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演進史(五)明清戲曲背景(精)

戲曲演進史(五)明清戲曲背景(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永義
图书标签:
  • 戏曲史
  • 明清戏曲
  • 戏曲演进
  • 中国戏曲
  • 文化史
  • 文学史
  • 戏曲研究
  • 明代戏曲
  • 清代戏曲
  • 戏曲背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為《戲曲演進史》的〔明清戲曲背景編〕。南曲戲文與北曲雜劇各自發展為大戲以後,元代統一南北,使得南戲北劇自然合流交化。其以北劇為母體,經文士化、南曲化、水磨調化而蛻變為「南雜劇」與「短劇」;其以南戲為母體,經北曲化、文士化、水磨調化而蛻變為「傳奇」。
 
  明清詞曲系曲牌體的戲曲體製劇種,同時存在「傳奇」和「南雜劇」,二者堪稱是歌舞樂的完全融合,最優雅的韻文學與最精緻的表演藝術。考究明清戲曲之榮景,可以觀察到明清上自帝王下至庶民普遍性的愛好戲曲,將戲曲融入其日常生活之中,形成廣大而溫馨的孕育溫床;而其新滋生的地方腔調梆子腔、皮黃腔、絃索腔、京腔、高腔,尤其是魏良輔及其師徒親友切磋琢磨所創發改良崑山腔的「水磨調」,不止使明清之腔調歌樂定於一尊,而且埋下了乾隆以後花雅爭衡的因緣;而此時的士大夫不只黽勉的投入戲曲的創作,也孜孜矻矻於戲曲文學和藝術理論的研究,同時也開始對同一論題有所辯爭,雖然見解高低參差,但像魏良輔《曲律》、王驥德《曲律》、李漁《閒情偶寄》之〈詞曲部〉與〈演習部〉,實皆為推動明清戲曲向上向廣向遠的巨輪;而見於明清「曲譜」、「宮譜」的歌樂論,自唐宋即見端倪的戲曲腳色說,自元人即起步的戲曲內在結構說,至此或發展完成,或準備就緒;無疑的它們都成了「明清戲曲」臻於登峰造極的有力推手。
戲曲演進史(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戲曲源流 卷首語:探尋戲曲之源,溯古尋幽 戲曲,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其萌芽與發展的軌跡,往往與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社會變遷緊密相連。本書《戲曲演進史(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戲曲源流》,旨在為讀者構築一幅中國戲曲藝術在歷史最初階段的宏大圖景。我們將深入探討從上古時代的巫術儀式、祭祀歌舞,到秦漢時期的百戲雜技,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充滿宗教色彩的樂舞,直至宋元戲曲成熟前夜的種種藝術形態,細緻梳理戲曲藝術的雛形與早期發展脈絡。 第一章:遠古的跫音——巫術、祭祀與原始歌舞 1.1 巫術的儀式化與戲劇的雛形 在文字尚未成熟的遠古時期,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不解,催生了巫術。巫師在祭祀活動中扮演著溝通天地、祈求豐收或禳解災禍的角色。這些儀式往往包含模仿、感應和角色扮演的要素。例如,模仿動物的動作以祈求狩獵成功,或者模仿神靈的語言和姿態以達到溝通目的。我們將分析這些儀式如何逐漸脫離純粹的宗教目的,帶有了表演的屬性,成為戲曲最原始的土壤。重點探討《山海經》等文獻中對遠古歌舞儀式的零星記載,並結合人類學的視角進行解讀。 1.2 虞夏商周的樂舞制度 隨著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的建立,原始的歌舞開始走向規範化和宮廷化。周代的“雅樂”與“鄉樂”體系,標誌著音樂、舞蹈、詩歌(辭賦)的初步整合。本章將詳述周代祭祀典禮中的“樂舞”,分析其中包含的敘事性元素,如《大武》、《韶》等樂章,它們如何以舞蹈和音樂來再現歷史事件或神話傳說,從而具備了初步的戲劇結構——情節的引入、發展與高潮。 第二章:百戲競妍——秦漢樂府與雜技的交融 2.1 漢代“百戲”的勃興與多元化 秦漢大一統的局面,促進了文化交流與娛樂需求的空前高漲。此時的“百戲”,是集雜技、魔術、相撲、傀儡戲、歌舞劇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表演藝術。我們將專門探討漢代宮廷及民間流行的“盤鼓道絕”(指以擊鼓為節奏的舞蹈雜技),以及對後世戲曲影響深遠的“幻術”(魔術性表演)。這些表演中穿插的短劇、滑稽模仿,已經是非常明確的戲劇萌芽。 2.2 樂府詩的戲劇性與“相和歌” 漢樂府的興盛,不僅在於詩歌的文學價值,更在於其與音樂、表演的結合。特別是“相和歌”、“相將樂”等樂種,它們通常採用角色分工、對唱、問答的形式來演繹民間故事或歷史典故。本章會引用《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作品的樂曲化改編痕跡,分析其敘事技巧如何為後來的戲曲道白和唱腔提供範本。 2.3 傀儡戲與皮影的雛形 傀儡戲(木偶戲)和影子戲在漢代的出現,標誌著戲曲媒介的重大發展。它們首次將“物象化”的表演帶入公眾視野。我們將追溯這些早期傀儡的結構和操作方式,以及它們在民間傳說中扮演的角色,探討它們在敘事上的局限性與可能性。 第三章:道與佛的交匯——魏晉南北朝的宗教戲劇 3.1 佛教傳入與變文的興起 魏晉南北朝是思想劇烈變動的時代,佛教的盛行對民間藝術產生了決定性影響。為了傳播佛法,僧侶們將佛經故事以“變文”、“變相”的形式進行表演。這些表演結合了說唱(變文)、繪畫(變相)和肢體動作,是敘事性藝術向舞臺藝術轉型的關鍵一步。本書將重點分析“石刻變文”與“壁畫變相”中展現的場景調度和人物刻畫,它們已具備了戲劇衝突的基本要素。 3.2 印度樂舞的影響與“胡旋舞” 隨著佛教東傳,來自印度的音樂和舞蹈也隨之湧入中原。以“胡旋舞”、“劍器舞”為代表的西域樂舞,以其熱烈奔放的姿態和強烈的節奏感,極大地豐富了漢地的表演藝術風格,為後世戲曲中武打、舞蹈化場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3 貴族清談與宮廷樂舞的精緻化 在士大夫階層中,清談之風盛行,雖然與戲曲無直接聯繫,但這種對語言藝術的推敲,間接提高了對臺詞藝術的審美要求。同時,宮廷中保留了大量南朝的“歌舞大曲”,這些大曲結構複雜,情節性強,是漢民族傳統樂舞體系在動盪時代的最後輝煌,對隋唐燕樂的形成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結語:孕育於亂世的藝術種子 先秦至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時期,雖然缺乏成熟的戲曲劇本與固定的演出場所,但卻是孕育戲曲的沃土。從巫術的模仿到百戲的喧鬧,再到宗教的教化,戲曲的諸多元素——唱、唸、做、打的雛形,表演的載體(人、偶),以及敘事的需要——都在這個漫長的歲月中悄然積累、相互滲透。這些“種子”的破土而出,最終在隋唐的樂府、宋元的雜劇中,爆發出絢爛的藝術光彩。本書即是為了追溯這些深埋於歷史塵土中的藝術根脈,為理解後世戲曲的成熟提供堅實的歷史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永義
 
