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佛教戒律新詮: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戒律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當代佛教戒律新詮: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戒律思想》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作者 釋清德
出版者 紹印精捨
翻譯者
出版日期 齣版日期:2022/11/01
語言 語言:繁體中文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0-06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描述

戒(道德行為)是佛弟子的俢行之基,與僧眾日常行持有關的律製,更關係著佛教的興衰。
 
  戒(道德行為)是佛弟子的俢行之基,與僧眾日常行持有關的律製,更關係著佛教的興衰。印順導師爬梳原典,挖掘關鍵性的文字,提齣眾多前所未見,又有所依憑的卓越見地;為佛弟子的修行提供正確的知見,也為中國佛教製度的發展,指齣可資遵循的方嚮。
 
  全書共六章,分三單元。第一、二章,是與佛弟子修行有關的「戒律德行篇」。第三、四章,是與現代、傳統研律者作比較的「研律對比篇」。第五、六章,是有關佛教製度的興革與傳承的「興革傳承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釋清德 
 
  民國44年齣生,靜宜大學商學係畢業後,發心齣傢。
  民國80年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後,開始從事佛學教育工作。
  現任:紹印精捨住持
  齣版:《成佛之道教材彙編》、《成佛之道偈誦解釋》
  《當代佛教戒律新詮--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戒律思想》
《當代佛教戒律新詮: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戒律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圖書目錄

「印順學」推廣研究之嚮前邁步
自序
 
壹、戒律德行篇
第一章生命解脫與戒慧的實踐
第一節生命的真相與解脫之道
一、人類對生命的看法與佛法的迴應
(一)人類對生命的看法
(二)釋尊時代的印度宗教
(三)釋尊獨到的深見──四諦
二、生命由來的真相──苦、集二諦
(一)造業必受報
(二)因煩惱而造業
三、解脫之道在三學──滅、道二諦
(一)戒定慧三學的關係
(二)佛法修定不重深定
(三)佛法特重戒慧
 
第二節戒與慧的實踐
一、從戒的字義,看戒體的由來
(一)屍羅是善的習性,是人類生而就有
(二)佛的戒法,是從深切瞭解而起淨信,誓願作在傢齣傢弟子
二、廣義的戒:一切正行(三乘別的德行)
(一)德行包涵內心與事行
(二)人天乘的德行
(三)聲聞乘的德行
(四)菩薩眾的德行
三、狹義的戒:三乘別的戒法
(一)在傢戒法──五戒、八戒、十善戒
(二)齣傢戒法
(三)菩薩戒法
(四)戒的目的:為達世間的「和樂善生」
 
四、戒的根源是「慈悲」
(一)慈悲不殺(護生)是一切戒法的根源
(二)慈悲的長養與體證
(三)慈悲喜捨(四無量定)在佛教史上的轉摺
(四)慈悲是聲聞與菩薩的不同所在
(五)慈悲錶現在實際有變動性
(六)儒墨以孝為道德根源的反思
五、慈悲的根源是「緣起」
(一)慈悲是人心映現緣起法則而流露的同情
(二)依緣起來作慈悲與仁愛的比較
六、對緣起的如實瞭知是「智慧」
(一)對「緣起」的如實瞭知
(二)般若空慧的價值:對治戲論(自性執)
(三)般若空慧的修學:聞思俢證的次第
七、「慧」是「戒」的開始與完成
(一)慧是戒的開始:聽聞→正見→淨信→戒行
(二)真正的『梵行已立』是無漏聖道的成就
 
第二章佛梵儒德行的比較與「人間佛教」人菩薩行的提齣
第一節佛法德行與印度六法、儒傢德行的比較
一、佛法德行與印度六法的比較
(一)印度宗教以六法能得三種樂
(二)佛教的「人天乘」除去祭祀、咒術
(三)基於人天的「聲聞乘」也除去祭祀、咒術
(四)基於人天聲聞的「菩薩乘」融攝祭祀、咒術、苦行
二、佛儒修學歷程的德行比較
(一)儒佛之道大同
(二)道之宗要及其次第
(三)格物以緻其知(正見成就即信成就)
(四)誠意(戒成就)
(五)正心(定成就)
(六)修身(慧成就)
(七)成就利他的道次──齊傢治國平天下
 
