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素養融入探究式學習之理論與實務

資訊素養融入探究式學習之理論與實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昭珍
图书标签:
  • 資訊素養
  • 探究式學習
  • 教學策略
  • 高等教育
  • 資訊能力
  • 學習成效
  • 理論與實務
  • 課程設計
  • 知識管理
  • 素養導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專題探究是由學生針對特定主題深入分析,主動探尋問題,從「做中學」、「觀察中學」、「思考中學」。學生有了專題探究的興趣與能力,就具備了自主學習與創造知識的能力。

  資訊素養是找到資訊、理解資訊的價值及產生方式,並在學習及創造新知社群中批判反思,且符合倫理地使用資訊之綜合性能力。具備資訊素養的學生可以在當地和全球的團隊中有效工作,拓寬視野並豐富學習。

本書特色

  成功的教育在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而資訊素養是通往探究之道!
  Super 3、Big 6、Guided inquiry,翻轉學習!
 
好的,以下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資訊素養融入探究式學習之理論與實務》无关,并力求详尽自然: --- 《跨越邊界: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的重塑與韌性構建》 【書籍簡介】 二十一世紀的全球經濟,正經歷著一場百年未遇的深刻轉型。從地緣政治的角力到突發性的公共衛生危機,再到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事件頻發,傳統上被視為效率至上的「即時生產」(Just-In-Time, JIT)供應鏈模式,已然暴露出其結構性的脆弱性。本書《跨越邊界: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的重塑與韌性構建》,正是基於這一宏大背景,深入剖析當前全球供應鏈面臨的結構性挑戰,並以前瞻性的視角,探討企業與國家如何從根本上重塑其佈局、管理與治理體系,以迎接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新常態。 本書的結構嚴謹,內容涵蓋了從宏觀的戰略地理分析到微觀的技術應用實踐,旨在為決策者、產業領導者、政策制定者以及關心未來經濟走向的讀者,提供一套全面且具操作性的思維框架與實務指南。 --- 第一部:結構性壓力與供應鏈的「脆弱性」診斷 全球供應鏈的現狀,並非單純由單一事件引發的波動,而是多重長期結構性力量疊加的結果。第一部分將首先建立診斷的基礎。 一、從效率優先到風險分散:範式轉移的必然性 我們詳細分析了過去三十年全球化「單一化」佈局的經濟學邏輯——規模經濟與成本優化。然而,當外部衝擊(如蘇伊士運河堵塞、特定港口停擺)對全球物流產生蝴蝶效應時,這種效率的代價便以訂單延遲和成本飆升的形式集中顯現。本章探討了企業如何開始量化「隱性風險成本」,並將其納入供應鏈設計的考量中。 二、地緣政治風險的「硬化」與「去中心化」的拉鋸 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特別是主要經濟體之間的技術競爭與貿易摩擦,正迫使供應鏈從「全球化」(Globalization)加速邁向「區域化」(Regionalization)甚至「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本書深入研究了關鍵礦物、半導體、生物製藥等戰略物資的集中風險,並以詳盡的圖表展示了不同產業在面臨政策壓力時,實際的產能轉移路徑分析,揭示了「去風險化」(De-risking)策略的複雜性與潛在的內部衝突。 三、氣候變遷與極端天氣的「物理風險」衝擊 氣候變遷不再是遙遠的預測,而是直接衝擊生產基地的現實威脅。從北美持續的熱浪對數據中心的負載影響,到亞洲季風變化對港口運營的干擾,本部分側重於物理基礎設施所面臨的不可抗力。