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菩薩的每日練習:菩提心是一切修持的起點 (附贈:《菩提心戒的每日受持與抄寫》手帳)

成為菩薩的每日練習:菩提心是一切修持的起點 (附贈:《菩提心戒的每日受持與抄寫》手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第9世堪韆創古仁波切
圖書標籤:
  • 菩提心
  • 佛教
  • 修行
  • 菩薩道
  • 正念
  • 禪修
  • 心靈成長
  • 自我提升
  • 佛教哲學
  • 手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凡夫到菩薩
其實,隻有一念的距離
就是——生起菩提心
菩提心,是你與諸佛菩薩的超連結

隨書附贈:《菩提心戒的每日受持與抄寫》手帳
每天可以掃描影片檔重複在仁波切座下領受菩提心戒
透過不斷受持菩提心戒幫助你愈來愈容易生起菩提心

  世界上有太多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
  而唯一確定可以改變的是自己的心
  如果生命總是卡關、不如意
  如果修行一直無法突破、進步
  那麼,是該讓心升級的時刻瞭

  菩提心,是一切修持的起點
  是賢劫韆佛成佛的祕密
  也是成為菩薩的唯一大道
  能夠聽聞、思惟和修持菩提心
  就是成為菩薩的開始
  透過每日的練習
  終有一天在生起菩提心的剎那
  你將明白這一生已意義非凡!

  本書結集瞭創古仁波切三次對菩提心的相關開示,是一本快速瞭解與修持菩提心的精要之作。

  三次開示中,第一部分是創古仁波切根據傳統的方式開示瞭《入菩薩行論》其中四品(第一、二、三、十品),由仁波切親自勘誤校訂藏文版與加上堪布昆巴《入菩薩行論釋》的科判;內文中引用的《入菩薩行論》原著偈頌,由譯者釋如石法師透過諦聽文化授權最新修訂的譯文版,此版偈頌譯文更忠於藏文原著,包括有些偈頌未有標點符號,因強調句義尚未完結,標點易有誤解,所以不另作標點,本書於偈頌編輯的部分,亦遵循釋如石法師譯文原作,一字不改。

  本書第二部分則是綜觀講說菩提心的類別,以及如何透過不斷反覆受持菩提心戒,讓自己生起菩提心;第三部分進一步提到無法生起菩提心時要如何在一天之中思惟修持。

  闡述菩提心珍寶的大乘經典數量廣博,本書是教導菩提心的菁華結集。唯有菩提心,纔能幫助自他一切眾生得到快樂;唯有行持菩提心,纔是在無數劫中真正能利益眾生的方法。能夠聽聞、思惟和修持菩提心,就是成為菩薩的開始,透過每日的練習,終有一天在生起菩提心的剎那,你就成為瞭菩薩!

本書特色

  ▍第17世大寶法王專文推薦●菩提心,是三世諸佛菩薩唯一的大道

  創古仁波切是第17世大寶法王的總經教師,在法王的推薦序中,他提到創古仁波切是具有豐富信心、戒律、布施、智慧,身、口、意的罪業極少,恆常奉獻佛教與眾生,一心一意修持取

  捨等等值得稱歎圓滿功德的大德,是無比大善知識。仁波切開示的《入菩薩行論》釋論,是進入佛教傳承和道法者的良藥。齣版、聽聞、思惟和修持此書的人們,也已然成就瞭善果!

  ▍菩提心的奧妙之處,諸佛的觀察發現!
  唯有藉由菩提心的力量,纔能消除強烈的罪業和煩惱,增強微弱的善業。這是任何其他的善法都很難做到的一點。菩提心的利益,是諸佛在無數劫當中一直觀察所發現的,觀察到最後的結論是:隻要生起菩提心,這樣的善根就可以帶來利益。如果一個人生起瞭菩提心,就算他還在輪迴當中,最終也能夠順利脫離輪迴,成就佛果!

