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文化:論融會中西的大學制度

科學與文化:論融會中西的大學制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五常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文化史
  • 高等教育
  • 中西文化
  • 大学制度
  • 学术史
  • 中国近代史
  • 教育思想
  • 文化融合
  • 知识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科學與文化》這個書名是一系列評論中國的大學制度的文章寫好之後才起的,共九篇,放進這本書就變為九章了。有四篇此前發表的有關文章,放在後面作為附錄。
 
  大學的運作非常複雜。學術的產品主要是思想,一般難以觸摸,其價值為何往往要很長的時日才知道。大學的安排是把一組一組搞思想產出的人匯集在一起,再把一級一級的學生放進去,跟那一組一組搞思想的學習。產出的思想一般市場無價,但學生畢業後他們的市值薪酬會上升,教他們的老師因而也有收入。
 
  有大成的大學不多見,但明顯地這些大學的畢業生在市場很值錢,帶起了他們的老師的收入。另一方面,好些有錢人欣賞思想的發展,變得很慷慨,樂意捐錢給有成果的大學——很多時生活得好的舊生把錢捐到母校去。大學要辦得好真的很困難,最高的成就是能把一些有創意的思想範疇搞起來,社會的知識質量因而提升,人民的生命會變得豐富一點。
 
  辦大學,不管是誰出的錢,社會的成本不菲。錢少不可為,但不是出錢多就一定會有好效果。這集子的文章,是探討在錢一定要花的情況下,大學應該怎樣處理才可以為社會賺取較為可觀的回報。
 
  二○一五年五月 張五常
时代之光:探寻近代中国教育转型的思想脉络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知识界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如何艰难地进行教育理念的自我革新与制度重塑。聚焦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初衷,直至追求“全盘西化”的激进思潮,本书描绘了一幅近代中国教育思想的演变图景。通过对重要教育家、思想家如张之洞、严复、蔡元培、胡适等人的核心论述进行细致梳理,本书不仅探讨了新式学堂的建立、大学的萌芽与发展,更着重分析了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与国家命运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审视了传统儒家教育体系的瓦解过程,以及在新的知识体系下,知识分子群体身份的重构与使命感的建立。全书以史为鉴,旨在揭示近代中国教育转型过程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张力、政治诉求以及对现代性追求的复杂心路历程。 第一章:危局中的觉醒:晚清教育理念的萌芽与试验 晚清时期,列强的坚船利炮不仅敲开了中国紧闭的国门,更刺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以“救亡图存”为核心的民族意识被空前激发,教育,被视为重塑国家力量的基石。本章将从“开眼看世界”的早期尝试入手,分析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军事、技术学堂的局限性,它们更偏重于实用技术,而未能触及教育思想的根本变革。 重点分析了张之洞等洋务派的教育主张。他们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看似为传统思想提供了一道缓冲地带,实则预示着一场深刻的内在矛盾。在实践层面,如何界定“体”与“用”的边界?当西方的科学、哲学、政治学被引入时,它们对中国传统的“体”(儒家伦理纲常)产生了何种冲击?本章将细致考察早期翻译西学著作的努力,以及这些零散的知识片段如何开始在知识精英群体中播撒变革的种子。 随后,重点聚焦于甲午战败后的思想震荡。制度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后,知识界开始意识到单纯的器物学习无法挽救危局。维新派的教育改革纲领,特别是“开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的主张,标志着中国教育史上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颠覆传统文教体系的构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对学校教育的设想,已经超越了技术训练,开始触及国民品格的塑造和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第二章:制度的重构:从京师大学堂到现代大学精神的探索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教育制度的变革是国家转型的核心议题。本章详述了京师大学堂(后来的北京大学)的建立过程,将其视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滥觞。我们将分析其初创时期的规划,如何努力在引进西方大学的学科设置与保留中国传统学术地位之间寻求平衡。 这一时期,教育领域的论争焦点从“学什么”转向“怎样学”以及“大学的本质是什么”。本章深入探讨了严复在翻译赫胥黎《天演论》之外,对教育宗旨的思考。严复对西方科学精神的推崇,特别是对“格致”的强调,为后来的科学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然而,他也深知,一个民族的进步不仅依赖于知识的引入,更依赖于精神的解放。 民国肇建,教育进入了更为复杂的探索期。本章重点分析了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造。蔡元培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是探讨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核心。这一原则如何与当时社会对教育的功利化要求(如救国、革命)产生张力?“兼容并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本章将通过分析当时不同学派(如保守派、激进派、实用主义者)在大学中的活动与争论,勾勒出中国现代大学在确立自身独立性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徘徊轨迹。 第三章:文化冲突与国民人格的塑造: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批判 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将教育的功用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着重考察了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教育的彻底批判。他们认为,正是旧的教育体系培养了“没有思想的顺民”,阻碍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 “打倒孔家店”不仅仅是对儒家伦理的否定,更是对以儒学为核心的教育内容的彻底否定。本章将详细分析白话文运动对教育普及化的意义。白话文的推广,极大地降低了教育的门槛,使得知识的传播不再被少数精英所垄断。胡适提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如何试图取代传统的“敬畏”与“继承”。 然而,这种激进的批判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本章将探讨在“全盘西化”思潮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知识的传承所面临的断裂风险。在急于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同时,如何避免“文化自卑”和知识体系的碎片化?我们考察了当时各派学者对“国粹”保护与现代性整合的不同态度。 第四章:教育的实用主义转向与地方教育的实践 随着国家政治局面的动荡,教育理念也开始从纯粹的思辨转向更具实践性的考量。本章分析了教育如何与政治革命(如辛亥革命后的共和体制建设)和乡村建设运动紧密结合。 陶行知等教育家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是对城市精英大学教育的一种有力补充与修正。他们强调教育必须植根于人民的实际生活,批判了脱离社会现实的“书斋式教育”。本章将梳理陶行知的“三位一体”教育观,分析其在乡村改造和普及教育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以及这种教育模式在全国推广时遇到的政治和经济阻力。 此外,本章还将考察地方政府和民间力量在教育建设中的作用。在中央权力薄弱的时期,地方实业家、教育家(如南开的张伯苓)如何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文化背景,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之路。这些地方实践,为我们理解中国教育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即现代教育并非是一个自上而下、完全统一的模式。 第五章:知识分子的十字路口:教育理想与国家命运的交织 贯穿全书的始终是知识分子群体在教育变革中的角色定位。本书将聚焦于教育家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政治环境。从维新派的改良尝试,到革命派的教育工具论,再到五四后知识分子对“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追寻,他们的教育主张始终与国家的前途紧密相连。 我们探讨了教育独立性的议题。在军阀混战和外敌入侵的背景下,大学的自治权受到多方侵蚀。知识分子如何捍卫教育的纯洁性,抵御政治力量对学术自由的干预?这一时期的教育家们,在理想主义的热情与严酷的现实之间,如何平衡“教育救国”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知识分子的责任? 最终,本书总结了近代中国教育转型所留下的遗产:一个充满活力但又极度矛盾的教育体系的诞生。这场转型不仅是制度的更换,更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国民身份的重塑过程。它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教育体系的结构性特征,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参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五常
 