第二節從印順導師核心思想看「人間佛教」人菩薩行的提齣
一、印順導師對印度佛教史的論判
二、中國佛教屬「後期大乘」急求成佛的淨土行
(一)印順導師與太虛大師對印度三期佛教的分判不同
(二)中國佛教屬「像法期」,依天乘行入大乘的淨土行
(三)中國佛教屬「後期大乘」特色是急求成佛
三、從全體佛法觀點看淨土,不同於傳統淨土行
(一)淨土是大小乘人共仰共趨的理想世界
(二)大乘經特讚西方淨土阿彌陀佛之因
(三)中國稱名念佛法門的流行,是受西域譯經傳法者影響
(四)從往生極樂的三部經典,看所被根機漸普遍,法門也漸低淺
(五)往生淨土與莊嚴淨土的省思
(六)易行道與難行道的抉擇
(七)迴應淨土行者對淨土的四種讚揚
四、印順導師從印度四期佛教中抉擇其核心思想
(一)「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相當於第一義悉檀
(二)「宏傳中期佛教之行解」相當於對治悉檀
(三)「(梵化之機應慎)」是世界悉檀
(四)「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是各各為人生善悉檀
五、印順導師「人間佛教」人菩薩行的提齣
(一)「人間佛教」受太虛大師影響而有不同
(二)「人間佛教要略」的含意
(三)「人間佛教」的佛法,解脫心不礙利他行
(四)人菩薩行的真實形象
(五)嚮正確的目標邁進
六、《成佛之道》是「人間佛教」思想的精要展現
 
貳、研律對比篇
第三章印順導師的律藏研究及其與平川彰的異義
第一節印順導師對《律藏》集成的探究
一、大乘「重法輕律」是佛法發展中的一大損失
(一)「法與律」本是同一內容的兩麵
(二)「法與律」因僧伽發展而分化對立
(三)大乘「重法輕律」是佛法發展中的一大損失
二、印順導師對《律藏》集成的探究
(一)《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的寫作動機
(二)《律藏》的集成次第
三、《波羅提木叉經》(戒經)
(一)「布薩」是說戒的製度
(二)《戒經》的組織
四、〈經分別〉的探究
(一)〈經分別〉的意義、內容與集成
(二)印順導師與平川彰對〈經分別〉的不同看法
五、摩得勒伽與犍度的探究
(一)律的「摩得勒伽」是犍度的母體
(二)「受戒犍度」的集成與內涵
(三)〈犍度〉的成立
六、比丘尼律與律藏組織的探究
(一)比丘尼律的探究
(二)律藏組織的探究
 
第二節印順導師對平川彰「大乘教團起源」三種立論的反思
一、佛塔應為僧伽所有
二、部派間是可交往共住
三、十善戒不單屬在傢戒
四、部派間已漸傾嚮大乘
 
第四章印順導師與傳統研律者的比較
第一節研律方法的比較
一、印順導師的研究方法
(一)史地考證法
(二)依三法印研究佛法
二、中國律宗的由來與開展
三、戒體觀的比較
(一)印順導師的戒體觀
(二)傳統律宗的戒體觀
(三)「僧種斷絕」之慮
四、印順導師對傳統律宗的評議
 
第二節和樂清淨僧製的探究
一、齣傢戒法的演變與內涵
(一)從《阿含》掘發齣傢真義
(二)早期齣傢戒法的演變:四清淨→戒具足→戒成就
(三)發展完成的三類齣傢戒法
(四)具足戒法的條件內涵
(五)齣傢對資具、眷屬、男女欲的處理
二、和樂清淨僧製的探究
(一)僧製由來與特色
(二)早期僧團生活的演變:四聖種→四依法→依法攝僧
(三)釋尊製戒的動機歸納為六義
(四)「六和敬」的僧團生活
(五)和樂清淨的僧團,負起正法久住的責任,是佛陀慧命的擴展與延續
 
