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認可:五部劇作(2017-2020)

某種認可:五部劇作(2017-202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紀蔚然
图书标签:
  • 戏剧
  • 当代戏剧
  • 中国当代戏剧
  • 舞台剧
  • 文学
  • 文化
  • 艺术
  • 2017-2020
  • 作品集
  • 剧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國家文藝獎得主紀蔚然,2017-2020五部劇作
  紀蔚然的劇作突破傳統對白撰寫的慣習,刻意運用斷裂的語言企圖建立出文本的文學性,為台灣留下近數十年當代生活語言發展的紀錄,以及集體記憶中慾望與救贖互為辯證的核心價值,不但本質上具有寫實的社會意義,更具備了寓言式的象徵意義。──王友輝(節錄自「第17屆國家文藝獎 藝術家素描」)

  從戲謔到遊戲,從冷情轉為溫暖,從幻滅到認可
  將世俗的疲乏提煉翻新,讓垮掉的字詞贖回意義

  安娜與齊的故事:愛與理解,虛實交鋒,勾勒婚姻關係中的「無政府狀態」
  整人王:高手過招,計中藏計,看破人性又找回人性的顛笑喜劇
  衣帽間:兩人分飾十二角,語言是旋木,演繹舞台的純粹魅力
  再見,歌廳秀:重現1990年代秀場實境,在「進步」與「退場」之間跳恰恰
  雨中戲台:融合歌仔戲、胡撇仔戲與現代戲劇的魔幻混搭大戲,細數戲子伶人的悲歡傳奇
  捉寫關係與恐慌,詐騙與械鬥,裝扮與身分
  隱喻與象徵藏在日常裡,門裡門外,轉身都是戲
  還有戲台人生穿插奇情胡撇仔,百無禁忌歌廳秀的最後告別
  瘋癲、反諷、鬥智、幽默,絕無冷場的五部當代劇作


  劇本演出記錄:
  《安娜與齊的故事》:2017年11月,創作社於國家劇院戲劇廳首演
  《整人王:新編邱罔舍》,2017年12月,金枝演社於雲門劇場首演
  《衣帽間》,2018年8月,中國福建人民劇院首演
  《再見.歌廳秀》,2020年5月,故事工廠於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首演
  《雨中戲台》:2021年2月,春美歌劇團&金枝演社,台灣戲曲中心首演