  一個書法家創立了合約理論,從而促成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一個攝影家重視基礎,仰慕前人,但不守常規,對光與物的看法皆與眾不同。一個散文家影響了神州大地對產權及交易費用的認識,也開闢了整個中國經濟學散文的新天地。一個收藏家從收藏品的鑒證困難推出玉石定律與倉庫理論,也從出土文物提供的訊息知道中國的歷史記載在小節上屢有出錯。
 
  高佬常當年以釣技雄霸西灣河海域,曾經兩次被逐出校門,是容國團的乒乓球師傅,舒巷城的背誦詩詞對手,楊官璘的手下敗將。
 
  史提芬是阿爾欽及赫舒拉發的入室弟子,科斯學說的御用闡師,弗里德曼主持其婚禮的人。科斯拿諾貝爾獎前夕,他在瑞典代表科斯的講話講得一塌糊塗。但作為哈伯格名譽周年講座系列的首位講者,卻又講得似模似樣。
 
  張教授在經濟學上的興趣只限於解釋世事。他少用數學,喜歡赤手空拳,憑自己改進了的三個理論基礎,縱橫天下。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8265374
  • 規格:平裝 / 148頁 / 14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厚度看起來頗為可觀,相信內容一定非常紮實,不是那種輕描淡寫的評論集。對於我這種在職場打滾多年的「校友」來說,我更關心的是,一個被塑造出來的大學制度,最終會如何影響到畢業生進入社會後的表現。一個偏向「文化」的大學,培養出來的人,也許思考深刻但行動力較弱;而一個過度偏向「科學/實務」的大學,培養出來的,可能技術精湛但視野受限。台灣的產業發展其實很需要兩者兼具的人才,也就是所謂的「T型人才」。我希望作者在論述制度設計時,能連結到實際的職涯發展和產業需求。例如,如果制度鼓勵跨領域合作,那麼學生在大學期間接觸到科學倫理、文化創新的機會就會自然增加。總而言之,我對這本書寄予厚望,希望它不只停留在高層次的理念辯論,而是能給予我們這些關心教育未來的人,一些具體、可操作的制度改革方向,讓台灣的大學真正成為一個既有深度又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知識殿堂。

