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味是清歡:東坡肉、元脩菜、真一酒,蘇軾的飲食生命史

人間有味是清歡:東坡肉、元脩菜、真一酒,蘇軾的飲食生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啟方
图书标签:
  • 苏轼
  • 饮食文化
  • 宋代
  • 美食
  • 历史
  • 文学
  • 文化
  • 传记
  • 烹饪
  • 清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部蘇軾飲食編年史
東坡風趣幽默的人生觀,盡在舌尖

  自栩為老饕的蘇軾,一生寫下的美食詩文無數,生動反映他對食物的品味,更體現了他的人生觀。
  本書從詩文著手,以編年史手法,勾勒出一位親切、熱情、豪邁又嘴饞的東坡,讓我們完整走過他的一生。

  法國《世界報》評為「千年英雄」,中國唯一獲選
  集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於一身的北宋天才文人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北宋風雲人物、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懷抱著遠大抱負,意欲為人民服務,但名聲太響,在黨爭中遭遇詆毀構陷,數度被貶謫,最遠至海南島。在三起三落的官場生涯中,蘇軾一貫寵辱不驚,仍保持著清明廉正之風,為百姓謀福祉。

  蘇軾一生的欲望都在「口腹」之中,除了品嚐美食外,他還自創美食,善於利用手邊的食材,烹調出極具當地特色的佳餚,更以他流暢恣肆的文筆詳細記錄下來,讓今天的我們能一饗「東坡宴」。

  宋朝文學專家黃啟方以蘇軾生平為脈絡,爬梳其飲食詩文,在編年體的筆法下,細緻體現蘇軾的個性、家庭與交友,也能側面觀察到北宋的政治局勢與社會現象。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疎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芽蒿笋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東坡魚:在黃州遇到便宜鮮美的好魚,立刻煮成魚湯,起鍋前灑點橘皮,有畫龍點睛之妙。

  紅燒肉:黃州的豬肉價賤如土,當地富豪不肯吃、平民百姓也不知道該怎麼煮,只有蘇軾燉煮成油油亮亮又軟嫩的紅燒肉,每天都要吃一碗。後在杭州治理西湖,百姓擁戴他,送了大批豬肉給他,他全都燒成紅燒肉分給工人,作法被餐館學去,才命名為「東坡肉」。

  東坡羊脊骨:無肉不歡的蘇東坡在惠州碰釘子了,因被貶謫要低調,花不了大錢買好肉,只好改買羊脊骨,煮熟後泡酒,再灑鹽烤到微焦,每天當成零食啃一啃。

  碳烤海鮮:海南島什麼都沒有,就是海鮮最多,當地人性喜生吃,但蘇軾又用煮熟後碳烤的老辦法,依舊鮮美。

  雪堂義樽:在黃州太多朋友送酒給蘇軾,他乾脆全部混在一起,意外調成「雞尾酒」。

好評推薦

  「蘇東坡直接、間接描寫飲食烹飪的詩文頗夥,這些詩文從另一個向度展現蘇東坡的美學理論和實踐,也反映了宋代中國的飲食風俗。」——焦桐(飲食文學作家/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誠摯推薦
 
