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臺灣樂屋文化協會創辦人陳翠萍
從來不知道自己的故事也能入菜,在我黝黑懵懂的青春裡,「多元族群融閤」這個名詞還很新鮮、甚至也沒什麼印象,眷村傢光陰的故事很江湖地滲透進我的迴憶裡,我何其有幸可以用食物的氣味連結不同的族群;我是養女,這代錶瞭一定有兩個以上的父母,講福建話、颱灣話的生父母給瞭我基因,但我真正骨子裡流淌著湖1949年來颱的養父母是我的食神老師、更是影響我一生最重要的貴人;成年後嫁給客傢人,味覺地圖又神奇地轉嚮瞭鹹香濃重的客傢味,這三對的父母都是我的味覺導航,用味覺探查、辨別文化的圖騰,咀嚼人生的滋味。
眷村就是一個江湖,我們都是江湖兒女
「眷村」是颱灣歷史文化中非常特殊的一環,1949年國共戰爭國府遷颱,百萬軍民移入颱灣,眷村即開始瞭他在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歷史地位,清華大學講座教授楊儒賓在其著作《1949禮讚》(註1)序中提到:「......颱灣背負的中國格局不盡是包袱,......敗退的國民政府抱著代錶中國的正統想法,所以纔會有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歷史博物館等代錶中國頂級學術文化的機構,以及各級殘缺不全的政府組織也因應時局輾轉遷入。物華天寶、韆載一會。不誇張地說,1949年湧進颱灣的文物與人纔,其質與量遠遠超過以往的四百年任一時期,除瞭眾所周知的軍、公、教、警人員外,最頂級的知識份子、學者、專傢也都義不帝秦地來到此地。他們參與颱灣、融入颱灣,他們的精神活動成為塑造今日颱灣麵貌強而有力的因素。......」
在這一批的移民中,眷村代錶著軍人以及眷屬集體生活記憶的載體,來自中國的五湖四海各個省份、城市、鄉村的文化融閤,在最艱睏的年代,同仇敵愾、臥薪嘗膽、反共復國,是村子裏生活的目標,他們的食衣住行都在一起,竹籬笆圍起的簡陋房捨、比起戰爭的飢餓、死亡、恐懼、居無定所,眷村儼然是天堂瞭,眷村媽媽用魔術師般的廚藝,在物資艱睏的年代集體餵養瞭下一代,而眷村裏的爸爸總是缺席,陸海空三軍聯勤特種部隊,到外地執行任務或部隊裡值班,一年到頭可以迴傢的時間有限,所以眷村裡最重要的是女人;文化的真正強者,不是掠奪、而是包容,就像中國文化五韆年來始終是以包容兼蓄、海納百川的精神五族得以融閤延續,眷村女性以超強的毅力、溫柔堅定地守住傢的堡壘,民國五○年代,由蔣夫人所創辦的反共復國婦女聯閤會簡稱婦聯會,是建造大批眷村最重要的齣資者,這是女性力量的支柱。
還有在此書中占有一定份量的梅淑慧女士,傢中三代黃埔,從黃埔教官、黃埔四期、黃埔十五期、黃埔三十七期,全傢族祖輩從湖北、河北、湖南、四川、輾轉隨著國民政府來颱灣,歷經高雄左營、颱南、新竹的眷村遷居經驗,橫跨數十萬公裏的空間,縱越百年交錯的時代,鄉愁與離散的滋味是眷村媽媽們封閉社群的共同記憶,民國四○年代的眷村一代與村外的世界如孤島般不相往來,村子裡就是一個社會,敦親睦鄰、守望相助把別傢孩子和自傢的一起養大,漸漸的十年、二十年過去瞭,反攻大陸的希望幻滅,村裏的孩子、能夠考上大學的不多,即使有機會卻也因為傢貧而從軍,少部分留下來幫老爹賣牛肉麵、包子饅頭,這一賣就是數十年過去,傳承到大街小巷成為美食傳奇,例如光復饅頭、段純貞牛肉麵、揭傢牛肉麵等等。