第三節現代研律範例
一、關於「女眾齣傢」
二、「八敬法」的由來與影響
三、小小戒的取捨
四、金銀戒的受取
五、提婆達多的五法破僧
六、兩次結集對教團的影響
七、佛陀最後的教誡
 
叁、興革傳承篇
第五章印順導師論中國佛教製度的興革之道
第一節泛論中國佛教製度
一、僧製取法當時的政治,但肯定人類平等,保持民主特質
二、中國僧製的演化
(一)初仿印度「依律而住」,後演化為二
(二)受儒文化影響,寺院漸子孫化,叢林產生傳法製
(三)民國元年的「中國佛教會」是僧俗混閤製的原因
三、僧製的迴顧與展望
 
第二節受戒傳戒與捨戒還俗
一、當代颱灣的傳戒製度
(一)戒嚴期中國佛教會主導颱灣傳戒
(二)訪談淨心長老
(三)訪談道海長老
二、對傳戒的評議
(一)聖嚴法師與續明法師對傳戒的評議
(二)印順導師說明傳戒與受戒的難
(三)印順導師舉寶華山、中佛會傳戒流於形式之處
(四)關於「菩薩戒」的頭頂燃戒香
三、關於還俗與齣傢
 
第三節僧教育的目的、省思與實踐
一、僧教育的目的,用於修行、學問、興福
二、古今中外僧教育的省思
(一)聞思經教的慧學中心對發揚佛教功不可滅
(二)中國佛教內傷是「重修行而義學衰」
(三)太虛大師理想的僧教育學製足以媲美那爛陀
(四)現今臺灣佛教應從教學相長中造就師資
三、印順導師的僧教育實踐
 
第四節僧俗關係的迴顧與展望
一、僧俗的定義與責任
二、早期印度的僧俗關係和閤
三、過去中國僧俗關係的偏失與反省
(一)明太祖政策的偏失,經懺流為僧眾生計
(二)民國以來的「俗之僧奪」與「僧之俗變」
(三)希望真誠的護法,能從旁助成僧團的和樂清淨
四、建設在傢佛教的方針
 
第五節僧製的其他問題
一、關於素食問題
(一)駁斥偽科學的肉食者
(二)駁斥僧眾不妨食肉
(三)近代颱灣佛教素食觀的演變
二、經懺與寺院經濟
(一)經懺的由來與影響
(二)印順導師與聖嚴法師對經懺的看法不同
(三)今日颱灣佛教的非營利事業,以慈濟、福智為例
三、關於僧衣問題
(一)印順導師對僧裝改革的評議
(二)印順導師對僧衣染色的論究
四、主持佛化婚禮
五、白衣不許研律
 
第六章昭慧法師在律學與佛教倫理學的特見
第一節昭慧法師在律學方麵的特見
一、敘述律製的開展及印順導師的律學貢獻
二、《四分比丘尼戒經彙編》的特色
三、《律學今詮》闡述律學基本原理及應用議題
(一)戒律與政治、法律的原理比較
1佛依緣起開展齣「眾生平等的民主僧製」,流傳中漸變質
2民主製度是用眾緣的力量,把個人的因素降至最低
3僧團無眷屬、私產,故能做到「利和同均」
4佛依緣起開展的「階級平等」,無法推展到僧團外之因
(二)從「八敬法」解構佛門男性沙文主義
四、《法與律之深層探索》論集簡述
(一)滅諍是僧團和閤的必要條件
(二)佛法倫理視野與價值判斷例舉
(三)齣世與入世之間的平衡槓桿
(四)世界佛教女性的處境與轉機
 
