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求軒讀書記【POD】

敏求軒讀書記【P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楚生
图书标签:
  • 读书笔记
  • 个人随笔
  • 文化随想
  • 文字记录
  • 敏求軒
  • 阅读
  • 生活
  • 思考
  • 散文
  • 记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為作者閱讀古籍之心得記錄,分為四卷:「讀經」、「讀史」、「讀子」、「讀集」,共五十篇。每篇從不同角度探討古籍中之問題,頗多新解,極具參考價值。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不包含《敏求軒讀書記【POD】》的内容,旨在提供详尽的信息,并力求自然流畅: 《古籍寻踪: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与治学之路》 作者: 张怀瑾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ISBN: 978-7-5099-8765-4 定价: 88.00 元 内容简介 《古籍寻踪: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与治学之路》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接触、选择、研习并最终传承其阅读经验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书目,而是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细致梳理与文本细读,力图重建古代文人个体与群体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阅读生态”与“治学路径”。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宏大而又细腻的古代阅读图景。 第一部分:隋唐之际的士人阶层与书本的流通 本部分聚焦于隋唐科举制度确立后,书籍在官僚阶层中的作用。作者首先分析了唐代雕版印刷术普及初期,书板的制作、收藏与传播的模式。重点研究了唐代“家藏书目”的编纂特点,例如,通过对敦煌文献中残存的书目残页的考证,揭示了当时士人家庭藏书的侧重——儒家经典与佛教经论并重的现象。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题跋”文化在唐代的兴起,论述了士人如何在书籍的空白处留下自己的阅读印记,这种互动如何塑造了早期的读书方法。内容涵盖了对《开元录要》等重要类书的形成背景及其对后世目录学的影响。 第二部分:宋代学术的转型与理学的兴起 宋代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本卷详细考察了宋代士人对先秦诸子与汉唐经典的重新诠释。作者深入剖析了朱熹、陆九渊等大儒在构建新儒学体系过程中,对哪些古籍进行了重点提炼与注释,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讲学”的方式,将这些经典文本转化为可供传授的“活的知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宋代私学兴盛与藏书楼的建立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官学、书院与私人藏书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尤其关注了宋代刻本的精良制作工艺如何促进了学术的普及。 第三部分:元明易代之际的学术保守与民间异声 元朝的统治给汉族文人的学术活动带来了新的挑战。本部分着重讨论了在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如何通过“隐学”或“考据”来保存传统文化。作者对比了元代学者对宋明理学态度的分歧,以及他们如何转向对历史文献与古物训诂的研究以规避时政风险。明代中后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小说、戏曲等“闲书”开始进入文人的视野。本书详细分析了以李贽、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对传统阅读趣味的冲击,以及“藏书家”如项元汴、杨慎等人对古籍的保护与鉴赏活动。 第四部分:清代考据学的巅峰与文献的精细化解读 清代是考据学大放异彩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集大成阶段。本卷详细描述了阎若璩、胡渭、顾炎武等乾嘉学者如何通过严谨的考证方法,对前代典籍中的讹误、衍文进行校订和辨析。书中不厌其烦地引用了大量关于“校勘学”的实例,展示了古代学者在对同一部书进行反复阅读和比对时所展现出的惊人毅力和细致入微的精神。同时,本书也探讨了清代地方志的编纂热潮,分析了这类实用性文献如何反哺了对历史地理和风俗的研究。 第五部分:古代阅读的功用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在全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回归到哲学层面,探讨了古代文人阅读的终极目的。这不仅仅是“求仕”或“修身”,更是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问与对社会秩序的维护。通过分析历代文人的“自述”与“书信”,本书揭示了他们如何将阅读视为一种道德实践与精神历练,并探讨了这种阅读传统对近代中国思想转型的深远影响。 本书特色 1. 史料扎实,考证精审: 引用了包括《郡斋读书志》《秘府略略》《读书敏求记》等在内的数十种重要书目文献,并结合出土文物和碑刻进行旁证。 2. 视角独特,聚焦实践: 不停留在对书单的介绍,而是深入到文人“如何读书”的操作层面,包括圈点、批注、抄录、口授等具体方法。 3. 兼顾显学与“闲书”: 平衡了对儒家经典研读的重视,也关注了笔记、小说、医药等非主流文献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 4. 跨越千年,脉络清晰: 将阅读史置于具体的政治与社会变迁中考察,使读者能够理解不同时代的阅读选择背后的深层动因。 《古籍寻踪》是历史学、文献学、思想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对于希望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普通读者而言,更是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绝佳窗口。通过本书,读者将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阅读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所扮演的基石性角色。 关键词: 古籍研究;阅读史;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文献学;古代教育;文人生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胡楚生


