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宣講:吳地寶卷的編創與流通

閱讀與宣講:吳地寶卷的編創與流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丘慧瑩
图书标签:
  • 吴地宝卷
  • 卷宗文献
  • 民间信仰
  • 佛教
  • 道教
  • 读经
  • 宣讲
  • 地方宗教
  • 社会生活
  • 文化传播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為科技部〈閱讀與宣講──吳地寶卷的編創與流通〉專書寫作計畫及相關計畫的研究成果。收錄本書作者丘慧瑩教授從2007年開始,於中國江蘇蘇州、常熟一帶宣卷活動、宣卷文本的相關研究。

  吳地宣卷是一種結合信仰的民俗文藝活動,地方神寶卷極具特色,歷久不衰;場上儀式、手抄卷本、案頭讀本,民間信俗共構出吳地宣卷豐富且多樣的面目。

  本書分上下二編:上編以上海石印本寶卷研究開場,鎖定惜陰書局石印本寶卷為研究重點,系統梳理寶卷與戲曲、講唱、小說、彈詞等俗文學的關係。以故事主題為縱軸,輔以羅蘭.巴特核心情節、格雷馬斯的行動素及敘事模式研究,分析比較這些做為閱讀的「擬寶卷」,其編創方式、技巧、特色及變化規律,以明瞭石印本寶卷與手抄本寶卷的相互影響;下編則是總結近年來筆者對吳地寶卷的文本分析、田野調查成果,以吳地寶卷流傳與編創的現在進行式,說明吳地寶卷的傳承性與有效性。

 
吳地民間信仰與俗文學的活態史詩:從口傳到文獻的轉化與延續 本書聚焦於中國江南地區,特別是吳語文化圈內流傳的民間宗教文獻——寶卷(Bǎo Juǎn)的發展脈絡、文本結構、信仰實踐及其社會功能。這部著作旨在深入探討明清以降,特定地域性宗教文本如何在口頭傳統與書面記錄之間擺盪、演變,最終成為理解地方社會心靈世界與文化認同的關鍵切片。 全書以嚴謹的文獻學方法和民族學田野調查相結合的視角,勾勒出吳地寶卷從產生、傳播到規範化的複雜歷程。它摒棄了將寶卷簡單視為「迷信文獻」的陳舊觀點,轉而將其置於明清之際社會變遷、民間信仰重組以及士紳文化滲透的宏大歷史背景下進行考察。 第一部分:吳地社會結構與信仰基層 本部分首先對吳地(蘇南、浙北一帶)的歷史地理、經濟形態以及傳統的宗族與鄉里結構進行了細緻的描繪。吳地自宋代以來就是商品經濟發達、城市化進程較早的地區,這種特殊的社會環境催生了對精神慰藉和道德教化更為迫切的需求。 接著,著作詳細剖析了清代吳地民間信仰的多元面貌,包括對地方神祇、佛教與道教的融合性崇拜,以及鸞堂信仰的興起。寶卷作為這些信仰體系中重要的傳播媒介,其誕生的土壤正是這種民間宗教的活躍與複雜性。我們將追溯寶卷在這些不同宗教場域中的角色定位,論證其如何成為連接精英文化(如佛經、道藏)與底層民眾理解能力之間的橋樑。 第二部分:寶卷的文本生成與結構分析 本書的核心工作之一,是對現存的吳地寶卷進行詳盡的文本學梳理與類型劃分。作者爬梳了散佚於各地私家藏書、寺廟庫房,乃至田野間收集到的數十種吳語或夾雜吳語方言的寶卷文本。 結構分析部分,深入探討了寶卷典型的敘事模式、韻律特徵與修辭手法。寶卷往往以七言或十字韻語構成,便於記憶和傳唱。著作揭示了這些文本如何巧妙地將佛教的因果報應、道教的齋醮儀軌、民間的倫理道德要求,以及對特定神祇(如觀音、保生大帝等)的頌揚融為一爐。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文本中夾雜的大量地方性詞彙和語音現象,為研究吳語的歷史音韻提供了無可替代的活資料。 此外,本書還專門開闢章節討論「編創」的過程。在過去,人們傾向於認為寶卷是某位高僧或道士獨立完成的創作。而本研究則主張,許多寶卷是集體創作或經過長期口頭流傳後由「師公」「女師」等民間藝人在傳抄過程中不斷增補、修正的產物。文本的「流動性」和「可塑性」是其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第三部分:流通場域與社會影響 寶卷的生命力不在於其文本本身,而在於其廣泛的流通與實踐。第三部分聚焦於寶卷如何進入社會生活,並發揮其教化與娛樂功能。 作者詳細考察了寶卷的流通渠道:從寺廟、齋堂的公開誦讀,到鄉間社火、節慶活動中的表演(如結合嗩吶、鑼鼓的「唱卷」),再到士紳家庭內部作為道德教化的讀物。通過分析不同群體對寶卷的接收差異,本書展示了寶卷在不同社會階層中扮演的多元角色——對文盲者是啟蒙的聲音,對受過基礎教育者則是精神寄託的載體。 在社會功能方面,寶卷不僅是宣揚宗教教義的工具,更是維護地方秩序、強化社群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寶卷中蘊含的「報應觀」有效地規範了民間行為,而其對地方神祇的褒揚則強化了地域性的文化認同感。書中還探討了晚清以來,部分士紳如何利用寶卷的文本形式,將其改造為具有較強儒家倫理色彩的「勸善書」,這體現了精英文化對民間宗教文本的吸納與轉化。 第四部分:跨語境的比較與延續 最後,本書將吳地寶卷置於更廣泛的民間文獻傳承譜系中進行比較研究。通過與江淮、閩南等地的寶卷進行對照,凸顯出吳地寶卷在文本風格、神祇譜系以及方言使用上的獨特性。 同時,著作關注了寶卷在近現代的轉向。隨著印刷技術的普及和現代宗教管理體制的建立,寶卷的口傳性逐漸被書面化、固定化所取代。本書最後探討了在當代社會,這些古老的文本如何被「活化」或「遺忘」,為後來的民間文學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歷史參照。 總而言之,這部著作是一部關於吳地地方文化記憶、民間宗教史以及俗文學傳播機制的紮實研究,它通過對寶卷這一特殊文獻的研究,為我們理解明清以來江南社會的底層心靈風景,提供了一把不可或缺的鑰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丘慧瑩  教授


