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耘文筑:歌仔戲劇本集

筆耘文筑:歌仔戲劇本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美瑟
图书标签:
  • 歌仔戏
  • 戏曲
  • 剧本
  • 台湾戏曲
  • 传统戏曲
  • 文化
  • 文学
  • 表演艺术
  • 闽南文化
  • 地方戏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筆耘文筑:歌仔戲劇本集》收錄〈潯陽秋瑟〉、〈阿闍世王―未生怨〉、〈痟貪軁雞籠〉、〈月老說姻緣〉、〈苦海慈航〉五部歌仔戲劇本。
  ◎闡述主題包含愛情、佛法、人性的貪及愚昧等。
  ◎作者黃美瑟將文學、民俗與戲曲融合,用辭優美典雅,屢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項。
笔耕不辍:台湾当代剧作选粹 本书精选自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一世纪初,台湾舞台艺术领域中,几部最具代表性、艺术价值与时代关怀的戏剧文本。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剧种的流变,而是力求呈现台湾社会在剧烈变迁中所孕育出的多元、深刻且富于实验精神的戏剧面貌。 本书的选篇跨越了传统戏曲的革新实践、现代话剧的本土化探索,以及后现代剧场对既有规范的解构与重塑。所收录的作品,无一不深刻地反映了台湾在历史转型期的身份认同焦虑、社会阶层的冲突、政治氛围的演变,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复杂情感的细腻捕捉。 第一部分:历史的重量与记忆的重构 本部分收录的三部剧作,均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背景,但视角独特,拒绝了单一的、官方的口径,而是致力于挖掘被主流历史书写所忽略的个体经验与边缘群体的声音。 一、《渡台客的遗嘱》 这部作品以清代中后期至日治初期,汉人大量渡海来台的艰辛历程为背景。剧本结构采用多线性叙事,穿插了清末官府的腐败、原住民部落的抗争,以及早期移民在陌生土地上,面对自然、疾病与文化冲击时的挣扎。 作者的笔触极为沉着冷静,没有使用传统戏曲中常见的英雄主义的浪漫渲染,而是着重于展现底层人物的生存智慧与道德困境。剧本中对白的设计尤为精妙,融合了闽南语的俚语、客家话的坚韧,以及早期日语的影响,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语言的张力。其中的几场高潮戏,如“饥荒年代的‘以工换粮’谈判”和“日籍官员主持的土地丈量纠纷”,展现了权力结构下,生命价值的不断被衡量与倾轧。剧本的舞台调度指示,极简却富有象征意义,例如以“沙”为核心意象,象征着流离失所与土地的不可得性。 二、《白色风筝与戒严的下午》 本剧聚焦于一九五〇至七〇年代的台湾社会,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视角,探讨“绿色恐怖”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与异化。全剧情节张力主要来自于“言语的审查”与“思想的禁锢”。 剧本结构上,大量运用了“回忆闪回”和“内心独白”的形式,舞台空间被划分为“公开的客厅”与“私密的书房”两个区域,象征着公共面具与私人恐惧的并存。剧中的核心冲突,围绕着一本被查禁的小说展开,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家庭成员间情感隔阂的催化剂。作者对人物心理刻画极为深入,尤其是对“告密文化”下,亲人间相互猜疑的微妙情绪的捕捉,达到了令人窒息的真实感。剧末,那只象征着自由幻想的白色风筝最终被高压电线缠绕,留给观众的不仅是悲凉,更是对“何为忠诚,何为背叛”的深刻叩问。 第二部分:都市脉动与身体的政治 随着台湾社会由农业转型为工业化、都市化的进程,戏剧的关注点也转向了现代人的异化、性别议题的觉醒,以及都市空间中个体身份的重塑。 三、《霓虹灯下的螺丝钉》 这部作品是台湾剧场“现实主义的回归”的代表作之一。它将镜头对准了八〇年代末期,蓬勃发展的电子制造业流水线上的女工群体。 剧本以近乎纪录片的写实手法,展现了长时间工作、工厂宿舍的拥挤、人际关系的紧张以及对未来憧憬的破灭。作者刻意淡化了传统戏剧中的“好人”与“坏人”的标签,而是将“资本的逻辑”本身塑造成主要的压迫力量。剧中穿插的工人集体歌谣,既是情感的宣泄,也是对单调劳动的无声反抗。剧本中对“身体疲劳”的描写极为细致,如重复性的手部动作、工伤事故的处理,都赤裸裸地揭示了工业化进程中被消耗的劳动力价值。这部戏的成功,在于它成功地将社会议题,转化成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舞台意象。 四、《失语者的对话》 探讨的是现代都市中,个体在信息爆炸时代反而陷入“沟通危机”的困境。剧本围绕两位职业背景迥异的都市男女展开,他们通过现代通讯工具保持着一种“亲密而疏离”的关系。 本剧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声音”和“沉默”的运用。大量使用电话录音、电子邮件的文字投影,以及角色长时间的沉默对视。沉默不再是缺乏表达,而成为一种主动的防御机制。舞台设计极度简洁,通常仅用一盏聚光灯和几件象征性的家具,将观众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角色语言的破碎与肢体语言的微妙变化上。剧中对“独处”与“连接”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预示了进入新世纪后数字通讯对人类情感结构带来的根本性改变。 第三部分:跨界融合与美学实验 本书的第三部分展示了台湾剧场在进入新世纪后,对传统美学范式的突破与对剧场本体的深层探索。 五、《神祇的几何投影》 这是一部高度风格化的实验剧作,它试图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解构台湾民间信仰中的“神”与“人”的关系。剧本没有清晰的线性情节,而是由一系列的仪式化场景、寓言式的独白和抽象的舞蹈片段构成。 作者大量借鉴了西方形而上学哲学与东方道家思想,将传统的庙宇建筑、神像面谱,转化为极简的几何结构和光影装置。演员的表演不再追求自然主义,而是进入到一种“符号的扮演”状态。剧本对白充满悖论和诗意,如:“当神祇被观看时,他是否依然拥有未被观看的自由?”这部作品挑战了观众对于戏剧“可理解性”的期待,强调剧场经验的沉浸性与感官的冲击力,是台湾剧场美学实验的高峰之一。 《笔耕不辍:台湾当代剧作选粹》 旨在为研究者和热爱戏剧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去审视过去半个世纪中,台湾剧作家们如何运用舞台这一媒介,记录社会变迁、抗争历史、反思个体存在,并勇敢地探索戏剧语言的无限可能。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深入台湾文化肌理的探险,它们共同构筑了这座岛屿上,不曾停歇的、对真与美的追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美瑟
 
