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政府:極權國家與總體戰爭的興起

全能政府:極權國家與總體戰爭的興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
图书标签:
  • 历史
  • 政治
  • 极权主义
  • 战争
  • 20世纪
  • 社会学
  • 政治学
  • 军事史
  • 德国
  • 纳粹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能政府」真的是人們心目中的理想政治體制嗎?
 
  米塞斯以國家至上主義概括社會主義和干預主義。將「國家至上或政府掌權者與官僚至上」,與資本主義或市場經濟的本質「消費者至上」或「消費者主權」或「公民自由至上」作對比,來突顯問題之所在:「一個極其有害的教條主義,才是造成世態混亂的一個根本原因。」
 
  十九世紀末,所有歐洲國家都熱中於委給政府更多權力,以國家名義壓制個人的一切活動與努力,在「經濟民族主義」,也就是「國家至上主義」下,政府控制越來越多的商業活動。他們貶斥生產手段私有制和市場經濟,熱烈支持進步主義的經濟管理辦法,為實現全能政府奮鬥。
 
  米塞斯察覺到一九四零年代已是個人主義讓位給全能政府的時代,人民服從國家至上主義,允許政府管理人間一切事務,深信政府將使人間變成天堂。
 
  在極權主義的道路上最為先進的國家,甚至公民個人的閒暇時間如何使用,也被認為是政府的工作,德國是最重要的一個代表性國家,而當時人類文明危機的焦點就在德國,它一直是國際和平的干擾者,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的戰爭。有鑑於此,米塞斯乃撰本書,探索描述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與事件,以致形成當時德國與歐洲這樣不幸的事態。
 
