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老後:93歲精神科醫師×55歲精神科醫師教你放下不安,優雅麵對熟年生活(日日靜好2)

微笑老後:93歲精神科醫師×55歲精神科醫師教你放下不安,優雅麵對熟年生活(日日靜好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村恒子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精神科
  • 老年生活
  • 情緒管理
  • 自我成長
  • 幸福感
  • 人生智慧
  • 日日靜好
  • 放下焦慮
  • 熟年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大好評!《日日靜好》係列著作日本熱賣超過30萬冊!
93歲精神科醫師×55歲精神科醫師
長期接觸社會各界人士,見識過各式各樣的人生
針對每個人都需要麵對的「老後」熱門議題對談,提供32篇智慧雋言
★★洪仲清、張曼娟、劉秀枝醫師、林之珮心理師 誠摯推薦★★
 
  本書作者93歲中村恒子為日本行醫超過70年的專業精神科醫師,在二戰的混亂時代成為精神科醫師,一邊養育兩個孩子,一邊擔任受雇醫師的工作,直到2019年90歲卒壽纔正式退休,在「人生100年時代」奉行「生涯現役」主義。55歲奧田弘美曾任內科醫師,2000年邂逅中村恒子醫師之後,轉任精神科醫師,目前除瞭從事精神科的診療之外,也在東京都二十多傢企業擔任企業健康管理顧問。
 
  奧田醫師希望嚮更多人分享中村醫師的處世哲學,所以把她的口述整理成《日日靜好》一書齣版,沒想到竟然在日本獲得極大迴響,暢銷突破18萬冊。讀者來信多到令人吃驚,兩人從中發現中高齡族群對「老後生活」的不安與煩惱,於是基於專業與個人經驗進行一場真心交談,在本書與讀者分享看法。
 
  年歲增長是不可逆的生命自然歷程,變老不是壞事,雖然不再青春四溢,但也得到豐盛的人生收穫,生命多瞭歷練與厚度。進入「人生100年時代」的後半場,麵對人生的種種不安與憂鬱,要用什麼樣的心境和智慧去看開釋懷,老化、孤獨、人際關係、退休生活、接班繼承、終活⋯⋯等熟齡族以上最擔心的事,在本書都可以得到溫柔指引。
 
  微笑老後的處世智慧
  • 衰老是生命的自然歷程,極力抗拒變老,隻會變得不快樂
  • 為何莫名不安?來自與他人無謂的比較
  • 從主角退居配角,接受新的角色,就會變成很棒的長者
  • 一直想要改變別人隻會帶來痛苦,一旦放下萬事解決
  • 朋友愈多愈好?這是偏見。交友愈廣闊,煩惱愈多
  • 當自我厭惡來襲時,告訴自己「算瞭吧!」,趕緊睡覺去
  • 上瞭年紀疲於應付人際關係?找到對的人、用對的方式相處
  • 陷入憂慮未來、懊悔過去的時候,利用冥想把心拉迴現在
  • 享受孤獨並不難,隻要認真麵對生活的每一刻
  • 人生的「正確答案」,結束纔知道。隻能拚命做好眼前的事
  • 「如果五年後會死,你還有什麼事想完成?」過好每個當下
  • 為瞭迎接油盡燈枯的最後一刻,及早做好「預立醫療自主計畫」
  • 「孤獨死」其實沒什麼,就算一堆人送終,也不會陪你到另一個世界
  • 「不為兒孫買美田」,與其留財產給孩子,不如傳承智慧
 
誠摯推薦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張曼娟 作傢 
 
  「《微笑老後》這本書談論老後與生死的嚴肅議題,但透過兩位不同世代(93歲vs. 55歲)的日本女性精神科醫師的對談,顯得非常輕鬆有趣。光看目錄標題就非常吸引人,例如:『欲望變少,愈能輕鬆度日』,『「孤獨死」其實沒什麼,就算一堆人送終,也不會陪你到另一個世界』。
  我特別喜歡書中幽默的點子,例如:隨著老化,用在人際關係的力氣,也要調整成『節能模式』,纔不會很纍。我也很喜歡書中一再強調,趁著身體還能活動自如時,想做的事趕緊做,不要總是想著以後再做。其他許多精彩之處,隻有自己讀瞭,纔能體會。」——劉秀枝,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係兼任臨床教授
 
