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東西:最懂中國菜的英國美食作家,打破美味偏見的真心話與大冒險

尋味東西:最懂中國菜的英國美食作家,打破美味偏見的真心話與大冒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扶霞.鄧洛普
图书标签:
  • 美食
  • 中国菜
  • 英国美食
  • 文化
  • 旅行
  • 饮食文化
  • 美食写作
  • 海外视角
  • 偏见
  • 冒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英國著名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繼暢銷書《魚翅與花椒》後,再次跨越東西飲食版圖,打破舌尖上的偏見

「很多中文讀者覺得,在這個老外筆下,自己的飲食文化既令人驚奇又發人深省……」
──扶霞

    西方人對中菜有哪些誤解?吃慣中菜的人對西餐又有哪些成見?在一個西方人眼中,中菜有哪些嚇煞人的暗黑料理以及有趣的不傳之祕?
    吃貫中西的英國美食作家扶霞,在劍橋及倫敦大學畢業後,曾到四川成都學藝川菜,遍訪中國各地以及臺灣。她的暢銷書《魚翅與花椒》,成功地穿越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得到多項美食寫作大獎。她還以英文書寫過正宗道地的中式川菜、湘菜與家常菜食譜等,堪稱「最了解中菜的西方人」。
    在這部美食文集中,扶霞要帶領我們穿越東西方的味覺藩籬,打破舌尖上的偏見。全書蒐羅了東西方美食的奇聞趣事,帶我們一起目擊她親自動手的料理大冒險,以及她對美食與文化差異的深刻領悟。扶霞的文字幽默機鋒、滿滿人間煙火氣,讀完如同帶領讀者的美食味蕾探索到從未開拓的領地。

挑戰嚇煞西方人的暗黑料理
◆人生第一次嘗試料理「鞭」菜,用的竟是雄鹿的那話兒。
◆想挑戰「一雞九吃」,在倫敦家中後院親手殺雞嚇壞鄰居。
◆在雲南第一次嘗試吃生豬皮,憂心忡忡可能被寄生蟲侵腦。

打破東西方舌尖上的偏見
◆中國人愛吃各種「下水」,真是因為生活「貧窮和絕望」?
◆能吃紹興臭霉菜,為什麼卻如此抗拒歐洲人愛吃的臭起司?
◆四川國寶級大廚到美國吃頂級米其林西餐,會是什麼體驗?

暢談美食的趣味歷史與軼事
◆左宗棠真的吃過宮保雞丁、但左宗棠雞卻不是左宗棠發明的!
◆用不同金屬材質做成的勺子,竟能吃出菜餚不同的風味!
◆嘗一口在古墓中封存了兩千多年的番紅花粉末,是什麼味道?

「儘管我的重點一直是美食,但很多時候都在進行跨文化的飲食冒險……。這些經歷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不僅是對我味蕾的『再教育』,也是思想上的脫胎換骨,讓我不僅能對關於中餐的西方偏見說『不』,也能從他者的視角看待自己的文化。」
--扶霞

「如果你是一個熱愛美食、熱愛生活的人,那麼扶霞的文字肯定是你的菜。如果你一日三餐味同嚼蠟,我覺得這本書不讀也罷。」
——陳曉卿(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總導演)

