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作曲家群像-白遼士

偉大作曲家群像-白遼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伯.克拉森.李希
图书标签:
  • 白遼士
  • 古典音樂
  • 作曲家
  • 音樂史
  • 藝術
  • 文化
  • 音樂欣賞
  • 傳記
  • 音樂家
  • 西方音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貝多芬在我面前開創了音樂的新世界,就如莎士比亞揭示了詩歌的新世界一樣。」──白遼士
 
  音樂史上的浪漫時期是從1820年到1900年,這個時期的特徵是注重主觀、崇尚理想,打破一切傳統形式,以豪放的個人情緒為主,並且強調情感表達的自由。提到浪漫樂派,我們通常都會直接想到「德國浪漫樂派」,而極少人會聯想到「法國浪漫樂派」。在「德國浪漫樂派」中,自貝多芬從古典樂派跨越到浪漫樂派,經由舒伯特、舒曼、孟德爾頌,再由布拉姆斯、華格納,乃至於馬勒,如此自然相傳成為一絛壯麗巨流的現象,並沒有同樣地形成於法國,倘若「法國浪漫樂派」這個說法也能夠成立的話,那應該是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白遼士。法國本身即時產生了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他就是法國音樂的救世主——幻想大師白遼士。
 
  白遼士從小生長在一個不安定的時局裹,當時由於法國大革命的衝擊,產生了宗教分裂與無神論的興起,白遼士的父親正是一位無神論的外科醫師,母親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的一生,可說是在「戰鬥」中渡過,因為他長年身處於天主教信仰與貴族氣質的法國樂壇,而這種環境裹不可能默認像他這樣的怪人存在。他是一位忠貞的浪漫主義追求者,這種追求浪漫主義的執著態度與毅力也轉變成他苦戰的幻想根源,但是終其一生,法國對他的作品不僅未曾關心,甚至帶有敵意;反而是德國人認同他偉大的獨創性,並加以讚揚,因此白遼士在國內並末嚐到勝利的果實,卻在國外屢放光芒。他的音樂一直要到二十世紀才獲得世人的推崇。他生時除了李斯特和帕格尼尼之外,不被同胞所了解。
 
  白遼士受到貝多芬主題中心觀念的影響,獨創標題音樂的固定樂思,並從帕格尼尼的超人演奏技巧中探求其運用於管弦樂中之可能性,進而以標題音樂的固定觀念創立固定樂思的手法,並運用於交響樂之中。因此我們可以說,法國音樂自盧利、庫普蘭以及拉摩以來,經過了一個世紀,才出現白遼士。白遼士極成功地把標題巧妙地注入音樂之中,使法國浪漫音樂一舉形成,其後由法朗克、佛瑞與聖桑等延續下來,在這樣的世代接替中,我們可以肯定,白遼士對於法國浪漫樂派實在太重要了。
 