  「關於孤獨、老去和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也最不願觸及的話題。本書用輕鬆恬淡的對話語境,帶我體會原來年老的生活有許多寶,就連要怎麼離去,不知不覺也跟著想好瞭。」——林之珮,方煦心理諮商所所長
書名:人生下半場,活齣優雅與從容 作者: [此處留空,或代入符閤主題的其他作者名] 齣版社: [此處留空,或代入符閤主題的其他齣版社名] ISBN: [此處留空,或代入符閤主題的其他ISBN] ---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關注具體的年齡階段劃分,而是深刻探討個體在生命旅程中,如何主動構建一個更加充實、平和且富有意義的“下半場”。它聚焦於內在的轉變、心境的調適,以及如何將過往的經驗轉化為滋養未來的智慧,從而超越對“變老”的刻闆印象和潛在的焦慮。 我們並非要提供一套僵硬的“老年生活指南”,而是邀請讀者踏上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人生的後半段,往往意味著角色的轉換、身份的重塑,以及對時間流逝的全新感知。許多人在此階段會麵臨職業生涯的告一段落、傢庭責任的減輕,或是身體機能的變化。然而,這些變化不應被視為限製,而應被視為釋放——釋放齣被日常瑣事捆綁的精力,去追求那些長期被擱置的興趣、去加深與重要之人的聯結,或是僅僅是享受“當下”的寜靜。 第一部分:心境的重構——從“失去”到“獲得”的視角轉換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普遍存在於成熟年齡段的心理狀態。我們首先探討“時間感”的異化。隨著年齡的增長,日子似乎過得越來越快,這種加速感常常引發一種“時間不夠用”的恐慌。本書提供瞭一套務實的“慢下來”的訓練,教導讀者如何通過正念練習和深度參與來拉伸和充盈每一天,讓時間不再是匆匆流逝的沙漏,而是可以細細品味的甘泉。 接下來,我們著重討論“身份認同的解構與重建”。社會對不同年齡段的人有著隱性的期待。當“職業人士”、“主要撫養者”等標簽逐漸褪去時,許多人會感到迷失。我們鼓勵讀者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盤點”,識彆齣那些真正驅動自己、不因外在角色而改變的內在價值。這包括發掘被忽略的天賦、重拾童年夢想,並將“退休”理解為“重新定位”而非“終結”。 書中詳細闡述瞭“放下比較”的藝術。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社交媒體和同輩壓力使得人們難以安於現狀。本書強調,真正的成熟是認識到每個人的時間綫都是獨一無二的,成功不再以世俗標準衡量,而在於是否忠於自我地度過每一天。我們引入瞭“內在參照係”的概念,幫助讀者建立一套強大的內心準則,隔絕外界的噪音。 第二部分:生活的設計——構建有意義的日常 真正的優雅,源於有意識地設計自己的每一天。本書提供瞭實用的工具和哲學思考,以應對日常生活中齣現的各種挑戰。 關於人際關係: 隨著圈子的自然收縮,維持高質量的關係變得至關重要。本書倡導“精簡社交,深化連接”。它提供瞭與成年子女、配偶或伴侶進行更深層次溝通的技巧,強調如何建立“相互尊重、互不乾涉”的新型傢庭模式。對於友誼,我們探討瞭如何培養“跨代友誼”,拓寬視野,並如何在必要時優雅地退齣不再滋養的關係。 關於健康與活力: 健康管理不再是痛苦的義務,而是對自我生命的熱愛與投資。本書避開瞭晦澀的醫學術語,側重於如何將身心運動融於生活肌理之中。例如,如何把日常的散步變成一種觀察自然、進行深度思考的“移動冥想”;如何將烹飪視為一種充滿創造力的錶達,而非簡單的營養攝取。我們關注的是如何維持身體的“可用性”和“好奇心”,而非單純追求“不生病”。 關於學習與好奇心: 智力上的活力是保持年輕態的關鍵。本書鼓勵讀者擁抱“終身學徒”的心態。書中列舉瞭多種低門檻、高迴報的學習途徑,例如學習一門全新的語言基礎、研究一個完全陌生的曆史時期,或是掌握一項手工藝技術。重點不在於達到精通,而在於保持大腦的神經可塑性,享受“從零開始”的新鮮感。 第三部分:超越焦慮——接納不確定性與創造遺産 成熟的階段,伴隨著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更清晰認知。本書旨在提供一種平靜地麵對“未知”的哲學立場。 我們深入探討瞭“未竟之事”的釋懷。許多人帶著遺憾進入人生的後半段。本書不鼓勵無謂的“彌補”,而是引導讀者識彆哪些遺憾是真正可以通過現有資源去調整的,哪些是必須接受和放下的人類局限。通過書寫、對話或象徵性的儀式,實現內心的和解。 創造精神遺産是本書的重點之一。遺産並不僅僅指物質財富,更重要的是你希望留給世界和後代什麼樣的“精神印記”。這可能是一套應對逆境的價值觀、一個獨特的生活哲學,或是一個精心保存的傢庭故事。本書提供瞭一套“口述曆史”的引導框架,幫助讀者係統地整理和傳承自己的智慧,從而賦予當下行動更深遠的意義。 最後,本書強調“享受不完美”的美學。優雅並非無懈可擊,而是接納生活中的紋路和瑕疵。就像一件有年頭的木器,那些磨損和痕跡,恰恰是它獨特價值的證明。學會欣賞生命中那些微小、轉瞬即逝的美好,如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雨後泥土的氣息,這纔是通往真正平靜與從容的終極秘訣。 本書獻給所有珍視生命深度,渴望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能活齣豐盛、自主與和諧的讀者。它是一份邀請函,邀請你以全新的眼光,去迎接那充滿可能性的“明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中村恒子
 
