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課堂精華・評量(南)數學一上[111學年]

國小課堂精華・評量(南)數學一上[111學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奇鼎編輯部
圖書標籤:
  • 國小數學
  • 數學一上
  • 評量
  • 課堂精華
  • 111學年
  • 南區
  • 教材
  • 練習
  • 學習輔助
  • 試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國小數學學習導航:奠定紮實基礎,啟迪數學思維 適用對象: 國小一年級上學期學生、國小教師、重視基礎數學能力培養的傢長 內容主軸: 本書旨在係統性地梳理國小一年級上學期數學課程的核心概念與技能,以精煉、實用的方式,協助學生建立穩固的數感與空間概念,為未來的數學學習鋪設堅實的道路。全書內容嚴謹、編排活潑,力求在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之間取得完美平衡。 --- 第一單元:走進奇妙的數字世界 (數的認識與錶達) 本單元是整個數學學習的基石,重點在於引導學生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抽象齣數字的概念,並學會正確地錶達與比較數量。 1. 數數與數量感知: 從一數到十(及十以上): 透過生活中的常見事物,如手指、文具、水果等,進行十以內和十以上的 वस्तुओं點數練習。強調「一對一對應」的數數原則,確保學生真正理解數字代錶的「數量」意義,而非僅是口頭的記憶。 數線的初步概念: 引入簡化的數線模型,視覺化地展示數字的順序性與相鄰關係。例如,比較「比...多幾個」或「比...少幾個」的情境,為加減法運算奠定序列基礎。 數字的書寫與辨識: 著重於數字「0」到「10」的正確筆畫順序與規範書寫。特別關注容易混淆的數字(如 6 和 9,1 和 7)的區分練習,要求字體清晰、結構穩固。 2. 十的認識與位值概念萌芽: 「湊十」的初步理解: 在數到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到「十個一」可以閤併成「一個十」。這一步是理解位值概念的關鍵轉摺點。 十與個位的初步區分: 當數字超過十時(如 12、15),不再僅是簡單的數數,而是開始理解「一個十和幾個一」的結構。這為後續兩位數的讀寫與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避免學生在麵對大數時產生混亂。 3. 數的大小比較: 視覺與量感的比較: 運用圖像或實物比較兩組數量的多寡。 符號的引入(<, >, =): 在熟練掌握數量對應後,介紹大於、小於、等於的數學符號。練習在不同數字間填入正確的符號,並能用口語解釋比較結果的原因(例如:「13 比 11 大,因為 13 多瞭兩個一」)。 --- 第二單元:快樂的加減運算 (基礎運算技能) 本單元是將抽象的數字概念轉化為實際解決問題的工具,重點在於建立對加法和減法意義的深刻理解,並掌握基礎的運算策略。 1. 加法的意義與初步計算: 閤併的概念: 理解加法就是「將兩個或多個數量閤併起來的總數」。透過實物操作、圈圈圖或心算,進行 20 以內的加法運算。 「看圖列式」的訓練: 學生需學習觀察情境圖,正確寫齣加法算式,並進行計算。此項訓練旨在強化「圖意」與「算式」之間的橋接能力。 加法口訣與規律(如補 10 法的萌芽): 雖然主要集中在基礎的直接計算,但也開始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發現與「10」相關的加法規律,有助於未來心算能力的提升。 2. 減法的意義與初步計算: 「拿走」與「剩下」的概念: 理解減法是從總數中「拿走一部分」或「比較相差多少」。 連加連減的練習: 透過簡單的情境,練習連續進行加法或減法操作,理解運算的序列性。 加減互逆的建立: 透過簡單的例子,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加法和減法之間的互逆關係,例如「5 + 3 = 8」可以推導齣「8 – 3 = 5」。這對於後續的驗算和解題策略的建立極為重要。 3. 綜閤應用與解題策略: 兩步驟簡單應用題: 開始接觸包含兩次運算(如先加後減,或兩次加法)的簡單文字題。重點在於引導學生分析題目,確定「先做什麼,再做什麼」。 估算與檢查: 鼓勵學生在計算前後,對結果進行閤理的預估,培養驗算的習慣,確保計算的準確性。 --- 第三單元:立體的觀察與平麵的描繪 (幾何形體與空間概念) 本單元著重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空間想像能力,並引導他們認識最基礎的幾何形狀。 1. 認識常見立體形狀: 實物連結: 透過生活中的物件,認識長方體(如積木、書本)、正方體(如骰子)、圓柱體(如罐頭)、和球體(如皮球)。 形體的辨識與分類: 區分不同立體形狀的關鍵特徵,例如:哪些有麵、哪些有邊、哪些有角。 2. 認識平麵圖形: 基礎平麵圖形: 專注於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的認識。 描繪與拼貼: 運用積木、圖卡或線段,嘗試描繪這些平麵圖形。重點是認識其邊和頂點的數量與相對位置。 形狀的組閤與分解: 嘗試用簡單的平麵圖形(如正方形和三角形)組閤齣更複雜的圖案(如房屋、小車子),或將複雜圖形分解成基本單元,培養初步的幾何思維。 3. 空間方位與位置關係: 相對位置的錶達: 學習使用「上、下、左、右、中間」等詞彙來精確描述物體之間的相對位置。 路線的描述: 根據簡單的地圖或房間配置圖,練習描述從 A 點到 B 點的簡單行走路徑。 --- 第四單元:測量與時間的初步感知 (量與測量) 本單元是將抽象的「長度」和「時間」概念與生活實際相連結,使學生對測量有初步的體會。 1. 長度的比較與非標準單位測量: 比較長短: 學習直接比較兩條線段或物體長短的技能。 使用非標準單位測量: 透過自己的手掌、鉛筆或相同的紙卡等,實際測量課桌椅、書本的長度。重點在於理解「測量需要統一單位」的概念,並體會到使用不同單位測量結果會不同的現象。 2. 時間的感知: 認識鐘麵: 認識時鐘的構造,特別是長針(分針)和短針(時針)的功能。 整點與半點的報時: 專注學習如何讀取整點(例如:三點鐘)和半點(例如:五點半)的時間。 時間的順序: 依據「早上、中午、下午、晚上」等時間段,建立日常活動的時間順序概念。 --- 總結與能力建構 本書在設計上,始終貫徹「從具體到抽象」、「從操作到思考」的教學理念。 注重口語錶達: 每一類型的題目後,都設有引導學生「說齣你的做法」的環節,訓練學生用清晰的數學語言描述自己的解題思路。 視覺化輔助: 大量運用色彩鮮明、貼近生活的情境圖,確保抽象的數學概念能被低年級學生的視覺係統有效接收。 基礎穩固性: 所有練習題均圍繞 20 以內的數、簡單的加減法、以及基礎的幾何概念,保證學生在進入高年級前,對「數」的掌握是精確且靈活的。 本書非僅是一本練習冊,更是引導學生成為「主動思考者」的第一把鑰匙。 它精心篩選瞭最核心、最精華的知識點,避免瞭過度繁瑣的計算,讓學生的數學學習之路,從一開始就充滿樂趣與成就感。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740394
  • 規格:平裝 / 2 x 30.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