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子到豐子愷:中國歷史劇本集

從孔子到豐子愷:中國歷史劇本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國惠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戏剧
  • 孔子
  • 丰子恺
  • 文化
  • 文学
  • 历史剧本
  • 传统文化
  • 艺术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包含十個動畫故事劇本,均以中國歷史人物為主角,包括孔子、子貢、廉頗、藺相如、屈原、緹縈、張騫、關羽、包拯、鄭成功和豐子愷。作者許國惠根據正史、經典和其他嚴肅的材料,將這些歷史人物的故事進行編寫,不但生動呈現歷史人物、重視趣味性,更因為作為「動畫劇本」,文字描述特別在意畫面構圖並嘗試營造電影感,讓這些人物故事躍然紙上。
 
  另附十幅精美插圖呈現故事場景,有助讀者融入情境、趣味閱讀;同時收錄作者討論歷史劇本編寫的專文〈盧梭式的歷史教育:以動畫劇本張騫的編寫為例〉,供有志於進行歷史劇本編寫的讀者參考。
 
本書特色
 
  ★專業學者將嚴肅的歷史人物故事編寫成動畫劇本,佐以生動插圖寓教於樂!
  ★除劇本外也收錄討論編寫劇本的學術專文,編寫理念、方法與脈絡都完整呈現!
《盛世华章:中国历史长卷中的思想碰撞与文化流变》 一部跨越千年的思想之旅与文明探源之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线性叙事,而是以一种宏观而深邃的视角,遴选了中国历史上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事件、思想高峰与社会转型期,构建起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长卷。我们力求捕捉历史的内在脉络,揭示不同时代精神内核的交融与张力,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历史复杂性的全新框架。 第一编:肇始之光——先秦诸子的智慧回响 本篇深入探究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重点剖析了“百家争鸣”这一思想大爆发的社会根源及其对后世的决定性影响。我们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对单一学派的过度推崇,转而关注诸子思想之间的互动、继承与对立。 子学与礼乐重塑: 首先,我们细致考察了周代“礼”的衰微与“义”的兴起。探讨了儒家思想如何将道德伦理内化为政治哲学的核心,其对人伦秩序的构建,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如汉代独尊前)的适应性调整。不同于将孔子置于绝对神坛的传统叙事,我们更关注其学说在实践中如何被士人阶层所接受、改造和应用。 道法自然与权谋艺术: 随后,我们转向道家与法家的深刻洞见。老庄的哲学,不再仅仅被视为隐逸避世的清谈,而是被置于与当时的政治实践进行对话。我们分析了“无为而治”在不同君主统治下的具体体现,以及它如何成为权力运作的潜在底色。同时,法家的集权思想、郡县制的推广及其对秦汉大一统格局的塑造,被置于“效率与秩序”的现代性视角下进行再审视。 墨家遗风与名家辨析: 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使能,被重新放置于战国争霸的宏大背景中,分析其在军事防御与社会救济方面的实践意义。名家的逻辑思辨,则被视为中国早期理性精神的萌芽,它对概念的精确界定,实则为后世的经学训诂、辩论文化提供了智力基础。 第二编:帝制的回响与士人的精神困境 中原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长期的帝制时代。本篇聚焦于思想精英如何在统一的权力结构下,进行精神上的坚守、妥协与创新。 汉赋的铺陈与经学的演变: 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思想的终结,而是儒学与政治权力结合的开端。我们探讨了董仲舒如何将阴阳五行纳入儒家框架,以构建“天人感应”的政治合法性基础。这不仅是哲学思辨,更是权力叙事的建构过程。 魏晋风度的形塑与玄学的兴衰: 面对东汉末年的社会崩塌与士族政治的崛起,知识分子转向了对生命本体和个体自由的探寻。玄学的兴起,标志着对儒家入世哲学的反拨。本章细致分析了“竹林七贤”的行为逻辑,揭示了在极端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通过对生命本真、自然本性的回归,寻求精神自洽的复杂心理机制。这是一种悲剧性的美学表达。 隋唐的兼容并蓄与教义冲突: 隋唐帝国代表了中华文明的鼎盛期,其文化特征是极度的开放性。佛教的全面本土化,佛学义理对中国本土哲学的深刻渗透,成为了本篇的核心议题。我们考察了禅宗如何将印度哲学与中国士大夫的个人体悟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顿悟”观念,以及它如何重塑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和艺术表达。 第三编:内省与重构——宋明理学的兴盛与危机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内省与文化复兴。面对“三代之衰”的叩问,士人试图重建一套内圣外王的系统工程。 宋代理学:心学与理学的分野: 本篇详述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与陆王心学的“致良知”之间的根本差异。朱熹的体系如何构建了一个涵盖宇宙论、人性论和政治实践的严密哲学体系,成为后世科举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基石。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代表了对个体主体性和实践精神的强调,它更具革命性与民间传播力。我们分析了两种学说在不同阶层中的接受度与影响。 文人趣味的转向与世俗的勃发: 在理学日益僵化的同时,民间文化与市民阶层开始崛起。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体现了知识分子在严肃哲学之外,对个体情感和审美情趣的细致描摹。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的繁荣,则显示出“雅”与“俗”在文化层面上不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而是相互渗透,共同构建着复杂的社会心理景观。 第四编:近代风云与古今之辨 本书的收束聚焦于晚清至今的剧烈转型。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思想界经历了痛苦的自我否定与激烈的现代化探索。 “中体西用”的困境: 在十九世纪末,如何“救亡图存”成为核心议题。我们审视了洋务运动背后的思想逻辑,即试图在技术层面上学习西方,而在根本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精神上保持不变的努力。这种割裂如何最终导致了体制的崩溃。 激进的转型与观念的重塑: 随后的新文化运动,对数千年来被视为“国魂”的传统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本章分析了白话文运动对知识传播效率的提升,以及对旧有士人阶层的权力基础的瓦解。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在引入西方社会科学、政治理论的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努力将这些外来框架与本土经验进行对焦、磨合,以期构建一个既立足于自身历史又面向未来的全新思想体系。 总结: 《盛世华章》力图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精妙地展现中国思想文化的连续性与断裂性。它不是对单一思想流派的赞美诗,而是一部关于中华文明如何在内忧外患中,不断进行自我批判、自我更新的深刻记录。读者将得以洞察,那些看似古老的智慧,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被重新阐释、激活,并持续影响着今日中国的精神风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國惠
 
