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論詩,永以為好:民國以來詩經學研究

琢磨論詩,永以為好:民國以來詩經學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惠芬
图书标签:
  • 诗经学
  • 民国文学
  • 学术研究
  • 文学史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化史
  • 文本研究
  • 思想史
  • 文学批评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三十年代的經學發展,面臨趨新疑古的重建局面。將中國學術納入世界學術的一部分,借重西方民主、科學的方法態度,以世界眼光及學術標準來觀照及重估中國治學的內容題材及方法,是當時學人亟待迫切與國際接軌,也是學術演進破舊立新必然的努力。本書集結林義光、聞一多、于省吾運用古文字訓詁《詩經》的實踐情形,郭沫若援《詩經》考古證史,避難沈潛、自勵堅貞的研究,蔣善國《三百篇演論》在新型文化產業出版等線索的環境下,提出概論式的詩經學專著等四篇論文,以及從宏觀的角度,述評香港學者對《詩經》名物研究,如以民俗學論《詩經》名物之增殖文化的陳炳良;或借用民族音樂學理論,闡述《詩經》分類的陳致;或承傳統經注互證方式,論列《詩經》婚期正時的盧鳴東;以及吳長和博物稽古的《詩經服飾資料通詮》與《詩經飲食資料通詮》等,並與臺灣、中國的《詩經》名物研究合觀,提出《詩經》名物研究既是物質文化之接受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建立、改變、修正、再建立期待視野的過程。掌握《詩經》名物研究的共時性與歷時性的價值觀,既是生發《詩經》名物研究綿延不絕的課題,也是多元視域及跨學科的《詩經》研究是必然的趨勢。
书籍简介: 《传统文脉的赓续与转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演变》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复杂张力。它不仅关注宏观的历史脉络,更着眼于具体批评理论的引入、本土传统的调适以及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角色转换。全书以扎实的文献梳理为基础,力图展现中国文学批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多维面向。 第一部分:旧学的余晖与现代性的叩门(约1900-1930年代初)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清末民初时期,古典批评传统如何与新思潮发生碰撞与交融。我们首先梳理了桐城派、虞山派等重要诗文流派的理论遗产,分析了它们在面对白话文运动、西方文学理论(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早期介绍)时所展现出的继承与抗拒。 重点案例分析将聚焦于几位关键人物: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如何以其独特的哲学高度和对宋代词学精神的精准把握,成为古典美学向现代阐释过渡的桥梁;梁启超等人对“文学革命”的呼吁,不仅仅是文体形式的革新,更是对文学社会功能认识的重塑。此外,本书亦详细考察了早期现代学人如何利用古典文献资源(如对先秦诸子、汉赋的重新发掘)来构建具有民族特性的现代文学批评话语,避免完全的文化断裂。 第二部分:理论的冲突与视角的扩张(约1930年代中叶至1949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爆炸期”。随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系统性引入以及左翼文学思潮的兴起,文学批评的关注点从审美形式和个人情感转向社会结构、阶级关系和历史作用。 本书详细比较了不同思潮下的批评范式: 1. 阶级分析的兴起: 分析了以瞿秋原、周扬为代表的批评家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法来解读古典文学(如对“五四”时期鲁迅作品的评价,以及对唐诗宋词的社会根源探究)。重点探讨了“为人生”与“为艺术”之间长期存在的张力如何体现在具体的论战中。 2. “民族形式”的争论: 考察了在抗战背景下,如何整合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探讨文学“民族形式”的构建问题。这不仅关乎具体文本的解读,更涉及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认。 3. 现代主义的潜流: 尽管主流批评转向现实主义,但本书仍梳理了如李广田、穆时英等人对现代主义技巧和心理分析方法的探索,这些探索虽然受到压制,但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学科建构与意识形态的塑造(1949年至1976年)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批评的职能被重新定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将聚焦于“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学科的规范化过程。 本书详细考察了如何将中国古代文学史建构为一个清晰的、具有进步阶梯意义的叙事框架。对古典文学的评价标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重点在于挖掘作品中的“人民性”、“反抗精神”和“进步思想”。 具体研究了以下方面: 对“文人”群体的再评价: 探讨了杜甫、白居易等“人民诗人”的形象如何被强化,而那些被认为代表封建贵族趣味的作家(如部分婉约词人)如何被边缘化或进行“脱胎换骨”式的重新阐释。 “红与专”的张力: 分析了在强调政治挂帅的年代,专业研究人员如何在遵守既定方针的前提下,努力维护和发展其学术研究的专业性。例如,对古典诗词格律、声韵学等纯文本学研究的坚守。 第四部分:拨乱反正与多元回归(1977年至世纪末) 改革开放标志着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解冻”与“回归”。本部分是全书篇幅最长、内容最细致的部分,核心在于探讨批评的“主体性”与“多元化”的艰难重建。 1. “重读”与“重估”: 探讨了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潮下,学界如何重新审视“文革”中被批判的作家和流派,例如对“朦胧诗”的评价,以及对早期现代主义的平反。 2. 回到文本与回到个体: 随着西方文论(如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接受美学、女性主义批评等)的全面涌入,批评的主战场从宏大叙事转向对文本细读和阐释学方法的重视。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些新理论如何被本土化,以及它们如何挑战了既有的政治化批评模式。 3. 学术规范与国际接轨: 考察了随着学术体制的恢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如何逐渐建立起更严格的考据规范、文献比对标准,并积极参与到国际汉学研究的对话之中,体现出一种回归专业主义的趋势。 结语:传统的回响与未来的张力 本书最后总结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总体特征:它是一个不断在“传承与革新”、“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寻求平衡与突破的动态过程。它既是对中国数千年文学传统的深刻回应,也是对西方现代性挑战的积极应答。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细致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框架,以理解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底色和走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惠芬
 
