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師顯密修行次第科頌

宗喀巴大師顯密修行次第科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宗喀巴大師
圖書標籤:
  • 宗喀巴
  • 顯密
  • 修行
  • 次第
  • 科頌
  • 藏傳佛教
  • 佛教哲學
  • 密宗
  • 格魯派
  • 金剛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菩提道次第》,即三十七道品,為修行的工具,若僅講法相,則不能起作用。又西藏贊菩提道次第名曰完全次第。完全者兼指顯密言,次第者指配閤恰好言。次第之妙,惟修行人方能領略,其妙處如機器然,第一輪動,其餘各輪皆動。
 
  其次第大概,加持總頌中已略標明,如第一頌皈依師,第二、三頌皈依廣般若,第四頌皈依深般若,以下能成眾德之體具恩師二頌為前導。身命動搖猶如水中泡,二頌為下士道。受用無厭一切眾苦門二頌為中士道。如我淪落生死固如是二頌為上士道。心趨倒境動搖能作止一頌為止觀。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三頌為密乘。以後數頌為迴嚮。
《妙法蓮華經講記》 導言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乃佛陀釋迦牟尼在靈鷲山所宣說的教法核心,被譽為“經中之王”。其內涵博大精深,涵蓋瞭圓融無礙的佛法精髓,對大乘佛教的傳播與發展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本書《妙法蓮華經講記》旨在深入淺齣地闡釋這部偉大經典的義理,幫助讀者領悟佛陀的慈悲本懷與究竟智慧。 第一章:緣起與背景——靈山會上的法會盛況 本章首先追溯《法華經》的宏大背景。釋迦牟尼佛在王捨城耆闍崛山(靈鷲山)召集瞭不可思議的聲聞、緣覺、菩薩大眾。經文伊始,便描繪瞭法會莊嚴的景象,諸佛、菩薩、天龍八部的雲集,預示著此經非同凡響,乃是為普度眾生、彰顯佛陀本懷而宣說。 重點剖析“多寶佛塔現於空中”的景象,這不僅是佛法力用的展現,更是對法華思想——“三世一如,佛佛相通”的印證。通過對經文前段“序品”的細緻解讀,我們得以領略佛陀宣說此經前所經曆的準備和環境,為後續深奧義理的展開奠定基礎。 第二章:核心思想——三乘歸一與一佛乘 《法華經》最核心的教義是“一佛乘”。本書將重點解析“方便品”中的“三車譬喻”。佛陀為救度迷失於火宅中的眾生,先以聲聞乘(羊車)、緣覺乘(鹿車)、菩薩乘(牛車)作為權宜之計,引導眾生脫離三界火宅。然而,這三者終究是佛陀為接引眾生而施展的“方便”,其最終指嚮是唯一、究竟的“大白牛車”,即一佛乘。 詳細闡述“一佛乘”的內涵: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佛陀的教法,不論大小,皆是為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鋪設的階梯。此章通過對比聲聞、緣覺與菩薩乘的差異與共通之處,揭示瞭法華教義超越二乘局限的圓融性與包攝力。 第三章:慈悲的展現——說教的典範 《法華經》的偉大之處,在於其極緻的慈悲精神。本書將深入探討“化城譬喻”和“尋牛譬喻”。 “化城譬喻”揭示瞭佛陀教化的慈悲與耐心。如同引導迷途者到達寶藏,佛陀先以“化城”——即佛法中的暫時解脫法門——作為中途休憩之所,使疲憊的修行者得以安歇,再鼓勵他們繼續嚮著“寶所”——究竟的佛果邁進。這深刻體現瞭佛陀教化眾生的無盡善巧與方便。 “尋牛譬喻”則比喻眾生在生死輪迴中迷失佛性,而佛陀如同慈悲的父母,以各種教法引導迷失的“牛”(佛性)迴歸正道。 第四章:常住佛陀的顯現——壽量品深義 “壽量品”是《法華經》的精髓之一,它徹底顛覆瞭世人對佛陀的認知。本書將詳盡解釋“久遠成佛”的觀念。佛陀並非隻是釋迦牟尼時代纔齣現,而是早已在無量劫前就已經成佛的“久遠劫佛”。 通過對“譬如人以眾藥閤成一味藥”的比喻,闡述瞭佛陀住世的意義——為利益眾生而示現誕生、齣傢、成道、涅槃的形象。理解“壽量品”,即是體悟到佛陀本體的永恒性與不生不滅性,從而激發眾生心中潛藏的佛性,立誌求取無上菩提。 第五章:觀音法門的典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法華經》中流傳最廣的部分。本章詳細介紹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得名觀世音”的由來,以及其“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的“韆處祈求韆處應”的廣大神通和無盡慈悲。 本書將分析觀音法門如何在末法時代中成為眾生最直接的依靠。觀音菩薩示現的三十三觀音法相,是佛法慈悲落實於世間的具體體現,強調瞭聞聲救苦,平等濟度的精神。 第六章:法華的流通與行持——信解與受持 經文的最後部分,重點論述瞭如何將《法華經》的教義付諸實踐。本書將著重解讀“法師品”、“隨喜功德品”以及“囑纍品”。 “法師品”強調瞭弘揚法華之人的戒行與重要性,指齣弘法者必須具備清淨的德行和堅定的信心,方能正確引導眾生。 “隨喜功德品”則教導瞭廣結善緣、廣種福田的方法,即使是聽聞並對法華生起信心,也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 “囑纍品”是佛陀對末世弘法者的殷切囑托,確保法華正法能夠不被世俗汙染,代代相傳。本書旨在引導讀者建立對佛法的堅定信仰,成為正法的流通者,真正將“一佛乘”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中,實現“法華會上,蓮華化生”的終極目標。 結語 《妙法蓮華經講記》不僅是對經文的解釋,更是對一種生活態度的培養。通過對全經義理的梳理,期望讀者能夠洞察諸法實相,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最終得入究竟安樂之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宗喀巴
 
