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務局2023「樹嶼山林」週曆

林務局2023「樹嶼山林」週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图书标签:
  • 树木
  • 森林
  • 自然
  • 台湾
  • 日历
  • 2023
  • 林务局
  • 摄影
  • 风景
  • 环境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走進一座山,與樹木共習|跟著100棵臺灣原生樹木,一起記述時光、扎根生活

  身處在臺灣,我們擁抱著一座既古老又年輕的山林之島,蘊藏著美麗又特殊的生態多樣性,而樹木們,如島之民、山之子,靜靜為島嶼書寫四季,將土地的紋理刻畫在年輪之上。

  林務局2023「樹嶼山林」週曆設計,搜羅100棵臺灣原生樹木指南,涵蓋城鄉、淺山及海濱的木本植物,並融入民眾較熟悉的蜜源、園藝景觀、民族植物等原生樹種,如:大頭茶、天料木、相思樹、臺灣梭羅木、豆梨、燈稱花、土肉桂、山胡椒、瓊崖海棠、楊梅、風箱樹、青剛櫟⋯⋯等,以更貼近生活的視野,期待觸及和喚起人與樹木的共感記憶。

  ◆ 林務局攜手拾蒔製作團隊 ╳ 100 棵臺灣原生樹木指南 ╳ 國產相思木山形紙鎮
  ◆ 一次收藏200 幅植物插畫 ╳ 12 張節氣風景 ╳ 12 張植感月曆桌卡
  ◆ 可撕式週曆手札,兼具原生樹的科普知識與美感手繪圖鑑,送給自己與植物同好一份新年禮
  ◆ 易書寫的桌立式傾角設計,相思木山形底座兼具紙鎮、置筆與名片座的複合功能,木癒日常

  林務局2023「樹嶼山林」週曆
  【商品規格】

  (1)週曆本:約19.5cm × 13.5cm
  (2)紙背板:約長 20cm × 15cm (+彈性空間約1.5cm) × 5.5cm
  (3)相思木山形底座:約15cm × 5 cm × 4cm
  (4)收藏盒:約21.5cm × 18.5cm × 5cm