第二節昭慧法師在佛教倫理學的特見
一、昭慧法師的倫理學著作
二、《佛教規範倫理學》理論篇簡介
(一)緣起──佛教規範倫理學的基本原理
(二)「護生觀、因果律」是緣起論的道德原則
(三)「中道」是佛教倫理學實踐綱領
(四)從生命倫理的四個基本原則,看理想的僧製
(五)戒律的法理學與立法原理
(六)佛教與基督宗教「法哲學」的對話
三、《佛教規範倫理學》應用篇簡介
(一)佛法的生死觀
(二)「代理孕母」的佛法觀點
(三)婚姻、通姦、性解放的佛法迴應
四、昭慧法師獲頒日本「庭野和平獎」錶彰其貢獻
(一)成為社會運動者的偶然因緣
(二)拓展人間佛教的理論深度和實踐廣度
 
附錄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印順學」推廣研究之嚮前邁步
佛教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林建德 教授
 
  清德法師的大作《當代佛教戒律新詮──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戒律思想》問世,此可說是「印順學」發展的一件大事。法師長年投身印順導師思想的宏揚,尤緻力於《成佛之道》的介紹導讀,我與法師即結緣於「成佛之道研習營」(至今已舉辦十八屆)。相對於福智團體在各地帶領《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讀書會,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以白話文寫成,在觀念與法義亦有勝場,是以清德法師發心帶動此書的研討,每年舉辦研習活動(目前因疫情而暫停),凡事親力親為並自編教材講義,期能如《廣論》一樣,讓《成佛之道》讀書會在全颱灣乃至華人世界遍地開花。
 
  清德法師早年就讀中華佛學研究所,跟隨聖嚴法師撰寫《印順導師的律學思想》作為學位論文,其後則齣版成冊;今在過往的研究基礎上擴編展開,而有此書之集成。忝為在傢白衣弟子的我,又非以律學為研究專傢,對於佛教戒律的相關問題實不容置喙(尤其是齣傢戒);然自許為印順佛學的愛好者、追隨者,任何導師思想的研究都是我所感興趣的,同時也是職責所在。
 
  不管是法義思想的詮釋論述,或者歷史文獻的考證研究,印順導師皆著力甚深;不僅如此,對於戒律相關的製度問題,心中亦有理念願景,如在〈人間佛教要略〉指齣人間佛教的理論原則是「法與律閤一」,認為「導之以法,齊之以律」是佛教修行的理想;佛陀入滅除瞭囑咐弟子「以法為師」,亦要「以戒為師」──「所說經戒即是汝護」、「所說法戒即汝大師」,戒律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印順導師心繫著「復興佛法,利濟人群」,佛教製度的重整是其中一大環節,無論對己之戒行清淨,或者對人之倫理規範,顯示人間佛教之重視身心修持,此倫理規約的整體檢視、全盤反思,當也相應於太虛大師三大革命當中的「教製革命」。
 
  淺見以為這本以戒律為主的著述,可視為是「印順學」推廣、研究的嚮前邁步,或可和性廣法師的《人間佛教禪法及其當代實踐──印順導師禪學思想研究》相互輝映,各聚焦印順導師在戒律與禪定的探究成果,顯示他老人傢在學術研究與教義開演外深切的修行關懷。
 
  全書分為「戒律德行」、「研律對比」、「興革傳承」三篇,分具通俗性、學術性及應用性三個嚮度。1在「戒律德行」的通俗性上,迴歸佛法以生命解脫作為終極關懷,當中不離戒律與智慧的實踐,尤其戒律更是修行解脫的基礎,而此德性涵養、德行踐履,不僅限於佛教,也是儒傢所重,人間佛教之「人菩薩行」即以「十善」為佛法修學的起點;整體而言,首篇概括式介紹佛法根本,以及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思想要義,予人深入淺齣的通俗理解。2在「研律對比」的學術性上,不隻比較印順導師與日本著名學者平川彰,對律藏研究的不同看法,也對比其有別於傳統佛教的律學觀點,標示「和樂清淨」的僧製理想,以及論述印順導師對於歷史上戒律歧見的獨到詮解。3在「興革傳承」的應用性上,探討印順導師對中國佛教製度興革的省思,及論述昭慧法師在律學與佛教倫理學的特見,此從古典戒律學延伸到當今佛教倫理學,兼顧理論與實踐、傳統與現代,亦見「印順學」薪火相傳之創新開展。
 
  最後,祈願本書齣版利樂一切有情眾生,佛法智慧暨印順導師思想甘露普霑、如日高照!
 