▍毛奇(飲食文化作家)
▍洪愛珠(作家)
▍Liz高琹雯(Taster美食加創辦人)
▍張國立(作家)
▍裴偉(鏡文學董事長)
▍蔡珠兒(作家)
▍韓良憶(作家/譯者/電台主持人)
眾多美食行家,鼓舌推薦
《尋味東西:最懂中國菜的英國美食作家,打破美味偏見的真心話與大冒險》書籍簡介 導言:一場跨越文化的味覺探險 這本書,並非僅僅是一本烹飪指南或飲食評論集,它是一趟深入中國飲食文化腹地的漫長旅程,由一位最不可能成為中國美食專家的外國人——一位英國美食作家——親自書寫與見證。他以一種近乎朝聖者的虔誠與嚴謹,探討了中國八大菜系的神髓,以及隱藏在尋常巷陌之中,那些承載著歷史、哲學與情感的風味密碼。 本書的核心,在於打破根深蒂固的地域與文化偏見。作者摒棄了西方視角下對「中國菜」的刻板印象與過度簡化,轉而深入探究中國飲食結構的複雜性、多樣性與精妙平衡。他不僅僅是在品嚐食物,更是在解讀食物背後的社會脈絡、氣候影響以及世代傳承的烹飪智慧。 第一部:味覺的地理學——解構中國的風味版圖 本書的第一部分,著重於對中國主要菜系的田野考察與細緻描摹。作者沒有採用傳統的地理劃分,而是依據風味的基調、烹飪技法的核心差異來建立他的「味覺地理學」。 川渝之「麻辣」的層次與哲學: 作者並未將川菜簡單等同於「辣」。他花費大量篇幅探討了「麻」的科學性——花椒品種的差異、溫度對其揮發油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複層次的調味(如魚香、怪味、紅油)來達成味覺上的立體感。他記錄了在重慶老碼頭與成都私人廚房的經歷,揭示了川菜中對「鮮」與「香」的極致追求,遠超出了人們對單純刺激的認知。 粵菜的「本味」追求與時間的藝術: 與川菜的濃烈形成鮮明對比,粵菜的精髓被作者歸納為對「本味」的極致尊重。從廣式早茶的精準控制,到老火湯的溫潤滋補,本書細緻剖析了粵菜中「火候」的掌控藝術。他描述了如何通過長時間的燉煮,讓食材的風味緩慢釋放,達到一種「無味之味」的境界。特別是對於海鮮處理,作者詳述了廣東廚師如何判斷食材的「時令」與「鮮度」,並用最簡潔的烹飪方式來彰顯其生命力。 淮揚菜的刀工與文人氣息: 淮揚菜的章節,充滿了對傳統工藝的讚歎。作者強調了淮揚菜中對「刀工」的極致要求,視之為一種雕塑藝術。從文思豆腐的細膩,到獅子頭的鬆軟,他記錄了廚師如何將日常食材提升到可以與文學、詩歌對話的層次。這不僅是烹飪,更是一種對精準和雅緻的文化堅持。 北方菜系的「氣口」與「鑊氣」: 對於魯菜及其他北方菜系,作者聚焦於「氣口」與「鑊氣」的體會。在京魯菜的論述中,他探討了醬料在北方飲食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通過高溫快炒來鎖住食材的水分與風味,形成一種粗獷而有力的「氣勢」。他記錄了對傳統北京烤鴨的分解分析,不只是皮脆肉嫩,更在於其燻烤過程中與環境氣味產生的微妙化學反應。 第二部:味覺的對話——文化偏見的消解與重建 本書的精華部分,在於作者如何運用其作為局外人的獨特視角,來挑戰西方世界對中國菜的常見誤解,並引導讀者進行一次「心態上的重置」。 「外賣中餐」與「正宗中餐」的鴻溝: 作者坦誠地討論了他在旅居海外時接觸到的「中餐」的局限性。他認為,許多被西方視為「標準中餐」的菜餚,實際上是歷史移民背景下為適應當地口味而產生的「適應性菜餚」。他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初次品嚐到非移民背景下的正宗川味火鍋時的震撼,強調了地域性和食材的不可替代性。 「健康」與「油膩」的誤讀: 針對中餐常被貼上的「油膩」標籤,作者進行了深入的辯護。他指出,過度使用油脂往往是為了追求特定菜餚(如某些油炸或濃湯)的口感或風味傳遞,但大多數中國菜(特別是注重原味的菜系)對油脂的控制極為精妙。他引用了傳統中醫食療的觀點,說明許多烹飪方式實則是為了達到「平衡」與「調和」的養生目的。 食物與「家庭」的連結: 通過對多個中國家庭的觀察,作者發現,中國菜的真正魔力不在於米其林星級廚房,而在於尋常的廚房中。他描寫了南方客家人對祖先傳下來的「鹹菜」的珍視,以及北方人在節日包餃子時,那些代代相傳的揉麵手勢中蘊含的無聲情感交流。食物在此刻超越了營養學的範疇,成為了文化記憶的載體。 第三部:尋味者的冒險——失落的味道與未知的邊界 在本書的後半部分,作者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美食版圖中那些相對不為人知,卻極具探索價值的角落。 邊疆的風味碰撞: 作者深入新疆、西藏等地,記錄了來自中亞、南亞乃至遊牧文化的強烈風味印記。他探討了羊肉在這些地區的烹飪演變,以及不同香料的巧妙運用如何與當地的氣候和生活方式相結合。例如,對於新疆大盤雞中複雜的香料組合,他試圖追溯其香料貿易路線的歷史淵源。 海洋與山脈的邊界: 關於沿海與內陸菜系的分野,作者專注於「鮮味」的獲取與保存技術。他記錄了閩菜中對「高湯」的極致追求,以及雲南地區利用山間菌類和新鮮野菜所創造出的「生態風味」。他強調,這些地區的烹飪技術,是人類與其生存環境進行艱苦對話的結果。 茶與酒的味覺交響: 飲食的體驗是多維度的。作者特別設置章節探討了中國茶與酒在餐桌上的作用。從不同地區的茶葉如何解膩、清口,到白酒、黃酒在宴席中扮演的角色,他將這些飲品視為食物風味的延伸和升華,而非單純的佐餐伴侶。 結語:食客的心態學 這本《尋味東西》最終引導讀者回到一個更本質的問題:如何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體驗陌生的食物?作者的結論是,真正的美食探險需要放下預設的標準,將自己視為一個謙卑的學習者。 他認為,中國菜的偉大不在於單一的「完美」,而在於其無窮盡的適應性與生命力。這本書是一封寫給所有對世界美食懷有熱情的人的邀請函,邀請讀者一同踏入這片廣袤無垠、充滿驚喜的味覺疆域,親自去驗證、去挑戰,並最終,去熱愛那些曾經被誤解的風味。這是一次真誠的分享,一次打破隔閡的冒險,也是一位英國美食家對中華飲食文化最深沉的致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
著名美食作家,成長在英國牛津,曾在劍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後來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專業以優異成績獲得碩士學位。扶霞研究中國烹飪及中國飲食文化逾二十年,著有《魚翅與花椒》《川菜》等多部作品,也於《金融時報》《紐約客》《美食雜誌》《四川烹飪》等報刊雜誌上發表大量文章。她的美食著作曾榮獲多項大獎,其中包括四次有「飲食界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烹飪寫作大獎(The James Beard Awards)。《魚翅與花椒》出版至今,在中國已暢銷十餘萬冊,斬獲多個獎項,繁中版由台灣貓頭鷹出版。

