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菩薩的每日練習:菩提心是一切修持的起點 (附贈:《菩提心戒的每日受持與抄寫》手帳)

成為菩薩的每日練習:菩提心是一切修持的起點 (附贈:《菩提心戒的每日受持與抄寫》手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第9世堪千創古仁波切
图书标签:
  • 菩提心
  • 佛教
  • 修行
  • 菩萨道
  • 正念
  • 禅修
  • 心灵成长
  • 自我提升
  • 佛教哲学
  • 手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凡夫到菩薩
其實,只有一念的距離
就是——生起菩提心
菩提心,是你與諸佛菩薩的超連結

隨書附贈:《菩提心戒的每日受持與抄寫》手帳
每天可以掃描影片檔重複在仁波切座下領受菩提心戒
透過不斷受持菩提心戒幫助你愈來愈容易生起菩提心

  世界上有太多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
  而唯一確定可以改變的是自己的心
  如果生命總是卡關、不如意
  如果修行一直無法突破、進步
  那麼,是該讓心升級的時刻了

  菩提心,是一切修持的起點
  是賢劫千佛成佛的祕密
  也是成為菩薩的唯一大道
  能夠聽聞、思惟和修持菩提心
  就是成為菩薩的開始
  透過每日的練習
  終有一天在生起菩提心的剎那
  你將明白這一生已意義非凡!

  本書結集了創古仁波切三次對菩提心的相關開示,是一本快速瞭解與修持菩提心的精要之作。

  三次開示中,第一部分是創古仁波切根據傳統的方式開示了《入菩薩行論》其中四品(第一、二、三、十品),由仁波切親自勘誤校訂藏文版與加上堪布昆巴《入菩薩行論釋》的科判;內文中引用的《入菩薩行論》原著偈頌,由譯者釋如石法師透過諦聽文化授權最新修訂的譯文版,此版偈頌譯文更忠於藏文原著,包括有些偈頌未有標點符號,因強調句義尚未完結,標點易有誤解,所以不另作標點,本書於偈頌編輯的部分,亦遵循釋如石法師譯文原作,一字不改。

  本書第二部分則是綜觀講說菩提心的類別,以及如何透過不斷反覆受持菩提心戒,讓自己生起菩提心;第三部分進一步提到無法生起菩提心時要如何在一天之中思惟修持。

  闡述菩提心珍寶的大乘經典數量廣博,本書是教導菩提心的菁華結集。唯有菩提心,才能幫助自他一切眾生得到快樂;唯有行持菩提心,才是在無數劫中真正能利益眾生的方法。能夠聽聞、思惟和修持菩提心,就是成為菩薩的開始,透過每日的練習,終有一天在生起菩提心的剎那,你就成為了菩薩!

本書特色

  ▍第17世大寶法王專文推薦●菩提心,是三世諸佛菩薩唯一的大道

  創古仁波切是第17世大寶法王的總經教師,在法王的推薦序中,他提到創古仁波切是具有豐富信心、戒律、布施、智慧,身、口、意的罪業極少,恆常奉獻佛教與眾生,一心一意修持取

  捨等等值得稱歎圓滿功德的大德,是無比大善知識。仁波切開示的《入菩薩行論》釋論,是進入佛教傳承和道法者的良藥。出版、聽聞、思惟和修持此書的人們,也已然成就了善果!

  ▍菩提心的奧妙之處,諸佛的觀察發現!
  唯有藉由菩提心的力量,才能消除強烈的罪業和煩惱,增強微弱的善業。這是任何其他的善法都很難做到的一點。菩提心的利益,是諸佛在無數劫當中一直觀察所發現的,觀察到最後的結論是:只要生起菩提心,這樣的善根就可以帶來利益。如果一個人生起了菩提心,就算他還在輪迴當中,最終也能夠順利脫離輪迴,成就佛果!