  在這本書中,米塞斯就以國家至上主義一詞概括社會主義和干預主義。反對政府干預者所信奉的是資本主義或自由經濟,如今則被強加指責認為是「市場萬能」論者。其實,政府干預或管制,往往不知不覺落入「全能政府」而不自知。平實而言,「市場萬能」或「全能政府」指涉的就是「政府的角色是什麼」以及「個人自由究竟是如何」的問題。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您提供的书名《全能政府:極權國家與總體戰爭的興起》的图书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無形之鎖:現代性、官僚體制與個體自由的邊界》 導讀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無數規則、層級和預設程序構成的巨大迷宮中。從清晨睜眼的那一刻起,我們與水電公司的協議、通勤路線的設計、食品供應鏈的監管,乃至我們工作的績效評估機制,都深深鑲嵌在一個日益龐大且複雜的體系之中。這個體系看似以效率和秩序為名義,實則正在悄無聲息地重塑我們的存在方式、我們的決策邏輯,乃至我們對「自由」的理解。 《無形之鎖:現代性、官僚體制與個體自由的邊界》並非一部批判特定政權的著作,而是一場對現代社會運行邏輯的深度解剖。本書的核心關注點在於:當「理性化」成為文明進程的終極目標時,它如何異化為一種無處不在的、難以察覺的控制力量?我們如何從原本應服務於人類福祉的工具性結構中,逐漸成為被結構所定義和規訓的客體? 第一部分:理性的幽靈——從啟蒙到數據的統治 本書的開篇追溯了「理性化」在西方思想史中的演變。從啟蒙運動對迷信和專制的解放,到工業革命對生產力的極大釋放,理性似乎是通往進步的單一路徑。然而,作者指出,這種追求極致效率和可預測性的理性,在轉化為現代組織結構時,其內在的悖論開始顯現。 官僚體制,在馬克斯·韋伯的經典論述中,是人類理性組織的最高體現,它承諾了公正、非個人化和標準化。但本書展示了這種「非個人化」如何迅速滑向「去人性化」。當程序和規則本身成為目的,而非達成目的的手段時,個體的需求、情感和特殊性便被系統性地排除在外。 我們將探討「數據化生存」的早期跡象。在計算機技術尚未普及的時代,政府和大型企業就已經開始依賴分類、編目和統計學工具來管理人口和資源。這些工具的初衷是優化分配,但它們的副作用是創造了一種「可計算的人類」模型,使得那些無法被輕易量化或歸檔的生命體驗,逐漸被邊緣化。理性化體系的強大在於其封閉性,它只需要處理「可輸入」的數據,對於「不可輸入」的現實,它選擇性地忽視,或試圖將其扭曲成可輸入的形式。 第二部分:技術的溫室——標準化與自主性的消解 現代社會的高度專業化和分工,是官僚體制得以運轉的物質基礎。本書深入分析了專業化對個體能動性的侵蝕。當每個人只負責體系中的一個極小環節時,他們不僅失去了對整體運作的宏觀理解,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對自身勞動意義的掌控感。 作者將「技術的溫室」這一概念引入分析。在這個溫室裡,一切都被精心控制和預測,外部的干擾被盡量排除。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物質舒適和安全保障,但代價是他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正在急劇下降。當系統出現故障時(例如供應鏈中斷、能源危機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個體往往表現出無所適從,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於將解決問題的責任外包給了那些「看不見的專家」和「自動運行的機制」。 本書詳細剖析了「績效文化」如何內化為個體的自我要求。在一個高度量化的環境中,自我價值感不再建立在深刻的自我認識或道德追求上,而是建立在可量化的產出上。這種持續的自我監控和優化壓力,構成了比外部強制更為持久的內在束縛。 第三部分:邊界的模糊——公共與私域的滲透 現代化進程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之間界限的日益模糊。本書探討了「監控資本主義」的前身——一種基於行為預測和風險管理的管理哲學,如何從企業擴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過去,國家權力或企業權力主要在公開場合施加影響。但在現代管理技術的加持下,權力的觸角深入到家庭決策、消費偏好甚至情感表達之中。人們開始自發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體系對「理想公民」或「理想消費者」的預設模型。這不是由於恐懼懲罰,而是出於對「不合規範」所帶來的效率損失或社會摩擦的規避。 這種「自我審查」或「預防性順從」的機制,是無形之鎖最堅固的部分。當人們內化了對標準化的追求,並將任何偏離都視為自身失敗的證明時,他們便主動放棄了對邊界的試探和對差異性的維護。 結論:尋找裂縫 《無形之鎖》的目標並非號召推翻現存體系,因為作者認為,完全脫離現代官僚結構已不現實。相反,本書旨在揭示這些結構運作的深層邏輯,從而為個體在其中尋找自主性的空間提供理論工具。 真正的反抗,可能不在於大規模的、戲劇性的衝突,而在於對「小規模的非效率」的堅守,對「不可量化的人類聯繫」的珍視,以及對「程序至上」的持續質疑。作者呼籲讀者重新審視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便利性」背後所隱藏的代價,並學會在數據與規則的洪流中,重新錨定個體經驗的重量與價值。只有當我們清楚地看到鎖鏈的形狀和材質時,我們才能開始探索如何在不破壞基本社會運轉的前提下,為心靈和行動尋找出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奧地利裔美國人,知名的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與作家。
 
  自由主義學派的主要領導人,被譽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院長」。他的理論也影響了之後的弗利曼、寇斯、海耶克等經濟學家。1982年米塞斯研究院成立,成為研究和推廣自由主義的機構。2000年美國的《自由》雜誌稱米塞斯為「自由至上主義的世紀人物」。
 
譯者簡介
 
謝宗林
 
  學歷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譯作
  《國富論》、《道德情感論》、《資本主義與自由》、《人的行為:經濟學專論》、《經濟學的終極基礎:經濟學方法論》、《反資本主義者的心境》、《官僚制》與《理論與歷史:對社會與經濟演變的一個解讀》。