  本書插圖豐富,將這位偉大的歐洲浪漫主義先驅的生平娓娓道來,不論是音樂愛好者,或是研究白遼士生平和時代的專業人員,都是一本珍貴好書。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伟大作曲家群像的图书简介,旨在全面介绍他们的人生、音乐创作及其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地位,同时不提及《偉大作曲家群像-白遼士》这本书的内容。 --- 书名:群星璀璨:西方音乐史上的不朽巨匠 导言:时代的回响与灵魂的交响 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音乐是最直接、最深刻地表达人类情感与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之一。从巴洛克的辉煌到浪漫主义的激情,再到二十世纪的革新与多元,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无与伦比的才华,谱写出震撼人心的乐章,构筑起西方古典音乐的宏伟殿堂。 《群星璀璨:西方音乐史上的不朽巨匠》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这些伟大灵魂的传记性作品。它不仅仅是对音乐作品的梳理,更是对作曲家们所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艺术哲学以及他们如何突破前人、开创先河的深度探究。本书力求以细腻的笔触,将这些音乐巨人从历史的迷雾中唤醒,展现他们创作背后的挣扎、灵感与不朽。 第一部:巴洛克盛世的奠基者(1600-1750)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对位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歌剧艺术初露锋芒,协奏曲形式日益成熟。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宇宙的秩序与信仰的深度 巴赫,这位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的巨匠,其音乐结构之严谨、对位技巧之精湛,至今无人能出其右。本书将详细解析他的宗教音乐,如《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探讨它们如何将神学深度与音乐美学完美结合。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他的键盘作品,如《平均律钢琴曲集》和《哥德堡变奏曲》,分析他在音乐体系标准化上的巨大贡献。巴赫的一生,是献给上帝的虔诚与献给音乐的奉献,他的作品是理性与情感的完美统一。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跨文化的音乐巨擘 与巴赫的沉静内敛不同,亨德尔是一位更具世界性和舞台感的作曲家。本书将聚焦于他在伦敦的辉煌生涯,特别是他如何将意大利歌剧的华丽风格与英国本土的清唱剧传统熔于一炉。我们将重点分析他的清唱剧代表作《弥赛亚》,特别是著名的“哈利路亚”合唱,解析其如何成为英语音乐的里程碑,以及亨德尔如何凭借此作巩固其在英国的音乐霸主地位。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歌剧的曙光 作为从文艺复兴向巴洛克过渡的关键人物,蒙特威尔第是“第二艺术”(歌剧)的先驱。我们将追溯他早期在曼图亚创作的歌剧,如《奥尔费奥》,分析他如何运用“情感表达”(Affetti)理论,通过和声与对位法的创新,赋予音乐戏剧性的张力与深度。 第二部:古典主义的典范与和谐(1730-1820) 古典主义时期追求清晰、平衡、匀称的结构美学,奏鸣曲式成为音乐创作的核心框架。 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交响乐与弦乐四重奏之父 海顿的贡献在于确立了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的基本框架。本书将探讨他在艾斯特哈齐宫廷的长期服务经历,分析他如何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不断尝试与完善音乐形式。我们将细致分析他的“惊奇”交响曲,揭示他如何运用幽默感和结构上的精妙布局,为后来的莫扎特和贝多芬铺平道路。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天赋的化身与人性的颂歌 莫扎特是音乐史上罕见的“神童”,他的音乐似乎是自然而然地流淌而出,却蕴含着超越其时代的深刻洞察力。本书将剖析他天才的创作轨迹,从萨尔茨堡的束缚到维也纳的自由。特别关注他的晚期歌剧,如《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这些作品不仅是音乐的杰作,更是对人性复杂性、社会讽刺和普世价值的深刻探讨。 