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導向學習的理論與實務

素養導向學習的理論與實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惠雪
图书标签:
  • 素养导向学习
  • 核心素养
  • 教育理论
  • 教学实践
  • 课程设计
  • 学习评价
  • 教育改革
  • 终身学习
  • 能力发展
  • 素养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以核心素養為課程發展主軸,期望透過素養導向教學的實踐,落實適性揚才之理念。然素養導向教學關注學習與生活的連結,強調營造學習的情境脈絡,對於現場教師著實是一大挑戰。本書期望藉由學習設計理念的探討與實務案例,提供現場教師素養導向教學轉化與實踐的參考,因此,「理念篇」先從知識創新觀點論述如何促進學習,再建構系統化課綱為本的課程設計模組,並分別以探究式、情境式、體驗及自主學習取向為題,探討素養導向學習的基本構念與實踐的取徑。「實務篇」則將理論轉化為實務教學,從中展現教師的實踐智慧,先分析不同學習領域的學科特質,闡述該學科的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原則,再分析教學案例發展與實踐歷程,最後提出實踐後的省思。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長期關注此議題,深刻瞭解素養導向教學關注學生的思考、活動與學習,體現當代由教到學典範的轉移,因此邀集課程教學組教授與在職進修教師共同合作撰寫,期望透過新課綱核心素養教學,教師能自發、互動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下一代,讓學生學習展現不同的樣貌,使教育朝向更好的未來。
书籍简介: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创新教育模式与实践探索 第一部分:全球化挑战下的教育转型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知识经济的加速演变对传统教育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教育界面临的核心困境:知识的快速迭代与传统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标准化评估体系与学生个体差异化发展的冲突;以及教育内容与未来社会所需核心能力之间的结构性脱节。 本卷开篇聚焦于全球宏观视角下的教育改革趋势。我们考察了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应对“工业4.0”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义教育的目标与路径。内容涵盖了跨文化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特别是针对21世纪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育路径。书中通过详尽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国家在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技术赋能教育方面所进行的重大战略调整。 第二部分:学习科学与认知发展的前沿研究 要实现真正有效的教育转型,必须立足于坚实的学习科学基础。本书的第二部分致力于梳理当代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教育测量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 我们详述了基于大脑工作原理的学习机制,包括记忆的巩固过程、情绪在学习中的调节作用,以及如何设计能够促进深度理解而非浅层记忆的教学活动。书中重点探讨了“心智模型”的构建与修正过程,强调教育应致力于帮助学习者建立起解释复杂世界的能力框架。此外,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现代阐释,结合最新的技术环境(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在认知负荷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构建沉浸式、情境化学习环境的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深度学习与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范式 本书的实践核心部分,集中于如何将前沿理论转化为课堂中的具体教学模式。我们摒弃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模式,转而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度学习范式。 一、项目式学习(PBL)的系统构建: 我们详细解析了PBL的完整实施流程,从初始问题的设计(确保其开放性、真实性和复杂性),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再到成果的展示与反思。书中提供了大量跨学科PBL的详细蓝图,覆盖STEM、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解决真实世界复杂问题的能力。特别关注如何评估PBL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这是传统测试难以捕捉的关键技能。 二、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优化: 本书超越了对翻转课堂表层操作的描述,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技术工具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的动态调整。内容包括:如何设计有效的线上预习材料以最大化课内学习时间;如何利用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数据实时诊断学生的学习难点;以及如何构建支持自主学习和同伴互助的学习社区。对于混合式学习环境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习的引导者、教练和情境设计师——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三、基于证据的形成性评估: 评估是驱动学习的关键杠杆。本部分提出了摒弃单一终结性考试的局限,转而采用多维度、多工具的形成性评估体系。我们介绍了“学习档案袋”(Portfolio Assessment)、“表现性评估”(Performance Assessment)的构建标准和评分细则(Rubrics)。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精准、及时的反馈循环,将评估转化为促进学习的有效干预手段,帮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第四部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塑与教育生态的构建 教育改革的成功最终取决于一线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支持性环境的构建。本卷从组织发展和人力资源的角度,探讨了教师队伍的转型之道。 一、面向未来的教师核心素养模型: 我们提出了一个包含技术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学习者心理洞察力以及反思实践能力在内的多维度教师素养模型。书中提供了教师持续专业发展(CPD)的有效路径,强调“行动研究”在提升教师实践智慧中的核心作用。 二、协同学习社区(PLC)的构建与运营: 本书强调,孤立的教师无法应对复杂的教育挑战。因此,构建有效的专业学习社区至关重要。内容指导教育管理者如何从组织层面设计结构化的协作机制,促进教师之间关于教学实践、学生表现和课程设计的深度对话,将学校转变为一个持续学习和创新的有机体。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创新: 教育不再是学校的“独角戏”。本书最后一部分扩展了视野,探讨如何建立系统化的机制,将家庭和社区资源有效整合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内容包括: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学习目标和评估标准;如何利用社区资源(如博物馆、企业、科研机构)为学生提供真实世界的学习机会,从而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支持系统。 总结:面向高阶思维的教育蓝图 本书综合了教育理论、认知科学与前沿实践,旨在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课程设计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系统、可操作的框架,以应对21世纪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它倡导的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面向复杂性、面向未来、面向每一个学习者独特潜能的深度赋能过程。通过本书的阅读与实践,读者将能构建起一个以高阶思维培养为核心,以科学学习机制为支撑,以协同创新环境为保障的全新教育蓝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詹惠雪