  生於1929年,精神科醫師。1945年6月,二戰結束前兩個月,為瞭成為醫師,隻身一人從廣島縣尾道市前往大阪。在混亂的時代裡,成為精神科醫師,一邊養育兩個孩子,一邊擔任受雇醫師的工作。直到2019年(90歲)為止,一直工作負責外來病患及住院病患的診療。與奧田弘美閤著的《日日靜好》在日本暢銷突破18萬冊。目前已經退休,安享人生最後階段。
 
奧田弘美
 
  生於1967年,精神科醫師,企業健康管理顧問,日本正念發展協會代錶理事。曾任內科醫師,2000年邂逅中村恒子醫師之後,轉任精神科醫師。目前除瞭從事精神科的診療之外,也在東京都二十多傢企業擔任企業健康管理顧問,負責維護企業職員的身心健康。著有《消除「上班倦怠」、化解壓力愉快工作的處方箋》、《一分鐘讓你正念思考》等書。
 
  www.hiromiokuda.net
 
譯者簡介
 
賴詩韻
 
  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係,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係研究所畢業。任豐原高中、靜宜大學兼任講師,從事日語教學及翻譯多年,現為自由譯者。譯有《斷念の練習》、《吃瞭虧/吃得開的說話方式》、《一瞬間的貼心》、《拿得起放不下的有趣日本史》、《避免工作無效圖鑑》、《Amazon故事公關行銷學》、《日日靜好》、《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

圖書目錄

作者序1 放下不安,迎接人生新階段,成為優雅的「大人」  中村恒子
作者序2 「高年級」生活,你想要怎麼過?  奧田弘美
第1章 老瞭能認老,人生就幸福
01 在追求青春永駐的時代,細數變老的好處
02 衰老是生命的自然歷程,極力抗拒變老,隻會變得不快樂
03 從主角退居配角,接受新的角色,就會變成很棒的長者
04 工作和親子關係,六十歲開始會有全新的看法
05 精力體力日益下滑不是壞事,欲望變少,愈能輕鬆度日
專欄1 長生不老的故事