  歌仔戲編劇,屢獲教育部傳統劇本獎。在漫長創作歲月中,每遇到挫折,堅信:「上天關起一道門,必會為你再開一扇窗,但是你一定要親自把窗打開,走出來!」世上沒有過不了的難關,只要不放棄任何希望。感謝生命中出現的主種磨難,因為磨難能讓我更加茁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51358
  • 規格:平裝 / 364頁 / 19 x 26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龔顯宗 教授
 
  家住鹽埕區的黃美瑟女士撰寫了五部歌仔戲劇本,要我作序,我一讀再讀略抒感想於後,就教於作者與讀者。
 
  《潯陽秋瑟》劇情是金聖歎因「哭廟抗糧案」,為百姓請命致禍,從容就義,其義行、詩文、才學永垂千古。
 
  《月老說姻緣》敘府城台南大天后宮、武廟、重慶寺、大觀音亭四大月老所牽姻緣線引發的民間故事,結局團圓美滿。
 
  《痟貪軁雞籠》旨在警世勸善,結局出乎意了之外,戒人不可貪財,用了大量的台灣方言諺語。
 
  《阿闍世王—未生怨》謂釋迦摩尼佛時代,印度「摩揭帝國」阿闍世王以善法治國,為佛教大護法,佛教之興,其功不可沒。
 
  《苦海慈航》述觀音菩薩聞聲救苦,以其「觀理自在」、「觀人自在」、「觀境自在」、「觀心自在」,又名「觀自在」,悲天憫人,度化眾生,以達至真至善至美境界,此劇較少方言。
 
  歌仔戲從清朝、日殖到民國不僅風行於台灣,起影響大陸、東南亞華人地區,從廟埕、野台、戲院、電台、電影、電視,觀眾聽眾甚多,現則漸趨沒落,美瑟女士有鑑於此,以其生花妙筆,苦心孤詣。撰寫了五本,筆者有幸,先睹為快,略抒心得如上,敬請作者、讀者指正。
 
堅持寫好戲是美
徐亞湘 教授
 
  結識美瑟是在2016年高雄春藝歌仔戲劇本創作徵選計畫上,當年她的《真.畫》一劇入選,我負責陪伴指導她與同年入選的淑寬《錯身緣》的創作,從初稿到定稿再到讀劇,我欣賞她的文筆才華,以及專為場上而作的用心。隔年,她的《夢碎花樓》與淑寬的《鏡中魔》又同時入選及有幸再度陪伴了她們的創作過程,因此緣分我們成為好朋友,去年並分享了她的《苦海慈行》獲得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戲劇劇本(教師組)特優的殊榮。欣聞此劇將與她的《月老說姻緣》、《阿闍世王》、《痟貪軁雞籠》、《潯陽秋瑟》等五劇集結出版,前三部與觀音、月老、佛教等民間宗教信仰相關,後二部則一為結合在地特色的勸世文,一為譜寫文學批評家金聖歎一生情誼的悲鳴曲。我有幸先睹讀為快,讀來是親切、享受並心生敬佩,佩服美瑟一直以來堅持歌仔戲劇本創作,而且寫的每齣戲都是適合臺上搬演的佳作。劇本集出版了,更期待她們的舞臺呈現。
 
