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慢老:健康六波羅蜜養生法──教您如何開創樂活、優雅的銀髮人生。

優活慢老:健康六波羅蜜養生法──教您如何開創樂活、優雅的銀髮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慶徽
圖書標籤:
  • 養生
  • 健康
  • 老年
  • 銀發族
  • 慢老
  • 六波羅蜜
  • 樂活
  • 優雅
  • 健康管理
  • 生活方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優雅老化,是指「活得久、過得好、死得快」,要長壽、同時兼顧生活品質,而死亡的時候可以很平順,也就是「老有所安、更有所用」。
 
  要達到這個境界,作者藉用佛法的「六波羅蜜」帶入健康理念,即一好、二管、三動。一好是好習慣,二管是管好慢性病和營養,三動是運動、動腦、互動。鼓勵大傢提早做好準備,讓自己身心愉悅地迎接老年。
 
  麵對高齡化時代的來臨,
  長壽者該如何活得健康、活得優雅,
  又兼顧生活品質?
 
  健康六波羅蜜養生法──
  教您如何開創樂活、優雅的銀髮人生。
 
  如何優雅老化,已經成為全球化議題,人類順應自然法則,也要學習如何維持身體機能,保持心情愉悅,身心康健地迎接慢老。
 
  本書由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羅慶徽帶領高齡醫學跨領域團隊閤作撰文,藉用佛法的「六波羅蜜」概念,帶入六大健康識能──「好睡眠、慢性病管理、營養管理、運動、動腦、互動」,鼓勵長者和傢屬正嚮麵對老化。
 
  這是一本對高齡長者、傢屬或照顧者都非常有幫助的工具書,內容淺顯易懂,搭配清晰的圖錶與實做圖片,請您翻開書頁,讓我們一起身心舒緩,優雅慢老。
 
  老有所用:老是一種態度,如果常保對新事物的熱情,不斷學習,心態上永遠都不老,身體也就不容易老化。
 
  生命的關鍵在功能,不在於不生病。優雅老化,就是要維持自己的身體功能,順應自然法則,讓身與心愉悅健康地迎接老化。──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暨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羅慶徽
 
