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的力量:運用大腦的期望效應,找到扭轉人生的開關

心念的力量:運用大腦的期望效應,找到扭轉人生的開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衛·羅布森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积极心理学
  • 大脑科学
  • 期望效应
  • 自我暗示
  • 潜意识
  • 个人成长
  • 行为改变
  • 健康心理
  • 人生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亞馬遜4.5顆星高度評價
科學版《祕密》,具實驗證明的吸引力法則
 
—心靈可以讓你隨意操控—
學會善用大腦的預測機制,開發未知的潛能
 
  心想可以事成,而心態決定了身體極限,
  心念就像呼吸一樣,無所不在,但你卻常忘記它。
  世事上,不可預知的事情無常到來。
  到頭來,你唯一可以百分百掌握的就是心念,
  一念之間就可以把地獄變天堂,讓天堂變地獄。
 
  你能唾手可得,其力量也無窮無盡,
  這力量如此神奇,只要你學會如何使用……
 
  英國獲獎科學記者用豐富的科學實驗證明:
  利用心念的力量來增加個人優勢,擁抱快樂、健康與活力,
  向焦慮、疼痛、壓力、老化說再見!
 
  #心念幫助你對抗憂鬱 
  大腦的期望效應可能過度渲染,你所感受的不一定是事實,可能是情緒營造出的過度悲觀,認清心念的力量,將能防止出現過度消極的思維。
 
  #人的信念往往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如果你認為自己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高,只要一感覺身體不適,都會被解讀為病情惡化的跡象,這些想法中就會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明日的現實,是今日的心態所產生
  大腦並非被動的觀察者,大腦意念其實會主動地創造世界。
 
  #了解心念的力量,開發未知的領域
  透過本書,可以得知對自身能力的信念,如何影響我們怎麼看待未知的挑戰,將有效提高面對困境的韌性,以更具建設性的方法對戰。
 
  你可以透過心念的力量增強以下能力:
  «運動:利用任何有益於運動的精神支柱,例如飲料、衣服或歌曲,就像「安慰劑」一樣,大幅提升你的運動表現。
 
  «飲食:用餐時避免分心,培養進食體驗的強烈記憶,將有助於促進長時間的飽足感。
 
  «壓力:面對焦慮時,聚焦在壓力帶來的好處而非壞處,例如,呼吸急促和心跳加速有助於將氧氣和葡萄糖輸送到身體和大腦、出汗能冷卻致力於完成任務的身體。
 
  «意志力:建立儀式和迷信,可以在高壓下擁有控制感。
 
  «學習:老師或公司主管可以傳達你對學生或部屬的期待,這些心念能讓對方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提升表現。
 
  本書每一章末附上日常練習題,利用心念的力量協助你開發潛力,透過反覆運用和練習,釋放自我未知的潛能。
 
本書特色
 
  豐富的科學實驗證明+獲獎科學記者,具有高度可信性。
  本書涉獵廣大,本書將艱難的醫學、大腦科學、行為科學、大眾心理學等高大上理論,用言簡意賅的方式呈現。
  每章重點摘要為實際可應用的技巧,實用性高。
 
強力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許瑞云 身心靈暢銷書作家/心能量管理中心醫師
  謝伯讓 台大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作者
  海苔熊 心理學作家
 
各界讚揚
 
  「你無法預言未來,但是可以把握現在。把握每一次可以重新做決定的機會、把握每一次可以調整信念和期待的機會、把握每一個生命交叉的路口。往後的日子不一定能夠一帆風順,但如果了解《心念的力量》提到的大腦期望效應,就能看見每一個山窮水盡的背後,總會柳暗花明。」――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英國知名暢銷科普作家羅布森將在這本新書《預期效應》中,透過紮實且豐富的科學實驗結果,告訴你各種有趣又實用的預期效果。對心理學科普及認知科學實用有興趣的讀者們,千萬不可錯過!――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作者
 
