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相約在詩的風華裡:東石漫士詩集》:《東石漫士──吳露芳作品集》

《我們相約在詩的風華裡:東石漫士詩集》:《東石漫士──吳露芳作品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露芳
图书标签:
  • 诗歌
  • 台湾文学
  • 吴露芳
  • 东石
  • 地方文学
  • 人文
  • 散文诗
  • 诗集
  • 台湾诗人
  • 文学创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作者吳露芳,其袓父吳嘏字汝純,是前清秀才、名醫和日據時東石港區長。其學行德望為人尊崇;父親吳溪字翼州,國學醫術也負聲名。作者受家學淵源薰陶,愛好繪畫及寫詩。
 
  作者相關詩作很多,尤其在「壽峰詩社」交流情感與創作,致力於推展古典詩,與詩友創辦了高雄友聯詩會、若水書會。期間,也曾受邀到中國,進行古典詩的切磋,榮獲獎項,作品被發表於海峽兩岸的詩刊中。
 
  走過,總想為傳統文化續存其命。作者半生埋首在古典詩裡,數十載的老友、風景、故人、當代史實史事,一一集結,成就了《我們相約在詩的風華裡》一書。
 
  你還在尋找什麼,本書將開啟你對古典詩詞的另類風貌
  一本值得您賞味的古典詩集
  來自南方「吳黑詩人」人生百態之作
  雋永當代經典名家與時代人物德行
  聖嚴法師、星雲大師們的身影……
  雲門舞集之美、李奇茂畫風詠頌、詩壇苦行僧周夢蝶……
  探訪藝文界
  前北美館館長黃光男、傅抱石、董陽孜……
  天地自然間的暢飲
  詩裡的田間小路、千山大壑、如夢如醉
  欣賞作者個人獨特的
  詩與書法、意趣素描、攝影作品
  本書除了是一部吳露芳個人作品集外,也是當代的民間史料專書,值得詩好與相關研究者收藏。
《星辰下的絮语:当古典遇上现代的诗意交织》 内容提要: 本书集结了当代几位风格迥异却又在精神内核上相互呼应的诗人的作品,旨在探索诗歌在面对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时,如何保有其古典的韵味与深刻的人文关怀。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城市的微光”、“故土的记忆”、“哲思的漫步”与“自然的絮语”,共收录诗作百余首。这些诗篇或描摹都市生活中的疏离与温情,或追溯生命本源与地域情感的纠缠,或深入探讨存在的意义与时间流逝的本质,最终回归对自然万物最本真的敬畏与赞叹。本书不追求形式的统一,而强调情感的真挚与意象的创新,力图展现当代诗坛在继承传统优秀基因的同时,勇敢地进行语言实验和观念突破的努力。 第一部:城市的微光——疏离与联结的辩证 在现代都市的钢铁丛林中,个体经验往往被巨大的喧嚣和无形的节奏所裹挟。本部分诗歌敏锐地捕捉了这种现代性困境。诗人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通勤路上擦肩而过的陌生面孔,描绘了深夜写字楼里不灭的灯火所承载的梦想与疲惫。 诗作中大量运用了意象的错位: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被比作“沉默的巨石”,其间流淌的是“数字编织的河流”;地铁隧道成为“地底的血管”,输送着被时间压缩的生命。然而,在冰冷的表象之下,诗人并未完全放弃对人性的挖掘。一束午后穿透玻璃幕墙的光斑、一个偶然停下脚步聆听街头艺人歌唱的瞬间,都成为“微光”的载体,暗示着在高度结构化的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仍存在着难以磨灭的温情联结和对本真交流的渴望。诗歌的语言风格在此部分趋向于克制和精准,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的冷静观察,但其底色却是对人文精神的深切关怀。 第二部:故土的记忆——时间涟漪中的乡愁回溯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面对当下,那么第二部分则是一次对时间维度的深度回溯。这部分诗歌聚焦于“故土”这一永恒的主题,但其描绘的乡愁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对文化基因与个人身份构建的探寻。诗人通过对童年居所、古老地貌、以及特定地域风物的细致描摹,构建了一个既是私人记忆又具有普遍性的“精神原乡”。 本部分诗作的叙事性增强,大量使用口语化的表达与地方色彩浓郁的词汇,力求还原记忆的质感。例如,对老屋木材腐朽的气味、稻田收割后泥土的芬芳、或某个小镇特有的方言俚语的捕捉,都使得诗歌充满了历史的重量感和土地的厚实感。诗人探讨了现代化进程对传统聚落的冲击,以及当“家园”的概念从具象的地理空间转向抽象的内在精神时所产生的复杂情感波动。这里的记忆是流动的,它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与诗人当下的处境不断对话的涟漪。 第三部:哲思的漫步——存在与虚无的边缘试探 这一部分是全书最具思辨性与哲学张力的篇章。诗人将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在的自我审视,开始对“存在”、“意义”、“虚无”等宏大议题进行艺术化的解构与重塑。这些诗作的结构往往更为自由、跳跃,充满了象征和隐喻的叠加。 诗人不再满足于描述“是什么”,而是追问“为什么”和“如何是”。语言的边界被拓宽,出现了大量的悖论性表达和对经典哲学命题的戏仿。例如,时间被处理成一个可被折叠的维度,记忆成为对抗虚无的唯一武器;自我意识的建构过程被描摹为一场永无止境的内在探索,如同走入一间没有出口的迷宫。本部分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结构的反思,以及在后现代思潮冲击下,对个体精神独立性的坚守。其风格趋向于先锋与内省,旨在引发读者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深层反思。 第四部:自然的絮语——万物有灵的交感共鸣 全书的终点回归到对自然界的谦卑与敬畏。与前三部分关注人类社会和个体精神的聚焦不同,这一部分将视角拉开,关注风、水、岩石、飞鸟等非人类实体。然而,诗人与自然的联结并非浪漫主义式的田园牧歌,而是一种具有东方禅意的交感共鸣。 诗人相信万物皆有灵性,山川河流在沉默中蕴含着比人类语言更古老、更本质的智慧。诗作中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往往带有拟人化的深度和时间感的厚度。一滴雨水折射出宇宙的广阔,一块石头承载着地质时代的变迁。诗歌的节奏在此处变得舒缓、开阔,语言回归本真与朴素,如同溪流潺潺,试图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重新找回与世界万物和谐共处的哲学立场。这部分是全书的情感出口,为前三部分的思辨与挣扎提供了一个宁静的栖息之所。 整体风格与艺术追求: 《星辰下的絮语》力图在古典的韵律美感与现代的观念冲突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全书的诗人们在技法上各有侧重,有的偏爱严谨的格律与精美的辞藻,有的则热衷于自由体和意象的爆炸性组合。但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拒绝浅薄的娱乐化表达,坚持以诗歌为载体,承担起观察时代、反思人性、叩问永恒的严肃使命。本书是一次关于现代诗歌如何承载“风华”与“深度”的诚恳实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露芳
 