  現職: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副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經歷:國中教師、教育行政高考、國立空中大學講師、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助理教授、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務處課務組組長、師資培育中心秘書;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季刊編輯委員、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講師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理論篇

第01章 知識翻新理論與教學設計/林倍伊
第02章 課綱為本課程設計系統的理念與實踐/呂秀蓮
第03章 課以不同取向的探究教學法實踐素養導向教學/白雲霞
第04章 情境學習的教學設計與評量/詹惠雪
第05章 體驗學習的素養教學設計與評量/王為國
第06章 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與評量/田慧、陳美如

第二篇 實務篇

第07章 生活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實踐/黃書雯、詹惠雪
第08章 社會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實踐/王榮暖、陳美如
第09章 走進孩子的學習世界:S2素養課程設計與實踐/高美玉、施仁國
第10章 綜合活動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實踐/吳怡芳、詹惠雪
第11章 數學領域差異化教學結合混成教學之設計與實踐/張君衡、白雲霞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118273
  • 叢書系列:課程與教學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以核心素養為課程發展主軸,期望透過素養導向教學的實踐,落實適性揚才之理念。素養導向教學關注學習與生活的連結,營造學習的情境脈絡,讓學生透過體驗參與、探究實作及自主學習,運用相關知能解決問題,並能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思辨與對話,進而實踐力行,彰顯課綱「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的精神。

  素養導向教學關注學生的思考、活動與學習,體現當代由教到學典範的轉移,因此本書以「素養導向學習的理念與實務」為題,共收錄11篇文章,由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課程教學組教師與在職進修研究生共同合作撰寫。身為師資培育工作者,我們長期關注此議題,希望藉由學習設計理念的探討與實務案例,提供素養導向教學轉化與實踐的參考。

  本書「理念篇」第一章先從知識創新觀點論述如何促進學習,第二章則建構系統化課綱為本的課程設計模組,第三至六章分別以探究式、情境式、體驗及自主學習取向為題,探討素養導向學習的基本構念與實踐的取徑,文章內容涵蓋該學習取向的理論基礎、探討教學及評量設計,整理分析實際的教學案例,提供教師實施素養導向教學參考。

  第一章「知識翻新理論與教學設計」,闡述知識翻新的發展與應用,首先介紹基於原則導向的知識翻新活動如何促進學習者產生想法、不斷翻新想法、逐漸形成社群知識,以及基於知識翻新原則所設計的知識論壇,提供學習者一個支持想法翻新與社群對話的學習環境。最後介紹知識翻新的評量,運用學習分析工具瞭解學習者的學習歷程與知識成長。

  第二章「課綱為本課程設計系統的理念與實踐」,探討課綱為本課程設計系統的由來,分析其相關文獻報導,並說明該系統各階段的運作概念與理論基礎。最後提供課程和教學實例,說明課綱為本課程設計系統的課程設計和教學過程,能培養與建構教師和學生在素養教育中所強調的基本功夫,是教師可以考慮使用與操作的一個專業課程設計系統。

  第三章「以不同取向的探究教學法實踐素養導向教學」,首先探討探究教學法的意義、特性、教學原則,隨後介紹各類型探究教學法的教學模式與應用,及其師生的角色轉化,內容包括「開放式探究、引導式探究、並行式探究、結構式探究與驗證性探究。而由於驗證性探究、結構式探究皆屬於教師主導性高的教學模式,在國內也較常被教師使用,因此本文特別就引導式、並行式與開放性探究提出應用示例,說明教師如何以此三種方式,促發學生主動思考、互動,從而培養問題解決、自主行動、溝通表達與創造的素養。

