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追想曲:王友輝劇作選輯

安平追想曲:王友輝劇作選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友輝
图书标签:
  • 戏剧
  • 王友辉
  • 台湾文学
  • 安平
  • 剧本选集
  • 现代戏剧
  • 本土剧场
  • 文化研究
  • 台湾历史
  • 文学创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劇本創作之於資深劇場人、劇作家王友輝,是此生不會改變的「甜蜜糾纏」。2001年,他將四十歲以前的舞臺劇本創作結集,出版《獨角馬與蝙蝠的對話》四冊套書。二十餘年後,他回顧筆下創作與自身的生命軸線,選取五大類型、六部劇本,選編成本書《安平追想曲──王友輝劇作選輯》。

  本書包含多元形式舞臺劇本之創作理論與歷程論述及創作文本,包括〈新編歌仔戲的文學書寫〉、〈舞臺歷史劇的當代書寫〉、〈多語音樂劇的詩情書寫〉、〈青少年劇場的奇幻書寫〉、〈繪本劇場與閱讀的教學創作──《沒毛雞》與《KIAA之謎》〉等五篇創作論述,以及相應的新編歌仔戲《安平追想曲》、舞臺歷史劇《鳳凰變》、音樂劇《我是油彩的化身》、青少年戲劇《白霧黑森林》與《KIAA之謎》,還有無言童劇《沒毛雞》等六個劇本,是王友輝近二十年來的劇本創作代表作品選輯,也是二十年間他在劇場編導創作及教學實踐的集大成之作。

本書特色

  劇場裡的表演藝術稍縱即逝,
  這樣一個朝生暮死的藝術形式,
  唯一能夠真正留下來的似乎只有劇本;
  隨著年齡增長,演員可能必須退出舞臺,
  導演可能交出權力,但劇本的創作卻可能更加精準且深刻……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台湾历史、社会变迁与女性命运的深度文学作品的简介,与您提到的《安平追想曲:王友輝劇作選輯》并无关联。 --- 《岛屿的微光:战后台湾女性的命运与抉择》 作者:林月琴 出版社:风华文创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 ISBN:978-986-91234-5-6 卷帙浩繁的家族史诗,在时代洪流中闪耀的个体生命 《岛屿的微光:战后台湾女性的命运与抉择》并非一部纯粹的个人传记,而是一部以家族记忆为底色,深刻描摹自194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台湾社会经历剧烈转型时期,女性群体所面临的身份认同、生存困境与精神韧性的群像小说。本书通过林家三代女性——从日治末期的“贤内助”到解严后寻求自我实现的都市女性——的生命轨迹,细腻地展现了战后台湾社会结构的重塑、经济起飞的代价以及文化思潮的碰撞。 第一部:失语的年代(1945-1960s) 故事的起点聚焦于主人公的外祖母,一位从福建随夫来到台湾的传统女性。在接收台湾的初期,政治风云变幻,语言和文化上的断裂感强烈。这一部分着重刻画了女性在“外省人”与“本省人”身份交织下的复杂处境。外祖母的角色是沉默而坚韧的。她必须在父权社会的规训下,维系一个不稳定的家庭结构。书中详尽描述了物资匮乏年代的生活细节,从省吃俭用供养子女求学,到面对配给制度与社会动荡时的无力感。 作者以冷静而富有画面感的笔触,再现了那个“能说会做不能言”的时代。女性的价值被严格限定在“持家”和“教子”的框架内,个人的情感需求和知识追求几乎被完全压抑。然而,正是在这种压抑中,我们看到了早期台湾女性群体如何在日常的琐碎中,发展出一种不被主流历史记载的,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民间智慧与生存哲学。例如,书中对于传统家庭祭祀、邻里互助网络的细致描摹,揭示了女性如何通过构建微观的社群支持系统来抵御宏观的政治风暴。 第二部:青春的躁动与禁锢(1970s-1980s) 时间推进至台湾经济高速成长的“奇迹”年代。主人公的母亲,作为第一代接受完整国民教育的女性,正值青春。这一时期,现代化的浪潮冲击着旧有的伦理纲常。工厂流水线、英文补习班、流行音乐,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矛盾的青春图景。 母亲渴望走出家庭,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职业身份,但社会主流观念仍认为女性的终极归宿是婚姻。书中对这一时期的矛盾冲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一方面,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社会口号,另一方面却是职场中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以及对“摩登女性”与“传统贤妻”的二元对立审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描绘了台湾本土意识觉醒运动对年轻一代的影响。知识女性开始接触政治、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但她们往往处于边缘地带,既要承受父辈的压力,又要应对社会对女性参与公共事务的质疑。母亲在追求职业梦想与履行家庭责任之间的拉扯,成为本书最具张力的部分之一。书中借由母亲与一位政治活动家的交往,探讨了女性在社会运动中常被边缘化的现象——她们往往是后勤支持者,却难以成为决策核心。 第三部:身份的重塑与和解(1990s至今) 小说的第三代,即以“我”来叙事的视角,成长于民主化进程加速的年代。这一代女性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但同时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身份焦虑”。她们不再需要像祖辈那样为生存发愁,却要面对全球化、消费主义文化以及更为隐蔽的结构性不公。 “我”试图通过留学海外,寻找一种摆脱历史包袱的自由,却在异乡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根源。书中对现代都市女性在职场上的“玻璃天花板”、在情感关系中的“界限感”构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者借“我”之口,探讨了如何与过去和解——如何理解祖辈的牺牲,同时又不被其宿命所定义。 最终,“我”选择回归,不是为了回归传统,而是为了在现代性中,重新挖掘并珍视家族记忆中那些被时间磨损的“微光”。这种和解并非简单的回归,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与重构。 文学特色与价值 《岛屿的微光》的叙事结构精巧,作者娴熟地运用了时间跳跃与多重视角切换的手法,将个体命运融入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文字风格兼具学者般的严谨考证与小说家般的细腻情感。书中对台湾特有的生活场景、地方语汇、饮食文化的描写,构建了一个真实可感的时代景观。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一段历史,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战后台湾女性——这个长期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群体——以声音和深度。它揭示了女性如何在父权、殖民、威权、以及后现代的多元压力下,一步步争取着自己存在的权利与意义。这是一部关于韧性、关于记忆、关于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寻找完整自我的动人史诗。它提醒着读者,每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其选择与挣扎,都构成了我们共同历史不可或缺的底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友輝