  現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
  專長:中國古典戲曲、俗文學、民間文學

  獲獎:
  多年教學研究曾獲績優教學教師、績優導師、傑出服務教師、推動生命教育績優人員等殊榮
  第二屆中國海寧杯〈王國維戲曲論文獎〉一等獎、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
  連續獲得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補助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733357
  • 叢書系列:新文豐-宗教(佛教)類
  • 規格:平裝 / 418頁 / 15 x 21 x 2.0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名讓我聯想到我小時候在親戚家翻到的一本舊書,封面都快爛掉了,裡面寫滿了勸人向善的故事,雖然文字很樸素,但那種樸實的力量感,至今難忘。我想,「編創」與「流通」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淬鍊這種生命力的過程。書籍的物質性(紙張、墨水)往往決定了它的流通範圍和速度,而「宣講」則決定了它在精神層面的擴散力。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用現代的眼光,去解構這些古老的傳播鏈條。如果能有關於不同版本間的比較分析,例如,某個強調孝道的段落,在城市和鄉村的版本中有何不同側重,那對理解社會變遷的微觀角度將是極大的助益。這不只是一本學術書,更像是一把鑰匙,能開啟我們通往過去生活實感的門。

评分

對於「吳地」這個地域概念,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出江南水鄉的煙雨迷濛,但也同時好奇,在那個特定地理空間裡,寶卷的內容和形式會不會發展出獨特的風格?比如,是否會大量融入與水利、農耕、或是特定神祇崇拜相關的元素?光是想像那種帶著濃郁地方色彩的敘事腔調,就覺得引人入勝。而「宣講」這環節,更是關鍵。現代的閱讀多是單向且私密的,但「宣講」卻是一種高度公共性的儀式。我衷心希望這本書能捕捉到那種集體聆聽時的氛圍,那種信徒與講者之間心領神會的默契。如果能透過文字,喚起讀者對那種共鳴感的記憶,哪怕只是片段的重現,這本書的價值就極高了。

评分

哎呀,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意思,雖然我沒讀過,但光看「吳地寶卷」這幾個字,我就忍不住聯想到過去在廟口或是地方戲臺下聽過的那些傳統說書。那種感覺,就是一邊聽故事,一邊感受著在地文化在口耳相傳中不斷被詮釋、被賦予新意的生命力。我猜想,這本書應該不只是在整理文獻,更是在挖掘這些「寶卷」在不同時代、不同群體間流動、轉化的過程。畢竟,這些民間文學往往是最貼近庶民生活,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鏡子。我個人特別好奇,在「編創」與「流通」這兩個面向下,它會如何呈現出寶卷如何從一個單純的文本,蛻變成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文化載體。如果書中能觸及到說書人、抄寫者在其中的角色轉換,那肯定會是非常精彩的切入點。

评分

老實說,這類型的研究有時候會顯得有些枯燥,但如果能處理得當,它能提供一種非常迷人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文本」的定義。寶卷,它不是一部完成的作品,而是一個持續被建構的過程。它可能在抄錄的過程中被增刪,在宣講的現場被即興發揮,甚至在流傳中被視為具有某種法力的媒介。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學術的嚴謹性與這種流動性的捕捉。我希望看到的不僅是文獻考證,更是一種對於知識傳播史的深刻反思——在沒有現代媒體的時代,人們是如何維繫信仰、傳遞規範的?如果本書能揭示出寶卷在社會控制或自我療癒中的多重功能,那它絕對是本值得細讀的佳作。

评分

這本《閱讀與宣講》,書名本身就暗示了一種動態的過程,一種從靜態的文本到活態的傳播。我個人對歷史文獻的興趣,通常不在於它寫了什麼宏大的敘事,而在於它如何「被使用」。比方說,同樣一個故事,在不同的講述者手中,為了迎合聽眾的需求,語氣、重點、甚至情節都會悄悄改變。我想像這本書或許會探討,當寶卷走出廟堂,進入尋常百姓家時,它的內容是如何被「在地化」的?這不單是語言上的調整,更是價值觀的碰撞與融合。如果作者能夠細緻描摹出這種「在地化」的痕跡,讓讀者彷彿能聞到那股陳舊紙張與香火混合的氣味,那這本書的深度就非同一般了。我期待它能跳脫學術的框架,展現出寶卷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豐富面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