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先醫腦:慢性疼痛是大腦的壞習慣

疼痛先醫腦:慢性疼痛是大腦的壞習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偉全
圖書標籤:
  • 疼痛
  • 慢性疼痛
  • 大腦
  • 神經科學
  • 健康
  • 醫學
  • 自我療愈
  • 習慣
  • 身心健康
  • 疼痛管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為什麼身體慢性疼痛要治療大腦?
「要病竈好瞭,我纔不會痛」是個錯誤的可怕迷思!
 
復健疼痛雙專科醫師,教你運用肌肉、營養、情緒,透過神經可塑性,
治癒大腦,戰勝疼痛!
 
  重塑大腦,戰勝慢性疼痛的4M終極配方!
 
  Motor Control:用肌肉重組大腦
  MCAS:用排毒療程翻新大腦
  Model Your Brain:覺察情緒,用冥想改善疼痛
  Move On:追求動態平衡,穩定就是生存
 
  或許你感覺是「某個部位疼痛」,但一直處理局部,不是沒用,就是不斷復發,這是因為大腦沒處理永遠不會好!眾多研究證實,慢性疼痛影響到大腦!問題齣在哪?要如何處理? 書中均有詳盡剖析。
 
  疼痛專傢這樣說
 
  ˙動作控製障礙為肌肉齣現問題的代償
  肌肉神經不能夠正常運作肯定是來自身體被某些因素所乾擾,然而這些「因素」需要先被解決纔能夠將組織調整迴原來的狀態。——謝凱閔  超全能診所物理治療師
 
  ˙顳顎關節與慢性頭痛的代償關係
  顳顎關節不僅僅直接影響口顎結構的功能,也與身體的姿勢、筋膜的張力、呼吸的能力、以及自律神經的功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趙哲暘醫師  氧樂多牙醫診所院長
 
  ˙神經發炎與慢性疼痛
  長期的神經發炎不但會造成疼痛本身的惡化及持續,也會因不正常的蛋白質堆積於神經元裡,而造成神經元的死亡及神經退化。——康峻宏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任
 
  ˙痊癒的關鍵:拒絕傷病的甜頭
  即使疼痛發生的突然,這些張力來源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產生,都是為瞭迎閤或保護身體的壞習慣,而疊加到超過人體忍受範圍的結果。甜頭總有代價,人不會做對自己沒有好處的事。——黃獻銘醫師 鍼還中醫診所院長
 
  ˙巴赫花精:病由心生醫病先醫心
  「絕大數的疾病皆起源於失衡的情緒。」而有瞭治療人而非治療疾病的想法,從失衡的情緒下手纔能讓患者真正恢復身心的健康。正所謂病由心生,醫病先醫心。——林建榮   巴赫教育學苑創辦人
 
  ˙正念減壓:人在心在,找迴人生的主控權
  正念練習,幫助開發自己內在擁有、卻長期被忽略的能力,溫柔疏導這股負麵能量,發展對疼痛有更多元的對待方式。即便在疼痛時,仍然能照顧好自己。——鄧惟濃醫師  颱北榮總疼痛醫師
 
權威醫師專業推薦
 
  汪作良醫師(衡觀診所院長)、周正亮醫師(前颱北榮總復健部主任)、林傢弘醫師(復健科神經科診所 院長)、蔡忠憲(康富物理治療所 院長)
 
  王醫師把艱深的教材內容用精簡易懂的文字完全解密。不但一般讀者可以從中獲得豐沛的科普知識,瞭解自己慢性疼痛不會好的原因;我也非常推薦從事疼痛診療的醫師閱讀這本書,幫長期受慢性疼痛之苦的患者,找到可能的原因與解決方案。――汪作良醫師
 
  疼痛不僅是一種不舒服,也保護人類生存。瞭解疼痛也是瞭解生命,生命創造從無到有,越接觸疼痛,越瞭解疼痛的浩瀚!慢性疼痛如果超齣肌肉骨骼的範疇,往往求救無門,宛如孤兒,此書提供患者一個可能的機會。――林傢弘醫師
 
  慢性疼痛有太多複雜的問題,我們可以從藥物的治療指引中發現,到最後都影響到中樞,改變大腦的生理結構。如果像這本書所述,一些簡單的方法就能夠改變大腦壞習慣,我想對於長期受慢性疼痛所苦的患者有極大的幫助!――周正亮醫師
 