  「這是一部令人十分著迷,可以改變人生的書,千萬不能錯過!」――奈傑拉·勞森(Nigella Lawson),英國女廚神
 
  「正如大衛·羅布森在這本引人注目的書中所闡明的,我們思考世界的方式可以深刻地影響個人的生活。本書以實證科學為基礎、並提供明智的建議,將擴展你的思維,甚至可能延長你的壽命。」――丹尼爾·平克(Daniel H. Pink),《紐約時報》暢銷書《驅動力》(Drive)作者
 
  「《心念的力量》做到所有偉大科學著作或自助書籍應做之事:不僅讓個人更健康快樂,同時透過其嚴謹的、以實證科學為基礎的洞察力,改進政府、媒體和企業的決策,使我們的社會更美好。」――詹姆斯·沃爾曼(James Wallman),《你怎麼過今天,就怎麼過今生》(Time and How to Spend it)作者
 
  「《心念的力量》是一本必讀的書,揭示我們可以如何利用自己大腦的力量來改善生活。如果你想學習如何重新建構個人信念,藉此感覺更健康、更快樂,這本書正適合你。」――梅麗莎·霍根博姆(Melissa Hogenboom),《解構母愛》(The Motherhood Comples)作者
 
  「精彩萬分、積極樂觀、帶來巨大力量的一部著作。」――蒙蒂·萊曼醫生(Dr. Monty Lyman),《皮膚大解密》(The Remarkable Life of Skin)作者
 
  「權威、有分寸、務實、鼓舞人心,本書將改變你對生活挑戰的態度。」――克里斯蒂安·賈雷特博士(Dr. Christian Jarrett),《成為心中理想之人》(Be Who You Want)作者
 