  *本書獲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補助。

本書特色

  好戲連台,紙上拚場,紀蔚然2017-2020五部劇作
悬崖边的低语:现代都市边缘群像剧集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五部独立的长篇剧作,时间跨度聚焦于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末期至第三个十年之初(2017-2020),深刻描摹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在社会结构缝隙中挣扎求存的个体与群体。这五部作品并非围绕单一事件展开,而是如同五面棱镜,折射出不同维度下的现代困境:身份认同的迷失、经济压力下的道德困境、数字时代人际关系的异化,以及对“成功学”神话的集体幻灭。 第一部:《白噪音中的无人区》(2017) 剧本设定在一个高度依赖数据流和算法推荐的未来都市的近郊——一个被官方称为“新兴智慧社区”,而被居民私下称为“信号盲区”的地方。故事围绕三代人展开:一位退休的城市规划师,他参与设计了旧城区的拆迁,却发现自己被新规划体系彻底遗忘;一位试图通过高强度直播带货维持生计的年轻母亲,她的“完美人设”在一次意外断网后瞬间崩塌;以及一位患有严重社交焦虑症的青少年,他唯一的慰藉是地下黑客论坛中那些匿名交流。 全剧通过多线叙事,探讨了“连接”的悖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如何陷入更深层次的孤立。剧情高潮在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区域性断网事件,迫使所有角色走出虚拟的“安全区”,面对面地处理那些因依赖技术而日益僵化的情感裂痕。剧本对空间、声音设计要求极高,力求营造一种持续性的、令人不安的“背景噪音”,象征着社会无处不在的监视与自我审查。 第二部:《最后一次晚餐的餐桌》(2018) 这部作品是一部极简主义的室内剧,全部场景集中在一张不断被清理和重置的餐桌周围。主角是四个高中时期的好友,他们每隔两年就会聚在一起进行一次“年度清算”——公开审视彼此在过去两年中做出的最重大的“错误决定”。然而,随着年龄增长,那些曾经视为“错误”的决定,如今成为了他们身份的基石。 剧本巧妙地运用了弗洛伊德式的“遗忘”与“重述”,探讨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友谊在面对残酷现实时的韧性与脆弱。当年的“受害者”可能成为了今日的加害者,而曾经的“胜利者”则可能正在秘密地走向溃败。冲突爆发点在于对一笔共同基金的处理方式,这笔基金最初是为了支持某人的创业梦想,但现在却牵扯到养老、育儿和遗产规划的现实难题。剧本台词极其精炼,依赖演员之间微妙的肢体语言和沉默来推动叙事。 第三部:《通勤者的候鸟迁徙》(2019 春夏版) 背景设定在连接两个特大城市的高铁线路上。这是一部关于“时间剥削”的寓言。故事围绕着一个流动的“临时办公室”展开,一群为了节省通勤时间而在高铁上秘密工作、生活的人。他们共享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则:不询问他人的具体工作内容,不讨论家庭琐事,只专注于在每日往返的八小时内完成工作。 核心人物是一位精算师,他发现自己计算的成功率模型,正以一种难以察觉的方式,将自己推向一个无法回头的财务黑洞。剧本充满了对重复性劳动的描绘,将通勤的单调感提升到哲学层面。当列车因为一次罕见的自然灾害被迫长时间停滞在荒郊野外时,这些习惯了“移动中解决问题”的都市机器,第一次必须面对“静止”本身带来的恐慌和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剧本的结构模仿了火车的运行轨迹,时而急速推进,时而缓慢盘旋。 第四部:《无主之地上的艺术项目》(2019 秋冬版) 这部剧深入探讨了文化资本与地产泡沫的共生关系。故事发生在一个已被废弃的工业区,几位雄心勃勃的年轻艺术家和一位务实的投资人试图合作,将这个衰败之地改造成一个“实验性艺术飞地”。他们的目标是利用艺术的“前卫性”来提升区域价值,最终实现财务自由。 然而,随着项目的推进,艺术理念开始被市场逻辑吞噬。最初的理想主义者发现自己正在为开发商服务,而投资人则面临着当地原有居民(一些坚守着老工业区文化遗址的群体)的强烈抵制。剧本尖锐地讽刺了当代艺术界中“真实性”的商品化,以及资本如何轻而易举地将反抗精神纳入其扩张版图。高潮部分是一场“行为艺术”展览,其混乱的场面意外地引爆了社会对城市边缘化问题的关注,但艺术本身却被彻底淹没在新闻报道的喧嚣之中。 第五部:《2020:最后一次远程会议》(2020) 这部作品是对疫情初期居家隔离状态的深度心理剖析。它并非关注疫情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一个由五位前同事组成的线上读书会。他们试图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如卡夫卡或加缪)来理解当前“荒谬的世界”,但很快发现,阅读本身成了一种逃避,而非面对。 剧本以极度克制的对话和大量屏幕前的微表情变化来构建张力。其中一位成员突然失踪,导致其他四人陷入对“他究竟是生病了,还是仅仅退出了线上连接”的无休止猜测中。剧本探讨了“在场感”的缺失如何侵蚀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以及当所有社交活动都被压缩进像素和光标时,我们如何界定“活着”的含义。作品在对技术故障和网络延迟的描绘中,达到了对现代焦虑的顶峰。 总结 这五部剧作共同构成了一幅描绘当代社会精神景观的群像:它们拒绝提供简单的情感抚慰或明确的解决方案,而是专注于挖掘那些在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器下,因“不适配”或“被遗弃”而产生的复杂、常常是痛苦的内心世界。它们是对沉默的抗议,是对被忽视的角落的细致观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紀蔚然