评分

從書籍的裝幀質感來看,這絕對是一本紮實的學術論述,紙張的選用很不錯,不是那種薄得像廢紙的平裝書,拿在手上很有份量。我個人對這種探討「制度」的書特別感興趣,因為制度決定了我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也形塑了學者的思維模式。尤其「融會中西」這四個字,在台灣的語境裡,往往變成了一種口號,很少有人能真正拆解出背後複雜的權力結構和知識建構過程。我猜,這本書可能不會只是停留在「我們應該多學點國學」或是「我們應該全面西化」這種二元對立的陳腔濫調。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具體分析當前大學的評鑑機制、課程設計,甚至是教授的升遷標準,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偏向某一邊的價值觀。舉例來說,理工科系裡的「文化素養」學分,到底算不算是真正的融會貫通?還是只是一種為了應付規定而存在的形式?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那就太棒了,畢竟空泛的理念在現實的校園操作中,往往是行不通的。

评分

這本《科學與文化》光是書名就充滿了對話的張力,讓我不禁聯想到過去幾年在大學裡聽到的幾場關於通識教育的辯論。當時的氣氛總是蠻激烈的,贊成強化傳統倫理教育的老師們,總覺得科學掛帥的教育正在掏空學生的心靈;而另一派則認為,不與世界頂尖的科學前沿接軌,台灣的未來就沒有競爭力。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第三條路」的論述,或許就能平息一些長期的爭論。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科學」與「文化」的邊界?在現代社會,兩者其實早已深度交織,例如生物倫理學、人工智慧的道德規範,這些不都是科學前沿與人文思考的碰撞嗎?如果作者能從制度層面,設計出一套讓這兩種力量能夠互相滋養的結構,而不是互相制約的框架,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可估量了。它不只是一本關於教育哲學的書,更可能是一本關於「國家發展路徑」的指南。

评分

我剛才在網路上粗略看了一下這本書的簡介(但沒點進去看內文細節),感覺作者的學術背景可能偏向社會學或教育行政,畢竟能從「制度」的角度去切入這麼大的命題,需要很強的宏觀視野和對組織運作的理解。在台灣,我們對大學的期待太高了,除了教書育人,還要承擔產業升級、社會公平等多重任務,這使得「大學制度」本身就成了一個難以穩定的變數。我比較想知道的是,作者有沒有觸及到國際間其他成功案例的比較研究?例如,德國的學術自由制度、英國的研究型大學模式,這些體系在處理自身文化傳承與全球學術標準接軌時,他們是如何佈局制度的?如果能有紮實的跨國比較,而不是單純的「本土反思」,那麼這本著作的說服力就會大大提升。否則,單純在台灣的框架內打轉,很難跳脫出「理想與現實的落差」這個老生常談。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很有意思,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視覺感,讓我想起以前在台大旁那家老書店看到的許多學術著作,不過這本的排版更顯活潑一些。雖然我還沒翻開內文,但光是從書名《科學與文化:論融會中西的大學制度》這個標題來看,我就能感受到作者想探討的議題深度。在台灣這個教育體系不斷在變革的環境下,大家對大學的定位總是有很多討論,特別是當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我們到底該如何平衡「傳承中華文化」與「接軌國際科學精神」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目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我猜測作者或許會從歷史脈絡切入,回顧臺灣高等教育在不同時期的發展,尤其是在戰後,引進西方學術體系時,是如何篩選、消化這些知識的。這種宏觀的視角,對於我們這些在現行制度下學習、工作的人來說,能提供一個更清晰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只是埋頭於眼前的課業或研究,而是能回頭檢視我們所處的教育土壤,是不是真的能孕育出兼具人文關懷與科技素養的下一代。這本書光是這個主題,就足以讓我在書店的書架前停留很久,期待它能帶來一些不一樣的啟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