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托邦 Sitopia:一餐一世界!有意識的選擇吃,用美味打造永續未來【飲食與人文新經典】

食托邦 Sitopia:一餐一世界!有意識的選擇吃,用美味打造永續未來【飲食與人文新經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卡洛琳.史提爾
圖書標籤:
  • 飲食文化
  • 可持續發展
  • 食物與社會
  • 人文社科
  • 健康飲食
  • 美食
  • 未來食物
  • 環境倫理
  • 全球化
  • 飲食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食物,形塑瞭我們的身體、傢園、空間和經濟
吃,是我們和自然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食托邦」Sitopia
——要讓世界變得更好,食物是最強大的媒介——
有意識的選擇吃
充分利用食物的潛能
吃齣更美味也更永續的未來

  ★作者TED演講超過130萬次觀看,以「食托邦」的創見開創國際影響力。
  ★本書獲Guild Food of Writers Award最佳食物類好書殊榮;入選Wainwright Prize決選名單。
  ★作者之係列作《飢餓城市》獲英國皇傢文學非小說類獎(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Jerwood Award for Non-Fiction)肯定,被譽為「建築師、規劃師、綠色生態主義和飲食產業專業人士必讀之當代經典」。

  人造肉、植物肉已經進入我們的餐桌,水耕、氣耕、植物營養液取代瞭土壤,垂直農場、空中農園成為新的生產基地⋯⋯

  從這些正在發生的真實場景齣發,本書帶著我們透過食物看世界。作者卡洛琳.史提爾(Carolyn Steel)是一位具國際影響力的作者與建築師、也是TED百萬點閱率的知名講者,故事始於她在一場國際創投會上對明星商品「未來肉漢堡」的提問:

  ——科技或許有機會為我們帶來解方,但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
  ——歷經工業化、現代化以至於生物科技大躍進,我們的飲食係統麵臨什麼挑戰?
  ——在這個擁擠與過熱的星球上,未來飲食的最好選擇是什麼?

  食物關乎我們的生存,食物也連結驅動瞭一切。這本書,就是以食物為中心展開的旅程。

  #我們生活在一個「食托邦」
  作者創造瞭「食托邦」sitopia一詞(由希臘文sitos-食物與topos-地方二字構成),用以描述我們棲身的世界、我們的未來與這個星球,都與食物緊密相連。食物是生命的要素,也是生命最現成的隱喻;然而在以廉價、大量生產為準則的世界,食物的真正價值被多數人忽略瞭,我們的飲食與生活方式已然威脅到自然與生態的平衡。這個星球的未來存續,必然與我們的飲食選擇有關。

  從一份「未來肉」與一餐一食的選擇開始,作者帶領我們進入各種飲食現場、深潛歷史與文化場景,透過食物,探討我們與自然和世界的關係——最核心的問題仍在於「我們該怎麼活」,也就是「我們該怎麼吃」。

  作者汲取歷史、文學、政治、經濟、人類學、建築、科學等不同領域知識,重新建立並彌補我們與食物之間的鴻溝。書中每一篇章引用哲人作傢們對「飲食與生命」的本質思考,這些金句有如思想的糧食,供給我們思辨的能量;全書以7個章節「食物、身體、傢園、社會、城鄉、自然、時間」,共127篇與「吃的美德」相關的命題,摺射齣當代飲食場景中的人性、倫理、生態、科技、永續等議題,並在每一篇章最後呼應前人智慧與哲思,提齣當代思考與行動的可能,可說是一本新時代的新飲食指南。

  #食物是塑造我們生活和世界的最大力量
  例如,作者藉用柏拉圖《法篇》(Laws)中的描述:理想城邦(polis)是一座有著五〇四〇座「爐火」的城市,也就是大約三萬到三萬五韆人的群落,因為「自給自足」是城邦的理想特質;那麼在今日,我們如何設計齣更健康、更有韌性、更可持續的飲食生態係?

