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研究方法

圖解研究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榮泰生
图书标签:
  • 研究方法
  • 图书
  • 学术
  • 学习
  • 指南
  • 方法论
  • 数据分析
  • 文献综述
  • 科学研究
  • 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ㄧ單元一概念,迅速掌握研究方法的精華與內涵。
  #量化與質性研究並重,建立紮實的研究基礎。
  #平易近人,清晰易懂;目標導向,循序漸進。
  #圖文並茂.容易理解.快速吸收。

  研究方法近年來被應用得愈來愈廣泛。例如︰廣告公司的研究人員,利用調查法來研究消費者的行為。利用實驗法來了解廣告的效果。政府機構或民間團體利用調查法來了解民意、預估選情。學術研究者利用質性研究來深入了解企業問題,進而提出富有創意的命題等。

  本書融合美國暢銷教科書的精華,以及作者多年教學研究與實務經驗撰寫而成,是大專院校「研究方法」或「行銷研究」的優良教材。
史诗的序章:文明的暗流与人性的回响 图书名称: 《迷雾之城:失落的符文与时间的囚徒》 图书简介: 引言:当记忆被篡改,历史便不再是唯一的真实。 本书并非一部轻松的消遣之作,它是一次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深度探险,一卷关于权力、记忆与存在的宏大史诗。故事的舞台设定在“奥瑞恩斯”,一座漂浮于无尽虚空之上的巨型城市。这座城市以其严谨的社会结构和对“时间流”的精准控制而闻名——理论上,奥瑞恩斯的每一个居民都生活在一个完美同步、逻辑严密的现实中。然而,在这份表面的和谐之下,涌动着一股足以撕裂既有秩序的暗流。 第一部:裂痕的初现——遗忘工程师的低语 故事的核心人物是伊利亚斯·维恩,一名隶属于“时序修正局”的底层技术员。他的工作是维护城市中至关重要的“记忆同步矩阵”,确保所有市民的集体记忆与官方历史版本保持一致。伊利亚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沉默寡言,沉溺于古老的机械原理和那些被视为“无用数据”的残骸中。 转折点始于一次例行的系统维护。伊利亚斯偶然截获了一段被系统标记为“冗余数据”的加密信息。这段信息并非数据流,而是一系列模糊不清的古代象形文字——“失落的符文”。这些符文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奥瑞恩斯建立在“统一历史观”上的基石。他发现,矩阵中存在着巨大的、被刻意清除的“时间断层”,而这些断层中隐藏的,是关于奥瑞恩斯真正起源的、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 随着伊利亚斯对符文的深入研究,他开始经历不属于他生命轨迹的“回响”——陌生的情感、无法解释的技能和对城市结构中隐藏陷阱的本能恐惧。他意识到,所谓的“同步记忆”,不过是一层精心编织的幻象。 第二部:追逐幽灵——地下世界的博弈与联盟 为了探寻真相,伊利亚斯必须深入奥瑞恩斯的禁区——被城市上层视为“时间污染源”的底层结构,那片被称为“灰烬区”的黑暗地带。在那里,时间流速变得紊乱,物理法则也时常失效。 在灰烬区,伊利亚斯遇到了那些被社会流放的“异见者”和“时间残留者”——他们是那些记忆未能被完全同步,或者主动拒绝接受官方历史的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被称为“织网者”的神秘女性,她似乎掌握着解读符文的关键,但她的动机深不可测。织网者并非为了“解放”民众,她更像是一个坚定的实用主义者,她的目标是利用被掩盖的“时间能量”来重塑奥瑞恩斯的物理法则。 随着调查的深入,伊利亚斯发现,制造这座城市的并非是传说中的“先驱者”,而是一个被称为“监察会”的实体,他们利用一种名为“心智熔炉”的装置,将所有居民的意识囚禁于一个受控的循环之中,以维持城市的永恒运转。失落的符文,正是解除这个囚笼的唯一钥匙,但使用它将意味着城市本身可能随之崩塌。 第三部:时间的囚徒——道德的抉择与存在的代价 伊利亚斯和织网者组成了一个脆弱的联盟,他们的目标从最初的“揭露真相”转向了“夺取控制权”。他们必须穿越城市最核心的“零点核心”,那是监察会维持时间幻觉的权力中枢。 这一路上,他们不仅要躲避时序修正局的精英追捕者——那些被灌输了绝对忠诚、拥有超越常人反应速度的“同步执行者”,还要面对更深层次的哲学困境: 记忆的真实性: 如果一个谎言能带来长久的和平与秩序,那么一个残酷的真相是否更有价值? 个体的自由: 自由的代价是混乱与毁灭,安稳的代价是永恒的奴役,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人性? 高潮部分,伊利亚斯终于抵达了零点核心。他面对的并非一个残暴的独裁者,而是一台复杂的、象征着“理性至上”的超级逻辑机器,以及一位沉睡了数千年的初代监察者。伊利亚斯必须决定:是启动符文,释放混乱但真实的时间洪流,让奥瑞恩斯及其居民面临彻底湮灭的风险;还是摧毁符文,让和平的谎言继续下去,成为新的守护者。 尾声:回响不绝 本书的结局并非一个简单的黑白对立。伊利亚斯做出了一个既非完全的牺牲也非彻底的胜利的选择。奥瑞恩斯幸存了下来,但时间不再是平直的线条。部分符文的激活,导致城市的结构中出现了“记忆的涟漪”——一些居民开始做起不属于自己的梦,感受到不属于自己的爱与痛。 《迷雾之城》探讨了后现代社会中,信息控制与个体主体性的消亡。它质疑了“稳定”的真正含义,并最终指向一个令人深思的结论:也许,最深的牢笼,是我们自愿相信的那个“完美世界”。 这部作品充满了错综复杂的机械美学、晦涩的符号学暗示以及对人类精神韧性的残酷考验。它邀请读者一同进入迷雾,亲手触摸那段被时间遗忘的、真实的骨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榮泰生