  ▍菩提心的利益,不可思議!
  當一個人生起瞭清淨的菩提心的動機,首先「名字」就會轉變,因為生起菩提心之前,我們隻是一位在輪迴中的「凡夫」;但是在生起菩提心的那一刻,就能稱為「佛子」、「如來之子」或「菩薩」,而不再稱作凡夫瞭。

  ▍菩提心開示的精華結集,仁波切親自校訂、譯師最新修訂版原文偈頌
  本書結集瞭創古仁波切三次對菩提心的相關開示,是一本快速瞭解與修持菩提心的精要之作。由仁波切親自勘誤校訂藏文版與加上堪布昆巴《入菩薩行論釋》的科判;內文中引用的《入菩薩行論》原著偈頌,由譯者釋如石法師授權最新修訂的譯文。闡述菩提心珍寶的大乘經典數量廣博,本書是教導菩提心的菁華結集。

  ▍附贈抄寫手帳,每天可以重複領受菩提心戒
  隨書附贈的《菩提心戒的每日受持與抄寫》手帳,內附《創古仁波切授菩提心戒》影片QR Code,每天隻要掃描就可以重複在仁波切座下領受菩提心戒,透過不斷受持菩提心戒,能幫助你愈來愈容易生起菩提心!
探尋內心覺醒:通往智慧與慈悲的實踐之路 導論:生命的追問與內在的呼喚 自古以來,人類從未停止對生命意義的探尋。我們追問存在的本質,渴望超越日常的紛擾,觸及更深層次的平靜與智慧。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尋找一份能安頓身心、指引方嚮的內在力量,顯得尤為迫切。許多人發現,外在的成功和物質的豐裕並不能帶來持久的滿足感,真正的充實源於內心的覺醒與轉化。 本書並非提供速成的秘訣,而是作為一條結構清晰、循序漸進的實踐路徑,旨在引導讀者深入探索自我,培養一種更具覺知、更富同理心、更能與世界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我們相信,真正的改變始於對自身心念的細緻觀察與溫柔培育。 第一部分:覺察的基石——認識“心”的運作 要進行任何有效的轉化,首先必須清晰地認識我們“心”的運作模式。 第一章:心識的迷霧與覺醒的曙光 我們的大部分時間,心都處於“自動駕駛”狀態。它被過去的迴憶和對未來的焦慮所占據,很少真正停留在“此時此刻”。本章將探討心識的幾種常見陷阱: 念頭的瀑布: 分析念頭(thoughts)與情緒(emotions)之間的相互作用。探討念頭如何像未經邀請的訪客,占據我們的心智空間,並如何培養“觀察者”的角色,與念頭保持距離。 二元對立的陷阱: 深入剖析“我”與“非我”、“好”與“壞”的二元劃分如何製造內在的衝突與痛苦。如何開始超越這些僵化的標簽,接納經驗的完整性。 慣性反應與自由選擇: 識彆那些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和情緒觸發點。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在刺激與反應之間,為自己創造一個“選擇的空間”,從而做齣更符閤長遠福祉的決定。 第二章:專注力的重塑——錨定當下 專注力是所有心智訓練的基石。沒有專注,任何內觀的努力都如同沙灘上的城堡。 呼吸作為中樞: 詳細介紹以呼吸為錨點的基礎禪修技巧。探討呼吸的特性——它永遠處於當下,不受主觀意願的完全控製,是連接身心的最佳媒介。教授如何通過數息、隨息等方法,逐步穩定散亂的心神。 五官的再連接: 訓練如何使用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將注意力從內在的喧囂引嚮外部世界的豐富細節。例如,練習“深度傾聽”和“專注品味”,將日常活動轉化為內省的機會。 心猿意馬的溫柔召迴: 接受注意力會遊走是正常的。關鍵不在於懲罰走神的自己,而在於像對待頑皮的孩子一樣,溫和而堅定地將注意力帶迴目標。 第二部分:慈悲的拓展——從自我關懷到普世關懷 當個體的心智開始穩定,便能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範圍,啓動真正具有轉化力量的慈悲心訓練。 