我們提出了「氣候韌性評估矩陣」,用於評估不同地理區域供應鏈節點面對極端天氣的脆弱程度。 --- 第二部:重塑供應鏈的戰略藍圖:韌性與可視性 面對結構性挑戰,單純的庫存增加已無法解決問題。第二部分聚焦於如何通過戰略調整和技術賦能,構建真正具有韌性的供應網絡。 四、區域化與多源採購(Multi-Sourcing)的實戰策略 區域化的趨勢並非簡單地將生產線移回本土,而是形成更具彈性的「區域生態圈」。本書詳細闡述了如何平衡「鄰近性」(Proximity)與「成本效益」,並介紹了企業如何成功實施多源採購策略,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國家或單一供應商。特別是針對汽車製造與消費電子產業,我們提供了從 Tier 1 到 Tier 3 的供應商網絡映射與風險分散模型。 五、從數位化到「超可視性」(Hyper-Visibility)的躍升 傳統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往往只具備層級可視性,無法即時掌握次級供應商的狀況。本書強調了利用物聯網(IoT)、區塊鏈(Blockchain)和人工智慧(AI)建立「端到端」超可視性的重要性。我們探討了如何利用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技術,在虛擬環境中模擬供應鏈中斷的影響,從而提前優化應對方案,實現預防性調度。 六、庫存策略的進化:從 JIT 到 JIC(Just-In-Case)的科學配比 本書反對一刀切地廢棄 JIT 概念,而是提倡一種動態的庫存管理哲學——「適時儲備」(Just-In-Case)。這需要精確區分關鍵零部件(需策略性備貨)與通用件(可維持精益管理)。我們引入了「關鍵性與替代性矩陣」(Criticality & Substitutability Matrix),指導企業為不同類型的物料設定不同的安全庫存水平。 --- 第三部:治理、人才與未來展望 供應鏈的韌性最終取決於組織文化、人才結構和治理模式的協調一致。 七、供應鏈治理與公私協作的範式創新 在危機時期,企業間的協作和政府的引導至關重要。本章分析了美國的《晶片法案》、歐盟的《關鍵原材料法案》等政策如何試圖「國家化」或「聯盟化」關鍵供應鏈。我們探討了企業如何與政府建立有效的數據共享機制,共同應對大規模的物流阻塞或自然災害,實現從競爭到「競合」(Co-opetition)的轉變。 八、培養具備韌性思維的「未來供應鏈經理人」 技術工具的引入,要求供應鏈專業人才必須跨越傳統的運籌學範疇。未來的經理人需要具備地緣政治敏感度、數據分析能力,以及危機決策的心理素質。本書提供了針對性的培訓模組建議,著重於提升決策者的系統性思考能力,而非僅限於操作層面的優化。 九、邁向循環經濟與供應鏈的永續整合 最後,本書將韌性與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進行深度整合。真正的韌性供應鏈必須是環保且符合社會責任的。我們探討了如何設計「可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的產品,將報廢或過剩庫存轉化為二次資源,從根本上減少對新開採資源的依賴,從而構建一個更具長期生存能力的經濟循環體系。 --- 目標讀者群: 企業高階管理者(CEO, COO, CSO)、供應鏈與採購部門主管、國際貿易與物流從業人員、政府經濟決策分析師、產業經濟學研究人員。 本書特色: 案例豐富: 涵蓋了從半導體、能源到醫療物資等不同領域的實戰案例分析。 模型創新: 提出多個專有風險評估與佈局優化模型。 視角宏觀: 不僅著眼於戰術調整,更深入探討國家戰略與全球治理的變遷。 在這個充滿斷裂與重組的時代,掌握構建韌性供應鏈的知識,即是掌握了未來商業競爭的主動權。 ---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陳昭珍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座教授兼張靜愚紀念圖書館館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名譽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博士

