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為了這次教甄,我幾乎把市面上所有熱門的參考書都翻遍了,這本《課程教學與評量》給我的感受是,它走的是「穩紮穩打,不求華麗」的路線。它的試題解析部分,我覺得處理得相當嚴謹,不像有些參考書只是簡單地標示答案,然後給一句籠統的解釋。這本書對於每一個選項的對錯分析,都會連結回特定的理論依據,這對於我們考生來說,是非常好的學習工具,因為我們不只求「知道答案」,更要求「知道為什麼是這個答案」。特別是關於「測驗編製」的信度與效度分析,書中提供了許多實務範例,教我們如何計算 CVR 或進行項目分析,這些細節在考選擇題時是送分題,但如果沒有讀熟,很容易混淆。可惜的是,這本書的「診斷性評量」和「總結性評量」的區分雖然清楚,但對於如何在同一次教學活動中巧妙地穿插這兩者,以達成教學回饋的最佳效果,卻沒有提供太多生動的案例說明。理論很棒,但少了案例的輔助,我還是得自己腦補情境。
评分哇塞,這本號稱涵蓋「課程教學與評量」的參考書,我拿到的時候簡直是抱著「救星」的心態啊!畢竟教甄這條路,大家心知肚明,考科內容多如牛毛,尤其教學法跟評量設計這塊,理論跟實務的落差常常讓人摸不著頭緒。我本來對簡體書的翻譯品質有點擔心,怕術語翻譯得四不像,結果拿到手發現,雖然不是百分之百完美,但大致上還算流暢,至少主要的教育哲學家和教學模式的專有名詞都算到位。不過,說實在話,光是看目錄,我就覺得它在「創新教學策略」的部分可能有點保守了。現在的考題越來越強調素養導向、PBL(專題導向學習),甚至跨領域整合,這本書的章節編排看起來比較偏向傳統的認知主義和行為主義的基礎理論,雖然這些是基本功,但對於要搶高分的考生來說,可能需要額外補充近五年最新的教育改革趨勢。我花了點時間研究它在「形成性評量」的章節,它提供了很多標準化的量表範例,這點很實用,但對於如何設計真正能引導學生思考的「提問技巧」著墨不深,這在現今口試或試教環節中可是決勝負的關鍵啊!總體而言,它比較像一本紮實的教科書複習指南,適合打底子,但想靠它拿滿分,可能還差那麼一點點臨門一腳的靈活度。
评分這本《課程教學與評量》的裝幀設計,說實話,相當「學術」,排版上中規中矩,沒有太多花俏的圖表或記憶輔助工具,拿到手感覺就是標準的學校用書。我特地翻閱了關於「課程設計模式」的章節,它對 Tyler 的「目標模式」和 Taba 的「草根模式」做了詳盡的比較,這部分對釐清兩者的核心差異很有幫助,尤其在考選擇題時,常常會出現「哪個步驟是 Tyler 模式獨有的」這類陷阱題,書裡清晰的脈絡讓我對這些經典理論的掌握度提高了不少。但是,當我翻到「差異化教學」那塊內容時,我就有點出戲了。它給的建議大多是基於資源充足的理想化情境,比如建議老師要準備多種學習中心(Learning Centers),還特別強調要做到「因材施教」的細膩程度。現實中,我們國小的班級人數動輒三十人起跳,一個老師要同時照顧這麼多不同學習程度的孩子,光是備課就已經燒掉所有精力了,書裡提到的這些策略,對於第一線老師來說,操作性實在太低了。這讓我懷疑,作者在撰寫這部分時,是不是比較偏重於大學教育學程的理論探討,而不是考量到實際國中小的教學現場壓力。畢竟,教甄考的往往是「你能帶給學生什麼」,而不是「你知道多少教育理論」。
评分從準備教甄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優點是它涵蓋的範圍廣泛,從課程計畫的宏觀架構,一直細到課堂上的小單元評分標準制定,幾乎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我個人最欣賞的是它對於「課程標準的演變」這一塊的梳理,它把歷次課綱的變動邏輯講得非常透徹,這對於理解教育部政策背後的教育哲學轉向有巨大的幫助。例如,它解釋了為什麼現在的課綱會強調「核心素養」而非傳統的「知識點記憶」,這背後的學理基礎被闡述得很清楚。然而,對於「科技融入教學」(TPACK 框架或 SAMR 模型)的探討,我總覺得略顯單薄。在現今數位化教學日益重要的當下,這本書的相關內容像是附加的、非核心的章節,僅僅是點到為止地介紹了幾個名詞,卻沒有深入探討如何真正將科技工具巧妙地整合到「課程設計」與「學習評量」中,以提升學習成效。這讓我必須額外花費時間去啃閱其他的數位教育專書,才能補足這塊在實務應用上至關重要的板塊。
评分這本書的「編撰風格」給我的感覺,是比較偏向學術界權威人士的論述,語氣非常正式、嚴謹,幾乎沒有太多口語化的表達,這對於需要快速抓取重點的應試者來說,可能需要一點耐心去適應。它在「課程的隱性目標」與「課程的顯性目標」的區分上,闡述得非常到位,讓我們理解到教學不只是課本上的知識傳授,更包含了價值觀與態度的形塑,這在申論題中是展現深度思考的關鍵點。然而,在「教師專業發展」這一塊的著墨,我覺得是個明顯的弱點。教育現場瞬息萬變,教師的在職進修、同儕共學、專業學習社群(PLC)的建立與運作,這些都是近幾年來教育改革的重點。本書對於這些動態的、社群化的教師成長模式討論得很少,更多的是著重在單一個體教師的知識建構上。對於想在試教或口試時展現自己具備「團隊合作精神」和「終身學習觀念」的考生而言,這部分內容可能需要額外補充,不然在展現個人特質時,會顯得不夠全面和與時俱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