筆耘文筑序
鄭幸雅 教授
 
  美瑟寫作劇本,辛勤耕耘,用真情灌注,因為情感坦率直爽,所以語言通俗明白;因為情感廣博不拘,句句是常言俗語,扭作曲子;因為性情樂觀,寫作的聲音不喧鬧,敘述不張揚,劇本中的人情和義理,通過角色自身的對白與情節來向觀眾證明,展現作家的洞見與情意。美瑟的劇本總是充滿陽光與力量,無論如何爭執與對立,他都會清朗地歌唱,讚誦生命,充滿對歌仔戲和土地的愛戀。
 
  作為美瑟的頭號粉絲,劇本的寫作真不是我能說長論短,姑且說《筆耘文筑》是帶上美瑟的夢想,一路的歌唱,唱出心中美麗的嚮往。
 
潯陽秋瑟 話美瑟
紀少陵 教授
 
  美瑟是我見識過最為奇特的學生,一席粉色穿搭,一只粉色行李箱。原本自在的快意人生,卻因公司的變故,一夕之間豬羊變色。美瑟不改其志,依然一席粉色穿搭,一只粉色行李箱。抽空修完也聽完,本所最多的課程,總是坐在第一排,與教授們並兼論道。至於那些荒謬的遭遇,一簑風雨任平生。
 
  美瑟的劇作,不僅是變文手法,還可登上舞台演出,更像是溝通分析心理學的「人生劇本」進路,不僅翻轉平庸的腳本,也不等待拯救的奇蹟。美瑟以劇作,救贖自己的命運,也療癒了觀眾。俱在她的生花妙筆之下,將種種狗屁倒灶的荒謬百態,一路寫來,自闢蹊徑。可以衝州撞府,也可以自我調侃,不用等待果陀。
 
  沒有「旁觀者」的時代,我們看戲,有時也成為運命糾葛的棋子,縱然是八點檔的爛梗,我們不也是在笑罵中,望見過去的自己,還有現在的他者。美瑟的劇作問世,看官們 期待她敘說不完的故事,鐵定持續精彩,一如她的人生。
 
作者序
 
寫在出版之前
 
  十幾年前還在讀文學所的我,因抒寫一篇金聖歎小論文,在收集有關金聖歎資料中,深深為金聖歎故事而動容,從小酷愛歌仔戲的我,當時立定了將金聖歎故事編成喜愛歌仔戲劇本念頭。那年整個暑假裡,我在中大學圖書館中,埋頭寫作,也許是老天爺要考驗我的決心及耐心,那年中山圖書館正在進行更換冷氣工程,整個圖書館沒有冷氣,酷熱不堪,儼然是個大燜鍋,但沉醉在編寫金聖歎故事,不斷創作中的我,一點也不覺得苦。不僅為編寫感人肺腑金聖歎故事廢寢忘食,每每寫到傷心處,會躲到廁所痛哭失聲,擦乾眼淚後,再回到座位上,打不到兩行字,又躲回廁所痛哭。就在淚水交織汗水中,我完成了人生第一部歌仔戲劇本《潯陽秋瑟》!也因有了這第一部的血汗之作,我愛上了編寫歌仔戲這種感覺,欲罷不能,至今已完成四十多部歌仔戲劇本。也多次獲得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獎次,及高雄文化局徵選歌仔戲入選殊榮!
 
  會想要編寫的劇本彙整成冊,實因歌仔戲屬小眾文化,在與歌仔戲劇團合作後,深知劇本創作與搬上舞台公演間距離,真非一步之遙,為針對某些人愛惡,不得不將作品大量修改,實非所願,所以將原創劇本所保留,因搬演困難、不得不大量刪改的劇本還原,這才是我的原創初衷,原汁原味,藉由原本劇本文字呈現,盼能獲得讀者共鳴!
 