  「針對期望(和一般感知)在廣泛人生經驗中的作用,提供有趣的描繪。文筆優美,以科學為基礎,讀來扣人心弦,令我愛不釋手!」――米圖·斯托羅尼博士(Dr. Mithu Storoni),《零壓人生》(Stree-Proof)作者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心念的力量:運用大腦的期望效應,找到扭轉人生的開關》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深入探讨人类心智与现实互动的深层机制,不包含原书内容的介绍,完全构建于对潜能开发、认知科学和个人转变的探讨之上。 --- 《心念的力量:運用大腦的期望效應,找到扭轉人生的開關》图书简介 掌控心智的建筑师:重塑你对现实的诠释 我们生活的世界,远非仅仅由客观物理定律所决定。在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界限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强大、更具塑形力的力量——我们自身的“期望”系统。 《心念的力量:運用大腦的期望效應,找到扭轉人生的開關》并非一本探讨神秘主义或空泛积极思考的读物。它是一份基于神经科学、行为心理学和认知架构理论的深度指南,旨在揭示我们大脑如何构造“现实”,以及我们如何能系统性地利用这一过程,实现深层次的、可持续的个人转变。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我们如何预见未来的结果,直接影响了我们大脑处理信息、调动资源乃至生理反应的方式。这种预见,就是我们掌控人生的“开关”。 第一部分:期望的生物学基础——大脑的预测机器 你是否曾注意,为何同一种环境对某些人是挑战,对另一些人却是机遇?答案深藏于大脑的预测编码机制之中。 本卷深入解析了期望效应在神经层面的运作机理。我们将探索: 1. 预测误差与适应性: 大脑并非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预测”输入。当现实与预期产生“误差”时,大脑如何通过调整神经通路来适应?我们探讨如何将负面误差最小化,并将积极预期转化为高效的学习回路。 2. 多巴胺与激励回路: 期望不仅仅是认知活动,它深刻地影响着大脑的奖赏系统。我们将剖析期望如何驱动多巴胺的释放,从而提高专注力、行动力和毅力。了解这一点,就能将“拖延症”转化为“延迟满足的强大引擎”。 3. 自我实现的预言的神经基础: 经典心理学已阐明期望如何影响行为,但本书更进一步,探讨这些行为如何反作用于大脑结构,形成难以打破的认知陷阱或强大的成长阶梯。我们关注“信念-行为-反馈”的闭环,并提供工具来打破负面循环。 第二部分:解构固化的脚本——识别无意识的限制性预期 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由童年、社会环境和早期经历植入的“默认设置”所驱动的。这些默认设置,往往表现为无意识的限制性预期——“我不够好”、“成功很艰难”、“改变是不可能的”。 本书将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自我勘察,帮助你: 1. 心智地图的绘制: 识别并可视化你对自我能力、外部世界以及人际关系的底层假设。我们提供结构化的练习,帮助你精确描绘出那些限制你发挥潜能的“思维盲区”。 2. 语言的陷阱与重构: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它是我们组织和固化期望的框架。我们将分析日常用语中隐藏的消极预设,并提供强有力的语言重塑技术,将“我必须做”转化为“我有能力选择做”。 3. 情感的锚定效应: 探究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如何像强力磁铁一样,将我们的注意力导向负面结果。学习如何识别这些情感锚点,并利用认知分离技术,将情绪反应与客观现实脱钩。 第三部分:主动编程——设计面向成功的期望蓝图 一旦我们理解了期望的作用机制,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设计师。本书提供了三套可操作的“期望工程”框架,旨在系统地将你的心念力量转化为可衡量的外部成果。 1. 目标设定的“未来情景构建”法 传统的SMART原则侧重于目标的可行性,而本书引入了“情景沉浸式”方法: 细节饱和度训练: 引导读者以极高的感官细节去预演成功的未来。这种模拟并非空想,而是通过激活大脑中与实际执行相关的区域,预先演练应对策略,从而降低实际操作中的不确定性和应激反应。 “成功路径逆推”: 从最终期望的结果出发,系统性地分解并预设每一个关键阶段所需的信念、资源和行为模式,确保每一步都服务于最终的期望。 2. 适应性弹性的培养——应对“预期偏差” 现实世界充满变数。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永不失败的期望,而在于快速从失败中恢复的能力。 “弹性预期”模型: 建立一个可调节的期望范围,而不是僵硬的单一目标。这允许你在面对意外挫折时,大脑能够迅速调整“预测误差”,将焦点重新对准行动,而非自我谴责。 意义重构练习: 教你如何将“失败”重新定义为“昂贵的反馈”。通过这种意义的转移,负面经验不再是阻碍,而是优化未来期望的宝贵数据点。 3. 跨领域效能整合——将心念应用于深度专注与人际影响 期望的力量不仅作用于个人成就,它也渗透到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中。 专注力的预期增益: 如何通过对“深度工作”结果的积极预期,有效抵御数字时代的干扰?本书探讨了如何训练大脑进入“心流”状态的先决期望条件。 人际关系的“善意预期”: 探索“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当你预期他人会展现出最佳一面时,你的非语言信号和互动模式会潜移默化地促成这种结果。这是一种建立信任、提升合作效率的无声沟通艺术。 结语:你即是自己现实的首席工程师 《心念的力量:運用大腦的期望效應,找到扭轉人生的開關》最终导向一个核心认知:你的生命体验,是你大脑对未来的持续性“投注”。 它提供给你的,不是一套快速致富的秘诀,而是一套精密的、基于科学的认知升级工具。 通过理解和掌握你大脑的期望引擎,你将能够系统性地清除限制你的无形屏障,激活内在的潜能,并开始主动设计一个远超你当前想象的现实。这不是魔法,这是对人类心智运作规律的深刻掌握,是你为自己的人生扳下的,那个决定性的“开关系”。 准备好,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你所看到的一切,因为你的下一个伟大的成就,正等待着被你的心念所召唤。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衛·羅布森David Robson


  英國知名獲獎科學作家。劍橋數學系畢,曾任《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雜誌特約編輯,BBC未來網(BBC Future)資深記者,現為自由專欄作家。他的研究報導多與心理學、腦神經學、行為學、醫學領域有關,文章常刊載於《衛報》(The Guardian)、《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觀察家報》,以及《Nature》等報章雜誌。他曾於2021年報導新冠肺炎而獲得多個科學報導獎項,包括英國科學作家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British Science Writers)、英國醫學記者協會(the UK Medical Journalists’Association),文章也常創下百萬點閱率。他的第一本書《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The Intelligence Trap)已發行15種語言的翻譯版本。