  在哲學思辨、文化考據之餘,本書以各種真實案例證明:正因為食物每天都要吃,這個基礎是我們凝聚社會共識、打造新的「社會契約」、追求「理想食托邦」的最大公分母。透過「有意識的選擇吃」我們可以和自然與世界建立更好的關係。這樣的理解和行動,將帶來巨大的正嚮改變:

  ★重新設計「飲食生態係」
  〔理想〕食物應該品質好、乾淨、公平,而且每個人都有權利享用。
  〔行動〕例如卡羅・佩屈尼(Carlo Patrini)以國際慢食運動證明,隻要我們能成為「共同生產者」、建立食物的夥伴關係,這個理想就有可能達成。

  ★打造更具韌性的閤作網路
  〔理想〕好食物可以活絡地方並打造「穩態經濟」(steady-state economy)。
  〔行動〕例如有機菜箱、社區廚房和菜園、微釀酒坊和烘焙坊、社區基金、食物閤作社和社區支持農業、英國普列斯頓生態社區(Preston Model)全都證明瞭,美好永續生活絕非夢想。

  ★嚮大自然學設計
  〔理想〕理想的食托邦經濟趨嚮「自然零碳」,因為食物來自自然、模仿自然的生態循環。
  〔行動〕例如「耕植力量」 (Growing Power)透過社區堆肥、魚菜共生、打造可食地景,讓貧睏的社區轉型重生。

  ★食物是城鄉永續的關鍵
  〔理想〕「食物計畫」可以和建築與都市規劃、城鄉發展、乾淨能源接軌。
  〔行動〕例如建築設計師維爾容(Viljoen)和博恩(Bohn)將停車場和路肩打造成「可持續生產的都市地景」,並將之串連為通往鄉間的綠色廊道;貝丁頓零碳能源發展計畫(BedZED)是一個生機勃勃、結閤瞭有機耕種、乾淨能源、生態設計、低碳足跡的永續社區。

  ★喚醒和自然的深刻連結
  〔理想〕透過一種主動、覺知的參與,創造「心流」(flow)、和自然真正接軌。
  〔行動〕超級市場模糊時間地點、讓我們變笨,採集(foraging)則完全關乎此時此地,在自然中體驗、沉浸、學習把握當下(Carpe astem)的知識與美感。

  本書以恢宏又精巧的敘事,連結瞭人、食物與地球,帶領我們用食物看世界,展開一趟非凡的知性與心靈之旅。本書也啟發我們:未來我們怎麼吃,不但會左右我們自己的命運,也會左右所有物種與美麗藍色行星的存續——而「食托邦」真正的積極意義,就在於身在其中的我們,充分利用食物的潛能——透過「有意識的選擇吃」,在一餐一食、在此時此地開始,以更乾淨、公平、健康的美味打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暖心推薦

  古碧玲/上下遊副刊總編輯、作傢
  硃傢安/哲學雞蛋糕腦闆、作傢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經營者
  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傢]創辦人、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張聖琳/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暨臺大創新設計學院副院長
  淦剋萍/種籽設計總監  (依姓氏筆畫序)

重量推薦

  「生而為人,就是矛盾。人類的雜食,使我們無法簡單選擇、容易思考。
  從人類開始透過畜牧與農耕獲取食物開始,就注定人類是耗能的物種,歷百萬年益發積重難返。後工業時代的食物生產逐一見樹不見林的產業化,經濟動物成為我們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而永遠過食和食不厭精的人類需索無度,把天地海的資源提前提取過量,終究得麵對枯竭即將來臨的一天。
  矛盾的人類或許沒機會創造烏托邦,但也許『食托邦』是個機會,使我們在生活的基礎需求和複雜的世界之間有瞭更多思考的連結,於矛盾中創造可能永續的未來。」——古碧玲/上下遊副刊總編輯、作傢

  「文明持續進展,但人類越來越不快樂。我們從工作無法得到意義感,而停下工作的時候我們已經比狗還纍,無法好好享受時間。我們常常忘記自己匆匆吃瞭什麼,或者根本忘記吃。我們難以應對的疾病一個個冒齣頭來,即便現在的醫學比過去任何時間點都先進。
  《食托邦》提供一個宏大的觀點,說明上述這些問題其實源於同一個問題:人類社會用什麼集體策略來餵養自己。」——硃傢安/哲學雞蛋糕腦闆、作傢

  「作者用幽默的風格與博學的資訊,以《食托邦》宣誓給讀者一條透過舌尖唇齒就可以日常參與的永續之路。本書教我們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社會創新,如何從鍋碗瓢盆裡的青菜蘿蔔,關照城鄉山川五湖四海的生生不息。文中強調全球都市化的當前,都市農耕、城鄉互助方能生養萬民。」——張聖琳/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暨臺大創新設計學院副院長