  芝加哥大學歷史系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學士。現任職於香港教育大學。研究專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史,尤其是以戲曲、電影、國畫作為研究對象。另外,也兼治冷戰時期香港左派史。曾出版專著《樣板戲與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思想》。

图书目录

前言

孔子
子貢
廉頗和藺相如
屈原
緹縈
張騫
關羽
包拯
鄭成功
豐子愷

附錄 盧梭式的歷史教育:以動畫劇本張騫的編寫為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86967
  • 叢書系列:Do歷史
  • 規格:平裝 / 214頁 / 14.8 x 21 x 1.1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我是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因為母親的緣故,自小就喜歡中國傳統戲曲,最愛才子佳人的戲、帝王將相的戲。因此我研究歷史的時候,總是跟戲曲有關,先是從樣板戲切入研究文革史,後來通過戲曲電影研究從建國到文革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做研究的時候,看過許多劇本,也看過不少劇作家和導演談戲的文字。沒想到,我自己也有機會編寫劇本,也有機會充當導演的角色,塑造人物形象並設計畫面。這樣的機會讓我反過來對原來讀過的劇本和導演們談戲的文字有了新的理解。我很慶幸有這樣的機會。
 
  這十個劇本以中國歷史人物的生平故事為中心,內容全來自嚴肅的史料或經典文獻。在創作時既要忠於史實,又要突出一些道德價值,還要考慮戲劇性和趣味性。因為這些劇本要拍成動畫,所以要設計畫面,並要考慮畫面與畫面之間如何過渡。所有這些著實花了我不少心思。以創作〈緹縈〉一劇為例,我先看了前人創作的動畫,發現已有的作品大概可以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基本上是以緹縈的父親淳于意為主角,而後半部則以漢文帝為中心。查看《史記》和《漢書》時立即明白為何如此:有關緹縈的故事分別出現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史記‧孝文本紀》或《漢書‧刑法志》,這些文獻中記載有關緹縈救父的事情,重心要麼在淳于意,要麼在文帝。為了有別於現有的作品並切合題名〈緹縈〉,我決定自己的劇本要以緹縈為主角,故事要圍繞著她展開。以緹縈為中心展開全劇,那麼劇本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緹縈這樣一個年輕的民女,如何能夠有機會見到文帝?讀了班固〈詠史〉:「上書詣北闕,思古(或作闕下)歌雞鳴。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我便找到了解決的辦法:緹縈以傷感的歌聲感動了宮裡的文帝,文帝於是傳召了她。〈雞鳴〉和〈晨風〉當時是怎樣唱的,實在沒法知道了,在製作動畫時我們只好找了一段帶有古意的音樂,並配上由女聲啍出的調子。
 