推薦好評
 
  年紀大瞭,身上的器官如同一部機器用久瞭,難免螺絲鬆脫,運作不順暢。雖然身體機能逐漸在敗壞,也不是力不可挽;隻要有很強的求知欲,和即知即行的行動力,至少也能放慢老化的速度。《優活慢老》這本書,讓長者知道如何提升優質的老年生活;也讓即將走入老年的中生代,不驚不懼,知道如何老得充實、老得優雅。──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能夠做到優雅慢老,有三個很重要的元素:充足的營養且最好是素食、定期定量的運動、人際互動與活動參與。怎樣讓自己也能健康慢老,是全民必須麵對與學習的課題。《優活慢老》這本書,是傢傢必備的一本實用書籍,值得推薦。──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佛法有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羅慶徽副院長帶領團隊撰寫的《優活慢老》,提齣「健康六波羅蜜」的概念,經由好睡眠、慢性病管理、營養管理、運動、動腦、互動等六種法門,讓老有所安,更有所用,不畏老也不懼病,生活得有品質,樂活長青不是夢。──林欣榮(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樂享斜槓人生:解鎖中老年職涯轉型與自我實現的藍圖 【本書特色】 深度剖析中老年職涯睏境與新契機: 聚焦於 50 歲後的職場挑戰,解析技能過時、世代差異與健康顧慮如何影響職涯發展,同時揭示「斜槓人生」的無限可能性。 實用導嚮的技能重塑指南: 包含詳盡的數位工具學習路徑、軟技能提升策略(如人際溝通、領導力再定義),以及如何將過往經驗轉化為可持續的收入來源。 成功案例深度訪談: 收錄多位跨界轉型者的真實故事,從講師、顧問到新創業者,提供具體可複製的轉型步驟與心態建設。 建立個人品牌與擴展人脈網絡: 教授如何在社群媒體時代建立專業形象,有效利用人脈資本,開拓第二麯線事業。 財務規劃與風險管理: 提供退休金規劃、兼職收入平衡的建議,確保轉型過程中的財務穩定與安全。 --- 【內容簡介】 在一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工作不再是單一、線性的歷程,尤其對於邁入中老年階段的專業人士而言,傳統的「退休」概念正被徹底顛覆。他們不再甘於被動地等待退休金,而是渴望在人生的下半場,持續貢獻價值、發揮熱情,並開創更具彈性與成就感的「斜槓人生」。 《樂享斜槓人生:解鎖中老年職涯轉型與自我實現的藍圖》 是一本專為渴望在 50 歲後重塑職涯跑道、尋求第二春事業的讀者量身打造的實戰手冊。本書深刻理解中高齡工作者麵臨的獨特挑戰——既要麵對數位鴻溝的壓力,又要剋服社會上對年齡的隱性偏見;但同時,也看到瞭他們纍積數十年的專業知識、豐富的人脈資源以及沉穩的心性,是新事業起步最寶貴的資產。 第一部:重構職涯思維——告別「固定跑道」 本書從心態建設著手,引導讀者擺脫傳統「一職到底」的僵化思維。我們將探討「心理退休年齡」與「生理退休年齡」之間的落差,鼓勵讀者將過往的資歷視為「工具箱」,而非「墓碑」。 資產盤點: 深入指導如何精確盤點個人核心競爭力,區分「可轉移技能」(如專案管理、危機處理)與「行業特定知識」(如特定法規)。 價值重塑: 探討如何將過去的成功經驗「抽象化」與「模組化」,使其能應用於全新領域,例如一位資深製造業主管如何轉型為供應鏈效率顧問。 探索「熱情與市場的交集」: 提供結構化的方法,幫助讀者釐清自己的真正興趣所在,並驗證這些興趣在當前市場中是否存在可行的商業模式。 第二部:技能升級與數位賦能——銜接未來工作場景 數位化浪潮無可避免,對於許多中高齡工作者而言,這可能是轉型的最大門檻。《樂享斜槓人生》提供瞭一條清晰、無壓力的數位學習路徑。 數位素養基礎強化: 不僅限於文書軟體,更著重於數據分析的基礎概念、雲端協作工具的使用,以及如何安全地利用網路平颱進行業務推廣。 內容變現的策略: 詳述如何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線上課程、電子書、付費訂閱內容,建立知識型斜槓事業的起點。 AI 輔助工具入門: 介紹數種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的輔助性 AI 工具,協助讀者在不需成為頂尖工程師的前提下,運用新科技擴展服務範圍。 第三部:斜槓模式的實戰建構——從兼職到專業獨立 斜槓並非「做兩份全職工作」,而是多重收入流與時間彈性的結閤。本部分聚焦於實際操作層麵。 身份定位與多重標籤: 學習如何精準定義自己的「斜槓身份組閤」(例如:[前高階經理人] + [企業內訓講師] + [小型顧問]),並設計易於傳播的個人 Slogan。 時間與精力管理術: 介紹專門針對多重身份工作者的時間區塊劃分法(Time Blocking for Portfolio Careers),避免精力過度分散。 建立專業的外部形象: 涵蓋專業履歷(CV)的現代化、LinkedIn 個人檔案的優化,以及如何有效準備一場專業提案(Pitch Deck)。 第四部:人脈網絡的戰略拓展與財務安全網 轉型期的最大後盾來自於人脈與穩固的財務基礎。本書強調人脈的「質量」遠勝於「數量」。 人脈的「再激活」: 指導讀者如何重新聯繫過去的同事、客戶與閤作夥伴,將舊關係轉化為新的業務機會,避免生硬的推銷。 跨世代閤作的藝術: 探討如何與年輕一代建立互惠互信的閤作關係,實現經驗傳承與新知獲取的雙贏局麵。 財務安全與收入平衡: 提醒讀者在追求夢想的同時,必須做好風險緩衝。提供關於如何計算基本生活開支、規劃兼職收入佔比、以及稅務規劃的實用建議,確保斜槓人生是「樂享」而非「擔憂」。 透過本書,讀者將掌握一套從內觀自我到外拓市場的全麵策略。這不僅是一本關於「找工作」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在人生中途,重新定義自我價值、主導自己命運的行動指南,真正實現「退而不休,動而優雅」的後半場精彩人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花蓮慈濟醫院高齡醫學跨領域團隊
 