譯者簡介

何玉方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應用語言學博士,專研文體風格學,現居英國從事教學研究,兼職翻譯,譯著有《統計數字:是事實,還是謊言?》、《男孩A》、《動物農莊求生計》、《人性公式大接管》、《不管你願不願意,現在已是AIQ比IQ、EQ更重要的時代》、《懂顧客心思的話術最好賣》、《用生理時鐘,養出好健康》等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實驗證明,預期效應真的有效!  謝伯讓
推薦序 掌握心念,做出最好的決定  海苔熊
前  言 心念的神奇力量
第1章 心念的運作方式
第2章 心念藉著安慰劑施展魔法
第3章 負面印記是自己的設定
第4章 為何會出現集體歇斯底里現象?
第5章 心念能讓你更敏捷、更強壯、更健康
第6章 飲食的心念療癒法
第7章 用心念紓解壓力
第8章 無限的意志力
第9章 釋放未開發的潛力
第10章 抗老化
引用圖片授權
資料引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99568
  • 叢書系列:藍學堂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7 x 22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實驗證明,預期效應真的有效!
謝伯讓

 
  2010 年,我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坎維西爾實驗室中做過一項研究,這項研究顯示出「心理預期」可能會對大腦的許多區域產生影響。
 
  這個實驗一共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中,我們先讓受試者觀看一張難以辨認的圖片(如本書24頁),接著在第二階段中,我們讓受試者觀看這張圖的真正樣貌(如本書41頁),最後的第三階段中,我們讓受試者再看一次最開始的那張圖片(如本書24頁)。這三個階段,我們都同時記錄下了受試者的大腦反應。
 
  這個實驗有趣的地方在於,受試者在第一階段都看不懂圖片中的物體,但是當受試者在第二階段看懂了圖片的真相後,原本他們在第一階段中看不懂的圖,就可以輕而以舉地在第三階段中被看懂。
 
  我們想要知道的是,當受試者在看第三階段的圖時,腦中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雖然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的圖完全一樣,但兩者之間的一個巨大差異,就是受試者心中對於該圖片的「心理預期」已經改變。這樣的心理預期變化,是否會改變大腦對於該圖片的反應呢?
 
  我們的腦造影結果發現,受試者在看第三階段的圖片時,大腦中有些區域的神經活動變得和在看第二階段圖片的神經活動很接近。這個結果告訴我們,心理預期可能可以改變特定腦區的神經活動(例如初始視覺皮質),並因此影響我們的行為與認知。
 
  另一個視覺與大腦的實驗

  2014年,我們也在一位病人身上發現了類似的效應。這一位病人因為出血性的視神經病變,導致視野局部的視力喪失。有趣的是,在喪失視力後,如果這位病人聽到突如其來的聲響,有時會在原本看不見的視野中出現閃光幻覺。
 
  我們透過腦造影的研究發現,當病人見到閃光幻覺時,初始視覺皮質一樣會有明顯的反應,我們推測這是因為當突然的聲響出現時,人們通常都會「預期」該聲響是來自某種物理事件,而當這樣的大腦預期訊號傳送至病人的視覺皮質時,由於他的視覺皮質在缺乏視覺刺激下而變得比較敏銳,所以就引發了異常神經活動並導致閃光錯覺。
 
  上述這些由心理預期所導致的行為與認知變化,其實只是冰山一角。英國知名暢銷科普作家羅布森將在這本新書《心念的力量》中,透過紮實且豐富的科學實驗結果,告訴你各種有趣又實用的預期效果。對心理學科普及認知科學實用有興趣的讀者們,千萬不可錯過!
 
  (本文作者為台大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作者)

推薦序

掌握心念,做出最好的決定
海苔熊


  有一陣子流行《祕密》以及「心想事成」相關的書籍,書中大意是,只要一直相信可以獲得幸福和成功,這些好事就會真的降臨在自己身上。你可能會疑惑:「只要每天想著『我會賺大錢』,錢就會自動從天上掉下來嗎?」

  但看了《心念的力量》,我了解到,不能「只」想像賺大錢,而是思考「如果我是有錢人,有錢人會做哪些事?」如果還是無法相信自己會變有錢,建議先從「想像」開始。例如,本書第9章〈釋放未開發的潛力〉提到美國雲杉小學老師將孩子視作資優生般看待、教學,而孩子也真的智力增長優於平均數的兩倍。