  經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務長、圖書館館長、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臺灣閱讀學會理事長、臺灣高等教育教學專業發展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理事長、國際圖書資訊學會副會長(I-LISS)

  專長:資訊組織、數位典藏、閱讀教育、資訊素養教育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起學習明天需要的能力/林玫伶
主編序:為未來而教 為未來而學/陳昭珍
主編簡介
作者簡介

第一章 資訊素養概論/陳昭珍
壹、資訊素養之定義
貳、資訊素養標準
參、資訊素養融入專題探究課程
肆、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全國學校圖書館標準:學習者部份與ISTE學生標準部份之對照表

第二章 學習理論與資訊素養教學/陳海泓
壹、學習、學習理論和學習趨勢
貳、資訊素養教學意涵及其學習理論依據與實證研究結果
參、結語
參考文獻

第三章 資訊素養教學模式/賴苑玲
壹、資訊素養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貳、K-12年級常用的資訊素養教學模式
參、各種資訊素養教學模式的比較
肆、資訊素養教學設計與評量
伍、結語
參考文獻
附 錄

第四章 國小低年級資訊素養教學實務──以「認識越南」課程為例/曾品方
壹、課程發展的動機
貳、課程發展的脈絡
參、教學設計
肆、課程檢核
伍、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附 錄

第五章 「探究式資訊素養」教學的5W1H/陳芳雅
壹、WHY:關鍵思維
貳、WHAT:您正在「一探究竟」
參、WHO、WHEN、WHERE:任何人+任何地點+現在進行式
肆、HOW:揭開擋在前面的那張紙
伍、四年級探究學習課程設計範例
陸、寫在最後
參考文獻

第六章 以探究式學習,解鎖資訊素養!/林心茹
壹、重視「有意義的連結」的探究式學習課程設計
貳、《臺灣之美》主題探究課程
參、教學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
肆、教學省思
參考文獻

第七章 國中資訊素養教學實務──SDGs 專題探究/童師薇
壹、教學設計
貳、實施方式
參、教學省思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112613
  • 叢書系列:圖書資訊學研究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86頁 / 17 x 23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一起學習明天需要的能力∕林玫伶

   
  大約從2013 年起,我便注意到由時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陳昭珍教授帶領團隊所制定的「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教學綱要」,這份綱要對中小學教學現場幫助很大,老師帶學生到圖書館上課,不會只是「自生不滅」的「放生閱讀」,各年級開始有了可依循的教學方向;不僅如此,各階段還有對應的教案和簡報,提供教師參考運用,包括我當時服務的學校,都深受其益。

  在「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教學綱要」中有三大構面,分別是「圖書館利用」、「閱讀素養」和「資訊素養」,很明確的把「資訊素養」納入推動的重點;如今時代變遷一日千里,我們從事各項活動幾乎都離不開電腦、平板、智慧型手機等資通訊科技,當時將「資訊素養」納入「圖書資訊利用教育」的範疇,也可說是超前布署了。2020 年修訂的教學綱要,則進一步回應新課綱強調的素養導向,以探究式學習培養有意願、有方法、能運用的新世代。

  這當然不是簡單的事,因為不論教學理念與方法都和原本熟悉的教學不同,我們期待孩子能面對未來,學習明天需要的能力,老師自己同樣也是這波改變的學習者。

  這本書就是為了想改變的老師而寫。

  前三章是「理論篇」。

  第一章開宗明義闡釋什麼是資訊素養,並且分析與近年常見的新名詞彼此的關連,輔以圖示,方便讀者梳理統整。接著援引美國專業學會訂定的資訊素養標準,從中一窺資訊素養融入專題探究課程,是重要且可行的模式,與臺灣新課綱理念不謀而合。

  第二章娓娓道來學習的定義,整理重要學習理論的主要論點,並分析當今學習趨勢,讓讀者了解時代正在改變,改變的方向正朝著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而資訊素養教學奠基在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面對知識不停變動,探究導向的學習此其時也。

  第三章將資訊素養教學模式形容像路線圖,出發前掌握路線圖可讓旅程更安心,抓對方向。本章蒐集了適合K-12 年級的五種教學模式,介紹其步驟及適用情境,更將各種模式加以比較,讀者可由比較表中看出其異同。最後提出進行教學設計的建議,以及評量的向度與注意事項。

  後四章是「實務篇」。

  第四章針對國小低年級學童設計「認識越南」主題探究課程,採用Super3 模式實施融入式的資訊素養教育,透過計畫(Plan)、執行(Do)、評估(Review)三階段,由三位教師協同教學,考量學校課程目標與學生先備經驗後,在實施過程不斷對話,聚焦資訊素養教育教學目標,文末之省思頗具建設性。

  第五章以5W1H 的行文架構闡述教學為什麼要改變、改變可以由簡入繁、每一個「自己」都可以讓探究歷程隨時隨地發生。以國小中年級為對象實施探究式資訊素養課程時,三、四年級因程度經驗不同,可採用不同模式,並分享各步驟教學重點及實例,最後提醒班級氛圍與同儕互動也是關鍵因素。

  第六章以「有意義的連結」串起探究式學習,包括與課程、學習策略、評量、資源與探究團隊的連結,並以針對國小高年級設計的「臺灣之美」課程為例一一說明如何「連結」及具體教學步驟。其中,讓學生成為主動評量者的作法,以及學生遇到困難時如何解決,都提出不凡見解。

