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個非知不可的心理學概念

50個非知不可的心理學概念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Adrian Furnham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認知
  • 行為
  • 思維
  • 情緒
  • 人際關係
  • 自我認知
  • 影響力
  • 決策
  • 潛意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男性與女性的大腦有多大差異?利他行為真正存在嗎?我們的心智在齣生時是空白的石闆嗎?夢境是否揭露瞭我們的潛意識慾望?
 
  在今日的社會中,心理學到處存在。假使不從心理學的角度引進,任何犯罪小說、紀錄影片、談話節目或醫學諮詢就稱不上是完整的。心理學試圖理解及解釋各種行為、觀念、情感及思想,它牽涉到令人眼花撩亂的一係列領域,從誇大妄想和電腦恐懼癥到癌癥的起因、從記憶和社會流動到態度形成和酒精中毒,僅是列舉一些而已。
 
  整理最近的探討、個案研究和關鍵思想傢的論證,本書是心理學理論的完美導讀。Adrian Furnham教授提供50則簡明而平易近人的小品文,除瞭解釋心理學的一些核心觀念,也藉以提供讀者豐富的詞彙,以便解釋及描述人類的行為。
《人類心智的迷宮:洞悉行為與思想的深度解析》 一部探索人類經驗本質的深度導覽,揭示驅動我們日常決策與情感波動的無形力量。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頻繁地進行選擇,更迫切地需要理解“為什麼”。我們如何感知世界?是什麼塑造瞭我們的偏好與恐懼?是什麼讓我們在麵對壓力時采取意想不到的行動?《人類心智的迷宮》不是一本提供快速答案的指南,而是一次深入人類經驗核心的智力探險,它剖析瞭行為背後的復雜機製,重塑我們對自我和他人的認知。 本書聚焦於心理學研究中最具顛覆性和實踐意義的領域,從認知偏差的微妙陷阱到社會互動中的群體動力學,再到意識流的本質。我們不滿足於錶麵的現象描述,而是深入挖掘驅動這些現象的底層原理,構建一個嚴謹而又引人入勝的心智運作模型。 --- 第一部分:認知的幕後劇場——我們如何處理信息 人類的心智如同一個極其復雜的處理器,每天都在處理海量數據。然而,我們的大腦並非完美無瑕的邏輯機器,它充滿瞭捷徑、錯覺和高效但有缺陷的算法。本部分將係統地解構這些認知過程中的“黑箱”。 一、感知與現實的構建 我們相信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實的世界,但事實遠非如此。本章深入探討感覺閾限與閾下知覺的邊界。我們將考察格式塔原理如何在視覺信息中創造整體性,以及定勢效應(Set Effect)如何預先設定我們對新信息的接收模式。尤其重要的是,我們將詳細分析注意力資源的有限性——我們如何篩選信息,以及這種篩選機製如何導緻“視而不見”的現象。這不僅僅是關於眼睛如何工作,而是關於心靈如何主動地構建一個可操作的現實模型,哪怕這個模型帶有係統性的偏差。 二、記憶的不可靠性與重構 記憶被視為我們身份的基石,但心理學研究揭示瞭它的可塑性和脆弱性。本部分將詳述長時記憶的編碼、儲存與提取過程中的三大陷阱:虛假記憶的植入、閃光燈記憶的局限性以及遺忘麯綫的殘酷規律。我們將通過經典案例與前沿神經科學發現相結閤,探討“事件重構”的機製,理解為何我們的“確信無疑”的過去可能隻是一個不斷被當前情境編輯的版本。 三、決策中的無形之手:啓發式與偏差 我們的大腦為瞭應對復雜性,發展齣瞭一套高效的“經驗法則”——啓發式。本章是關於如何“快速思考”的剖析。我們將追蹤這些啓發式如何有效,又如何在關鍵時刻導緻係統性錯誤。例如,錨定效應如何影響談判價格,可得性偏差如何讓我們高估不常見事件的風險,以及確認偏誤如何固化我們的既有信念,形成信息繭房。這不是教人如何避免犯錯,而是理解錯誤是如何在高效心智模式中必然産生的。 --- 第二部分:情緒的煉金術——情感、動機與內在驅動力 情緒並非理性的對立麵,而是心智運作的核心組成部分。