  第四章「情境學習的教學設計與評量」,探討情境學習的源起、特性,分析其可用的教學設計模式及策略,介紹情境學習的實踐案例,教師可從領域課程中融入情境式的學習,或進一步規劃戶外教育、服務學習、產業實習等真實情境的學習,讓學生從情境中自然地運用習得的知識、技能、態度實踐力行,成為具有素養的終身學習者。

  第五章「體驗學習的素養教學設計與評量」,首先探討體驗學習的概念與理論基礎,其次說明體驗學習的素養教學與評量,最後針對體驗學習的教學實例加以介紹。體驗學習有其教育目的與功能,希望藉由本文之探討,增加教師對體驗學習的瞭解,對體驗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有更良好的方式。

  第六章「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與評量」,論述面對21世紀學習素養,自主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關鍵課題,綜整國內外論述作為自主學習之教學設計與評量的依據;並提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教學設計的三種視角,介紹臺灣、中國、香港的實踐實例;最後引介評量工具,以利讀者掌握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與評量之具體作法。

  「實務篇」是將素養導向理念運用在不同學科領域的教學實踐研究,將理論轉化為實務教學,從中展現教師的實踐智慧。文章內容先分析不同學習領域的學科特質,闡述該學科的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原則,再分析教學案例發展與實踐歷程,最後提出實踐後的省思。

  第七章「生活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實踐」,以生活課程綱要中的「探究事理」、「樂於學習」與「與人合作」三個學習重點為設計理念,發展「小船漂漂樂」主題課程,以科學探究為主軸,透過學習活動的發展自然融入美感素養;同時建構適合在低年級實施的「邀請—預測—實作—討論—應用」五步驟探究學習模式,引導學習者主動探索與體驗,培養低年級學生探究、合作及自主學習能力。

  第八章「社會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實踐」,運用DFC創意行動:感受、想像、行動、分享四步驟,結合中年級學生的學習特性及需求,引導學生覺察生活中的議題與問題,提供思考空間、營造安全與信任的討論氛圍,探詢社會議題行動方案,透過已知已能的轉化應用與實踐,培養公民素養。

  第九章「走進孩子的學習世界:S2素養課程設計與實踐」,分析社會領域課程的發展趨勢、教學設計原則。以「家鄉人口—東光記事」單元為例,分享和說明S2素養課程的設計和實踐歷程。最後,分析課程與教學的影響,發現教師課程設計的歷程有助於跳脫教科書的框限,使學生對多元教材的學習產生正向回應,進而激發教師的教育熱忱。

  第十章「綜合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實踐」,在綜合領域融入國際教育中「全球議題」主軸,以「換個角度看世界」為主題,採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引導學習者蒐集媒體報導,覺察和思辨人類生存所面臨的危機和挑戰,再針對問題討論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並付諸行動。課程設計以公民行動深化學習,提升學生公民素養與全球公民行動力,創造永續生活型態。

  第十一章「數學領域差異化教學結合混成教學之設計與實踐」,藉由分享在混成教學與差異化教學的基礎,說明如何以內容、過程、評量等差異化途徑,融入學習契約、專題興趣小組與分站學習活動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並說明如何結合混成教學(實體、同步與非同步線上學習)於課程中實施,作為教師安排混成教學融入差異化教學之課程規劃之參考,期能在彈性多元的學習氛圍中,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與態度。

  本書能夠出版,感謝教科系課程教學組教師在繁忙研究與教學之餘共同合作撰寫,感謝幾位在職進修的教師,能將教學實踐與研究結合,提供素養導向教學在不同領域的實踐案例。感謝教科系顏國樑主任鼓勵系上同仁進行專書出版、發揮影響力。感謝元照出版公司在編輯及出版的專業協助。期盼本書的出版提供教師教與學的新視野,透過新課綱核心素養教學,大家自發、互動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下一代,讓學生學習展現不同的樣貌,期許教育朝向更好的未來。

用户评价

评分

從一個長期關注教育發展的角度來看,台灣的教育改革常常面臨一個挑戰:政策的延續性與地方資源的差異性。當我們談論「素養導向學習」,這個理想狀態的達成,極度仰賴教師的熱忱、學校的資源配置,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因此,我非常好奇《素養導向學習的理論與實務》在探討「實務」時,是否也考慮到了這些現實的邊界條件?例如,對於資源相對匱乏的偏鄉學校,或是師資流動率較高的學校,書中是否提供了「輕量化」或「低成本」的素養實踐方案?畢竟,教育公平性是我們社會非常重視的一環。如果這本書的建議都能夠「落地」,能夠適用於各種不同規模和資源條件的學校,那麼它就真正體現了其「實務」的價值,而不是僅僅描繪了一個理想化的教學場景。總之,我期盼它能提供一套具有韌性、能夠適應多元教學環境的素養實施框架。