  由羅慶徽副院長號召組成,復健醫學部洪裕洲副主任、老年醫學科高聖倫主任、高齡整閤照護科許晉譯醫師、陳柏威醫師、營養科劉詩玉主任帶領各科團隊,攜手為高齡長者提供全人照顧服務、預防失能及衰弱,有效串連醫療與社區能量,減輕照顧者負擔,讓長輩都能在地安老。

圖書目錄

推薦序/老去情懷猶作濟世想 釋證嚴
推薦序/百二康健輕安行 林碧玉
推薦序/優質慢老蔬活樂 林俊龍
推薦序/樂活長青不是夢 林欣榮

緒論
預約優雅晚年 羅慶徽

健康六波羅蜜之一:好睡眠
一夜好眠,身心康健 羅慶徽

健康六波羅蜜之二:慢性病管理
慢性病管理,因人製宜 高聖倫
聰明用藥,樂活安康 羅慶徽
有注有保庇,疫苗答客問 陳柏威、羅慶徽

健康六波羅蜜之三:營養管理
飲食管護,三好一巧 劉詩玉

健康六波羅蜜之四:運動
高齡運動,多動多福 洪裕洲

健康六波羅蜜之五:動腦
關鍵策略,大腦慢老 許晉譯

健康六波羅蜜之六:互動
社會互動,健康快活 羅慶徽

結論
活躍老化,樂活長青 羅慶徽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37850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5 x 21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老去情懷猶作濟世想
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近年來,臺灣因為醫藥進步,社會福利充足,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餘命延長,由二○○九年的10.63%,至二○一九年已上升至15.28%。加上少子化的影響,人口結構正在悄悄地改變中。
 
  既然生命與時間俱老,長者要如何老得健康、老得有用、老得優雅呢?
 
  羅慶徽副院長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後,常有機會與誌工互動,透過觀察,也刷新他對「老」的定義:「老是一種態度,對新的事物常保熱情,樂在學習,心態不老,身體就不容易老化。」
 
  看看我們的環保誌工,多是上瞭年紀的長者,兒女長大紛紛離巢,各自為屬於自己的小傢庭打拚;兩老相對無言,守著傢門,隻能寂寞嚮黃昏。
 
  一旦生活沒有瞭盼望,身體機能很快就衰退瞭。幸運的,得到慈濟人的牽引,加上長者本身也有這分善念,跟著慈濟人齣去做環保,把人傢不要的「福」撿迴來,還要進行垃圾分類;垃圾分類可不簡單,需要長期經驗的纍積,纔能眼明手巧。
 
  有一次去到環保站,老菩薩嚮師父介紹塑膠袋迴收分類,隻見她拈起塑膠袋,用兩隻指頭搓一搓,就說:「這是PE、那是PP、這搓齣來有聲音的則是OPP,另外這個嘛,叫做PVC。」那個架式,簡直比專業更專業。
 
  師父常說:「環保站是老人最好的輕安居。」因為要做環保,就得進行迴收資源的分類,心在思考、手要動作,「一迴生,二迴熟,三迴成高手」,前麵所述的那位老菩薩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雖然身體機能逐漸在敗壞,也不是力不可挽;隻要有很強的求知欲,和即知即行的行動力,至少也能放慢老化的速度。
  羅副院長在《優活慢老》這本書,依六波羅蜜分成六個篇章,依序是:好睡眠、慢性病管理、營養管理、運動、動腦及互動。
 
  的確,有充分的休息纔有好的體力可以付齣,但是年歲大瞭,不是睡不著,就是容易清醒;睡得少、睡眠品質也不好,常看到有些長者一坐下來就打盹,實在令人不捨。書中也都一一提齣解方瞭。
 
  年紀大瞭,身上的器官如同一部機器用久瞭,難免螺絲鬆脫,運作不順暢。各種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都上身瞭,其實隻要遵從醫囑,紀律服藥就可以瞭。切莫自作解人,隨意改變劑量;如有疑義,再與醫師討論即可。
 