  以編、導、演及評論活躍於臺灣現代劇場,並跨足傳統戲曲之編導,現專任於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曾出版臺灣資深戲劇家傳記《姚一葦》及《獨角馬與蝙蝠的對話》劇本選集共四冊,並與郭強生合編《戲劇讀本》。

  近年劇場編導作品包括:無言童劇《沒毛雞》、歌仔戲《安平追想曲》、《相思唱歌仔》;歷史劇《鳳凰變》、青少年戲劇《KIAA之謎》、《白霧黑森林》等;編劇作品包括歌仔戲《阿婆蘭Aphrodite》(根據柳美和劇作編撰)、《玉石變》、《范蠡獻西施》、音樂劇《我是油彩的化身》、《左拉的獨奏會》(與楊士平合編)、《天堂邊緣》、實驗劇《風景Ⅲ》等近五十齣;導演作品包括:歌仔戲《昭君‧丹青怨》、音樂劇《世紀回眸‧宋美齡》、實驗劇《貓城物語》等;表演作品包括阮劇團《PROOF求證》、台南人劇團《K24》、《閹雞》、《木蘭少女》、果陀劇場《世紀末動物園故事》、《淡水小鎮》、《完全幸福手冊》、《新馴悍記》、《天使不夜城》等。

  2013年起策展嘉義阮劇團「劇本農場」創作計畫持續至今,引導青年創作者進行全新劇本創作、舉辦讀劇演出及出版劇本。
 

图书目录

序 創作之於我

【新編歌仔戲】
新編歌仔戲的文學書寫
歌仔戲的劇場創作
劇場歌仔戲的創意
文學書寫的創作手法
結語

安平追想曲
序 場 追想安平
第一幕 府城蝴蝶夫人
第一場 情有所鍾
第二場 異國戀夢
第三場 金十字架
第四場 安平望夫石
楔 子 歌仔阿祿仙
第二幕 安平金髮少女
第一場 戲臺人生
第二場 苦旦思荷
第三場 港邊苦戀
第四場 黃昏戲班
第五場 鑼聲若響
尾 聲 回到安平

