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素養導向評量

解析素養導向評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海清
图书标签:
  • 素养导向
  • 评估
  • 教育评估
  • 教学评估
  • 素养
  • 能力导向
  • 学习评估
  • 教育研究
  • 课程评估
  • 教学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評量是學習表現的檢核,也是教學翻轉的關鍵。面對後疫情社會,培養新一代的人才是教育的重點使命。而核心素養的三大主軸:「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需要透過教育現場的持續自動研究發展,始能精進。據此,本書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內容包括引導團隊反思遠距學習經驗、思考哪些要素適用於混成學習,以及介紹綜整性的專業發展計畫所涵蓋的重要元素,協助教師準備好在課堂上使用教學科技。第二部分將專業發展要素應用在教師需要支持的三個重要領域:有效的教學實踐、形成性評量與資料分析、運用教學科技進行精實學習的教室環境與文化。第三部分結合在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討論過的專業發展主題,發展完整的訓練與實踐課程,並讓教師團隊一起共學。期能建構一個跨越線性思維的動態模式,加強素養導向政策與實踐的對話,同時結合政府與民間、大學與中小學的力量,協力同行,共同推動素養導向教育政策。
 
  在為學生創造精彩的學習經驗之餘,我們期許經由交流與分享產生實踐策略,提供更多將核心素養理念具體落實到素養命題設計發展的案例,作為中小學教師認識十二年國教課程教學翻轉與評量設計之參考。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个关于不同主题的图书简介,这些内容与您提到的《解析素養導向評量》无关。 --- 图书简介:《数字时代的社会变迁:技术、权力与身份的重塑》 (约1500字) 导论:屏幕之外的世界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们目睹了一场深刻的、无声的社会革命。它不是由政党更迭或经济危机驱动,而是由算法、光纤和移动设备编织而成的网络所塑造。本书并非聚焦于技术本身的功能或编程逻辑,而是深入探讨这些技术如何渗透并重塑了人类社会最基础的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权力的运作方式、个体身份的构建逻辑,以及我们对“真实”的认知。 《数字时代的社会变迁》旨在提供一个跨学科的框架,用社会学、人类学和批判理论的视角,审视一个日益“算法化”的世界。我们不再仅仅是技术的消费者,更是数据流的一部分,我们的行为、偏好甚至情感,都在被持续地测量、预测和引导。这种新的环境,对传统社会制度,如家庭、工作场所、政治参与和公共领域,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 第一部分:身份的流变与数字自我的构建 在后工业时代,身份的构建逐渐从固定的社会角色(如职业、地域)转向流动的、可编辑的数字表征。本书的第一个核心议题是“数字自我”的诞生与异化。 我们探讨了社交媒体平台如何催生了一种“绩效化的自我展示”。在线身份不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一种需要精心策划和持续维护的表演。这种表演文化导致了身份的碎片化——一个人可能在LinkedIn上呈现出专业、严谨的形象,而在另一个匿名论坛上表达出极端或不负责任的观点。我们分析了“人设”的经济学:如何将个人经验商品化,以及这种商品化对真实人际关系的侵蚀。 更进一步,我们审视了“算法代理人”对自我认知的干预。推荐系统根据我们的历史点击行为,不断地强化我们的认知偏好,形成“回音室效应”。这不仅限制了我们接触异质观点的机会,更微妙地塑造了我们认为“自己是谁”的边界。我们追溯了这一现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政治极化以及个体自主性选择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权力的新形态——数据霸权与监管的困境 传统权力结构建立在对物质资源(土地、资本)或合法暴力(国家机器)的控制之上。然而,在数字时代,一种新的、去中心化但无所不在的权力正在崛起——数据霸权。 本书详细分析了“监控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它不再仅仅是政府对公民的自上而下的监视,而是一种由商业实体驱动的、对人类经验的预先采集和市场预测。我们考察了大规模数据收集如何转化为经济利益,以及这种权力结构如何绕过了传统的民主问责机制。 在监管层面,我们批判性地评估了现有法律框架的滞后性。数据跨境流动、人工智能的黑箱决策以及跨国科技巨头的市场垄断地位,使得传统的国家主权和市场监管工具显得力不从心。我们探讨了诸如“算法透明度”、“数据所有权”和“数字人权”等新兴法律概念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障碍。特别关注了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中,技术输出如何加剧了全球权力不平衡的现象。 第三部分:劳动与组织的重构 技术进步对工作世界的冲击已不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日常的现实。本书将分析“零工经济”的兴起,并超越对工作保障缺失的表面讨论,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组织逻辑。 我们研究了平台如何通过精密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实现对劳动力的“微观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模糊了雇佣关系和个体承包商之间的界限,使得劳动者在享有工作灵活性的同时,也承受了极高的不确定性。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在白领领域(如法律、金融分析)的渗透,分析这不仅是技能替代的问题,更是知识、专业权威如何被机器重新分配的过程。 在组织层面,我们考察了“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等新型治理模式的潜力和陷阱。这些实验试图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更平等的决策和资源分配,但同时也暴露了其在法律责任、群体协调和抵抗外部冲击方面的脆弱性。 第四部分:公共领域的衰退与信息生态的污染 数字平台在提供即时信息连接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获取和共享知识的方式,加速了“后真相”时代的到来。 我们不再将信息污染仅仅视为“假新闻”的泛滥。更根本的问题在于,信息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如何削弱了建立在共同事实基础上的公共理性讨论。算法优先考虑的是参与度(Engagement),而非准确性或建设性,这使得煽动性、情绪化的内容获得了不成比例的传播优势。 本书详细分析了信息过滤如何固化了社会群体的认知壁垒,使得跨越意识形态鸿沟的对话变得愈发困难。我们审视了国家行为者和非国家行为者如何利用信息战术,系统性地侵蚀公众对科学机构、主流媒体乃至民主程序的信任。最终,我们提出了对“信息素养”的新定义,强调批判性地理解平台经济学的必要性。 结论:在连接中寻求解放 《数字时代的社会变迁》并非技术悲观主义的宣言,而是对我们共同未来的一次清醒审视。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工具,但当它嵌入特定的经济逻辑和权力结构时,便具有了塑造人类命运的强大力量。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套概念工具,使其能够穿透屏幕的表象,识别隐藏在用户界面之下的社会动力学,从而在连接日益紧密的世界中,重新夺回个体的主体性和社会的能动性。理解这些变迁,是实现更具包容性和民主性的数字未来的第一步。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理論篇
第01章 十二年國教課綱之多元評量設計/任慶儀、陳麗文
第02章 素養導向教學的內涵與實踐/王金國
第03章 評量即教學/林海清
第04章 美塔學素養導向三環評量理論與應用/李偉俊
第05章 素養導向評量在師資培育的實踐與應用/王智弘
第06章 素養導向評量應用在技職教育之理念與實務/廖興國、廖錦文
第07章 學習歷程檔案與素養內涵之探究/陳榮政、陳科名
第08章 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與評量—UbD模式/曾素秋
第09章 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的命題構思、發展與實作歷程之探究/林進山
第10章 素養導向評量之線上數位設計析論/林松柏
第11章 大學國文讀寫素養檢測之分析研究/韓碧琴
第12章 數位學習歷程檔案運用在大學素養評量的可行性與原則/何希慧
第13章 素養導向學習評量數位化設計與應用/吳權威
第14章 校長素養導向領導的實踐策略與作法/謝傳崇
第15章 素養導向數學評量試題設計之理論與實務/陳致澄

