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重建臺灣音樂史:被遺忘的音樂.人物

2021/2022重建臺灣音樂史:被遺忘的音樂.人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惠平
图书标签:
  • 臺灣音樂史
  • 音樂史
  • 臺灣史
  • 文化研究
  • 音樂人物
  • 音樂遺產
  • 臺灣文化
  • 歷史研究
  • 音樂
  • 文化資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本論文集收錄了「重建臺灣音樂史─被遺忘的音樂・人物」研討會上發表的十篇論文、兩篇焦點座談以及兩場專題講座內容,並記錄了與談人及會上的討論,蒐集了近50名學者及音樂家的研究精華,期望透過多面向的臺灣音樂研究,探索音樂家對藝術的追求、感知其對理想的堅持,邀請國內資深與青年學者專家加入重建臺灣音樂史的行列,以音樂見證臺灣歷史,描繪出屬於臺灣的音樂史輪廓。 
臺中文學選輯:島嶼書寫的當代聲音 本書精選收錄了臺灣當代文學領域中,以「島嶼書寫」為核心命題的優秀作品,聚焦於戰後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文化認同的探索,以及在地經驗的細膩描摹。 這部選集不僅是一次文學風格的展示,更是一份關於臺灣複雜歷史脈絡與未來想像的文本記錄。我們試圖從豐富的創作中,篩選出那些在敘事技巧上有所突破、在主題探討上極具深度,並且能夠深刻反映當代臺灣人精神風景的篇章。 第一輯:邊緣的聲音與記憶的重構 本輯著重於書寫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群體與經驗。作家們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深入挖掘歷史斷裂帶中的個人創傷與集體記憶。 一、鄉土的異鄉人:城市化進程中的文化失落 收錄的幾篇小說,描寫了農村結構瓦解後,大量人口湧入都市所面臨的疏離感。敘事不再停留在表層的經濟剝削,而是深入探討在高速現代化過程中,人與土地、傳統價值之間產生斷裂的心理狀態。例如,〈水泥森林的迴響〉一文,透過一個退休教師的視角,描繪了老舊聚落被新興建設吞噬的過程,文字冷靜克制,卻蘊含著巨大的失落感。作者並非單純地批判現代化,而是細膩地呈現了「前進」背後的「犧牲」。 二、性別與身體的書寫:流動的身份疆界 選集中對性別書寫的處理,遠超於傳統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其中幾篇散文和短篇小說,大膽觸及了非二元性別的個體經驗,以及女性在父權社會結構下的多重掙扎。作品風格多元,有的採用意識流手法,將身體感知提升至哲學層面;有的則以寫實筆觸,記錄了社會對邊緣群體的隱性規訓與排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幾位新生代作家開始將「身體」視為一種政治場域,探討殖民遺緒如何烙印在具體的生理經驗上。 三、跨世代的張力:話語權的繼承與轉譯 本輯收錄的篇章,經常探討祖輩、父輩與當代年輕世代之間在歷史理解上的鴻溝。祖輩的噤聲或過度陳述,在年輕一輩的詮釋下產生了新的意義。書寫者不再僅限於傳統的「傳承」敘事,而是著重於「解構」和「重組」。這種轉譯的過程充滿了矛盾與張力,例如某篇回憶錄式的文章,就詳述了作者如何透過翻閱塵封的家庭書信,重新「建構」出一位從未真正認識的家族長輩的形象,這也是對「不可得的真相」的一種文學性回應。 第二輯:風景、語言與空間的辨識 第二輯的重點轉向了臺灣獨特的地理景觀、語言現象,以及由此衍生的空間美學。 一、島嶼的物質性:風土與地景的哲學思辨 臺灣的地理環境,如多變的氣候、頻繁的地震,以及特殊的植被,構成了獨特的物質世界。選集中有幾篇極具思辨性的散文,將對自然環境的描寫,提升到對「存在本身」的探問。作者們不再將自然視為背景,而是將其視為共同的行動者。例如,探討颱風過後的景象,不僅是災後的描繪,更是對生命韌性與脆弱性的深刻反思。文字中對「潮濕」、「熱帶」、「邊緣」等關鍵詞的反复運用,建構了一種獨特的島嶼氛圍。 二、語言的邊界與多音性 臺灣文學的語言實驗一直是其重要特徵。本輯收錄的作品,呈現了強烈的語言雜糅現象,包括國語、臺語、客語,甚至戰後移民的語言痕跡,在文本中交織對話。有幾篇詩化的散文,刻意打破標準語法的約束,追求一種更接近生活口語的生命力,同時也挑戰讀者對「純正」語言的既有認知。書寫者們試圖捕捉在不同語言環境中,人們思維方式的細微差異。 三、日常空間的政治學:巷弄與公共領域 選集中的敘事經常將場景設定在極為日常化的空間:狹窄的巷弄、老舊的市場、或是不被重視的公共廣場。透過對這些空間的精確描繪,作家們揭示了權力關係是如何潛藏於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對一個被違章建築包圍的公共水塔的描寫,便能折射出都市治理、私領域與公領域的拉扯。空間不再只是背景,而是承載著歷史積澱與社會衝突的載體。 第三輯:文學的自我辯證與未來展望 最後一輯探討了文學自身在當代社會中的位置,以及藝術創作的倫理問題。 一、創作的在場與缺席 幾篇文學評論性的文章和創作者的自白,嚴肅地討論了「如何書寫正在發生的事情」。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資訊流,文學的慢速、內省的特性如何與時代需求協調?評論者們反思了文學是否應當承擔過多的社會責任,以及過度強調「在地性」是否會導致另一種形式的自我設限。 二、跨媒介的滲透與張力 本輯也收錄了探討文學與視覺藝術、電影、音樂等其他藝術形式交叉點的作品。這些文本展現了當代臺灣藝術家如何理解和運用彼此的語彙,以創造更為豐富的感官體驗。重點在於分析當文學符號進入新的媒介時,其原有的意涵是如何被扭曲、放大或稀釋的過程。 總結: 這部《臺中文學選輯》集結的作品,共同勾勒出一幅當代臺灣在複雜的歷史、政治與文化張力下,不斷進行自我定義與重塑的文學圖景。選集避免了單一的定調,而是選擇呈現多重、互不隸屬的聲音,這些聲音共同編織了當前臺灣書寫最為豐富與迷人的面貌。它們共同指向一個核心追問:在不斷變動的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拉扯中,「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往哪裡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一
文化部長序  李永得  5
 