  ▍菩提心的利益,不可思議!
  當一個人生起了清淨的菩提心的動機,首先「名字」就會轉變,因為生起菩提心之前,我們只是一位在輪迴中的「凡夫」;但是在生起菩提心的那一刻,就能稱為「佛子」、「如來之子」或「菩薩」,而不再稱作凡夫了。

  ▍菩提心開示的精華結集,仁波切親自校訂、譯師最新修訂版原文偈頌
  本書結集了創古仁波切三次對菩提心的相關開示,是一本快速瞭解與修持菩提心的精要之作。由仁波切親自勘誤校訂藏文版與加上堪布昆巴《入菩薩行論釋》的科判;內文中引用的《入菩薩行論》原著偈頌,由譯者釋如石法師授權最新修訂的譯文。闡述菩提心珍寶的大乘經典數量廣博,本書是教導菩提心的菁華結集。

  ▍附贈抄寫手帳,每天可以重複領受菩提心戒
  隨書附贈的《菩提心戒的每日受持與抄寫》手帳,內附《創古仁波切授菩提心戒》影片QR Code,每天只要掃描就可以重複在仁波切座下領受菩提心戒,透過不斷受持菩提心戒,能幫助你愈來愈容易生起菩提心!
探寻内心觉醒:通往智慧与慈悲的实践之路 导论:生命的追问与内在的呼唤 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我们追问存在的本质,渴望超越日常的纷扰,触及更深层次的平静与智慧。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寻找一份能安顿身心、指引方向的内在力量,显得尤为迫切。许多人发现,外在的成功和物质的丰裕并不能带来持久的满足感,真正的充实源于内心的觉醒与转化。 本书并非提供速成的秘诀,而是作为一条结构清晰、循序渐进的实践路径,旨在引导读者深入探索自我,培养一种更具觉知、更富同理心、更能与世界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我们相信,真正的改变始于对自身心念的细致观察与温柔培育。 第一部分:觉察的基石——认识“心”的运作 要进行任何有效的转化,首先必须清晰地认识我们“心”的运作模式。 第一章:心识的迷雾与觉醒的曙光 我们的大部分时间,心都处于“自动驾驶”状态。它被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焦虑所占据,很少真正停留在“此时此刻”。本章将探讨心识的几种常见陷阱: 念头的瀑布: 分析念头(thoughts)与情绪(emotions)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念头如何像未经邀请的访客,占据我们的心智空间,并如何培养“观察者”的角色,与念头保持距离。 二元对立的陷阱: 深入剖析“我”与“非我”、“好”与“坏”的二元划分如何制造内在的冲突与痛苦。如何开始超越这些僵化的标签,接纳经验的完整性。 惯性反应与自由选择: 识别那些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和情绪触发点。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在刺激与反应之间,为自己创造一个“选择的空间”,从而做出更符合长远福祉的决定。 第二章:专注力的重塑——锚定当下 专注力是所有心智训练的基石。没有专注,任何内观的努力都如同沙滩上的城堡。 呼吸作为中枢: 详细介绍以呼吸为锚点的基础禅修技巧。探讨呼吸的特性——它永远处于当下,不受主观意愿的完全控制,是连接身心的最佳媒介。教授如何通过数息、随息等方法,逐步稳定散乱的心神。 五官的再连接: 训练如何使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将注意力从内在的喧嚣引向外部世界的丰富细节。例如,练习“深度倾听”和“专注品味”,将日常活动转化为内省的机会。 心猿意马的温柔召回: 接受注意力会游走是正常的。关键不在于惩罚走神的自己,而在于像对待顽皮的孩子一样,温和而坚定地将注意力带回目标。 第二部分:慈悲的拓展——从自我关怀到普世关怀 当个体的心智开始稳定,便能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范围,启动真正具有转化力量的慈悲心训练。 