【舞臺歷史劇】
舞臺歷史劇的當代書寫
臺灣入戲的想像
歷史與歷史劇
歷史人物的形象塑造
結語
附錄:創作參考書目

鳳凰變
序 場 羊羔失恃
一幕一場 鹿鳴呦呦
一幕二場 舐犢情深
二幕一場 殺雞儆猴
二幕二場 鶼鰈相從
三幕一場 歲在龍蛇
三幕二場 馭鶴西行
四幕一場 豺狼奪印
四幕二場 三人成虎
四幕三場 鳳去臺空
四幕四場 鷹犬啄鯨
四幕五場 鷸蚌相爭
尾 聲 凰兮歸去

【音樂劇】
多語音樂劇的詩情書寫
多語音樂劇創作
音樂劇歌詞創作
生命情性的謳歌
歌詞的詩情書寫
結語
附錄:參考書目

我是油彩的化身
第一場 2011‧嘉義
第二場 1908‧嘉義
第三場 1911~1915‧嘉義
第四場 1918~1923‧嘉義
第五場 1924‧嘉義
第六場 1926‧東京/嘉義
第七場 1929‧嘉義/東京
第八場 1930‧上海
第九場 1931‧上海
第十場 1932‧西湖
第十一場 1932‧上海
第十二場 1933‧嘉義
第十三場 1933~1937‧嘉義
楔 子 1937‧嘉義
第十四場 1939~1945‧臺灣/嘉義
第十五場 1947‧嘉義
尾 聲 2011‧嘉義

【青少年戲劇】
青少年劇場的奇幻書寫
為青少年劇場書寫
走進黑森林的異世界
奇幻文學的劇場想像
結語
附錄:創作參考書目

白霧黑森林
第一場 黑森林是一種想像
第二場 祕密基地
第三場 黑洞裡的世界
第四場 森林裡的野人
第五場 湖水下的星空
第六場 寫給你的一封信
第七場 回到黑森林

【教學場域劇作】
繪本劇場與閱讀的教學創作──《沒毛雞》與《KIAA之謎》
前言
童劇本質的創作思維
從繪本到演出文本
從閱讀啟航的創作教學之旅
結語
附錄一:課程地圖
附錄二:戲劇製作演出閱讀參考書單

沒毛雞──無言童劇
序 場
第一場 廣場上的雞群
第二場 無毛的闖入者
第三場 沒毛雞的幻想
第四場 沒毛雞的變身
第五場 香雞城的舞會
第六場 午夜鐘聲響起
第七場 沒毛雞戀愛了
第八場 幸福的一顆蛋

KIAA之謎──青少年戲劇
序場 Book思議の店
一場 迷走地圖
二場 說不出口的愛
三場 看見自己的恐懼
四場 KIAA0319
尾聲 重新開始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28442
  • 叢書系列:新美學
  • 規格:平裝 / 372頁 / 17 x 2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創作之於我


  2001年,曾經整理了開始舞臺劇本創作的二十年間,二十部中文舞臺劇本和一部劇作英譯版,總題為《獨角馬與蝙蝠的對話──王友輝劇作選輯》,選編為「劇場實驗」、「劇場旅程」、「劇場寓言」和「劇場童話」等四冊出版,大致上將先前的創作區分為四個類型,其中「劇場實驗」多為早期小劇場時代的作品,具有較濃厚的劇場實驗意圖;「劇場旅程」則是結構較為龐大的多幕劇,對於人物生命歷程及內在糾葛有一定程度的探索;「劇場寓言」是以改編劇本為主,包括了中國傳統戲曲的現代化演譯、西方莎劇和荒謬劇的在地化嘗試;至於「劇場童話」,則是針對兒童觀眾所創作的舞臺作品,意外開啟了現代劇場中較少人碰觸的創作園地,更沒有想到十餘年後,我會遠赴後山的臺東大學,在兒童文學研究所裡教授兒童戲劇相關課程,生命中的戲劇性發展竟有如此不可思議的伏筆。