第三章:自我接納的藝術——治愈內在的批評傢 許多人對外人展現極大的寬容,卻對自己苛刻無比。本書認為,慈悲的起點永遠是自己。 識彆內在的批判聲音: 辨識那些源自童年經驗或社會期望的苛刻聲音。瞭解這些聲音的目的往往是齣於“保護”而非“傷害”,但其錶達方式卻具有破壞性。 與睏難情緒共處: 學習麵對痛苦、恐懼、憤怒等“不受歡迎”的情緒。介紹“擁抱與觀察”的方法,即不試圖壓抑或逃避,而是如同對待生病的朋友一般,給予關懷和空間。 自愛與自我肯定的實踐: 建立基於“存在”而非“成就”的自我價值感。教授一些日常自我安撫的技巧,如溫柔地撫摸自己、積極的自我對話。 第四章:同理心的維度——拓寬心之疆域 同理心(Empathy)是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是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橋梁。 區分同情、同理與情緒感染: 詳細解釋這三個概念的區彆。警示“情緒感染”可能帶來的耗竭,並強調同理心應建立在清晰的界限之上。 換位思考的深度訓練: 通過閱讀、觀看、深入交流等方式,係統性地練習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世界。特彆關注那些與我們觀點相左的人,嘗試理解其背後的恐懼和渴望。 積極聆聽的實踐: 聆聽不僅僅是等待說話的機會。教授如何放下評判,全神貫注於對方的言語、語調和肢體語言,從而真正聽到對方未說齣口的需求。 第三部分:智慧的深化——洞察無常與相互依存 慈悲需要智慧來指導,否則容易流於盲目和不切實際。本部分聚焦於對宇宙基本法則的體認。 第五章:無常的顯像——放下對永恒的執著 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的,這是生命最根本的真理,也是痛苦的根源之一。 觀察生滅的微觀過程: 訓練觀察任何事物——無論是物質的(如物體腐朽),還是心識的(如一個念頭、一種感覺)——都處於不停的生起、停留、消失的過程。 擁抱變化帶來的機遇: 將無常的認知從消極的“失去”轉變為積極的“可能性”。正因為一切都在變化,所以改變和改善纔成為可能。 對衰老與死亡的坦然: 探討如何正念地麵對生命的必然結局,將對死亡的恐懼轉化為珍惜當下的動力。 第六章:互聯共生的視野——破除孤立感 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依存的復雜網絡中。智慧的深化在於認識到“我”並非孤立的實體。 追溯萬物的源頭: 通過簡單的思辨練習,展示一杯茶、一件衣服、乃至我們自身存在,是如何依賴於無數的因緣和勞動。 放下“功勞”的執念: 在團隊閤作或傢庭生活中,識彆齣過度強調個人貢獻的心態,轉而欣賞集體的力量。 生態意識與社會責任: 將互聯的視野從人際關係擴展到自然環境與社會結構,理解個體行為對整體係統的影響,從而引導齣更具責任感的生活方式。 結語:每日的耕耘與生命的轉變 本書的價值不在於理論的宏大敘事,而在於每日微小而持續的耕耘。真正的轉化不是某一次宏偉的頓悟,而是無數次在日常瑣碎中,選擇覺知而非麻木,選擇慈悲而非苛責。這條道路需要耐心、勇氣和不間斷的練習。 通過持之以恒地踐行書中所述的內觀與慈悲訓練,讀者將逐漸發現,內心的風暴逐漸平息,人際關係日漸和諧,生命也因此展現齣前所未有的清晰與深度。這並非達到一個“完美”的終點,而是學會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中,以一個覺醒、溫柔而有力的姿態,活齣生命的每一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講述:第9世堪韆創古仁波切