第三章:自我接纳的艺术——治愈内在的批评家 许多人对外人展现极大的宽容,却对自己苛刻无比。本书认为,慈悲的起点永远是自己。 识别内在的批判声音: 辨识那些源自童年经验或社会期望的苛刻声音。了解这些声音的目的往往是出于“保护”而非“伤害”,但其表达方式却具有破坏性。 与困难情绪共处: 学习面对痛苦、恐惧、愤怒等“不受欢迎”的情绪。介绍“拥抱与观察”的方法,即不试图压抑或逃避,而是如同对待生病的朋友一般,给予关怀和空间。 自爱与自我肯定的实践: 建立基于“存在”而非“成就”的自我价值感。教授一些日常自我安抚的技巧,如温柔地抚摸自己、积极的自我对话。 第四章:同理心的维度——拓宽心之疆域 同理心(Empathy)是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桥梁。 区分同情、同理与情绪感染: 详细解释这三个概念的区别。警示“情绪感染”可能带来的耗竭,并强调同理心应建立在清晰的界限之上。 换位思考的深度训练: 通过阅读、观看、深入交流等方式,系统性地练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世界。特别关注那些与我们观点相左的人,尝试理解其背后的恐惧和渴望。 积极聆听的实践: 聆听不仅仅是等待说话的机会。教授如何放下评判,全神贯注于对方的言语、语调和肢体语言,从而真正听到对方未说出口的需求。 第三部分:智慧的深化——洞察无常与相互依存 慈悲需要智慧来指导,否则容易流于盲目和不切实际。本部分聚焦于对宇宙基本法则的体认。 第五章:无常的显像——放下对永恒的执着 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的,这是生命最根本的真理,也是痛苦的根源之一。 观察生灭的微观过程: 训练观察任何事物——无论是物质的(如物体腐朽),还是心识的(如一个念头、一种感觉)——都处于不停的生起、停留、消失的过程。 拥抱变化带来的机遇: 将无常的认知从消极的“失去”转变为积极的“可能性”。正因为一切都在变化,所以改变和改善才成为可能。 对衰老与死亡的坦然: 探讨如何正念地面对生命的必然结局,将对死亡的恐惧转化为珍惜当下的动力。 第六章:互联共生的视野——破除孤立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复杂网络中。智慧的深化在于认识到“我”并非孤立的实体。 追溯万物的源头: 通过简单的思辨练习,展示一杯茶、一件衣服、乃至我们自身存在,是如何依赖于无数的因缘和劳动。 放下“功劳”的执念: 在团队合作或家庭生活中,识别出过度强调个人贡献的心态,转而欣赏集体的力量。 生态意识与社会责任: 将互联的视野从人际关系扩展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结构,理解个体行为对整体系统的影响,从而引导出更具责任感的生活方式。 结语:每日的耕耘与生命的转变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理论的宏大叙事,而在于每日微小而持续的耕耘。真正的转化不是某一次宏伟的顿悟,而是无数次在日常琐碎中,选择觉知而非麻木,选择慈悲而非苛责。这条道路需要耐心、勇气和不间断的练习。 通过持之以恒地践行书中所述的内观与慈悲训练,读者将逐渐发现,内心的风暴逐渐平息,人际关系日渐和谐,生命也因此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清晰与深度。这并非达到一个“完美”的终点,而是学会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中,以一个觉醒、温柔而有力的姿态,活出生命的每一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講述:第9世堪千創古仁波切


