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市——城市的縮影,隱於市井的香港史。
.港英政府為何不惜心力興建公眾街市?
.街市設計與城市管治有何關係?
.香港的現代主義建築是如何誕生的?
.不同時期的街市如何反映香港社會的變遷?
作為英國人踏足香港後最早興建的公共建築之一,公眾街市於殖民地時期主要由工務司署負責設計和興建。多年來,從古典走嚮現代,街市的建築風格迴應不同時代的社會需求,其管理、分佈和功能上的轉變,也反映著城市歷史和社會變遷。
有別於以往的建築學研究,本書拋除對標誌性建築的崇尚,選取日常卻獨特的公眾街市進行縱嚮研究。透過廣泛參考一手歷史資料,追溯殖民地時期街市建築的發展軌跡,梳理背後的社會、政治、經濟脈絡,作者將建築史和香港史聯繫起來,讓讀者重新認識「街市」,發掘當中承載的城市記憶。
名人推薦
這本書有力而深入地研究自 1840 年代以來香港街市的建築歷史,對全麵瞭解香港的日常城市生活、公共空間構成和現代主義建築的誕生過程均有所貢獻。 徐頌雯教授以公眾街市作為切入點,將建築置於香港的社會和經濟歷史之中,在這方麵取得瞭新的突破。
何培斌,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物建築保護與管理講座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係係主任
曾幾何時,香港的街市是多麼雜亂卻有序地呈現巿井麵貌。為瞭整治衛生,街市從街頭走進室內,當中某些無法延續活力,某些則改革瞭型態。此書重塑瞭街市的前世今生,正好為我們記錄並分析瞭我城最具活力的建築——街市的發展及演變,當中連繫瞭幾代人的喜怒哀樂及奮鬥,見證瞭我城日常生活的改變,亦代錶瞭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及審美觀。儘管今日網購普及,街市仍然是香港人社交日常不可取代的文化載體。
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前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