譯者簡介

何雨珈
自由譯者,撰稿人;迄今為止翻譯出版譯作達四十餘本,如《魚翅與花椒》《當呼吸化為空氣》《再會,老北京》《東北遊記》《東京綺夢》《紙牌屋》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跟著扶霞吃東西
序:張嘴吃飯,敞開心扉

第一部分 吃東吃西
四川大廚在美國
中餐英漸
譯得真「菜」
鴨舌吃法指南
功夫雞:一雞九吃
倫敦唐人街
中餐點菜,是門藝術
在中國吃起司
中式餐配酒
中國慢食

第二部分 奇菜異味
「試勺」晚宴
紹興臭霉,又臭又美
「鞭」闢入裡
「狗」且偷生
「生」而美味

第三部分 心胃相通
獨品生蠔
食色性也
熱情如火
雜食動物養育指南

第四部分 食之趣史
左宗棠雞奇談
古味古香
當代臺灣菜風雲
敢問醬油從何來
宮保雞丁的故事
尋味朝鮮

譯後記:尋味東西,正南齊北
文章首次發表刊物及日期一覽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03238
  • 叢書系列:不分類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1 x 14.8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9歲~99歲

图书试读

序:張嘴吃飯,敞開心扉

    到加州納帕谷的「法國洗衣房」(The French Laundry)美餐一頓是我的夙願,畢竟,那裡被公認為北美最高級的餐廳。傳言要訂到「洗衣房」裡的一張桌子根本不可能。所以,當我找了關係終於搞定預訂的時候,那感覺可謂欣喜若狂。然而,那是在二○○四年,在遙遠的中國,大多數人都沒見識過好吃的異域餐食。跟我去「洗衣房」的三位「飯友」是頂級川菜廚師,他們以前從未到過所謂的「西方」,對所謂的「西餐」也知之甚少。於是乎,我們四個都經歷了一場叫人坐立不安的怪異晚餐(欲知詳情,請參見本書《四川大廚在美國》一文)。
    那晚的餐食,在我看來堪稱美妙絕倫,三位川菜大師卻認為有可指摘,比如沒煮熟的羊肉,融化成乳脂狀的東西,還有甜點竟然要上好幾道,真叫人起膩。那是我第一次透過中國人的黑眼睛去看「西餐」:他們是頭一遭見識,還要加上文化衝擊,「殺傷力」倍增。我也真是大開眼界,永誌不忘。我突然就明白了,自己所熟悉的食物,在外人看來是多麼陌生而奇特;正如我的同胞們也會對海參、雞爪等中國美食側目,視為怪異。幾乎全體歐美人都會認為「法國洗衣房」的餐食美味超凡,但他們的觀點並非四海歸一。大廚喻波當時說道:「都很有趣,但我就是說不出來到底是好是壞:我沒有資格來評判。」這話很是精闢,時至今日仍引起我的共鳴。
    我在帶有回憶錄性質的美食札記《魚翅與花椒》中寫道,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我有幸在中國品嘗到許許多多特別的食物。很久以前,我便立誓要「什麼都吃」;西方世界有許多「什麼能吃」和「什麼不能吃」的偏見,我絕不會因此對食物望而卻步。我明白,中國的飲食文化之博大精深,在全世界都是翹楚,其多樣廣博與精緻成熟,更是無與倫比。我的理由很充分:在這樣一個美食的國度,如果大家都視某種食物為珍饈佳餚,那一定也值得我好好關注。這種冒險精神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我品嘗中餐,認識「生產」這些盤中美味的人們,也和中國朋友們分享美食,真乃人生樂事。瞭解得越多,我就越是著迷:中餐包羅萬象,大廚們匠心獨運、才華橫溢地做出美味無比的餐食,這一直以來都叫我歎為觀止。
    文化壁壘擋不住誓撞南牆的我,我也因此品嘗到很多不可思議的絕妙食物,其中的一些會被我的英倫同胞們視為離奇,甚至深感厭惡反胃。如今,我最喜歡的食物中,有些食材從文化視角看依然會被歸入「怪異」的範疇,比如魚肚和牛筋、魚頭和豆腐。我也陪著許多中國朋友進行了他們人生中頭一遭在「西餐」世界的正經冒險。大家一起去倫敦、雪梨和杜林(Torino)等地的餐廳吃飯,我見證了他們的第一反應,通常都是一言難盡,交織著欣賞與不安;這種種反應,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對中餐與西餐兩者的理解。如今的我,熱愛用清淡的中餐湯品,搭配比較「乾」的菜餚;比起沙拉,更喜歡吃炒的青菜;如果在美國的餐廳連續吃上幾個星期,我通常會覺得那些食物太「上火」了。自己在家的話,我大部分時候都會做中餐來吃,也經常採取中國文化中的「食療」之法應對自身的小病小痛。
    都說出外旅行和學習外語可以「開拓眼界思想」,我的經歷恰恰佐證了此言不虛。儘管我的重點一直是美食,但很多時候都在進行跨文化的飲食冒險,從那頓「法國洗衣房」的晚餐,到為外國人做導遊在中國進行美食之旅,再到為紹興的餐飲專家們安排「重口味」歐洲起司品嘗會(詳見本書〈在中國吃起司〉一文)。這些經歷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不僅是對我味蕾的「再教育」,也是思想上的脫胎換骨,讓我不僅能對關於中餐的西方偏見說「不」,也能從他者的視角看待自己的文化。