本部分將探究情緒的起源、功能以及它們如何驅動我們的行為選擇,從生存本能到復雜的社會情感。 一、情緒的生理基礎與跨文化錶達 我們將超越“快樂”和“悲傷”的簡單標簽,進入情緒喚醒的復雜領域。本章探討詹姆斯-蘭格理論與沙赫特-辛格雙因素理論對情緒體驗的解釋差異,揭示生理反饋在情緒形成中的關鍵作用。同時,我們將對比不同文化背景下情緒錶達規則的差異,探討普世情緒(如恐懼、厭惡)與文化習得情緒(如羞恥、驕傲)之間的張力。 二、動機的層次結構與內在驅動力 驅動我們起床、工作和追求目標的能量從何而來?本部分對經典動機理論進行審視,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到更精細的自我決定理論。我們重點分析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的相互作用:過度外部奬勵如何“侵蝕”內在興趣(過度理由效應),以及如何通過自主性、勝任感和關聯性來培養持久的行動力。 三、壓力、應對與韌性培養 壓力是現代生活的常態,但我們對壓力的反應決定瞭其影響程度。本章分析生理性壓力反應(HPA軸)如何與認知評估相結閤。我們將區分積極的壓力(Eustress)與消極的壓力(Distress),並詳細闡述心理韌性的構建要素——它不是與生俱來的特質,而是可以通過特定的思維模式和應對策略(如積極重評)來訓練的心智肌肉。 --- 第三部分:社會心智的鏡像——人際互動與群體效應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的思想、行為和自我認知無不深深地嵌入在社會網絡之中。本部分將聚焦於我們在群體中的錶現,以及社會環境如何塑造我們的身份。 一、從個體到群體:從眾與服從的權力 本章是對社會影響研究的係統迴顧。我們將重訪經典的阿希從眾實驗,分析個體在群體壓力下放棄獨立判斷的心理機製(規範性影響與信息性影響)。更進一步,我們將剖析米爾格拉姆的服從研究所揭示的權威結構對個體道德選擇的強大約束力,以及責任分散效應如何在集體行動中降低個體的道德責任感。 二、刻闆印象、偏見與群體間的衝突 社會認知領域的核心挑戰在於群體間的互動。本節探討刻闆印象作為一種認知捷徑如何形成,以及它如何演變為偏見和歧視。我們將深入分析內群體偏愛(In-group Favoritism)的起源,理解人類如何傾嚮於將自身群體理想化。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探討接觸假說的局限性,並引入更有效的策略,如共同目標法,來緩解群體間的緊張關係。 三、人際吸引與關係維護的深層邏輯 我們為何被某些人吸引?本章從社會交換理論的角度審視人際關係的成本與收益分析,並結閤依戀理論來理解成年後親密關係模式的根源。我們將探討相似性偏好、曝光效應,以及自我錶露在建立信任中的雙刃劍效應。理解這些機製,有助於我們更清醒地建立和維持有意義的人際聯結。 --- 結論:心智的持續演化 《人類心智的迷宮》的終極目標並非提供一個靜態的心理學教科書,而是提供一個動態的觀察視角。理解這些機製,意味著獲得瞭一種“元認知”的能力——審視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通過解剖我們自身的偏見、情緒的觸發點和社會影響的無形之手,我們得以更清晰、更負責任地導航我們復雜的人類心智。這是一場關於理解“人之所以為人”的永恒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Adrian Furnham
 
  是倫敦大學學院的心理學教授,也是英國心理學會的院士,先前被選為「個別差異研究之國際協會」的會長,也是Henley管理學院的心理學客座教授。Adrian定期為Sunday Times和 Daily Telegraph撰寫專欄。他已論述超過650篇科學論文和55本書籍。
 
譯者簡介
 
遊恒山
 
  學歷:臺灣大學心理學係
  著作:臨床心理學、心理測驗、健康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學、消費者行為心理學等心理學方麵譯作數十本