江南烟雨:宋代文人雅士的日常与风雅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诗酒风流、文人辈出的宋代。我们聚焦的并非庙堂之上的权谋争斗,而是文人士大夫阶层在江南烟雨朦胧中,如何安放他们的日常生活、如何体味人间至味,以及如何在诗词歌赋中构建起一个精致而自洽的精神世界。 第一章:烟火人间——宋人的餐桌礼仪与日常食材 宋代,商业空前繁荣,市民文化兴起,即便是文人雅士,也无法脱离“烟火气”。本章将细致描摹宋代文人书房旁的寻常餐桌。 宋人的饮食,重在“时令”与“精细”。不同于唐代的粗犷豪放,宋人更追求食材的本味与烹调的巧思。我们考察了宋代笔记、诗集乃至地方志中对日常食材的记载。从北地的胡饼、羊肉汤,到江南的糟鲙、清羹,不同地域的食材如何被文人纳入他们的食谱体系? 重点探讨宋代对“羹、汤、鲙、炒”等烹饪技法的推崇。特别是“汤”的地位,它不再是简单的佐餐,而是体现主人待客之道与养生观念的核心。书中将通过对宋代饮食器皿——如精美的定窑瓷碗、温润的玉壶春瓶的考察,展现宋人对“食”与“器”的审美统一。 第二章:茶道之兴——士人的清饮与禅思 宋代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对于文人而言,茶不仅仅是解渴的饮品,更是一种静心、悟道的媒介。 本章深入剖析“点茶法”的流行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从陆游对“煎茶”的坚持,到苏辙在黄州对“烹雪煮茶”的描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人如何将一套复杂的冲泡仪式,转化为一种与自我对话的禅宗实践。书中收录了大量宋人咏茶诗词的解析,揭示了“一盏清茗”如何承载了他们对官场失意、归隐田园的复杂情愫。 此外,我们也考察了宋代“茶肆”与“书斋”的互动。茶馆如何成为文人交流思想、评议时事的场所?文人如何将茶道的“和、静、清、寂”融入到他们的交游圈中? 第三章:酒与诗的交响——觞咏之间的失意与豁达 酒,是宋代文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它既是排解政治压力的出口,也是激发灵感的源泉。 本书将区分宋人饮酒的几种主要形态:一是为应酬而饮的“官场酒”,多是礼仪性的、带有功利色彩;二是为抒怀而饮的“放歌酒”,如在月下独自饮醉,任凭感慨横流;三是与友人共赏山水时的“雅集酒”,此时酒的品质与器皿的选择变得极为讲究。 重点分析了宋代对酿酒技术的改进,以及“清酒”与“浊酒”在文人审美中的地位转换。比如,对于那些被贬谪或退隐的士大夫来说,一壶自酿的“村醪”,往往比宫廷御用的美酒更具精神价值。我们将通过解读欧阳修、黄庭坚等人的诗篇,展现“杯中物”如何成为他们寄托“道”与“义”的载体。 第四章:居室之美学——文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宋人的生活美学,强调“简、静、雅”。他们的居室布局,与其说是生活空间,不如说是精神的容器。 本章考察了宋代文人书房(或曰“静室”)的陈设。不同于前朝对奢华家具的追求,宋人更爱用黄花梨、紫檀等木材制作的素净家具,如瘦而有力的“官帽椅”、线条流畅的“条案”。书房中的陈设,往往围绕着“笔、墨、纸、砚”展开。我们细致分析了宋代文房用具的形制演变,探究了他们如何通过对这些工具的打磨与珍爱,来实现对内心秩序的重塑。 此外,对“香具”的关注也必不可少。宋代文人对焚香的痴迷,反映了他们对气味世界的敏感。从沉香的辨识到香炉的选择,焚香成为了一种日常的冥想仪式,用以隔绝尘世的喧嚣,营造一方净土。 第五章:田园牧歌与食材的哲学 许多被贬的文人,在江南或巴蜀之地,最终与土地达成了和解。他们的饮食哲学,也在此刻得到了最纯粹的体现。 本章关注那些在乡野中自给自足的文人,他们如何从种植蔬菜、饲养家禽中获得乐趣。例如,对某种特定蔬菜的发现与命名,对自然馈赠的感恩,都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命观。他们不再追求复杂的调味,而是以最简单的方式,凸显食材本身的生命力。这种回归自然的倾向,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温和的反抗,也是对自身生命本真状态的重新确认。 本书旨在通过对宋代文人衣食住行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的深入挖掘,还原一个丰满、立体的宋代文人形象——他们既是怀才不遇的失意者,更是将生活艺术化、将哲学融入日常的审美大师。他们的生活,是“俗世”与“风雅”完美交融的时代注脚。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啓方


