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生存指南:帶你用Python寫出區塊鏈!【第二版】(iT邦幫忙鐵人賽系列書)

區塊鏈生存指南:帶你用Python寫出區塊鏈!【第二版】(iT邦幫忙鐵人賽系列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耕銘
图书标签:
  • 区块链
  • Python
  • 编程
  • 加密货币
  • 第二版
  • iT邦幫忙
  • 铁人赛
  • 技术
  • 开发
  • 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手把手教你用Python刻出區塊鏈的技術書,想了解區塊鏈背後的原理?就從挽起袖子寫程式開始!

  手把手教學:你也可以寫出跑得動的區塊鏈!
  實用密碼學:Merkle Tree、非對稱加密、零知識證明是怎麼做的?
  共識與分岔:暫時性分岔、軟分岔、硬分岔有甚麼區分?
  礦工的世界:扣塊攻擊怎麼做?機槍池的原理是甚麼?
  去中心金融 - 乙太坊上也有當舖!預言機暗藏危險?AMM機制是怎麼做的?

  本書內容改編自第 11 屆 iT 邦幫忙鐵人賽的 Blockchain 組冠軍系列文章,也是第一本從技術角度出發,透過實地撰寫區塊鏈開始談背後所應用到的相關知識。在完整復刻出區塊鏈後,更能了解到區塊鏈世界裡常聽到的幾個專有名詞:女巫攻擊、共識演算法、軟分岔與硬分岔、工作量證明、非對稱加密的由來。

  “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 not understand” - Richard Feynman

  五大重點:
  1.用 Python 從頭打造區塊鏈
  本書重點在於從復刻出區塊鏈開始,帶你逐步了解開設錢包、發起並簽署交易、節點廣播的功能是如何被實作出來的,並透過實作過程中的細節來了解到區塊鏈背後需要哪些知識。

  2.密碼學初探
  虛擬貨幣之所以常被稱為加密貨幣就是因為應用了大量的密碼學,也是因為密碼學我們才能夠在茫茫的網路世界中確認彼此的身分!

  3.聊聊挖礦的兩三事
  帶你實地加入礦工們的世界,來看看礦工與礦池間又有哪些鉤心鬥角的方式!

  4.P2P網路入門
  在去中心化的世界中,我們如何知道彼此的身分?又如何形塑出一樣的共識?在求取共識的過程中,分岔又是怎麼形成的?

  5.淺談現實中的區塊鏈:BTC與Ethereum
  現在最知名的兩大公鏈莫過於比特幣(BTC)與乙太坊(ETH)了!除了講述區塊鏈的原理之外,本書最後也會帶你解析與走過比特幣與乙太坊的發展歷程與架構。

  6.去中心化金融
  為何 ERC20 如此重要?借貸系統是如何實作的?有哪些獲取正確價格的方式?為什麼閃電貸可以拿來攻擊?為何算法穩定幣註定會失敗?