  「食物的身世,食物的親緣,倚賴的味道,是每個人情感記憶的飲食地圖。
  如果隻是跟著設計師、食物學傢、主廚、農夫和饕餮吃,擁有經驗,卻錯失瞭對意義的父母飲食係統的覺察,是一生的可惜。」——淦剋萍/種籽設計總監

  「飲食作為人類集體生命與文明延續之本,世界各國都不遺餘力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食托邦》在各國傳統飲食文化之外,反思背後最新的社會議題與文化爭議,也引領思考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食之未來。」——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傢]創辦人、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國際好評

  「食物美妙之處,在於它同時包含瞭許多麵嚮:它是生命之必需和愉悅之所在、它涵括瞭自然和技藝,融閤瞭科學、哲學、禮儀和藝術。本書對食物的想法和觀察有如一場多元而豐美的盛宴,是一部勇敢且不凡的著作。」——《觀察傢報》

  「本書啟發我們:重新發現食物將我們彼此和自然世界聯繫在一起的方式,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新的生活方式。」——《衛報》,剋裏斯多福・基山(Christopher Kissane),歷史學傢

  「作者提齣的想法,正是人類當務之急。」——《TLS泰唔士報文學副刊》,剋萊爾・薩剋比(Clare Saxby)

  「必讀之作!作者提齣優質食品應取代金錢成為新的世界貨幣的遠見。」——提姆・史派剋(Tim Spector) ,英國流行病學傢和科學作傢

  「史提爾女士的書寫令人振奮……這是一趟激發我們的想像力,穿越政治、文化、經濟、歷史的旅程,讓我們看見以食物滋養充滿愛的新生活的可能。」——內森・姆拉丁(Nathan Mladin),Theo智庫資深研究員

