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上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湯用彤
图书标签:
  • 佛教史
  • 汉魏南北朝
  • 中国佛教
  • 历史
  • 宗教
  • 两晋
  • 南北朝
  • 魏晋南北朝
  • 史学
  • 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湯用彤佛學研究代表作

  本書根據大量史料,有系統的敘述佛教於漢代傳入中國,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展的佛教歷史;一一梳理中國佛教的興衰變遷、漢代佛道思想的結合,以及在魏晉南北朝佛玄思想的比較中,看中國文化發展的承續性和在印度文化影響下的創造性轉化,與佛教的傳入和中印文化的衝突、儒釋道三家思想的滲透與調和,以致逐漸為中國文化所吸收,成為中國文化的思想演變。

  上冊:講述佛教入華諸傳說到傳譯求法與南北朝之佛教。
 
印度佛教的曙光与早期发展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佛教自印度次大陆兴起至其在亚洲各地传播的早期阶段,聚焦于其思想内核的形成、教团制度的建立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初步适应与演变。我们将追溯佛陀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其教诲的本源,剖析其核心教义,如四圣谛、八正道、缘起论和无我观,这些构成了佛教世界观的基石。 第一部分:释迦牟尼的觉悟与僧团的肇始 本章将详细考察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如何从迦毗罗卫国的王子蜕变为寻求真理的沙门。我们将梳理关于他诞生的神话传说与历史记载,重点分析其出家、苦行、悟道(成佛)的历程。尤其关注在菩提树下,他是如何通过洞察世间苦厄的本质,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并开始阐释“中道”的实践路径。 悟道之后,佛陀立即开始弘法。本书将细致描绘“初转法轮”在鹿野苑(Sarnath)的场景,及其对五比丘的教导——即著名的“初转四谛”。随后,我们将关注僧团(Sangha)的建立过程。僧团不仅是修行者的共同体,更是佛教教义得以保存、发展和传播的组织基础。我们会探讨早期的戒律(Vinaya)是如何逐步确立的,这些戒律不仅规范了僧侣的日常行为,也体现了佛教对群体生活和道德实践的重视。早期的僧团生活是简朴而充满活力的,它吸引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士加入,这为佛教超越种姓障碍的普世性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阿育王时代的佛教繁荣与南传的定型 随着摩揭陀国(Magadha)的强盛,佛教逐渐从一个地方性的宗教运动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信仰体系。本部分的核心将聚焦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Ashoka,约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由残暴转为虔信佛教,并将其奉为国策,这是佛教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我们将分析阿育王如何通过颁布“法敕”(Dhamma Edicts),将佛教的伦理原则推广至整个次大陆。这些刻石和石柱上的铭文,虽未明确宣扬佛陀的神性,但却系统地推广了慈悲、宽容、非暴力(Ahimsa)等核心理念,使佛教思想深入民间。更重要的是,阿育王推动了佛教的第一次大规模“外传”。书中将详述他派遣的使团,特别是将佛法带到斯里兰卡(僧伽罗)的事件,这直接促成了南传佛教(Theravada)传统的形成。 在这一时期,佛教教义的口头传承体系已趋于稳定。第三次结集(尽管其历史真实性存在争议,但其对教义规范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被认为在这次结集后,早期的经典(巴利三藏的雏形)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固定。我们还将探讨,在南传体系中,对“长老教”的维护和对《相应部》、《中部》等核心经典的重视,是如何构建了其后世坚固的教理基础。 第三部分:部派佛教的形成与教义的分化 阿育王时代结束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对早期教义理解的差异,佛教内部出现了思想上的分歧和教团的分裂。本书将详细考察“部派佛教”(Nikaya Buddhism)的兴起。 部派佛教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从一个相对统一的教团,发展为多个学派并存的局面。我们将深入分析促使分裂的主要因素,包括对戒律细则的解释差异、对“阿罗汉”境界的理解分歧,以及对佛性或觉悟者本质的争论。 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重要的早期部派及其思想特征: 1. 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a):这一学派对“法”(Dharmas,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元素)的实体性持肯定态度,主张“一切皆有”(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法皆实有)。他们的教义体系庞大而精细,对后世大乘佛教的“论藏”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经量部(Sautrantika):作为对说一切有部的反思,经量部强调“经量”,即只有经中所说的法才是真实可靠的,并发展出“种子说”(Bija-vada)的初步思想,更加注重对心识活动的探究。 此外,我们还会审视其他部派的观点,如化地部、大众部等,并解析这种思想上的多元化如何为后来大乘佛教的爆发提供了理论上的土壤和挑战。部派佛教的成熟,使得佛教的哲学思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同时也带来了教团的碎片化问题。 第四部分:犍陀罗与秣菟罗的艺术觉醒 在思想发展的同时,佛教的形象化表达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本书将考察希腊化文化与印度本土文化交融的产物——犍陀罗艺术(Gandhara Art)和秣菟罗艺术(Mathura Art)的兴起。 犍陀罗艺术(位于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是佛教造像艺术的先驱。我们分析希腊雕塑技术,特别是对人体解剖的精确把握和飘逸的衣纹处理,是如何被用来表现佛陀的形象的。在这里,佛陀首次被描绘成人形,而非早期的“法相”(如足印、法轮、菩提树)。 秣菟罗艺术则更植根于印度本土的红砂岩雕刻传统,其风格更偏向于本土的健硕、朴拙和富有生命力的表现。通过比较这两种早期造像风格,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佛教如何开始构建自己的视觉符号系统,以及这种视觉体系如何反作用于信徒的信仰体验,巩固了对佛陀的崇拜。 总结:南亚佛教的成熟与向外传播的准备 本卷结束时,佛教已经完成了从一个地方教团到具有成熟哲学体系和艺术表达的宗教的转变。它在印度本土经历了理论的深化、教义的分化和组织的定型,并成功地通过阿育王的影响力,奠定了向外传播的基础,尤其是在南亚次大陆(斯里兰卡)和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为后来的丝绸之路传播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基础。本书为理解后世东亚佛教(如中国佛教)的源头,提供了坚实的早期历史和教理背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湯用彤(1893—1964)