  1941年生,台灣省台南縣人。國家文學博士,現任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特聘研究講座教授,2014年當選第30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學術和教學以戲曲為主體,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海外訪學經歷豐富,曾以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身份赴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萊頓大學、魯爾大學、香港大學。並為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戲曲學院等大陸十數所學校之客座教授。
  
  曾獲學術榮譽:國家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兩度國科會優良研究獎、中山文藝獎、國科會特約研究計畫主持人、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第52屆學術獎、教育部第13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兩度執行科技部「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
 
  著有學術著作《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論說戲曲》、《戲曲源流新論》、《從腔調說到崑劇》、《俗文學概論》、《戲曲腔調新探》、《地方戲曲概論》、《戲曲學》、《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戲曲劇種演進史考述》等二十餘種。
 
  散文集有《蓮花步步生》、《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和《椰林大道五十年》等七種。
 
  戲曲劇本創作總計22種,包含崑劇9種,京劇8種,歌劇3種,歌子戲與豫劇各1種,2016年集結18種出版劇本彙編《蓬瀛五弄》、《曾蓬瀛續弄》二書。教學、研究之餘,長年從事民族藝術之維護發揚與研究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列國做文化交流。2016年馬英九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2020年獲頒第31屆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可以印證其一生殊勝的學術成就。