第三部:浪漫主义的激情与个性解放(1800-1910) 随着工业革命和民族主义的兴起,作曲家们开始将个体的、主观的情感表达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音乐的叙事性和标题性日益增强。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跨越时代的巨人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浪漫主义的开创者。本书将以“英雄的挣扎”为主线,回顾他如何面对耳聋这一残酷命运,并通过音乐进行反抗与超越。我们将深入解析“中期”的爆发力,如《第三交响曲“英雄”》和《第五交响曲“命运”》,以及“晚期”作品中展现的哲学深度和对传统形式的彻底重塑,如《第九交响曲》对人类大同理想的呼唤。 弗里德里克·肖邦(Frédéric Chopin):钢琴上的诗人 肖邦几乎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钢琴独奏曲,他是将波兰民族精神融入欧洲音乐殿堂的典范。本书将研究他如何将玛祖卡、波兰舞曲等民族元素,提升到高度精致的艺术形式。对他的夜曲、圆舞曲以及练习曲的分析,将展现他如何挖掘钢琴音色的全部潜能,塑造出既私密又宏大的浪漫情怀。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整体艺术作品的缔造者 瓦格纳不仅是作曲家,更是一位具有颠覆性思想的理论家和戏剧家。我们将探讨他提出的“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理念,以及如何通过主导动机(Leitmotiv)系统,将音乐、戏剧、诗歌和舞台设计融为一体。重点解析他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系列,分析其对未来歌剧乃至电影音乐的深远影响,以及他激进的音乐语言是如何挑战听众的传统审美。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新古典主义的坚守者 在浪漫主义潮流中,勃拉姆斯以其对古典形式的尊重和严谨的对位技巧,成为了“德奥传统”的继承者。本书将对比他与瓦格纳等革新者的路线,分析他如何在传统框架内注入深沉的浪漫情感。他的四部交响曲、协奏曲以及室内乐作品,都体现了一种沉静、内省和永恒的美感。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交响曲的终结与开始 马勒的交响曲是浪漫主义晚期最宏大、最富哲理的音乐巨著。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命、死亡、自然与宇宙的终极追问。本书将聚焦于他九部(含未完成的第十部)交响曲的创作历程,剖析他如何将民间音乐、军乐、人声合唱与庞大的管弦乐队结合,创造出一种既极度个人化又具有普世关怀的音乐史诗。 第四部:二十世纪的探索与多元(1900至今) 进入二十世纪,音乐语言被彻底解放,作曲家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实验,形成了前卫、无调性、序列主义、电子音乐等多元图景。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印象主义的色彩大师 德彪西的作品是对浪漫主义过度主观化的反拨,他将音乐的焦点从“叙事”转向“感受”与“氛围”。本书将解析他如何借鉴视觉艺术中的光影变化,运用全音阶、五声音阶以及独特的和声色彩,描绘出朦胧、瞬息万变的音乐印象,如《牧神午后前奏曲》和《夜曲》。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节奏的革新者 斯特拉文斯基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我们将着重分析他与俄国芭蕾舞团的合作,特别是《春之祭》首演引发的“骚乱”,探讨他如何用原始的、非对称的节奏和对位手法,彻底颠覆了西方音乐的律动观念。随后,本书也将跟进他后期的“新古典主义”回归,展现其音乐语言的惊人跨度和适应性。 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无调性的开创者 勋伯格是音乐史上最具争议性的革新者。本书将详细阐述他从晚期浪漫主义到自由无调性,再到十二音序列技法的思想演变。我们将分析《月光下的彼埃罗》的表达主义特征,以及他如何构建一套全新的作曲法则,以应对传统调性体系在浪漫主义末期已耗尽生命力的挑战。 结语:永恒的对话 这些巨匠的作品穿越了数百年光阴,他们的旋律仍在全球的音乐厅中回荡。通过对他们人生的理解,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欣赏音乐的结构与美感,更能触及人类精神世界中最深沉的渴望与追求。《群星璀璨》邀请读者加入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感受那些铸就了西方文明音画的伟大灵魂所留下的不朽遗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伯.克拉森.李希(Robert Clarson Leach)
 