序二
主編序  顏綠芬  7
 
專題講座
音樂作為文化外交的契機  吳榮順、簡文彬、鄭立彬  9
臺灣音樂史上的新發現—高約拿的交響詩《夏天鄉村的黃昏》 李婧慧、張惠妮  17
 
論文
個人生命史與史學研究─以呂炳川為例的反思 明立國  31
李哲洋的音樂書寫:民族 ‧ 音樂的存立或辯證   范揚坤 49
小泉文夫的臺灣音樂調查(1973) 李惠平 63
1967 夏季採集的留聲與白冷會神父在長光部落的遺緒   洪嘉吟  83
從林氏好遺世文物探討她與鄭有忠管絃樂團的事業合作  吳玲宜 103
戰後臺語流行歌曲中的禁歌類型與成因分析──以原「臺中中聲電臺」黑膠唱片為探討對象 許世融  133
德國指揮家柯尼希(G. König)1980 年代來臺始末研究  陳麗琦 161
美籍音樂家包克多 (R.W.Procter) 來台服務(1973-1978)成果的再發現  蔡玉蓉  185
臺灣歌樂作曲家—李健  葉娟礽 203
被遺忘的舞劇作品—徐松榮《青鳥》(1964-1966) 手稿的重現與探討 黃馨瑩 225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326036
  • 叢書系列:教育學習
  • 規格:平裝 / 294頁 / 19 x 26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類型的學術性大部頭,最怕的就是術語堆砌,讓人望而卻步。我希望作者在鋪陳複雜的音樂理論分析時,能像說故事一樣自然流暢。如果它能成功地讓一個非科班出身的樂迷,也能理解這些被遺忘的音樂在結構、和聲或曲式上的創新之處,那就非常了不起了。更深一層想,這本書的出版,或許也代表著臺灣社會文化氛圍的轉變——我們終於有足夠的文化自信,去面對和審視那些曾經不夠「光鮮亮麗」的歷史片段。這不只是修補歷史的缺口,更是在為未來的音樂創作提供更寬廣的語彙庫。它像是一份遺囑的重新解讀,告訴我們,在我們繼承的旋律之下,還埋藏著多少未被發掘的珍寶與智慧。我已經準備好,用一整個週末的時間,慢慢進入這個被重新喚醒的聲音世界裡探索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嗯,很有那個年代的懷舊感,雖然主題是談論「被遺忘的音樂」,但選用的字體和排版,倒是讓我聯想到某些老唱片行的 katalog,那種樸實中帶著一絲堅定的氣質。我特別注意到書脊上的作者署名,雖然是學者,但用詞卻非常貼近我們這些聽音樂長大的人,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跟你分享他挖到的寶貝。翻開目錄,裡頭好多名字,有些我聽過,但總覺得他們在主流歷史書裡被輕輕帶過,有些則是完全陌生,這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到底是什麼樣的聲音,會被時代的洪流沖刷掉?我猜測作者在田野調查上一定下了不少苦功,畢竟要從塵封的檔案、模糊的錄音帶裡,重新梳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這不是光靠圖書館裡的文獻就能辦到的。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試圖填補那些「空白格」,讓我們重新認識臺灣音樂的立體結構,而不只是那幾塊被鎂光燈照亮的著名地標。我對書中關於早期地方電台音樂的分析特別感興趣,那段歷史,往往是整個社會氛圍最真實的縮影。

