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臺語:講一句較無輸贏的

消失中的臺語:講一句較無輸贏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志仰
图书标签:
  • 闽南语
  • 台湾语言
  • 语言学
  • 社会语言学
  • 文化研究
  • 语言变迁
  • 方言
  • 台湾文化
  • 本土语言
  • 语言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瀕危語言六等級,台語屬於重大危險類級,搶救台語是當務之急。本書收集一些漸漸少用或已被誤寫的台語詞彙,保留台語的典雅,更期待台語不要消失。
 
  源自古漢語的台語,保留了許多古典優美的用法,在北京語的強勢壓擠下,許多台語逐漸被遺忘,老一輩口中許多用詞,對新一代的孩子是一種完全陌生的語言。
 
  「趡趲」、「唱喏」、「扽蹬」、「薦盒」、「傀儡練鑼」…作者以輕鬆日常的方式敘述,期待透過一點一點的撿拾,能為保留消失中的台語盡一份心力。
 
本書特色
 
  ★ 繼《阿娘講的話》《偕厝邊頭尾話仙》後第三部續作!「臺語天王」謝龍介極力推薦!
  ★ 全書收錄一百篇台語詞,從日常生活故事舉例,讓您輕鬆學習典雅又趣味的台語。
  ★ 寫正確的台語字,不做台語文盲,期望您一起坐下來「講一句較無輸贏的」。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书籍的详细介绍: 书名: 《古籍修复的技艺与美学:探寻纸张与墨色的生命对话》 内容简介 《古籍修复的技艺与美学》是一部深入探讨传统古籍保护与修复领域的专业著作。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融合了历史、科学与艺术的综合性论述,旨在为读者揭示古籍在时光流逝中如何保持其物质形态与文化价值的复杂过程。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历史溯源到现代实践的各个层面。开篇首先追溯了中国古代书籍的产生与演变,从早期的甲骨、竹简、丝帛,到后来的纸质书籍的广泛应用,详细剖析了不同载体在制作工艺上的特点及其在时间面前的脆弱性。这一历史背景的铺陈,为后续的修复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第一部分:古籍的病理学诊断 本书的基石在于对“病态”古籍的细致观察与科学诊断。作者引入了“古籍病理学”的概念,将受损的古籍比作需要诊疗的“病人”。书中详细描绘了各类常见的古籍病害,包括但不限于: 物理性损伤: 虫蛀、破损、撕裂、折痕、卷曲、散页等。针对每一种损伤,都辅以高清的显微照片和图示,解析其成因,例如湿度变化引起的霉变、纸张纤维老化导致的脆化等。 化学性损伤: 酸化、褪色、墨迹洇散、装订线腐蚀等。重点分析了现代酸性纸张与传统手工纸之间的差异,以及油墨、颜料在光照和空气污染下的化学反应。 生物性污染: 霉菌、真菌的滋生及其对纸张纤维的破坏机制。书中区分了不同类型的霉菌,并强调了早期发现与控制的重要性。 在诊断环节,作者强调了非介入性检测的重要性,介绍了包括紫外光检测、红外反射成像等在内的现代文物检测技术,用以评估内部损伤和潜在的病变,确保后续修复操作的针对性。 第二部分:修复的哲学与伦理 在技术之前,修复工作必须遵循严格的伦理准则。《古籍修复的技艺与美学》花费大量篇幅讨论了修复中的“存真”与“弥合”之间的微妙平衡。 修复伦理的核心在于“最小干预原则”与“可识别性”。作者清晰阐述了修复师的责任:既要保证书籍结构上的稳定和阅读上的便利,又绝不能以“翻新”的名义篡改历史信息。对于重要的历史批注、题跋、残损的纹饰,修复师应如何选择是保留原貌、微弱补强,还是进行必要的保护性处理,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决策树模型。 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新材料”在修复中的应用争议。例如,使用现代高分子材料(如甲基纤维素)与传统天然胶料(如黄明胶、淀粉糊)的利弊权衡,以及如何确保新材料与古籍本体的长期相容性。 第三部分:传统修复技艺的精微操作 本部分是全书的技术核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古籍修复中的各项关键技艺,并配以详细的操作步骤图解。 1. 清洁与除尘: 介绍了使用动物毛笔、软橡胶、蒸馏水浸润法等对书籍表面和内页进行清洁的技巧,特别强调了对墨迹和印文的保护。 2. 去污与祛酸: 针对水渍、油渍、霉斑的处理方法,详细对比了传统漂洗法和现代微量溶剂处理法的适用条件。 3. 托裱与衬补(补纸): 这是修复中最具艺术性的环节之一。作者详尽描述了如何根据原书纸张的纤维方向、厚度、色泽,手工抄制或挑选最接近的“补纸”。修复时,如何运用“洇水法”使新旧纸张的接缝处自然过渡,达到“天衣无缝”却又清晰可辨的效果。 4. 装订的复原: 涵盖了从宋代的蝴蝶装、经折装到明清的线装(毛装、平装)的复原技术。包括如何重新起线、制作书脊、以及修补封面纸张和绫绢。尤其对“包背装”的细致处理进行了深入解析。 第四部分:工具、材料与工作室管理 为了使修复实践更具可操作性,本书专门辟出章节介绍修复所需的专业工具箱。从各式刀具(如柳叶刀、燕尾刀)的打磨与使用,到不同配比的浆糊熬制技术,再到浆糊的保存与使用温度控制。 此外,本书还强调了修复环境的重要性,论述了恒温恒湿控制系统在防止古籍二次损伤中的关键作用,并为修复实验室的日常管理提供了规范化的建议。 结语 《古籍修复的技艺与美学》超越了简单的技术传授,它试图唤醒读者对物质载体的敬畏之心。修复古籍,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修补”,更是文化传承中的一场庄重对话,是对逝去时光的温柔挽留。本书适合于图书馆学、档案学、文物保护专业的学生与从业者,以及所有对传统手工艺和中华文化遗产保护抱有热忱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通过对这部著作的学习,读者将能领略到,在看似微小的修补动作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学养与人文关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志仰
 