  周夢蝶稱其「知白守黑」。
  民國26年出生於嘉義縣東石鄉
  祖父吳嘏是前清秀才、名醫、日據時東石港區長,其德望為世所尊崇。
  父親吳溪國學醫術亦負聲名。
  吳露芳外號「吳黑」,對應唐朝詩仙李白名中的「白」,令自稱東石漫士、壽峰詩人。
  詩文著作常於正修技術學院藝文中心發表、教學演講。
  註:詩人吳黑,別號係名詩人周夢蝶對余稱呼之,並贈書「知白守黑」予以勉勵。
  
  現任:
  高雄正修科技大學藝文處藝術中心,藝文推廣常駐古典詩藝術家
  網址:art.csu.edu.tw/activity/poetry.htm
  高雄市壽峰詩社暨詩人協會理事、常務理事。
  高雄市詩人協會會員
  高雄市國際美術交流協會會員
  高雄中國文化生態博物館建館永久顧問
   
  歷任經歷:
  高雄友聯詩會創會及顧問
  高雄若水書會創會及顧問
  高雄八方藝術學會顧問
  曾於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參與講述中國古典詩

图书目录

素描詩、詩素描—詩海一葦/正修序⋯34
生活同史詩般,如拾貝而珍藏/自序⋯36

壹、祖德流光—翰墨世家⋯39
觀海堂吳嘏—東石文柱⋯40
方正仁心—父祖懸壺濟世⋯41
膺簡命行健濟慈航—先天宮的建造⋯41
世代鄉紳祖承父繼—先天宮楹聯⋯42
詠緬先人⋯45

貳、浮生藝海夢成詩,格律古文賦新詞—緣薈詩社⋯47
與高雄正修大學藝術中心詩緣⋯48
擔任中華文化生活學會古典詩顧問時期精彩詩作⋯52
高雄市若水書會、八方藝術學會擔任顧問期間藝術活動⋯56
海峽兩岸新藝新生⋯60
大陸菁英詩集大賞出版⋯62

參、墨雲詩草—觀展處處寄詩情⋯67

肆、大千一粟,茶禪游藝—與大師們相遇⋯97

伍、溪房題墨,詩心曠古遇天地⋯117

陸、山林誌異綠野拾真—隨情採掇大自然⋯135

柒、珍貴手稿作品賞析⋯167
年輕時期畫展與素描⋯168
手寫鋼筆字詩稿⋯180
攝影作品賞欣⋯196
顧問及獲獎紀錄⋯198
後記 獻給父親⋯201
子女後記⋯202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62150
  • 叢書系列:當代詩大系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3 x 2.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正修序
 