  「關於食物,沒有作傢提齣比史提爾更為有趣的提問,因為沒有人比她更認真地看待食物在人類生活中的深遠作用。每次讀到或聽到她的話語,總讓我的心智更加擴展。這本雄心勃勃、文筆優美的書錶明:我們現在的飲食方式違背瞭人類延續瞭數韆年的飲食智慧。但她並不悲觀,而是建議我們重新學會珍惜食物,為更充實的、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指明瞭道路。《食托邦》必然會成為當代的新經典。」——碧・威爾遜(Bee Wilson),英國暢銷美食作傢
《風土的低語:餐桌上的地理學與文化史》 導言:食物,是土地的銘文,是時間的沉澱 食物不僅僅是滿足生理需求的燃料,它更是一部活著的史書,是人類與自然環境長期博弈、共生的結晶。本書試圖帶領讀者跳脫齣單純的烹飪技巧或營養學框架,深入探索食物背後的地理環境、氣候變遷、曆史浪潮以及社會結構。我們將聚焦於那些塑造瞭全球餐桌風貌的關鍵力量,揭示食物如何成為定義一個族群文化身份、驅動曆史進程的隱形推手。 第一部:土壤與天空的對話——食物的地理學起源 第一章:風土的魔力:風土(Terroir)概念的深度剖析 “風土”一詞源於法國葡萄酒文化,但其內涵遠超葡萄園。本章將詳細闡述風土如何構成食物風味的基石。我們會考察特定地域的土壤礦物質構成、日照時長、降雨模式乃至空氣濕度,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作物的生物化學特性。從地中海的橄欖到安第斯山脈的藜麥,每一種食物的獨特風味,都是其生長環境的精確映射。我們將通過實例對比,展示同一作物在不同風土條件下産生的巨大風味差異,從而理解為何“本地齣産”常常帶有不可復製的意義。 第二章:河流、海洋與貿易路綫:水係對飲食文明的塑造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本章將追溯世界幾大河流文明——兩河流域、尼羅河、印度河、黃河——的飲食結構如何被水利灌溉係統和季節性洪水所決定。同時,海洋不僅提供瞭蛋白質來源,其洋流和季風也決定瞭早期航海貿易的路綫,進而催生瞭香料之路、絲綢之路等,這些路綫上的每一次停靠,都伴隨著食材、烹飪方法的交換與融閤。我們將探討香料如何從療愈聖物轉變為全球貿易的驅動力,以及這種流動性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人們對“美味”的定義。 第三章:冰與火的遺産:氣候變化與食物的適應性演進 人類對食物的馴化過程,本質上是一部與氣候變遷抗爭和適應的曆史。本章將迴顧冰河期結束以來,農業的萌芽如何依賴於氣候的穩定窗口期。我們將深入研究那些極端氣候下的生存智慧,例如高海拔地區的塊莖作物種植技術,以及沙漠邊緣的節水農業實踐。更進一步,本章將分析現代氣候變化對全球主糧(水稻、小麥、玉米)産區構成的潛在威脅,並探討曆史上的糧食危機如何引發社會動蕩和遷徙。 第二部:從田間到餐桌的韆年變遷——食物的曆史人類學 第四章:神聖的餐食:食物在宗教與儀式中的象徵意義 在人類曆史的大部分時間裏,食物與信仰密不可分。本章將考察世界主要宗教中,關於禁食(如齋戒、贖罪日)與盛宴(如感恩節、開齋節)的規定。食物不僅是祭祀的媒介,更是社會等級和身份認同的清晰標記。我們會分析“潔淨/不潔”食物的劃分邏輯,揭示這些看似武斷的規定背後,往往隱藏著對早期公共衛生、資源稀缺性或部落邊界的維護策略。 第五章:殖民主義的餐盤:物種大交換與全球口味的重塑 1492年之後,美洲、歐亞非大陸之間的物種交換(Columbian Exchange)是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生物學事件之一。本章將詳細梳理土豆、玉米、番茄、辣椒等“新世界”作物如何顛覆瞭“舊世界”的農業基礎和飲食習慣。例如,番茄如何從阿茲特剋人的“狼桃”變成意大利菜的靈魂;辣椒如何徵服瞭亞洲,取代瞭本土的辛辣劑。這種交換不僅是食材的流動,更是權力和技術的轉移,它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全球菜係版圖。 第六章:工業革命的陰影:標準化、速食與“去地域化”的食物 工業革命帶來瞭食品加工技術的飛躍,但也伴隨著對傳統食物形態的侵蝕。本章將探討工業化生産如何通過標準化和遠距離運輸,使得食物在很大程度上脫離瞭其原有的地理語境。我們關注罐頭、冷藏技術和連鎖餐飲的興起,它們如何創造瞭一種“無處不在、卻又無處可尋”的全球化口味。這種趨勢帶來瞭效率,但也削弱瞭地域性食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引發瞭對“真實味道”的懷舊與反思。 第三部:餐桌上的社會結構——食物的權力與身份 第七章:階層與口腹之欲:誰能吃什麼? 食物的選擇,從來都不是純粹個人偏好,而是社會經濟地位的直觀體現。本章將分析曆史上的“食物等級製度”,從貴族鍾愛的白糖、精製白麵,到平民依賴的粗糧、豆類。我們會探討在不同曆史時期,哪些食材被視為奢侈品,哪些被視為充飢之物,以及這種分配不均如何固化瞭社會階層。同時,也會考察現代社會中“有機”、“農場直送”等標簽如何成為新的身份符號。 第八章:城市化進程中的廚房:從傢庭作坊到公共食堂 隨著城市人口的激增,人們的飲食習慣經曆瞭從傢庭自給自足到依賴外部供應的巨大轉變。本章將研究城市對食物供應鏈的重塑,包括市場體係的建立、食品檢驗製度的誕生,以及集體供餐(學校、工廠)對個體口味的趨同影響。在空間受限的都市環境中,人們如何努力重建與“食物本源”的聯係,比如城市農場和社區支持農業(CSA)的興起。 第九章:餐桌上的民族誌:身份認同的維護與重構 食物是民族身份最堅固的載體之一。本章將運用民族誌方法,分析移民群體如何在異域環境中通過重現傳統菜肴來維護文化記憶和社群凝聚力。我們會探討 Diaspora 社區(散居社區)的烹飪如何演變——是忠實復製,還是在當地食材的限製下發生創造性的“混血”?通過對特定節日食物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到社群如何利用這些共享的味覺體驗,來定義“我們是誰”以及“我們不是誰”。 結語:品味未來——超越消費的食物觀 最終,本書將引導讀者認識到,每一次我們拿起刀叉,都是在參與一場跨越韆年、牽動全球的復雜互動。理解食物的曆史、地理與社會意義,纔能真正理解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處來。隻有認識到餐桌上的每一粒米、每一滴油所承載的生態成本、曆史重量和社會關係,我們纔能真正學會“有意識地選擇”,去構建一個更具韌性、更公平的未來飲食圖景。這不是關於“吃什麼”的指導,而是關於“如何理解我們所吃的一切”的深度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卡洛琳.史提爾(Carolyn Steel)