  1917年生,原是一名測量員,曾就讀利物浦音樂學院、開羅大學和高丁更大學,以及三一音樂學院。在全職寫作前擔任過許多學校的音樂系及英文系主任。目前專事寫作,除了寫書外,也替電台撰稿。
 
譯者簡介
 
陳素英
 
  1967年生。英國諾丁漢大學英語碩士。曾任東吳大學英語系兼任講師,現任傳大藝術經紀公司經理,平日亦為自由譯者。

图书目录

原著致謝詞
總序
導讀
 
1. 童年
2. 從醫學到音樂
3. 幻想交響曲
4. 白遼士在義大利
5. 白遼士在巴黎
6. 白遼士在倫敦等地
7. 晚年
 
譯名對照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69747
  • 叢書系列:藝術生活
  • 規格:平裝 / 158頁 / 17 x 24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總序  
 
音樂家傳記新視野
 
  傳記文學在整個文學及人類文化,占有相當的分量與地位。世界各民族起初以口語傳承民族、部族或原始社會英雄人物的事蹟;有了文字以後,就用筆記載偉大人物的傳記。傳記因此被認為是歷史學的重要佐證,學界視其為歷史學的分支,極重要的史料。
  
  傳記類書籍在我的藏書裡占了相當的分量,將近1,000本。這些傳記的範圍很廣,包括歷史人物(其實那一個不是歷史人物)、間諜、探險家、發明家、詩人、畫家、建築家等等。其中音樂家傳記就占了三分之二。
  
  我有一個很大的毛病,那就是對某個特定人物感興趣時,除了蒐集在學術上受肯定的傳記以外,凡是在書店(幾乎是在國外)看到有關他們的傳記,或從書上讀到另有附人物圖像的好傳記,就會如在田野挖地瓜般,想盡辦法蒐購。結果是,書架上有關馬勒、莫札特的書就各超過100本。馬勒的研究在這幾年成為風氣,除了米契爾(D. Mitchel)及法國人拉•朗格(La Grange)以外,也有一些新近的研究,被挖掘出來的資料越來越多。
  
  音樂家傳記與其他領域傳記最大的不同點,可能是與一般傑出人物的生涯不同。我們從很多傳記上的記載得悉,不少人物屬大器晚成型,如發明家愛迪生兒童時期的智能發展就比較慢;但音樂家與著名數理學者一樣,很早就展現驚人的天才。
  
  依照學者的研究,音樂家的各種特殊技藝、才能,及數理學者驚人的計算能力,最容易被發現。通常一個人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受教育及實務工作,從中自覺所長,並集中精力投注於此,才能磨練出才華及成就;但是音樂及數理方面的才華,有些是與生俱來的,如上帝的恩寵,頭頂光環,因此很容易被發掘。
  
  幾乎可以斷言,歷史上留名的大作曲家或演奏家,都有過一段神童時期。有些特異才華無法維持太久,過了幾年這種能力就消失。
  
  在東方長幼有序、注重本分倫理的威權之下,天才很難得以發揮,沒有人栽培天才,就沒有天才生存的空間。但在西方有個特別的文化現象,即不管什麼年代都有「期待天才出現」的強烈願望,這可能與西方「等待救世主來臨」的宗教觀有關,西方各國肯定天才,對天才多方栽培的例子不勝枚舉。
  
  有人認為天才不但要是神童,而且創作力必須維持到年邁時期甚至逝世為止;另外一個條件是作品多,而且要對當時及後世有影響才算數。
  
  這樣的條件,令許多夭折的天才只能屈居為才子,無法封為天才。許多人認為天才都是英年早逝,但有些天才很長壽,可見天才夭折的說法,在科學昌明的廿世紀及即將來臨的廿一世紀,是近於妄斷的說法。
 
  音樂家傳記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傳;另外是由親友知已或學者所寫的傳記。十九世紀浪漫時期的特徵之一,就是對超現實的強烈慾望,或因想像所產生的幻想的現實,及由於對現實的不滿,而產生的超現實兩種不同的極端,因而產生了「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至上主義。在這種風潮下,自傳及一般傳記中的許多史實,不是將特定人物的幻想,或對人物的期許寫得如事實般,不然就是把紀實寫成神奇的超現實世界。例如莫札特死後不久,早期的傳記往往過分美化莫札特或將他太太康絲坦彩描述為稀世惡妻;貝多芬被捧為神聖不可觸及的樂聖、李斯特是情聖、舒伯特是窮途潦倒、永遠的失戀者。更可怕的是,將邁人廿一世紀的今天,這種陳腔濫調的傳記,還是充斥市面,不少樂迷都被誤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各國對古樂器的復原工作不遺餘力,利用各種資料、圖片、博物館收藏品及新科技,而有長足的進步,得以重現這些古音。同時因副本或印刷器材的發達,原譜不必靠手抄,使古樂譜的研究有突破性的成果, 加上文獻學的發達,以及各種週邊旁述,不同年代的演奏形式、技法漸漸地被分析出來。因此目前要聽所謂純正的巴洛克時期所使用的樂器、原譜、奏法、詮釋,及重現湮沒多年的古樂,已不再是夢想。同樣地,音樂史上的作曲家如巴哈、莫札特、貝多芬的面目,已經相當準確地重現,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人員,不再只是苦心研究的學者,還包括許多業餘研究的經濟、社會、文化、醫事專業人員,從事精密的考證工作;著名音樂家的健康、遺傳病、死因、經濟收人、人際關係等,都有豐富的史料被發掘出來。因此第二次大戰後所出版的音樂家傳記,與十九世紀浪漫筆調下的描繪相距很遠。
  