  創作至今,感謝求學中,中山大學教授  龔顯宗教導,南華大學  鄭幸雅教授及  陳旻志教授一路相隨,亦師亦友,伴我成長。也很榮幸承獲文化大學  徐亞湘教授對我劇本批評及諫言。以及老戰友們及家人們的支持及鼓勵。
 
  歌仔戲劇本創作是一條孤獨又只能獨享的道路,冷暖自知,一路走來雖是篳路藍縷,但總能在披荊斬棘下,繼續往前。
 
  此次出版感謝獲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補助,《筆耘文筑:歌仔戲劇本選集》才能有正式出版一日,並感謝好友KI KI 霸氣贊助書籍封面及插圖設計。我相信這只是個起點,來日必有第二部、第三部歌仔戲劇本集能相繼問世。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總覺得,每一齣經典劇目背後,都藏著那個時代社會的縮影。歌仔戲早期常演的那些忠孝節義、善惡報應的故事,其實就是在教育大眾,在那個娛樂相對匱乏的年代,它承擔了道德教化的功能。所以,我非常期待在這批劇本中,能讀到那種超越時代的普世價值。例如,對於女性角色的刻畫,是單純的賢妻良母形象,還是有更多掙扎和反抗的深度?在處理歷史事件時,又是用什麼樣的角度來詮釋?如果編者能加入一些導讀性的文章,分析這些劇本在當時的社會意義,那就太棒了。這樣一來,這本書就不只是一本劇本集,更像是一份深入的文化田野調查報告,讓我們從文字的縫隙中,看到台灣社會如何走過來的艱辛與光榮。

评分

坦白說,現在市面上關於戲曲的出版品,很多都是偏學術研究的厚重專書,一般讀者很難拿起。這本《筆耘文筑:歌仔戲劇本集》如果能成功,關鍵就在於它能不能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要保有戲曲文本的嚴謹性,又要讓閱讀過程輕鬆愉快。我個人非常注重「可讀性」。如果劇本裡的文言文過於艱澀,或者對白太過口語化而失了韻味,都會影響閱讀體驗。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典雅又不失親切的文字風格,能讓人彷彿置身於那種傳統戲台下,聽著老藝人用精湛的技藝,把一段段愛恨情仇娓娓道來。這才是對我們共同的文化資產,最好的致敬。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喚起更多人對歌仔戲的關注,讓這門藝術不會隨著時間褪色,那它就功德無量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嗯,怎麼說呢,有一種老派的、懷舊的氣味,但是用色又蠻鮮明的,很有台灣味。我猜想,裡頭收錄的劇本,大概也是那種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在地貨」的類型吧。翻開目錄,看到那些經典的戲名,心裡頭就湧起一股暖流,彷彿又聞到了那年夏天,廟口搭台時,戲台上煙霧繚繞、鑼鼓喧天的聲音。這種戲曲,不只是看戲,它是一種生活儀式,是咱老一輩人共同的記憶。我特別期待看到,在這些劇本的字裡行間,能不能捕捉到那種「火車頭」的氣勢,就是演員一開口,聲調一揚起,就能把台下觀眾的心都勾住的魔力。當然,現在的戲曲在詮釋上難免會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但核心的精神,那份對傳統文化的堅持,才是最打動人的地方。希望這本選集,不只是把劇本文字擺出來而已,更能讓人感受到,那些唱腔、身段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情感深度。

评分

從排版和裝幀來看,這本書似乎是下了不少功夫的,看得出出版社對這個主題的尊重。不過,我比較擔心的是,純粹的文字劇本,對沒有接觸過歌仔戲的人來說,會不會顯得有些枯燥?畢竟,歌仔戲的靈魂在於「唱」和「做」,光看文字,很難想像那個腔調該怎麼拿捏,那個身段該怎麼呈現。如果編者能在關鍵的唱段旁,附註一些簡要的演出提示,例如「氣勢要足」、「轉音要圓潤」之類的,或許能讓讀者在閱讀時,腦中能自動浮現出舞台上的畫面,而不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畢竟,歌仔戲是「演」出來的藝術,文字只是骨架,血肉還是要靠表演者賦予。希望這本「文集」能成為一座橋樑,讓不熟悉戲曲的朋友,也能感受到它的魅力,而不是望而生畏。

评分

說實在的,現在的年輕人對歌仔戲的興趣可能不如從前,畢竟資訊爆炸的時代,誘惑太多了。所以,如果這本劇本集真的有心,它不該只停留在「文獻整理」的層面,更應該像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武俠小說,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我比較好奇的是,編者在選材的過程中,有沒有特別側重在某些流派或時代背景上?畢竟歌仔戲的發展史很長,從早期的「苦旦」悲情戲,到後來加入更多武打、特技的「大戲」,風格差異很大。如果能看到不同時期、不同劇團的代表作,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更高了。畢竟,很多老劇本可能散佚在各家班底的檔案裡,一般人根本接觸不到。我個人是希望看到一些比較少見的、帶有濃厚草根色彩的對白,那種充滿生活智慧,甚至有點詼諧逗趣的俚語,才是歌仔戲最迷人的地方,讓人覺得,戲中角色就像住在隔壁的親戚一樣親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