评分

老實說,對於「重建臺灣音樂史」這類宏大敘事,我通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因為歷史嘛,總是由勝利者或更有話語權的人書寫,被遺忘的,自然有其被遺忘的原因,也許是市場不接受,也許是題材太邊緣。但這本書的切入點「被遺忘的音樂」,聽起來就很有挑戰性,它不是要取代既有的歷史,而是像在清理一塊長滿雜草的園子,試圖讓那些因為各種原因被埋沒的珍貴品種重新見光。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記憶」與「史實」之間的拉扯。例如,很多老歌迷口中的「經典」,往往帶有強烈的主觀情感濾鏡,而嚴謹的學術研究又可能過度抽離情感。我希望這本書能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既有紮實的考證,又能引起我們心底對某段旋律的共鳴。光是書名裡那兩個年份「2021/2022」,就暗示了這是一份相當即時且前瞻性的梳理,作者顯然不是在追憶逝水年華,而是在當代語境下,重新定義「臺灣味」的音樂光譜。

评分

從排版和裝幀來看,這本書似乎並不走華麗路線,它更像是一份紮實的研究報告,內頁的字體編排密集,顯然內容密度極高,這對讀者來說是個考驗,但也說明了作者惜墨如金,每一個段落可能都蘊含著豐富的史料佐證。我總覺得,真正的深度討論,是不會用太多花俏的設計來掩飾內容的單薄。我比較好奇作者在處理「音樂人物」時,會不會過度美化或臉譜化這些「被遺忘者」。畢竟,他們之所以被遺忘,或許不單純是時代的錯,也可能是他們在創作理念上與當時的主流價值有所牴觸。如果作者能深入探討這些音樂人在創作困境、社會壓力下的掙扎,而不是單純地歌頌他們的「滄海遺珠」之美,那這本書的格局就會瞬間拉高。我希望看到的是「人」的故事,而不僅僅是「作品」的清單,畢竟,音樂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個人意志的投射。

评分

這本厚重的磚頭書擺在桌上,就給我一種「紮實感」,那種摸起來有份量、翻起來需要耐心的書,通常不會讓人失望。我個人對於戰後臺灣社會變遷下的音樂生態很有興趣,尤其是那些在戒嚴時期,夾縫中求生存的地下樂團或校園民歌的邊緣流派。這些音樂往往承載了最直接的社會焦慮和青年心聲,但因為意識形態的敏感性,很容易在官方敘事中被噤聲。我期待作者能夠揭露一些關於審查制度對音樂創作「無形之手」的影響,並且對比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音樂發展差異。畢竟,臺灣的「音樂史」從來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聲響的交疊。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們意識到,我們過去所聽到的「主流」,其實只佔了整個聲音場景的一小塊拼圖,那麼它的價值就達到了。這種挖掘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對現有權威的溫和挑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