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夢影【全3冊盒裝版】

幽夢影【全3冊盒裝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潮
图书标签:
  • 奇幻
  • 言情
  • 仙侠
  • 修真
  • 东方奇幻
  • 玄幻
  • 架空世界
  • 全套
  • 盒装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幽夢影【一~三冊盒裝版】,絕美擁有,珍藏擁舒心,送禮掙面子。
 
  中國最上乘的格言式小品文集
  生活美學大家──張潮,所思所想永遠夠潮,字字句句清雅雋永。
 
  一、幽深如月  
  二、夢懷心齋  
  三、影遊人間
 
  【《幽夢影》以為,人生是場真實幻夢,世情幽深,如夢幻泡影】
  是啊,尤其是這網網相連的21世紀人生,又真實又虛幻,又豐富又瑣碎
  你的每日每日過得有那麼點忙亂嗎?而越忙亂,越想上網吸收一切,越是反射性地滑著手機
  說到底,誰都需要給自己來帖安神劑,服用《幽夢影》吧,每帖小品平均50個字,讓你輕鬆連結久違的紙本閱讀
 
  【為什麼要珍藏好讀版本的《幽夢影》套書?】
  ●完整收錄291則小品文,輕巧分為3冊,便於翻閱與攜帶
  ●幾乎每則都有張潮的文友熱烈評點,儼然現代人的臉書貼文+留言,饒富趣味
  ●每則都予以細緻注釋,從較難字詞的說明,到引經據典的由來,無所不包
  ●每則均附白話翻譯、賞析,讓你更貼近張潮的文人心志
  ●每冊均附生動配圖,精選東西方古今繪畫,文圖相映,輔以典雅套色印製
  ●直排(豎排)版面,符合正體中文閱讀習慣與視野;版面編排美觀流暢,閱讀經典成享受
 
  【清雅雋永,永遠夠潮的生活美學大家格言集】
  《幽夢影》,中國明末清初文學家張潮所著的格言式小品文集,共有219則。
  不妨把這本書,想成古人張潮若穿越來到21世紀,那麼這本書就是他的FB貼文+IG貼文的集結。
 
  ●每則貼文(誤,小品文),最短僅10個字左右,最長也才248個字,平均下來,每則約50個字;極為輕薄短小,適合專注力越來越難以集中的現代人。
 
  ●張潮並未特別進行主題分類,因此這些清新雅致的小品文,無須從頭讀起,想從中間開始讀或從後面讀回來也行;閱讀無壓力,怎麼讀都行。
 
  ●張潮所談及的主題十分多樣,包括對美感的要求與追求,對四時萬物的感懷興嘆,與朋友佳人共度的美好時分,當然也有他對人生的嚮往與遺憾;他為人、為文的真性情,無不承繼了明末「公安派」文人「不仿古、務求真」的文學思想。
 
  【充滿思想哲理與審美意趣的《幽夢影》】
  「《幽夢影》,是那樣的舊,又是這樣的新。我們讀明清那些名士派的文章,覺得與現代文的情趣幾乎一致……;晚明公安派的人以抒情的態度作一切文章,雖然後代批評家貶斥它為淺率空疏,實際卻是真實的個性的表現……;現代的散文好像是一條淹沒在沙土下的河水,多少年後又在下流被掘了出來;這是一條古河,卻又是新的。」 ──周作人(明清小品狂熱粉絲1號,中國現代散文家,魯迅之弟)
 
  「《幽夢影》,是一部文藝的格言集。感覺敏銳、熟悉世故的張潮說:『多情者必好色,而好色者未必盡屬多情。』如果我們沒有『情』,我們便沒有人生的出發點。情是生命的靈魂,星辰的光輝,音樂和詩歌的韻律,花草的歡欣,飛禽的羽毛,女人的豔色,學問的生命。沒有情的靈魂是不可能的,正如音樂不能不有表情一樣。」──林語堂(明清小品狂熱粉絲2號,幽默大師,《京華煙雲》作者)
 
  【中國最上乘的格言式小品文集】
  張潮是文學高人,博覽群書,文學造詣極佳,句句成韻、成對
  張潮是雜學達人,談文論藝、萬物風情、生活雅趣無所不懂
  張潮是奇妙之人,為文情真,風格自由,人生體察亦莊亦諧
  張潮是編輯大人,挖掘古籍,構思企畫,編纂刻印樣樣通,有神快拜
  文友多為韻人,一百多位評點此書,切面不同,得窺個人情韻
 