图书目录

「政府萬能」vs.「市場機能」—導讀《全能政府》
譯者序
前言
導論
 
第一篇 德國自由主義的潰敗
第一章 德國的自由主義
第一節 舊秩序與自由主義
第二節 德國自由主義的弱點
第三節 普魯士軍隊
第四節 普魯士的憲政衝突
第五節 「小德意志」計畫
第六節 拉薩爾插曲
第二章 軍國主義的勝利
第一節 新德意志帝國裡的普魯士軍隊
第二節 德國的軍國主義
第三節 自由主義人士與軍國主義
第四節 目前對軍國主義勝利的解釋
 
第二篇 民族主義
第三章 國家至上主義
第一節 新的心態
第二節 國家
第三節 自由主義的政治與社會學說
第四節 社會主義
第五節 社會主義在俄國與在德國
第六節 干預主義
第七節 國家至上主義和保護主義
第八節 經濟民族主義和國內獨占價格
第九節 經濟自立
第十節 德國的保護主義
第四章 國家至上主義與民族主義
第一節 民族性原則
第二節 語言族群
第三節 自由主義和民族性原則
第四節 侵略性民族主義
第五節 殖民帝國主義
第六節 國外投資與國外貸款
第七節 總體戰
第八節 社會主義與戰爭
第五章 對一些錯誤解釋的批駁
第一節 現行解釋的缺點
第二節 民族主義據稱的非理性
第三節 貴族統治學說
第四節 遭到誤解的達爾文主義
第五節 沙文主義的角色
第六節 神話的角色
 
第三篇 德國納粹主義
第六章 德國民族主義的獨特性
第一節 覺醒
第二節 大德意志主義的崛起
第三節 舉世皆國家至上主義中的德國民族主義
第四節 對德國民族主義的批判
第五節 納粹主義和德國哲學
第六節 多元邏輯說
第七節 大德意志主義和納粹主義
第七章 德意志帝國時期的社會民主黨
第一節 傳說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和勞工運動
第三節 德國工人和德國這個國家
第四節 德國種姓階級制度裡的社會民主黨人
第五節 社會民主黨和戰爭
第八章 反猶太主義和種族主義
第一節 種族主義的角色
第二節 反猶太心態的鬥爭
第三節 干預主義和法律對猶太人的歧視
第四節 「背後捅刀子」
第五節 作為一個國際政治因素的反猶太主義
第九章 威瑪共和政府及其倒塌
第一節 威瑪憲法
第二節 流產的社會化方案
第三節 手持武器的政黨隊伍
第四節 凡爾賽條約
第五節 經濟蕭條
第六節 納粹主義與德國勞工
第七節 納粹主義的國外批評者
第十章 納粹主義是一個世界問題
第一節 歷史的範圍與限制
第二節 「民族性」概念的謬誤
第三節 德國的盧比孔河
第四節 二者擇其一
 
第四篇 西方文明的未來
第十一章 世界計畫的幻想
第一節 「計畫」這個術語
第二節 獨裁情節
第三節 世界政府
第四節 計劃生產
第五節 對外貿易協定
第六節 貨幣計劃
第七節 計劃國際資本交易
第十二章 和平方案
第一節 軍備控制
第二節 對其他一些和平方案的批評
第三節 西方民主聯盟
第四節 東歐的和平展望
第五節 亞洲的問題
第六節 國際聯盟的角色
結語
年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31447
  • 叢書系列:經典名著文庫
  • 規格:平裝 / 552頁 / 14.8 x 21 x 2.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譯者序
 
謝宗林
 
  譯者的任務,除了翻譯本身的信、達、雅,依例要多說幾句,一方面希望有助於讀者理解作者的意思,增加閱讀興趣,而另一方面,提供一些參考資料,方便有興趣的朋友進一步探究相關議題。
  