  學歷
  大同工學院事業經營碩士
  美國波士頓大學 (Boston University) 企業管理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博士

  經歷
  輔仁大學國際貿易與金融系、管理學研究所副教授
  輔仁婦女大學、推廣部碩士學分班講座
  政治大學企管系兼任講師
  哈佛企管顧問公司顧問
  華得廣告公司顧問
  士林紡織公司顧問

  著作
  圖解研究方法
  SPSS與研究方法
  Amos與研究方法
  Excel與研究方法
  企業研究方法
  網路行銷
  企業管理
  管理學
  行銷管理學
  資料處理
  廣告策略
  行銷研究
  消費者行為
  計算機概論
  企業管理概論問題解答
  現代行銷管理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企業研究的基本概念
第1章 緒 論
Unit 1-1 研究定義與類型
Unit 1-2 研究方式與目的
Unit 1-3 社會科學的重要哲學概念
Unit 1-4 為什麼要學習研究方法
Unit 1-5 獲得知識的來源
Unit 1-6 推理──演繹與歸納
Unit 1-7 經典研究
Unit 1-8 研究的道德議題
第2章 研究程序
Unit 2-1 高品質研究
Unit 2-2 研究程序
Unit 2-3 研究問題的界定
Unit 2-4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以及文獻探討
Unit 2-5 概念架構及研究假說
Unit 2-6 研究設計
Unit 2-7 研究設計的6W之一
Unit 2-8 研究設計的6W之二
Unit 2-9 資料分析、研究結論與建議之一
Unit 2-10 資料分析、研究結論與建議之二
第3章 研究計畫書
Unit 3-1 意義與目的
Unit 3-2 研究計畫的贊助者、發展步驟與類型
Unit 3-3 結構內容之一
Unit 3-4 結構內容之二
Unit 3-5 結構內容之三