  臺灣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世新大學中文系終身榮譽教授,亦曾任《國語日報》社董事長。教學生涯五十餘年來,曾於國內外多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訪問學人,如東吳大學、文化大學、政治大學、韓國漢城大學、高麗大學、梨花女子大學、香港大學、安徽師範大學、四川大學等學校。

  研究領域為唐宋文學。著作多元,學術著作有《唐宋日記文選釋》、《宋十三家生平事跡考述》、《東坡的心靈世界》、《黃庭堅與江西詩派論文集》、《唐宋文學十一題》、《兩宋詩詞文綜論稿》、《東坡題跋編年校注》、《山谷題跋編年校注》、《鬼谷子與鬼谷文化綜說》等;另有雜文集《多情應笑》、《弄孫》、《戲說十二生肖》、《時序紛紛滿眼花:二十四節氣、節慶、花信》等。
 

图书目录

序言「人生到處知何似」:東坡的一生
 
前言「由來薄滋味」
東坡果然「善處窮」
我生百事常隨緣
「人間有味是清歡」
 
壹 人間有味是清歡—東坡美食小考
東坡的「清歡」
東坡〈浣溪沙〉詞大意
東坡貶謫時期自創「美味」
眉州家鄉味
東坡的人生境界: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貳 東坡飲食編年述要
鄉居時期(三十三歲前):終生難忘「元脩菜」
子瞻時期:人生所遇無不可
東坡時期:死生禍福原不擇
 
參 東坡的飲食詩文

頌、讚、說
論、傳
論酒
論茶
論養生
 
附錄 美食文學小論
古代「美食」說「八珍」
東坡清歡宴
清歡集句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534269
  • 叢書系列:人文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4.8 x 21 x 2.5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人生到處知何似」:東坡的一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於二十六歲初任鳳翔府簽判時,弟子由送行,在十一月十九日,東坡生日前一個月,與弟於鄭州道別,有〈和子由澠池懷舊〉詩: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巳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﨑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雖是少壯「懷舊」之作,卻悠然感慨,令人動情!而東坡一生,或亦已經概括其中矣!試以東坡之生命歷程驗證之:

  宋仁宗景祐三年(一○三六)十二月十九日生。

  十九歲,迎娶十六歲的王弗。

  二十一歲,進京考進士。

  二十二歲,進士乙等及第。母親程太夫人以四十八歲之齡逝世。

  二十四歲,服滿終喪。

  二十五歲,派官「河南福昌縣主簿」,請假未赴任。

  二十六歲,參加制科特考,名列三等。派任「鳳翔府簽判」,在任三年。

  三十歲,回朝出任「判登聞鼓院」。同年,元配王弗過世,時年二十七歲。獨子蘇邁七歲。

  三十一歲,父親蘇洵五十八歲逝世,護喪還鄉。

  三十三歲,服滿終喪。同年續娶王弗堂妹王閏之為繼室,時年二十一歲。

  三十四歲,回朝出任「判官告院」。

  三十五歲,九月,王朝雲來歸,時年十二歲。

  三十六歲,改「權開封府推官」,在京師兩年三個月。又遷「杭州通判」,任職兩年十個月。

  三十九歲,調升「密州知州」,任職兩年。

  四十一歲,十一月移河中府,十二月上旬卸密州任。

  四十二歲,二月底改知徐州,任職兩年。

  四十四歲,三月移湖州,四月二十二日到湖州任。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入京下獄,在湖州僅任職九十八天。在獄一百三十天。除夕,判貶黃州。