第2章 人際關係要懂得放下
06 一直想要改變別人隻會帶來痛苦,一旦放下萬事解決
07 麵對工作不要過度期待,遇到不閤時好好溝通很重要
08 世事大都是「結局好,一切就好」,找到精神寄託熬過去就好
09 朋友愈多愈好?這是偏見。交友愈廣闊,煩惱愈多
10 與眾人打成一片是一種纔能,不是每個人都閤得來,不用在意
11 人生而孤獨,獨處的時間讓自己更充實
12 被一、兩個人討厭,有什麼好在意的?
13 上瞭年紀疲於應付人際關係?找到對的人、用對的方式相處
14 純粹隻有印刷字的賀年卡是無意義的交際,慢慢清除不必要的社交關係

第3章 不讓「過去」和「未來」占滿思緒
15 為何莫名不安?來自與他人無謂的比較
16 人的天性愈到夜晚愈不安,刻意保持忙碌,就沒有閒工夫鬍思亂想
17 陷入憂慮未來、懊悔過去的時候,利用冥想把心拉迴現在
18 睡眠、均衡飲食和夜晚的放鬆時間,都是心靈的養分
19 當自我厭惡來襲時,告訴自己「算瞭吧!」,趕緊睡覺去
20 每個人都長得不一樣,別人的人生與自己的人生本來就不一樣
21 人生的「正確答案」,結束纔知道。隻能拚命做好眼前的事
22 不照顧身體,身體就不聽使喚,心也是一樣,不好好對待就會罷工
專欄2 維護身心健康,需要良好的睡眠和飲食
專欄3 在傢練習內觀冥想

第4章 正麵看待「死亡」的方法
23「如果五年後會死,你還有什麼事想完成?」過好每個當下
24 想做的事現在就做,纔可以用安詳的笑容,迎接人生的最後一刻
25 老年生活有嗜好就很愉快?還得考慮行動不便的生活吧!
26 享受孤獨並不難,隻要認真麵對生活的每一刻
專欄4 恒子醫師的養生祕訣就是「不講究」

第5章 在人生的終點站笑著下車
27 高齡者遲早都得麵臨延命治療。何謂「延命治療」?要有明確認知
28 為瞭迎接油盡燈枯的最後一刻,及早做好「預立醫療自主計畫」
29 「孤獨死」其實沒什麼,就算一堆人送終,也不會陪你到另一個世界
30 喪禮和墳墓的事,留給生者去處理。死後的事,不用你操心
31 「不為兒孫買美田」,與其留財產給孩子,不如傳承智慧
32 走過九十三年人生的恒子醫師,最後想告訴大傢「人生的分寸」
結語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96928
  • 叢書係列:生活哲學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作者序1
 
放下不安,迎接人生新階段,成為優雅的「大人」
中村恒子
 
  我現在九十三歲,是貨真價實的超高齡者(笑)。
  二次大戰即將結束之際,我開始擔任精神科醫師,不知不覺已經七十餘年瞭。
  詳細的故事我寫在《日日靜好》一書中,真是一下子就走過九十三年的歲月。
 
  二次大戰末期,我是一名就讀女子高中的學生,被動員協助軍需工廠。剛畢業,為瞭就讀大阪女子高等醫學專門學校,我隻身一人從廣島前往大阪,從此開啟波瀾壯闊的醫師生涯。
 
  戰敗後,日本國內一片混亂,我好不容易結束實習醫師的生涯,幾經波摺,終於進入奈良醫科大學的精神科,成為一名精神科醫師。之後,我與大兩歲的耳鼻喉科醫師結婚,生下兩個孩子。
 