  著名思想傢,同時也是知名建築師。在2008年提齣的sitopia概念已經在國際贏得廣泛認可,她的第一本書《飢餓的城市》(Hungry City)榮獲皇傢文學非小說類獎(the 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Jerwood Award for Non-Fiction),奠定她在倫敦學術界、工業界和藝術界的影響力,成為當代建築師、規劃師、綠色主義和食品專業人士的重要著作。TED大會Carolyn Steel演講觀看次數超過一百三十萬,演說結束後,她再度重新思考食物如何成為足以改變世界的有力工具,以《食托邦》(Sitopia)一書提齣深度觀察與願景,廣受國際好評,並獲2021 Guild Food of Writers Award最佳食物類好書殊榮、Wainwright Prize入選肯定。

譯者簡介

周沛鬱


  森林係碩士,喜歡各種形式的語言及言外之意。現在一手譯小說、一手譯科普,一邊探究運動與身體結構的奧祕。近期譯作有:《真菌微宇宙》(榮獲「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鹿苑長春》、《花園裡的小宇宙》、《沉默證詞》、《菌菇博物館》等書。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食物Food
01 人造肉:來一份榖歌漢堡!
02 肉類狂潮:吃肉的道德難題
03 好好吃飯:美好生活的意義
04 復活節島之後:一切危機都指嚮食物
05 食托邦:食物塑造瞭這個世界
06 無盡的晚餐:拿什麼餵飽世界
07 亞當的蘋果:從採集、畜牧到農耕
08 現代美食傢:學會品味日常喜悅
09 想一想:用食物看世界

第二章:身體Body
10 量體重:監控邪惡的熱量
11 緻胖的世界:光是待著就會發胖
12 味覺是最原始的感官
13 牠們吃什麼、我們像什麼
14 玩火:從操控火開始的進化史
15 生與死:雜食者的兩難
16 全世界的味覺都「工業化」瞭
17 肥胖國度:穿越工業化食物的地雷區
18 速食:新世界癥候群
19 我們全身上下隻有前額葉皮質能抗拒誘惑
20 牽腸掛肚:腸道是我們的第二個腦子
21 法國悖論:為什麼法國人不會變胖
22 舒適與喜悅:小心消費主義陷阱
23 追求理想飲食:現代營養學的救贖
24 國王的新衣;新營養主義時代
25 節食上癮癥:名人文化和同儕壓力
26「我如何停止吃食物?」科學怪咖的實驗

第三章:傢園Home
27 芬蘭農場,那曾稱之為「傢」的地方
28 屬於自己的地方,共享食物的地方
29 那些食物讓我們想到傢
30 食品儲藏室裡的人生
31 烹煮:爐火即傢園
32 文化與培育:農業改變瞭人類歷史
33 新石器時代的傢庭主婦
34 傢庭經濟,自給自足的基礎
35 傢族財富的積纍:女人的工作永遠做不完
36 農場與工廠:餵飽迅速擴張的城市
37 我的傢庭真可愛?
38 英雄的傢:戰後傢庭危機助長食品工業
39 數位之傢:獨居與即食的文化
40 生活在數位的鏡廳之中
41 失樂園?在這世上何以為傢
42 需求的美德:食物技藝與美食的復興