  第七章以Big6 模式引導國中生針對聯合國在2015 年提出的「2030 永續發展目標」SDGs實施資訊素養教學,不僅列出教學主題、內容與目標,也詳述Big6 模式各步驟的教學重點,並提供好用的工具。過程中能培養「專題管理能力」、建立「試錯的信心」,相信讀者按圖索驥也能印證「教學有更好的可能」。

  本書作者群包括學者與第一線教師,理論與實務相互呼應,如第二章所言,希望能協助教師能「設計有理論依據的資訊素養教學」。本書不僅是圖書教師推動圖書資訊利用教育的最佳幫手,也是所有想讓教學變得更有意義的老師最得力的寶典! 

主編序

為未來而教 為未來而學 ∕陳昭珍


  愛因斯坦說:「教育就是一個人把學校教的忘光後,留下的東西。」這裡所指留下的東西,就是素養。素養乃指學生應具備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持續的自我改變。讓學生具備持續成長的心態與動力,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標。以閱讀而言,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需要充實其識字量及閱讀流暢度,中年級應該具備閱讀理解能力,到了高年級則應學習專題探究能力。孩子有了專題探究的興趣與能力,就具備了自主學習與創造知識的能力。

  專題探究是由學生針對特定主題深入分析,主動探尋問題,從「做中學」、「觀察中學」、「思考中學」。在歐美國家,探究式學習是最主要的學習模式,以瑞典、芬蘭為例,多數課程沒有教科書,學生必須主題式的閱讀並針對議題主動探究。專題探究的教學方式有很多種,資訊素養教育是其中在理念、認知、情意及技能面,最為完整的一種。資訊素養是一套綜合性能力,這套能力包括「找到資訊、理解資訊的價值及產生方式,並在學習及創造新知社群中批判反思且符合倫理地使用資訊」。先進國家普遍推動資訊素養教育,在美國從小學到大學都有資訊素養教育標準,並且全國性地全面進行。近年,UNESCO 更大力推動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MIL)計畫,冀使全球民眾都可以:批判地思考、明智的點擊(think critically, click wisely)。

  這幾年,全國圖書教師輔導團由大學教授帶領優秀的國中小圖書教師,設計了國中及國小適用的資訊素養課程教材及教案,然而因為缺少資訊素養教育專書,中小學的老師對於資訊素養相關的哲學理念、教育理論、教學模式及教學實務,仍無完整的參考資料,本書希望能彌補此一缺口。

  「資訊素養融入探究式學習之理論與實務」有三篇理論論述,包括陳昭珍教授的資訊素養概論、陳海泓教授的學習理論與資訊素養、賴苑玲教授的資訊素養教學模式;另有四篇由資深圖書教師寫的資訊素養教學設計實務,包括曾品方老師的國小低年級資訊素養敎學實務──以「認識越南」課程為例、陳芳雅老師的「探究式資訊素養」教學的5W1H、林心茹老師的資訊素養與探究式學習;以及童師薇老師的國中資訊素養教學實務。

  在AI時代,世界只會更複雜,不會更單純;對知識的要求只會更多不會更少。學生未來除了是社會公民,更是全球的數位公民,因此必須學會使用適合目標的平台、工具、格式和媒體資訊,為了各種目的清晰的交流和創造性地表達自己,在當地和全球的團隊中有效工作,拓寬視野並豐富其學習。老師須為學生的未來而教,學生也需為未來而學,資訊素養教育是師生都不可或缺的能力。相信這本書可以成為老師重要的參考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現在的教育趨勢一直在變,從素養導向到PBL(專題式學習),每個口號都喊得震天響,但真正能落地、產生結構性改變的案例卻不多。這本書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它抓住了資訊時代最核心的兩個技能:資訊判讀能力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兩者若能有效整合,培養出來的學生絕對不是只會考試的機器,而是具備未來社會生存力的公民。我希望作者能更著墨於「評量」的設計。探究式學習的成果往往難以用傳統選擇題或填充題來衡量,那麼,資訊素養的掌握程度又是如何納入評量的光譜中呢?是透過歷程檔案?還是有更創新的量化或質化指標?如果書中能提供詳細的評量工具設計,包含評分規準(Rubrics)的建構邏輯,那對我們這些一線老師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畢竟,沒有好的評量,老師們在推動新教學法時,總會因為「結案」的困難而裹足不前。這本書如果能解決評量的痛點,那就突破了許多現有教學改革的瓶頸。