图书目录

序說
第壹章明清帝王之戲曲生活
引言
一、明代宮廷演戲
二、明代帝王對戲曲之好惡與影響
三、清代宮廷演戲
四、清代帝王對戲曲之好惡與影響

第貳章明清士大夫、庶民百姓之戲曲生活
一、明清士大夫之戲曲生活
(一)明清士大夫之喜好戲曲
(二)明清之家樂演出
(三)明清曲家之交遊
二、明清宗人貴族、政府主官、庶民百姓之戲曲生活
(一)明清宗人貴族之戲曲生活
(二)明清的官府演戲
(三)明清庶民百姓之戲曲生活
結語

第參章明清戲曲腔調與魏良輔之創發「水磨調」
引言
一、明中葉後弋陽腔之流派與乾隆間改稱高腔
(一)徽州腔與四平腔
(二)青陽腔
(三)徽池雅調
(四)京腔
(五)弋陽腔乾隆間俗稱高腔
二、魏良輔之創發「水磨調」
(一)什麼叫「水磨調」
(二)有關魏良輔的三個問題
(三)魏良輔如何創發「水磨調」
三、明清之新生腔系
(一)梆子腔系
(二)皮黃腔系
(三)絃索腔系
結語
附錄:明清南北曲譜與官譜提要
小引
(一)北曲譜
(二)南曲譜
(三)宮譜
小結

第肆章明代曲論要籍述評
引言
一、魏良輔《南詞引正》與《曲律》
小引
(一)《南詞引正》與《曲律》之異同比較
(二)魏良輔曲論之要義
小結
二、徐渭《南詞敘錄》
(一)南戲源流與發展
(二)有關《琵琶記》之論述
(三)南曲無宮調
(四)南戲諸腔
(五)常用戲曲術語、方言之考釋
(六)南戲劇目
三、王驥德《曲律》
小引
(一)總論曲
(二)曲法論
(三)散曲論
(四)戲劇論
(五)餘論
四、沈寵綏《絃索辨訛》與《度曲須知》
五、呂天成《曲品》

第伍章清代曲論要籍述評
一、李漁《閒情偶寄》
(一)詞曲部
(二)演習部
二、靜安先生曲學述評
小引
(一)靜安先生之曲學著述
(二)靜安先生曲學之貢獻和重要見解
(三)靜安先生曲學可商榷和應修訂之問題
小結
後記

第陸章明清重要曲論述評:「當行本色論」、「南北曲異同說」
引言
一、明人「當行本色論」述評
小引
(一)明人之「當行本色」論
(二)「本色」、「當行」之名義
(三)以「當行」、「本色」之名義檢驗明人之理論
小結
二、明清「南北曲異同說」述評
附錄:「南北曲異同說」引文

第柒章明清重要曲論述評:「戲曲腳色說」
引言
一、明清「戲曲腳色」之命名由來
(一)以禽獸名釋腳色
(二)腳色名義顛倒而無實
(三)腳色之名本市語
(四)腳色之名義直從其音義求之
(五)從古籍探尋腳色名義之由
二、明清「戲曲腳色」之源流
三、明清「戲曲腳色」之扮相與技藝
四、明清「戲曲腳色」之分化
(一)生
(二)旦
(三)淨
(四)末
(五)丑
五、戲曲腳色衍變中可注意之十一點現象
餘言:腳色之運用
結語

第捌章明清「內在結構論」之述評與今人之建構與運用
引言
一、明清戲曲「內在結構」之演進
(一)戲曲內在結構之奠基
(二)宋元明清戲曲「內在結構」完成前之「排場」觀念
二、民國許、王、吳「排場說」之建立
(一)許之衡(一八七七—一九三五)
(二)王季烈(一八七三—一九五二)
(三)吳梅(一八八四—一九三九)
三、張師清徽(一九一二—一九九七)「排場說」之完成
(一)張師清徽「傳奇分場說」之要點
(二)張師清徽「傳奇分場說」之創發
(三)張師清徽「傳奇分場說」之排場處理
四、著者對「排場」理論之運用
(一)元雜劇之「排場」
(二)明清傳奇之「排場」
(三)京劇之「排場」
結語
結尾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4090
  • 規格:精裝 / 408頁 / 17.2 x 23.2 x 5.7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說
 