  米塞斯在本書剖析納粹或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National 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一個典型的極權國家締造者──興起的歷史背景與原因,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典型的總體戰──發生的原因,並認為關鍵在於社會思潮或意識形態的轉變──人們從原先嚮往自由、人權和自決等個人主義價值,轉向崇拜國家至上主義和政府全能,從而致力於極權主義,致力於創造條件方便政府管理人間一切事務,包括公民個人的閒暇享樂時間如何使用。前一股思潮或意識形態(簡稱自由主義)的流行,「導致獨裁政府瓦解、民主政治建立、資本主義演進、生產技術改善,和史無前例的生活水準提升。」而後一股思潮得勢後,使人們「渴望賦予政府──壟斷強制與脅迫的社會機構──一切權力……為邁向更多政府干預企業的每一步高聲歡呼,推崇這是在往更為完美的世界前進……深信政府將使人間變為天堂。」「然而在我們這個(工業主義與)國際分工的時代,數十個主權獨立的民族國家分別在其國內實施極權主義,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概念。(因為基於地表上自然資源分布不平均的)經濟考量,必然促使每一個極權主義政府覬覦世界霸權。」總而言之,納粹主義及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不過是政府全能與國家至上主義在全世界流行,遇上德國特殊民族主義志在爭取更多民族生存空間的結果。
 
  照作者本人所言,針對前述主題,本書不僅「概要描述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與事件,以致形成現代德國與歐洲這樣不幸的事態」還「試圖糾正許多流行的錯誤;這些錯誤源自一些嚴重扭曲歷史事實的傳說,以及一些曲解經濟發展與政策的學說。因此,本書既處理歷史,也處理社會學與經濟學的根本議題……力求不忽略任何若要充分描述這世界的納粹問題,就必須加以闡明的觀點。」讀者或許會感到納悶,專題的歷史研究為什麼還須處理「社會學與經濟學的根本議題」?這是因為「歷史並不是過去事件的一個臨摹、復刻,而是一個濃縮的概念化描寫。歷史學家不會只讓歷史事件自說自話、不加以解釋,而是會根據某個通盤想法介紹歷史事件,以及根據這個想法背後的一些理念,安排歷史事件。他只介紹與他所採通盤想法有關的事實,不會滴水不漏的介紹所有發生的事實。他不會毫無預先設想就著手處理歷史文件,相反的,他必然會運用當代科學知識所提供的全套(理論)工具,亦即,應用當代邏輯學、數學、行為學和自然科學給予他的一切教誨。」 而如果他運用了一些早經證明為非的理論,那麼他所鋪陳的歷史,便會像中國古代的歷史學家以皇帝無德解釋天災地變那樣,只是胡說八道、毫無認知價值。因此本書既處理歷史,也處理經濟學一些根本的理論問題,批駁一些流行的、以錯誤的理論為根據的歷史傳說和神話,所以內容極為豐富。然而,由於篇幅有限,所以有些議題的處理難免失之簡略,恐會讓讀者跟不上推理的步伐。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讀者不妨考慮將《人的行為:經濟學專論》──此書充分闡述人的行為本質、行為理論與歷史的關係、經濟學理論的先驗基礎與性質、俗稱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概念、先驗但真實發揮作用的經濟法則或市場法則、社會主義、干預主義,以及經濟學的社會地位)列為延伸閱讀的標的,一定會有所收穫。
 
  讀完本書後,讀者或許會覺得,本書似乎有一個應處理而未處理的問題。既然社會思潮從主張私有財產權、自由貿易、自由市場經濟、消費者主權至上與民主政治的自由主義,轉為主張經濟民族主義(拒絕自由貿易)與全能政府的國家至上主義,影響如此重大,為什麼本書沒處理:自由主義的潮流怎麼會退卻,乃至被導致災難的國家至上主義(包含社會主義和干預主義)所取代呢?本書所以沒處理這個問題,乃是因為歷史事件(譬如:社會思潮的改變)的成因和其影響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本書只處理社會思潮改變的影響,至於思潮改變的原因,則是另一個雖然可能和其影響有關、但未必一定相關的歷史課題。對這個歷史課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考慮延伸閱讀米塞斯的另一本著作《理論與歷史:對社會與經濟演變的一個解讀》,特別是其中的第十六章〈目前的一些趨勢與未來〉。
 