评分

我是一個偏向實用主義的教學者,對於過度學理化的論述向來敬而遠之。但這本《資訊素養融入探究式學習之理論與實務》,從它文字的編排和章節的邏輯來看,似乎有意圖要搭建一座理論與實務之間的堅固橋樑。我特別關注書中對於「探究歷程」中資訊使用不當的案例分析。我們都知道,學生很容易陷入資訊過載的焦慮,或者直接複製貼上,這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更深層次的問題是,當他們接觸到高度專業化或意識形態強烈的資訊時,如何引導他們進行「倫理性的反思」?這不僅僅是版權問題,更是價值觀的形塑。如果這本書能在探究的「反思」階段,提供一些引導學生去質疑資訊背後的權力結構或社會意圖的方法論,那就太有價值了。這不再是單純的資訊檢索技能,而是晉升到社會批判層次的能力培養,這才是真正能讓學生在複雜世界中站穩腳跟的關鍵所在。

评分

這本關於「資訊素養融入探究式學習之理論與實務」的書,光是書名就讓我這個在教育界打滾多年的老教師眼睛一亮。我一直覺得,現在的孩子面對海量的網路資訊,需要的早就不是單純的「會找資料」,而是如何「判讀、篩選、應用」這些資訊,這不就是探究式學習的核心精神嗎?書裡如果能深入探討兩者如何有機結合,那絕對是功德一件。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把那些抽象的資訊素養指標,轉化成實際教學現場可以操作的活動設計。畢竟,理論講得再漂亮,如果老師在課堂上無從下手,那一切都只是空中樓閣。舉例來說,當我們引導學生探究氣候變遷議題時,如何設計提問引導他們辨識不同來源的報導偏頗性?或者,在專題製作的過程中,如何訓練他們有效地利用數位工具進行協作與成果呈現?如果這本書能提供具體的模組或範例,讓老師們可以「套用、修改、再創新」,那它對提升台灣中小學乃至大專院校的教學品質,絕對有著不可替代的實質助益。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堆文縐琎的學術術語堆砌,而是充滿實戰經驗的真知灼見,讓教學現場的熱度能透過書頁傳遞出來,真正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抱持著一點點懷疑的態度。畢竟,「理論與實務」這四個字在台灣的教育用書裡,常常意味著「理論空泛、實務不足」的尷尬局面。但翻開目錄後,那種沉甸甸的學術基底和緊接著豐富的案例展示,讓我稍微放下了心。尤其是在探究式學習這一塊,它的難點不在於「分組討論」,而在於如何確保討論的深度和方向性不至於偏離軌道。資訊素養的介入,理應是那個穩定且強大的導航系統。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如何處理數位落差的問題?在資源不均的學校環境中,如何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在資訊素養的基礎上,公平地參與到高品質的探究活動中?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低成本、高效率的教學策略,那就太棒了。比如,如何利用學校現有的資源,設計出能夠真正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的任務,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搜尋關鍵字」這種淺層操作。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本「教練手冊」,讓所有對提升教學品質有熱忱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從中汲取養分,而不是讓它變成只能束之高閣的學術參考書。

评分

從教學行政的角度來看,推動任何一項創新教學模式,背後都需要強而有力的行政支持和校本課程的配套。這本書如果只停留在單一教師課堂操作的層次,它的影響力就會受限。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論述「系統性轉變」的。例如,資訊素養與探究式學習的結合,需要圖書館資源的重塑、師資培訓體系的調整,甚至到學校課程地圖的整體規劃。如果書中有關於「校園層級」如何建立支持系統的建議,或者提供了一些學校成功轉型的案例分享,那對校長或課程主任來說,這本書的參考價值就會呈指數級增長。畢竟,單打獨鬥的老師再努力,也難以對整個教育環境造成顯著的衝擊。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宏觀的藍圖,讓大家知道,要真正落實素養教育,我們在組織層面需要同步做哪些努力,而不是讓優秀的教學理念,因為缺乏制度上的配合而功敗垂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