评分

坦白講,市面上探討教育轉型的好書很多,但要真正做到「實務」層面的可操作性,常常是難題。很多作者寫得頭頭是道,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充滿變數。我關注這本書的「實務」部分,主要是想了解它如何處理「師資培訓」與「校本課程發展」這兩個關鍵環節。素養導向教學,對老師的專業知能要求更高,光靠幾次研習是不夠的。這本書有沒有提供一個結構化的教師增能模型?讓老師可以逐步建立起素養教學的信心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台灣的學校文化中,要推動一個新的教學模式,往往需要整個學校團隊的支持,也就是「校本課程」的發展。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融合的校本轉型路徑圖,那對於校長或主任級的管理者來說,將是極為寶貴的參考手冊。期待它不只是寫給教室裡的老師看,更能成為推動學校變革的策略藍圖。

评分

最近這幾年,家長們對「素養」的理解也越來越深,不再只是滿足於孩子考高分,開始會問老師:「我的孩子學到了什麼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我們教師群體來說,是一種無形的壓力,也是一個轉變的契機。這本《素養導向學習的理論與實務》,想必是對這種社會氛圍的回應。我特別感興趣的是「理論」的部分,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哲學基礎,支撐著現今的素養精神?是杜威的實用主義,還是建構主義的延伸?如果能把這些脈絡梳理清楚,我們在跟家長溝通時,才能更有底氣,解釋我們為什麼要這樣教,而不是在「教課本」和「教能力」之間兩難。而且,在數位科技日益滲透的時代,資訊素養、媒體識讀這些新的「素養」也必須納入考量,我很期待這本書是否涵蓋了這些與時俱進的議題,提供給我們現代化的教學指引。不然,我們的教學內容若跟不上時代,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快就會與社會脫節。

评分

這本《素養導向學習的理論與實務》聽起來就讓人覺得是教育界近期熱議的焦點,特別是對於我們台灣的教育現場來說,從十二年國教開始,素養就已經是個繞不開的核心概念。我個人在教學現場摸爬滾打了十幾年,看著課綱改來改去,從過去的知識點灌輸,到現在強調「帶著走的能力」,中間的轉型陣痛期真的不少。光是理解「素養」到底該怎麼拆解、怎麼設計課程、更別說怎麼評量,就已經夠老師們傷透腦筋了。我猜這本書裡頭,應該會把這些抽象的教育理論掰開揉碎,用比較實務的方式來解釋,畢竟光是理論層面的探討,對第一線的老師來說幫助有限,關鍵還是在於「怎麼做」。我特別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像是如何在國文課上設計一個跨領域的專題,讓學生真正展現出他們的批判性思考和溝通表達能力,而不是考完試就忘光光。如果內容能更深入探討評量設計的轉變,例如如何從傳統的選擇題走向真實性評鑑,那就更棒了。總之,對於任何想在現行教育體制下,讓孩子學到真正有用本事的教育工作者來說,這本書的登場,無疑是提供了一盞明燈,至少能讓大家在摸索的路上少走點冤枉路。

评分

說實話,現在坊間談論「素養」的書多如牛毛,很多都是空泛地喊口號,看了跟沒看差別不大,無非就是那些教育部的標準用詞堆砌起來。但我對這本《素養導向學習的理論與實務》抱持著比較高的期待,因為「理論與實務」這幾個字,聽起來就比較紮實。教育改革的困境往往在於,理論大師在象牙塔裡設計出的完美系統,一落地到資源有限、時間緊迫的教室裡,就變得面目全非。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橋樑,真正連接起學術研究與教室實踐之間的鴻溝。例如,它能不能提供一些不同學科領域的素養實踐地圖?畢竟自然科學的素養培養方式,跟社會人文科的側重點肯定不一樣。再者,台灣的教育環境有個很現實的問題——升學壓力。這本書有沒有探討如何在高壓的考試導向環境下,巧妙地融入素養教學,讓準備考試的同時,也能兼顧能力的養成?如果能針對不同年段(國中、高中)的教學困境提出具體的策略分析,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是學術探討,而是直接關係到無數學生的未來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