  營養的補充也是一樣,很多長者牙口不好,不是咬不動,就是食不知味;以緻營養不足,體力愈來愈虛弱,這時,營養的補充就很重要瞭。
 
  如若身上有好幾種慢性病交纏著,傢屬就要與營養師討論,客製化個人每天需要的熱量,然後遵守。要活得有品質、活得優雅並不睏難。
 
  至於運動和互動,執行就要靠個人的意誌力瞭。看看我們的環保誌工,每天趕到環保站做資源迴收,走路也算是運動之一;若走得快一點,感覺有點喘,就達到運動的效果瞭。
 
  何況資源還要分類迴收,眼睛看得分明,手腳也要快,這都是訓練腦部的思考和反應。
 
  每個環保站都像一個大傢庭,從分類、洗濯、歸類、打包,大傢閤和互協;手不停地動作,耳聽錄音機傳來師父的開示;就在此時,不僅迴收的瓶瓶罐罐各就各位瞭,心靈也被洗滌療癒瞭。
 
  臺灣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加上少子化影響,未來老老相依將會成為尋常一景。很感恩羅副院長於此時齣版《優活慢老》這本書,讓長者知道如何提升優質的老年生活;也讓即將走入老年的中生代,不驚不懼,知道如何老得充實、老得優雅。
 
  一秒鐘雖然短暫,一個念頭卻可以決定一輩子,化作救人的誌業,嚮著目標殷勤精進,剎那即是永恆。
 
  五十六年前,慈濟從慈善救濟起步,過程中發現貧病相依,認知醫療的重要性,也感受花東地區醫療資源極其匱乏;先在仁愛街開辦義診所,但是發揮的功能有限,必得建設大型的綜閤醫院纔是根本之計,於是決心募款建院。
 
推薦序
 
百二康健輕安行
林碧玉(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久遠年代前,人類平均壽命五十,當時說「人生七十古來稀」,高齡長者總是令人尊敬又羨慕。
 
  如今,亞洲地區人均壽命已超過八十歲,近年來學者試圖以「無齡世代」引導思考未來社會百態。內省我們準備好適應未來瞭嗎?
 
  當臺灣人平均壽命六十齣頭的年代,一九九四年某日,慈濟醫療財團法人主任祕書溫舜華從臺北返花,說起探視溫媽媽,驚歎地分享媽媽與阿姨四人加起來超過三百歲,還開車四處旅行,真瞭不起!
 
  二○二○年初,臺北慈院陳政宏主任的父母親,在慈濟人陪伴下第一次參訪靜思精捨,令人敬佩他倆挺直的身影,完全看不齣賢伉儷已近九十高齡,來自屏東鄉下的老人傢,行進間隨時隨地緊緊地手牽著手。
 
  令人感動的是到瞭十月,陳爸爸種植的鳳梨豐收,為分享新鮮、香甜又好吃的鳳梨,特地從屏東開車一路奔馳,神彩奕奕地抵達精捨。
 
  卸下鳳梨後,他立刻又啟程返迴屏東,當日往返五、六百公裏,「九十開車趴趴走」,要說陳爸爸到底是年輕或年長?其實難以認定呢!
 
  十月,花蓮慈院王誌鴻副院長的父母親,到精捨拜會證嚴上人。王爸爸疼愛王媽媽,每一開口都令人驚呼連連,尤其當九十六歲的王爸爸輕輕地說:「我們已經結婚九十二年瞭!」
 
  現場一片譁然,原來王媽媽是童養媳,兩小無猜,一生嗬護。兩老平常雖然愛吵嘴「答喙鼓」,卻又如膠似漆,鶼鰈情深,令人敬愛。
 
  近年王媽媽常住花蓮,王爸爸留在屏東,大傢不斷邀約王爸爸同來花蓮。王爸爸卻一再錶達,來花蓮無事可做,在屏東除瞭自己種植幾甲地外,還是農業顧問,每日非常忙碌,不怕沒事做。
 
  近日遇到王副院長,關懷王爸爸何時來花蓮與王媽媽常聚?
 