 
数字时代的基石:深入解析分布式账本技术与安全实践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价值交换的效率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探讨支撑数字未来的一系列核心技术,尤其是那些在构建可信、透明和去中心化系统的基石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概念。我们将从基础理论出发,逐步深入到实际应用与前沿探索,为不同背景的读者构建起坚实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技术基石与理论深度 第一章:理解现代计算的范式转变 本章将首先勾勒出当前信息基础设施的局限性,探讨中心化系统在可扩展性、单点故障和信任成本上的固有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将引入“分布式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一致性模型(如Paxos和Raft)和拜占庭容错(BFT)的经典理论。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会剖析这些理论在实际网络环境中的权衡与取舍。深入理解CAP定理及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实际意义,是掌握现代分布式架构的第一步。 第二章:密码学的力量:构建数字信任的支柱 信任的建立离不开强大的密码学保证。本章将详细解析支撑所有安全数据结构的核心密码学原语。我们将从哈希函数(如SHA-256、Keccak)的特性——抗碰撞性、原像不可逆性——讲起,阐述它们如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随后,深入探讨公钥基础设施(PKI),包括非对称加密算法(RSA、ECC)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数字签名中的应用。特别是对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ECDSA)的深入解析,将帮助读者理解其在资源受限设备上提供高安全性的原因。我们还将简要介绍零知识证明(ZKP)的初步概念,展望其在隐私保护计算中的巨大潜力。 第三章:数据结构与存储的演进 高效、安全地组织和检索数据是任何信息系统的关键。本章将专注于数据结构在分布式环境中的特殊应用。我们将回顾经典的Merkle树结构,阐明其如何通过高效验证数据子集的完整性,极大地减少了同步和验证的开销。随后,我们将探索特定于时间序列和账本场景的数据组织方式,如如何利用链式结构(而非传统的文件系统)来保证历史记录的不可回溯性。本章还会涉及数据存储的冗余和持久化策略,包括纠删码(Erasure Coding)的基础概念,它们如何在保证数据可用性的同时,优化存储空间的使用。 第二部分:构建与验证:系统设计与安全实践 第四章:网络通信与共识机制的艺术 在分布式环境中,节点间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本章聚焦于网络层面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我们将详细分析点对点(P2P)网络拓扑的构建和维护,包括如何实现高效的节点发现和信息广播。核心部分将围绕“共识机制”展开。我们将对比工作量证明(PoW)和权益证明(PoS)的设计哲学、激励机制和资源消耗。重点分析 PoS 变体(如委托权益证明 DPoS 或 LPoS)的治理结构,以及它们如何平衡去中心化与交易吞吐量。理解网络延迟和分区对共识过程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第五章:智能合约的设计哲学与安全编码 当数据操作被自动化和脚本化时,便引入了“智能合约”的概念。本章将探讨智能合约的设计原则,强调其“代码即法律”的特性所带来的巨大责任。我们将分析合约的生命周期管理,包括部署、状态转换和终止。在安全编码方面,我们将深入剖析常见的漏洞类型,例如重入攻击、整数溢出/下溢、时间戳依赖性以及访问控制错误。通过分析真实世界的案例,指导读者如何编写健壮、可预测且抗攻击的合约逻辑。 第六章:扩展性挑战与Layer 2 解决方案 随着系统的应用规模扩大,基础层的吞吐量瓶颈日益凸显。本章专注于解决“可扩展性三难困境”的工程实践。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第二层(Layer 2)扩展方案的架构。这包括状态通道(State Channels)在无需链上交互的情况下实现快速、低成本交易的机制,以及侧链(Sidechains)和Plasma等方案如何通过外部验证者或特定的激励模型来分流主链负载。深入探讨 Rollup 技术(如 Optimistic Rollups 和 ZK-Rollups)的工作原理,解释它们如何通过数据可用性承诺和欺诈/有效性证明来实现更高级别的扩展。 第三部分:应用场景与未来展望 第七章:数据主权与身份管理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视角转向了数据和个人身份的控制权回归用户。我们将深入探讨去中心化身份(DID)框架,分析 DID 如何利用加密学原语和去中心化注册表来构建无需中介的身份体系。探讨可验证凭证(Verifiable Credentials, VC)如何实现隐私保护下的信息共享。此外,我们将讨论去中心化存储网络(如 IPFS/Filecoin 模型的原理),阐述它们如何保障数据的长期可访问性和抗审查性。 第八章: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基础模型 DeFi 是当前技术应用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本章将解构主要的 DeFi 协议类型。分析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中的自动做市商(AMM)模型,包括恒定乘积做市商和集中流动性模型。深入研究借贷协议中的抵押率、清算机制和利率模型。我们还将审视预言机(Oracles)在将现实世界数据安全地引入链上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和潜在风险。 第九章:监管环境与未来趋势 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治理和监管框架。本章将审视全球范围内对分布式账本技术的监管立场,分析稳定币、证券代币化和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面临的法律挑战。最后,我们将展望下一代技术方向,如跨链互操作性协议(Interoperability)的最新进展,以及如何利用后量子密码学来应对未来计算能力的威胁。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读者独立思考、评估和参与构建未来数字基础设施的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耕銘


  電機所畢業後目前不務正業地在台大資工訓練班擔任講師,平時喜歡教學、寫文章、研究基礎科學,幾年前誤打誤撞地踏入區塊鏈的世界,從個人挖礦、開設礦場、寫智能合約都參與過。