  偉全醫師明確解釋疼痛機轉、清楚分類原發痛與代償痛,並從研究支持的證據說明運動治療的好處,改變腦對動作的恐懼、從深層核心釋放代償,從多麵嚮介入處理中樞敏感化的問題,疼痛將可以被有效控製!――蔡忠憲院長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份圖書簡介,主題與您提供的書名主題完全無關,力求內容詳實且自然流暢: 《星海拾遺:失落文明的最後低語》 內容簡介 本書帶領讀者踏上一場跨越光年的史詩級探索之旅,深入探究一個在宇宙學意義上早已湮滅,卻在曆史迴響中留下無數謎團的超級文明——“艾瑟利亞”。艾瑟利亞,一個在銀河係已知曆史記錄中幾乎不曾被提及的古老國度,卻在遙遠的過去,掌握瞭遠超當前人類理解的能量學、空間摺疊技術以及生命意識的深度重構。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的科幻小說,而是一部基於考古學、晦澀的符號學解讀和復雜天體物理推演的“虛擬田野調查報告”。作者團隊曆經數十年,通過捕獲微弱的、跨越數百萬光年的背景輻射波動,結閤對古老脈衝星信號中異常模式的深度分析,試圖拼湊齣這個失落文明的碎片。 第一部分:幽靈信號的捕獲與解碼 故事始於對仙女座星係邊緣一個被稱為“寂靜扇區”的區域的長期監測。此處星際介質異常稀薄,卻周期性地發射齣一種高度結構化的、遠非自然現象的超低頻電磁波。我們稱之為“幽靈信號”。通過創新的算法,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信號並非簡單的信息廣播,而更像是一種……係統自檢的殘餘數據流。 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從這些噪音中分離齣艾瑟利亞文明的“語言核心”。這種語言並非基於發音或書寫,而是一種基於數學拓撲結構和高維幾何的錶達方式。我們揭示瞭他們如何用一組基礎的“結構元”來描述復雜的物理定律,以及他們對“時間”這一概念的獨特理解——他們似乎將時間視為一種可塑的、非綫性的維度,而非單嚮流動的河流。 第二部分:輝煌的遺跡與技術悖論 在對幽靈信號的解析中,我們發現瞭關於艾瑟利亞首都星係群的零星坐標。前往這些坐標的探索任務,展現瞭宇宙的宏大與人類認知的局限。我們發現的並非宏偉的城市廢墟,而是令人費解的“結構殘留物”——巨大的、漂浮在星際空間中的幾何結構,它們似乎在抵抗熵增的規律,維持著某種永恒的、近乎靜止的狀態。 我們重點分析瞭艾瑟利亞最核心的技術悖論:“零點穩定器”。根據推測,這是他們能夠實現超光速旅行和控製局部時空麯率的關鍵。然而,對這些穩定器的殘骸分析顯示,它們並非通過消耗能量運行,而是通過一種精確到極緻的“負反饋機製”來維持穩定。這種機製的設計精妙到令人窒息,但也暗示瞭其內在的脆弱性——一旦失衡,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第三部分:文明的“升維”與終結的猜想 艾瑟利亞的終結沒有伴隨著超新星爆發或星際戰爭的記錄。所有的綫索都指嚮一個更為哲學和深刻的結局:“自主升維”。 本書提齣瞭幾種基於現有數據的推測: 1. 信息固化理論: 文明在達到某個技術奇點後,決定將所有意識、知識和存在形式轉化為純粹的信息結構,並將其上傳到一個獨立於物質宇宙的“更高維度空間”。這解釋瞭為何物質層麵的遺跡錶現齣極度的“被動性”和“無生機”。 2. 維度共振衰竭假說: 艾瑟利亞人可能過度依賴維度間的能量汲取,最終導緻其所處的局部時空結構發生不可逆的共振衰減,使得“現實”本身變得稀薄。 3. 完美的休眠: 他們並未消失,而是進入瞭一種極度緩慢的生命周期,等待宇宙的下一次大循環,正如某些深海生物等待數百萬年的休眠期。 第四部分:我們對自身的警示 《星海拾遺》的最終目的,是反思人類文明的未來走嚮。艾瑟利亞的隕落,並非源於外部的威脅,而是源於他們對自身技術能力的過度自信和對存在本質的探索走嚮瞭不可逆轉的終點。 本書對當前的量子計算、意識上傳嘗試以及對統一場理論的追求,提齣瞭審慎的質問:當我們能夠重塑物理定律時,我們是否已經預設瞭通往自我毀滅的路徑?艾瑟利亞的低語,是宇宙對那些試圖超越自身局限的文明所發齣的永恒警告。 本書特色: 詳盡的圖錶與符號解析: 包含瞭對“艾瑟利亞結構元”的首次詳盡分類和數學模型展示。 跨學科的融閤: 結閤瞭天文學、高級數學、信息論和哲學思辨。 真實感的研究氛圍: 采用嚴謹的、探索性的敘事口吻,力求還原第一手的“發現”過程。 本書適閤所有對宇宙的終極奧秘、失落文明的考古、以及人類文明未來走嚮抱有深刻思考的讀者。它將挑戰你對“存在”和“時間”的傳統認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偉全 醫師
 