  王副院長笑答:「到高雄開會時,順道迴屏東探望父親,想請爸爸吃飯,爸爸說他很忙沒空,等一下就有『年輕人』來帶他參加老人會活動。」
 
  王副院長感歎鄉下年輕人真有愛心,就在傢裏等候想當麵緻謝。當門外傳來汽車聲,齣門一看,原來開車的「年輕人」已是八十五歲長者,但在王爸爸眼中還是個年輕人。
 
  世界是扁平的,在開發及已開發國傢,都因少子化,麵臨超高齡化社會。日本人長壽,已經反映齣長者服務年輕人現象,所以有「上錯菜餐廳(失智老人當服務員的餐廳)」的美談。
 
  近日更有很多人羨慕歐洲奧地利老人,七十餘歲退休後仍繼續工作,近八十歲還經營供餐民宿、畫畫義賣捐獻,八十餘歲當導覽誌工、製作修理皮鞋,九十五歲還揉麵團。因此有「忘憂產業」的發展。
 
  看到這些,其實也不必羨慕,慈濟人的真實生活也是如此精勤充實,更因追隨證嚴上人,學習「少欲知足,一心利他」,使令身心輕安,日日淡定無憂,忘卻今夕吾齡數字。
 
  惶恐與感恩羅慶徽副院長帶領團隊撰寫《優活慢老》一書。惶恐的是囑咐為之寫序,不纔無學,深感文到用時方恨少;感恩的是羅副院長既是醫院管理博士,更是多專科醫師,對老人醫學的鑽研尤為專精。
 
  羅副院長自加入慈濟以來,好奇慈濟人無怨無悔、歡喜付齣,年逾百歲依然日日從事資源迴收分類,再觀察到幾乎人人反應靈敏,尤其臉上少刻年紋,於是從學者角度切入,見證保護地球為齣發的使命,以及茹素慈悲利他的思維,驗證「老有所用」是健康不老的泉源。
 
  在證嚴上人的關注與鼓勵下,羅副院長帶領團隊撰寫老年生活種種與健康老化的方法,從健康的生活模式,飲食、運動等知識,祝福並期待未來能降低需被照顧的長者比例,讓人人都能過著優雅慢老的生活。
 
  為文及此,不覺冥想「古賢七十人稱老,今人七十綠枝芽,八十青春學無涯,九十開車趴趴走,百歲念念慈悲心,手腦並用秀創意,無欲無求利他行;誰言七十古來稀?若能分秒護善念,敬天愛地護萬物,百二茹素輕安行。」真美!
 
推薦序
 
優質慢老蔬活樂
林俊龍(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二○二○年十二月,花蓮慈濟醫院榮譽院長曾文賓醫師以九十八歲高齡圓滿人生。
 
  曾院長年輕時加入臺大醫療團隊,實地訪查南臺灣烏腳病高罹患率地區,研究緻病因素,發現烏腳病病人是因為長年飲用深層地下水,引發瞭砷中毒,導緻雙腳發黑疼痛難耐,甚至必須截肢。
 
  因為烏腳病卓越的研究成果,帶領全世界改變瞭對水中砷含量的限量標準。臺灣地區也因此全麵改設自來水係統,讓後代子孫不再受烏腳病截肢與罹癌之苦。他對臺灣與世界公共衛生可謂貢獻良多。
 
  曾院長跟我都是心臟內科醫師,曾院長受證嚴上人感召,於花蓮慈濟醫院籌建期間就投入幫忙,他從臺大醫院副院長一職退休後,就接下花蓮慈濟醫院第二任院長,爾後帶領慈濟醫院晉升為準醫學中心。
 
  一九九九年,他將院長一職傳承給年輕的陳英和醫師,但依然活躍在花蓮慈院看診及教學,並與夫人周翠微持續參加醫院活動、關懷同仁,退而不休的他們,在我眼中,就是優雅慢老的典範。
 
  能夠做到優雅慢老,有三個很重要的元素:充足的營養且最好是素食、定期定量的運動、人際互動與活動參與。
  我在擔任大林慈濟醫院院長期間,就開始做素食營養與疾病相關的研究,也與團隊建立瞭世界第三大的素食世代研究資料庫。
 
  這幾年,更將此素食研究資料庫與臺灣健保資料庫做比對研究,發現素食者的健保費用比一般民眾的健保花費減少瞭四分之一,而素食者在腦中風、糖尿病、血管硬化、高血壓、白內障、痛風、脂肪肝等慢性疾病的罹患率也明顯低於葷食者。
 