  法名羅桑劄巴,意為「善慧名稱」,通稱宗喀巴 、宗大師,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42歲時,得到佛護的《中論釋》,認識到月稱和清辯兩傢見解的異同,瞭悟到「緣起性空」,提倡「中觀應成」,並依此批判當時西藏流行之各種中觀學說,主張「一切法唯名分別安立」,建立他在中觀思想方麵的獨特主張。其弟子剋主傑開班禪轉世之先河,其弟子根敦硃巴即達賴轉世之初尊,宗喀巴是藏傳佛教一代祖師,被藏族人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譯者簡介
 
釋能海(1886年1月20日-1967年1月1日)
 
  俗名龔學光,字緝熙,又字闊初,男,四川綿竹人,中國近代佛教高僧,後人尊稱為能海上師、海公上師。
 
  能海上師是近代顯密圓通的著名愛國高僧,三十九歲於四川新都寶光寺齣傢為僧,嗣後接法於佛源和尚,為禪門臨濟宗第四十四世法脈。齣傢後不畏艱辛,兩度入藏求法,禮西藏大德高僧康薩老喇嘛為師,盡得喇嘛顯密法要、衣缽真傳,獲密宗格魯派宗喀巴大師第二十八代嫡傳。一生創建瞭成都近慈寺、綿竹雲霧山、重慶、上海金剛道場、五颱山清涼橋等多處密宗道場。講經弘法、註譯密宗經典,尤其在溝通漢藏佛教文化及和平解放西藏等方麵作齣瞭傑齣貢獻。"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34214
  • 叢書係列:Sunny文庫
  • 規格:平裝 / 84頁 / 14.8 x 21 x 0.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序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
 
  南無第二法王無上悲智雪山善巧賢慧普聞文殊應化根本大師宗喀巴尊足下恭敬頂禮伏乞一切時處普垂攝護(三次白)
 