  最後,祝讀者有一個愉快的閱讀經驗。
 
謝宗林
2022.07.26
 
導讀
 
「政府萬能」vs. 「市場機能」—導讀《全能政府》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自2020年初武漢肺炎(Covid-19)全球流行以來,各國政府的「管制力」就快速膨脹,專制共產國家的「全面管控」固不必說了,連自由民主國家都左派社會主義掛帥,各種「干預」措施紛紛出籠。在「清零政策」下,封城、隔離等等限制人民自由的措施,在「保障生命安全」大纛下大量實施,而「疫苗護照」更阻礙人民的就業、消費、旅遊等等社會經濟生活。這些種種干預措施,撇開隱藏在背後的「政治因素」不談,就消弭疫情和減少生命損失來說,是否真有效果?
 
  政府強力管制封鎖有效嗎?
 
  就美國這個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的代表國度來說,近年來民主、共和黨左右派愈見對立,而「藍州」、「紅州」就是民主黨、共和黨主政的顏色劃分,保守主義的紅州抗拒聯邦政府的封鎖政策,社會主義的藍州則奉行封鎖政策。兩年來究竟哪一種做法較佳?
 
  2022年4月20日史蒂芬.摩爾(Stephen Moor)這位經濟名家在英文《大紀元》發表〈兩年來我們從疫情學到什麼?—封鎖無效〉(What Have We Learned After 2 Years of Covid: Lockdowns Don't Work)一文,揭示他和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凱西.穆立甘(Casey Mulligan),以及病毒學家費爾.克片(Phil Kerpen)聯名發表在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的研究,該研究旨在對美國各州在疫情表現的評分。
 
  他們使用1.公民的健康狀況和Covid死亡率,2.經濟表現,以及3.兒童失去的上學天數三個指標作為評比。研究結論是:封鎖經濟和學校時間最長的州排名最差,因為封鎖令減少死亡數只有一點點效果,但對兒童造成嚴重損害。猶他州、蒙大拿州、佛羅里達州等州封鎖措施很少,經濟仍充滿活力、失業率低,而大部分學校仍然開放。表現最差的州是紐澤西州、紐約州、新墨西哥州、加州和伊利諾州。表現最好的是猶他州、內布拉斯加州、佛蒙特州、南達科他州和佛州。
 
  他們特別就加州和佛州這兩個封鎖和開放代表州作比較,充份說明了什麼有效、什麼無效。加州嚴厲封鎖的結果,因破產和漫長的失業而破壞經濟;佛州大部分開放,生活如常。在校整人口年齡後,兩州的死亡率大致相同,所以加州紐森州長的「封鎖在加州挽救了數千人的生命」之說法是不正確的。
 
  這項研究受到美國媒體和外國媒體熱烈報導。反對該研究的聲浪很大,但摩爾認為說服力很低,主要來自索羅斯集團(Soros Group)的「媒體很重要」(Media Matters),除了聲稱「右傾」外,提不出連貫論點。
 
  左翼人士對這項研究表示不認同,並憤怒表明,若有下次機會還是會採取封鎖政策。不過,摩爾認為封鎖政策不是基於科學,而民主黨人和社會主義者很鬱悶,因為他們無法解釋為何50個州的封鎖嚴重程度與死亡率間的相關性近於0,畢竟他們是主張封鎖可帶來安全和健康。摩爾說他們等了兩年多,還在繼續等有說服力的解釋。
 