  一九六七年生,高雄市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博士。現任長庚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從事《詩經》學、經學史、韓國詩經學研究。教授閱讀與寫作、東亞儒學與戲劇演繹、敘說與生命書寫等課程。近著有:〈朝鮮正祖賓興選才之經義問對研究——以《詩經》為例〉、〈朝鮮正祖經講義問答內涵研究〉、〈毛奇齡《詩經》學域外傳播研究的反思──以朝鮮正祖《詩經講義》為例〉等學術論文。

图书目录

自序 琢磨論《詩》,永以為好 1
民國學者以古文字訓詁《詩經》的實踐情形 1
一 前言 1
二 王國維以古文字訓詁《詩經》的成就與影響 4
三 林義光、聞一多、于省吾以古文字訓詁《詩經》的立場目的與方法 14
四 林、聞、于三人以古文字訓詁《詩經》的特色及局限 41
五 結論 64

林義光《詩經通解》研究 67
一 前言 67
二 《詩經通解》的解詩體例與觀念立場 69
三 《詩經通解》的解詩方法 76
四 《詩經通解》的特色與影響 95
五 結論 103

郭沫若詩經研究 107
一 前言 107
二 《詩經》風韻譯的創作衍繹 109
三 唯物史觀下的《詩經》社會圖像 143
四 考古研究與《詩經》訓詁新證 168
五 結論 211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詩經學的接受與影響—以蔣善國《三百篇演論》為考察中心 215
一 前言 215
二 詩經學史專書發生的背景 216
三 詩經學命題及書寫目的策略 225
四 詩經學史專著的內容接受及影響 235
五 結論 255

香港《詩經》名物研究述評 257
一 前言 257
二 《詩經》名物界說 259
三 《詩經》服飾飲食通詮 263
四 仲春婚期《易》學根據 265
五 《詩經》名物增殖儀式 269
六 陳致:從禮儀化到世俗化的《詩經》 280
七 結論 288
引用文獻 29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部研究的編排,彷彿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學術巡迴展覽。每個章節就像一個獨立的展廳,陳列著不同時代學人對《詩經》文本的專注與熱情。我發現書中對於部分「冷門」或「邊緣化」的民國學者研究成果的挖掘和重估,特別令人耳目一新。這不只是為了補全歷史的空白,更是為了證明學術的活力往往存在於那些「非主流」的聲音之中。作者在引用文獻時的嚴謹度,讓人感到非常安心,所有的論述都有據可查,絕無空泛之談。總體而言,這本書成功地將一個看似沉悶的研究領域,處理得生動而富有哲思,它教導我們如何以一種「琢磨」的態度,去對待那些看似早已定論的經典,提醒我們,最好的學問,永遠是值得我們「永以為好」並持續探索下去的。讀完後,我對當代《詩經》研究的發展方向,也有了更清晰的預期和思考。