  《心念的力量》舉了各種不同的實驗和例子,來說明「對事情、自己的期望,會影響後續的結果」。英國獲獎科學記者大衛·羅布森(David Robson)提到,重點並不在於「改變」事情的後果,而在於「影響」。例如,很多人都聽過經典「棉花糖實驗」,能夠延宕滿足、要求自己晚一點吃棉花糖的孩子,長大以後成功的機率較其他孩子來得高,但你我都很清楚,不可能只靠一顆棉花糖就決定成敗。事實上,小信念只能夠影響一次的小決定。

  書裡舉了一個例子,當小孩看了「小女孩等待和堅持變得越來越堅強」的故事之後,有七四%的小孩願意延後十三分鐘吃點心;相形之下,聽一般故事的孩子只有四五%願意延後吃點心。信念成功改變了孩子當下做的決定。

  是什麼決定了你的人生?

  那麼,你的人生是由什麼決定的呢?答案是,由很多「細小的決定」所決定!那什麼會「影響」你的決定呢?作者的答案是心念(期望)——換句話說,對未來的預期,會影響抉擇,可是抉擇並不保證效果。以上過程可能變成狀:

  期望(心念)—決定—結果—下次的期望

  早上打開Google地圖,發現高速公路塞車,你可能會選擇相對比較遠、但是比較快抵達的平面道路。又或許你這次特別繞路走平面道路,卻發現道路施工,到最後整趟路程比高速公路多了五分鐘。這次的經驗就會直接改變你下次的期待,甚至是行為:不要完全相信Google地圖,要隨時注意路況。

  用自我暗示,來突破限制

  人生之路永遠比通往公司之路困難許多,但也因為這樣,在每個交叉路口都可能調整信念,創造改變。舉例來說,我最近每天早上都會做正念冥想和瑜伽,其中重要概念叫做「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說穿了就是善待自己。這裡的善待包含:

  ●給自己一些激勵(self-affirmation ),例如:我是有力量的、我可以住在平靜、自在裡面。

  ●在不好的事情發生時,給自己一些安慰:是人都會出錯,有時候沒做好也沒關係、難過也沒關係、沒有辦法很快好起來也沒關係。

  ●用關心取代批判:打算責罵自己時,想想看這句話是否可以改用關心的方式來說,例如「你怎麼這麼沒用,進來都幾年了,還像菜鳥一樣!」可以改成「你還好嗎?最近狀況似乎不是很穩定,發生什麼事了?」給自己多一點點好奇,說不定好奇會帶領你到從未想過的地方。

  你無法預言未來,但是可以把握現在。把握每一次可以重新做決定的機會、把握每一次可以調整信念和期待的機會、把握每一個生命交叉的路口。往後的日子不一定能夠一帆風順,但如果了解《心念的力量》提到的大腦期望效應,就能看見每一個山窮水盡的背後,總會柳暗花明。