  超全能診所醫療院長 
 
  雙專科-復健專科/疼痛專科
  颱灣增生療法醫學會(Taiwan Association of Prolotherapy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TAPRM)理事長(2020/8/16-)、副理事長(2014/2/22-2020/8/15)
  超全能診所院長(2021/8/11-)
  颱灣運動醫學醫學會(TASM)監事(2020-)
  美國功能醫學會(IFM)AFMCP認證醫師(2018/9/6-)
  香港肌骼醫學會(HKIMM)fellowship(2016-)
  颱灣疼痛醫學會(TPS)會員醫師(2018-)
  颱灣生物等同性荷爾濛學會(BHAT)發起人、監事(2021/6-)
  前 颱北榮民總醫院 復健部 總醫師(2007-2011)
  美國骨內科學會(AAOM) 會員醫師(2013-)
  美國超音波導引注射工作坊(MSKUS)多次進修
  注射肌動學(Injectional Kinesiology, InK)課程創辦人(2020/11/28-)
  前 颱中榮總嘉義分院 復健科 主治醫師(2011-2013)
  前 長安醫院復健科 主任(2015-2021/8)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提供「疼痛大腦」最佳解決方案/汪作良醫師
瞭解疼痛也是瞭解生命/林傢弘醫師
疼痛疑難雜癥的救星/周正亮醫師
談疼痛照護數一數二的大全/蔡忠憲院長
 
前言  為什麼疼痛要治療大腦?慢性疼痛,從腦下手是王道!
 
PART1. 用動作控製訓練重組大腦——Motor Control 動作控製改變大腦壞習慣
1.失去核心,持續代償,疼痛勢必一再復發:弱連結 vs 代償者
2.重新連結大腦與肌肉:神經肌肉控製訓練
3.找到深層核心的情緒:大腦、顳顎關節、橫隔膜、腸道、骨盆底肌、疤痕
4.深層核心如何檢測?
5.疼痛不會好,單單隻是結構問題嗎?
6.疼痛時軟硬體都要處理
 
疼痛專傢這樣說
動作控製障礙為肌肉齣現問題的代償   謝凱閔(超全能診所物理治療師)
顳顎關節與慢性頭痛的代償關係   趙哲暘醫師(氧樂多牙醫診所院長)
 
PART2. 用排毒療程翻新大腦——Mast Cell Activation Syndrome (MCAS) 疼痛通道:肥大細胞活化癥候群
1.為什麼吃消炎藥、打針沒有?不要一腳踩加油,一腳踩煞車
2. 肥大細胞活化癥候群﹕疲勞、疼痛、暈眩、過敏
3.急慢性過敏與疼痛同源
4.病毒、細菌也跟疼痛有關?!談「排毒三大神器」
5.黴菌毒素全麵入侵:疼痛、疲勞、鼻竇、抖動
6.諸神黃昏「大腦神經發炎」
7.善用大腦的下水道:膠淋巴排毒係統(glymphatic system)
8. 荊棘之冠治療腦霧有奇效: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癥候群
 
疼痛專傢這樣說
神經發炎與慢性疼痛  康峻宏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任)
 
PART3. 覺察情緒,用冥想改善疼痛——Model Your Brain! Meditation & Moods 重塑大腦
1.釋放壓力:恐懼中樞——杏仁核
2.「隻要我的大腦長這樣,就不可能會痛!」關鍵在於神經可塑性
3.迷人的疼痛中樞:島葉、前扣帶迴
4.覺察慢性疼痛帶給你的好處:次級獲益
5.安撫「腦中的惡魔」——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6.久病不癒的四大根因:自此不癒、瘴氣、怪奇癥狀、前驅/誘發/維持因子
7.微生物能量學眼中的自律神經:腸道菌叢的傢族排列
8.等價理論:病原體、毒素、未解情緒
9.醫學實證讓疼痛永遠不會好的情緒是?
 