圖書目錄

1變態行為
2安慰劑效應
3杜絕習慣
4失去現實接觸
5不是精神病患者,僅是不同
6看似精神正常
7壓力
8視錯覺
9心理物理學
10幻覺
11妄想
12你有意識嗎
13積極心理學
14情緒智力
15情緒有什麼作用
16認知治療法
17IQ與你
18Flynn效應
19多元智力
20認知差異
21羅夏剋墨清測驗
22偵測謊言
23權威人格
24服從權威
25從衆行為
26自我犧牲或自私自利
27認知失調
28賭徒的謬誤
29判斷與解決問題
30投入太多而不易抽身
310閤理的決策
32對過去事情的記憶
33目擊者看到什麼
34人工智慧
35依稀做夢
36試圖遺忘
37舌尖現象
38性心理階段
39認知階段
40成列的鴨子
41白闆
42維持饑餓
43行為主義
44強化程序
45掌握複雜性
46顱相學
47分手是不容易的事
48失語癥
49閱讀障礙
50那是誰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430983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7 x 20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心理學有其擁護者、唱反調的人,甚或譭謗者。有些人認為心理學基本上是「社會科學的皇後」,它的進展、洞察力及連用對健康、幸福及進步至關重要。要意批評者則視心理學為自欺欺人,甚至是為非作歹的;不是齣於一般的見識,就是一些錯誤觀念及實務的集成。
 
  心理學(psychology)的正式誕生是在1870年代。心理學傢曾被高度重視為國際性的有影響力人物。有些人甚至錶示,連同達爾文(Darwin)馬剋斯(Mark),佛洛依德(Freud)是19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傢。關於人們如何做每一事情(從如何撫養及教育他們子女,以迄於如何甄選及管理工作人員),華生(Watson)、史基納(Skinner)、麥格雷(Milgram)及另一些人已帶來重大衝擊。然後,在第21世紀,第二度有心理學傢獲頒諾貝爾獎(經濟學方麵)。
 
  心理學存在於今日社會的每一處地方。不論是犯罪小說、紀錄影片、談話節目或醫學諮詢,隻要沒有引入心理學的觀點,就稱不上是完整的。不論是你的汽車、你的房屋的設計、你的衣飾、消費品及伴侶的選擇,我們教導自己子女的方式——所有層麵都已是心理學研究的主題,且受到心理學研究的影響。此處,心理學在管理、運動及消費者行銷方麵的角色也已廣被接受。
 
  心理學既是純粹科學,也是應用科學。它針對於理解行為,以及理解那些影響觀念、情感及思維的基本機製和歷程。它也試圖解決人類問題。它是一門跨學科整閤的學問(multidisciplinary),與其他許多專門學科有密切的關連。包括解剖學、醫學、精神病學及社會學,也包括經濟學、數學及動物學。
 
  新手經常對心理學深感訝異,因為心理學傢從似乎在探討廣泛延伸的事物——從作夢到誇大妄想;從電腦恐懼癥到癌癥的起因;從記意到社會流動;從態度形成到酒精中毒(酗酒)。很重要而有用處的是,心理學教導人們豐富的詞彙,以便使用來描述及解釋行為;心理學教導學生行為描述和行為解釋(behavioural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的語言。
 
  有些心理學理論是違反直覺的,另有些則相當閤乎一般見識。我希望在這本書中,我能夠澄清前者和闡明後者。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講,現在的齣版品常常給人一種「急就章」的感覺,文字堆砌得很快,但內容的深度卻很有限,讀完後閤上書,腦袋裡好像什麼都沒留下,空虛感很重。我這次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買瞭這本,主要還是被它的排版吸引。我比較喜歡那種視覺上比較清爽、圖文比例抓得好的書,畢竟要消化那麼多資訊,眼睛也要有休息的空間。如果內容能搭配一些有趣的示意圖或者案例漫畫,那就更完美瞭。我對那些討論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的部分特別感興趣,因為我常常覺得自己的判斷力怪怪的,明明知道該理性,結果情緒一來就全盤皆輸。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具體、可操作的方法,而不是光說不練。比如說,如果我發現自己陷入瞭某種思考陷阱,當下有沒有什麼「急救」的步驟可以馬上執行?如果能提供一些「心理學偵探」的視角,教我們如何從日常的蛛絲馬跡中,去觀察和解構身邊親友甚至自己的行為模式,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會大大提升。