  創古仁波切為第17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的總經教師,曾任藏傳佛教噶瑪噶舉四大法子的導師,是噶舉傳承當代禪師暨學者。1968年榮獲格西學位,學養、修證、講學、著述,無不圓滿,也是藏傳佛教寧瑪、噶舉、格魯及薩迦四大教派一致推崇的大師。

  仁波切致力弘法利生的佛行事業,建寺興學,講學傳法,不遺餘力。一生遵循上師的教導,依教奉行,他說:「我的這些頭銜就是代表自己的責任,要利益眾生、弘揚佛法。」逾九十歲的仁波切,如今依然不辭辛勞,每年巡迴世界各地,弘法利眾。

  著有《直指法身》、《惹瓊巴傳》、《帝洛巴傳》、《止觀禪修》、《一生所衷》、《不動佛》、《幸運到老》、《藥師佛儀軌:琉璃水流》、《三摩地王經實修講記》、《正念減壓,有壓力,不煩惱》、《穿越生死,心的旅程》、《修心》、《鮮活的覺性》、《轉心》、《在家修行》、《岡波巴四法》等書。

審訂者簡介

堪布羅卓丹傑


  1997年19歲時開始追隨第17世大寶法王總經教師──堪千創古仁波切,2003年獲創古仁波切授與「堪布」學位,2016年臺灣大學EMBA畢業。現長期擔任第17世大寶法王、創古仁波切等傳承上師之中文翻譯,並從事佛法教學和藏中筆譯等工作。

  譯有《四加行,請享用》、《愛的六字真言》、《第一護法:瑪哈嘎拉》、《練習坐,找到心》、《不動佛》、《慢慢走,快快道》、《藥師佛儀軌:琉璃水流》、《打開月光童子的佛法寶盒》、《修心》、《在家修行》等書。

譯者簡介

藏譯中:阿尼蔣秋卓瑪


  2004年於堪千創古仁波切座下出家,2005年至2010年就讀於印度文殊尼眾佛學院,隨後於瓦拉那西西藏大學學習。2012年加入噶舉祈願法會翻譯組,並於香港各地開始擔任佛法課程口譯及文稿翻譯。譯作:《一生所衷》、《幸運到老》、《成為菩薩的每日練習》。
 

图书目录

法王序
第17 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譯者序―阿尼蔣秋卓瑪
以菩提心戒度過瓶頸

第一部
《入菩薩行論》四品略釋
前言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二品〈懺悔罪業〉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四品〈迴向〉

第二部
菩提心戒開示
前言
因為歡喜,所以持續
菩提心會從此改變人生
一個小發心變成大奇蹟
一次又一次,為了不遺忘
如此幸運,生而為人
我們以為眞實的,其實是…
八百位行者以此修持而證悟
我願意承諾成為菩薩
菩薩的誓約
結語

第三部
善念菩提心教戒精要
練習卡關時,先調整心態
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
觀察自己,擇善而快樂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68403
  • 規格:平裝 / 128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法王序

第17世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菩提心,是三世諸佛菩薩唯一的大道,輪涅一切善妙的泉源。

  闡述菩提心珍寶的大乘經典,其數量比虛空還要廣博,其中這部在印度聖地,由了悟一切佛經密意,得獲殊勝禪定而被世人共許為第二文殊的寂天菩薩著作的善妙典籍——《入菩薩行論》,比起如意珍寶之王還要珍貴,是後世弟子們解脫的命脈。

  具有豐富信心、戒律、布施、智慧,身、口、意的罪業極少,恆常奉獻佛教與眾生,一心一意修持取捨等等值得稱歎圓滿功德的大德,吾人的無比大善知識——堪千創古仁波切著作的這部白話版《入菩薩行論》釋論,實為進入佛教傳承和道法者的良藥。諸位出版、聽聞、思惟和修持此書的人們,已然成就了善果,都應該感到歡喜。

譯者序

以菩提心戒度過瓶頸
阿尼蔣秋卓瑪


  十七年前,上師創古仁波切對我說:「聽說妳會中文,要好好學習,以後當一位翻譯。」就這樣,我開始走上了翻譯之路。這一路走來起起伏伏,無數次有想放棄的念頭,但是每當想起創古仁波切對我說的話,我就能咬著牙繼續努力下去。

  這本書前後陸續翻譯了快五年的時間,五年前仁波切說,這本書的藏文版要再重新校訂編輯,2021年尼泊爾創古寺的「創古仁波切教言編撰小組」重新編輯了本書的藏文版,並且由仁波切親自校對、勘誤與特別加入了堪布昆巴《入菩薩行論釋》的科判,中文版的翻譯後來就是根據2021年這本重新編輯的藏文版出版的。

  在疫情動盪不安的這兩年裡,是創古仁波切開示的這本《入菩薩行論》,陪伴著我度過。好幾次遇到翻譯的瓶頸,我會每天早上在網路平台播放創古仁波切和尊者傳授的菩提心戒影片,自己重複領受菩提心戒,之後才開始一天的翻譯,翻譯所遇到的瓶頸,也往往比較能有所突破了。