  十九世紀傳記中描述的音樂家愛情故事極端被美化,而當時極流行的書簡更是助長了這些故事。十九世紀名人所留下的書簡,有些是吐露內心的真話,有些卻是刻意寫給旁人看的,若要以之作為史料,史學者、傳記作者都要小心取捨。
  
  優良傳記的標準是什麼?見人見智,很難有定論,但一定要忠於史實,不能私自塑造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物形象,不能偏頗或限於狹隘的觀點,要考慮時代性及政治、經濟、社會等廣泛的文化現象,但也要有自己的史觀。
  
  讀了優良的傳記後,重新聆聽這些音樂家的作品,會增加多層面的體會與瞭解。雖然音樂以音響觸發聽者的想像力,有些是普遍的理念,有些是作曲者強烈主觀所訴求的情感,與作曲家的個性及所追求的目標有密切關係。因此我鼓勵真正喜歡音樂的年輕人,只要有時間,多閱讀傳記。馬勒、莫札特、巴哈的傳記或研究書籍,我各有一百多本,但我還是繼續在買,看起來雖是重複,但每一本都有他們研究的成果,即使是同一件事,也有不同的獨特見解。當然,當作工具書的葛羅夫(Grove)音樂大辭典,都是由樂界的權威人士所執筆,比差勁的傳記可靠,但優良的傳記更富於情感、更有深人的見解,當作工具書也很可靠。
  
  由於喜歡讀傳記,不知不覺中對這些音樂家最後的居所有所知悉。因此旅遊時,我都會去憑弔這些音樂家的墓地或他們曾經居住過的居所。看到這些文物器具,會讓你像突然走入「時間隧道」般,回到幾百年前的景象,與這些作曲家的心靈交流。那種感觸與感動難以言喻。
  
  旅遊時,我除了參觀美術館、音樂博物館、上劇院、看音樂廳、拍攝大教堂及管風琴外,音樂家的史蹟或墓園都列人行程,會對這些地方產生興趣或好奇,大半是讀了傳記而引發的。
  
  讀好的音樂家傳記,如聽好音樂,對人的一生、才華、成就,可以做烏瞰式的觀察,對同時代人造成衝擊,對後代產生影響,並可以培養人們閱讀歷史的技巧;而且有些文章如文學作品般巧妙雋永,讀來回味無窮。
  
  這套由Omnibus出版的音樂家傳記系列,英文原版我幾乎都有,因為內容比聞名的葛羅夫音樂大辭典更深人,對每一個音樂家所處時代,有清楚的定位,應用最新研究資料,附加適宜的註解及推薦相關書籍,幾乎可以當作工具書,其中有些作者是樂界的權威人士。對音樂家及其作品想要有更深人瞭解或欣賞的有心人,這是一套良好的讀物。
 
資深樂評人
曹永坤
 
法國浪漫樂派
 
  音樂史上的浪漫時期是從1820年到1900年,這個時期的特徵是注重主觀、崇尚理想,打破一切傳統形式,以豪放的個人情緒為主,並且強調情感表達的自由。雖然如此,這個時期的作曲家仍秉持著古典時期的音樂形式,因為浪漫時期特有的情緒與張力,在莫札特和貝多芬的作品中均可看到,而從浪漫時期裹喜愛的富表情歌曲式旋律中,也能感覺出它是從古典的風格延伸而來的。具體地說,我們也可以從浪漫時期裹重要的音樂家,如舒伯特、白遼士、孟德爾頌、蕭邦、舒曼、李斯特、華格納、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中得到印證。
 