第二篇 研究設計
第4章 測 量
Unit 4-1 基本概念
Unit 4-2 測量程序
Unit 4-3 測量尺度
Unit 4-4 良好測量工具的特性
Unit 4-5 信度測量
Unit 4-6 效度測量
Unit 4-7 測量工具的實用性考慮與誤差
Unit 4-8 測量工具的發展
第5章 量 表
Unit 5-1 選擇量表的考慮因素
Unit 5-2 常用的量表之一
Unit 5-3 常用的量表之二
Unit 5-4 常用的量表之三
Unit 5-5 常用的量表之四
Unit 5-6 評等量表的問題
Unit 5-7 態度量表
第6章 抽樣計畫
Unit 6-1 了解抽樣
Unit 6-2 抽樣程序之一
Unit 6-3 抽樣程序之二
Unit 6-4 抽樣程序之三
Unit 6-5 樣本大小的決定
Unit 6-6 平均數、比率的樣本統計量分配
Unit 6-7 信賴區間之一
Unit 6-8 信賴區間之二
Unit 6-9 決定樣本大小的公式與應用
Unit 6-10 有限母體之下的樣本大小決定之一
Unit 6-11 有限母體之下的樣本大小決定之二
Unit 6-12 非機率抽樣的樣本大小決定

第三篇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
第7章 次級資料
Unit 7-1 次級資料的優缺點
Unit 7-2 次級資料的類型與電腦化資料查詢之一
Unit 7-3 次級資料的類型與電腦化資料查詣之二
Unit 7-4 利用搜尋引擎
附錄 7-1 美國提供次級資料的主要來源
第8章 調查研究
Unit 8-1 了解調查研究
Unit 8-2 訪談類別
Unit 8-3 調查類型之一
Unit 8-4 調查類型之二
Unit 8-5 選擇適當的調查方法
Unit 8-6 網路調查
第9章 調查工具
Unit 9-1 基本概念
Unit 9-2 問卷的類型
Unit 9-3 問卷的分類
Unit 9-4 問卷發展之一
Unit 9-5 問卷發展之二
附錄 9-1 網路調查問卷設計
第10章 實驗研究
Unit 10-1 實驗的本質之一
Unit 10-2 實驗的本質之二
Unit 10-3 實驗環境
Unit 10-4 實驗設計之一
Unit 10-5 實驗設計之二
Unit 10-6 經典實驗研究

第四篇 質性研究方法
第11章 觀察研究
Unit 11-1 了解觀察研究
Unit 11-2 觀察研究的類型
Unit 11-3 間接觀察
Unit 11-4 經典的觀察研究之一
Unit 11-5 經典的觀察研究之二
Unit 11-6 經典的觀察研究之三
第12章 質性研究
Unit 12-1 了解質性研究
Unit 12-2 個案研究之一
Unit 12-3 個案研究之二
Unit 12-4 民族圖誌研究
Unit 12-5 扎根理論研究
Unit 12-6 焦點團體研究
Unit 12-7 行動研究
Unit 12-8 質性資料分析之一:內容分析法
Unit 12-9 質性資料分析之二:扎根理論的資料分析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76607
  • 叢書系列:圖解系列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研究方法是針對企業環境、策略、組織內部結構,以及企業的利益關係者(如員工、消費者)所進行的研究,其目的在於報導、描述、解釋或預測某些現象。研究者可能是企業內部人士,可能是委外的專業研究機構,也可能是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或學生。不論由誰主持研究,研究者都必須先有一個明確的研究問題。在學術上的專題研究隨著研究者、研究要求的不同,又可分為「大三專題研究」、碩士論文研究、博士論文研究。不論何種層次的學術研究,研究者都必須了解研究方法,並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

  【研究方法被企業廣為應用】

  企業研究是「解決問題」導向的。這些問題可說是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它們包括了某些非常特定的問題,例如,何以消費者對於公司的產品偏好改變了;何以降價看不到立即而明顯的銷售效果;分群的潛在顧客對產品的態度,何以沒有顯著性差異;何以財物誘因無法激勵部屬。