  (本文作者為心理學作家)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常常在生活裡打轉,感覺卡住的朋友們量身打造的!說真的,我以前總覺得成功跟那些「厲害人物」沾不上邊,自己就是個平凡人,安安穩穩過日子就好。可是這本《心念的力量》讀下來,我開始對自己的潛能有了全新的認識。它不是那種空泛地叫你「加油,你可以的!」的勵志書,而是用一種很紮實、很有條理的方式,帶你拆解那些無意識中限制住我們的信念。書裡提到的很多生活案例,我看了都忍不住點頭如搗蒜,原來我過去遇到的瓶頸,很多時候都是自己腦袋裡先替自己設定了「不可能」的框架。最讓我驚艷的是,作者並沒有把焦點只放在心理層面,還巧妙地結合了我們日常的行動模式,告訴我們如何將內在的轉變,具體地落實到每天的選擇上。讀完後,感覺就像是清理了積滿灰塵的窗戶,雖然外面的風景沒變,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完全不一樣了,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真的太棒了!我已經開始嘗試書中提到的幾個小練習,雖然才剛開始,但光是那種「主動權在自己手上」的感覺,就足以讓人充滿幹勁,真心推薦給所有覺得生活有點灰濛濛的朋友們!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給予高度肯定,層次分明,邏輯嚴謹。很多同類型的書讀起來容易讓人抓不到重點,或者因為主題跳躍太大而感到疲乏,但這本從基礎的認知建立,到中段的實踐工具,再到後段的長期維持,整個脈絡是非常連貫且紮實的。特別是對我這種習慣透過系統化學習來進步的人來說,這簡直是救星。它並沒有宣稱任何捷徑,而是非常坦誠地告訴讀者,轉變的過程是需要「刻意練習」的。書中引用的各種研究和數據支持,也讓整本書的說服力倍增,讓我從「姑且一試」的心態,轉變為「非做不可」的決心。我現在看待失敗的眼光都變了,不再把它視為終點,而是一種「數據反饋」,告訴我當前的策略需要微調。這本厚實的著作,我花了比預期更長的時間去讀完,不是因為它難懂,而是因為我捨不得一口氣讀完,我希望可以慢慢咀嚼每一個章節的精華,讓它真正融入我的思維模式中去,這真的是一本值得投資時間去深讀的好書。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接地氣」,完全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者腔調,反倒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坐在你旁邊,用最貼近我們日常經驗的語言跟你分享他的人生智慧。我個人比較偏好實用性強的書籍,這本就做得非常好。它不是那種讀完就丟一邊的「速食心靈雞湯」,而是像一本工具書,你可以隨時翻到某個章節,針對當下的困境找到對應的「解藥」。我特別喜歡它對「習慣」的解析,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個性」或「命運」,其實都是日積月累的微小習慣所堆疊出來的結果。這本書並沒有販賣輕鬆成功的假象,反而非常誠實地指出,改變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但重點是,它給了你一套清晰的SOP(標準作業流程)去執行這個改變。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是確立了「意圖」的重要性。以前總覺得「想」跟「做」中間隔著十萬八千里,但讀了之後才明白,那個中間的鴻溝,其實就是我們對自己期望值的設定出了問題。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讓我重新對準了自己內在的頻率,非常值得細細品味和反覆閱讀。

评分

說真的,市面上關於心靈成長的書籍已經多到氾濫,很多內容都大同小異,讓人讀到最後都會有點麻木。但這本《心念的力量》在處理「期望」這個主題時,展現出了非常獨到的見解,讓我覺得耳目一新。它避免了過度強調「吸引力法則」的那種玄妙感,而是將其建立在一種更接近科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進行探討,讓身為一個務實派的讀者,也能感到心服口服。書中對於大腦如何過濾資訊、如何建構現實的解釋,非常精闢,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感知到的世界,有這麼大一部分是我們自己「允許」大腦去看到的。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變得快樂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有效率、更清醒的「生活設計師」的指南。它挑戰了我們長期以來對「限制」的認知,鼓勵我們去質疑那些根深蒂固的自我設限。每次讀完一些關鍵段落,我都會停下來,望著窗外發呆好一陣子,因為那個衝擊感,需要時間消化,去慢慢感受它如何在我身上產生化學變化。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一種從內而外的「溫和而堅定」的翻轉。它不像某些書籍那樣用力過猛,試圖用誇張的詞彙來刺激讀者,而是用一種非常沉穩、令人信賴的語氣,引導我們去審視自己的內在世界。書中探討的「期望效應」與我們日常中的「自我實現預言」之間的微妙關係,分析得入木三分。我過去常常因為別人無意的一句話,或者過去的某個挫折,就構築了一個無法突破的心理屏障。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其實這些屏障的建立者,最終還是我自己。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對周遭發生的事情的「解讀權」被重新拿回了手中。以前是事情發生了,我才去解讀它;現在則是我先設定了解讀的框架,然後才去觀察事情如何展開。這種主動權的轉換,對生活品質的提升是巨大的。我會推薦給所有處於人生十字路口、迷惘於下一步該怎麼走的朋友,它不會直接給你答案,但它會給你一套最可靠的「儀表板」和「導航系統」,讓你重新找回航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