  提到浪漫樂派,我們通常都會直接想到「德國浪漫樂派」,而極少人會聯想到「法國浪漫樂派」。在「德國浪漫樂派」中,自貝多芬從古典樂派跨越到浪漫樂派,經由舒伯特、舒曼、孟德爾頌,再由布拉姆斯、華格納,乃至於馬勒,如此自然相傳成為一絛壯麗巨流的現象,並沒有同樣地形成於法國,倘若「法國浪漫樂派」這個說法也能夠成立的話,那應該是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白遼士。
 
  法國大革命前後,活躍於巴黎的,幾乎都是法國以外的外籍音樂家,如義大利的羅西尼和凱魯畢尼,德國的麥亞白爾和葛魯克等,而且這些外來的音樂家,都高居於當時巴黎音樂活動的主導地位,在這種外來客當家的時期裹,法國本身即時產生了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他就是法國音樂的救世主——幻想大師白遼士。
 
  白遼士從小生長在一個不安定的時局裹,當時由於法國大革命的衝擊,產生了宗教分裂與無神論的興起,白遼士的父親正是一位無神論的外科醫師,母親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對兒子的宗教生活極為關心,但白遼士卻是一個極不容易管教的孩子,7歲時脫離教堂放棄宗教信仰,叛逆的個性自幼已顯露無遺。
 
  感情豐富的白遼士從小愛好文學,並且深受文學薰陶,在其心靈中充滿了藝術情感,雖然父親一心希望他能繼承自己的事業,但是由於白遼士對音樂的興趣遠超過醫學,經過長期與父母抗爭,終於1826年不顧雙親停止生活費之脅迫以及音樂學院院長凱魯畢尼之阻撓,毅然從醫學院輟學,成為音樂學院的學生,從此栽進音樂的坎坷之途。
 
  白遼士的一生,可說是在「戰鬥」中渡過,因為他長年身處於天主教信仰與貴族氣質的法國樂壇,而這種環境裹不可能默認像他這樣的怪人存在。法國大革命後,國內雖瀰漫著革新的氣象,但是樂壇仍然控制在保守派的手中,因此每一個突出的人物都有可能是白遼士的勁敵,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的回憶錄中,泰半針對法國樂壇的嚴厲批評與指責上得到證明。
 
  白遼士是一位忠貞的浪漫主義追求者,這種追求浪漫主義的執著態度與毅力也轉變成他苦戰的幻想根源,但是終其一生,法國對他的作品不僅未曾關心,甚至帶有敵意;反而是德國人認同他偉大的獨創性,並加以讚揚,因此白遼士在國內並末嚐到勝利的果實,卻在國外屢放光芒。
 
  儘管白遼士在本國樂壇的發展極為不順利,但是由於他對浪漫主義的執著,加上豐富的原創力和想像力,才能在他的創作高峰期裹完成《幻想》交響曲這部巨作,也因此使法國的浪漫主義音樂得以萌芽開花;而繼承白遼士的作曲家雖然沒有像他那樣富於革命性,但卻產生了法國特有的充滿優美色彩感的音樂,特別是法國的莊歌劇。
 
  白遼士晚年在法國國內樂壇漸漸得到應有的尊敬,但在生活方面卻仍然極為不順利,不過,他還是以所剩餘之狂熱寄託在童年時代心目中偶像艾思蝶身上,他們雖然在里昂再度相見,但由於艾思蝶的拒絕,使得白遼士少年時期癡狂的幻想終於在年老時徹底幻滅。
 
  白遼士受到貝多芬主題中心觀念的影響,獨創標題音樂的固定樂思,並從帕格尼尼的超人演奏技巧中探求其運用於管弦樂中之可能性,進而以標題音樂的固定觀念創立固定樂思的手法,並運用於交響樂之中。此固定樂思,後來發展為華格納的「主導動機」,而「主導動機」的色彩性管弦樂法,經由華格納的《近代配器法與管弦樂法原理》對後世有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因此我們可以說,法國音樂自盧利、庫普蘭以及拉摩以來,經過了一個世紀,才出現白遼士。白遼士極成功地把標題巧妙地注入音樂之中,使法國浪漫音樂一舉形成,其後由法朗克、佛瑞與聖桑等延續下來,在這樣的世代接替中,我們可以肯定,白遼士對於法國浪漫樂派實在太重要了。
 