  台南將庄人。藉著阿娘講的話--台語,尋找自己的根。
 
  這個美麗的語言,從阿嬤阿公、阿娘阿爸,代代傳下來,有的我們曾經熟悉現在忘記,有的根本鮮少聽聞。
 
  現在媽媽的話透過志仰的筆,從《阿娘講的話》、《偕厝邊頭尾話仙》兩冊開始,現在透過《講一句較無輸贏的》繼續努力,讓台語,不消失。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作者序
201 樹杈
202 死鱉活鱉
203 啣
204 繚
205 便便
206 鵝管仔
207 討債
208 目瞬囝仔
209 按
210 無才
211 二步七仔
212 伸縮
213 老歲仔
214 碌個豎個
215 水坔
216 自作自專
217 叫電
218 食市
219 鋟蚵仔
220 拈捻捏
221 黃梔
222 消水
223 軟略
224 中甌茶
225 鬱歲
226 郊關
227 走相逐
228 頭殼尖尖
229 三不五時
230 敢若
231 龜腳趖出來
232 大富大富
233 無
234 分个
235 翕相
236 舀水
237 稺、薖
238 㖺
239 事先走
240 濕一下
241 話屎
242 趡趲
243 吞忍
244 紅膏赤蠘
245 銅管仔車
246 雞母尻川鴨母嘴
247 咖啡
248 屎礐
249 匒
250 零星
251 無對同
252 傀儡練鑼
253 棉褯被
254 著災
255 捎無寮仔門
256 一箍遛遛
257 三角六尖
258 儼硬
259 (土焦)勻
260 摼芳
261 姑成
262 唱喏
263 (尸志)(尸注)
264 接神
265 互你
266 緩分
267 抻一下
268 扽蹬
269 目睭毛無漿湆
270 生狂
271 袚、
272 輪仔
273 婦人連
274 趁眾趁眾
275 指面个
276 面底皮、心底意
277 不過心
278 現抵現
279 出酒
280 寫一陣會仔
281 親情五十
282 生成
283 阿里不達
284 花巴哩貓
285 塌人
286 氵常
287 凍霜
288 遷延
289 薦盒
290 畀
291 讓跟扯
292 捽
293 配景
294 陷眠
295 美醜
296 龜叨鱉趖
297 崁腳
298 閂
299 未、無、不
300 扣棒球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73447
  • 規格:平裝 / 326頁 / 14.8 x 21 x 1.6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府城 
謝龍介
 
  近百年前,府城大儒連雅堂作臺灣語典時,不敢自慰且懼嘆曰:夫臺灣之語,日就消滅。傳統漢學(臺語),歷經日據時代乃至國民政府遷台後之政策失當,逐漸流失,惜哉。
  
  漢學(臺語)傳自漳、泉二州,而漳泉之語傳自中國,源遠流長;凡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皆可以漢學臺語頌吟出其典雅優美之音律。華夏文化最珍貴的遺產,迄今留存在咱的美麗寶島臺灣;近百年來,雖有濟濟有志之士投入漢學臺語、詩詞等探討研究,但臺語文字及呼音之保存,仍然日漸凋零、岌岌可危。
  
  志仰兄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收集諸多漢文俚俗語匯集成冊,並以十五音切音法為本,對詮釋優美典雅的漢學臺語,有莫大的助益;其精闢內容,堪為漢文俚俗語之經典,亦可作為漢學臺語教本之用,個人十二萬分的敬佩。
  