  台灣當代深具開創性與影響力的重要劇作家。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名譽教授。第十七屆國家文藝獎得主。著有《黑夜白賊》、《夜夜夜麻》、《也無風也無雨》、《好久不見》、《嬉戲》、《影癡謀殺》、《倒數計時》、《莎士比亞打麻將》、《拉提琴》、《一個兄弟 兩個故事》等經典劇作,及長篇小說《私家偵探》、《DV8》等作品。

图书目录

(自序)之前之後
安娜與齊的故事
整人王:新編邱罔舍
衣帽間
再見歌廳秀
雨中戲台(劉秀庭合著)
(附錄)要當劇作家,還是不當劇作家   李方瑜作/吳政翰譯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875697
  • 叢書系列:印刻文學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之前之後


  本書收集我於2017-2020 年間發表的五部劇作。除了《雨中戲台》,其他四部皆於2020 年前完成公演。因受冠狀病毒疫情影響,《雨中戲台》延至2021 年初始得順利推出。

  近年有點多產,一方面是因為退休後時間充裕、時有邀約,另一方面是先後受雷蒙‧ 威廉斯和洪席耶啟示,醉心於耕耘新題材以及有別以往的風格。於某次訪談中,我試著評論自己的改變:以《拉提琴》(2012)為分水嶺,區分「之前」與「之後」兩種基調。「之前」的基調戲謔、嘲諷、冷情,在在流露一股幻滅感;「之後」則風格有變,從戲謔轉為遊戲、嘲諷轉為反諷、冷情轉為溫暖,大體而言少了幻滅,多一些認可—對於人性與存在的認可。

  「之前」階段在《拉提琴》達至頂峰而劃下休止符,劇中的狂亂照映我內心的狂亂。2013 至2015 三年期間毫無創作。「之後」的轉變於《莎士比亞打麻將》(2016)和《一個兄弟》(2016)已露端倪,於《安娜與齊的故事》(2017)和《整人王:新編邱罔舍》(2017)明顯許多。如此發展是好是壞,外界自有評論;就我個人而言,有佳作,亦有敗筆。

  另外,面對演出的態度亦有前後之分。以前我會「盯場」,不時出沒於排練間,對於導演手法與表演方式意見頗多,往往排演後於酒精催促下跟導演爭得面紅耳赤。有位演員曾開玩笑,「紀杯,為什麼你不能和莎士比亞一樣?」他的意思是:為什麼我不是「作家已死」、劇本任人宰割?那時有個傳言,「紀蔚然的劇本一字都不能改」。其實是誤會。我的作法一向是:寫完初稿交給導演、導演提供意見、我根據其意見修改、完成第二稿後交給導演、導演再給意見⋯⋯如此來來去去。既然過程冗長,有些劇本改到六七稿,我認為進了排練場不能只因「演員不喜歡」、「演員做不到」(通常是這兩因素)而輕易修改。

  我和導演的工作方式一直沒變。不同的是,忘了自哪一齣開始,我不再走進排練場,且講明「怎麼改都無所謂」;我不再看整排、彩排,只跟導演說「咱們首演見。」放牛吃草的結果即首演當天,不是驚喜,就是昏倒。顯然之前的方式才是對的,雖被人嫌煩,卻可為品質捍衛,雖有摩擦,但是為了藝術摩擦。這需要體力,可惜我已年老,回不去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減產,而這理應是「劇本爆炸期」後的自然發展。

  五部劇作裡,《安娜與齊的故事》、《整人王:新編邱罔舍》、《衣帽間》等三齣「劇本版」與「演出版」出入不大,《再見歌廳秀》和《雨中戲台》(與劉秀庭合著)則出入甚大。集子裡《再見歌廳秀》以「劇本版」呈現,《雨中戲台》以「演出版」呈現。