  (小叮嚀)
  ・預購商品圖像的顏色會因螢幕顯示與實體印刷而稍有不同,請以實際商品為主。

  ・相思木山形底座經蒸煮與乾燥處理並使用天然護木油塗裝,可在生活中安心使用。隨著環境的差異與時間的累積,木材色澤會稍有轉變,皆屬於自然之材的有機樣態,邀您一同欣賞每份國產材獨有的樣貌,一起呼吸。
《臺灣山林記事:從霧淞到闊葉林的回響》 一、序章:當山脈甦醒,記憶被喚醒 本書並非林業行政機關的年度規劃或例行事務記錄,而是一部深入臺灣島嶼肌理,探討人與自然界之間複雜且微妙關係的地理誌、生態觀察手記,以及對地方歷史記憶的追溯。全書以時間為軸,季節為序,帶領讀者以最細膩的感官去體驗臺灣山林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生命律動與地貌變遷。 我們深知,臺灣的山,不僅是地理上的高聳屏障,更是數千年來原住民族文化、早期拓墾歷史,乃至近現代國家治理體系交織形成的複雜場域。這本書的目標,在於抽離宏觀的統計數據與政策敘事,轉而聚焦於那些微小、卻足以構成整體氣魄的具體事物:一株被雷劈開的紅檜樹幹、清晨溪谷中升騰的霧氣、不同海拔層次間的鳥鳴差異,以及那些隱沒於山徑兩側的古老石階與駁坎。 二、第一部:亞熱帶雨林的低語與高山草原的呼喊 (春、夏) 春季,是萬物蟄伏後破土而出的時刻。本書的開篇將著墨於臺灣中低海拔闊葉林帶的生態復甦。我們將詳細描繪在梅雨季來臨前後,林下植被(如蕨類、竹類)如何迅速佔據陽光,以及樟科、樟樹群落散發出的獨特氣味如何定義了初夏的氣息。章節中會插入幾篇關於「里山」生態廊道的田野觀察記錄,探討在農業活動與自然棲地交界處,野生動物(如穿山甲、臺灣野兔)遷徙路線的變動與挑戰。 夏季,是山洪與濃霧的主宰季節。此部分深入探討臺灣特有種的適應策略。我們將透過極致的細節描寫,呈現高海拔山區(如玉山、雪山主峰周邊)在垂直梯度下植被的垂直分佈特點:從溫帶針葉林過渡到寒帶杜鵑與高山草甸的過渡帶,那種由「森林」到「開闊」的心理震撼。其中穿插了對夏季午後雷陣雨的物理學觀察,以及這些強降雨對地質結構,特別是邊坡穩定性的影響分析。 三、第二部:風中的紋理與歲月的積澱 (秋、冬) 秋季,是色彩最為斑斕卻又隱含蕭瑟的時節。本書的重點將轉向中海拔的轉型期林相,如楓香、殼斗科樹種在秋日轉黃、轉紅的過程。我們不只是描述「美景」,而是探討這種季節性景觀變化背後所隱含的生理機制與生態意義。更重要的是,秋季是許多山區部落(例如:居住於中央山脈兩側的賽德克、布農族群)進行傳統狩獵與採集活動的關鍵時期,本書將嘗試還原這些活動在特定山域環境下的儀式性與永續性,記錄那些口耳相傳的辨識技巧,例如如何透過植物的成熟度判斷獵物的遷徙方向。 冬季,是考驗生命韌性的極限時刻。本書將深入描繪臺灣山區的冬季特徵——這與常見的溫帶冬季有顯著區別。在霧氣繚繞的低溫中,本書聚焦於寒冷對生物的影響,特別是那些在冬季進入半休眠狀態的兩棲類與昆蟲。對於高山避難所的結構考察,將探討早期巡山員或獵人如何利用天然岩洞與簡易結構來抵禦嚴酷的低溫與風雪。冬末春初之際,對臺灣特有種櫻花(如霧社櫻、山櫻)的早開現象進行觀察,預示著新一輪生命循環的開啟。 四、第三部:時間的尺度與無形的結構 本書的第三部分,超越了單純的自然記錄,試圖探討時間在山林中留下的痕跡,以及那些難以被量化的「無形結構」。 地質的記憶體: 專門章節探討臺灣複雜的地質構造,如何形塑了今日的林相。從板塊擠壓形成的山脈,到獨立山區的獨立地質現象(如特殊的向斜、背斜構造),這些地質事件如何影響了土壤的深度、排水性,進而決定了哪些樹種能夠在此紮根。 水文的迷宮: 臺灣的山,是水的故鄉。本書以流域為單位,繪製了一張複雜的水文網絡圖景,不僅包括主要的河川源頭,更著重於那些季節性出現的湧泉、滲流層,以及水氣如何在不同海拔高度凝結、流動,滋養了整個生態系統。 被遺忘的邊界: 本部分將考察歷史上人類活動在山林中留下的印記:日治時期遺留的理蕃道路遺跡、戰後的伐木痕跡、以及不同時期設置的保護區邊界標誌。這些人造的「線條」,在時間的沖刷下,正逐漸被自然所吞噬或重新定義,探討人為邊界與生態邊界之間的張力與和解。 五、結語:在山巒間尋找共鳴 全書的結尾,並非簡單的總結,而是一次對讀者心靈的邀請。在現代社會的喧囂中,山林提供了一種慢速、立體的感知空間。本書旨在鼓勵讀者,當我們再次踏入山徑時,能夠運用更為豐富的感官去「閱讀」這片土地——不只是看見樹木的高度,更是傾聽樹木的年輪、感受苔蘚的濕度、追溯溪水的源頭。臺灣的山林,是一個不斷演化、充滿層次感的有機文本,等待著每一個願意駐足聆聽的探尋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30028891
  • 規格:盒裝 / 112頁 / 18.5 x 21.5 x 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樹嶼山林》週曆,光是名字就很有畫面感,光是想像著「樹」與「嶼」的結合,就覺得設計團隊一定下了不少心思。我猜這肯定不只是一本單純記錄日期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們在忙碌的日常中,暫時從都市的水泥叢林中抽離出來,去重新連結台灣這片土地的呼吸。林務局出品,品質自然有保障,他們對生態的理解深度,絕對能讓這本週曆的內容層次豐富起來。我預期裡面會有非常精緻的植物插畫,或是台灣特有種鳥類的記錄,畢竟這是他們的專業強項。也許還會搭配一些當地的林業文化故事,那些關於山守護者的記憶,總是最能觸動人心。這種將實用性與美學、知識性完美融合的設計,是台灣文創產品近年來非常成功的方向,希望這本週曆能在每一週的翻閱中,都能帶給我一絲清新的山風。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週曆、月曆多到氾濫,要讓我願意掏錢掏愛來收藏一本,它必須要有非常獨特的「靈魂」。我猜這本《樹嶼山林》週曆,應該是透過視覺語言,講述著台灣山林保育的歷程與願景。如果內容排版夠大膽、夠藝術性,而不是那種制式化的表格,那它就成功了一半。想像一下,某一週的背景是阿里山日出雲海的攝影作品,配上簡潔的文字說明當地的地理特徵,那種震撼感,絕對能讓我在寫下待辦事項時,心情都變得開闊起來。重點是,希望它不是那種「硬塞」知識進去的設計,而是讓資訊自然地滲透,讓你翻閱時,不經意間就吸收了許多關於山林生態的知識。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遠比死記硬背來得深刻有力,是這本週曆真正價值所在。