  四十五歲,正月初一出京,被解送赴黃州,二月一日到黃州。

  四十八歲,九月二十七日,朝雲生幼子蘇遯。

  四十九歲,三月量移汝州,四月七日離黃州,在黃州共四年兩個月。七月二十八日蘇遯夭亡。

  五十歲,六月復官「知登州」,十月十五日到登州,十月二十日奉召回朝。在登州任職僅五日,停留十七日。十二月初還朝,出任「禮部郎中」,再遷「起居舍人」。

  五十三歲,正月擔任主考。

  五十四歲,在朝三年三個月。三月外派「知杭州」,任職一年又八個月。

  五十六歲,二月底召還朝。五月二十六日到朝,任「翰林學士承旨」。在朝四個月又十天,八月八日外派「知潁州」。

  五十七歲,在潁州五個月又十三天,二月五日調「知揚州」,任職半年。八月初召還朝。九月中回朝,出任「兵部尚書」兼「翰林侍讀學士」。十一月二十六日改「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一生最尊貴時)

  五十八歲,八月一日王閏之四十六歲逝世。八月末外派「知定州」。(官場巔峰僅八個月,又喪妻)

  五十九歲,在定州任職七個月又三日,閏四月三日改「知英州」。六月二十五日貶「建昌軍司馬、惠州安置」,八月再貶「寧遠軍節度副史、惠州安置」。

  六十一歲,七月五日朝雲三十四歲逝世。

  六十二歲,在惠州三年半,四月十七日,貶「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七月二日到海南昌化。

  六十五歲,在昌化約三年,五月遷「廉州安置」。八月十日,改「舒州安置、永州居住」。十一月十五日,復官,「提舉成都玉局觀、任便居住」。

  六十六歲,六月一日,在金山,病發,屬銘於子由。六月十五日,申請退休。七月二十五日病危,二十八日病逝常州。
  東坡初仕「鳳翔簽判」三年,然後在「杭州通判」兩年十個月,歷任八州知州,密州、徐州各兩年,杭州一年八個月,其餘均數月不等,湖州九十八日,登州只五日而已,總計七年稍多。如加上鳳翔與通判杭州,則約十二年,而貶黃州、惠州、儋州共十年八個月。合計則共二十三年,在朝時間總計不到六年。則其餘道路訪問或奔波,所費時間頗不少。而將近六十六年的人生行程,當時版圖東、北、南三面都已到極邊,何止「身經萬里」而已!

  東坡在朝廷時,既有翰林侍讀及擬旨重任,又須應付黨爭,優游飲宴機會反而難得。主持八州州務,或有同僚歡聚,畢竟動靜觀瞻,不能率意!唯貶謫野處,心靈得其自由,雖無俸祿,而詩文筆墨名望日高,仰慕者饋贈有多,又自耕自種,親操槍匕,於是東坡菜、羹、魚、肉,得意一時,「東坡肉」更名傳後世,或者也大出東坡意外也。

  元祐八年之間,東坡在朝時,總以疾病請求外調,豈真病乎!東坡詩文中,亦曾提及「病」者,約略如下:

  三十八歲在杭州通判任上,曾有「病」。

  三十九歲除夕在密州,「病」。

  四十歲立春在密州,「病」。

  四十四歲夏赴湖州經南都,住子由家,因「病」留半月。

  四十八歲六月在黃州,風毒攻右眼,痛月餘。

  五十二歲十一月在朝廷,年底,「赤目目昏」。

  五十四歲十一月底在杭州,患「寒疾」月餘。

  五十六歲十月在潁州,「病」。

  六十歲三月中在惠州,「病酒」。(唯一「病酒」紀錄);七月在惠州,「痔病大作」,月餘稍退,自稱於三十九歲在杭州時得疾。

  六十二歲六月十日赴海南在徐聞,「痔病發」。子由勸戒酒,作〈止酒〉詩。

  六十五歲北返除夕前在南雄道中,「河魚未止」(痢疾)。

  六十六歲六月一日在儀真,「瘴毒大作」。寄書子由,以「墓銘」為屬。七月二十八日,「病逝」。

  東坡晚年在海南,自謂「飲鹹食腥」,水土不服,故多有「養生」之說。北返常州途中,正逢炎夏,暑毒又加勞累,遂一病而至不起。

  本書以東坡飲食養生篇章為綱,結合其生平交遊,性情懷抱之書寫,以見其「處窮」之道,或可視為「別傳」,亦有契於東坡自嘲「懶」、「拙」、「孤僻」者,並以為坡翁九百八十七歲紀念!
 