  儘管白遼士的成就如此非凡,地位如此重要,但是有關於他的傳記書籍並不像貝多芬、莫札特或是柴可夫斯基……等那麼多,對於有興趣研究白遼士的人士來說,實在是不方便;現在,足智公司投下鉅資,有系統地出版「偉大作曲家群像」,很慶幸這裏面包括了白遼士,這項明智之舉將帶給所有愛樂者及有興趣研究白遼士的人士極大助益。
 
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專任教授
廖年賦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那種濃厚的學術氛圍給吸引住了。它不只是單純的傳記羅列,更像是一部精密的音樂社會學研究。作者巧妙地將音樂創作與當時的政治、文化思潮結合,揭示了音樂家們在特定社會結構下的創作困境與突破。例如,書中對於某一時期樂團編制與觀眾結構的分析,就非常到位,讓我理解到為何某些音樂風格會應運而生。行文間充滿了嚴謹的考據,各種註釋和參考文獻的引用,都讓這本書的份量感十足。對於想要深入探討音樂藝術與社會學交叉點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參考寶典,讓人讀完後,看待音樂的視角都變得更宏觀了。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這本厚厚的書,還擔心內容會不會太過枯燥。畢竟音樂史這塊,很容易淪為生硬的名詞堆砌。但出乎意料地,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靈活,像是說書人一樣,總能在關鍵時刻拋出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讓原本嚴肅的學術探討變得活潑起來。那種文字的節奏感掌握得極好,時而緊湊,時而舒緩,就像欣賞一部結構完整的交響樂。我特別喜歡書中那種充滿人情味的描寫,讓我感覺這些歷史人物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雕像,而是有血有肉、充滿慾望與掙扎的凡人。這本書成功地將冰冷的樂譜,賦予了溫暖的生命力。

评分

這本著作的排版與裝幀設計也相當用心,光是看著書脊就覺得賞心悅目。內頁的字體大小適中,許多樂理術語的解釋都處理得非常清楚,對於我這種偶爾會混淆術語的聽眾來說,實在是貼心。內容上,作者對「創新」這一主題的探討尤其深刻,他並不是簡單地讚頌那些劃時代的天才,而是細緻地分析了他們是如何一步步挑戰既有規範,以及這些挑戰在當時社會引發的反響。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種藝術革命前夜的劍拔弩張的氛圍。這是一本需要慢慢咀嚼、反覆回味的書,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會,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佳作。

评分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就必須了解他身處的那個「世界」。這本書在這方面做得無懈可擊。它沒有過度美化任何一位傳主,而是客觀呈現了他們的天賦與局限性,甚至包括那些不那麼光彩的私生活細節,都處理得相當得體,絕不流於八卦,而是作為理解其創作動機的佐證。書中對不同文化圈之間音樂交流的描寫,讓我意識到藝術的傳承與碰撞是多麼複雜而迷人的過程。整體閱讀體驗下來,感覺像是上了一堂頂級的西方藝術史通識課,但授課者是個幽默風趣、博學多聞的耆老,讓人欲罷不能,強力推薦給所有對藝術史懷抱好奇心的人。

评分

這本講述音樂史料的書,真是讓人彷彿搭上時光機,親身經歷了那些偉大的音樂家在時代洪流中的掙扎與輝煌。作者的筆觸細膩,對於不同樂派之間的風格差異與時代背景的闡述,更是深入淺出,即使是對古典音樂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易領會箇中奧妙。特別是書中對特定時期樂譜演變的描述,那種對於藝術追求極致的偏執與熱情,讓人讀來熱血沸騰。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讓我覺得自己不只是在閱讀歷史,更是在參與一場跨越世紀的音樂盛宴。書中許多細節的考證,顯示出作者紮實的研究基礎,讓人對書中內容深信不疑,忍不住想去尋找那些被提及的樂曲來細細品味一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