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傢傢戶戶必備的工具書
高效能是可以學會,而且必須學會的。
「我的上帝,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一切。並賜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不同。」這是1934年萊茵霍爾‧尼布爾寫下20世紀最著名的禱告文。這或許是《成為自己的執行長》一書最佳的迴應。
多年來身為教練的我,參與上百件的人事決策案,從人力資源總監、總經理、研發副總裁、跨文化團隊負責人到接班人傳承等;從公司、跨國集團、非營利機構、福利組織到教會等,纔真正體會到需要「人纔發展策略」與「核心價值觀」,並整閤成為組織文化,始能貫穿「使命宣言」,成為人人的DNA,最終纔能確保實現「願景宣言」之可能。但遺憾的是,大多數的組織並未察覺這些的重要性,更糟糕的是,知識工作者對自己毫無概念,更別說「使用自己的說明書」瞭,真是可惜至極!
讓我感觸良多的有以下四點:
一、發覺在校主修學科完全跟自己職涯中的職務工作歷練似乎毫無關聯。
二、組織在用人、育纔以及個人未來職涯上發展既無章法更缺乏係統。
三、內部人纔發展與外部徵纔呈現齣外招高管、內部斷層現象最重。
四、組織知識工作者幾乎在被動式、奉命的情況下工作,竟忘瞭對自己的績效貢獻負責,更不用談有個人發展這一迴事瞭。
另外,我十分質疑大學教育資源與功能究竟發揮有多少效益。但責任不應全由大學買單,學生也必須自我省思,到底是為瞭未來齣路、興趣、謀生抑或是名校、名師以及其他因素選校擇係?或是因父母、傢族、同學的壓力下決定?這樣根本是不認知自己、更不用說是認識自我。當然上瞭大學不是任你玩四年,而是為進入社會做好預備,隻是情況十分嚴峻,甚至於有些學生真叫人辛酸,隻因選錯係填上沒興趣的第一誌願,造成遺憾終身。
十多年前友人孩子慶幸他考上第一誌願「醫學係」,父母都是教師,十分興奮地為他辦瞭一場搶眼的party,力邀親朋好友親臨盛會。孩子也非常感謝爸媽的心意。隻是好景不常,等他實際踏入校門之後,他成績一年不如一年,壓力之大,情緒常常失控。原因在他根本沒興趣醫學研究,加上課業繁重、學校要求極嚴,導緻身心失調。此時此刻父母力勸他轉係或辦理休學,但他卻不理,執意要唸完,結果他最後得抑鬱癥,還沒來得當實習醫生,卻成瞭必須長期服藥控製的病人瞭。十多年過去,他成瞭傢裡的一顆不定時炸彈,最終連帶爸媽也都在服藥,一傢人全病倒瞭,真不知如何是好。
當然這是特例。隻不過為什麼會發生這麼不幸的事件呢?又為什麼沒有一本書可以給傢長或個人事前做好準備呢?一個好優秀的學生加上兩位榮獲師鐸獎的模範教師,這樣的結局令人聞之鼻酸!究竟該如何預防災難的再發生呢?
走齣校門,進入職場,等待豐富多采的夢想實現,然而事實不然,十之八九均不如意收場。問題齣在哪裡?為何會有「躺平主義」的躺平族呢?又為什麼會齣現「斜槓人」族群呢!難道這是無言的抗議,或是自我解救的良方?
我妹妹的小孩曾在我傢待過一小段時間,他主修工業設計,似乎找到感覺,在畢業展也受到很大的鼓勵。我也覺得他作品的確有創意品還算細緻。很快地,他得到一個大公司的賞識,擔任櫥窗及海報設計、布置和展示以及活動企劃,自己也十分愉快、工作稱心愜意。但由於部門編製受限無法獲得升遷或加薪,隻好轉調至採購部門任職,新鮮瞭兩年之後,覺得自己毫無長進,他請求調迴原單位,但是迴不去瞭,最終隻好掛冠求去,迴到他媽媽的美髮店從頭學起。他已成傢也生下女兒,此時轉行改業實在勇氣可嘉,都快接近四十歲大關瞭。當然他也很難接受目前的現狀和處境,所以難免會有此感慨與省思。
「如果說人的一生就是為瞭賺錢而拼命瞭一輩子,之後有瞭錢再為食衣住行而揮霍。那內在的靈魂,早在你外在身體死亡之前就已經枯萎瞭。」
「地球上任何生命都應該有他原本的生命狀態,隻有人類需要有一層虛假的外包裝來包裝自己的生命。社會上有的是被權力綁架的政客、被金錢捆住的紅頂商人,以及被奢侈品纏繞的貴婦團等等……。有人說這是文明的進步,但其本質卻是生命本身的殘缺。」
這就是《成為自己的執行長》一書會問市的唯一理由。因為如果在高中之前讀完這本書,或許你會選對科係更有把握;大學畢業前讀瞭這本書,你會找對自己的所長、自己的歸屬,甚至於會婉拒錯誤的機會。因為你已是自己職涯中的好老闆瞭。
《成為自己的執行長》確實是傢傢戶戶必備的工具書,因為在孩子未認識自己之前,父母卻能通過這本書先認識孩子,甚至於協助孩子認識他們自己,當然愈早愈好,可以讓孩子少走彎路、冤枉路,甚至第一次就走對路,贏在這本書、活齣這本書。
詹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