好讀版本特色
 
  ●文字部分
  《幽夢影》一書,特邀中國文學根柢深厚的寫作者曾珮琦(曾為好讀版本的中國古典典籍《聊齋志異》《今古奇觀》套書進行編註),為《幽夢影》的每則小品文進行注釋、翻譯、賞析,並收錄了清朝當時一百多位文人、藝術家一共數百則的評點,讓人得以一窺一眾文人的妙哉情志,以及張潮在當時文壇的高度人氣與好人緣。
 
  ●圖畫部分
  廣蒐中國,乃至世界級繪畫名家共近50幅的雋永畫作,並予以雙色安排,全書文圖相映,閱讀成趣。
岁月流转,光影交织:一部关于记忆、传承与个体精神的书籍简介 这部作品,并非一部探寻虚幻缥缈之境的奇谈,也非仅着眼于某个特定历史断代的严谨考据。它更像是一面精心打磨的古老铜镜,映照出在时间洪流中,个体生命如何与周遭环境、家族记忆乃至更宏大的社会变迁发生深刻的、往往是沉默的互动。全书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交织着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与对当下现实的审视,构建了一个既私密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图景。 第一部分:故土的呼吸与童年的底色 开篇,作者将我们带入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一个充满泥土气息和季节更迭的村落或旧城区。这里的叙事基调是沉静而富有质感的。我们不是在阅读一个线性发展的历史故事,而是在体验一种“在场感”。作者对环境的描摹细致入微,无论是老屋檐下苔藓的颜色,还是黄昏时分空气中弥漫的烟火气,都不仅仅是背景,它们是参与塑造人物性格的无形力量。 书中大量笔墨聚焦于“初识世界”的阶段。这里的“童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无忧无虑,而是一个充满隐秘仪式、家庭规训与初步觉醒的复杂时期。我们会遇到那些模糊不清的家族往事,它们如同埋藏在地下室的陈年信件,时而被偶然的触碰而散发出微弱的气味。作者敏锐地捕捉了孩童心智下,对成人世界规则的笨拙模仿和对未解之谜的本能探寻。例如,对祖辈口中那些真假难辨的传说故事的记录,揭示了民间叙事如何成为构建早期世界观的基石。 第二部分:传承的重负与个体的挣扎 随着叙事的深入,焦点逐渐从对环境的描摹转向对“人”的刻画。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传承”这一主题进行了多维度的解构。这种传承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继承,更是精神遗产、未竟的梦想以及那些未能言明的遗憾的传递。 书中描绘了多代人之间的精神光谱。老一辈人,往往是坚韧、沉默的象征,他们的生命哲学深深烙印着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存智慧;而年轻一代,则在试图挣脱或重塑这些既定的轨道。这种挣扎并非激烈的反抗,而是一种内敛的、关于自我身份定位的持续协商。 例如,书中有一段关于修复一件老旧物件的精细记录——也许是一张残破的地图,或是一套生锈的工具。这个修复过程,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对历史的尊重,对断裂的弥合,以及在重塑过程中,个体如何重新定义“我们是谁”。作者细腻地展现了这种重塑的艰难:试图接纳过去,却又不愿被其完全束缚的矛盾心理。 第三部分:记忆的碎片与时间的非线性 本书的结构并非严格遵循时间轴,而是更贴近记忆的运作方式——跳跃、重叠、突现。作者擅长捕捉那些微小的、稍纵即逝的瞬间,并将其放大,使其承载起沉重的意义。一首老歌的旋律、一张泛黄的照片、一次偶然的街角相遇,都可能成为引爆一段宏大记忆的开关。 在这一部分,对“失落”的探讨尤为深刻。这种失落不仅指物理上的逝去,更指那些被时间磨平的细节,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爱与歉意。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口吻,探讨了“记忆是否可靠”的问题。我们所铭记的,究竟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还是我们为了更好地存在而不断修饰和编辑过的版本? 书中的叙事视角在宏观与微观之间自由切换。前一刻,我们可能在沉思某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浮沉;下一刻,我们又聚焦于某人独自面对一盏孤灯时,内心深处翻涌的复杂情绪。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使得全书既有史诗般的厚度,又不失私人书信般的亲密感。 结语:在日常的肌理中寻找永恒的坐标 最终,这部作品没有给出宏大的结论,也没有提供简单的救赎。它提供的,是一种面对复杂人生的安宁与清醒。作者引导读者认识到,真正的生命轨迹,往往不是由那些惊天动地的事件构成的,而是由无数次微小的决定、一次次温柔的对视、以及对故土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的累积。 它邀请读者放慢脚步,去倾听那些被现代喧嚣所掩盖的声音——老木头发出的低语,墙壁上爬藤植物的生长,以及内心深处那个始终如一的“我”。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安放自己”的深沉思考,它扎根于具体的经验,却指向了普遍的人性疆域。阅读此书,如同进行一次漫长而充实的精神回溯,它让我们理解,我们此刻的站立之处,是无数代人努力与沉寂共同堆砌而成的坚实地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潮
 