  今民眾交流之間,漸減臺語之運用,或因年輕傳承日減,或因不識臺語音韻典雅及淵源之深,甚而對漢學臺語妄自菲薄,實令我輩有志者感慨著急。今聞 志仰兄願拋磚出冊義舉,個人藉此祝福,並深深期待更多有識之士,對漢學臺語繼續薪火相傳、進而發揚光大。
 
作者序
  
  上白醮請水繞境的這一天,我完全是在一個母語的環境。在媽媽生活一輩子的村子、跟同樣受到保生大帝庇佑的人們,聽著、說著相同用詞、腔口、聲調、口氣的「阿娘講的話」,是一種溫暖,是一種感動。
  
  是保生大帝的庇佑,這天我溫習了更多的台灣俗諺。有趣的是,有些俗諺是發生在我們村子的真實故事!
  
  是大道公祖的指示,這天我發現了更多的台語語彙。值得玩味的是,有些語彙甚至是我只會說不會寫。當我試著連結他們,追本溯源到古文的時候,更加驚嘆台語的典雅與精妙!
  
  隔天早上,我繞過可能塞車的區域,開車直奔宅仔港去看隔壁學甲區慈濟宮的第二天繞境,慈濟宮遶境最特別的是它有目前台灣僅存的用人力扛行的蜈蚣陣,蜈蚣陣浩浩蕩蕩,陣頭綿延數公里。午餐後返回台北的路上,從「繞境APP」上騖地發現如果我走一號高速公路從西螺轉省道,可以在溪洲追到大甲媽祖神轎;就這樣,跟著APP,我隨著媽祖神轎小小地走了一段路,從來沒參加過繞境的我,在這兩天跟了三個遶境活動。
  
  對於極度虔誠、能夠持續跟隨著神轎走好幾天的信眾,我真的很佩服,有朋友跟我說他走十幾年了,我這種玩票的人,實在是很難想像。不過,一路北上,我一直想,大家在追的到底是什麼?
  
  是神像?神轎?是熱鬧?還是沿途信徒熱心奉獻的點心、飲料?
  
  又或許追的只是單純的祈求平安?
  
  我們可以追的只有這些嗎?
  
  白醮亭請水,源頭是赴福建同安白醮亭謁祖,是慎終追遠的心情,是緬懷先人的虔誠,追的是根;而根,包括前人、土地、信仰、風俗、習慣、傳統、語言、文字……,不是嗎?
  
  是的,語言也是、文字也是。完成第201篇到300篇之後,我想到「大道公風,媽祖婆雨」這個開天氣和二位神明玩笑的俗諺。疑惑的是大道公和媽祖婆都是福建同安人,何必這樣爭吵?又何必計較法術的輸贏?來個沒輸沒贏不是很好?剛好,有句台語是「講一句較無輸贏的」,於是,就把這一冊定名為「講一句較無輸贏的」吧!
  
  台17線往南走,一過將軍溪橋右轉約莫300公尺就是將軍庄(台南市將軍區將軍里)金興宮的白醮亭,這裡平時人煙罕至,只有幾隻野狗在蘆竹中嬉鬧、覓食。白醮亭上「源遠流長」的刻石,提醒著人們1683年施琅登陸臺灣後,在此建立「將軍府」,以及施琅族親施士聰和施琅副將威略將軍吳英他的族親吳挺谷二人同來此地拓荒的歷史。
  
  妙的是,他們都是福建省晉江縣南門外錫坑鄉人,是屬泉州,但是現今我們村子所說的台語腔調是「漳泉濫」偏漳,不是偏泉,更不是泉州腔。
  
  1758年,嘉南地區洪水氾濫,溪流改道,倒風內海開始淤積,1823年曾文溪衝破蘇厝甲,注入台江,後來八掌溪漫過汫水港北方進入威里和內連桁間的內海,曾經波光粼粼的倒風內海縮為魚塭,最後陸浮為平原。
  
  我要說的是:土地尚且都會變,又何況是語言。
  
  而這片土地的歷史幸虧有不同時期繪製的地圖而被保留下來,但語言呢?我們的母語呢?
  