  具德根本無上大寶師      安住於我頂尖蓮月輪
  大恩難得門中隨攝引      身口意三悉地使我成
  接引無比教王薄伽梵(釋迦佛)   補處菩薩至極不敗尊
  如來授記聖者無著師      佛佛子三恭敬作白啟
  荘嚴南洲善巧天親主      獲得中道聖者解脫軍
  住入信地解脫勝軍師      世間眼目三尊作白啟
  無比善說滅諸戲論主(釋迦佛)   普攝眾智勝者妙吉祥
  觀甚深義至聖龍樹師      妙說頂嚴三尊作白啟
  能成眾德之體具恩師      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善觀察已恒時奮殷勤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偶一獲此圓滿有暇身      最極難得大事瞭知竟
  日夜恒時決擇心堅固      生起相續不絕求加持
  身命動搖猶如水中泡      迅急滅壞必死應思惟
  死已如影隨形黑白業      引起後果決定獲不異
  如是知已一切諸惡業      細而又細亦復令斷離
  眾善資糧究竟能修成      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
  受用無厭一切眾苦門      世間滿足深險罪業坑
  堅意遠離解脫安樂永      義樂廣大生起求加持
  即此清淨齣離慧引起      正知正見大大不放逸
  聖教根本別別解脫戒      堅持修行能作求加持
  如我淪落生死固如是      一切父母眾生陷溺亦如之
  見已解脫諸趣擔負荷      發起菩提勝心求加持
  僅唯發心不受菩薩戒      或受不修亦難成菩提
  能善觀已佛子三聚戒      起大精進受學求加持
  心趨倒境動搖能作止      且於正義如理起尋思
  由是引發止觀雙運道      速急相續生起求加持
  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      一切乘中最勝金剛乘
  堪能士夫契入正習修      決定穩速入道求加持
  此時二種悉地成就體      宣說清淨誓語三昧耶
  無諂誑心決定獲得已      勝於生命守護求加持
  此後密部心要二次第      凡諸津要觀行務精勤
  勝義瑜伽四次不動搖      準如師教修行求加持
  如此妙道依止善知識          如理修行善友能常依
  一切內外魔障中斷類         隨即消滅清淨求加持
  齣生萬善恩師永不離         諸法資財受用悉具備
  地道一切功德圓滿已         持金剛位唯願穩速登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內容太難,而是因為它引發瞭我太多的省思。它不隻談「修法」,更談「心法」。書中有一段落特別提到,真正的密法成就,絕不是依靠外在的加持或特殊的儀軌,而是完全取決於行者內在的清淨心與正見。這讓我想起過去參加過的一些法會,大傢往往過度專注於法會的熱鬧氣氛或法師的開示,卻忽略瞭自己當下散亂的心念。這本書像一麵清澈的鏡子,照齣瞭我們在修行中常見的盲點和執著。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態去批判,而是用一種如同慈悲長者在引導後輩的口吻,娓娓道來修行的陷阱與對治之道。這本書對於那些已經有些佛學基礎,但感覺修行停滯不前的同修來說,絕對是破除瓶頸的關鍵鑰匙。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對我來說是略微「硬核」的,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耐心和專注力,這點是不可否認的。它不像現在很多網路文章那樣,用簡潔、口語化的句子來吸引人,而是保持著一種古典的莊重感和學術的嚴謹性。但這份「硬核」恰恰是它的珍貴之處——它拒絕走捷徑,強調的是對佛陀教法的忠實呈現。我發現,當我沉下心來,逐字逐句去咀嚼書中的義理時,那種法喜是深刻而持久的,遠超過一般輕鬆閱讀所能帶來的滿足感。它讓我體會到,真正的智慧需要我們付齣對等的努力去獲取。對於那些真正想在佛法上深耕、不滿足於皮毛知識的行者來說,這本著作無疑是提供瞭一個可以長期依止的法源,我會把它當作一個珍貴的知識寶庫,反覆參讀,每次都會有新的體悟。

评分

這套書的編排邏輯簡直是藝術品等級!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層次分明,環環相扣」。它不像有些法本那樣將顯密知識東拉西扯地放在一起,而是非常清晰地劃分瞭從基礎發心到究竟證悟的每一個階段。我特別喜歡它在闡述禪定次第時所採用的比喻和圖示(雖然我手邊的這本是純文字版,但文字中蘊含的結構感已經非常強瞭)。你會感覺到,作者對整個修行的地圖瞭如指掌,並且知道如何一步一步帶領你走過最艱難的路段。很多時候,我們在修持上遇到疑問,往往是因為我們試圖跳過某些基礎步驟,想直接攀登高峰。這本書則強烈地告誡我們,地基不穩,高樓必塌。這種對次第的尊重,體現瞭真正的傳承精神,讓人油然而生敬畏之心。

评分

老實說,剛翻開這本書時,我有點被它那種傳統的論述風格震懾住瞭,畢竟現在市麵上太多為瞭迎閤大眾而寫得過於簡化的佛學讀物。但深入閱讀後,我發現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的「紮實」和「不妥協」。它沒有為瞭追求流暢性而犧牲掉佛法義理上的精準度,對於一些關鍵的術語和概念,作者都給予瞭非常詳盡的解釋,甚至引用瞭多種祖師的論述來互相參照印證。這種治學的態度,讓我有種久旱逢甘霖的感覺,畢竟在追求心靈成長的路上,最怕的就是學到似是而非的「心靈雞湯」。這本書更像是一部嚴謹的教科書,引導讀者必須經過一番努力纔能領悟其精髓,但一旦領悟,那種堅固的法義基礎是任何浮光掠影的介紹都無法比擬的。對於想真正建立穩固三觀的同修來說,這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评分

這本關於藏傳佛教高僧大德修持方法的書,對我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特別是那些深入探討顯宗與密宗如何融會貫通的章節,讓我對佛教的整體架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一直覺得,密宗的修法雖然奧妙,但如果沒有堅實的顯宗基礎作為依託,很容易走入偏頗。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儀軌或口訣,而是用一種非常係統性的方式,把修行的次第層層剝開,讓人明白每一步的意義和必要性。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論述戒律和發心時所展現的嚴謹態度,這纔是真正大乘行者的風範。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於日常生活中如何實踐佛法,有瞭更具體的方嚮感,不再是空泛地追求境界,而是腳踏實地地從起心動念處著手修正。書中對不同階段行者的心性描寫,也讓身處不同修行階段的讀者都能找到共鳴,真的非常貼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