  明末清初最具風格的格言式小品文作家。
 
  生於一六五○年,卒於一七○七年,字山來,號心齋,號仲子,自稱三在道人,祖籍是安徽省徽州府歙縣。父親張習孔在張潮出生那年考中進士,後歷任官職,為官清廉,頗有政績;晚年舉家搬至揚州,興建詒清堂,在自家從事藏書、著書、刻書等活動,是為書香世家。
 
  家中還有三兄弟,他排行第二。受父親影響,從小即立志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且頗有文才,喜歡讀書,博通經史,惜未能考上,後補官,僅擔任過翰林院孔目(掌管書籍進出貯存與文書部籍之事)。
 
  科舉失意,廿四歲時又逢家難,家中藏書不復存,轉而走上著書、編書、刻書之路;致力於小品文學的編輯、蒐羅與創作,著作甚豐,其中又以在四十五歲左右完成的《幽夢影》,最受當時文壇關注並廣為流傳至今。
 
  五十歲時曾短暫繫獄,可自此家道中落,生活陷入困境,且常為病痛所苦。
 
  做為作家、編輯與出版者,張潮在當時頗為活躍且負盛名,與文人多所往來。因其字為「山來」,而常為人敬稱「山老」,從為《幽夢影》評點的文藝人士達一百三十多人、評點數量近七百則的共襄盛舉之情,不難想見他的文學人脈之廣。 
 
繪者簡介
 
東西方世界級繪畫名家
 
  中國畫名家、日本江戶時期浮世繪名家,以及其他世界級繪畫名家。
 
譯者簡介
 
曾珮琦
 
  國立台北大學中國語文學士、私立淡江大學中文碩士,國立中央大學中文博士班肄業。研究領域以先秦諸子、中國思想史為主,深受王邦雄教授、邱黃海博士兩位老師啟蒙,對老莊哲學產生濃厚興趣,更打下深厚的國學基礎。曾任康寧專校兼任國文講師,現為專職作家。
 
  著有:《圖解老莊思想》、《樂知學苑.莊子》、《《老子》「正言若反」之解釋與重建》。近年受邀於好讀出版,陸續編註中國古典典籍《聊齋志異》《今古奇觀》《幽夢影》套書。