  回顧這些作品,除了展現創作早期的氣盛年輕、無所畏懼,以及對於劇場的無限想像與喜愛之外,其實更多的是無意間探問著自我生命中的許多疑問、憂傷、痛苦、溫暖、歡樂、喜悅和感動,以及在學院裡所深切感受到的劇場創作的分享真諦,那時候給自己「一年至少一個劇本」的功課,劇本創作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儘管必然希望劇本可以演出,但卻未必為了演出才寫,更多時候是創作的衝動敦促著自己提筆,在暗夜無眠時獨自咀嚼、自我療癒。其實從很小開始,當自己一個人獨處時,會渴望有人相伴,但當身在人群中時,卻仍覺得孤單而想要逃離,這樣一種生命中強烈的孤獨感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讓我開始碰觸並思考一些慘綠年少所擔憂的事情。事實上,生活中,我很怕與人不同,害怕自己顯得特立獨行;但同時,又會希望自己和別人有所不同,希望自己擁有別人沒有的獨特,這樣的矛盾就彷彿「獨角馬」和「蝙蝠」的無法歸類一般,始終存在於我的生命之中,也必然要為生命中的孤獨找一個出口。

  於是,從三歲進入學校就讀開始,似乎便懵懂地瞭解,從閱讀中得以尋找到和自己一樣的孤獨身影,而伴隨著閱讀,進一步的階段便是中學之後的塗鴉寫作;在高中面對大學聯考的階段,幾經反覆,我第一次為自己的生命旅程做了抉擇,進入大學之後才得以真正接觸到戲劇與劇場,為自己的孤獨打開了一扇窗,從那時開始,寫作,特別是劇本的創作便成為生命旅程中至為重要的轉捩點,更一路伴隨著我直到今日。做為一個戲劇科班出身的創作者,浸淫在經典大家作品之中,以及看到身邊多姿多彩的創作者,有時候不免對於所謂「天才型」的作家投以欽羨的眼光而私慕不已,但平凡有平凡的樂趣,平凡的好處更在於能夠從自我成長的一個一個腳印中,體悟到來自超凡力量的那種光芒。

  曾接觸劇場的人多半會為舞臺上的演出著迷,暗想著自己能成為舞臺上出神入化的演員,進一層了解後亦或是想要成為指點江山的導演,劇場的魅力是如此無窮盡!這些我都曾經歷也付出過相當的心血,最終還是選擇劇本創作這條路,理由無他,在年輕時面對自己親手寫出的隻字片語能夠成為鉛字印出的一本書,那種悸動是無可言喻的喜悅和驕傲,儘管現如今已是人人可以出書、時時可以發表的網路世代,但是一本可以觸摸可以典藏的書籍的出版,足可以成為支撐一輩子無悔的力量。另一個層次是,劇場裡的表演藝術稍縱即逝,這樣一個朝生暮死的藝術形式,唯一能夠真正留下來的似乎只有劇本;隨著年齡增長,演員可能必須退出舞臺,導演可能交出權力,但劇本的創作卻可能更加精準且深刻,因此,即使長久以來相當享受表演的樂趣和導演全方位創作的專擅,最終我還是選擇劇本創作做為終身的志業,特別在年歲增長、漸漸成為必須到處奔波周旋的人之後,益發覺得能夠單純安靜地創作是多麼奢侈的一件事情,更遑論二十餘年間,我曾先後在六所大學專任、七所大專院校以及高職兼課,面對各種不同志趣的學生而驚覺並領受世代轉變的震撼。

  唯一不變的還是劇場,仍是劇本的創作,而那些表演與導演的經驗最終還是成為劇本創作的無限養分,劇本創作時腦海中的舞臺視象得以栩栩如生,多半要歸功於過往的劇場經驗,那是割捨不去的寶貴資產。

  回觀自己在編、導與表演之間的互動關係,最初很多時候是未受委託、單純而自我主動地為劇本而創作,有時不免也會因為立志參加劇本徵選獎項而創作,以前一階段二十個劇本來說,至今仍有一個刊登在報紙副刊的《銀河之畔》和《促織悲秋》與《悲愴》兩個得獎作品未曾真正搬上舞臺;其後,由於曾經參與劇團的展演創作,有不少劇本是編導合一的產物,或者更精準地說,其實是為了演出才展開思索而進行創作的。經過多年的劇場體驗,深深領悟自己興趣與專長方向,以及精力、能力亦有極限,於是漸漸選擇以劇本創作為主要的努力目標。