评分

說實在的,當我翻開這本厚實的著作時,心頭不免有些許壓力,畢竟「民國以來」的學術史料浩如煙海,要將其勾勒得有條理又引人入勝,實屬不易。然而,作者的筆法相當高明,他並沒有將自己架在一個高高在上的評論者位置,而是像一位經驗老到的領航員,帶領讀者穿梭於新舊觀點交錯的迷宮。我特別注意到其中對於特定幾位重要學者的研究路徑的分析,那種抽絲剝繭的過程,簡直比偵探小說還要精采!我常常在想,在那個戰亂頻仍、思想激盪的年代,能夠沉下心來專注於《詩經》的微言大義,本身就是一種了不起的定力。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不僅在於它呈現了學術的演進,更在於它展現了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如何透過對古籍的堅守,來錨定自身的文化主體性。讀完某些章節,我彷彿能聽見那個時代的學者們在燈下,對著書稿辯論的聲音,那種學術的熱忱,是現在的數位時代很難再現的氛圍。

评分

這本《琢磨論詩,永以為好:民國以來詩經學研究》光是書名就充滿了古雅的韻味,讓人一翻開就感受到濃厚的學術氣息,但又帶著一種溫潤的親切感。我個人對傳統文學的研究一直抱持著既敬畏又好奇的態度,特別是《詩經》這樣經典中的經典,在民國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學人們是如何重新詮釋和對待它的?這本書顯然在這方面做了非常深入的梳理。雖然我還沒完全讀完,但光是從目錄和引言的氣度來看,它絕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文獻堆砌。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學派觀點時所展現的那種平衡與細膩,就像品嚐一壺陳年的烏龍茶,入口是醇厚的底蘊,尾韻卻帶著豐富的層次感,讓人回味無窮。它不只是在記錄歷史,更像是在重現一場跨越時代的「詩經論辯會」,讓讀者得以親身感受當時學術界對經典文本的熱切關注與深刻叩問。從某個角度來說,這本書本身就是一種對「學問要精益求精,擇善固執」的體現。

评分

從一個長期關注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意義非凡。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詩經學史」的著作,更像是一部關於「知識分子如何安身立命」的側寫集。在民國初年,面對西方學術思潮的衝擊,如何確立中國學術的地位?《詩經》作為「六經之首」,自然成為了主要的戰場。作者對於那些試圖在古今之間尋找平衡點的學者們的努力,展現了極大的同情與理解。書中對考證學派和義理學派之間張力的描寫,尤其精彩,那種既要追本溯源,又不能脫離時代語境的拉扯,讀來令人感同身受。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低,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古典文學基礎,但只要願意投入心力,它所給予的回報是極為豐厚的,它讓你重新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學問」,什麼是真正的「傳承」。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給人一種低調卻不失質感的感受,很符合台灣出版界對學術書籍的嚴謹要求。但真正讓我驚豔的,是它在結構上的巧思。它並不是簡單地依照時間順序羅列文獻,而是巧妙地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學術焦點進行對話。這種「橫切面」的分析,使得讀者能夠更清晰地把握住《詩經》詮釋中的幾個核心爭議點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被後人克服或延續的。我尤其喜歡它在討論「比興」手法時所引用的那些民國時期詩人的見解,那些觀點跳脫了傳統的框架,充滿了現代意識的啟發性,讓《詩經》突然變得非常「當代」。它讓我意識到,所謂的「傳統」,其實是一個不斷被重新詮釋和活化的過程,從未是僵死的教條。這本書無疑是為所有對現代漢學思潮感興趣的朋友們,提供了一個極為紮實的入門與進階的橋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