图书目录

【編者導讀】人生如夢幻泡影,潮起潮落,張潮懂  文/曾珮琦
【序 言】余懷序  文/鬘持老人余懷廣霞
【跋 語】江之蘭跋  文/江含徵

01 讀經宜冬 
02 經傳宜獨坐讀 
03 無善無惡是聖人
04 天下有一人知己
05 為月憂雲
06 花不可以無蝶
07 春聽鳥聲
08 上元須酌豪友
09 鱗蟲中金魚
10 入世須學東方曼倩
11 賞花宜對佳人
12 對淵博友
13 楷書須如文人
14 人須求可入詩
15 少年人須有老成之識見
16 春者天之本懷
17 若無花月美人
18 願在木而為樗
19 古今人必有其偶雙
20 古人以冬為三餘
21 莊周夢為蝴蝶
22 藝花可以邀蝶
23 景有言之極幽而實蕭索者
24 才子而富貴
25 新月恨其易沉
26 躬耕吾所不能
27 一恨書囊易蛀
28 樓上看山
29 山之光
30 假使夢能自主
31 昭君以和親而顯
32 以愛花之心愛美人
33 美人之勝於花者
34 窗內人於窗紙上作字
35 少年讀書
36 吾欲致書雨師
37 為濁富不若為清貧
38 天下唯鬼最富
39 蝶為才子之化身
40 因雪想高士
41 聞鵝聲如在白門
42 一歲諸節
43 雨之為物
44 古之不傳於今者
45 詩僧時復有之
46 當為花中之萱草
47 物之稚者皆不可厭
48 女子自十四五歲至二十四五歲
49 尋樂境乃學仙
50 富貴而勞悴
51 目不能自見
52 凡聲皆宜遠聽
53 目不能識字
54 並頭聯句
55 《水滸傳》武松詰蔣門神云
56 花之宜於目而復宜於鼻者
57 高語山林者
58 雲之為物
59 值太平世
60 天下器玩之類
61 養花膽瓶
62 春雨如恩詔
63 十歲為神童
64 武人不苟戰
65 文人講武事
66 斗方止三種可存
67 情必近於癡而始真
68 凡花色之嬌媚者
69 著得一部新書
70 延名師訓子弟
71 積畫以成字
72 雲映日而成霞
73 大家之文
74 由戒得定
75 南北東西
76 予嘗謂二氏不可廢
77 雖不善書
78 方外不必戒酒
79 梅邊之石宜古
80 律己宜帶秋氣
81 厭催租之敗意
82 松下聽琴
83 月下聽禪
84 有地上之山水
85 一日之計種蕉
86 春雨宜讀書
87 詩文之體
88 抄寫之筆墨
89 人非聖賢
90 史官所紀者
91 先天八卦
92 藏書不難
93 求知己於朋友易
94 何謂善人
95 有工夫讀書
96 人莫樂於閒
97 文章是案頭之山水
98 平上去入
99 《水滸傳》是一部怒書
100 讀書最樂
101 發前人未發之論
102 一介之士
103 風流自賞
104 萬事可忘
105 芰荷可食
106 宜於耳復宜於目者
107 看曉妝
108 我不知我之生前
109 我又不知在隆、萬時
110 文章是有字句之錦繡
111 予嘗集諸法帖字為詩
112 花不可見其落
113 種花須見其開
114 惠施多方
115 以松花為糧
116 玩月之法
117 孩提之童
118 凡事不宜刻
119 酒可好不可罵座
120 文名可以當科第
121 不獨誦其詩
122 無益之施捨
123 妾美不如妻賢
124 創新庵不若修古廟
125 字與畫同出一原
126 忙人園亭
127 酒可以當茶
128 胸中小不平
129 不得已而諛之者
130 多情者必好色
131 梅令人高
132 物之能感人者
133 妻子頗足累人
134 涉獵雖曰無用
135 所謂美人者
136 蠅集人面
137 有山林隱逸之樂而不知享者
138 黎舉云
139 五色有太過
140 許氏《說文》分部
141 閱《水滸傳》至魯達打鎮關西
142 春風如酒
143 冰裂紋極雅
144 鳥聲之最佳者
145 不治生產
146 昔人云「婦人識字,多致誨淫」
147 善讀書者
148 園亭之妙在邱壑布置
149 清宵獨坐
150 官聲採於輿論
151 胸藏邱壑
152 梧桐為植物中清品
153 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
154 蛛為蝶之敵國
155 立品須法乎宋人之道學
156 古謂禽獸亦知人倫
157 豪傑易於聖賢
158 牛與馬
159 古今至文
160 情之一字
161 孔子生於東魯
162 有青山方有綠水
163 嚴君平以卜講學者也
164 人則女美於男
165 鏡不幸而遇嫫母
166 天下無書則已
167 秋蟲春鳥
168 媸顏陋質
169 吾家公藝
170 九世同居
171 作文之法
172 笋為蔬中尤物
173 買得一本好花
174 觀手中便面
175 水為至污之所會歸
176 貌有醜而可觀者
177 遊玩山水亦復有緣
178 貧而無諂
179 昔人欲以十年讀書
180 寧為小人之所罵
181 傲骨不可無
182 蟬為蟲中之夷齊
183 曰癡
184 唐虞之際
185 痛可忍
186 鏡中之影
187 能讀無字之書
188 若無詩酒
189 才子而美姿容
190 陳平封曲逆侯
191 古人四聲俱備
192 閒人之硯
193 如何是獨樂樂
194 不待教而為善為惡者
195 凡物皆以形用
196 才子遇才子
197 予嘗欲建一無遮大會
198 聖賢者
199 天極不難做
200 擲陞官圖
201 動物中有三教焉
202 佛氏云「日月在須彌山腰」
203 蘇東坡和陶詩
204 予嘗偶得句
205 空山無人
206 鏡與水之影
207 水之為聲有四
208 文人每好鄙薄富人
209 能閒世人之所忙者
210 先讀經
211 居城市中
212 鄉居須得良朋始佳
213 玉蘭
214 無其罪而虛受惡名者
215 臭腐化為神奇
216 黑與白交
217 恥之一字
218 鏡不能自照
219 古人云「詩必窮而後工」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786032
  • 叢書系列:好讀套書
  • 規格:平裝 / 604頁 / 16 x 22.5 x 4.7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跋語
 