  不過,我的生活從此變得很辛苦,因為丈夫簡直嗜酒如命。
 
  我先生工作確實很認真,但是每天下班後,就一傢喝過一傢,經常醉醺醺地發酒瘋,而且還不顧傢計,到處請客。為瞭維持傢計,我隻得繼續工作。我一邊養育兩個兒子,同時負責診療大量病患,除瞭看門診,還得值班住院醫師,每天都忙得焦頭爛額。
 
  直到孩子終於長大獨立,我也當上阿媽之後,一直有動脈硬化問題的丈夫,發生瞭好幾次腦中風。我打算辭掉工作專心照顧丈夫,他卻因為胸主動脈瘤破裂突然過世。
 
  之後,由於待在傢裡沒事做,在熟識醫院的邀請下,七十六歲的我,又迴到一週六天到醫院工作的生活。後來,我終於在三年前正式退休。
 
  一路走來,我都盡力做好當下應該做的事,淡然處之,不知不覺就迎來九十歲的「卒壽」。大多數的中高齡族群,應該都對漫長的老年生活感到不安吧!門診時,許多高齡患者找我諮詢,我也以走過人生種種的過來人經驗給他們建議。
 
  「全身都痛,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
  「跟丈夫、孩子和孩子的另一半處不好。」
  「找不到未來二、三十年的人生目標。」
  「沒有可以好好說話的對象,生活很孤獨、痛苦。」
 
  「人生一百年時代」聽起來很棒,但是到瞭人生後半場的中老年生活,將會麵臨不同於年輕在職時期的煩惱和身心變化。一問之下,幫我整理撰寫前著的奧田弘美醫師,也即將邁入五十五歲,她也每天實際感受到身心變化,開始認真思考老後生活。
 
  因此,我們兩位不同世代的精神科醫師搭檔,要針對「如何放下老後的身心不安,優雅老去」,分享我們的看法。
  請喝杯茶,輕鬆地閱讀這本書吧!
 
作者序2 
 
「高年級」生活,你想要怎麼過?
奧田弘美
 
  我今年五十五歲,擔任精神科醫師和企業健康管理顧問。我與中村恒子醫師相識長達二十年。
 
  恒子醫師大我很多歲,我們在工作上和私底下有很多交流。無論是精神科醫師的工作,還是育兒教養等身為女性的處世方式,我都深受恒子醫師的影響。
 
  我希望嚮更多人分享恒子醫師的處世方式,所以把恒子醫師的口述整理成文字齣版,書名叫做《日日靜好》。沒想到,竟然受到熱烈迴響,在日本成為熱賣逾十八萬冊的暢銷書籍。
 
  讀者的信件多到令人吃驚,我們也從中發現中高齡族群對「老年生活」的不安與煩惱。
 
  恒子醫師一直工作不退休,這被稱為「生涯現役」,是一種理想的老年生活方式。現代生活豐富多樣,熟齡者可以選擇終身不退休,或是做不同的生活規劃。
 
  規劃熟齡生活時,會接觸到各種資訊,也會聽到各種意見。這些紛雜歧異的資訊,往往讓人對人生的後半場衍生更多的擔心和不安吧?
 
  因此,我與恒子醫師想以「如何安心迎嚮老年生活」為題,與大傢分享看法。
 
  即將邁入「高年級」的我,替讀者嚮恒子醫師提齣許多有關「老後」的疑問,兩位不同世代的精神科醫師,在本書進行一場真心交談。本書也透過專欄分享熟齡者身心健康的相關資訊,敬請期待。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讓人眼睛一亮,那種帶著歲月痕跡卻又充滿溫暖的色調,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目光。我特別喜歡那種「不張揚但很有力量」的風格,就像是經歷過大風大浪後,沉澱下來的智慧,不需要過多的修飾,就能讓人感受到那種篤定與從容。最近身邊不少朋友都在討論如何安頓晚年的心境,畢竟人到中年,對未來的焦慮感是越來越明顯,看著父母漸漸老去,自己也開始麵對身體機能的變化,這種無力感常常讓人喘不過氣。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心裡就有一種「終於找到知音」的感覺。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種老派的、紮實的、充滿人文關懷的書籍,不像現在市麵上很多標榜快速療癒的雞湯文,它更像是一位老人傢,泡好瞭一壺好茶,慢慢地跟你分享他的人生體悟,那種緩慢而深刻的交流,在現今這個追求效率的社會裡,顯得格外珍貴。我期待這本書能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慰藉與陪伴。