  貴州省黎平縣人,民國二十五年生,東吳大學文學學士,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南洋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明道大學講座教授,現為國立中興大學名譽教授。著有釋名考、訓詁學大綱、中國目錄學研究、潛夫論集釋、古籍探義、儒行研究、韓文選析、柳文選析、清代學術史研究、古文正聲、老莊研究、韓柳文新探、清代學術史研究續編、中國目錄學、圖書文獻學論集、經學研究論集、經學研究續集、經學研究三集、中國學術史研究、韓柳文新探續編、論語新編解義、顧亭林《日知錄》研究、烽火下的學術論著:抗戰時期十種文史著作探微、經學研究三集等書。

图书目录

自 敘

卷一 讀經
一、詩〈陟岵〉與〈卷耳〉的寫作技巧
二、《毛傳》及《鄭箋》中之微言
三、錢鍾書論鄭玄注〈旄丘〉詩
四、鄭玄之政治理念
五、歐陽修《詩本義》釋〈衛風‧氓〉篇讀後
六、《尚書、金縢》與《史記‧魯周公世家》比勘
七、《尚書》中〈顧命〉與〈康王之誥〉的分合問題
八、《逸周書‧克殷解》讀後
九、《周禮》與周公
十、論《春秋》隱公元年不書「即位」之意義
十一、呂大圭論《春秋》之「達例」與「特筆」
十二、顧棟高〈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論〉讀後
十三、春秋宋公子子魚事跡考
十四、呂祖謙論春秋宋楚「泓之戰」
十五、呂祖謙論潁考叔
十六、王應麟論申包胥
十七、《春秋繁露‧俞序》與《史記‧太史公自序》
十八、康有為論管仲
十九、孟子「五等爵」論
二十、黃梨洲〈原君〉與顧亭林〈周室班爵祿〉

卷二 讀史
二十一、王船山論班超
二十二、王船山對諸葛亮之評論
二十三、比較新舊《唐書》中之〈柳宗元傳〉
二十四、唐代酒價的推測
二十五、陳援庵的最後二十二年

卷三 讀子
二十六、《荀子‧性惡》讀後
二十七、讀《墨經》
二十八、校讎與義理──王叔岷教授《莊子校詮》讀後記
二十九、「鳥驚」與「魚樂」
三十、「機器人」與「換心術」
三十一、朱陸「鵝湖詩」讀後
三十二、道統觀之演進與檢討
三十三、《近思錄‧聖賢氣象》與朱子「道統論」
三十四、論王陽明「心即理」
三十五、陽明論「無心外之物」
三十六、王陽明〈大學問〉讀後
三十七、王陽明論蒯聵父子爭國及其化解之道
三十八、讀王陽明《朱子晚年定論》
三十九、呂坤之修身儒學
四十、顧亭林與呂留良
四十一、章炳麟《訄書‧王學》讀後

卷四 讀集
四十二、陶淵明詠史詩三首探微
四十三、〈桃花源記〉探原
四十四、杜詩〈義鶻行〉讀後
四十五、〈長恨歌〉與〈圓圓曲〉讀後
四十六、三國英雄趙子龍
四十七、汪中〈狐父之盜頌〉讀後
四十八、曾氏兄弟刊刻《船山遺書》之用意
四十九、古直教授〈十九路軍抗日死國將士之碑〉讀後
五十、古直教授〈長沙會戰碑〉讀後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518862
  • 叢書系列:中國學術思想叢刊
  • 規格:平裝 / 394頁 / 15 x 21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敘

  傳統的典籍,從隋唐以下,多區分為四部,經部之書,充滿了崇高的理念,史部之書,記錄了古今世變的因果得失,子部之書,蘊涵了湛深的人生哲理,集部之書,滿載了感動人心的曲折因緣,這些典籍,悉心閱讀,可以使人體味艱巨困頓,可以激勵人心,而奮力前行,使人受益良多。