江之蘭跋
 
  抱異疾者多奇夢,夢所未到之境,夢所未見之事,以心為君主之官,邪干之(1)故如此。此則病也,非夢也。至若夢木撐天(2),夢河無水(3),則休咎應之(4);夢牛尾,夢蕉鹿(5),則得失應之。此則夢也,非病也。心齋之《幽夢影》,非病也,非夢也,影也。影者惟何?石火(6)之一敲,電光(7)之一瞥也。東坡所謂「一掉頭時生老病,一彈指頃去來今」也。昔人云「芥子具須彌」(8),心齋則於倏忽備古今也。此因其心閒手閒,故弄墨如此之閒適也。心齋豈長於勘夢者也?然而未可向癡人說也。
 
寓東淘香雪齋江之蘭草
 
  【注釋】
  1 邪干之:此指邪氣侵犯人體。邪,中醫說法是邪氣,當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太過急驟時,人體的正氣不足以抵禦,就容易產生疾病。干:觸犯。
 
  2 夢木撐天:這句話出自晉代王敦的典故。他想要謀反,晚上夢見一木撐天,請許真君解夢,許真君解道:「一木撐天為未,不可妄動。」這句話的意思是:「一棵樹支撐著天,如果輕舉妄動的話,天就會塌下來。」
 
  3 夢河無水:夢見河乾枯無水,即渴,渴與可同音,表示「可」的意思。
 
  4 休咎應之:夢境反映人的吉凶禍福。休咎,吉慶與災禍。
 
  5 夢蕉鹿:蕉鹿,指一頭鹿的身上有蕉葉覆蓋住,夢見蕉鹿,表示會失去東西。典故出自《列子‧周穆王》:「鄭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御而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這個故事大意是說:鄭國有個樵夫在野外遇到一頭鹿,將牠擊斃,樵夫得到這頭鹿很高興,怕別人把他的鹿偷走,就用芭蕉葉蓋在牠身上,將之藏起。後來又去了藏鹿的地方,才發現鹿已經不見了,就覺得這件事是一個夢。
 
  6 石火:石頭撞擊時所產生的火光,存在時間非常短暫,比喻極短的時間。
 
  7 電光:雷鳴閃電也是轉瞬即逝,比喻時間短促。
 
  8 芥子具須彌:一個小小的菜籽剛好容得下一整座須彌山,以此形容佛法神通廣大。
 
  【白話翻譯】
  罹患疑難雜症的人常常夢見奇幻詭譎的事情,像是夢到從未去過的地方,夢到從來沒看過的事情。心,是主宰人生命的器官,受到邪氣侵犯,便容易有這種情形發生;這是一種疾病,並非夢境。至於夢到一棵樹支撐著天際,或者夢到河水枯竭這種反映人事吉凶禍福的夢;又如夢到牛尾、蕉鹿諸如這類應驗人事得失的夢,則是夢兆而非疾病。
 