  字錫予。中國現代哲學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之一,與陳寅恪、吳宓並稱「哈佛三傑」。著有《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印度哲學史略》《魏晉玄學講義》《湯用彤學術論文集》《餖飣劄記》等。

图书目录

第一分 漢代之佛教
第一章 佛教入華諸傳說
第二章 永平求法傳說之考證
第三章 《四十二章經》考證
第四章 漢代佛法之流布
第五章 佛道

第二分 魏晉南北朝佛教
第六章 佛教玄學之濫觴(三國)
第七章 兩晉際之名僧與名士
第八章 釋道安
第九章 釋道安時代之般若學
第十章 鳩摩羅什及其門下
第十一章 釋慧遠
第十二章 傳譯求法與南北朝之佛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32574
  • 叢書系列:大家講堂
  • 規格:平裝 / 408頁 / 15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我得說,光是捧在手裡就已經是一種享受了。封面那淡雅的暈染,像是中國山水畫的留白,給人一種沉靜又深遠的感覺。書皮的材質選得很有質感,不是那種粗糙的銅版紙,摸起來溫潤細膩,看得出來出版社在細節上的用心。內頁的紙張也挑選得相當考究,米白色調,對眼睛很友善,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憊。特別是字體排版,那個字距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處,密密麻麻的內容卻不顯得壓迫,反而有一種古典的莊重感。裝訂線的處理也很紮實,翻閱起來非常順暢,不用擔心書會散架。整體而言,這本書的出版品質,完全符合我對一本嚴肅學術著作的期待,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從這個角度來看,它的價值已經超越了內容本身,成為一種視覺和觸覺的饗宴。

评分

從一個台灣讀者的角度來看,這套書提供的視角,有著一種獨特的時代回響感。台灣的佛教發展深受大陸傳統的影響,但同時又發展出自己特有的宗教文化面貌。透過閱讀這部鉅著所細緻勾勒的中古佛教演變脈絡,我對於現今台灣民間信仰中那些看似「雜糅」的元素,有了更清晰的歷史源頭認知。它不僅僅是歷史知識的傳遞,更像是在搭建一座溝通兩岸文化記憶的橋樑。讀完之後,彷彿能更深刻地理解「傳承」與「變遷」的辯證關係,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人對自身文化根源產生更深層的敬畏與反思。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在回望歷史的同時,也能更清晰地定位當下的文化處境。

评分

光是書中的註釋與參考文獻的豐富程度,就足以讓許多專研此領域的研究者感到驚艷。這絕非是坊間常見的「東拼西湊」之作,而是下過苦功、紮紮實實走過第一手資料的結晶。每一次查閱,都能發現作者為了釐清某個細微的史實或典籍出處,所投入的心力是多麼巨大。尤其是對於那些在不同文獻中說法不一的關鍵節點,作者總是能抽絲剝繭,提出兼具說服力又保留學術謙抑的論點,讓人讀來心服口服。對於我們這些想深入了解此議題的讀者來說,這些詳盡的參注,就像是提供了無數個進一步探索的門徑,大大提升了這本書的學術利用價值。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是當前學術界最需要的良藥。

评分

坦白說,這部作品的涵蓋範圍之廣,的確令人歎為觀止。它並未將目光局限於傳統上常被強調的幾個中心地帶或大師級人物,而是細膩地將觸角伸向了邊陲的傳播路徑,以及那些往往被忽略的基層佛教實踐形態。這種「大處著眼,細處著墨」的寫法,讓整個佛教發展的圖景顯得更加全面與立體。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地方化」與「本土化」的深入剖析,這使得抽象的教義討論,立刻落地成為與當時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現象。這打破了我過去對魏晉南北朝佛教僅停留在玄學思辨層面的刻板印象,讓我意識到其複雜性與多元性,遠超乎想像,這本書無疑是拓展視野的絕佳工具書。

评分

閱讀這本著作的過程,簡直像是在走一趟穿越時空的文化健行。作者的敘事功力著實了得,他並非僅僅是羅列史料或教義的條文,而是將那些看似枯燥的歷史事件,編織成了一幅幅生動、立體的畫面。特別是描述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僧侶如何適應本土文化,甚至參與到社會政治的變革中時,那種文字的穿透力,讓人彷彿能親身感受到當時的氛圍與掙扎。我特別欣賞那種嚴謹中帶著人文關懷的筆調,不會過度美化或批判,而是以一種近乎哲學思辨的姿態,去探討信仰如何形塑了那個時代的價值觀。那種對史料的精準把握與高屋建瓴的宏觀視野結合得天衣無縫,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洞察力。這不是教科書式的乾燥陳述,而是一部有血有肉的時代史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