素描詩、詩素描,詩海一葦──吳露芳詩的世界
正修科技大學藝文處處長/吳守哲
 
  欣聞吳露芳老師將多年來的古典詩創作,即將編輯成詩集付梓出版,正修科大藝文處以無比欣喜的心情,同享此一豐盛的文化饗宴。吳露芳老師出身於詩詞世家,是一位謙謙君子,溫良恭儉,一生為中華古典詩詞文化的推動不遺餘力,活躍於海峽兩岸古典詩界並倍受敬重。
 
  吳露芳老師是古典詩界的老前輩,亦是正修科大藝文處的良師益友,藝文處成立迄今二十年,幾乎每一檔展覽都留下了吳露芳老師仔細端詳畫作的專注神情,以及碩多為藝術家的展覽所吟誦的絕妙好詩,字字珠璣,句句合扣,首首雋永,每每重讀,老師的風采躍然紙上,見證了吳露芳老師的詩詞文采以及與正修科大藝文處相知的20年情誼。
 
  正修科大藝文處為分享吳露芳老師為藝術家的展覽,以及因旅行采風、詩友情誼有感所創作的古典詩,在藝文處的網頁上特別開闢了吳露芳老師的古典詩專區「台灣吳露芳—詩的世界」,專區中目前置入了約二百二十餘首古典詩佳作,以饗海內外詩友們共同采賞,展現了老師開闊且無私的胸襟;專區中吳露芳老師「素描詩、詩素描—詩海一葦」的詩作集錦與同名的專題演說及現場漢音吟唱,流露出文人的豪邁與瀟灑,令人激賞。
 
  時光荏苒,匆匆二十年光景,但如今回首翹望,唯有真誠無私的耕耘和付出,方能結出纍纍果實,吳露芳老師真切的為台灣這塊土地留存了龐大且寶貴的文化資產;詩集的出版更擴大了讀者閱讀的效益與影響,感念吳露芳老師為古典詩文化所付出的一切心力,正修科大藝文處給予最大的祝福與肯定!
 
自序  
 
生活同史詩般,如拾貝而珍藏
 
  余自幼年人生的開端,是集結著父母親的寵愛與殷切期盼,養育著這家中最小的孩子。猶記5歲時父親一邊行醫看病,閒暇之餘教習漢文、揮筆墨、朗朗背誦古典詩,餘光裡盡是為父的欣慰眼神。
 
  但令人感慨的是余九歲那年,父親因醫療疏失放下母親與五個孩子撒手離去。當時人民生活條件相較困苦,吾父為人善好施常允病人賒欠,直至過世家中仍留著醫藥費未收帳本,隨著他的驟逝也靜默地橫納於櫃中再無更動。
 
  失怙後家中經濟拮据,但文學藝術在生命中已扎了根,因緣際會下,余跟隨西洋繪畫大師劉啟祥老師學習西方繪畫,忝為老師厚愛,認為余具天分,或可在畫界上嶄露頭角,但母親秉持家道風骨不賒欠學費下、黯然離開畫室。日後礙於生計也畫過電影看板,在一次颱風淹水泡爛所有畫作後,便全然放開對繪畫藝術的念想。
 
  時光輾轉,兒時父親聲影愈發清晰,一脈相傳的文人儒仕使命,催促著我拾起墨筆專心究研詩詞與書法。先以新詩為抒發心情為始,四十來歲初試啼聲,余以路方為筆名在聯合報新詩獲選刊載。其後在古典詩中感受到更深的意境,持續創作。在正修技術學院藝文處長吳守哲先生的承領、展演組蔡獻友組長、林英純小姐的協助下讓我能實現對古典詩詞藝術的使命與信念。 
 
  有幸能認識許多古典詩的同好,在「壽峰詩社」交流情感與創作。與致力於推展古典詩的好友們,創辦了高雄友聯詩會、若水書會。期間,也曾受邀到中國,進行古典詩的切磋,榮獲了一些獎項。余之著作亦被發表於海峽兩岸的詩刊中。
 
  走過,總想為傳統文化續存其命。埋首在古典詩裡,數十載的老友、風景、故人、事態,一一集結,成就了《我們相約在詩的風華裡》一書。
 
  並承蒙各界愛好藝文詩詞的同好們能不吝賜教。
 
 