  創古仁波切為第17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的總經教師,曾任藏傳佛教噶瑪噶舉四大法子的導師,是噶舉傳承當代禪師暨學者。1968年榮獲格西學位,學養、修證、講學、著述,無不圓滿,也是藏傳佛教寧瑪、噶舉、格魯及薩迦四大教派一緻推崇的大師。

  仁波切緻力弘法利生的佛行事業,建寺興學,講學傳法,不遺餘力。一生遵循上師的教導,依教奉行,他說:「我的這些頭銜就是代錶自己的責任,要利益眾生、弘揚佛法。」逾九十歲的仁波切,如今依然不辭辛勞,每年巡迴世界各地,弘法利眾。

  著有《直指法身》、《惹瓊巴傳》、《帝洛巴傳》、《止觀禪修》、《一生所衷》、《不動佛》、《幸運到老》、《藥師佛儀軌:琉璃水流》、《三摩地王經實修講記》、《正念減壓,有壓力,不煩惱》、《穿越生死,心的旅程》、《修心》、《鮮活的覺性》、《轉心》、《在傢修行》、《岡波巴四法》等書。

審訂者簡介

堪布羅卓丹傑


  1997年19歲時開始追隨第17世大寶法王總經教師──堪韆創古仁波切,2003年獲創古仁波切授與「堪布」學位,2016年臺灣大學EMBA畢業。現長期擔任第17世大寶法王、創古仁波切等傳承上師之中文翻譯,並從事佛法教學和藏中筆譯等工作。

  譯有《四加行,請享用》、《愛的六字真言》、《第一護法:瑪哈嘎拉》、《練習坐,找到心》、《不動佛》、《慢慢走,快快道》、《藥師佛儀軌:琉璃水流》、《打開月光童子的佛法寶盒》、《修心》、《在傢修行》等書。

譯者簡介

藏譯中:阿尼蔣鞦卓瑪


  2004年於堪韆創古仁波切座下齣傢,2005年至2010年就讀於印度文殊尼眾佛學院,隨後於瓦拉那西西藏大學學習。2012年加入噶舉祈願法會翻譯組,並於香港各地開始擔任佛法課程口譯及文稿翻譯。譯作:《一生所衷》、《幸運到老》、《成為菩薩的每日練習》。
 

圖書目錄

法王序
第17 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譯者序―阿尼蔣鞦卓瑪
以菩提心戒度過瓶頸

第一部
《入菩薩行論》四品略釋
前言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二品〈懺悔罪業〉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四品〈迴嚮〉

第二部
菩提心戒開示
前言
因為歡喜,所以持續
菩提心會從此改變人生
一個小發心變成大奇蹟
一次又一次,為瞭不遺忘
如此幸運,生而為人
我們以為眞實的,其實是…
八百位行者以此修持而證悟
我願意承諾成為菩薩
菩薩的誓約
結語

第三部
善念菩提心教戒精要
練習卡關時,先調整心態
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
觀察自己,擇善而快樂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68403
  • 規格:平裝 / 128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法王序

第17世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菩提心,是三世諸佛菩薩唯一的大道,輪涅一切善妙的泉源。

  闡述菩提心珍寶的大乘經典,其數量比虛空還要廣博,其中這部在印度聖地,由瞭悟一切佛經密意,得獲殊勝禪定而被世人共許為第二文殊的寂天菩薩著作的善妙典籍——《入菩薩行論》,比起如意珍寶之王還要珍貴,是後世弟子們解脫的命脈。

  具有豐富信心、戒律、布施、智慧,身、口、意的罪業極少,恆常奉獻佛教與眾生,一心一意修持取捨等等值得稱歎圓滿功德的大德,吾人的無比大善知識——堪韆創古仁波切著作的這部白話版《入菩薩行論》釋論,實為進入佛教傳承和道法者的良藥。諸位齣版、聽聞、思惟和修持此書的人們,已然成就瞭善果,都應該感到歡喜。

譯者序

以菩提心戒度過瓶頸
阿尼蔣鞦卓瑪


  十七年前,上師創古仁波切對我說:「聽說妳會中文,要好好學習,以後當一位翻譯。」就這樣,我開始走上瞭翻譯之路。這一路走來起起伏伏,無數次有想放棄的念頭,但是每當想起創古仁波切對我說的話,我就能咬著牙繼續努力下去。

  這本書前後陸續翻譯瞭快五年的時間,五年前仁波切說,這本書的藏文版要再重新校訂編輯,2021年尼泊爾創古寺的「創古仁波切教言編撰小組」重新編輯瞭本書的藏文版,並且由仁波切親自校對、勘誤與特別加入瞭堪布昆巴《入菩薩行論釋》的科判,中文版的翻譯後來就是根據2021年這本重新編輯的藏文版齣版的。

  在疫情動盪不安的這兩年裡,是創古仁波切開示的這本《入菩薩行論》,陪伴著我度過。好幾次遇到翻譯的瓶頸,我會每天早上在網路平颱播放創古仁波切和尊者傳授的菩提心戒影片,自己重複領受菩提心戒,之後纔開始一天的翻譯,翻譯所遇到的瓶頸,也往往比較能有所突破瞭。

  「生起菩提心」真的很難,而身為創古仁波切的弟子,要能成為像仁波切這樣的行者更難。創古仁波切開示的這本書,讓我能朝著仁波切的腳步慢慢前行,努力一步一步的真正生起菩提心。非常感謝堪布羅卓丹傑一路耐心的指導譯稿和編輯們的校對,纔有今天的齣版,本書內容如有任何錯誤,誠摯的懺悔也請不吝指正,您的指正將會幫助我在翻譯之路更加成長。吉祥如意!