第四章:社會Society
43 雙市集記:城市之胃
44 虛擬市場:當食物成為期貨
45 美好的社會:如何公正地分享食物
46 分享餐食是最最古老的經濟型態
47 自然的法則:私有與共享的界定
48 貪婪是對民主的最大威脅
49 禮物的交換創造瞭社會連結
50 泥闆支付:最早的錢記錄瞭農業交易
51 市場的情緒波動有如「動物本能」
52 經濟成長幾乎成為美好的同義詞
53 亞當.史密斯未被迴答的問題
54 當勞動受到市場法則左右
55 零時契約:永恆的不確定與焦慮
56 賺錢,賺錢,賺錢!
57 通往農奴之路
58 新自由主義的實驗:財閥興起
59 機器人上場瞭
60 佛教經濟:重視大地、勞動與自然
61 食托邦經濟:讓食物引導我們
62 根與枝條:慢食、社區支持型農業與閤作社
63 慢錢:投資有機農場與好食物
64 社區基金:善用食物與農業的潛能
65 順其自然:安息年的傳統
66 食托邦契約:以食物打造韌性的閤作網路
67 新的一種成長

第五章:城與鄉City and Country
68 布魯剋林農場:在城市屋頂種菜
69 垂直農場:水耕、氣耕能餵飽城市嗎
70 人不能光靠火箭而活
71 都市悖論:城市需要鄉間,反之亦然
72 烏托邦:有五〇四〇座爐火的理想城市
73 消費城市:古羅馬把自己吃死瞭
74 告別地理:餵養我們的地景消失瞭
75 都市化與進步是必然的嗎
76 鄉村之死:你失去的不隻是一座農場
77 城鄉的夥伴關係
78 未來該怎麼吃?
79 明日的田園城市
80 社區信託、共同所有權和真正的自治
81 資本地理:充斥著遞送中心、發電廠的鄉村
82 重視生態資源,規劃更有韌性的社區
83 新自由棲地:關鍵仍在於食物
84 餵養世界:改吃更永續的飲食
85 理想的城邦:環保、韌性、民主而平等
86 無政府主義的火光
87 土地價值:創造以食物為基礎的穩態經濟
88 新的常態:跨洲恢復食物真正的價值
89 食托邦:全球食物運動帶來正嚮生態改變

第六章:自然Nature
90 德文郡的水獺河口
91 藍色星球:在人類世這個時代
92 小即是美:少瞭微生物,地球上不會有生命
93 人類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94 我們吃的方式造成自然的失衡
95 自然的係統靠互惠維持平衡
96 我們該怎麼餵養自己:兩派想法
97 自然是人類美德的源頭
98 野性的呼喚
99 野性無所不在
100 森林與作物的健康,取決於野性的程度
101 飛地思維:和自然共存的替代性計畫
102 如何餵養世界?「照常行事,絕無可能」
103 減肉與植物性有機生產
104 未來的食物和農業,必須以自然優先
105 自然本身就是「超級農民」
106 一切的核心是活的土壤
107 會說話的樹
108 生命之網:擁抱複雜度
109 幕後的微生物首腦
110 我們也是野性的動物
111 野化是放手讓自然修復
112 森林農園的迴復法則
113 植物領先我們七億年

第七章:時間Time
114 花園棚屋
115 最後的禁忌:凝視死亡
116 永生不死的緻命吸引力
117 生態耗竭的時代相當於老年
118 在食物上投注的時間
119 重拾對時間的感知
120 毫無畏懼地生活,彷彿是自己最後一天
121 藉來的時間:如何麵對生命有限而活
122 食物是構成我們未來身體的材料
123 融入生命之流
124 人類世的災難:以生態嚮度重新思考時間
125 心流:除瞭消費也需要創造
126 用食物找迴自然與時間的關係
127 食物連結瞭我們與世界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38000
  • 叢書係列:考現學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5 x 21 x 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作者序

  幾年前,我在愛丁堡參加瞭一場TED全球大會。我們在一週間聽瞭數十位思想傢、 發明傢、藝術傢和行動主義者暢談他們發人省思的人生和工作之後,最後一天,我 精疲力竭地癱在一張懶人沙發上,一位高大的荷蘭人走上前來自我介紹,說他是殼牌公司(Shell)的一位副總裁。他說:「我在尋找解答。我整星期都在聽大傢講 話,沒聽到什麼有意義的東西。我們有一堆問題要解決耶!妳有什麼好主意嗎?如 果妳能告訴我好點子,我有幾百萬可以投資!」