實務篇
第16章 綜合型高中素養命題/林芳均
第17章 綜合型高中素養導向評量試題/周愉晴
第18章 綜合型高中素養導向評量試題示例(參考格式)/洪女真
第19章 綜合型高中素養導向評量試題示例/陳政芳
第20章 綜合型高中素養導向評量試題示例/許淑媛
第21章 生涯規劃科素養導向命題/林淑芳
第22章 素養命題的設計構想:以107-110年四技二專統一入學商業與管理群專業科目(二)試題為例/李燕坪
第23章 食品加工素養命題四技二專統一入學試題(食品群專一)為例/張世宜
第24章 素養命題的設計構想:以107-110年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數學科試題為例/許文雄
第25章 數學素養試題的教學策略/游源忠
第26章 素養命題的設計構想:以110年國中教育會考社會科試題為例/柯杏燕
第27章 素養命題的設計構想:以107-110年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試題為例/連秀玉
第28章 素養命題的設計構想:以110年國中教育會考自然科試題為例/連秀玉
第29章 素養命題的設計構想與反思應用:以國中教育會考國文科試題為例/劉芹樺
第30章 課文本位的素養評量設計實踐/陳卉玟、曹建文
第31章 綜合活動領域素養取向評量案例:聰明消費好FUN心/葉天喜、張瑛娸、康育蘋
第32章 素養導向評量:悠遊雙北/林錫恩
第33章 素養導向評量命題案例/吳夢竹
第34章 素養導向評量實踐與省思:以國小數學領域為例/許美觀
第35章 國小國語文素養導向評量示例/進德國小課程團隊
第36章 校訂課程裡的素養導向評量∼以長福國小高空冒險課程為例/廖婉雯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117511
  • 叢書系列:課程與教學
  • 規格:平裝 / 436頁 / 19 x 26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主編序
 