  立身於白醮亭,古時蕭壟半島的尾端,白醮亭面前古稱蘆溪的將軍溪,風吹過蘆草輕撫溪水,溪水伴著夕陽緩緩流向海峽,遠方隱約地傳來的,是先民蓽路藍縷辛勤拚搏的聲音。
 
2022.8 志仰於台南將庄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貼地」,完全沒有那種學者腔,讀起來就像是坐在巷口的小吃店裡,聽隔壁的阿伯用他最熟悉的臺語,邊配著滷肉飯,跟你分享生活裡的點滴體悟。它不是要建立一個「標準的臺語辭典」,而是要勾勒出一幅「正在收縮的臺語生活圈」的素描。作者對語境的掌握度極高,他知道哪些詞彙是跟特定行業、特定家庭儀式綁在一起的,一旦那個儀式或行業消失了,詞彙也就跟著光榮退場。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自己家裡的一些特殊用法,那些可能從未被正式記錄下來,卻在家族內部流傳的「暗號式」臺語。這本書沒有試圖「拯救」這些詞,而是給了它們一個被看見的機會,在書頁上短暫地留影。這讓我覺得,即使語言的洪流不可擋,至少我們有機會在集體記憶裡,為那些即將模糊的聲音,留下一點溫暖的註腳。

评分

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最令人讚賞的地方,在於它呈現了一種「與時俱進的包容性」。很多關於母語保存的討論,常常會讓人感覺到一種強烈的對抗性,好像不捍衛到最後一兵一卒就不行。但這本不一樣,它承認「語言本來就在流變」,消失是自然的一部分,重點是我們如何優雅地面對這個事實,而不是一味地抗拒。作者處理那些「尷尬」的時刻——就是你想說一個臺語詞,但旁邊的人都聽不懂時——的描述,非常到位,寫得極其傳神。那種想要表達卻找不到共同語言的微妙處境,被描繪得既真實又帶點黑色幽默。它提供了一個空間,讓我們不必為自己臺語「不夠道地」或「不夠常用」而感到抱歉。這是一本給所有關心臺語,但又不想被沉重使命感壓垮的人看的書,它讓你明白,保存不一定要靠強迫灌輸,而是從理解它的「當下狀態」開始。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處理得相當高明,它成功地避開了「語言學專論」的沉悶,也沒有淪為一本單純的「懷舊文選」。它的核心精神似乎是在探討「溝通的有效性」與「文化傳承的斷裂」。作者在鋪陳一些特定詞彙的消失背景時,很巧妙地連結到社會變遷、媒體影響,甚至是年輕世代的溝通習慣。讀起來會讓人不斷點頭,心想:「沒錯,就是這個道理!」例如,當書中提到某些形容特定情境的詞彙因為找不到對應的現代情境而逐漸被簡化的外來語取代時,那種失落感是普世的,不分年齡都能理解。它不是在批判新事物,而是溫柔地提醒我們,每多一個詞彙的消失,我們對某些複雜情感的描述能力可能就少了一層細膩度。整體閱讀體驗是那種邊讀邊微笑,偶爾還會停下來,對著書本輕聲複誦幾遍那個快要忘記的詞彙,彷彿在跟它道別,又像是在跟它重新建立連結。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臺語教學書很多都流於形式,不是拼音教得太複雜,就是內容太學術化,一般讀者根本難以下口。這本的優點就在於它的「無壓力感」。作者的筆觸非常在地,你完全可以感受到那種「毋免驚、免緊張」的態度。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標準」地講臺語,而是在記錄我們「正在如何」使用它,以及在哪些情境下它正在被擠壓、被替代。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描述某些詞彙的消逝時,那種帶著自嘲又有點無奈的語氣。這就像是跟朋友喝著咖啡,聊著以前大家會用的俚語,然後不約而同地感嘆一句:「唉,現在的年輕人聽不太懂啦。」它沒有指責誰,也沒有試圖去拯救什麼,它只是忠實地記錄下語言在使用現場的呼吸與心跳。對於像我這樣,雖然臺語流利,但發現自己某些詞彙庫正在萎縮的世代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劑及時雨,讓人在輕鬆閱讀中,重新審視自己對母語的掌握度。

评分

這本講臺語的書聽說很特別,我最近剛好對語言的流變很有感觸,所以就買來瞧瞧。作者的切入點很聰明,不落入那種傳統的、高高在上的語言保護論調,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甚至帶點幽默感的方式,去探討當下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差一點就說不出來」的詞彙。像是那些在阿公阿嬤那輩還很自然,到我們這代就得費點勁才能想起來的詞語,書裡會用一種很有趣的對話場景來呈現,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很懂得抓住那種「啊,對,這個詞我以前常用,但現在很少人講了」的失落感,但同時又不會讓人覺得太沉重,反而有種「來聊聊這個,大家心照不宣」的親切感。這本書的編排方式也很有意思,不是死板板的詞彙表,更像是透過這些詞彙,帶我們回顧了一些共同的生活記憶和文化脈絡。讀完會讓人忍不住想找身邊還會講這些老臺語的朋友聊聊,感覺像是在做一場小小的、溫馨的文化田野調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