二○二二壬寅年暮春三月十日於「心隱齋」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我這種不太擅長寫作的人來說,光是能把食物寫得這麼有韻味就已經是神乎其技了。書中對「真一酒」的描述,簡直讓我這個平時不愛喝酒的人都產生了好奇心,作者是如何從那些零星的詩詞碎片中,推斷出那款酒的風味輪廓,甚至連飲用的場景都描繪得如臨其境。這份考證的嚴謹性,讓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美食散文」的層次,它其實也是一份紮實的宋代生活史側寫。它讓我意識到,在那個時代,飲食絕對不只是果腹,它是一種社交的媒介、一種情感的寄託,更是一種文人精神的體現。讀完整本書,我對蘇軾的理解又深了一層,覺得他不再是教科書上那個遙遠的聖人,而是一個懂得生活情趣的「吃貨」。

评分

從一個台灣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有趣的對照。我們現在的飲食文化非常多元,什麼山珍海味唾手可得,但有時候反而少了那份「當令」的純粹感。蘇軾那個時代的飲食哲學,強調的是與土地的連結,是珍惜眼前擁有的每一份饋贈。書中很多關於食材保存和利用的描述,對我們現代人來說,簡直就是一堂生動的永續生活課。我看書時,常常會忍不住想,如果我現在被放到那個時代,我會用什麼來款待我的朋友?這本書成功地喚起了我對傳統生活美學的嚮往,它不是一味地懷舊,而是教導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重新找回那份對「簡單美好」的追求。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詩意,「人間有味是清歡」,這可真是道出了許多人對生活的嚮往啊。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蘇東坡不只是一個大文豪,他簡直就是一個生活的藝術家。書裡描寫的那些飲食細節,從食材的挑選到烹調的火候,都透露出一種對當下時光的珍惜。像是描寫他被貶謫時,如何就地取材,將困境轉化為一場味蕾的冒險,那種韌性跟智慧,真的讓人很感動。我覺得,這本書不只是在講吃,它更是在講述一個人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樂觀,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找到最大的滿足感。這種「清歡」的態度,在我們現在這個追求快速、追求豐盛的社會裡,顯得格外珍貴,讓人讀完忍不住想放慢腳步,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评分

這本《人間有味是清歡》最讓我欣賞的地方,在於它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它不會一直聚焦在某一道菜上,而是像一條流動的河,將東坡肉的濃郁、元脩菜的清爽,以及真一酒的醇厚,穿插在他不同的人生階段裡。有時候是朝堂上的高談闊論,有時候是牢獄之災的低谷,食物從未缺席,始終扮演著一個安撫人心的角色。這種將人生起伏與味覺體驗緊密結合的寫法,非常高明。它讓我體會到,真正的「清歡」,不是物質的匱乏,而是心靈的富足,而美食,正是那個富足的具體呈現。我強力推薦給所有對歷史、美食,或者只是想過得更踏實一點的朋友們。

评分

坦白講,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比較枯燥的文學考據,畢竟主題是蘇軾,總覺得會有很多引經據典、艱澀難懂的部分。沒想到,作者的文筆非常生動活潑,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反而像是在聽一位老朋友娓娓道來他與蘇東坡的交心對話。特別是那些關於「元脩菜」的段落,作者用一種近乎戲謔的口吻,描繪了當時士大夫們為了吃上一口好菜所展現的各種「小劇場」,那種趣味性真是讓人會心一笑。書裡對食材的描繪非常細膩,彷彿能聞到那個時代的香氣,感受到那份穿越時空的親切感。這本書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成功地將歷史人物的飲食生活,轉化成一場充滿人情味的文化饗宴,而不是冰冷的學術報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