    這些經歷也一直提醒著我,憎惡與喜歡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相對而言」。我眼中的「習以為常」,在你看來可能「陌生怪異」,反之亦然;你謂之「發酵」,我視為「腐爛」;你食之「美味」,我感覺「噁心」。如此總總,不一而足。一涉及文化偏好,「正確」和「錯誤」的概念往往難以準確界定。英語裡的老話說得好,「剝貓皮的辦法不止一種」(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skin a cat),意即「條條大路通羅馬」。我自然與芸芸眾生一樣,有個人好惡;但時至今日,內心深處也明白一個道理:這些好惡並不絕對。既然我一個英國女子能學著去享受紹興的霉莧菜梗(詳見本書〈紹興臭霉,又臭又美〉一文),那麼只要願意,任何一個中國人也會循序漸進地愛上藍紋起司。
    我用英語寫作,一直以來都努力為西方讀者奉上關於中餐的新視角,並讓他們由此對中國文化有個整體上的新認識。我致力於脫離自身的文化背景,擯棄各種先入為主的西方成見,以公平、全面與理性的方式來書寫中國的飲食與烹飪傳統,包括「吃狗肉」和「加味精」等有爭議的話題。無論是西方人接觸中餐,還是中國人接觸西餐,都會產生障礙和困難,我努力地去理解雙方,有時候為他們提出新的解決途徑(本書的〈中餐點菜,是門藝術〉一文帶你瞭解中餐的點菜要訣;〈中式餐配酒〉探討了葡萄酒與中餐菜品的搭配問題)。
    原本,我從未想過自己的作品會被翻譯成中文,自己寫的東西會被中文讀者所熟知。二○一八年,《魚翅與花椒》中文版付梓,收穫各種肯定,讓我頗受鼓舞。聽說很多中文讀者覺得,在這個老外筆下,自己的飲食文化既令人驚奇又發人深省。我猜他們這種反應,有那麼一點兒像在「法國洗衣房」和三位川菜廚師吃飯的我——各種既定的看法土崩瓦解,頓悟到如果立足點不同,整個世界的樣貌都會發生巨大改變。
    自古以來,西方人就對中餐有著許多可怕的刻板印象,傳播最廣(也是最荒唐)的,便是中餐的「廉價」、「怪異」和「不健康」。不過,中國人對西餐的諸多看法也頗為刻薄偏頗:他們通常會覺得西餐「簡單」、「乏味」,除了三明治和漢堡之外就沒什麼花樣了。我希望自己的英文作品能夠促使西方讀者擯棄偏見,重新思考對中餐的態度;也希望它們被譯者何雨珈翻譯成中文後,能讓中文讀者以全新的視角去審視自己對所謂「西餐」的成見。
    文化多樣性能讓我們都更為充盈豐富。生物多樣性既讓世界美妙無比,又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資源;文化多樣性也是如此,為我們提供多種多樣的視角,讓我們不斷成長與發展。這種進步不僅體現在飲食上,也關乎我們與整個世界的關係。我相信,中餐為西方人提供了更為健康與可持續飲食的寶貴洞見。而從十六世紀辣椒由美洲出口以來,到如今在法式甜品中加入中餐食材的時尚,中餐烹飪傳統也因為西方的影響變得更為博大精深,從前如此,以後也一樣。
    往深了說,雖然世界之大,人們的飲食都不盡相同,但像「正確」與「錯誤」、「正常」與「奇怪」這樣的概念,很少能下絕對的定論。想明白這個道理,其意義遠超於單純的美食。我從事寫作,主題是食物,當然部分也是因為喜歡,以及個人所迷戀的東西:我就是純粹地喜歡吃中餐、做中餐和思考中餐。但我的工作也將我帶入兩堵「偏見之牆」的中間地帶——一堵牆是西方對中國的偏見,另一堵是中國對西方的偏見。我身處兩堵牆之間,得以看清兩種偏見都是根基不足、謬以千里。
    當今世界,局勢複雜,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努力去相互理解。食物,往往是我們接觸某個異國文化的第一媒介,也是個完美的演武場,讓偏頗的成見接受挑戰,讓各類差異接受試煉,並讓我們嘗試從新的途徑去了解曾經視為陌生怪異的東西。因此,親愛的中國(文)讀者們,我既希望你們能夠喜歡本書中關於中餐與文化差異的種種思考,也邀請你們跟隨我進入兩堵牆之間的地帶,試著品嘗一下臭起司——嘴巴嘗嘗,思想也「嘗嘗」。
    一如我既往被譯介為中文的作品,本書依然由何雨珈承擔翻譯工作,在此我衷心感謝她貢獻了出色的譯筆;也感謝上海譯文出版社優秀的編輯們,感謝在我將近三十年(天啊,不敢相信都三十年了!)中國美食冒險生涯中有幸相遇的良師益友們。
    希望這本與美食相關的書也能成為大家的「精神食糧」(英語裡有個短語叫「food for thought」)。
    還有好話一句想奉送給各位,遺憾的是在英語裡找不到合適的措辭,所以,送您一句法語:bon appetit(好胃口)!土耳其語:Afiyet Olsun(用餐愉快)!還有中文:慢慢兒吃!