  距離上一個階段的劇本出版,倏忽二十年過去,儘管持續舞臺劇本的創作,再增添了十餘個規模不同的作品,但明顯可見自己創作方向及創作形式與主動性上的變異。首先,或許劇場實驗性的追求已經相當程度內化在各種形式的作品之中,也或許隨著年歲漸長,走過了臺灣現代劇場前階段開疆闢土的所謂「小劇場運動」時期,對單純劇場形式的追求漸褪色彩,近二十年間自己小劇場式的實驗作品大量減少,或許是因為青春不再,或許是劇場的實驗已經轉向於非文字的創作,內在與外在的需求逐漸減少,也或許所謂「實驗」,其實已經以不同的形式轉化在各個劇本的創作之中;另一方面,當代臺灣兒童劇場專業劇團成為演出的主流,但劇團多半較少在劇本創作上尋求外援,而早年曾經數度獲得首獎,從得獎人變成各類文學獎舞臺劇本類的評審之後,似乎也不好意思再投稿參加比賽,因此近年來個人的兒童戲劇作品數量極少,這是較為遺憾的失落,某種程度也辜負了曾西霸老師生前對我的深切期望,只盼在兒童文學研究所任教的氛圍之下,除了引導研究生進行研究和創作之外,也能持續自我要求,希望能夠重拾童劇的創作彩筆。

  但彼消此長,創作的能量有了不同的轉向,過去從未嘗試的音樂劇和歌仔戲劇本卻因為因緣際會地接受委託而大量增加,甚至也有不少機會受委託單獨撰寫音樂劇的歌詞,這種「命題作文」且必然在時限內即刻面對演出的創作,多少改變了一些過往以來自己的創作習慣和方向,從好處想,不可諱言地開拓了更多的創作可能性,同時也牽引出不少關於舞臺劇本創作的探問和思考。

  近年,由於協助嘉義的阮劇團策畫主持「劇本農場」創作計畫和參與高雄春天藝術節歌仔戲劇本甄選的創作陪伴工作,有很多的機會與年輕創作者共歷劇本創作的酸甜苦辣,更深刻感受到劇本創作對劇場整體發展的重要性,於我自己而言更有著無法割捨的情緣,我相信,只要仍然籠罩在劇場創作的能量之下,即使偶爾沉寂,劇本創作之於我,曾經是,也將始終是此生不會改變的甜蜜糾纏!

  在過去2001年出版的《獨角馬與蝙蝠的對話》四冊劇本選輯中,除了創作前期劇本的總整理之外,同時亦以較輕鬆隨筆的調性,書寫了二十則關於創作的筆記,提點了「實驗」、「閱讀」、「靈感」、「劇本」、「劇場空間」、「人物」、「情節」、「結構」、「衝突」、「高潮」、「改編」、「語言」、「細節」、「劇名」、「修改」、「童劇種類」、「童劇功能」、「童劇特質」、「童劇題材」以及「童劇語言」等不同層面的創作思考和體悟,權充是創作的自我剖析及創作理論的探索,大抵呈現了四十歲以前的創作歷程和創作方向,以及在多年創作及教學期間,對劇本創作相關原理原則以及創作實務上的各種反思與回饋。這一次,該採取怎樣的自我剖析與創作理論的探索?這是長久以來一直縈掛心間而未能決定落筆書寫的困擾。

  當再度審視自己近期二十年來的創作時,或可發現有其外在形式上的可被歸類,例如:音樂劇、歌仔戲、實驗劇、青少年戲劇等等,亦有題材意涵上的相互伏流連結,例如:經典傳說的演繹、歷史視野的形構、傳記題材的延伸,以及文學奇幻的想像等等,但不管是哪一種類型或是題材,隱隱覺得每一個作品在形成的歷程中,都會有一個內在的故事,成為自我意識下深埋的記憶,以致多年後回觀,那一個故事往往浮現眼前,透過劇本及相關文字的連結,再次感受到創作時的悸動,並與創作本身形成一種有機的互動關係與創作脈絡。

  我想,除了距今最近的作品《白霧黑森林》,是一個即刻發想、立即創作的情況,而《KIAA之謎》及《沒毛雞》則是配合課程所創作的文本,三個作品都是較短的篇幅,除此之外,「時間」,當是連結其他三個作品創作脈絡的重要關鍵,以《鳳凰變》、《我是油彩的化身》、《安平追想曲》這三個劇本來看,儘管真正創作的時間有長有短,但其構思發想的隱藏時間前後卻竟然都經歷了約莫十年,劇本的創作為戲劇內在的時空背景留下不同的印記,時間的軸線同時也被生命的旅程拉開,而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文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我有點擔心,純粹的劇本文字會不會讀起來很「硬」?畢竟舞台表演的張力,光靠文字是很難完全傳達的。但事實證明,王友輝的劇本語言極具畫面感。他對白一出來,場景、光影、演員的走位,幾乎都在腦海裡自動播放起來。特別是那些描寫傳統技藝傳承的部分,那種對職人精神的刻畫,細膩到讓人肅然起敬。這本書就像是一份珍貴的「編劇筆記」,讓我們這些戲迷,得以窺見他是如何從一個簡單的構思,逐步建構出一個完整的戲劇世界。對我來說,讀這本書,就像是上了一堂寶貴的戲劇欣賞課,它讓我更懂得欣賞舞台上那些轉瞬即逝的精華。而且,這些劇本裡的衝突設置,簡直教科書級別的,高潮迭起,層次分明,很少有冗餘的橋段。