  其他的,就不用多說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我對「劇作」這個領域一直抱持著一種既好奇又有點敬畏的態度。畢竟,舞台上的表演和書頁上的文字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如何將那些轉瞬即逝的聲光、肢體語言,轉化成可以被長久凝視的文字符號,是極具挑戰性的藝術。因此,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處理場景的轉換、人物的內心獨白,以及那些關鍵時刻的張力。好的劇本,即使只是文字,也能讓人彷彿聽見角色的呼吸聲和舞台的木地板吱呀作響。如果這部作品能成功地在紙上「上演」,那它的藝術價值就不僅限於閱讀,更是一種想像力的極致鍛鍊。我特別關注那些描述燈光和道具的細節,因為那往往是區分平庸與卓越的關鍵所在。

评分

最近讀書的風氣好像越來越強調「效率」和「快速吸收」,但這本的調性卻完全相反,它彷彿在對讀者說:「慢慢來,別著急。」這種感覺非常珍貴,尤其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能有一本讓你願意放慢腳步、細細品味的讀物,簡直是救贖。我個人對這類需要時間沉澱的作品特別有感,因為文字的美感和力量往往是需要空間慢慢擴散的,而不是一蹴可幾的衝擊。我猜測創作者在編排這些作品時,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在節奏的掌握上,或許有些段落需要反覆咀嚼,有些對白可能需要停下來對著空氣默想一會兒。這種需要「參與」而不是單向接收的閱讀體驗,才是真正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我已經準備好將手機調成靜音,給自己一個完整的下午,來迎接這場文字的靜修。

评分

這本的裝幀和用料,給人一種非常「紮實」的感覺,這在現今許多輕薄的出版品中非常難得。厚磅數的紙張,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彷彿作者傾注的心力都能透過重量傳遞過來。這讓我聯想到早期的文學大師作品,那種對實體書的尊重和堅持。這種對物件本身的重視,也間接反映了創作者對於作品內容的自信——他們相信這些文字值得被以最好的形式保存和呈現。當我翻閱時,那種微微的紙張摩擦聲,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讓閱讀過程充滿儀式感。在數位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習慣於「消費」內容,而非「珍藏」作品,而這本書顯然屬於後者。它不只是一套劇本,更像是一件值得被傳閱的工藝品。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點時代滄桑感的排版,搭配上那種低飽和度的色調,一下子就把人拉進一種沉靜的思緒裡。我特別喜歡那個設計師選用的字體,有一種老電影劇本的韻味,讓人忍不住想拿起書,翻開那些紙張,感受一下文字在指尖的觸感。光是這點,就覺得這本書已經成功了一半。現在的出版品很多都追求華麗或極簡,但這本顯然走的是另一條路線,它更像是某種私房收藏,帶著一種不張揚卻十分耐人尋味的氣質。光是擺在書櫃上,它就成了一道風景,讓人每次路過都會多看一眼,思考著「這到底藏了什麼故事?」這種視覺上的吸引力,對於愛書人來說,真的是無可替代的。期待裡面的內容能和外在的氛圍一樣,有著同樣的深度與層次感,不負這份精緻的包裝。

评分

從書名裡隱約感受到的那種「認可」的主題,讓我聯想到許多當代社會的焦慮感。在這個大家都急於證明自己存在的時代,「被看見」和「被接納」的需求,早已超越了基本生存的需求,成為一種深刻的精神飢渴。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從五部不同的角度切入這個宏大且又極為私密的議題的?是透過社會邊緣人的掙扎,還是探討在親密關係中尋求確認的循環?無論是哪種切面,我相信這都將是一場深刻的人性挖掘之旅。如果劇作能犀利地揭示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不自覺尋求肯定的微小動作,那這本書的社會觀察價值就非常高了。比起華麗的辭藻,我更期待看到直指人心的那種「痛點」被精準捕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