  近年來,企業研究方法被應用得愈來愈廣泛,例如:廣告公司的研究人員,利用調查法來研究消費者的行為,利用實驗法來了解廣告的效果,政府機構或民間團體利用調查法來了解民意、預估選情。學術研究者利用質性研究來深入了解企業問題,進而提出富有創意的命題等。

  【本書特色】

  本書共分四篇。第一篇將介紹企業研究的基本概念,包括緒論、研究程序、研究計畫書。第二篇說明研究設計的有關課題,包括測量、量表、抽樣計畫(包括抽樣程序、樣本大小的決定)。第三篇說明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包括次級資料、調查研究、調查工具、實驗研究。第四篇說明質性研究方法,包括觀察法、質性研究。

  本書的撰寫,秉持了以下的原則。這些原則構成了本書特色:

  (一)平易近人,清晰易懂:以平實的文字、豐富的企業管理例子來說明原本是艱澀難懂的概念及理論,讓讀者很容易了解。

  (二)目標導向,循序漸進:根據筆者指導研究生及大學生撰寫論文、專題研究的多年經驗,筆者充分了解讀者所需要的是什麼、所欠缺的是什麼。同時,本書的呈現次序是依循研究程序(research process),也就是要完成一個高品質研究所應有的各階段,以便於讀者做有系統的了解。

  (三)科技導向,掌握新潮:新科技的層出不窮,使我們提升了研究品質,加快了研究的腳步。本書充分的掌握了新科技所帶來的好處,例如:我們將介紹以CDROM查詢有關的次級資料;透過國際網際網路 (Internet) 來檢索有關資料;利用適當的軟體來分析量化或質性資料。本書也說明了如何以網路問卷的方式來蒐集初級資料,以提升資料蒐集的效能與效率。

  (四)量化與質性研究並重:本書雖以量化研究為主,但對於質性研究亦有相當著墨。不論進行量化研究或質性研究,均可從本書獲得清楚的概念,建立扎實的研究基礎。

  【歡迎撿芝麻】

  本書融合了美國暢銷教科書的概念精華,並輔之以筆者多年在教學研究及實務上的經驗撰寫而成。本書可作為大學及專科學校「行銷研究」、「研究方法」的教科書,以及「行銷管理學」、「管理學」、「企業管理學」、「策略管理學」(企業政策學)的參考書。在企業的管理者、負責行銷研究的人員,以及廣告公司的企劃、研究人員,亦將發現這是一本奠定有關理論概念、充實實務知識的書。

  本書得以完成,輔仁大學金融與國際企業系、管理學研究所良好的教學及研究環境使筆者獲益匪淺。筆者在波士頓大學與政治大學的師友,在概念的啟發及知識的傳授方面更是功不可沒。父母的養育之恩及家人的支持是筆者由衷感謝的。

  最後(但不是最少),筆者要感謝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本書的撰寫雖懷著戒慎恐懼的心態,力求嚴謹,在理論概念的解說上,力求清晰及「口語化」,然而「吃燒餅哪有不掉芝麻粒的」,各位,歡迎撿芝麻!

榮泰生(Tyson Jung)
輔仁大學管理學院
2013年6月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等級,非常適合現代人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它不像傳統教材那樣,一大段文字佔據整個版面,讓人閱讀的慾望瞬間降到冰點。相反地,它大量使用了資訊圖表(Infographics)和流程圖,特別是在說明複雜的研究步驟時,像是從研究假設的確立到資料收集、清洗、最後到報告撰寫的完整路徑圖,每一個階段都清晰地標註了可能的陷阱和應對策略。我特別欣賞的是,它並沒有為了追求「圖解」而犧牲內容的深度。它能在同一頁面中,用簡潔的圖示呈現概念,同時在旁邊的註釋欄位裡,提供深入的學術來源或延伸閱讀的建議。這讓我在趕報告進度時,可以先看圖快速掌握大方向,等到有空的時候,再回頭鑽研那些註釋裡頭的學術深度,這種彈性設計,對於在職進修或時間寶貴的研究生來說,簡直是福音。