  至於心齋先生所撰寫的這本《幽夢影》,不是疾病,也不是夢兆,而是影子。什麼是影子呢?就像石頭擦撞時所產生的火花,轉瞬即逝的閃電。這也正是蘇東坡所說:「一轉頭就經歷了生老病死,一彈指的時間就包含了從古至今這麼漫長的歲月。」以前曾有人說過「一粒小菜籽就能容下一整座須彌山」,心齋先生則在一瞬間便盡收古今。這是因為他有閒心也有空閒,才能如此閒適地舞文弄墨。是以,心齋先生怎會是長於勘查夢境的人!然而此中道理可沒法向愚癡之人說清道明。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實在是找不到什麼能讓我真正「沈浸」下去的書了,很多暢銷書雖然情節緊湊,但總覺得少了那麼點餘韻,讀完就忘了。我對於這種需要時間去消化的作品,有種莫名的執著。看介紹說,這本《幽夢影》在敘事節奏上處理得非常巧妙,不是那種一味追求高潮迭起的灑狗血,而是像一場緩慢展開的華麗歌劇,每個段落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層層遞進,慢慢揭開迷霧。我特別關注的是人物塑造,如果主角的內心掙扎和成長弧線不夠真實立體,再華麗的場景也只是空殼。我希望作者能把「幽」與「影」的意象完美融合,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質疑眼前所見的真實性。那種介於清醒與夢境之間的模糊地帶,往往是文學最迷人的場域,期待它能帶給我那種讀完後,需要靜坐半晌才能回神的體驗。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書市上充斥著太多快速消費的產品,真正能被稱為「經典」的實在太少。我這次會注意到這套《幽夢影》,主要是因為它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穿底牌的故事類型。我喜歡那種需要讀者投入心力去解讀的文字迷宮,每一次重讀,都能從不同的角度挖掘出新的意義。我比較好奇它在探討的議題深度,它是不是真的觸及了某些我們習慣迴避的深層人性困境,而不是流於表面的奇幻冒險?如果情節設計能將東方哲學的某些思辨融入其中,那就更對我的胃口了。總之,我追求的是一種閱讀的「儀式感」,希望這套書的紙質、裝幀,乃至於它所構築的世界,都能配得上這種鄭重的對待。如果內容能達到那種讓人忍不住在書頁上畫線、做筆記的程度,那才算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書。

评分

最近天氣轉涼,特別適合窩在家裡,抱著一本厚實的好書,慢慢品味文字的溫度。我對這類帶有「宿命感」或「宿命悲劇」色彩的故事特別沒有抵抗力,總覺得人生就是由無數無法掌控的巧合和選擇交織而成。《幽夢影》光是這個書名,就暗示著一種朦朧、難以捉摸的基調。我比較看重的是那種氛圍的營造,它是不是能讓讀者感受到時間緩慢流逝的重量感?我希望作者能運用豐富的感官描寫,讓讀者不只用眼睛看故事,還能「聞到」空氣中的氣味,聽見遠處傳來的低語。如果能把這種夢境的虛幻感和現實的堅硬感做到很好的平衡,讓讀者始終處於一種「何為真、何為幻」的辯證狀態,那麼這本書的藝術成就就非常高了。它應該是一場需要耐心的、華麗的文學漫步。

评分

我個人對於「系列作」總是抱持著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心情。期待的是能有一個龐大且自洽的世界觀可以盡情探索,害怕的是中間某幾冊會出現嚴重的「水份」,讓前面建立起來的張力瞬間瓦解。這套《幽夢影》標榜「全3冊盒裝」,給人一種完整且精心策劃的感覺,這點蠻加分的。我比較注重的是,作者如何在一開始就佈下的伏筆,到最後三冊是否能得到一個令人滿意且充滿張力的收尾。如果結局處理得太過倉促或牽強,都會讓人對整套書的評價大打折扣。我希望它是一部結構嚴謹的作品,每一個支線的發展都必須服務於主軸的推進,不能有任何為了拖戲而存在的角色或情節。我很期待那種「啊!原來是這樣」的恍然大悟感,這才是閱讀史詩級故事的醍醐味。

评分

这本《幽夢影》光是名字就帶著一股迷人的古典韻味,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對那種帶有奇幻色彩、又探討人性幽微之處的故事特別著迷,總覺得能在那些虛實交錯的篇章裡,找到一些現實中難以言喻的共鳴。聽說這套書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實,光是光影描寫就足以讓人身歷其境,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彷彿能捕捉到夢境邊緣最易逝的感覺。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建構一個獨特的世界觀,是不是那種需要讀者細細品味、反覆咀嚼才能領會其精髓的類型。畢竟,好的故事不只是情節的堆疊,更在於它能帶給讀者多少思考的空間。我希望這套書能提供一個逃離現實的出口,同時也能讓我帶著一些新的感悟回到日常。特別是對那種結局帶有一絲惆悵、卻又讓人覺得「這就是人生」的敘事方式,我總是情有獨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