评分

從書本的編排和呈現上來看,我感覺到它是一種非常注重「實用性」的指南。我對那種隻是空談哲理的書籍興趣不大,畢竟在日常生活中,麵對傢人的突發狀況或是自己情緒的波動時,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大段艱澀的理論,而是一個可以快速套用、立刻實踐的步驟。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實際的對話腳本,或是應對焦慮發作時的「急救包」層麵的建議,那絕對是物超所值。例如,當麵對長照議題時,子女與父母間的權力拉扯與情感勒索,是許多傢庭的隱形地雷,書中是否能提供一些中立、專業的溝通策略來化解這些僵局,我會非常期待。總之,我希望這本書的內容是「帶著溫度」的實用手冊,能讓我在需要的時候,隨手翻開,就能找到那份所需的指引與力量。

评分

說真的,在翻開內頁之前,我對「精神科醫師」的視角抱持著一種好奇又帶點保留的態度。畢竟,醫學的觀點有時候會顯得過於理性與客觀,但麵對「老後」這種充滿情感與不確定性的議題時,我更需要的是一種貼近生活的溫度。不過,這本書的介紹讓我感到安心不少,它強調的是「放下不安」與「優雅麵對」,這兩個詞彙組閤起來,恰好擊中瞭現代人對於老化最深層的恐懼——害怕失控與失去尊嚴。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可操作的心法,而不是空泛的口號。例如,如何與伴侶、與子女溝通自己對晚年生活的規劃,如何調整過去幾十年建立起來的自我價值觀,讓自己能更輕盈地麵對角色的轉變。我很想知道,兩位不同世代的醫師如何碰撞齣火花,他們的經驗傳承和觀點差異,或許能提供更全麵的視角,幫助我們在快速變動的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定錨點。

评分

最近我常常在想,我們這一代人,其實比父母輩承受瞭更多的資訊爆炸和社會期待的壓力。父母輩的老後,可能更多是麵對生理機能的衰退,但我們這輩人,麵對的是認知能力、社會連結以及心理健康等多重戰場。所以,這本書的「放下不安」對我來說,不單指對死亡的恐懼,更包括瞭對「不再有生產力」的焦慮,對「被社會邊緣化」的擔憂。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探討如何建立一個新的、更具彈性的「熟年身份認同」。書名裡的「日日靜好」給瞭我一種很強烈的暗示,它可能提倡的是一種內在的秩序感,而不是外在的忙碌感。這跟我們過去被教導的「努力奮鬥、隨時備戰」的價值觀是背道而馳的,如何優雅地從「戰鬥模式」切換到「觀照模式」,是我們這批人最需要學習的課題,這本書看來正是瞄準瞭這個痛點。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用瞭「93歲」與「55歲」兩位精神科醫師的組閤,這種跨越瞭快一甲子的經驗對話,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吸引力的設定。它暗示著,真正的「老後智慧」,並不是特定年齡層纔能擁有的特權,而是一種透過時間纍積、不斷學習與修正纔能達成的狀態。我個人對那位93歲醫師的經歷特別好奇,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走過來的人,他們對「變動」與「不變」的理解,想必與我們這些相對安逸的世代截然不同。這種歷史縱深帶來的洞察力,往往比當代分析更為深刻。而55歲醫師的視角,則更貼近我們目前正在掙紮的階段,他是那個「過渡期」的引導者。我希望這兩者的對話,能幫我釐清,哪些是真正永恆不變的人性需求,哪些又是時代背景下我們可以果斷放下的包袱,從而建立起屬於我自己的、堅固而柔軟的熟年心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