而中壢的老牌新明牛肉麵則是榮民老兵把手藝傳承下來,雖不是眷村卻也是來自擁有同樣鄉愁的時代標記。而中壢龍岡忠貞新村的滇緬飲食文化,近十年來竟發展成全國知名的連鎖品牌如阿美米乾、七彩雲南等,而還有連鎖專賣手搖茶的「馬祖新村」,居然也用瞭眷村的名字成為招牌,老闆是否真的來自馬祖新村不得而知;知名的電視製作人王偉忠先生是眷村中的傳奇人物,他所製作的電視劇《光陰的故事》,曾經創下最高收視率8.24%的成績,他是不摺不扣的眷村美食傢,為大傢說眷村菜的不二人選。而其他的眷村名人如鬍璉將軍的孫兒鬍敏越牧師、知名眷村影像攝影工作者李俊賢,國際美食餐飲顧問邱明琴女士都提供瞭精采的故事予本書,而我身為眷村兒女、更是榮民榮眷,分享自身的故事一償宿願。另本書中美食作傢李元璋老師訪談瞭目前活躍於新竹地區的29傢眷村美食名店,這是繼本協會《老屋簷新美蹟》之後的另一钜著。記錄著颱灣獨一無二的眷村飲食文化,已經從荊棘中開齣亮麗的花朵。
美食作傢焦桐老師曾說眷村菜不見得是原鄉料理,而是在眷村裡各傢各戶相互取經後,匯聚而成的創意平民料理。美食傢韓良露曾在〈颱灣小吃—眷村菜傢常味〉文中寫道儘管眷村居民來自大陸各省,但眷村菜不等於外省菜,而是簡樸的傢常菜,雖然是拼湊齣來對傢鄉記憶,在思鄉情懷的發酵下,成為集體記憶的鄉愁。眷村菜是具有創意的傢常料理,是逆旅時代所拼湊齣來鄉愁滋味,更是多元族群揉閤的文化雜燴,在眷村已然消逝的現在,逐步還原當代的精神,新竹眷村並非是擁有全國眷村最多的城市,也沒有最齣名的眷村要人,但是說起新竹眷村的美食,我們仍可以喊著光復大饅頭的好名聲說一句,新竹並不是沙漠美食,新竹人的巷弄美食隱藏版,早就知名全國瞭。
新竹中學畢業的詩人鄭愁予、作傢張係國在年少青春時,也成為眷村食客的一道風景。竹科工程師的科技新貴們,國際知名音樂傢林昭亮、前清大校長瀋君山經常光臨的麵食館、光復饅頭、眷村小吃,其實就在清大教授宿捨旁眷村美食聚落。
新竹的眷村小館很多,大多是傢常的傳傢味料理,經過數十年颱灣各種料理的混搭,說不上是以哪一種最米其林,而就隻是令人懷念的傢常菜而已,根據李元璋老師的考據,而我個人自小的經驗也是如此,早年住在眷村不管您府上哪裡,每一傢幾乎都有一罐四川泡菜罈子,而數百萬軍民歷經八年抗日、國共會戰,大後方重慶四川菜,竟成瞭混搭的基礎,所謂的「抗戰菜」川揚口味的融閤料理應該就是眷村菜的前世吧。
非常感謝李元璋老師纍積多年的美食評論經驗,疫情期間大都單槍匹馬或有時率領編輯小組,而安鼎公司的後製攝影小組則是等待文字大樣底定,纔開始工作,實地勘景拍攝;從新竹眷村齣發統閤大江南北匯流的美食故事,透過實地採訪文化踏查,在新冠疫情嚴峻的2021年,這些行動更顯得彌足珍貴。除此也透過主編論述將眷村菜的前世今生,以及新竹眷村菜的演變與發展娓娓道來,這非常符閤臺灣樂屋文化協會齣版宗旨,對於庶民文化的推廣與生活美學的堅持。更要感謝榮民榮眷基金會的大力贊助,讓與榮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美食歷史得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