  這篇文章傳達了兩項訊息,一是「政府干預或管制政策」是無效的,而且還會產生不良效果,而晚近耳熟能詳的「愛之適足以害之」、「到地獄之路往往是好意所鋪成的」兩句東西方流行的話語就是傳神的闡述。最具代表性的干預政策就是「價格管制」,在基礎經濟學中都以「房租管制」和「最低工資率」兩者為例。不過,這些在傳統古典經濟學中認為「不證自明」的事況,在社會主義興起之後,如今卻都受棄置,不但政府的價格管制充斥,連最低工資率對失業的衝擊也受到挑戰,而且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就頒給早在1995年便獲得美國經濟學界最高學術聲譽的克拉克獎章的學者大衛.卡德(David Card),以肯定他實證得出「提高最低工資的負面影響很小,且不會使就業率下降,也不一定會使工作機會減少,對受僱人數也沒影響」,是關於「勞動市場」的新見解。
 
  最低工資率已經全球化
 
  儘管不少學者明確指出卡德的研究是有問題,而已故的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G.S. Becker)更在1995年就斬釘截鐵地說:「『提高最低工資會降低就業機會』的定論,連神通廣大的人都很難駁倒。既然政治人物的功力還沒有那麼高,就不應該試著提高最低工資。」而且卡德本人也明確表示,不會公開表明立場或做政策建議,但其研究卻時常被作為支持最低工資立法的有力論據。這也間接引證了這篇文章傳達的第二項訊息,那就是左派社會主義者或政府干預主義者往往提不出說服力高的論點,卻採用似是而非的研究結果,或用「種族主義」扣人「右傾」的帽子,甚至指稱「資產家走狗」來否定「反對干預政策」者的說法。
 
  反對政府干預者所信奉的是資本主義或市場機能,或者是自由經濟或市場經濟,如今則被強加指責認為是「市場萬能」論者。其實,政府干預或管制,往往不知不覺落入「全能政府」而不自知。平實而言,「市場萬能」或「全能政府」指涉的就是「政府的角色是什麼?」以及「個人自由」究竟是如何的問題。奧國學派大師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在1944年出版的《官僚制》(Bureaucracy)〈前言〉開宗明義:
 
  「當今社會與政治衝突的主要議題是:人是否該拋棄自由、私自開創進取和個人負責的精神,而選擇屈服於社會主義國——一個執行強制與脅迫的巨大機構——接受其監管?獨裁的極權主義體制是否該取代個人主義和民主體制?公民是否該被改造成為順民,在一支全民強制勞動隊伍裡當下屬,無條件遵守上司的命令?他是否該被剝奪最為珍貴的選擇權,不准他選擇自己的手段與目的,不准他塑造自己的生活?」
 
  米塞斯將之化約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爭論所隱含的根本問題—在人的行為過程中,有無可能使用經濟計算的工具,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問題。」他在1944年運用人的行為理論於歷史觀察,寫成《官僚制》和《全能政府:極權國家與總體戰爭的興起》(Omnipotent Government: The Rise of the Total State and Total War)兩本小書來詮釋,前一本藉由比較與分析營利事業的利潤管理制和政府機構的官僚管理制,兩者運作方式的本質差異,為一般讀者介紹這個根本問題。
 
  這一本《全能政府》則以國家至上主義概括社會主義和干預主義,明確表示「國家至上或政府掌權者與官僚至上」,來與資本主義或市場經濟的本質「消費者至上」或「消費者主權」或「公民自由至上」作對比,來凸顯問題之所在。
 