评分

老實說,我對這本週曆的期待,有點像是在期待一本年度的「台灣山林攝影集」。現在的設計趨勢越來越強調沉浸感,如果這本週曆能做到讓使用者感覺自己真的「走進」了照片中的場景,那它就超越了一般文具的範疇,晉升為一種生活美學的載體。我希望它在規劃日期時,能巧妙地避開一些過於商業化或制式的節日標註,而是用更貼近自然脈動的方式來點綴重要日期,例如標註台灣特有物種的繁殖期,或者重要的天文現象。這樣的週曆,用起來會覺得特別「接地氣」,而且極具收藏價值,因為它完整記錄了2023年,林務局眼中最值得被看見的「樹嶼山林」的樣貌。

评分

身為一個熱愛戶外活動的台灣人,我對林務局的文宣品一直抱持著高度期待。這本2023年的「樹嶼山林」週曆,聽起來就像是為我們這些「山系青年」量身打造的。我特別在意紙質和裝訂的細節,畢竟週曆是要用一整年的,如果紙張太薄容易透墨,或者裝訂不紮實,用起來就很掃興。我希望它能選用環保、可回收的紙材,這不僅符合林務局推廣環境教育的精神,也符合現代人對永續生活的要求。如果能在每一頁的邊角,偷偷印上當月份在台灣各山區可能觀察到的特色物候(例如,春天是櫻花鉤吻鮭洄游,秋天是楓葉轉紅),那簡直是貼心到不行。這種對細節的專注,才是一家專業機關出品的誠意展現。

评分

這本週曆,我猜它想傳達的不僅是「時間的流逝」,更是一種「與自然的共生哲學」。台灣的「嶼」字很妙,它可能指涉的是島嶼的意象,也可能暗示著山林中獨立的生態棲地。我期待它能用一種比較詩意的筆觸來呈現,而不是生硬的公文體或科普說明。也許,它會透過幾位台灣本土藝術家的合作,將臺灣獨特的山海地貌,轉化成充滿東方韻味的筆觸或水墨風格。想像在週曆上看到那種淡雅卻又充滿力量的畫面,會讓人感到一種深層的寧靜。這種設計,讓使用者在記錄生活瑣碎的同時,也能不斷提醒自己,我們生活在這座美麗的島嶼上,該如何謙卑地對待腳下的每一寸土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