用户评价

评分

讀詩,有時就像在品嚐一杯老茶,需要時間去細細地淬鍊。我特別關注詩集的「風華」二字,這往往意味著對美學追求的極致,但這種美學是內斂的,是需要細細品味的。不同於那些張牙舞爪、試圖用新奇詞彙來標榜自我的作品,我更欣賞那種沉穩的、充滿生命力的文字。東石漫士,這個筆名本身就帶有一種悠遊自在、不疾不徐的氣度。在我們這個被快節奏、即時訊息轟炸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用詩的語言來「漫」步,本身就是一種修行。我好奇的是,這種「漫」的哲學,是否也滲透進了詩句的結構和節奏裡?詩人的目光,是聚焦於宏大的歷史敘事,還是更偏向於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微小瞬間——比如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在漁船上的光影,或是老街上阿婆的皺紋裡藏著的故事?一本優秀的詩集,應該是能讓讀者在讀完之後,合上書本,仍能帶著詩的餘韻,去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從平凡中讀出不凡。

评分

這本詩集光看名字《我們相約在詩的風華裡》,就覺得充滿了一種雅緻又親切的氛圍。東石,那是台灣西南沿海的一方土地,帶著海風鹹鹹的味道和樸實的人情味。我總覺得,真正的詩歌,不該是懸浮在空中的詞藻堆砌,而是扎根於生活、長在土地上的果實。期待詩人「東石漫士」吳露芳先生,能用他的筆觸,帶領我們走入那片風景,去體會早起討生活的艱辛,午後田埂上的閒談,以及夜晚星空下的沉思。一首好的詩,能夠瞬間拉近人與土地的距離,讓讀者彷彿也聞到了稻穗的清香,聽見了浪花的拍岸聲。台灣的詩壇,一直有著深厚的鄉土情懷,我很想知道,在當代語境下,這位詩人是如何揉合了古典的韻味和現代的觀察,去描繪他心中的東石,那份屬於地方的獨特「風華」。這不僅僅是詩集,更像是一張邀請函,邀請我們一同赴一場心靈的約會,在文字構築的時空中,尋找那份遺失已久的純粹與感動。如果文字能夠織成錦緞,我盼望這本詩集能呈現出飽滿而豐富的色彩層次,而非單調的白描。

评分

談論詩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閱讀的體驗」本身。一本值得一再捧讀的詩集,其文字結構必然有其獨到之處。我好奇這「風華」是否體現在詩歌的形式創新上,抑或是回歸到傳統詩歌最精煉的韻律美學中?對於「吳露芳作品集」這個副標題,也讓人聯想到這可能是一部跨越一定時間的作品彙編,那麼其中是否能看到詩人創作心境的演變軌跡?從早期的青澀探索,到中期的成熟穩健,再到近期的豁達開朗,這種成長的脈絡,是豐富詩集層次感的關鍵。閱讀過程中的起伏,應該像聽一場精心編排的音樂會,有高昂激越的樂章,也有低迴婉轉的慢板。我期待詩人能以極高的文學自覺,來篩選和組織這些作品,讓讀者在翻閱時,能感受到一種流暢而有力的整體性。這樣一本詩集,才真正配得上「值得一讀再讀」的讚譽,並能在台灣的文學地圖上,留下深刻而溫暖的印記。

评分

閱讀詩集,就像是與一位陌生的老友進行深度對談。我們期待的不只是辭藻的華麗,更是思想的深度與情感的真摯。東石漫士的作品,如果能觸及到當代社會中,人們在追求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那些被忽略的情感層面,那將會是一大收穫。例如,傳統漁村文化如何面對現代化的衝擊?年輕一代如何與這片土地建立新的連結?詩歌的優勢在於它能用最精煉的語言,直擊核心。我希望詩中能有對時間流逝的敏感捕捉,那種「不捨」與「接納」交織的情緒。一本好的詩集,不應該是單向的灌輸,而應是雙向的共鳴。讀者在字裡行間,應當能找到自己生命經驗的投射點,哪怕是陌生的場景,也能因為詩人精準的情感描繪,而感到親切。期待詩集能夠呈現出那種歷經風霜後沉澱下來的智慧,既有對往昔的溫柔回望,也有對未來堅定的期許。

评分

對於一位以地名冠名的詩人,讀者難免會對其地域色彩抱持高度的期待。台灣的文學風景裡,不同區域都有其獨特的「氣口」,台南的溫潤、台中的開闊、北部的內斂,而東石所處的嘉義沿海,想必帶著海洋特有的蒼涼與堅韌。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不落俗套的地理書寫。它不該只是簡單的風景描繪,而是要將地理環境轉化為詩人的內在世界,是風土塑造了詩人的性情,還是詩人的情感賦予了風土靈魂?「漫士」這個稱謂,似乎暗示了一種不刻意為之、自然流露的狀態。這種狀態下的詩歌,往往最能體現詩人的真性情。我希望詩句中能有海的遼闊與人的渺小之間的對話,有海風中夾帶的鹽分,也應有內陸田野的沉靜。若能成功地將這些「在地」的元素,提煉昇華到具有普遍人性的關懷,那麼這本詩集無疑就超越了地方文學的範疇,真正擁有了打動所有讀者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