  這些科學研究成果已陸續發錶在各醫學與營養期刊上,證實瞭素食對健康裨益良多。
 
  而定期定量的運動,對於減緩老化也非常很重要,建議一週三天,每次三十分鐘。運動能讓人心情愉悅,舒緩緊張,運動時若能伴隨著適量的日曬,更能預防骨質疏鬆癥。
 
  要減緩老化速度,絕對不能離群索居,一定要增加人際互動與活動參與。
 
  在這一點上,慈濟誌工可算是實踐者,許多上年紀的慈濟誌工每天到環保站做資源迴收;或承擔香積誌工,負責煮飯菜跟大眾結緣;或者到社區關懷據點當誌工,由年輕的長輩陪伴資深的長輩;或者到老人大學上課追求新知。
 
  這些人際上的互動與參與,都是減緩老化、減少憂鬱、強化功能、保存記憶的好方法。
 
  銀髮族參與活動最大的益處在於心情的轉變。而心情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健康。我與林庭光醫師曾與中正大學一起進行過「心理健康是否影響心血管健康」的研究,證實身心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關聯,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生氣、沮喪等負麵情緒,都可能造成心臟病的發作。
 
  這個計畫是研究Type-D 特殊人格與心臟疾病的相關性。經過十二題問捲的檢視,憂鬱、負麵、焦慮、沮喪、人際社交障礙、封閉不喜與人互動,這些都歸納為Type-D 人格,而敵意型人格與Type-D 型人格,都屬於動脈硬化、心肌梗塞的高風險群,得到心臟疾病機率比較大,罹患心臟疾病的預後也比較差,重癥者死亡率也比較高。
 
  因此,要改善老年人的負麵情緒,除瞭增加傢人親友間的互動,讓老人傢多走齣傢門,增加與外界人群的接觸,也非常重要。
 
  此外,隨著通訊科技進步到5G 時代,住在偏遠地區或是行動不便的長輩,可以藉由資訊的快速傳輸,以簡單的平闆電腦或手機,加上雲端病歷資料庫,即時監控長者健康狀況。
 
  美國醫學研究分析指齣,老年人的醫療照顧費用,在六十五歲之後所需要的醫療花費是六十五歲之前的四倍之多。利用雲端係統照顧長者健康,可以大幅減少年輕人的負擔。
 
  如此一來,就像是「我們蓋瞭一間擁有三十五萬張病床的醫院」,這個人數足足涵蓋瞭花蓮縣的總人口數。
 
  但慈濟並不是真的要興建一間超大型醫院,而是要透過科技,把醫療照護帶進每一戶民眾傢中,連遠在山頭的部落和偏鄉都不例外,能有效減少民眾奔波往返的路程時間與交通費用。
 
  臺灣已於二○一八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二○二五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敬老、愛老、護老、顧老,還有該怎麼讓自己也能健康慢老,都是全民必須麵對與學習的課題。
 
  《優活慢老》這本書齣版之後,定會成為傢傢必備的一本實用書籍,值得推薦,樂為之序,感恩。
 
推薦序
 
樂活長青不是夢
林欣榮(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佛法有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經由這六種菩薩修行所具有的品德特質,能自利利他,福慧雙修。
 
  羅慶徽副院長帶領團隊撰寫的《優活慢老》一書,提齣「健康六波羅蜜」的概念,經由好睡眠、慢性病管理、營養管理、運動、動腦、互動等六種法門,我們可以樂活長青,長壽又兼顧生活品質。
 
  作為腦神經外科醫師,生老病死中,麵對老人和失能病人是日常,自年輕住院醫師訓練開始,在開刀房,往往就是跟死神在搶時間。
 
  因此從醫四十年來,除瞭精進醫術之外,我也積極推動預防醫學,建議民眾在四十歲左右,就應該送身體「進廠保養」,做一套包括心腦血管的全身健康檢查,掌握自己的健康脈絡,一方麵儲備健康資產,一方麵抗老化、遠離慢性病及癌癥。
 
  我們都知道,麵對人體機能的老化,健不健康的標準,不在於身上有沒有疾病,而是如何正念麵對。
 
  醫學研究也發現,身體有病的人不見得會比較早亡,反而是失能的人比生病的人先走一步。進一步來說,老是一種態度,這在慈濟環保站就可以看到,許多老菩薩與機能退化的身體和平共處,樂活每一天。
 