追求共好的境界
 
  評量是學習表現的檢核,也是教學翻轉的關鍵。因應教學成效的提升,教師進行多元評量的設計是教師專業行為的展現。溯自2014年公布的十二年國教課綱總綱,其核心素養是培育「終身學習者」為目標,主要分為「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核心素養」反映了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面對後疫情社會,培養新一代的人才是教育的重點使命。然而,因為整個教育現象仍依賴由上而下的階層設計,缺乏由下往上的系統、連貫、整全的設計,導致政策規劃與教學實踐之間的落差,因此,需要透過教育現場持續且自動的研究發展,始可精進。據此,建構一個跨越線性思維的動態模式,加強素養導向政策與實踐的對話,同時結合政府與民間、大學與中小學的力量,協力同行,共同推動素養導向教育政策,是本書撰寫的主要目標。
 
  核心素養導向校園文化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學習型文化,因此,培塑後現代的學校組織,以專業對話形塑核心素養導向校園文化,才是實踐的重點。教育現場最需急迫需要的是教師的熱誠與承諾,但教師好不容易才完成活化教學、學習共同體、學思達、合作學習、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等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研習,接著又要進行部定課程素養導向教學與校訂學校課程的研發,以致不少教師存有諸多疑惑與觀望。因此,如何鼓勵教師針對疑問進行理性對話與觀點調整,以產生更具包容性、區辨性與整合性的經驗,並依據新的理解來行動,是推動素養導向命題設計研發的重要任務。
 
  在與基層教師接觸的歷程中,教師們最感到困惑的是如何對應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以及學習目標的書寫,因為過去習慣使用認知、情意、技能三大面向進行具體目標的書寫,現在改變為整合性的目標,大家還在試探摸索中。如何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彰顯全人發展,實為挑戰。教學現場的教師相當熟悉認知層面的教學,雖然大家都知道要與生活連結,但是改以「生活化和情境化」布題,再帶出學習概念與內容,這層轉化對大多數的教師而言需要踴躍的嘗試,因此我們組成了專業的學者和實務界教師的工作坊,進行積極對話與研究發展的激盪,在探討交流與分享中產生實踐策略,藉由提供更多將核心素養理念具體落實到素養
 
  命題設計發展的案例,以提供中小學教師認識十二年國教課程教學翻轉與評量設計之參考。
 
  依循課綱之學習內容,思考如何著手規劃相符應的教學活動與教學評量,落實以「做、用、想」為生活科技課程的核心價值,藉由實作經驗協助學生統整知識與技能,並能發揮創意解決生活與科技問題之目標。這次的素養導向教學研發,從設計、評量、實施、省思到發表,是團隊教師的勇於嘗試,藉由做中學的檢證歷程,獲得理解素養導向教學的實踐性知識。雖然還無法達成轉化學習中的「解放學習」,但團隊教師已能感受到教師身為轉化型知識分子,藉由發展教學實踐智慧進行課程轉化,以落實十二年國教「自發、互動、共好」之真諦,相信這是一個美好的開始。
 
  感謝本書作者群中的學者教授及中小學校長教師們的熱情參與、踴躍分享,始有共識的成果,而在歷經多次的實體和線上研討後,對於素養評量目標之整合、教學情境之布局、時事與議題的融入整合,都發揮了參與者的智慧,無私的分享,大家都期待追求共好的境界。更感謝在過程中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前部長吳清基、次長林騰蛟、國教署前任署長吳清山教授、現任彭富源署長、國教院副院長顏清祥、國資圖館長劉仲成、彰化縣政府教育處處長王智弘、南投縣政府教育處處長路正威的鼓勵與指導,而諸多繁雜行政工作麻煩葉添喜候用校長、張啟中祕書惠予幫忙協助,功不可沒,永誌銘謝。
 
中臺科技大學文教所講座教授
中華教育創新發展學會理事長
林海清 謹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論述風格,相較於一些學術著作的枯燥,顯得格外生動且具有啟發性。我特別欣賞作者在闡述複雜概念時,所採用的類比手法,一下子就把評量設計中的「信度」與「效度」這些老生常談的議題,用更貼近生活的場景來解釋,讓教甄準備的學生也能輕鬆掌握重點。不過,如果說有什麼地方讓我稍微感到「用力過猛」的,或許是在於它對「素養」本身定義的廣泛性探討。雖然理解作者的用意是要建立一個宏觀的理論基礎,但對於某些急需知道「明天備課該怎麼改」的一線教師而言,理論篇幅或許可以稍微精簡一些,讓更多篇幅留給實際的試題範例和評分規準(Rubrics)的建構指南。但話說回來,如果沒有紮實的理論根基,後續的操作也容易流於盲從,所以這個取捨是可以理解的。總體來說,它提供了一個非常堅實的理論基石,讓我們的評量設計有理有據,不再是憑感覺在走,這對我個人專業發展上的幫助是無可取代的。