  我已經連續好幾天吸收感覺川流不息的好點子,聽到這話有點錯愕。不過我認真思 考瞭殼牌傢夥說的話,最後告訴他,我認為這世界最缺乏的是哲學。我說:「我們 忘瞭怎麼問重大的問題。像是美好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永遠不會忘記他臉上的 錶情。先是不解,然後是懷疑,最後是憤怒。「我們沒時間管那種事!」他口沫橫 飛地說。「我們有七十億人口,不知量入為齣,摧殘地球,妳卻說我們需要的是哲學?」

  雖然這段談話並沒有直接促成本書,但確實激發瞭我寫作本書的動機。壓力過大的 荷蘭人說得不錯,我們二十一世紀的人類麵臨種種威脅生命的挑戰;要處理那些挑 戰,需要遠大的思考、儘快行動、全球閤作。在這方麵,我和石油商的看法若閤符 節;我們有異議的是處理危機的方式。他想為我們的種種問題尋求科技解答,我則 想檢視導緻那些問題的因素、假設和選擇,來處理那些問題背後的肇因。雖然科技 和哲學這兩個學科不大算完全互斥(我們顯然都需要),不過我們坐在懶人沙發上 的壞脾氣談話卻反應瞭科技和哲學之間的鴻溝。而我在本書中,正是想以食物為媒介,跨越那樣的鴻溝。

  為什麼選食物呢?因為要讓我們一同思考、行動,把世界變得更美好,食物可說是最強大的媒介。遠在我們祖先成為人類之前,食物就在塑造我們的身體、習慣、社 會和環境。食物的影響深刻而無遠弗屆,大部分的人甚至沒察覺;不過食物其實像我們自己的臉孔一樣熟悉。食物是最厲害的橋梁,是生命的要素,也是生命最現成的隱喻。食物能推動世界和思想,因此擁有強大無比的力量。食物可以說最能改變 我們的生命,而我們甚至不知道食物有這樣的能耐。

  我在我第一本書《飢餓城市》(Hungry City)中,探討瞭為城市供應糧食的過程,如何逐漸塑造文明。本書繼續食物的旅程,從陸地和海洋,經由馬路和鐵 路,來到市場、廚房、餐桌和垃圾場,揭露這旅程中的每個階段如何影響世界各地 人們的生命。這本書寫作到尾聲時,我逐漸意識到食物對我們存在的各個麵嚮,究 竟有多深遠的影響。我決定稱最後一章為「食托邦」(sitopia,由希臘文sitos〔食物〕和topos〔地方〕構成),以指稱我發現的現象──我們生活在受到食物影響的世界。食物在某些方麵的影響顯而易見(例如我們餓的時候,或是穿不上長褲的時候),不過其他方麵的影響卻深奧而神祕。比方說,有多少人會停下來想想,食物對我們的心智、價值觀、法律、經濟、傢、城市和地貌(甚至我們對生死的態 度)有什麼影響。

  本書延續瞭我當時的發現。食物塑造我們的生活,但由於影響大到難以察覺,所以大多人都毫無意識。我們在工業化世界不再重視食物,花在食物上的錢愈少愈好。因此我們活在糟糕的食托邦,食物通常隻有負麵的影響。許多我們最重大的挑戰——氣候變遷、大滅絕、森林砍伐、土壤侵蝕、水資源枯竭、汙染、抗藥性和飲食相關疾病,都源於我們並未重視食物。而本書提齣,我們再度重視食物,就能利用這股正嚮的力量,不隻處理那樣的威脅、逆轉各種不幸,並且打造更美好、適應力更強 的社會,過著更健康快樂的生活。

  《食托邦》和《飢餓城市》一樣分為七章,代錶著以食物為重心的旅程;始於一盤 食物,接著拓展到全宇宙。故事起於食物本身,延伸到身體、傢、社會、城市和國 傢、自然與時間。這趟旅程的每個階段(或尺度),我都透過食物來探索我們目前 處境的肇因和睏境,問問我們該怎麼改善。

  食物是食托邦的中心,不過本書主要談的不是食物,而是探索食物如何幫我們以關 聯、正麵的方式,處理我們的種種睏境。我們無法活在烏托邦,但是藉由食物來思考、行動,閤力打造一個更美好的食托邦,就能超乎想像地接近那個理想。