  南曲戲文與北曲雜劇各自發展為大戲以後,由於元世祖於至元八年(1271)滅宋統一中國,使得南戲北劇自然合流交化。其以北劇為母體,經文士化、南曲化、水磨調化而蛻變為「南雜劇」與「短劇」;其以南戲為母體,經北曲化、文士化、水磨調化而蛻變為「傳奇」。而無論是「南雜劇」或「傳奇」,其實都是南戲北劇交化下的「混血兒」,只是因母體不同,各自以接近母體之面目呈現,便儼然形成不同類型的兩個劇種;而所謂「短劇」,不過是用來稱呼其短於四折的「南雜劇」而已。又由於無論「南雜劇」或「傳奇」,以其皆盛行於明中葉嘉隆間以後的明清兩代,因之稱作「明清雜劇」、「明清傳奇」;又可稱「宋元明南曲戲文」(或「宋元明南戲」)、「金元明北曲雜劇」(或「金元明北劇」)。而所以「明清南雜劇」可以省作「明清雜劇」,乃因「北曲雜劇」在明中葉已大減衰微,故聯清而稱之「雜劇」必非指北曲雜劇而言。
 
  有關南戲北劇交化蛻變之現象與歷程,請留下兩編〔明清傳奇編〕和〔明清雜劇編〕評論。
 
  也因為明清詞曲系曲牌體的戲曲體製劇種,同時存在「傳奇」和「南雜劇」兩種類型;而也由於它們的存在,使得中國戲曲的文學和藝術推向最高的境界,那就是歌舞樂的完全融合,最優雅的韻文學與最精緻的表演藝術的相得益彰。而要達到如此的高度成就,必然有其蘊育的溫床和所以促成的各種推手所構成的明清兩代的戲曲背景,才能夠完成。而我仔細觀察,明清帝王、貴冑、官吏、士大夫、庶民百姓,上上下下之喜好戲曲、觀賞戲曲,將戲曲融入其日常生活之中,實是其最廣大而溫馨的蘊育之床;而其新滋生的地方腔調梆子腔、皮黃腔、弦索腔、京腔、高腔,尤其是魏良輔及其師徒親友切磋琢磨所創發改良崑山腔的「水磨調」,不止使明清之腔調歌樂定於一尊,而且埋下了乾隆以後花雅爭衡的因緣;而由於此時的士大夫不止黽勉的投入戲曲的創作,也孜孜矻矻於戲曲文學和藝術理論的研究,同時也開始對同一論題有爭議,雖然其中尚不少論述膚淺、見解淺陋者,但像魏良輔《曲律》、王驥德《曲律》、李漁《閒情偶寄》之〈詞曲部〉與〈演習部〉,實皆為推動明清戲曲向上向廣向遠的巨輪;而見於明清「曲譜」、「宮譜」的歌樂論,自唐宋即見端倪的戲曲腳色說,自元人即起步的戲曲內在結構說,至此或發展完成,或準備就緒;無疑的它們都成了「明清戲曲」臻於登峰造極的隻隻有力推手。因此本書特立〔明清戲曲背景編〕,作為〔明清傳奇編〕和〔明清南雜劇編〕的「前奏曲」,用以論述明清傳奇和南雜劇發展的趨勢,及其名家名作論述的基礎。有此基礎,在下兩編論述時才能「順理成章」。
 
2020年9月10日晨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預期會看到的不僅是關於戲台上的事,更是關於「人」的故事。明清時期,戲曲藝人的社會地位是個充滿矛盾的議題。他們是社會上最受歡迎的表演者,戲言一出,萬人空巷,但同時又往往被視為「賤業」,受到社會結構的壓制。這種「受歡迎卻不受尊重」的悖論,必然深刻地影響了戲曲的內容與表演風格。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探討,在這種社會夾縫中,戲曲藝人是如何發展出他們的行話、行規,甚至是他們獨特的生存哲學。書中是否能觸及到戲曲教育的體系?例如,一個童伶是如何被訓練出來的?他們的生活環境、對外在世界的認知,如何形塑了他們在舞台上對「忠孝節義」的詮釋?這些基層的生命史,往往是宏大歷史敘事中被遺漏卻極為珍貴的部分。若能透過對「人」的細緻描摹,來反映整個時代的氣韻,那這本《戲曲演進史(五)明清戲曲背景(精)》絕對值得我仔細端詳,反覆品味。