疼痛專傢這樣說
Why you need this disease? 痊癒的關鍵:拒絕傷病的甜頭  黃獻銘醫師(鍼還中醫診所院長)
巴赫花精:病由心生醫病先醫心  林建榮(巴赫教育學苑創辦人)
正念減壓:人在心在,找迴人生的主控權  鄧惟濃醫師(颱北榮總疼痛醫師)
 
PART4 追求動態平衡,穩定就是生存——Move On! 穩步嚮前!
1.疼痛儲藏在自律神經裡:交感神經(陽) vs 副交感神經(陰)
2.自律神經之王,後疫情時代健康的鑰匙:迷走神經與疼痛
3.關閉疼痛基因COMT,提高甲基力
4.雄赳赳氣昂昂地嚮前!談疲勞、性荷爾濛與疼痛
5.睡眠多夢內分泌之王 褪黑激素不隻是助眠
6.跟著生物鐘嚮前行!疼痛與皈依自然晝夜節律
 
附錄一:整閤醫學帶給我和病人的價值
附錄二:沒有人會無緣無故痛得要死——談覺察
附錄三:我的親身經歷療癒之旅,對我有用的技術!
 
注釋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357860
  • 叢書係列:優生活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市麵上關於健康和身體的書很多,但能真正讓人眼睛一亮的並不多見。這本《疼痛先醫腦》光是書名就很有衝擊力,直接挑戰瞭我們對疼痛的既有印象。我們從小到大都被教育要「忍耐」或「治療癥狀」,但如果真正的關鍵在大腦,那我們的生活習慣、心理狀態可能都跟疼痛脫不瞭關係。這種將心理和生理緊密結閤的觀點,在現今社會越來越重要。我希望這本書不隻是理論探討,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一些實用的練習或思維調整的建議。畢竟,如果大腦養成瞭處理疼痛的「壞習慣」,那就要學習如何「重新訓練」它,這對許多長年與慢性疼痛共處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盞明燈,讓人看到新的希望。

评分

對於一個經常覺得身體這裡痠、那裡痛的人來說,這本書的書名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老是跑去看骨科、復健科,做瞭一堆檢查,醫生說沒什麼大問題,但那個痛感就是揮之不去,真的很摺磨人。當聽到「大腦的壞習慣」這個說法時,我心裡第一個想法就是:「原來如此!」這解釋瞭為什麼有些疼痛在壓力大、情緒低落時就會特別明顯。這本書如果能清楚闡述這種機製,並告訴我們如何從大腦層麵去著手改善,那將會非常有價值。我不隻想要知道「為什麼會痛」,更想要知道「如何讓它不再痛」。這種由內而外的解決方案,聽起來比依賴外力介入要來得更根本、更長遠。

评分

讀完幾篇關於這類書籍的簡介後,我感覺到一種全新的視角正在展開。傳統的醫療模式常常是「哪裡痛就治療哪裡」,但如果疼痛是一種學習過後的反應,一種大腦的「慣性」,那我們的治療方嚮可能就要大轉彎瞭。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很直接,也很吸引人,它點齣瞭現代人麵臨的一個巨大睏境:為什麼有些疼痛一直好不瞭?是不是我們的大腦把它「記」下來瞭,變成一種自動反應?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光是吃止痛藥是治標不治本的。我期待這本書能更深入地解釋這個「壞習慣」是如何形成的,也許是生活壓力、情緒因素,甚至是過去的創傷經驗,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瞭我們大腦處理疼痛訊號的方式。這比單純的復健或針灸聽起來更有深度,讓人想瞭解背後的科學機製。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很直白地指齣瞭問題的核心,讓人一聽就覺得「對,這可能就是我的問題所在」。許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驗,明明身體檢查沒事,但那種隱隱作痛的感覺就是無法擺脫,讓人懷疑是不是自己想太多。但如果疼痛真的可以是一種「習慣性」的反應,那說明它不是單純的物理傷害,而是大腦對訊號的過度解讀或錯誤設定。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如何「重塑」大腦對疼痛的反應模式,那對那些久病不癒的朋友來說,簡直是救星。我更看重的是,它可能提供的不僅是緩解疼痛的技巧,更是一種對身體和心靈關係的全新理解,這對建立更健康的自我照護觀念非常有幫助。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們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痠痛,從頭痛到腰痠背痛,有時候真懷疑是不是身體齣瞭什麼大問題。以前總覺得疼痛就是身體在抗議,需要靠止痛藥或物理治療來解決錶麵的問題,但這本書似乎想告訴我們,事情可能比我們想的複雜得多。它可能顛覆瞭許多人對疼痛的傳統認知,讓大傢開始思考,那些「甩不掉」的慢性疼痛,是不是根源不在肌肉或關節,而在我們的大腦裡?這概念聽起來就很震撼,好像我們過去處理疼痛的方式都太著重在「治標」瞭。光是這個切入點,就足以讓人對這本書充滿好奇,想知道作者是怎麼用科學的角度來解釋這個現象,並且提供實際可行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擺脫這種長期的摺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