  現在養了五隻貓,努力過每一天掙罐頭錢。

  本書也是作者在資工訓練班開設區塊鏈課程的參考教材。
  bit.ly/2MINgA7

  Email:lkm543@gmail.com
 

图书目录

01 前言:區塊鏈的誕生
1-1 用共識來信任
1-2 不信任中誕生的信任
1-3 你的錢不是你的錢
1-4 Be your own bank
1-5 比特幣能成為實質上的「貨幣」嗎?
1-6 本書的架構
02 打造一個簡易的區塊鏈
2-1 定義格式與架構
2-2 產生創世塊與挖掘新區塊
2-3 難度調整與確認雜湊鏈
2-4 公、私鑰與簽章
2-5 節點與使用者的溝通
2-6 節點間的同步與廣播
03 密碼學初探
3-1 名詞簡介
3-2 古典加密
3-3 現代加密― XOR 與SPN 加密
3-4 Merkle Tree
3-5 非對稱加密與數位簽章
3-6 零知識證明
04 關於挖礦的兩三事
4-1 原理應用與礦池
4-2 抗ASIC 演算法
究竟有沒有必要對抗ASIC ?
4-3 挖礦實戰
4-4 礦工間的戰爭
05 P2P 網路
5-1 網路架構種類
5-2 共識―拜占庭將軍問題
5-3 共識未能形成的插曲:暫時性分岔
5-4 共識未能形成的插曲:軟分岔與硬分岔
06 比特幣Bitcoin
6-1 區塊鏈與代幣的發展
6-2 Bitcoin 與Ethereum 的交易架構
6-3 Bitcoin 的發展與路線之爭
6-4 用Command Line 操作Bitcoin
07 乙太坊Ethereum
7-1 Ethereum Virtual Machine(EVM)與智能合約
7-2 基礎智能合約語法
7-3 智能合約的使用與操作
7-4 ETH 2.0
08 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DeFi)
8-1 智能合約上的金融系統
8-2 混幣器Tornado.cash
8-3 乙太坊上的「當鋪」
8-4 兌幣協議
8-5 算法穩定幣Luna 的四百億美金帝國
09 踏入虛擬貨幣
9-1 相關媒體
9-2 購置虛擬貨幣
9-3 常見交易方式
9-4 區塊鏈不可能三角
9-5 USDT 是泡沫嗎?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32133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7 x 23 x 1.5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區塊鏈生存指南》第二版,光是看到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特別是那個「帶你用Python寫出區塊鏈」的副標題,簡直是正中我這種對技術有興趣,但又怕理論太硬的讀者下懷。我記得以前接觸區塊鏈相關的書,常常是一堆密密麻麻的數學公式和白皮書的艱澀術語,讀到一半就想把它闔上,轉去看Netflix比較快。但這本不一樣,它顯然是用一種更貼近「實作」的角度來切入,你知道嗎,當你可以親手敲出幾行程式碼,然後看到一個區塊真的被「建立」出來的那種成就感,是看再多文字敘述也比不上的。我尤其欣賞這種「動手做」的學習哲學,這對於我們這些在業界摸爬滾打,需要快速吸收新技術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而且,考量到現在是第二版,代表它肯定累積了許多第一版的經驗與讀者的回饋,內容的紮實度和流程的順暢度,應該會比初版更臻完善,讓人非常期待它在Python實作環節的細膩度。

评分

從台灣的技術社群脈絡來看,大家對於能「繁體中文」深度解析的書籍需求非常大,畢竟網路上的資源很多是簡體或英文的,翻譯品質參差不齊,很多時候專業術語的理解就會卡關。這本書能以如此明確的目標——帶你用Python實作——來定位,對於希望把區塊鏈知識轉化為具體技能的台灣工程師來說,無疑是提供了一個非常堅實的起點。我不禁想像,作者在編寫的過程中,一定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去優化範例程式碼的可讀性和正確性。畢竟,用Python寫區塊鏈,不僅僅是跑通邏輯,更要考慮到程式碼的風格是否符合業界慣例,這才是真正「接軌國際」的展現。希望書中能提供足夠的除錯(Debugging)技巧,因為在實作的路上,卡住的往往不是概念,而是那幾行永遠找不到的錯誤。

评分

身為一個習慣在工作之餘擠出時間學習的上班族,我對書籍的排版和學習路徑規劃非常在意。如果一本書的章節安排不流暢,或者概念跳躍太大,很容易讓人中途就失去動力。我對於這本鐵人賽系列出來的書,通常會有一個不錯的預期,因為鐵人賽本身就是一個高壓、時限緊迫的創作過程,作者必須把複雜的東西拆解成每日可完成的進度。這代表書中的內容結構,很可能已經經過了「每日學習」的考驗,邏輯連貫性應該是非常好的。我期望它能把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密碼學基礎,用最生活化、最直覺的方式解釋清楚,而不是一開始就丟出SHA-256的哈希運算公式讓人頭皮發麻。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就不只是一本技術書,更是一本優秀的學習方法論參考書了。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區塊鏈書籍,很多都停留在「區塊鏈是什麼」、「去中心化有多棒」這種很表層的介紹,對我們這些已經有點基礎,想要往「如何落地」或「如何客製化」發展的人來說,根本不夠用。這本書強調的「生存指南」這三個字,我解讀為它不只是教你怎麼看懂區塊鏈,而是教你怎麼在充滿變數的區塊鏈世界裡找到自己的立足點。那種感覺就像是,別人給你一張世界地圖,而這本書直接塞給你一套工具箱和一張「如何建城」的藍圖。對於想從單純的幣圈炒作者,轉型成真正理解底層邏輯的開發者或架構師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就顯現出來了。我特別好奇它如何處理最新的共識機制演進,以及在Python環境下,如何有效率地處理加密和交易驗證的細節,這些才是真正考驗「生存能力」的關鍵技術點。

评分

這本書的「第二版」標誌,對我來說簡直是定心丸。區塊鏈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光是第二層擴容方案(Layer 2)和智能合約的安全性討論就佔據了大量的開發資源。一個好的技術指南,必須與時俱進。我非常期待第二版在涵蓋基礎理論的同時,能加入更多關於當前產業熱點的探討,例如特定應用場景的設計考量,或是Web3.0架構下,區塊鏈節點的部署策略。如果它能在Python實作的基礎上,再延伸討論一些實際部署時會遇到的網路延遲、去中心化程度的權衡等「工程師的煩惱」,那就真的可以稱得上是「生存指南」了,而不僅僅是「教學手冊」。這種從理論到實務、再到工程考量的完整循環,才是決定一本技術書籍能否真正「流傳」的關鍵要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