  (節錄)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摘要介绍,我立刻感觉到一股寒意,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研究,更像是一面照妖镜,反射出人类社会在极端压力下可能展现出的最黑暗面。特别是“极权国家”与“总体战”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并置,极其引人注目。我们总以为历史的教训已经足够深刻,但这本书似乎要告诉我们,只要条件成熟,那种将国家意志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力量就会再次冒头。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剖析“全能”的机制的,它不仅仅是暴力镇压,更可能包含精密的宣传、对经济的全面控制,以及对日常生活细微之处的渗透。这种“全能”一旦建立,其惯性是极其可怕的,它会自我强化,需要不断地制造外部敌人或内部异见者来维持其存在的正当性。对于我们这些在多元社会中习惯了相互制衡的人来说,理解这种权力集中到极致的运作模式,是理解“万一”的风险所在。这种理论上的深度剖析,远比单纯的事件叙述来得震撼人心,因为它触及了权力本质的幽暗深渊。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设计得非常有冲击力,让人立刻联想到二十世纪那些最黑暗的篇章,但引人深思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历史的叙事,而是探讨了“兴起”这个动态过程。这意味着作者必然会深入挖掘那些酝酿极权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土壤。我特别关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裂痕,是如何被有心人利用,最终被用来构建起国家对个人生活的全面渗透和管辖的。例如,社会信任的崩塌、经济的剧烈波动、或是某种集体身份认同的危机,这些都是滋养“全能政府”的温床。这本书如果能清晰地描绘出这些“兴起”的阶段性特征,对于我们理解当前世界各地出现的政治极化现象,将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历史参照系。这不只是关于宏大叙事,更是关于社会心理如何被系统性地导向接受一个无所不能的权威。只有理解了如何“兴起”,我们才能更有效地防范它在任何形式下重现。

评分

光是“極權國家與總體戰爭的興起”这个副标题,就足以让人坐立不安。这不仅仅是回顾过去的悲剧,更是对当代政治风险的一种警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跨越不同历史时期的比较研究,看看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全能政府”在形成过程中,那些共通的、结构性的弱点或路径依赖。例如,技术的进步在历史上是如何被这些政权利用来强化其控制的?是印刷术,还是后来的无线电和互联网?理解这些技术与权力的共生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当前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读来让人心情舒畅的书,但它必然是一本让你必须正视权力运作的底层逻辑的书。真正的知识,往往藏在那些我们不愿面对的、关于人类组织能力极限的探讨之中。这本书无疑属于后者,它强迫读者从宏观历史尺度上,审视我们所珍视的个体自主性是如何在“集体利益”的宏大叙事下被消解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像一记闷棍,直击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痛点。所谓的“全能政府”,意味着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国家不再是契约的维护者,而是生活本身的主宰。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阐述“总体战”如何成为催化剂,加速了政府走向“全能”的步伐。在总体战的逻辑下,效率和服从被置于道德和人权之上,每一个公民都成了战争机器上的螺丝钉,其价值只在于对整体目标的贡献度。这让人不禁思考,在信息战、认知战日益复杂的今天,我们如何界定“总体战”的新形态?今天的“总体战”可能不需要坦克开进家门,但通过网络言论的清洗、对供应链的控制,是否也能达到对全民意志的动员和重塑?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辨识这些隐蔽的“全能化”倾向,那它的价值将无可估量。我希望看到的,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冷峻的结构性分析。

评分

这本关于极权主义和总体战兴起的书,光是书名《全能政府》就让人不寒而慄,光是想像那种国家权力无孔不入的画面,就足以让人感到窒息。我最近在思考,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看似自由的年代,我们是不是离那种全能的控制又近了一步?这本书的视角,我相信是相当犀利且重要的,它不是空泛地批评独裁,而是深入探讨“全能政府”这个概念是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又是如何与“总体战”这种现代战争形态紧密结合的。要知道,总体战不只是前线士兵的浴血奋战,更是后方所有资源、思想、甚至每个国民的意志都被国家机器吸纳、调度、完全动员的状态。这让我联想到某些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当一个社会为了某个宏大目标(无论是战争胜利还是意识形态的纯化)而愿意牺牲个体的自由和权利时,这种“全能”的诱惑力是何等巨大。期待这本书能揭示出,这种权力的膨胀是如何一步步蚕食掉公民社会的基础,最终形成一个连思想都无法逃脱的铁笼。对于我们台湾人来说,理解极权主义的历史逻辑,无疑是捍卫我们来之不易的民主生活方式的最有力武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