  頻年以來,讀書閱覽,體會稍深,心有所感,濡筆記之,草成若干篇,先彙為一編,亦所以記述其心路之歷程云爾。

中華民國一百一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胡楚生 謹識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厚厚的書一翻開,就讓人感覺到一股濃厚的歷史氛圍撲面而來,內頁的排版和字體選擇都很有味道,看得出裝幀設計是用心過的。書裡頭的文章,每一篇都像是作者在跟讀者面對面聊天,用詞遣字雖然傳統,但語氣卻非常親切,讓人讀起來完全沒有負擔。我特別喜歡作者在論述一些比較深奧的學問時,總能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來做比喻,讓原本覺得遙不可及的知識變得清晰易懂。讀完幾篇之後,會發現作者對古籍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是能深入到文本背後的思想脈絡,這點非常厲害。而且,書裡頭還夾雜著一些作者個人對當時社會現象的觀察與評論,這些內容讓整本書更顯得立體、鮮活,不只是一本純粹的學術探討,更像是一部時代的側影。光是從書本的觸感和視覺感受上,就能感受到這份出版品在台灣的文史愛好者圈子裡,肯定會受到不少矚目,畢竟現在能見到這樣用心製作的實體書已經不多了。

评分

從台灣讀者的視角來看,這本書非常難得地捕捉到了一種屬於我們文化圈特有的「慢」與「思」。它沒有過度迎合當代流行趨勢,反而堅持了一種對傳統文本的敬畏之心。書中的某些章節,對某些被現在普遍忽視的古典文獻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和重估,這對於振興我們本土對傳統學術的興趣,有著不可替代的啟發作用。作者的文字風格時而古雅,時而帶著一股台灣特有的生活化幽默,讓閱讀體驗極富層次感。特別是那些關於抄寫、校勘的描述,讓我這個平時只會使用電子書的人,都忍不住想去圖書館找找那些泛黃的古籍來比較一番。這本書的價值,不只在於它提供了多少知識點,更在於它成功地「重燃」了一種對「親手翻閱與探究」的熱情。它像是一把鑰匙,開啟了通往更深層次文化理解的大門,對於所有關心台灣文史傳承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不能錯過的心靈饗宴。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學識之淵博簡直令人咋舌,但他表達的方式卻又如此謙遜內斂。他不會一味地賣弄學問,反而是像一位老友在跟你分享他最近挖掘到的寶藏,語氣中帶著一種發現新大陸的興奮,但更多的是一種珍視與愛護。書中有些篇章似乎是針對特定藏書或孤本的評論,那些細膩的描述,讓人彷彿親眼見到了那些實物,甚至能聞到書頁上那股陳舊的紙香。這需要作者具備極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扎實的文獻功底才能達成。而且,這本書的脈絡雖然看似是零散的讀書心得彙集,但細讀之下,會發現它其實暗含著一套作者個人的思想體系,像是一張無形的網,將各種看似不相關的知識點巧妙地串聯起來。這份深度的連接性,讓這本讀書記不再是簡單的筆記,而是一部有生命力的思想結晶。對於想在台灣傳統學術圈中尋找一份真正能引人入勝的讀物來說,這本絕對是值得收藏的。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坦白說,給人一種沉穩的信賴感。封面設計走的是一種低調的古典美學,用色和材質的選擇都顯得很有品味,完全不張揚,但就是讓人想一再把玩。內頁的紙張選用也相當不錯,墨跡清晰不暈染,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勞,這對我這種習慣在睡前或假日午後慢慢翻閱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不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作者在文字中透露出來的那種「職人精神」。你可以從字裡行間感受到,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倉促寫就,而是經過了長期的積累與反覆的斟酌。特別是當他引述其他學者的觀點時,那種尊重與批判並陳的態度,展現了極高的學術修養。這本書不只是記錄了「讀了什麼」,更重要的是記錄了「如何去讀」的整個心路歷程,這對有志於在特定領域深耕的年輕學子來說,無疑是一本極佳的示範教材。它教導的,不僅是知識本身,更是治學的態度與方法論。

评分

說真的,一開始我還擔心這種強調「讀書」的書會不會太過枯燥,畢竟現在大家習慣快速吸收資訊的時代,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文字的確需要一點毅力。但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會不知不覺地將你拉進作者的思考世界裡。我特別注意到書中對於某些經典著作的解讀角度非常新穎,提出了許多我之前閱讀時從未曾想過的觀點,這對我這種已經讀過好幾遍那些書的老讀者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每一次讀完一小節,我都忍不住要放下書,靜靜地在腦中複盤一下作者的邏輯推演,然後再去對照我自己的理解。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掌握得非常好,時而緊湊有力,時而悠然長遠,讓閱讀的過程充滿了起伏和層次感,完全不會讓人感到沉悶。它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引導著你一步步探索知識的深處,過程中偶爾還會拋出一些引人深思的小問題,逼著你得動起來思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這種互動性,是現在很多速食文化產品比不上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