子醫師大我很多歲,我們在工作上和私底下有很多交流。無論是精神科醫師的工作,還是育兒教養等身為女性的處世方式,我都深受恒子醫師的影響。
 
  我希望向更多人分享恒子醫師的處世方式,所以把恒子醫師的口述整理成文字出版,書名叫做《日日靜好》。沒想到,竟然受到熱烈回響,在日本成為熱賣逾十八萬冊的暢銷書籍。
 
  讀者的信件多到令人吃驚,我們也從中發現中高齡族群對「老年生活」的不安與煩惱。
 
  恒子醫師一直工作不退休,這被稱為「生涯現役」,是一種理想的老年生活方式。現代生活豐富多樣,熟齡者可以選擇終身不退休,或是做不同的生活規劃。
 
  規劃熟齡生活時,會接觸到各種資訊,也會聽到各種意見。這些紛雜歧異的資訊,往往讓人對人生的後半場衍生更多的擔心和不安吧?
 
  因此,我與恒子醫師想以「如何安心迎向老年生活」為題,與大家分享看法。
 
  即將邁入「高年級」的我,替讀者向恒子醫師提出許多有關「老後」的疑問,兩位不同世代的精神科醫師,在本書進行一場真心交談。本書也透過專欄分享熟齡者身心健康的相關資訊,敬請期待。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在翻開內頁之前,我對「精神科醫師」的視角抱持著一種好奇又帶點保留的態度。畢竟,醫學的觀點有時候會顯得過於理性與客觀,但面對「老後」這種充滿情感與不確定性的議題時,我更需要的是一種貼近生活的溫度。不過,這本書的介紹讓我感到安心不少,它強調的是「放下不安」與「優雅面對」,這兩個詞彙組合起來,恰好擊中了現代人對於老化最深層的恐懼——害怕失控與失去尊嚴。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可操作的心法,而不是空泛的口號。例如,如何與伴侶、與子女溝通自己對晚年生活的規劃,如何調整過去幾十年建立起來的自我價值觀,讓自己能更輕盈地面對角色的轉變。我很想知道,兩位不同世代的醫師如何碰撞出火花,他們的經驗傳承和觀點差異,或許能提供更全面的視角,幫助我們在快速變動的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定錨點。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讓人眼睛一亮,那種帶著歲月痕跡卻又充滿溫暖的色調,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特別喜歡那種「不張揚但很有力量」的風格,就像是經歷過大風大浪後,沉澱下來的智慧,不需要過多的修飾,就能讓人感受到那種篤定與從容。最近身邊不少朋友都在討論如何安頓晚年的心境,畢竟人到中年,對未來的焦慮感是越來越明顯,看著父母漸漸老去,自己也開始面對身體機能的變化,這種無力感常常讓人喘不過氣。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心裡就有一種「終於找到知音」的感覺。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種老派的、紮實的、充滿人文關懷的書籍,不像現在市面上很多標榜快速療癒的雞湯文,它更像是一位老人家,泡好了一壺好茶,慢慢地跟你分享他的人生體悟,那種緩慢而深刻的交流,在現今這個追求效率的社會裡,顯得格外珍貴。我期待這本書能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慰藉與陪伴。

评分

最近我常常在想,我們這一代人,其實比父母輩承受了更多的資訊爆炸和社會期待的壓力。父母輩的老後,可能更多是面對生理機能的衰退,但我們這輩人,面對的是認知能力、社會連結以及心理健康等多重戰場。所以,這本書的「放下不安」對我來說,不單指對死亡的恐懼,更包括了對「不再有生產力」的焦慮,對「被社會邊緣化」的擔憂。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探討如何建立一個新的、更具彈性的「熟年身份認同」。書名裡的「日日靜好」給了我一種很強烈的暗示,它可能提倡的是一種內在的秩序感,而不是外在的忙碌感。這跟我們過去被教導的「努力奮鬥、隨時備戰」的價值觀是背道而馳的,如何優雅地從「戰鬥模式」切換到「觀照模式」,是我們這批人最需要學習的課題,這本書看來正是瞄準了這個痛點。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用了「93歲」與「55歲」兩位精神科醫師的組合,這種跨越了快一甲子的經驗對話,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吸引力的設定。它暗示著,真正的「老後智慧」,並不是特定年齡層才能擁有的特權,而是一種透過時間累積、不斷學習與修正才能達成的狀態。我個人對那位93歲醫師的經歷特別好奇,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走過來的人,他們對「變動」與「不變」的理解,想必與我們這些相對安逸的世代截然不同。這種歷史縱深帶來的洞察力,往往比當代分析更為深刻。而55歲醫師的視角,則更貼近我們目前正在掙扎的階段,他是那個「過渡期」的引導者。我希望這兩者的對話,能幫我釐清,哪些是真正永恆不變的人性需求,哪些又是時代背景下我們可以果斷放下的包袱,從而建立起屬於我自己的、堅固而柔軟的熟年心態。

评分

從書本的編排和呈現上來看,我感覺到它是一種非常注重「實用性」的指南。我對那種只是空談哲理的書籍興趣不大,畢竟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家人的突發狀況或是自己情緒的波動時,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大段艱澀的理論,而是一個可以快速套用、立刻實踐的步驟。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實際的對話腳本,或是應對焦慮發作時的「急救包」層面的建議,那絕對是物超所值。例如,當面對長照議題時,子女與父母間的權力拉扯與情感勒索,是許多家庭的隱形地雷,書中是否能提供一些中立、專業的溝通策略來化解這些僵局,我會非常期待。總之,我希望這本書的內容是「帶著溫度」的實用手冊,能讓我在需要的時候,隨手翻開,就能找到那份所需的指引與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