  「生起菩提心」真的很難,而身為創古仁波切的弟子,要能成為像仁波切這樣的行者更難。創古仁波切開示的這本書,讓我能朝著仁波切的腳步慢慢前行,努力一步一步的真正生起菩提心。非常感謝堪布羅卓丹傑一路耐心的指導譯稿和編輯們的校對,才有今天的出版,本書內容如有任何錯誤,誠摯的懺悔也請不吝指正,您的指正將會幫助我在翻譯之路更加成長。吉祥如意!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靈性書籍很多,但很多時候都感覺空泛得很,讀完好像懂了,但一轉身又回到老樣子。我會很期待這本《成為菩薩的每日練習》是不是真的能打破這種「只看不做」的循環。特別是那個「菩提心是一切修持的起點」這個概念,聽起來就非常核心。我總覺得,很多修行之所以難以為繼,就是因為少了那個「大方向」的指引,修得氣喘吁吁,卻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如果這本書能把「菩提心」這個宏大的目標,拆解成每天可以實踐的小練習,那對我這種初學者來說,簡直就是及時雨。我希望它能提供的那種練習,是充滿生活感的,而不是遙不可及的玄學。如果能透過一些簡單的觀想或對話,讓我每天都能更靠近一點那個「利他」的目標,那就太棒了。

评分

哇,這本書光看名字就覺得很有份量,而且附贈的手帳聽起來超實用!我最近對心靈成長這一塊很有興趣,尤其想找那種可以真正落實到日常生活裡的修行方法。畢竟,光聽道理大家都會,重點是「怎麼做」嘛。我特別好奇它是不是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步驟,讓我們這些在都市裡忙忙碌碌的人,也能找到一個安頓心靈的支點。現在的社會壓力真的好大,常常覺得自己的心像一團亂麻,希望能透過學習菩提心,讓自己的心境更開闊、更有力量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那種「從內在轉化」的力量,絕對不是靠外在物質就能滿足的,所以這種探討內心修持的書籍,對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我希望它不只是講概念,而是能像一位很有智慧的師長,手把手地引導讀者,讓我們真的感受到那份「覺醒」的力量。

评分

我注意到這本書的切入點是「菩薩道」,這在佛教修行中其實是難度比較高、但也最究竟的法門。許多人可能一開始會被「禪修」或「靜坐」吸引,但真正能讓人生命產生質變的,往往是那份「為眾生服務」的發心。所以,我希望這本書在處理這個主題時,不會過度美化或簡化成不切實際的口號。它必須要非常誠實地面對我們人性的自私和弱點,然後,再一步步引導我們看到,原來放下小我、培養大愛,對自己的解脫其實更有幫助。如果作者能以非常貼近現代人生活經驗的語言,去闡述這個「心法」,而不使用太多生硬的佛學術語,那它就能真正成為一本適合廣大讀者群的修行寶典。

评分

老實講,我對「附贈手帳」這部分超級有感!現在的人啊,買書就是希望它是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光有內容不夠,還要有媒介把內容「固定」下來。如果那個手帳是設計得很有質感,而且排版很適合我們日常紀錄的話,那簡直是加分到爆表!我猜想,設計者一定很了解讀者的需求,知道光是閱讀是無法鞏固學習的,必須要透過「抄寫」和「受持」這些動作,才能讓那些法義真正刻進腦海裡。我對「每日受持」這個環節特別好奇,它會不會是一種類似「每日誓願」的形式?如果能讓我每天早上對著鏡子,對自己做出一個簡單的承諾,然後在手帳上簽名,那種儀式感絕對能大大提升執行的動力。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給人一種很積極、很主動的感覺,不像有些書是偏向哲學思辨,這本聽起來是「行動指南」。我個人比較偏好這種「實修」的書籍,因為我發現,當我越是陷入思考的泥沼,反而越難做出改變。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那種可以立刻拿來用的工具箱。比如說,當我遇到讓我很生氣的人事物時,有沒有一套簡單的「菩提心應對法」?或者,當我感到自己很沮喪、只顧著自己的時候,書裡有沒有什麼小技巧,可以讓我迅速將注意力轉向外部、轉向慈悲心?如果它能提供的是一套「應急處理包」,而不是長篇大論的理論,我會給它很高的評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