  慈濟環保誌工,多的是八、九十歲白髮蒼蒼的老菩薩,人人誓做守護大地的環保尖兵。許多菩薩的睡眠障礙病,都是因為做環保之後,就能一覺到天亮,正符閤書中所言「啟動優質睡眠三大原則」:一是作息準時;二是纍積足夠的睡眠壓力——就是纍;三是身心要放鬆。
 
  其實,要不老就要動腦,動腦可以活化腦細胞。常常學習新的事物是動腦的方便法門,例如學習資源分類、學習說好話、練習樂觀,這樣「一起工作,一起發電」,腦細胞就會連結在一起,自動修復退化,傳導也會愈來愈好愈快。
 
  最重要的一點,環保菩薩天天聆聽證嚴上人開示,因為心中有法,生活有目標,人生有方嚮,透過身體力行做環保,在做的當中從內心淨化去除煩惱,福慧俱增,同時腦中產生成就感,感受到生命的正麵價值。有成就感的人生是做不纍的,是精進的,身心靈因而更健康。
 
  另外,因為臨床所學與研究的關係,一般人認為的正常老化癥狀,有更多是大腦疾病的通癥,例如腦積水、巴金森氏癥、小血管疾病、腦萎縮,前三者更是常見的三閤一長者腦部疾病,會影響到他們的記憶、步態平衡、語言等。
 
  我常以我的父親為例,八年前,一嚮喜歡外齣的父親,愈來愈居傢,走路踩著小碎步、甚至連抬腿的力氣都沒有,思緒與說話常是顛顛倒倒。一檢查發現是腦積水問題,於是幫他接上引流管解決腦積水後,再教他以抬腿、唱歌活絡腦神經生長,現在他還能開車載著母親齣門買菜。
 
  如何優雅慢老,慢性病管理很重要。書中清楚告訴我們:糖尿病是腦心血管疾病的隱形危機;高血壓是讓心臟覺得很纍的首要因素;高血脂是無聲的健康風險;骨質疏鬆癥是造成健康骨牌效應的頭號對手。
 
  我們除瞭可以按照醫師的指示用藥控製疾病惡化之外,還有一個好方法,就是運動,在生活中種植健康因。
 
  例如高血脂的治療,以飲食及運動優先;有氧運動可以燃燒脂肪。運動可以訓練肌肉保護骨頭、支撐關節;運動還可以增加骨質密度、增強肌肉及改善平衡;運動更可以訓練心肺功能及耐力,可以說是好處多多。
 
  運動量不足已被列為全球十大死因第四名,僅次於高血壓、抽菸、高血糖,超重和肥胖排名第五。美國心臟病學會也將運動量不足,定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
 
  因此,要照顧長者健康,運動很重要,本書中介紹許多適閤長者的運動建議,可兼顧有氧、肌力、柔軟度訓練和平衡訓練。
很感恩羅副院長帶領老年醫學科、高齡整閤照護科、復健科、營養科團隊,從「一好、二管、三動——健康六波羅蜜」,養成好習慣。
 
  有好的睡眠、管好慢性病和營養,以及運動、動腦、互動等;經由營養均衡、適量的運動、結交益友相伴,讓老有所安,更有所用,不畏老也不懼病,生活得有品質,樂活長青不是夢。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副標題提到瞭「健康六波羅蜜養生法」,光是「六波羅蜜」這個詞,就帶有濃厚的東方智慧色彩,這點讓身為颱灣讀者的我感到非常親切且有信賴感。波羅蜜在佛教中是「圓滿」的意思,如果能將這種圓滿的境界應用到日常的養生實踐上,那就太好瞭。我猜測,這六個層麵可能涵蓋瞭從飲食、運動、睡眠到情緒管理等麵嚮,但最關鍵的是它們之間的「平衡與遞進關係」。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轉化成符閤現代人生活習慣的具體步驟?例如,現代人多半有睡眠品質低落的問題,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結閤傳統養生觀念與現代生物鐘規律的具體建議?我最怕的就是那種理論很美、但操作起來像天書一樣的養生法。我期待的是那種,即使忙碌瞭一整天,迴傢後也能輕鬆套用在睡前儀式中的「實用心法」。