评分

最令我驚喜的是,它對「倫理」和「偏見」的探討,這往往是教科書裡一筆帶過的部分。這本書用了好幾個案例研究,專門剖析了歷史上或近期發生的一些研究倫理爭議,像是知情同意的邊界、資料保密性的挑戰,甚至連當代社會中無意識的文化偏見如何滲透到研究設計中,都有深入的分析。書中並沒有採取說教式的語氣,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引導者,帶著我們一起「模擬」那些困難的決策情境。比如,在進行敏感議題的訪談時,你該如何平衡研究的必要性與受訪者的心理安全?這本書提供了一套非常實用且富有同理心的操作框架。這讓我覺得,這不只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研究的書,更是一本教你如何成為一個負責任、有良知的研究者的指南,這一點非常難能可貴。

评分

對於那些非學術出身,但需要在工作場合中處理數據分析或市場研究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簡直是量身打造的。我認識一位在科技業做產品分析的朋友,他過去一直被各種統計名詞搞得暈頭轉向。自從他開始參考這本書,他提到他終於能自信地向老闆解釋,為什麼我們需要使用A/B測試而非簡單的平均數比較,以及這種選擇背後的統計學合理性在哪裡。這本書的用語非常「接地氣」,它幾乎避免了所有不必要的學術術語堆砌,即使必須用到,也會立即提供白話文的解釋。而且,它還涵蓋了一些進階但實用的主題,比如如何有效地向非專業人士「視覺化呈現研究結果」,這在商業簡報中至關重要。總體來說,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橋樑,連接了高深的學術理論與實際操作層面的需求,讓研究方法不再是學術圈的專屬密碼,而是人人都能掌握的溝通工具。

评分

坦白講,我當初買這本書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畢竟市面上太多號稱「圖解」但內容空泛的書了。但這本的紮實程度,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它不只是教你「怎麼做」,更深入探討了「為什麼要這樣做」。例如,在談論量化研究和質化研究的哲學基礎時,作者並沒有選擇迴避那些艱深的哲學思辨,而是巧妙地將其與實際的研究場景結合。它會用一系列的提問引導讀者去思考,如果你想了解的是「人們對某個政治事件的感受與詮釋」(質化),你就不該用簡單的李克特量表來測量(量化)。這種對研究設計核心精神的掌握,讓我這個過去只會套用標準流程的新手,開始學會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研究題目。那種感覺就像是,以前我只會用螺絲起子鎖螺絲,但這本書教會了我理解螺絲的材質、木材的結構,甚至釘子和螺絲在不同情境下的優劣,層次完全不同。

评分

这本《圖解研究方法》的封面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級的嚴謹,但實際翻閱後才發現,它根本不是那種枯燥乏味、只會把公式和理論硬塞給你的「工具書」。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教你如何寫問卷、跑統計的那種標準學術範本,結果呢?它用一種近乎漫畫、圖示化的方式,把那些抽象的研究設計概念,像是因果關係的建立、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區分,甚至是抽樣方法的偏誤,都用非常生動的視覺語言給拆解開來。我記得有一章節在講述「效度」與「信度」的區別,通常這兩個詞在其他書籍裡都要看好幾次定義才勉強懂一點皮毛,但這本書直接用了兩個生活化的例子,一個是拿尺去量東西的準確性(效度),另一個是拿同一個尺重複量同一個東西結果是否一致(信度),瞬間就豁然開朗。對於我們理工科背景的人來說,文字敘述常常是最大的障礙,但這本書顯然抓住了這個痛點,讓原本讓人望而生畏的學術方法論,變得像在看一本高品質的科普雜誌,可以讓人一口氣讀完好幾個章節都不會感到壓力,絕對是跨領域學習者的救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