  這十個劇本全部拍成動畫,所有動畫均可以在香港教育大學的網頁上找到(https://crse.eduhk.mers.hk及achist.mers.hk/chihistoryanime/)。感謝即將離任的校長張仁良教授。是張教授發起了以歷史人物為中心的動畫項目,並給我機會嘗試劇本創作,豐富了我作為一個歷史研究者和戲曲愛好者的人生經歷。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歷史題材的作品,最怕的就是那種僵硬、教條式的敘事,讀起來比念《二十四史》還累。但從這本劇本集的選材眼光來看,它顯然避開了這種陷阱。我猜想,作者群(或是編者)在選擇這些歷史片段時,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去捕捉那些「人性」的瞬間,而不是僅僅複述那些大事件的流水帳。畢竟是劇本,它的魅力就在於「戲劇性」——那種人物在關鍵時刻的抉擇、語言的交鋒、情緒的爆發。如果選的都是教科書裡寫爛的橋段,那就不如直接去看歷史書了。我對那些描寫歷史轉折點上,小人物或關鍵智者如何應對時代巨變的劇本特別感興趣。例如,如何將孔子的「周遊列國」寫成一場充滿張力的旅程,而非只是空泛的德行宣揚;又或者,豐子愷在動盪時局中,是如何用他特有的筆觸去捕捉生活中的「詩意」與「哀愁」。這種將宏大歷史「劇場化」的處理方式,讓讀者能夠更直接地面對歷史人物的血肉與掙扎,這遠比單純的史實陳述要來得有感染力。

评分

說實在話,台灣的讀者對於中國歷史的接受度,有時候會帶著一層特別的濾鏡。我們從小接觸的歷史敘事,有時候會過於強調某個時代的「正統性」或「革命性」,反而忽略了文化在不同時期細微的流變和傳承。這套劇本集如果真的能成功地將孔子的「理」與豐子愷的「情」串聯起來,那它對我們而言,或許就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更柔軟的切入點來理解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我特別期待那些「非主流」的劇本,那些可能不常出現在官方史書中的對話或場景。歷史的有趣之處,往往在於那些未被大書特書的細節裡。例如,古代士大夫在私下聚會中的辯論,或是豐子愷在戰亂中安慰孩童的某個午後,這些場景如果能被成功地搬上舞台,那種細膩的情感張力,絕對是純文字敘述難以企及的。它不只是在講「歷史發生了什麼」,更在探問「當時的人們是怎麼想的」。

评分

坦白說,我對台灣出版社出版這類帶有強烈文化使命感的書籍,總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擔憂的心情。期待的是它能帶來不同於以往的視角;擔憂的是,劇本的「表演性」和「詮釋性」非常高,如果劇本的文字不夠紮實,或者對歷史人物的把握過於平板,很容易變成空洞的口號堆砌。但光是「劇本集」這個形式,就已經賦予了它強大的生命力——它暗示著這些故事是可以被「演繹」的,是可以被不同世代的演員、導演重新詮釋的。這就賦予了歷史文本一種流動性,不再是僵死的文獻。我非常期待看到,那些跨越兩千年的智慧與感悟,如何在舞台燈光下,藉由現代的語言和表演,重新點燃讀者心中的火花。這本選集,無疑是今年書單上最重量級的文化邀請函。

评分

這本《從孔子到豐子愷:中國歷史劇本集》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頭一震,它像是一扇窗,直接通往了中華文化幾千年的光影舞台。我必須說,光是這個企圖心就讓人肅然起敬,因為中國的歷史何其遼闊,人物何其繁複,要從兩千多年前的至聖先師,跨越到近現代的豐子愷先生,中間的時間軸簡直是一部微縮的中國史。我拿到書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紙張的質感非常討喜,內頁的編排也看得出用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教科書排法,而是帶有一種「說書人」的親切感。雖然我還沒細讀每一齣劇本的內文,但光是從目錄的編排順序,就能感受到編輯團隊的巧思,他們顯然不是單純地按照年代排列,而是試圖在這些劇本之間建立某種精神上或主題上的連結。例如,孔子對禮樂仁義的堅持,與豐子愷筆下那種帶著禪意的、對人間溫情和天真童趣的守護,中間或許存在著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這份期待感,遠超過一般歷史選集能帶給讀者的趣味性。

评分

從學術的角度來看,這種跨越時間的光譜非常考驗編者的功力。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社會結構正在崩解,禮崩樂壞;豐子愷則經歷了民國的動盪,傳統價值觀與現代思潮激烈碰撞。將他們置於同一本書中,編輯者必然是想論證某種「不變」的文化基因。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劇本本身,更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對照組」。讀者在讀完描寫先秦思辨的劇本後,緊接著看到民國知識分子的困境與選擇,那種時代的回音和脈動就會自然而然地浮現。這不是一次單純的歷史巡禮,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訪談。我希望劇本的註釋能夠豐富一些,對於一些較為晦澀的典故或時代背景有更深入的解釋,這樣即使是對中國歷史不甚熟悉的讀者,也能夠順暢地進入情境,體會到編者試圖營造的那種「時間的連續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