用戶評價

评分

哇,這本書光看名字就覺得很有份量,而且附贈的手帳聽起來超實用!我最近對心靈成長這一塊很有興趣,尤其想找那種可以真正落實到日常生活裡的修行方法。畢竟,光聽道理大傢都會,重點是「怎麼做」嘛。我特別好奇它是不是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步驟,讓我們這些在都市裡忙忙碌碌的人,也能找到一個安頓心靈的支點。現在的社會壓力真的好大,常常覺得自己的心像一團亂麻,希望能透過學習菩提心,讓自己的心境更開闊、更有力量去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那種「從內在轉化」的力量,絕對不是靠外在物質就能滿足的,所以這種探討內心修持的書籍,對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我希望它不隻是講概念,而是能像一位很有智慧的師長,手把手地引導讀者,讓我們真的感受到那份「覺醒」的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給人一種很積極、很主動的感覺,不像有些書是偏嚮哲學思辨,這本聽起來是「行動指南」。我個人比較偏好這種「實修」的書籍,因為我發現,當我越是陷入思考的泥沼,反而越難做齣改變。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那種可以立刻拿來用的工具箱。比如說,當我遇到讓我很生氣的人事物時,有沒有一套簡單的「菩提心應對法」?或者,當我感到自己很沮喪、隻顧著自己的時候,書裡有沒有什麼小技巧,可以讓我迅速將注意力轉嚮外部、轉嚮慈悲心?如果它能提供的是一套「應急處理包」,而不是長篇大論的理論,我會給它很高的評價。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的靈性書籍很多,但很多時候都感覺空泛得很,讀完好像懂瞭,但一轉身又迴到老樣子。我會很期待這本《成為菩薩的每日練習》是不是真的能打破這種「隻看不做」的循環。特別是那個「菩提心是一切修持的起點」這個概念,聽起來就非常核心。我總覺得,很多修行之所以難以為繼,就是因為少瞭那個「大方嚮」的指引,修得氣喘籲籲,卻不知道是為瞭什麼。如果這本書能把「菩提心」這個宏大的目標,拆解成每天可以實踐的小練習,那對我這種初學者來說,簡直就是及時雨。我希望它能提供的那種練習,是充滿生活感的,而不是遙不可及的玄學。如果能透過一些簡單的觀想或對話,讓我每天都能更靠近一點那個「利他」的目標,那就太棒瞭。

评分

老實講,我對「附贈手帳」這部分超級有感!現在的人啊,買書就是希望它是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光有內容不夠,還要有媒介把內容「固定」下來。如果那個手帳是設計得很有質感,而且排版很適閤我們日常紀錄的話,那簡直是加分到爆錶!我猜想,設計者一定很瞭解讀者的需求,知道光是閱讀是無法鞏固學習的,必須要透過「抄寫」和「受持」這些動作,纔能讓那些法義真正刻進腦海裡。我對「每日受持」這個環節特別好奇,它會不會是一種類似「每日誓願」的形式?如果能讓我每天早上對著鏡子,對自己做齣一個簡單的承諾,然後在手帳上簽名,那種儀式感絕對能大大提升執行的動力。

评分

我注意到這本書的切入點是「菩薩道」,這在佛教修行中其實是難度比較高、但也最究竟的法門。許多人可能一開始會被「禪修」或「靜坐」吸引,但真正能讓人生命產生質變的,往往是那份「為眾生服務」的發心。所以,我希望這本書在處理這個主題時,不會過度美化或簡化成不切實際的口號。它必須要非常誠實地麵對我們人性的自私和弱點,然後,再一步步引導我們看到,原來放下小我、培養大愛,對自己的解脫其實更有幫助。如果作者能以非常貼近現代人生活經驗的語言,去闡述這個「心法」,而不使用太多生硬的佛學術語,那它就能真正成為一本適閤廣大讀者群的修行寶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