评分

這本《戲曲演進史(五)明清戲曲背景(精)》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光是看到「明清戲曲背景」這幾個字,我就忍不住想像書中會如何細膩地剖析那段複雜的歷史脈絡。身為一個從小耳濡目染台灣傳統戲曲的聽眾,我對京劇、崑曲這些在明清時期達到顛峰的藝術形式,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連結。我特別期待作者能深入挖掘當時社會結構、文人階層的興衰,如何形塑了戲曲的內容與風格。例如,社會階級的流動性如何影響了戲班的組織與演出場所?士大夫階層的審美品味,又是如何一點一滴地「過濾」和「淬鍊」了劇本的語言與結構?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提供不同於教科書上那種平鋪直敘的論述,而是透過大量的史料與文獻考證,帶領我們重返那個充滿張力與創造力的時代現場。想像一下,在那個沒有現代娛樂的年代,戲台就是整個社會的縮影,所有的愛恨情仇、政治諷喻,都濃縮在幾齣大戲之中,那種震撼力是現代影視作品難以比擬的。若書中能穿插一些當時的軼聞趣事,或是對著名戲班、伶人的側寫,那就更添閱讀的趣味性了。

评分

說實在話,在台灣要找到一本專門探討「明清戲曲背景」的學術著作,並不容易,大多時候我們接觸到的都是偏重於表演藝術技巧或劇本賞析的書籍。因此,當我看到這本聚焦於「背景」時,內心是既期待又帶著一絲忐忑。我希望它不是那種只會堆砌名詞、文辭艱澀到需要不斷查閱註釋的「學術屠龍術」。我更期待的是一種能夠「活化」歷史的寫法。所謂的背景,不只是政治權力的更迭,還包括了城市商業的勃興、民間信仰的普及,乃至於服飾、建築美學的變遷。這些元素,無一不滲透進了戲曲的骨血之中。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將這些看似分散的線索,編織成一張綿密且具備邏輯性的網,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在明代中後期到清代中葉這段時間裡,戲曲是如何從地方走向宮廷,又如何被大眾所接受和消費的過程,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法衡量了。我尤其想知道,當時的「商業化」如何影響了劇本的創作?是不是為了迎合市場,許多嚴謹的藝術追求反而被簡化了?這都是從背景層面才能探究出的深度問題。

评分

作為一個對文學史有基本認識的讀者,我會非常好奇作者如何處理「戲曲」與「文學」之間的關係。明清之際,小說、詩詞、戲曲三者之間的互動極為頻繁。許多戲曲的題材來源於古典章回小說,而戲曲的成功演出,又反過來推動了某些小說的流行。這種跨媒介的傳播與影響,是背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具體的研究案例,說明某個戲班的演出,如何催生了某個章回小說的後續發展,或是某位戲曲家如何巧妙地將當時流行的文人意象,融入到舞台美術或唱詞之中。如果能將這種「跨界合作」的細節描寫出來,那閱讀體驗就會非常生動。畢竟,歷史不只是帝王將相的紀錄,更是無數藝術創作者在特定時空下,為了生存、為了表達而做出的努力結晶。期待這本書能把那些幕後的掙扎與光芒,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评分

光看書名,這本《戲曲演進史(五)明清戲曲背景(精)》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拿到了一把解鎖特定時代密碼的鑰匙。明清兩代,對於漢文化來說,是個極為關鍵的轉折點,戲曲在此期間的成熟與定型,某種程度上定義了我們今日所理解的「傳統戲曲」樣貌。我最關心的部分,是如何處理「南北戲曲」之間的張力與融合。崑曲的精緻典雅與地方戲種的粗獷生命力,在當時的社會舞台上是如何共存、競爭、甚至相互學習的?書中對於「雅」與「俗」的辯證探討,絕對是判斷這本書是否具備洞察力的重要標準。如果能清晰梳理出文人階層如何透過支持特定的劇種來彰顯其文化品味,而市民階層又如何透過參與和創作,將戲曲推向更廣闊的群眾基礎,那就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化景觀有更立體、更成熟的理解。這種層次感的建構,遠比單純列舉著名戲碼來得深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