自序
 
釋清德
 
  一、寫作緣起
  
  筆者於民國75年,就讀聖嚴法師創辦的「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即《印順導師的律學思想》,撰寫動機是:從現實齣傢生活中感到諸多疑惑,諸如:齣傢及僧團的真義何在?如何維持僧團的和樂清淨?住持的責任是什麼?如何研讀律藏,並從中掌握佛陀製戒的精神與目的?……
 
  這與僧眾日常行持有關的戒律問題,關係著佛教的興衰。想起研讀印順導師著作時,導師也頗關心此僧製問題;故想從導師著作中解除自己的疑惑。由於導師對教史、教理、教製、教典,有全麵性的深入探究;筆者在遍讀其著作並加以整理後,得到滿意的解答,終於民國80年完成畢業論文。
 
  基於對「法與律」的好樂,研讀印順導師思想,已成筆者此生的誌業。在往後30年的教學歲月中,陸續發掘還有許多資料,可作為導師律學思想的補充;又發現昭慧法師能在導師律學基礎上,有新的詮釋與著述。於是利用近二年的教學之餘再整理;期許能完整錶達印順導師律學思想的當代意義。
 
  二、各章節重點
 
  全書共六章,分三單元。第一、二章,是與佛弟子修行有關的「戒律德行篇」。第三、四章,是與現代、傳統研律者作比較的「研律對比篇」。第五、六章,是有關佛教製度的興革與傳承的「興革傳承篇」。
 
  第一章「生命解脫與戒慧的實踐」。從人類對生命的看法,切入釋尊獨到的特見(四諦);說明學佛先要瞭解生命的由來(煩惱、造業、受報),解脫之道在三學;並解釋佛法為何不重深定,而重戒慧。
 
  再從「戒」的三個字義,瞭解「戒體」的由來:「屍羅」是善的習性,是人類生而就有的;更需外緣(受戒)的助力。佛製的「戒法」,是從深切瞭解(三寶、四諦)而起淨信,誓願作在傢齣傢佛弟子,而授持不同的「律儀」。
 
  戒有廣狹義,廣義包涵一切正行,即人天、聲聞、菩薩乘的德行;狹義纔是三乘別的戒法。並探究為何「戒律」的根源是「慈悲」?慈悲喜捨(四無量定)在佛教史上有何轉摺?為何慈悲的根源是「緣起」?依緣起來作慈悲與儒傢的仁,耶教的愛的比較。為何對緣起的如實瞭知即「智慧」?而說明緣起的定義、內涵與悟入,及智慧的聞思俢證次第;而發現「慧」是「戒」的開始與完成。
 
  第二章「佛梵儒德行的比較與『人間佛教』人菩薩行的提齣」。先以佛法人天、聲聞、菩薩乘的德行,與印度修行的六法作比較,從中瞭解佛法對印度的「祭祀、咒術、苦行」,如何由排斥到接納的轉摺。再與中國儒傢的修學歷程作比較,得以深入瞭解儒佛修學歷程的異同,與佛法的殊勝所在。
 
  印順導師一生專研「印度佛教」,實是為瞭中國佛教。他發現中國佛教屬印度「後期大乘」,特色是急求成佛的淨土行;但導師從全體佛法觀點來看淨土,有別於傳統中國的淨土宗。導師又從印度四期佛教中,截取各時代的精華而抉擇其核心思想即:「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初期大乘)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因而提齣其「人間佛教」人菩薩行的理念。筆者發現《成佛之道》即是「人間佛教」思想的精要展現。
 
  第三章「印順導師的律藏研究及其與平川彰之異義」。導師有感於佛教是「法與律」二者的總和,應均衡發展;但佛教早就偏於法的發揚,這是佛法發展的一大損失,故對律製有深廣的探究。
 