评分

對於長期關注台灣戲曲發展的人來說,這本選輯無疑是近年來非常重要的一份文獻。它不僅僅是收錄作品,更像是在為王友輝的藝術生命做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和梳理。我注意到,書中選取的劇本涵蓋了他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轉變,從早期對傳統框架的堅守與突破,到後期對現代社會議題的深刻介入,這種脈絡的呈現,對於研究者或資深戲迷來說,價值極高。每個劇本前後都有簡潔的編纂說明,恰到好處地提供了背景資訊,卻又不至於剝奪讀者自行解讀的樂趣。這種平衡拿捏得非常好。讀完後,我更堅信,好的劇本,即使脫離了舞台的燈光和音效,依然能夠憑藉文字的力量,震撼人心,傳達出超越時間的普世價值。

评分

翻開這本選集,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種渾然天成的「古味」,但它絕不是老學究式的枯燥,而是充滿生命力的底蘊。王友輝老師的文字結構非常精巧,即便是講述嚴肅的主題,也能在關鍵時刻插入一兩句讓人會心一笑的幽默,讓讀者在緊繃的情緒中得到喘息。這讓我想到小時候跟著阿公在布袋戲班後台看戲的場景,那種人聲鼎沸、鑼鼓喧天的熱鬧勁兒,透過文字的轉譯,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張力。我特別欣賞他處理歷史事件的態度,不偏不倚,而是著重於「人」在歷史洪流中的微小反應。這種處理方式,讓那些宏大的敘事變得親切可感,讓人更能體會到「小人物也有大悲歡」的況味。這套選輯的排版和裝幀也做得很有心思,看得出出版方對這份文化遺產的尊重,讓人愛不釋手,光是擺在書櫃上,就覺得很有份量。

评分

這套《選輯》最讓我感動的,是它展現出台灣文化的那種「韌性」。王友輝老師的筆下,很少有全然光明的結局,生活總是有它的殘酷和無奈。但正是在這種殘酷中,人物們所展現出的那股不屈服的勁頭,才是最動人的力量。它教導我們,面對困境時,可以哭泣,可以跌倒,但最終必須找到自己的立足點。這本書的選材,選得非常「穩重」,沒有譁眾取寵之處,全是真材實料,是紮紮實實的藝術結晶。我會推薦給所有對台灣文學、對本土戲曲、或者只是單純想了解台灣社會集體潛意識的朋友們。它不僅是一本劇作集,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這塊土地上,我們如何從過去走到現在,並且如何繼續走下去的堅定步伐。

评分

這本戲曲選集,簡直是把台灣這塊土地上,那種刻在骨子裡的酸甜苦辣,用最細膩的筆觸給勾勒出來了。讀著劇本裡的對白,我彷彿聞到了那個時代特有的空氣,混雜著廟口燒金紙的香氣和海邊鹹鹹的風。王友輝老師的功力,不在於堆砌華麗的辭藻,而是他總能找到最接地氣、最能打動人心的那個「點」。你看他筆下的人物,每一個都不是臉譜化的英雄或惡人,他們活生生地掙扎在時代的夾縫裡,為了生活、為了尊嚴,有時妥協,有時反抗。那種掙扎的重量,讀起來讓人忍不住替他們屏息。尤其是那些關於家族倫理、關於傳統價值觀與現代社會衝擊的描寫,簡直是我們許多家庭都在經歷的縮影。這種強烈的共鳴感,讓我不僅僅是在「看」戲,更像是在「參與」一場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悲喜劇。這本書的選輯眼光很獨到,選的都是能代表他創作高峰期的作品,讓人能完整領略到他如何用戲曲這個載體,來承載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