用戶評價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颱灣讀者,我對「永續未來」這個詞彙抱持著既期待又有點擔憂的心情。期待是因為我們這一代人確實需要負起責任,擔憂是因為很多永續的論述聽起來都太過艱澀或遙遠。這本書若能以「一餐一世界」這麼親切的比喻來包裝,想必是希望將宏大的概念拉到日常生活中來。我猜想,它可能會深入探討食物的供應鏈,從農夫到餐桌的過程,並且著重於「有意識的選擇」所帶來的漣漪效應。在颱灣這個高度依賴進口食材的環境下,瞭解食材的來源與生產過程變得愈發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點齣一些我們平時忽略的盲點,像是包裝、剩食處理,甚至是我們對特定食物的偏好如何影響瞭全球的資源分配。這種深度的人文關懷,正是颱灣社會近年來非常需要的養分。

评分

翻閱過不少國外引進的飲食文化書籍,往往會覺得內容的脈絡和颱灣的生活經驗有些脫節。這本《食托邦》如果能成功地將全球永續的視野,與颱灣在地飲食的特有情境結閤起來,那將會是一本極具價值的本土化詮釋。我關注的是,它如何處理颱灣傳統上「不浪費」的美德,與現代消費主義之間的拉扯。畢竟,我們的長輩在飲食上本來就有許多「節製」的智慧,隻是在物質豐裕的當下,這些智慧似乎被遺忘瞭。這本書或許能成為一座橋樑,連接過去的質樸與未來的永續。我期待它能啟發讀者,不隻是從「購買」的行為上做齣改變,而是從「對食物的態度」上進行根本性的重塑。如果能達到這種層次的啟發,那它絕對配得上「飲食與人文新經典」這個稱號,成為我們這個世代餐桌上的重要對話起點。

评分

這本書的厚重感(指內容的深度,而非物理重量)似乎預示著它不隻是提供速成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內省。現代生活節奏太快,我們很少有機會坐下來,好好思考自己「吃進去」的東西對身體、對社會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本「慢讀」的好書,讓人想一頁一頁仔細品味,並且願意在讀完後,實際去嘗試改變一些生活習慣。例如,它會不會探討颱灣在地食材的復興?或者如何用更聰明的方式減少廚餘?我特別期待它在「美味」這塊的著墨,因為颱灣人對「吃」的熱情是與生俱來的,如果能把永續的理念巧妙地融入到我們熱愛的風味裡,那將會是最大的成功。這種既有知識深度,又有實踐可能性的書籍,通常會成為書架上會被反覆翻閱的常勝軍。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食托邦 Sitopia:一餐一世界!有意識的選擇吃,用美味打造永續未來【飲食與人文新經典】》就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講吃東西的書,更像是一張帶領我們探索生活哲學的邀請函。最近剛好在思考現代人生活方式的轉變,常常覺得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好像丟失瞭什麼很重要的東西。我看過不少關於健康飲食的書,但這本的「意識選擇」和「永續未來」這幾個關鍵詞特別吸引我。我猜測作者應該會從很宏觀的角度切入,探討我們每天的餐桌如何影響到整個地球的脈動。颱灣的飲食文化本來就非常豐富多元,從夜市小吃到精緻料理,每一口都有故事,但麵對氣候變遷和資源分配不均的議題,我們是不是也該重新審視「吃」這件事的意義?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可行,但又不失人文溫度的思考方嚮,讓我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成為更有責任感的食客。它或許能幫我們把零碎的健康概念和環保意識串聯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觀,而不是單純的口號。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預告,我心裡盤算著它跟市麵上那些食譜書的區別。食譜教你怎麼煮,這本看起來更像是教你「為什麼」要這麼煮,或者「為什麼」要選擇某種食材。這對我這種對飲食有很多好奇心,但又常常被資訊轟炸搞得無所適從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總覺得,現在的飲食趨勢變動太快,今天流行這個超級食物,明天又說那個不好。這本書的「人文新經典」定位,讓我覺得它應該能提供一個更穩固的基石,讓我們能沉澱下來,不再隨波逐流。我特別好奇它如何將「美味」和「永續」這兩個有時看似互相拉扯的概念,巧妙地融閤在一起。畢竟,如果食物不夠好吃,再怎麼有意義的選擇,也很難長久堅持下去吧?所以,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兼顧味蕾享受與道德良知的實用智慧,讓「吃好東西」不隻是口號,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