评分

坦白講,剛開始翻閱這本《解析素養導向評量》時,我還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畢竟市面上探討教育評量轉型的書籍不少,但真正能深入淺出、兼顧學術嚴謹與實務操作的,鳳毛麟角。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於「形成性評量」在素養導向教學中的角色重新定位。過去,形成性評量常常流於形式,老師隨便丟個小練習,學生交了就算數,很少真正用來回饋教學或引導學生學習。但這本書很明確地指出,在素養導向的架構下,形成性評量必須成為學習過程中的「錨點」,它強調的不是分數,而是學生思維建構的歷程。書中針對如何透過觀察、訪談、檔案審閱等多元方式來記錄學生的「展現」(Performance),提供了非常具體的鷹架結構。身為一個熱衷於數位工具輔助教學的教師,我特別留意了它如何將數位工具嵌入評量設計中,讓評量不再是「測驗結束後才處理的作業」,而是「學習進行中就已經開始分析的數據流」。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視野非常前瞻,它沒有固守傳統的框架,而是積極擁抱現代教育的趨勢。

评分

这本《解析素養導向評量》的出版,對我這個長年在第一線打滾的國中教師來說,簡直是及時雨,畢竟面對教改,尤其是素養導向教學的推動,光是理解課綱精神就不容易了,更別說如何將抽象的「素養」轉化成具體的、可測量的「評量」。過去我們習慣的紙筆測驗,往往只能考驗學生的記憶和解題技巧,但現在的趨勢顯然是要看學生是否能將知識應用到真實情境中,這中間的落差,讓很多老師感到手足無措。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不同學科領域,像是語文、數學、自然科學,如何設計真實任務型試題的實例分析,那種將理論拆解到操作層面的細膩度,讓我覺得不再只是紙上談兵。舉例來說,它提到如何設計一個需要跨學科知識整合的專題式評量,這不就是我們常在校內備課時討論,卻苦於缺乏範例引導的方向嗎?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公式,更像是提供了一張導航圖,讓我們知道評量的核心精神到底在哪裡,讓我對接下來的教學設計,信心增加了不少,畢竟「教」與「評」是不能脫節的,素養評量做得好,自然能引導出真正有效能的教學。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結構非常嚴謹,從評量理論的演進,過渡到素養導向的核心精神,再到具體的操作層面,邏輯性極強,讓人可以一步一步跟著作者的思路前進,非常適合當作教科書或教師專業成長社群的共讀材料。我注意到其中有一個章節專門討論「評量鑑別度」在素養評量中的轉化。這點非常關鍵,因為傳統上,鑑別度是看不同學生得分高低的差異,但在強調「學生的獨特性與潛能發展」的素養導向中,如何衡量評量是否能有效區分出學生在不同素養層級上的進步,是個極具挑戰性的議題。書中提出的「層級式表現量規」的設計,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框架,讓我能更清楚地看到,一個達到「精熟」層級的學生,他的表現和一個僅達到「基礎」層級的學生,在同一個任務中,具體的差異點會體現在哪裡。這種對評量「品質」的深度挖掘,遠超出了我過去讀過的任何一本評量專書,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給予學生成績或回饋的方式是否足夠精確和公平。

评分

從一個身為導師和行政人員的角度來看,《解析素養導向評量》的價值不僅限於課堂教學,它對於學校層面的課程規劃與品保機制建構,也提供了極大的助益。當我們學校要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並需要建立一套公開透明的成果發表與評鑑機制時,這本書裡的許多原則,如「情境真實性」與「任務複雜度」的平衡,就成了我們制定校規和課程標準的重要依據。尤其在面對家長對於「素養課程看不見分數」的疑慮時,書中對於如何「敘事性地呈現評量結果」的建議,給了我們很好的溝通策略。它教我們如何將學生的學習歷程,轉化成能讓家長理解的「能力證明」,而非只是冷冰冰的百分比分數。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只是一本給老師看的工具書,它更像是為整個教育系統提供了一個現代化的評量哲學,讓評量真正回歸到促進學生學習的本質,這對提升整個學校的教學品質,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