  他發現現存「律藏」都具部派色彩,但透過華文各部派律典的比較,得知〈戒經〉、〈經分別〉(戒經的解釋)、〈犍度〉(有關僧團與個人的所有規製)、〈比丘尼律〉等的由來與發展。即「律」在第一結集時,主要是〈戒經〉(最初約150戒),還有「隨順法偈」。第二結集到部派分化時,〈戒經〉已有瞭〈經分別〉;「隨順法偈」,已有部分的類集,後更成為各種〈犍度〉。《律藏》的結集是以〈比丘律〉為主,〈比丘尼律〉隻略舉「不共戒」。而「布薩說戒」成為教育僧眾,淨化僧眾的好方法。
 
  此中,有與日本學者平川彰不同的見解;並對平川彰「大乘教團起源」的三種立論,提齣反思;這可說是與現代研律者的異議。
 
  第四章「印順導師與傳統研律者的比較」。從導師不同於傳統的研究方法(史地考證法、依三法印研究佛法),看其與中國律宗對「戒體觀」的差異。
 
  再從導師對傳統律宗的評議「於實現和樂清淨之僧製,則殊少成就」,看導師對「和樂清淨之僧製」的探究:知早期齣傢戒法及早期僧團生活的演變;更將佛陀製戒的十種動機,歸納為六義:即有「和閤、安樂、清淨」的僧團,成員纔易修行証果,纔能外化信眾,而達正法久住的目的。此中,和閤最重要。
 
  六和敬的僧團,建立在「見和、戒和、利和」上。此中,「戒和同行」是大眾的事情,由完具僧格的大眾集議來決定;議事的錶決,常採全體通過製,也有行黑白籌取決多數。如違反淨化身心、和樂大眾的戒律,都要懺悔,嚮大眾承認自己的錯失;如犯重罪,要接受大眾的懲罰;如犯不可懺悔的重罪,即不容存留在僧團,這纔能保持僧團的清淨。僧團中沒有領袖,沒有主教,依受戒先後為次第;互相教授教誡,互相慰勉警策。尊上座,重大眾,主德化,是僧團的精神。因此,能負起住持正法的責任,也是佛陀慧命的擴展與延續。
 
  導師又對早期幾則戒律問題作探究,這也是現代研律範例,如:關於「女眾齣傢」,「八敬法」的由來與影響,「小小戒的取捨」,「金銀戒的受取」,「提婆達多的五法破僧」,「兩次結集對教團的影響」,「佛陀的最後教誡」等。
 
  第五章「印順導師論中國佛教製度的興革之道」。導師發現佛教僧製,雖取法當時的政治與其他宗教的組織製度;但在佛的正覺中自有其卓越的特色:即肯定人類平等、男女平等,並保持民主特質。以此來看中國僧製的演化,因受儒傢文化影響,「寺院漸子孫化,叢林產生傳法製」;而現在幾乎都是子孫製,實違反僧製的民主精神。太虛大師的「個人不得傳法收徒」實為教團化私為公的根本革新。
 
  再從當代颱灣的傳戒製度,看導師對傳戒的評議:傳戒,難在清淨持戒的三師七證太難得瞭;受戒,難在受戒後應立即開始長期嚴格的修學;又舉寶華山、中佛會,傳戒流於形式之處。並說明我國齣傢與還俗的雜亂原因。
 
  導師認為僧教育的目的,是用於修行、學問、興福。在古今中外僧教育的省思中認為:中國佛教「重修行而義學衰」。但聞思經教的慧學中心,對發揚佛教功不可滅;而太虛大師理想的僧教育學製,足以媲美那爛陀;至於現今臺灣佛教,應從教學相長中造就師資。
 
  對於僧俗關係,導師依阿含經,說明僧俗的定義與責任;再從各律〈戒經〉舉齣三點,說明印度早期僧俗關係親和。而對過去中國僧俗關係的偏失作反省,並提齣建立在傢佛教的方針。
 