扶霞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書名來看,《尋味東西》似乎不只是在尋找味道,更像是在尋找一種連結與平衡。東西方飲食文化在碰撞、在融合的過程中,總會產生一些火花,也可能帶來一些文化上的「誤解」與「隔閡」。我期待的「真心話」部分,就是希望作者能誠實地揭露他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那些文化障礙,那些讓他感到困惑、甚至有點挫敗的時刻。美食的交流從來都不是單向的,它需要雙方的努力和開放的心胸。如果他能真誠地分享他如何跨越語言和習慣的鴻溝,最終被中國菜的魅力所折服,那麼這本書就成了一座橋樑,連接著不同的世界觀。這對於正在思考如何讓台灣美食更走向世界的我們來說,絕對是極具啟發性的一本書,讓人充滿期待和敬意。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光是「尋味東西」就讓人覺得充滿了對食物的熱情與好奇心,而且「最懂中國菜的英國美食作家」這個設定簡直太引人入勝了!光是想像一個老外,竟然能比許多在地人更深入地了解我們中華料理的精髓,這中間肯定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學習歷程和文化衝擊吧。我一直覺得,真正的美食家不分國界,但要一個西方人能真正「懂」中國菜,那絕對不是簡單地學幾道菜就好,肯定要從食材的選用、火侯的掌握,到背後那些代代相傳的廚房哲學都有所涉獵。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拆解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風味組合,用一種抽離的、卻又充滿尊重的視角,來重新詮釋那些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做的家常菜,或者甚至是那些隱藏在巷弄深處的隱藏版美味。光是這個視角轉換,就足以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書頁,看看這位英國朋友到底端出了什麼樣的「真心話與大冒險」。這不只是一本食譜,更像是一場文化探險的邀請函,很棒!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面上談論「飲食文化」的書多到爆炸,但真正能讓我眼睛一亮,覺得作者是「有東西」的,其實不多。這本書的副標題「打破美味偏見的真心話與大冒險」聽起來就很有意思,我猜想這肯定不是一本溫良恭儉讓的旅遊美食書。我對所謂的「偏見」特別感興趣,畢竟飲食這種東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很容易產生誤解或固執的看法。這位英國作家,他一定也遇過許多「喔,中國菜就是油膩」、「川菜就是麻辣到吃不出其他味道」這類論調吧?我很期待他如何用他親身的經歷和精準的文字去反駁或修正這些刻板印象。更別說「大冒險」了,這代表他肯定跑了不少地方,可能深入到一些連我們台灣人自己都沒去過的內陸小鎮,跟著那些地方廚師在簡陋的廚房裡搏鬥,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道地風味。這種深入基層的採訪和體驗,才是真正能讓食物活起來的關鍵,讓人感覺文字裡充滿了熱氣騰騰的生命力。