评分

談到「開創樂活、優雅的銀髮人生」,我覺得「開創」這兩個字至關重要。它暗示著這不是被動接受的命運,而是需要主動去設計和經營的下半場。對於我們這群在職涯上打滾瞭幾十年,突然麵臨角色轉換的人來說,最大的挑戰往往不是錢,而是「意義感的喪失」。如果這本書能針對這一點多加著墨,提供一些關於「第二人生規劃」的思路,那就真的太有價值瞭。或許是鼓勵讀者發掘年輕時被擱置的興趣,並找到一個社群去實踐它;或者探討如何透過傳承經驗(例如擔任誌工、傳授技藝)來重新確立自己的價值。優雅,很多時候來自於對自我價值的清晰認知。我不希望這本書隻談論如何維持外貌年輕,我更希望它能教我們如何內化那份屬於成熟智慧的自信,讓生命在不同階段都能散發齣獨特的、無可取代的光芒,這纔是真正的「優活」吧。

评分

「樂活」這兩個字,在颱灣社會幾乎已經被過度消費瞭,很多人誤以為樂活就是要有錢、有時間去歐洲自助旅行、或是每天都要參加高爾夫球隊。我個人對於這種建構齣來的「退休藍圖」感到有點壓力。所以,我更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是一種「低成本、高迴報」的樂活哲學。比如說,如何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建立起強大的心靈富足感?如何將原本被視為「責任」或「義務」的事情(例如打掃、煮飯、照顧寵物),轉化成一種帶有療癒性質的專注活動?我很想知道,所謂的「樂活」,如何在居住空間有限的颱灣傢庭裡實現?是不是有許多著墨在「心境的佈置」而非「物質的堆砌」?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關於「社區連結」或「互助網絡」的建立方式,讓銀髮族在不依賴昂貴休閒活動的前提下,依然能感受到被愛與被需要,那種社會性的樂活,比個人享樂更為重要。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覺得非常舒服,「優活慢老」這幾個字,簡直是說齣瞭我們這一代人對退休生活最美好的嚮往啊!現在的社會步調太快瞭,總覺得年紀一到,就得開始走下坡,不然就是得硬撐著跟年輕人拚命,但這本書給瞭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讓人心裡踏實不少。我特別欣賞那種「慢」的哲學,不是說要停滯不前,而是找到一種與生命節奏和解的步調。書裡如果能多談談如何在快節奏的日常中,找到那個屬於自己的慢活儀式感,那就太棒瞭。例如,如何調整看新聞、滑手機的時間,把這些零碎的時間拼湊成可以好好品味一杯咖啡、專心聽一段音樂的「心靈留白」,而不是被外界的資訊洪流推著跑。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討,這種慢活如何轉化成實質的「優活」,畢竟優雅不隻是外錶的光鮮亮麗,更是內在的從容與定見,這纔是對抗時間流逝最有力的武器。如果能有實際案例分享,那些真正做到優雅老去的長輩們,他們在心態上是如何轉變的,那種真實感會讓讀者更有動力去實踐。

评分

最近我身邊幾個朋友都在討論「如何優雅地接受身體機能的自然衰退」,這議題其實很殘酷,但又不得不麵對。如果這本書能真正觸及到「養生法」這塊,我會非常期待它能打破傳統養生書的窠臼。市麵上太多強調「吃這個可以年輕二十歲」、「做那個保證百病不侵」的誇大說詞,聽多瞭隻會讓人覺得疲憊和懷疑。我更想看到的是一種非常務實、貼近生活、且能持之以恆的態度。例如,書中是否會提到如何調整我們的「自我期許」?當我們不再像四十歲時那樣精力充沛,如何重新定義「健康」的標準?是著重在「維持現狀的良好品質」,而不是「追求超越生理極限的錶現」?我希望書中的六波羅蜜不僅僅是身體的照護,更包含心理層麵的「放下」與「接納」。如果作者能用一種近乎禪修的口吻,引導讀者看待衰老過程中的不適感,教我們如何與疼痛共處,而不是一味地對抗,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般食補或運動指南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