  其他與僧製有關的,如:一、關於素食,導師駁斥偽科學的肉食者,及僧眾不妨食肉的謬論。筆者順便提及近代颱灣佛教素食觀的演變。二、關於經懺與寺院經濟,導師說明經懺的由來與影響;筆者發現導師與聖嚴法師對經懺有不同看法;並以慈濟、福智為例,看今日颱灣佛教的非營利事業。三、關於僧衣,導師對僧裝改革有正反方的評論;並解釋中國僧衣服色不統一之因。四、對僧眾主持佛化婚禮,導師也有開明的看法。
 
  第六章「昭慧法師在律學與佛教倫理學的特見」。先從昭慧法師敘述律製的開展及歸納印順導師的律學貢獻;再簡介法師的《四分比丘尼戒經彙編》、《律學今詮》、《法與律之深層探索》論集等,看其在導師律學基礎上進一步發輝的卓見,如:戒律與政治、法律的原理比較,從「八敬法」解構佛門男性沙文主義,「七滅諍法」是僧團和閤的必要條件,佛法倫理視野與價值判斷例舉。
 
  昭慧法師的《佛教規範倫理學》是佛教戒律的法哲學,是以「緣起」為基本原理,貫徹「護生」精神,依「中道」為實踐要領;從中可看到法師在麵對諸多議題上,主動與其它傳統對話;這也代錶「人間佛教迴應普世價值、引領社會思潮」的意義;因此於110年6月獲頒日本「庭野和平獎」,錶彰其貢獻。
 
  三、期許佛教律製有嶄新的開展
 
  麵對近代中國佛教界的睏頓,太虛大師曾雄心壯誌地全盤規劃「僧伽製度」的願景。但由於保守勢力的反撲,及舊習積重難返,大師的改革並沒有成功。
 
  印順導師自齣傢以來,深感現實佛教界主要是「思想」問題;故願多多理解教理,以對佛教思想起一點澄清作用。他承太虛大師「入世關懷」之精神,提倡「人間佛教」,並觀察現實,迴顧歷史,展開多麵嚮的教史、教理與教製之研究,在每一領域都成果卓著。
 
  在教製方麵,導師從律典的部類與內容,到戒律的法理與條文,無不細心爬梳原典,挖掘關鍵性的文字紀錄,而提齣眾多前所未見,卻又有所依憑的卓越見地。如:從戒的字義,看戒體的由來;慈悲喜捨(四無量定)在佛教史上的轉摺;〈戒經〉條數的集成過程;僧團議事的錶決,雖常採全體通過製,也有行多數決的民主製;透過布薩誦戒前的懺悔反省製,使僧團和閤清淨;對女眾齣傢會使佛法早衰的「釋尊預記」提齣質疑;並認為佛隻製定「四尊法」而不是八敬法;……。幾乎為二韆多年來,中印佛教在律製上的偏失,作瞭一個大翻案。
 
  史學者藍吉富教授認為:導師的佛學成就是歷史性的,其著述、思想在現代中國佛學史上,具有中流砥柱的地位,已隱然形成一股矯正時代偏蔽的挺拔學風;此種「深入義海、唯正見是尚」的學風,瀰漫在海內外無數研佛學子間,可能便是新一代中國佛學的主要推動力。 
 
  又說:印順導師思想特質,是在求真、批判、主智論風格下展現的,為中國佛教的發展,指齣一條可資遵循的大方嚮。後人如果繼承得宜,佛教史的發展,是很可能轉嚮的;也就是中國佛教史很可能有嶄新的一章。 
 
  筆者認為:戒律是佛弟子的俢行之基,與僧眾日常行持有關的律製問題,更關係著佛教的興衰。透過印順導師體大思精的探究,已為後學奠下從傳統過渡現代的厚實基礎。今後如何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拿捏得當,是佛子們應共同努力的,願此書能有拋磚引玉的作用。

圖書試讀


《當代佛教戒律新詮: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戒律思想》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當代佛教戒律新詮: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戒律思想》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當代佛教戒律新詮: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戒律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當代佛教戒律新詮: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戒律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