评分

坦白講,身為一個常年在台灣跟著各種美食節目跑來跑去、也自詡吃過不少好東西的讀者,我對「最懂中國菜」這幾個字是抱持著一點點懷疑的。畢竟「中國菜」的範疇太大了,從北方的麵點到南方的燉湯,從宮廷菜到街邊小吃,簡直是百科全書式的龐大體系。這位英國作家,他真的能涵蓋到足夠廣泛的領域嗎?我很好奇他是否真正理解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深層含義,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調味對比。我更希望他能分享的,是如何在不同地域的菜系中,找到那些貫穿始終、不變的「中華料理的底層邏輯」是什麼。這需要極高的理解力和極大的耐心去鑽研。如果他能點出一些我們自己可能都忽略了的、關於我們自己飲食文化根源的真相,那這本書簡直就是無價之寶了。

评分

我對美食作家的文筆要求其實蠻高的,光是會吃會寫還不夠,必須要有能力將食物的感官體驗——那個香氣、那個口感、那個咀嚼的聲音——轉化成讀者腦海中清晰的畫面。而既然作者是英國人,我很期待他會用那種相對來說比較內斂、但又極富觀察力的筆觸,去描述那些熱情奔放、色彩斑斕的中華料理。這種語言上的對比,本身就很有戲劇張力。他會不會用英式的幽默來描寫他第一次挑戰吃腐乳或豬血糕時的內心掙扎?或者他會不會在描述一道繁複的粵菜時,精準捕捉到那種工藝美學?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不僅讓我聞到味道,還能感受到那個場景的溫度和人情的溫度。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本單純的美食指南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