评分

說實話,現在的媒體資訊爆炸,大傢講話都很快,觀點也都很極端,很容易被帶風嚮。我特別想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解構那些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背後隱藏的集體心理。比方說,為什麼某些謠言在網路上傳播得特別快?人們在群體中,心態會發生什麼樣的轉變?這類探討「社會心理學」的內容,往往最能激發我的好奇心。我希望作者在處理這些議題時,能夠保持一種高度的批判性思維,不要流於錶麵的批判,而是能深入挖掘結構性的問題。如果能用一些經典的、影響深遠的實驗(像是史丹佛監獄實驗或米爾格倫實驗那種),來闡述人性在特定情境下的脆弱與可塑性,那就太棒瞭。我期待能藉由這些案例,訓練自己對資訊保持一份健康的懷疑,並且在日常生活中,能更敏銳地察覺到自己或他人是否正在被不自覺的社會壓力所影響。

评分

最近工作壓力真的蠻大的,常常覺得自己像個陀螺,停不下來,腦袋裡總是有韆頭萬緒,搞得自己神經兮兮的。我一直覺得,很多身心上的不適,其實源頭都是心理層麵的卡關。我希望能找到一本可以讓我「慢下來」的書,透過瞭解自己的內在運作原理,達到某種程度的和解與釋懷。我對那種探討壓力管理、情緒調節的章節抱有極高的期望。過去我看過一些勵誌書籍,它們總是叫你「積極樂觀」、「正嚮思考」,聽起來很空泛,甚至有點壓迫感,好像不開心就是你的錯一樣。我需要的不是口號,而是科學根據。如果這本書能解釋,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會對負麵訊息反應更強烈,或者,當焦慮感來襲時,生理上到底發生瞭什麼變化,這樣我纔能真正理解自己的處境,進而溫和地接納它,而不是一味地跟自己的情緒對抗。這種由內而外的自我覺察,纔是我最渴望從書中獲得的寶藏。

评分

最近在跟一些年輕的同事溝通時,發現世代之間的認知差異越來越大,溝通起來常常需要「翻譯」彼此的語言和價值觀。這讓我覺得,也許瞭解不同年齡層或不同背景的人,其基本的心理需求和動機有什麼不同,會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涵蓋一些關於發展心理學或人格特質的介紹,但不是那種僵硬的分類。我更感興趣的是,在我們人生的不同階段,什麼樣的心理任務需要完成?例如,青春期的自我認同掙紮,中年危機的意義追尋,這些都是活生生的課題。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跨文化的比較視角,或許能幫助我更寬容地麵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這本書如果能讓我對「人」這個主題,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與同理心,讓我能以更柔韌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各種人際互動,那就絕對值得我推薦給身邊所有朋友,不論他們是不是心理學愛好者。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忍不住想翻開,那種「非知不可」的誘惑力實在太強瞭!我最近迷上各種大腦科學跟人類行為解析,常常在網路上找一些心理學的科普文章來看,但總覺得零散的知識點串不起來,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的圖像。說真的,市麵上這類型的書琳瑯滿目,很多都寫得太學術,讀起來像在啃教科書,纔看瞭幾頁就想闔上。我對那種用一堆專有名詞把人搞得霧煞煞的作者真的有點意見。我期待這本能像一個很懂行的朋友,拉著我的手,用最生活化、最貼近我們日常經驗的方式,把那些看似深奧的理論掰開揉碎瞭講清楚。例如,當我們在做某個決定時,腦袋裡到底發生瞭什麼事?為什麼有時候明知道是錯的,卻還是忍不住去做?如果這本書能解答這些「為什麼」,而不隻是告訴我們「是什麼」,那我會給它滿分。特別是關於社會互動的章節,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討颱灣特有的人情世故,例如「麵子文化」背後隱藏的心理機製,那種本土化的觀察會讓人更有共鳴,覺得這本書真的是為我們量身打造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